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清靜經》第十五章

清靜經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清靜經

清靜經 - 第十五章

清靜經

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字解〕

見前

〔章解〕

真實不虛,常久不變的聖道,能夠有悟性的人,自然會得著真意。

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靜,不生不死了。

〔演說〕

上章說到「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老子惟恐苦海的眾生,自暴自棄,自認不能修持,以致耽誤了自己偉大的事業。

故此老子又說:「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這章的「悟」字,很有意思。

不當知六祖慧能本不識文字,然而悟性的功夫,超乎世外。

無上妙道,頓然悟穿,承證聖業,故有肉身菩薩之稱。

今之苦海眾生,倘能真心悟道,頓生覺性,照穿塵緣,辨明真假,堅定信心,自然得著聖道的真滋味。

所以說別人千言萬語,不知自己覺悟。

人所不能醒悟的原因,是著於萬物,而生出來的許多障礙及牽纏。

當知紅塵非家鄉,肉身非吾體,石火電光,轉瞬即化,一一團一 真性無處寄托。

空自飄泊塵寰,流浪生死,隨波逐流,愈趨愈下,不但有負上帝的盼望,與仙佛濟世的苦心,而且是泯滅了自己的根基緣份,耽誤自己九玄七祖。

當今天道普渡之時,確是萬載難逢的好機會。

若輕輕錯過,豈不可惜。

當知「日月逝矣,歲不吾與」。

佳期無多,絕不我候。

細心參悟,方知俺一片濟世的苦衷,真是不容易呢!

詩曰

悟性窮源體真空 常依清靜妙道凝

感應通達一心印 智慧照遍萬卷經

能脫塵俗無人我 得證涅槃了死生

克己成一人 兼天下 發大願心渡蘊靈

結 語

老子的慈懷遠大,關念著世界眾生,作《道德》振耳啟瞶。

作《感應》講明因果,作《清靜》指點玄機。

真是因人發教,無微不至。

這番濟世的苦衷,真是以泰山之高,淪海之深,都不能比喻盡的。

按歷代以來,每次倒裝降世的神妙,人莫能測,故孔子曾有「猶龍之歎」。

《清靜》的真意,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無餘涅槃」,儒家所說的「達於至善之地」。

老子願人人皈清靜,不再受污濁的沾染。

所以首先就倡導本來清靜之說。

始從大道無形,無情,無名,直至降本流末生出萬物來。

惟恐迷人失根忘本,故此又說到「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這就是讓人知本的意思。

因為明本方能返本,知根始可歸根。

又說到人神人心,本來也是好清靜的,不過受了一切物慾的引誘,才惹得不安靜了。

欲使皈依,還須從根本治療,才能得到效果,所以必須澄心遣欲才能行呢。

然而怎樣才能做到澄心遣欲的功夫呢?須把身、心、物,都看空了萬可。

但是老子又恐學道的人,趨入於頑空之境,所以又說「真常應物,真常得性」的道理。

又恐獨善己身,不能兼善天下。

故老子又說:「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由此看來必須推己及人,方能達於至善。

又說:「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這正是給後人開門引線呢。

今多少愚人,仍然墨守舊法,終日參禪打坐,妄想超生,不體老子的遺言。

咳!睹此執迷不悟的人們,只有付之一歎而已!再看老子說的「爭」字「德」字,都是含有很深的意思。

為人若是空空得道,不能拋棄假相,妄起爭奪,則必不能建功立德,終久不能歸本達源,亦不能明道德的真意。

值此皇天悲憫。

普及眾生。

然而倘有不求真道者,實乃堪憐堪歎。

遠隔塵緣,靈根自昧,夙世塵勞何日可了?故而佛曾有云:「心未調伏,何能往生」?耶穌有云「身背著罪,不能回天國」。

眾生如此迷昧,難免輪迴轉變,流浪生死。

老子又恐慕道者信心不堅,知難而退,望洋而返。

復又再三叮囑,說是「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自然可以皈依清靜,不生不死了」。

按此清靜一經,不但是修道之至寶,也是治世之秘決。

三教聖人,都是出世兼入世,明體而達用的。

世人多有誤解偏論。

究其實在,還不是一己之見嗎?此清靜一書,本來天衣無縫,渾然一體,由一本散於萬殊,復由萬殊歸於一本,何有章次之分。

今時解成十五章,也就是開一方便之門,便於閱讀的意思。

我很希望持讀此書的人,要深體老子的衷心,實行老子的衷言,即便老子在天之靈,也會向你點頭微笑的。

太上老君贊

無為妙道 包羅天地 清靜一經 盡載真意

歲月來往 古今傳遞 堪歎眾生 鮮知妙諦

自心真如 獨釋其秘 茲爾緣深 休自暴棄

得善服膺 踐行竭力 成就正果 綿綿永繼

清靜經原文 清靜經譯文,清靜經翻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清靜經》道教書籍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清靜經》第十五章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