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傳、衛覬傳、劉睼傳、劉劭傳、傅嘏《三國誌白話文》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三國誌白話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三國誌白話文

三國誌白話文 -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三國誌白話文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王粲傳、衛覬傳、劉睼傳、劉劭傳、傅嘏傳)

王粲傳,(附徐睷等傳)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人。

曾祖父王龔,順帝時為太尉;祖父王暢,靈帝時為司空,他們都是位列三公的漢室重臣。

父親王謙,當過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因為是名公後裔,何進很想和王謙結成兒女親家,就把兩個兒子引見給他,讓他從中挑選一個做女婿,王謙沒有應許。

以後因疾病被免除官職,死在家裡。

漢帝西遷,王粲移居長安。

左中郎將蔡邕一見面,就覺得他是個奇才。

當時蔡邕的才學天下聞名,滿朝敬重,他家的門前經常是車騎填巷,他家的客廳經常是賓客滿坐。

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急忙出迎,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

王粲一進門,年紀又小,身材又矮,滿屋的人都很吃驚。

蔡邕說:「這位就是王暢司空的孫子王粲,真乃奇才,我自愧弗如。

我家裡收藏的書籍文章,應當全部送給他。」

十七歲的時候,司徒推薦,皇帝徵召他做皇帝侍從、傳達詔命的黃門侍郎。

王粲因為長安很混亂,沒有赴任。

不久,他到荊州去投劉表。

劉表見他相貌猥瑣,身一體孱弱,又有點兒不拘小節,不太看重他。

劉表死後,王粲力勸劉表的兒子劉琮歸附了曹一操一。

曹一操一任命他為丞相掾,還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

一次,曹一操一在漢水邊設宴款待百官,王粲給曹一操一敬酒說:「當今袁紹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將廣,志在奪取天下,但雖一愛一惜賢才卻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終歸離他而去。

劉表盤踞荊楚,從容不迫,坐觀時變,自以為可以倣傚西伯周文王。

那些避難到荊州來的賢士,都是海內的俊傑,可劉表卻不善於任用他們,結果當國家危難之際卻無人輔佐他。

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時候,下車伊始就忙著整頓冀州的軍隊,收錄當地的豪傑各盡其用,因此能稱雄天下。

等到平定了江、漢,又徵召這一帶的賢才各居其位,使天下歸心,望風歸附,文武並用,英雄盡力,這些都是夏、商、週三代開國國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後來,王粲又被調去擔任參謀軍事的軍謀祭酒。

魏國建立以後,他被任命為侍中,做了皇帝的應對顧問。

因為博學多識,總能做到對答如流。

當時舊的禮儀制度廢弛殆盡,需要重新制定,王粲因博聞強識,就負責除舊布新,制定新的典章。

當初,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見路邊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兒朗讀起來。

友人問他:「你能背誦嗎?」

王粲回答:「能。」

友人當即叫他轉過身去背誦碑文,結果一字不差。

一次,王粲看別人下圍棋,有人不小心碰亂了棋子,他說能幫著人家按原來的局勢把棋子重新擺好。

下棋的不信,拿出塊手帕蓋在棋盤上,讓他換個棋盤重擺,結果,連一道的誤差也沒有。

王粲就這樣博識強記。

王粲生一性一善於計算。

作算術,很簡捷地就能得出正確答案。

他擅長寫文章,總是一揮而就,從來不用修改,當時的人常常以為他是預先寫好的,但盡避反覆一精一心構思,寫出的文章也沒法超過他。

他共撰寫了詩、賦、論、議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216),王粲跟隨曹一操一征伐吳國。

二十二年(217)春,病死在伐吳的路上,時年四十一歲。

王粲有兩個兒子,因為受到魏諷謀反的牽連,都被曹丕殺了。

王粲絕後。

當初,文帝曹丕作為五官中郎將,和弟弟平原侯曹植都很一愛一好文學。

王粲與北海徐..(字偉長)、廣陵陳琳(字孔璋)、陳留阮蠫(字元瑜)、汝南應蠩(字德璉)、東平劉楨(字公幹)及曹植兩兄弟都是稱兄道弟的好朋友。

徐..曾當過司空軍師祭酒、司空掾屬,還當過為五官中郎將掌校典籍侍奉文章的五官將文學。

陳琳從前當過何進的大將軍府主簿,掌管文書及府內事務。

何進要把宦官統統殺掉,太后不同意,何進就去召集各地的猛將,並讓他們領兵趕往京城,想借此來要挾、威一逼一太后。

陳琳勸阻何進說:「《周易》上說『即鹿無虞』(人在獵鹿時,當有主管山澤的虞官相助,才能找到;如沒有虞官相助,即使深入山林,也不能得到鹿),諺語說『掩目捕雀』。

這些弱小動物尚且不能靠欺壓蠻橫獲得滿足,何況國家的大事?怎麼可以硬來?如今將軍總攬朝政,掌握兵權,如魚得水,進退隨心。

以這樣的權威辦事,無異於鼓洪爐以燎一毛一發,易如反掌。

只要迅速行動,行使權力,當機立斷,合乎道義,上天和百姓都會贊同和順服。

可您反而放棄兵權,徵召各地兵馬進京,到時候大兵聚合,強者為雄,您這樣做正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一柄一,非但事情肯定不能成功,只怕反而成了禍亂的開端。」

何進不採納他的建議,終究自取其禍。

陳琳逃往冀州避亂,袁紹讓他主管文書典籍。

袁氏被打敗後,陳琳歸附了曹一操一。

曹一操一對他說:「你原先為袁紹起草檄文,只數落我一人之罪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殃及我祖父和父親呢?」

陳琳趕緊認了錯,曹一操一因為惜才,並沒有追究。

阮蠫年輕時受學於蔡邕。

建安中都護曹洪打算讓他主管文書工作,他卻始終不願屈從。

曹一操一後來讓他和陳琳一起擔任司空軍事祭酒,主管上表章、報書記的工作。

軍國的文書公告,大多出自陳琳、阮蠫之手。

以後陳琳調任門下督,阮蠫調任倉曹掾屬,當了管理倉谷事的官員。

應蠩、劉楨分別被曹一操一徵召聘用,當了丞相府的屬官。

以後應蠩轉為平原侯庶子,為平原侯曹植主管侍從工作。

後來又當過五官將文學,為曹丕掌校典籍。

劉楨後來因「不敬」、「犯上」被判了刑,刑滿後當了一名小辟。

應蠩和劉楨撰有文賦數十篇。

阮蠫死於建安十七年(212)。

徐..、陳琳、應蠩、劉楨都死於建安二十二年(217)。

文帝曹丕在給元城令吳質的書信中說道:「去年疫病流行,親朋故舊大多罹亂,徐..、陳琳、應蠩、劉楨一時間相繼亡故。

縱觀古今文人,大都不拘小節,很少有人能以美名奇節自立於世。

但是惟獨徐..能夠品學兼優,恬淡寡慾,有許由隱居箕山一般的高風亮節,真稱得上是個德才兼備的君子啊!他所寫的《中論》二十餘篇,詞意典雅,足以流芳後世。

應蠩常有勃勃的創作欲,他的才學也足夠著書立說,但他的美願卻終沒有實現,實在令人感到痛惜!陳琳的章表寫得相當勁健,只是詞藻稍微有些繁複。

劉楨才氣飄逸,但遒勁不足,阮蠫的文書寫得輕靈敏捷,讀來令人賞心悅目。

王粲的文章氣質衰弱,格調不高,至於他所擅長的辭賦,則比古人不相上下。

從前俞伯牙為鍾子期之死摔斷琴弦,孔仲尼為子路之死倒掉肉醬,痛惜知音難遇,哀傷弟子難得。

他們幾位的成就只不過不及古人,但無疑都是一代俊傑。」

穎川的邯鄲淳、繁欽,陳留的路粹,沛國的丁儀、丁訥、弘農的楊修,河內的荀緯等,也都很有文采,但都不在這七子之列。

應蠩的弟弟應璩,應璩的兒子應貞,都以文章名重一時。

應璩官至侍中。

應貞在魏元帝鹹熙年間當過參相國軍事,是相國司馬炎的高級幕僚。

阮蠫的兒子阮籍,才華超群,文辭艷逸,但倜儻放一浪一,不受拘束,為人恬淡寡慾,以莊周為楷模。

官至步兵校尉。

當時譙郡還有個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盲目崇尚奇節,仗義勇為,好抱不平。

到魏元帝曹奐時,因犯事被殺。

魏明帝曹睿時,下邳縣桓威,身為孤兒,家境貧寒,但十八歲寫成《渾輿經》。

雖然依照的是道家的傳統學說,卻也很有自己的見解。

曾做過魏王時齊國的門下書佐、司徒署吏,後來當了安成令。

吳質,濟陽郡人,文才優秀而被曹丕所重,官至四品振威將軍,授予都督河北諸軍事之職。

因此被封為列侯。

衛覬傳,衛覬,字伯儒,河東郡安邑縣人。

年少早成,以才學著稱於世。

曹一操一徵召他為司空掾屬,授予茂陵令、尚書郎之職。

當初,曹一操一征討袁紹後,劉表給袁紹當後援,關中的各路將領又都保持中立。

益州牧劉璋和劉表素有嫌隙,衛覬以治書侍御史的身份出使益州,讓劉璋發兵以牽制劉表。

到長安時,因道路不通,衛覬進不了城,於是就留下來鎮守關中。

當時各地有很多還鄉的老百姓,關中諸將紛紛將他們招納來做自己的私兵。

衛覬就寫信給荀彧說:「關中縣是個豐一腴富饒之地,前些時候因兵荒馬亂,百姓流亡到荊州的有十萬餘戶。

聽說老家已經安定下來,這些人都盼望著早日返回家鄉。

可是回來的人卻找不到活兒干,各路將領便競相招納他們做為自己的私兵。

因為各郡縣的力量薄弱,無法與他們抗爭,所以各路將領的勢力就逐漸強大起來。

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這些軍隊就成了後患。

鹽,是國家的寶物,自戰亂以來未加管理,發放散亂。

如今應該像從前那樣設專人監賣,再拿賺到的錢買些米,如果有歸來的百姓,就把米供給他們,鼓勵他們辛勤耕作,積累糧食,以使關中重新富裕起來。

遠方的百姓聽說了這些事,也一定會日夜兼程,爭先恐後競相回趕。

再派司隸校尉留治關中做為主將,那麼就可以逐漸削弱各路將領的勢力,使地方官府的力量日益強盛,老百姓的生活富裕起來,這可是強本弱敵的好事啊!」荀彧把衛覬的建議報告給曹一操一。

曹一操一採納了他的意見,開始派謁者僕射監督鹽官,派司隸校尉管治弘農(古函谷關一帶)。

等到關中各地照此執行以後,曹一操一就把衛覬召了回來,提升他為尚書。

魏國建立以後,衛覬被任命為侍中,和王粲一起主持各項典章制度的修訂。

文帝曹丕即位後,重被任命為尚書,封陽吉亭侯。

明帝曹睿即位,衛覬被晉封為釚鄉侯,食邑三百戶。

衛覬向明帝進言說:「九章刑律是從古時候遺留下來的。

判斷刑罰的標準、概念很細緻,不容易把握。

因此主管一方的官員,都應明曉法律。

刑法,乃國家最重要最寶貴的一項制度,但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執掌刑法的官員,乃是掌握老百姓生死衰榮的重要人物,但他們被授予的官職往往很低下。

國家政治的弊端,未必不是由此產生。

故請您下令設置刑律博士,讓他們向有關的官員教授刑律方面的知識。」

這件事不久就正式實施了。

當時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還要沒完沒了地服勞役。

衛覬就上疏給明帝說:「要想讓一個人改變一性一情,是很難強迫辦到的。

為臣的能給君主提意見已經很不容易了,做君主的要能接受意見就更難了。

況且人們追求的是富貴顯榮,厭惡的是貧賤死亡,但是這四種境況,都是由君掌握控制的。

君主喜歡誰誰就飛黃騰達,君主厭惡誰誰就會貧賤死亡;喜歡來自順從君主的旨意,厭惡來自違背君主的意志。

因此做臣子的都爭著順君旨而避免逆君意,除了那些肯於破家為國、殺身成君的忠臣良將,誰敢頂撞君主,觸犯忌諱,提意見建議,闡一家之言呢?請陛下悉心觀察,那麼我說的這種情況您就不難看出。

如今發議論的大都一愛一說悅耳的話,他們說起政治教化來,就把陛下比作堯舜;說起征戰殺敵,就把孫劉比作豸裡鼠。

臣認為這樣無濟於國於君。

想當初漢文帝時,諸侯強大,賈誼尚且恐懼得氣喘吁吁,認為到了危急關頭,何況現在天下三分,群臣盡力,各事其主。

那些來歸降的,也不願意說是捨邪就正,都自稱是迫於急困。

這種狀況,和當初六國分治,實在是沒有什麼區別啊!當今千里之內少見人煙,百姓飢寒交迫,窮困潦倒,陛下要是再不留意,國家就會凋敝敗落,一蹶而不可復振。

禮規定,天子所用的器一具一定要有金玉的裝飾,飲食的菜餚一定要有八珍等佳味。

遇到荒年和戰亂,就應減去佳餚和裝飾。

但是奢儉的程度,一定要看社會是豐饒還是貧困。

武皇帝在世的時候,後宮裡吃飯時只能有一種帶肉的菜,衣服不用錦繡,褥墊不加花邊,器物不塗丹漆,因此能夠平定天下,造福子孫。

這些都是陛下親眼見過的啊。

當前應該做的事,就是君臣上下,一起籌謀劃策,統計核查國庫裡的物資,量入為出。

深刻考慮勾踐生聚百姓的辦法,猶恐不及,何況尚方(主造皇室所用刀劍及玩賞器物的官署)所造的金銀器物,數量和品種不斷增加,工人們不停地勞作,奢糜的風氣與日俱增,國庫裡的財富一天天枯竭。

從前漢武帝相信並尋求神仙之道,說是服食天上降下的甘露就能長生不老,因此就樹立承露盤承接甘露。

陛下通達聖明,每每嘲笑這事做得沒有道理。

漢武帝有求於甘露,尚且被人指責不該樹立承露盤,陛下不求甘露卻空設承露盤,不能增添好處反而要花費很大的功夫,您實在應該好好考慮考慮以深謀遠慮。」

衛覬經歷過漢魏兩朝,時常向皇帝進獻忠言,一概像上面說的那樣。

衛覬曾受命主管國史資料及撰述工作。

還寫成了《魏官儀》,總共撰寫了幾十篇文章。

他還喜好古文,鳥篆、隸草,樣樣都很一精一通。

建安末年的尚書右丞河南潘勖,文帝時的散騎常使河內王象,也和衛覬一同以文章顯揚一時。

衛覬死後,謚號敬侯。

他的兒子衛..繼承了他的職位。

魏王帝鹹熙年間衛..還當過鎮西將軍。

劉睼傳,劉訥,字恭嗣,南陽郡安眾縣人。

十歲時,在課堂上遊戲,穎川的名士司馬德一操一撫一摸一著他的頭說:「小孩子,小孩子,『有道德就懂義理』,難道你自己不知道嗎?」

劉訥的兄長劉望之,當時很有名氣,荊州牧劉表徵召他為從事。

他的兩個好朋友,均因讒毀的罪名,被劉表殺害。

他就以政見不合為理由,棄官回家了。

劉訥對他說:「從前趙簡子殺犢准、鐸鳴,孔子物傷其類,回車而返。

如今兄長既然不能倣傚柳下惠同聲相應,就應該學習范蠡遷移到偏遠的地方。

坐在這兒白白地等死就危險了,實在不行!」劉望之不聽從他的勸告,不久就被劉表殺害了。

劉訥很恐懼,急忙逃奔揚州,歸附了曹一操一。

曹一操一聘任他為丞相府的屬官,後轉任五官將文學。

曹丕很器重他,讓他交接、起草文書。

劉訥上書回答說:「臣當初以為尊卑有序,是禮儀所定。

因此固守著一般的禮節,不敢輕易下筆。

接到您的任命,深深懂得了辛勞謙和的本意,而不看重其出身高貴與否,倚重的是清廉的有識之士。

假如能像郭隗不為燕昭王所輕視,獻九九小術的人不被齊桓公忽略,霸業因此也就會成就。

損失一個普通人的節一操一,建立壯偉的業績,臣下雖然愚鈍,又豈敢推諉呢?」

魏國建立之初,劉訥被授予黃門侍郎之職。

曹一操一在長安時,打算親自帶兵征蜀,劉訥上疏說:「聖人不以己之睿智而輕視普通人。

王者不因身份的高低決定是否採納其意見。

因此,能夠建功立業者,必能以近察遠,比專橫之人考慮周詳。

又必能不恥下問,博采眾長。

皮帶、弓弦雖是不說話的物品,但古代的聖賢卻能用以警醒、糾正自己。

臣下雖然認為不才,但願意以己比作皮帶和弓弦。

從前樂毅能夠以弱小的燕國打敗強大的齊國,卻不能以輕兵平定即墨,原因在於自強者雖弱小卻堅不可摧,自潰者雖貌似強大卻必然一敗塗地。

自從您起兵以來,三十餘年,沒有打不敗的對手,沒有制一服不了的強敵,如今,以一精一銳的兵馬,常勝的軍威,面對著倚仗天險的吳國孫權和拒不服從的蜀國劉備。

想那偏遠之地的大臣,比不上冀州的一個小卒,孫劉的家當,也比不上袁紹當時的基業,但是袁紹到底滅亡,而孫、劉卻依舊存在。

並非是我們力量不如從前,只是因為自強者和自潰者的形勢地位轉換了。

故此,當年周文王伐崇侯虎,三次沒攻下來,於是就退歸原地,修生養一性一,最後終於把崇侯虎制一服了。

當初秦國作為諸侯之一,戰無不勝,征無不服,待統一天下,秦王當上了皇帝,秦國卻讓百姓們的一陣疾呼聲給摧毀了。

這就是對外施用強力,對內不一愛一護體恤百姓的結果。

臣下擔心吳、蜀邊寇的力量雖比不上先前六國,但卻不乏出類拔萃之才。

征伐他們會不會重蹈秦國的覆轍,這是不能不認真思考的。

天下卻有得失:形勢對我有利而我又能認真考慮,就可有重大收穫,形勢對不利而我還要一意孤行,這就會有重大的失敗。

當今之計,不如研究周圍的險阻,選擇要害之地據而守之,再挑選天下甲士,而不斷更換駐守。

這樣,您就可以高枕在大廈之內,潛心謀劃安邦治國之大計。

鼓勵農桑,勵行節約,這樣整治十年之後,就一定會國泰民安。」

曹一操一聽罷走到劉訥面前說:「不但當君主的應瞭解臣子,作臣子的也應瞭解君主。

如今你想要讓我坐在這兒空行周文王的德政,恐怕是看錯人了!」魏諷謀反,劉訥之弟劉偉受牽連,按律應連劉訥一起殺掉。

曹一操一下令說:「叔向不因其弟羊舌虎犯罪而受牽連,這是古時的制度。」

於是赦免了劉訥,而且提升他為丞相倉曹屬。

劉訥上疏道謝:「臣所犯之罪理應禍滅宗族,幸遇天地之英靈,碰上時氣帶來的好運,承蒙殿下使我全家倖免於禍,又將我升職,正如寒灰之上復燃煙火,已枯之木重長鮮花。

萬物不知如何才能感謝生養它的天地,兒子不知如何才能報答生養他的父母。

臣可以以死為您效力,卻實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對您的謝意。」

劉訥共撰寫了幾十篇文章,此外還和丁儀共同論述過刑禮,這些著作都流傳於世。

文帝曹丕即位,他被授職侍中,賜封關內侯。

死於文帝黃初二年(221)。

因膝下無子,文帝就讓他侄兒劉阜繼承了他的爵位。

劉劭傳,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人。

建安時以謀士身份來到許都。

太史向獻帝報告說:「今年正月初一將有日蝕。」

劉劭正在尚書令荀彧的住所,當時在座的有幾十人。

聽到這個消息時,大家議論開了,有的說應停止歲首的朝廟祭祀,有的說應廢除各地官員進京的朝會。

劉劭說:「梓慎、裨灶都是古代優秀的太史,一精一通曆法,善觀天象。

但他們在占卜吉凶時,也犯過不能準確推測天時的錯誤。

《禮記》說:諸侯按順序朝見天子,到了宮門卻無法舉行完朝見的儀式,這只能有四個原因:日蝕、太廟著火、後宮有喪事、雨水打濕朝服衣冠不整,而日蝕列其一。

但聖人傳下來的制度不因為變異而廢止朝禮的也有幾種原因:災禍消除、轉移,或者推測有誤。」

荀彧覺得此言有理,於是下令朝會照常舉行。

當天也沒有發生日蝕。

經御史大夫郗慮推薦,劉劭任太子舍人,後又調任掌管圖書經籍的秘書郎。

黃初年間他先後在曹丕左右擔任尚書郎和散騎侍郎,以輔助政務和規諫過失。

他曾受命彙集五經群書,分門別類,編纂成《皇覽》。

明帝曹睿即位後,他又出任際留太守,因治理有序,教化有方,而為百姓稱頌。

後又被授予騎都尉,與議郎庾嶷、荀詵等制定法令條規,編寫《新律》十八篇,撰寫了《律略論》。

被提升為散騎常侍。

當時傳聞公孫淵接受了孫權所授的燕王稱號,謀臣們紛紛提議派兵去討伐他。

劉劭則認為:「當初袁尚袁熙弟兄倆歸降公孫淵的父親公孫康被其斬首,公孫康把首級送給朝廷,這事表明了公孫淵祖上對朝廷的忠心,再說現在聽說的這件事是否確鑿,還有待調查。

古時聖賢求取處一女之地,只修德政而不事征伐,是怕給老百姓增加負擔。

因此對公孫淵理應表示寬大為懷,讓他有所自新。」

後來,公孫淵果然斬殺了孫權派去的使臣張彌等,並把他們的首級送給了朝廷。

劉劭因寫有一篇《趙都賦》,頗受曹睿賞識,又聽令寫了《許都賦》、《洛都賦》。

當時魏國對外頻興軍事,對內大興土木,劉劭為此寫了兩篇賦,文內都含有對君主委婉曲折的勸諫。

明帝曹睿時,吳國的兵馬圍攻合肥,當時魏軍將士都在分批休假,征東將軍滿一寵一請求中軍調撥援軍,並急召休假將士,以集中兵力抗擊敵軍。

劉劭在議論軍情時認為:「敵人剛剛攻到,用心專一,士氣旺盛,滿一寵一帶著少數兵將在陣地上禦敵,倘若此時出擊,不一定能打勝仗。

滿一寵一隻要邊堅守邊等待援軍,就不會有什麼損失。

我看可以派五千步兵、三千一精一騎,大張旗鼓,虛張聲勢。

等到了合肥,便拉大行軍隊伍的距離,增添旗幟和戰鼓,以張聲勢,等把敵人引出,就斷其歸路,絕其糧道。

敵軍聽說魏國大軍已切斷了自己的後路,定會驚慌而逃,這樣,敵軍自然不戰而敗。」

曹睿採納了他的建議。

當魏軍一逼一近合肥,吳軍果然退兵回去了。

當時皇帝曾下詔廣求賢才。

散騎侍郎夏侯惠推薦劉劭說:「臣看常侍劉劭,為人忠誠敦厚,辦事禮儀周到,所作所為均有據可依。

故不論群臣官職大小,才能殊異,都可以找出相似之處將其和自己相較,作出評價。

也正因如此,誠實的人佩服他的平和端正,不尚名利的人敬慕他的清廉淡泊,一精一通文史哲的人稱讚他的推斷詳密,思想深刻的人知道他的深邃厚重,文才出眾的人喜歡他的論述撰著,通曉法度的人推崇他的治略一精一要,足智多謀的人讚賞他的一精一思細密。

總觀這些評論,都是取自己所善長的和他的某些才能相比較的結果。

臣下曾經多次聽品他的清談,閱讀他的著述,佩服之情與日俱增,實在是國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啊!臣下認為像他這樣的人應該協助處理軍國大事,參謀於幃幄之中,那麼國家也因此會日益興盛。

這可是難得的機緣啊!懇請陛下垂一愛一,使劉劭能得到您的歡心和信賴,充分顯示其才華。

那樣,賢德的聲音就會經常傳送到您的身邊,您的光耀也會日漸輝煌。」

明帝景初年間(237~239),曹睿詔令劉劭負責制定考察官吏功過善惡的標準———《都官考課》。

劉劭完成任務以後上疏說:「考核百官,是國家政治的大事,但是歷朝歷代都未能實施,大都因為典章制度缺而未補,因此無法正確、明晰地分辨官員的好壞和才能的高低。

現在陛下以聖賢的宏圖大略,哀憐國家綱常的弛頹,詔令於外。

臣下承蒙皇恩,得以進行這項開創一性一的工作,制定了《都官考課》七十二條,又著有一篇《說略》。

臣下才疏學淺,實不足以弘揚您的旨意,編寫制定好這篇典章制度!」劉劭還認為應制定禮樂制度,以移風易俗。

於是寫了《樂論》十四篇,寫完了還沒來得及上呈,明帝就駕崩了,於是這事便沒有施行。

齊王曹芳時,劉劭執講經學,賜爵關內侯。

共撰寫《法論》、《人物誌》等著作百餘篇。

死後,被追贈為光祿勳。

兒子劉琳繼承了爵位。

傅嘏傳,傅嘏,字蘭石,北地郡泥陽縣人,傅介子的後代。

伯父傅巽,黃初年中任過侍中尚書。

傅嘏二十來歲就聞名遐邇,司空陳群徵聘他為自己的僚屬。

當散騎常侍劉劭正在制定《都官考課》,傅嘏對此舉提出異議說:「據說帝王之制宏大廣遠,聖人之道玄奧深妙。

倘若不具備如此的才能,則道不虛行,神明就會把它寄托於人。

一旦國家的政治制度有所虧頹而且逐漸荒廢,就會言路堵塞,六典混亂。

原因在於聖人之道弘遠而眾人的才能無法企及。

劉劭的考課之論,雖然想要尋求前代考核官吏進退升降的條文,但是這些制度條文大多已經殘缺不整,流傳下來的有關禮的記載,也只有周典,講的是外封侯伯以安定邊藩,內立各司以完善六職;土地有一定的稅貢,官員有一定的準則,百官各司其職,百姓各安其業。

故考核的成績便於管理比較,而官員的進退升降便易於貫徹執行。

我們魏國繼百王,承秦漢,眾多的制度無不整理採納。

自建安到現在,撥亂反正,奠基開國,掃除凶逆,平定遺寇,軍政要事,接連不暇,待開始治理國家時,權力和刑法並用,文武百官軍國通往,因時因事,隨機應變,由於事務繁雜,而有些概念、內容又有所改變,故要把古代的典章制度一味搬至今日,就很難行得通了。

因為制度的建立應該考慮國家的長治久安,或許並不貼切於近日;法規的建立應依據當時的情況,有些並不足以流傳後世。

建立官位,調整職務,管治百姓,清理財物,這是立本;考察官員,糾改舊規章,這是治末。

本還沒立而先建末,治國大略還未完備卻先行考課,恐怕不能品評賢愚,區分明暗吧。

從前先王選拔人才,一律先根據他在本地的品行,再讓他在學校裡講解道德。

行為端正者稱為賢才,道德高尚者稱為能士,然後由鄉人把賢才、能士推薦給先王。

先王接納他們後,再依其才能分配職務,這便是先王招賢納才的標準和過程。

當今國內的人才紛至京城,沒有鄉人的舉薦,選拔賢才則由吏部專門負責,按照品德則實際才能未必具備,授予官職的高低也未必和他的德行相符。

這樣就難以人盡其才。

綜觀國家的制度,內容廣,意義深,實在很難論說周詳啊!」齊王曹芳正始年間,傅嘏被授予尚書郎,後又調任黃門侍郎。

當時曹爽主持國政,何晏為吏部尚書。

傅嘏對曹爽的弟弟曹羲說:「何晏外表恬靜清淡,但是內心險惡陰暗,貪圖私利,不考慮立身行一事的根本。

我斷定他一定會先迷惑你們兄弟兩個,那時仁人賢士將會疏遠你們,而朝政也就會因此日趨衰敗了。」

何晏等人因此懷恨在心,因為一點兒小事就把傅嘏的官職罷免了。

後又被徵召為滎陽太守。

他未去就職,太傅司馬懿就把他請去擔任從事中郎。

曹爽被誅殺後,傅嘏被任命為內掌帝都、外統京畿的河南尹,後又調任尚書。

傅嘏始終認為:「從秦始皇開始廢除分封,設官分職,不同於古代的制度。

漢、魏沿襲秦制,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儒生學士,都想把三代的禮制交錯綜合起來,然而禮弘大廣遠,不一定適合今天的形勢,制度也常常和具體事務相違背,以至名實不符。

這也是歷代都不能達到大治的共同原因。

很想大力改定官制,依據古代正本清源,但是如今正值帝室多難,未能實施。」

當時魏國正在計劃伐吳,三次徵求獻策各不相同。

齊王下詔讓傅嘏談談看法,傅嘏說:「想當年夫差凌齊勝晉,威加四方,最終還是引禍姑蘇;齊閔兼土招境,闢地千里,最終還是自遭顛覆。

善始不一定能善終,這是古代的明證啊!孫權自從破關羽奪荊州之後,洋洋得意,窮凶極欲,因此宣文侯極力籌劃大舉。

如今孫權已死,把兒子托付給諸葛恪,假如他能矯正孫權的苛暴,減除吳國的虐政,使老百姓免遭困苦,得到新政策的實惠,又能內外一齊考慮,避免覆舟之險,雖然不能保證吳國能永遠保持完好,也足以在長江以南延長壽命了。

現在朝裡議論紛紛,有的說要泛舟徑渡,橫行於長江以南,有的說要四路並進,攻擊吳國的城壘,有的說要大獵於疆場,伺機以動。

誠然,這些都是破敵的常用辦法。

但自治兵以來,幾次證明我軍的力量尚且不足,吳國作為我們的仇敵,已經近六十年了,他們偽立君臣,但還能夠患難與共,元帥新喪以後,他們上下憂危,把戰船排列在重要的渡口,憑借險要堅守城池。

因此像泛舟渡江,橫行於長江以南那樣的計劃是並不實際的。

只有在邊境上一邊大規模打獵一邊進軍的辦法,還有可能行得通。

出兵時要發安民告示,進攻時抓到俘虜不許搶劫財物,坐吃歷年積存的糧食,不用派很多兵去運送,不誤戰機,不勞遠征,這倒是軍事上的當務之急。

從前樊噲願意帶十萬大軍橫行匈奴,季布當面指出他的短處。

如今有人想越長江、入險境,攻下敵人的巢一穴一,這便有如樊噲。

不如嚴明法令,訓練士卒,制定萬無一失的計劃以抵禦敵兵,必會立於不敗之地。」

後來吳國的大將諸葛恪破東關後,宣稱要殺向青州、徐州,魏國匆忙備戰,傅嘏參議時認為:「淮海並不是敵軍敢於輕易進取的路徑,當年孫權派兵入海,兵船遇一浪一沉溺,倖存者寥寥。

諸葛恪怎敢把眾多將士的一性一命寄托於海水,以圖僥倖呢?諸葛恪不過是要派素習水軍的偏將,帶領小部分人馬從海路上溯淮水,佯攻給青、徐的守軍看,以迷惑、牽制魏軍,他自己卻可能糾集大軍進攻淮南。」

後來的諸葛恪丙然帶兵奪取新城,攻克未成便撤退了。

傅嘏時常談論才能與一性一格的關係,鍾會把他們收集起來並有所評定。

齊王嘉平末年,傅嘏被賜予關內侯位。

高貴鄉公曹髦即位,他又被晉封為武鄉亭侯。

曹髦正元二年(255)春,毋丘儉、文欽作亂,有人認為司馬文王不宜親自帶兵征剿,派太尉去就行,只有傅嘏與王肅竭力勸說。

司馬文王於是帶兵前往,讓傅嘏擔任尚書僕射,守護京城。

後來毋丘儉、文欽之亂被平定,就有他出謀劃策的功勞。

待到司馬文王去世,傅嘏與司馬昭直接回到洛陽,司馬昭便讓他輔佐朝政。

這事被記錄在《鍾會傳》裡。

鍾會因此而洋洋自得,傅嘏以言相勸:「你的志向大於你的才能,功業難以成就,難道不應該謹慎些嗎?」

傅嘏因功又被晉封為陽鄉侯,增加食邑六百戶,加上先前的共有一千二百戶。

傅嘏去世時,享年四十七歲,被追贈為太常,謚號元侯。

他的兒子傅祗繼承了他的爵位。

元帝曹奐時,因為傅嘏對前朝功勳卓著,改封傅祗為涇原子。

評曰:從前魏文帝、陳王曹植二人貴為公子,都博好文采。

一時同聲相應,才士並出,數王粲等建安七子最為出色。

身為常伯官吏的王粲,主持創立一代規章法律,非同一般,但在恬淡沖虛,守志不屈等方面,還不能像徐..那樣一精一粹。

衛覬也因為通曉古代的典故,而給當時的君主建立制度規章。

劉劭對古籍一精一通,文質周洽。

劉訥以清鑒知名,傅嘏因才能顯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誌白話文》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王粲傳、衛覬傳、劉睼傳、劉劭傳、傅嘏《三國誌白話文》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