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其母名曰烏頭。【氣味】辛、溫、《本草綱目》草部  附子

本草綱目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 - 草部  附子

本草綱目

草部  附子

【釋名】其母名曰烏頭。

【氣味】辛、溫、有大毒。

【主治】

1、少一陰一傷寒(初得二、三日,脈微細,但昏昏欲睡,小一便白色)。

用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

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餘二藥,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

令病人發微汗。

引方名「麻黃附子甘草湯」。

2、少一陰一發一熱(少一陰一病初得,反發一熱而脈沉)。

用麻黃(去節)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二兩,水一鬥。

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餘二藥,煮汁成三成,分作三次服下。

令病人發微汗。

此方名「麻典附子細辛湯。」

3、少一陰一下利(下得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

身不惡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

用大附子一個(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兩次溫服,脈出現即愈。

面赤,加蔥九根;腹痛,加芍葯二兩;乾嘔,加生薑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而脈不出,加人參二兩。

此方名「脈四逆湯」。

4、一陰一病惡寒(傷寒已發汗,不解,反惡寒,是體虛的現象)。

芍葯三兩、甘草(炙)三兩、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

分次服下。

此方名「芍葯甘草附子湯」。

5、一陰一盛格一陽一(病人躁熱面飲水、脈沉、手足厥逆)。

用大附子一枚,燒存一性一,研為末,蜜水調服。

一逼一散寒氣後使熱氣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靂散」。

6、中風痰厥(昏不積壓人,口眼歪斜)。

用生川烏頭、生附子,都去掉皮臍,各取半兩,和一南星一兩,生木香二錢五分。

各藥混合後,每取五錢,加生薑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

此方名「五生飲」。

7、風病癱緩(手足軟垂,口眼歪斜,語音蹇澀,步履不正)。

用川烏頭(去皮臍),五靈脂各五兩,共研為末,加龍腦、麝香溫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服至五、七丸,便覺手能抬動。

腳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頭,此方名「神驗烏龍丹」。

8、風寒濕痺(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

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烏頭末四錢,慢熬適當,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

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9、風癇。

用生川烏頭(去皮)二錢半、五靈脂半兩,共研為末,加豬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一丸,薑湯送下。

10、小兒慢驚(一抽一筋,涎壅厥逆)。

用生川烏頭(去皮臍)一兩、全蠍十個(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藥飲下。

11、小兒囟陷。

用烏頭附子(生,去皮臍)二鯛、雄黃八分,共研為末。

以蔥根搗和作餅巾2陷處。

12、腳氣腫痛。

用黑附子一個(生,去皮臍),研為末,加生薑汁調成膏塗腫痛處。

藥干再塗,到腫消為止。

13、多年頭痛。

用川烏頭、天南星,等分為末,蔥汁調塗太一陽一穴一。

14、耳鳴不止。

用烏頭(燒作灰)、菖蒲,等分為末棉花裹一著塞耳內。

一天換藥兩次。

15、牙痛。

用附子一兩(燒灰)、枯礬一分,共研為末,擦牙。

又方:川烏頭、川附子,生三匣麵糊成丸子,如小豆在。

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納牙孔中,痛乃止。

16、虛寒腰痛。

用鹿茸(去一毛一,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各二兩,鹽花三分,共三工業區末,加棗肉和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

17、寒熱瘧疾。

用附子一枚重五錢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後去面,加人參、丹砂各一錢,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未發病前連進三服。

如藥有效,則有嘔吐現象或身一體有麻木感覺,否則次日須再次服藥。

18、水洩久痢。

用川烏頭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五丸,黃連湯送下。

19、一陽一虛吐血。

用生地黃一斤,搗成汁,加酒少許。

另以熟附子一兩半,去皮臍,切成片,放入地黃汁內,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乾,同山藥三兩研為末,再以膏調末成為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

20、白一濁。

用熟附子研為末。

每服二錢,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溫服。

|21、月一經不調。

用熟附子(去皮)當歸等分。

每服三錢,水煎服。

22、癰疽腫毒辣。

用川烏頭(炒)、黃櫱(炒)各一兩,研末唾液調塗患處。

留頭。

藥干則以淘米水潤一濕。

23、疔瘡腫痛。

用醋和附子末塗患處。

藥干再塗。

24、疥癬,用川烏頭生切,煎水洗,甚驗。

25、手足凍裂。

用附子去皮,研為末,以水、面調塗,有效。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本草綱目》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釋名】其母名曰烏頭。【氣味】辛、溫、《本草綱目》草部  附子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