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跖跋將計取南安卻說涪陵在建昌《元代野史》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

元代野史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元代野史

元代野史 - 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

元代野史

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

第二十五回跖跋將計取南安

卻說涪陵在建昌府躁練人馬,欲攻撫州。

皇甫-進曰:「殿下且按兵盱江,某請先往。

說以大義,如不納款,再攻未遲。」

涪陵喜曰:「先生此去,撫州下矣。

但須慎重,免生他變。」

皇甫-許諾,隨帶小僮一人,直往撫州。

時建昌已下,撫州戒嚴。

皇甫-至城下大呼曰:「侯太守故人相訪,速往通知。」

巡城軍士,見皇甫停恂恂書生,諒非一奸一細,報入府中。

侯長孺大疑,此間何來故人?即請相見。

皇甫-飄然而入,侯長孺一時記認不起,正在猶豫。

皇甫-笑曰:「府公忘棲霞嶺題詩人矣?」

侯長孺頓悟曰:「是矣。」

皇甫-禮畢,先謝其玉成之德,始敘寒暄。

侯長孺曰:「惡棍媒孽事端,妄相告訐。

僕當日竟為所傾,名裂身敗。

繼聞葛令執法,實出足下之謀。

然則足下,亦湖海豪士也。

今日一晤,甚慰鄙懷。

行旌自何處來?」

皇甫-曰:「自建昌來。」

侯長孺錯愕良久,又曰:「然則足下何以教我?」

皇甫-曰:「請問府公,厲兵秣馬,登城守陴,所為何事?」

侯長孺曰:「子且勿言,子必已從建昌來下說辭也。」

皇甫-曰:「不瞞府公,愚某實欲來說撫州,非說府公也。」

侯長孺曰:「僕即撫州之主,欲說撫州,非說僕而何?」

皇甫-曰:「愚某此來,不過將天地之道,聖賢之禮,順逆之義,曉諭撫州人士。

使知誰為賊,誰為非賊,誰為從賊。

辨明賊之一字,愚某之意足矣。

何暇來說府公也?」

侯長孺艴然作色曰:「子以吾不識道理,不諳大義,謂仕元為從賊耶,欺吾太甚!方今兵戈擾攘,盜賊縱橫,行省傳諭,嚴拿一黨一與,不拘郡縣,生殺可便宜行一事。

姑念子為儒士,從輕懲治。」

吩咐監下。

皇甫-笑曰:「府公已叛離名教,尚知儒士耶?」

侯長孺益怒曰:「僕即不才,亦叨附黃甲,非納粟出身也。

子焉得以儒笑我?」

皇甫-曰:「儒為席上之珍,儒誠可貴。

府公獨不知儒有君子,亦有小人乎?君子之儒,以名義為重,綱常為尊,大節所關,生死不變。

今蒙古滅天毀聖,亂華為夷,置儒者於娼之上、丐之下,識者尚猶羞之,乃竟有名登故國之榜,身立仇敵之朝,誰賊誰儒,矇混示辨,君子之儒,當不如是也。

愚某之說畢矣,即請就獄。」

侯長孺不覺兩頰發赤,急下階手挽之,再三謝過曰:「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

此宦途中囈語也,請先生釋疑,勿咎既往足矣。」

皇甫-亦謝曰:「狂妄之罪,在所不免,望府公見原。」

侯長孺急問曰:「前石門山有人嘯聚以號召故宋為名,僕竊有疑,恐仍中山狂人之故轍耳。

征撫兩字,尚持未決,僕亦不料攻城略地,若此其速也。

今已得建昌一府五縣,聲勢一逼一近。

撫郡又有先生在焉,先生必有主見,何以賜教?」

皇甫-曰:「府公之言誤矣。

今日之事,乃秦王一十七代元孫,涪陵公趙晟由崖山失散,航海十年而歸,仗義大舉,光復故國。

並非諸人自稱宋主,若中山之狂人也。

故義旗一建,勢如破竹,軍民無不納款。」

侯長孺大驚而起曰:「趙氏尚有人耶?足下胡不明言,而重長孺之罪乎?」

皇甫-曰:「府公以說辭相難,愚某不得不辯。

然今已約會廣南羅浮起義,傳檄南安大庾興師,不日仍見故宋天日矣。

未審府公,亦曾三思否?」

侯長孺謝曰:「長孺愚昧,何遂至此?」

隨令人請都監、萬戶、提點、府發縣尉,併合屬佐貳辟員人等至,具道其事,眾皆大喜。

惟都監汪彥國執意要戰,長孺再三以大義動之,汪彥國堅持不允,反面斥長孺等守土畏死,有負國恩。

長孺大慚,萬戶馬晉臣拔劍而起,汪彥國亦挺劍來鬥。

長孺大驚,解勸不及。

馬晉臣武事高強,一劍將汪彥國割了首級,提出府門,大呼曰:「我等原本宋人,撫州今日,有歸故宋。

有不從者,以汪都監為例。」

軍民皆諾。

請過皇甫-與眾相見,又將大義申曉一遍。

眾人心服,設宴款待。

長孺即遣通判史良璧、萬戶馬晉臣,至建昌納降。

皇甫悼謝別起程,不日即達。

涪陵得知,大喜迎入。

馬晉臣、史良璧手捧降書,並獻撫州府六縣圖籍。

涪陵親手扶起,再三慰勞賜坐曰:「晟不幸,國家多難,流離失所。

卿等不忘故國,鐘鼎之名不朽矣。」

設酒相待。

數日後,涪陵親至撫州,獎慰長孺,撫恤軍民,出榜曉諭。

命府貳史良璧暫攝府事。

侯長孺請過建昌,參贊軍務。

定位之後,方始進爵。

眾官無不一舉手加額曰:「不圖今日,仍為大宋臣民矣。」

再說蓬頭寨史進,自得涪陵之書,大喜。

與眾議曰:「今史進所投之主,決不誤矣。」

即令人往桂一陽一嶺,約會三關守將拓跋琳起兵。

拓跋琳,乃大同府朔州人氏,原本東晉時北魏國王之裔,其先出自黃帝。

黃帝以土德王,北俗以土為拓,以石為跋,故以為姓。

拓跋琳虎臂熊腰,碧眼黃須,極有膂力。

元太傅伯顏,掠地至大同得之,用為虎賁將軍,撥守江右三關。

三關者,一北藏關,一上梧關,一上蓬關。

南扼交廣,西拒湖湘,連控隘所。

一人把守,萬夫莫開。

總名之曰:桂一陽一嶺,此外更有揭一陽一、臨賀、始安三嶺,乃響馬出入所在。

拓跋琳總鎮三關,威懾全嶺。

綠林不敢正覷,因昔年落魄山西酷好樗蒲,為鄉里所賤,漂泊在外。

史進家資巨萬,販負為生。

路過壺關羊腸坡,遇紅一毛一賊巢瑰剪徑,與史進大戰不已。

恰好拓跋琳中途遇著,拔刀相助,殺敗賊一黨一。

史進德之,遂訂車笠之好。

又憐其貧,贈以百金,令作經紀。

奈拓跋琳一見雙陸,即又技癢,呼盧而進,傾囊而退。

久而逋負益深,自顧無顏,流落澤潞間。

史進又令人訪之,延至其家,再三勉慰,又贈以千金。

拓跋琳不覺泣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史進也。」

遂立意改行,舊日交遊,概屏絕之,立志自勵,仍歸鄉里,一時拓跋琳之名大噪。

伯顏略地至朔州,召而用之,故授總鎮。

史進白楊鎮龍身死,千里奔赴蓬頭,與桂嶺聲息相通,不時來往。

拓跋琳屢欲薦之,史進不可。

然拓跋琳久鎮三關,威名甚著,五載並無陞遷。

此時完澤未相,桑哥當國,累來索賄,拓跋琳怒而不與。

繼聞史進約投故宋。

大喜曰:「今日有以報史公矣。」

即引心腹數人至蓬頭寨,與史進商議,或攻茶陵,或攻南安。

史進曰:「先取南安,路通江右,隨後好清閩廣。」

拓跋琳即起身附耳低言,如此如此。

史進大喜,各自回歸。

次日,史進引兵,直下大庾嶺,離南安五十里下寨。

令人哨探,南安城四門緊閉,星夜往桂嶺約兵,前後夾攻。

史進得實,率兵直一逼一南安城下,討戰。

其統制海迭塔速兒殘酷不仁。

平日減刻軍糧,兵不附將。

臨時勉強附以恩信,督之守城,稍拂其意,又鞭撻隨加。

太守郝成志柔懦無能,兵臨城下,方寸已亂。

幸府丞馮道南內外調停,撫恤軍士,整飭器械,清理糗糧,各門巡哨防守,井井區畫,各有條理,人心賴以少安。

自知城中決不可戰,惟待桂嶺兵至便可成功。

史進日夜督兵,攻打甚急。

城中日日盼望,忽見塵頭大起,知是援兵至矣。

海迭塔速兒準備接應出戰,史進之兵即時退去里許,結陣以待。

少時拓跋琳鼓噪而來,掉起開山大斧,與史進交手。

不數合,史進敗走。

海迭塔速兒乘勢從城中殺出,一齊混戰。

史進兵棄甲拋戈而逃,海迭塔速兒大喜,收兵,即請拓跋琳率眾人人城,設宴慶賀,犒賞元兵。

府丞馮道南進曰:「援兵今晚,且在城外安營,以防他變,得犄角相援。」

海迭塔速兒曰:「賊兵敗去,豈有復來之理!況援兵遠來,安營城外,非敬客意也。」

馮道南歎息而退,海迭塔速兒遂盛開筵席,呼盧暢飲。

犒賞不及南安軍士,仍責令小心守城。

軍士各出怨言。

太守郝成志,亦言己兵無功,不加犒賞。

馮道南又繼牛酒,私自登城,慰勞軍士。

恰際黃昏,史進又引大兵殺至,擂鼓吶喊,將城緊緊圍困。

馮道南大驚頓足曰:「統制不聽吾言,援兵入城,大失策矣。」

拓跋琳、海迭塔速兒等,一齊登城,見史進耀武揚威,指揮攻打。

馮道南覷定分明,拽滿雕弓,一矢正中史進甲上。

登時拔一出,血流如注。

史進大怒,催軍速打,手出流星,打上城去。

軍中四下,遍懸紅燈。

只見城上拓跋琳手起一劍,將太守斬之,提著首級,大呼:「我等奉故宋涪陵公之命,收復南安。

不傷百姓,軍士降者免死!」

南安兵先無鬥志,援兵斬關落鎖。

史進首先衝入,兵不血刃,盡願投降。

海迭塔速兒方欲下城而走,見左右概是桂林援兵,一齊向前,擒住上綁。

馮道南知大事已去,方欲自刎,被史進追上城來,一把擒定。

於是皆降,出榜曉諭。

齊至府中,軍士綁海迭塔速兒至,史進立命斬之。

少頃,馮道南亦縛至,史進一見,咬牙切齒大怒曰:「汝還能射否?」

馮道南面不改色,從容請死。

只見滿城百姓,扶老攜幼,齊至府門泣告曰:「若殺馮府丞,是殺滿城百姓也。」

投降軍士皆大呼:「願替一死。」

史進大驚,回嗔作喜,慌忙下階,親解其縛,扶之上座,納頭便拜。

謝曰:「馮先生,君子人也。

史進愚莽村夫,負罪多矣。

不知肯與史進等共事否?」

拓跋琳亦婉言勸之,道南乃降,百姓大悅。

史進遂出涪陵手書,與道南觀之。

道南看畢,驚謝曰:「馮某不合誤傷將軍,然馮某區區一紙,招降南康上游崇義三縣官吏,以助將軍,免煩勞師動眾,何如?」

史進大喜,即請修書,遣人分頭去訖。

原來馮道南以集賢院大學士降授府丞,三縣邑宰皆其門生,得書皆來納款。

史進又將府事請道南攝理。

拓跋琳仍守桂嶺,遙為聲援。

自引本部兵,望建昌府告捷而去。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元代野史》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第二十五回跖跋將計取南安卻說涪陵在建昌《元代野史》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