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上《釋名》曰:戟,格也《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二 ◎兵部八十三

太平御覽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 - 卷三百五十二 ◎兵部八十三

太平御覽

卷三百五十二 ◎兵部八十三

○戟上

《釋名》曰:戟,格也。

旁有枝格也。

戈,勾矛戟也。

戈,過也。

所刺則決過,所勾一引 制之不得過也。

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

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稱常也。

手戟,手所持擿之戟也。

《說文》曰:戈,平頭戟也。

從弋,一橫之象形也。

戟,有枝兵也。

戟讀若棘。

鏌耶,大戟也。

《方言》曰:戟,楚謂之孑。

(郭璞曰:取名於鉤孑也。

)凡戟而無刃,秦晉之間謂之孑,或謂之鏔。

(音寅。

)吳揚之間謂之戈。

東齊秦晉之間謂其大者曰鏝(莫干切。

)一胡一 ,其曲者謂之句孑鏝一胡一 。

(即今雞鳴句孑戟也。

)南楚宛郢謂之匽戟。

其柄,自關而西謂之秘,或謂之殳。

(音殊。

)

《廣雅》曰:匽,謂之雄戟。

《太公兵法》曰:戟之神名大將。

《趙氏兵書》曰:戟,參星主之。

《周禮》曰:掌捨為壇,壝(音遺。

)宮棘門。

(鄭司農云:棘門,以戟為門也。

)

《左傳》曰:鄭伯將伐許,授兵於太宮。

公孫閼與穎考叔爭車,考叔挾輈以走,(輈,車轅也。

)子都拔棘以逐之。

(棘,戟也。

)及大逵,不及,子都怒。

(都,閼字也。

)

又曰:莊公四年,楚武王荊一屍一授師孑焉,以伐隨。

(一屍一,陳也。

孑者戟,然則楚始於此參用戟為陳也。

)

又曰: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伐宋。

宋華元御之。

戰於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

狂狡輅鄭人,鄭人入於井。

(狂校,宋大夫。

輅,迎也。

)倒戟而出之,獲狂狡。

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擒也。

"

又曰: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

遂跣以下,公族夫獒犬焉。

靈輒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問何故。

曰:"翳桑之餓人也。

"

又曰:諸侯伐偪一陽一,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蒙之以甲為櫓,左執之,右拔戟成一隊。

又曰:欒氏乘公門,范宣子謂鞅曰:"矢及君屋,死之!"鞅用劍以帥卒,(用劍,短兵接,欲致死也。

)欒氏退。

攝軍從之,遇欒樂,(樂,盈之族。

)曰:"樂射之不中,又注,(注,屬矢於弦。

)則乘槐本而覆。

或以戟鉤之,斷肘而死。

《周書》曰:年饑,上用輿,曲輈不漆,矛戟縷纏,羽旄不擇烏。

《史記》曰:平原君與楚合縱,言其利害。

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毛遂按劍而前曰:"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

"

又曰:蘇秦說韓王曰:"韓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

"

《漢書》曰:項羽令壯士挑戰。

漢有善騎射曰樓煩,(應劭曰:樓煩,今樓煩縣是也。

)楚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

羽大怒,自披甲持戟挑戰。

樓煩欲射,羽瞋目叱之,樓煩目不能視,手不能發,走還入壁,不復敢出。

又曰:田肯賀上曰:"秦形勝之國也,帶河阻山,懸隔千里,持戟百萬。

懸隔,千里之外,秦得百二焉。

齊地方二千里,持戟百方,齊得十二焉,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也。

"

又曰:奉天子法駕,迎皇帝代邸,皇帝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

曰:"天子在,足下何為者?"不得入。

又曰:漢七年,長樂宮成,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戟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駕。

又曰:息夫躬云:"諸曹以下,僕漱(音速。

)不足數。

卒有強一弩一圍城,長戟指闕,陛下誰與備之。

"

又曰:晁錯上言曰:"兩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

劍盾三不當一。

"

又曰:灌夫字仲儒,父孟死吳軍。

夫奮曰:"願取吳王若將軍之頭,以報父仇。

"於是夫披甲持戟,募軍中壯士所善願從數十人。

及出壁門,莫敢前,獨兩人及從一奴一十餘騎馳入吳軍,至戲(音麾。

)下,所殺傷數十人。

又曰:揚雄位不過執戟。

又曰:八月,飲酎行祠孝昭廟。

是時,霍氏外孫代郡太守任宣坐謀反誅。

宣子章為公車丞,亡在渭城界中,夜,袨服入廟,執戟立廟門,待上至,欲為逆,發覺,伏誅。

《後漢書》曰:光武署銚期為賊曹掾。

上略地向北,期從徇薊。

時王郎檄書到,薊中起兵應郎。

光武趨駕出,百姓聚觀,喧呼滿道,遮路不得行。

期騎馬奮戟,嗔目大呼,左右曰,(《周禮》:隸僕掌宮中之事。

鄭眾曰:止行清道也,若今警蹕。

《說文》:與蹕同。

)眾皆披靡。

《東觀漢記》曰:吳漢與蘇茂、周建戰。

漢躬披甲持戟,告令諸部將曰:"聞鼓聲大呼,俱進,後至者斬。

"遂鼓而進,賊兵大破。

又曰:建武四年,隗囂遣馬援奏課京師,因曰:"臣與公孫述同縣,少小相善。

臣前往蜀,述陛戟乃見臣;今臣遠從異方來,陛下何以知臣非刺客奸人,而簡易若是?"上大笑。

又曰:田邑字伯玉,為上一黨一 太守,時更始遣鮑永、馮衍屯太原。

永、衍恐其先降,說之曰:"晏嬰臨盟,擬以曲戟,不易其辭。

"

又曰:楊政字子行,師事博士范升。

建武中,范升為太常丞,為去妻所誣告,坐事系獄,當伏重罪。

政以車駕出時,伏道邊,抱升子持車叩頭。

武騎虎賁恐驚馬,引弓射之,不去,旄頭以戟叉政傷胸前,政遂涕泣求哀,上即尺一出升。

又曰:孫程與王康等斬一江一 京等迎立濟一陰一王,是為順帝。

閻顯弟景為衛尉,從省中還外府,收兵至盛德門。

尚書郭鎮率直宿羽林出,逢景。

景因斫鎮,不中,鎮劍擊景墮車。

左右以戟叉其胸,禽之,送廷尉。

謝承《後漢書》曰:彭循字子一陽一。

太守秘君聞循義勇多謀,請循以守吳令。

民歌之曰:"時歲倉卒,盜賊縱橫。

大戟強一弩一不可當,賴遇賢令彭子一陽一。

"

司馬彪《續漢書》曰:楊仁字文義,巴郡人。

顯字特詔補北宮衛士。

及帝崩,時諸馬貴盛,各爭欲入宮。

仁被甲持戟,嚴勒門衛,莫敢輕進者。

肅宗既立,諸馬共諧仁。

上知其忠,愈善之。

張瀅《漢南記》曰:陳蕃等欲除諸黃門,謀洩。

閽寺之一黨一 於宮中詐稱驚,雲外有反者。

蕃奔入宮,小黃門朱寓逆以戟刺蕃。

《魏志》曰:董卓恐人謀已,常以呂布自衛。

嘗失意拔手戟擿布,布拳捷之。

由是,一陰一怨卓。

(《英雄記》又載:呂布詣董卓,卓嘗拔戟擲之,言布亂其私室。

)

又曰:袁術遣將紀靈等步騎三萬攻劉備。

備求救於呂布,嚴步兵千、騎二百馳往赴備。

布謂靈等曰:"布性不喜合鬥,但喜解斗耳。

"布令門侯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軍觀布射戟小枝,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鬥。

"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枝。

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

"明日歡會,然後各罷。

又曰:張繡反,襲太祖營。

太祖出戰不利。

典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輒十餘矛(音矛)摧,左右死傷者略荊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戟擊殺之,餘賊不敢前。

又曰: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持一雙戟八十斤。

"

王沈《魏書》曰:太祖討呂佈於濮一陽一。

布有別屯在濮西相持。

太祖募陷陳,典韋先占,但持長矛撩戰。

時西面又急,韋左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

魚豢《魏略》曰:徐庶字元直。

少好任俠,為人報仇,白堊(烏各切。

)突面,披髮而走。

為吏所得,乃感激棄其刀戟,更絹巾單衣,折節學問。

《吳志》曰:孫權拜諸葛恪丹一陽一太守,授棨戟武騎,作鼓吹,導引歸家。

又曰:孫權乘馬射虎庱(庱,攄陵切。

)亭,馬為虎所傷。

權投以雙戟,虎遂卻。

又曰:太史慈、劉繇使循騎,卒遇孫策。

慈便前鬥,正與策對。

刺慈馬,以攬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又曰:孫綝遣中書郎李崇奪孫亮璽綬,征立琅琊王休。

奉書於休曰:"綝以薄才,見授大任,不能輔導陛下。

頃月以來,多所造立,親近劉承,悅於美色,敗壞藏中矛戟五千餘枚,以為戲具。

"

韋召《吳書》曰:凌統怨甘寧殺其父操。

嘗於呂蒙捨會,酒酣,統乃以刀舞。

寧起曰:"能雙戟舞。

"蒙曰:"寧雖能,未若蒙之巧也。

"因操刀持楯,以身份之。

張勃《吳錄》曰:嚴白虎使弟輿諧長沙桓王請和,許之。

輿請與王獨會面約。

既會,王引白削斫席,輿體動。

王知其無能,以手戟投之,立死。

《蜀志》曰:兩鑲(音攘)是謂閉木戶,持雙戟是謂坐鐵室也。

常璩《華一陽一國志》曰:荊邯記公孫述曰:"昔漢祖敗而復征,故能禽秦亡楚,以弱為強,況今地方數千,杖戟百萬。

"

《晉書》曰:賈後字南風。

初為太子妃,性酷虐,嘗手殺數人。

或以戟擲孕妾,子隨刃墮地。

帝聞之大怒,欲廢之。

又曰:楊駿字文長,為賈後所誅。

初,一溫一 縣有人如狂,造書曰:"光光文長,大戟為牆。

毒一藥雖行,戟還自傷。

"及駿居內府,以戟為衛。

至兵入駿府,逃於馬廄,以戟殺之。

又曰:裴楷有知人之鑒,謂鍾會如觀武庫,森森見矛戟在前。

王隱《晉書》曰:上聞賈妃酷妒,戟擿諸孕子者皆墮。

已治室金墉城,尋當廢之。

趙粲救於內,荀勖救於外,故不濟焉。

又曰:祖逖軍大饑,進據食犬丘城。

樊雅遣六十餘人入逖營,拔戟盾大呼向逖,逖軍人夜不知何賊多少,皆欲散走。

崔鴻《前趙錄》曰:杜育字子光,濮一陽一人。

少為賊,其母每怒。

育曰:"天下將亂,且以一習一 膽。

如意望封侯,不如意但不使他人斫頭。

"曾為賊圍,衣甲三重,持戟蓬轉而出。

又曰:劉聰獵上林,以愍帝行車騎將軍,戎服執戟前導。

觀者指曰:"此故長安天子。

"

崔鴻《後趙錄》曰:冉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

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斬鮮卑三百餘級。

《齊書》曰:宋昇平三年,尤里封人於官高湖際得瑞靸(蘇合切。

)戟三杖,旁有古字。

《隋書》曰:柳彧為屯田侍郎,固讓,弗許。

時制三品以上門皆列戟,左僕射高熲子弘德封應國公,申牒請戟。

彧判曰:"僕射之子,更不異居。

父之戟槊已列門外,尊有厭卑之義,子有避父之禮,豈容外門既設,內閣又施。

"事竟不行,熲聞而歎伏。

《家語》曰:孔子北遊,登於農山之上。

子路、子貢、顏回侍側日孔子曰:"二三子各言其志,吾將擇焉。

"顏回曰:"回願得明王聖主而相之,敷其五教,導之禮樂,使城郭不修,溝池不越。

鑄劍戟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

室家無離曠之思,千載無戰鬥之患。

"夫子懍然曰:"美哉!德也。

"

陸賈《楚漢春秋》曰:沛公脫身鴻門,從問道至軍。

張良、韓信乃謁項王軍門曰:"沛公使臣奉白璧一隻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隻獻大將軍足下。

"亞父受玉鬥,置地,戟撞破之。

樂資《春秋後傳》曰:聶政拔劍至韓,韓相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眾。

聶政直入上陛,刺殺俠累。

《戰國策》曰:蘇秦說惠王曰:"夬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

寬則兩軍相守,迫則杖戟相撞。

"

又曰:齊王建入朝於秦,雍門司馬橫戟當馬前曰:"所為立王者為社稷,何以去社稷而入秦?"王不聽,遂入秦。

《英雄記》曰:呂布白陳登,使詣曹操求徐州牧不得,登還,布怒拔戟斫機曰:"不惟吾所求無獲,但為卿父子所賣耳。

"登不為動容,徐對曰:"登見曹公,言養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人。

公曰:'不如卿言,譬如養鷹,饑則為用,飽則颺去。

'其言如此。

"布意乃解。

王露漢官解詁》曰:衛尉宮闕周廬殿掖,屯陳夾道,當兵一交一 戟。

(一胡一 伯始曰:謂者門郎閣陳屯,士夾首道旁,當兵以示威武,一交一 戟以遮妄出入者。

)

應劭《漢官儀》曰:舊制太子食湯沐十縣,家令領主自有宮置。

周衛一交一 戟,五日一朝,因坐東廂,省視膳食。

《東方朔傳》曰:武帝坐未央前殿,天雨新止。

朔執戟在殿陛遙指獨語。

上見,呼問之。

朔對曰:"殿後柏樹上有鵲立枯枝上,東向鳴。

"上遣侍中視之,如朔言。

問何以知之。

朔曰:"風從東來,鵲尾旁風則傾,背風則蹶,必當順風而立,故知東向鳴也。

新雨生枝滑,故枝澀,故立枯枝上。

"上大笑,賜帛十匹。

又曰:孝武元封三年,作柏梁台。

召群臣有能為七言者,乃得上坐。

衛尉"周衛一交一 戟禁不時。

"

陳壽《益部耆舊傳》曰:張霸遷會稽太守。

是後盜賊衰少,野無遺寇,童謠曰:"棄若戟,棄若矛,盜賊盡,吏皆休。

"

蕭廣濟《孝子傳》曰:魏一陽一不知何處人,獨與父居。

父有刀戟,市南少年求之,一陽一曰:"老父所服,不敢相許。

"少年怒,道逢一陽一父,打一陽一,叩頭請罪。

父沒,一陽一斷少年頭以謝父塚前。

師覺授《孝子傳》曰:仲子崔者仲由之子也。

子路仕衛,赴蒯聵之亂,魏人於黶遂殺之。

子崔既長,欲報父仇,黶知之曰:"夫君子不掩人之不備,須後日於城西決戰。

"其日黶持蒲弓木戟,與崔戰而死。

張敞《晉東宮舊事》曰:東列崇福門,門各羌楯十幡,雞鳴戟十張。

《太平御覽》宋·李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御覽》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戟上《釋名》曰:戟,格也《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二 ◎兵部八十三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