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問曾靜:旨意問你,所著逆書《知新錄》內《大義覺迷錄》二、大清國裡考生增多,如何說是文人趨下,無恥奔...

大義覺迷錄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大義覺迷錄

大義覺迷錄 - 二、大清國裡考生增多,如何說是文人趨下,無恥奔...

大義覺迷錄

二、大清國裡考生增多,如何說是文人趨下,無恥奔...

【原文】

問曾靜:旨意問你,所著逆書《知新錄》內云「永興童生應縣試者二千四五百人,應道試者有二千人,何曾是今文風極盛,蓋緣風俗日趨日下,無一恥的多,所以奔競成一習一 」等語。

從來以人材之眾多,征國家培養教育之功。

是以《兔》之詩,言化行俗美,賢才眾多,未聞以人文日盛為風俗趨下者。

且士人求名進取,有志觀光,亦其本分當然。

今曾靜謂為無一恥奔競。

試問曾靜,伊既以應試為無一恥,則自己不該應試,何以從前名列青衿?考試多年,及考居劣等,方不出來應試。

曾靜自問,為有恥安靜之人乎?為無一恥奔競之人乎?著伊自評品。

曾靜供:這種狂悖說話,大病總坐於看輕舉子,所以顛倒悖謬,竟至於此。

當年之意,蓋謂國家隆重師儒,養育人材,開此科舉,以為士子榮進之階,典至重大。

讀書均當仰體朝廷之意。

亦須看此為至尊至貴之路,必敦行勵節,有廉有恥,經義明曉,文理通達,然後從此應試上進,方不負朝廷取士之意。

若文理全未通,經義全未解,行誼毫不加修,而唯日以應舉應試為榮。

豈不是以至重至貴之路,而反為爭名奪利之場!所以狂悖,遂有此說。

豈知我生之初應試少者,因明末喪亂之後,百姓流離困苦,不得安業讀書所致。

到後來蒙世祖章皇帝休養生息,聖祖仁皇帝至德流洽,仁漸義摩,所以盛朝人材蔚起,迥不同於先明,是這個緣故。

如何當年不省?至於彌天重犯當身自問,從前未睹天日,狂妄喪心,看得一切皆不入眼,到今日得聖化,一洗從前謬妄,因翻思向之所知所行,直與禽一獸 無異,狗彘不如,更有何人行堪問,只有愧死無地耳。

【譯文】

問曾靜:皇上旨意問你,你所寫作的叛逆書籍《知新錄》裡有「永興縣的童生參加縣裡考試的,有二千四五百人,參加道裡考試的有二千人,哪裡是如今文風極盛行的現象,主要緣故是世情風俗日趨低下,不知廉恥的人太多了,所以為了名利而奔走爭競成了一種一習一 尚了」等言語。

歷來都是以人才之眾多,來驗證國家的培養教育之功績。

《詩經》中的《兔》一詩,講的是國家昌盛使教化實行,風俗美好,賢明而有才能的人就眾多,卻未曾聽說過禮教文化傳佈使人事興盛為風俗趨下的說法。

並且,讀書人追求進取功名,有志於參加考試,熟悉考場情況,也是他們的本分當然之事。

如今曾靜認為這是不知羞恥而奔走爭競名利的行為。

試問曾靜,你既然以參加科舉考試為無一恥,則自己就不應該參加考試,為什麼卻考中了秀才,以後科試多年,直等到考試成績低劣,才不出來參加科考。

曾靜你問問自己,你是個有恥辱之心,安於清靜之人呢?還是個不知羞恥,奔走爭競名利之徒呢?讓你自己給自己下個評論。

曾靜供:這種狂妄背理的語言,大的差錯就是由於輕看了參加應試的讀書人,所以顛倒事理,言行荒謬,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當年我說此話的真實意思,是說國家十分重視教育,為培育人材,開設此科舉考試為讀書人榮升進取的階梯,是極為重大的典章制度。

讀書人都應當仰望體念朝廷的意圖,也應當把科舉考試視為很重要很崇高的進取之路。

必然要使自己的行為敦厚、謹守節操,有廉潔的志向,存知恥辱的心胸,懂得經書的義理,文章的條理通達順暢,然後從此就可參加科考,以求上進,才能不辜負朝廷開科取士的本意。

如果文章的條理沒有全部通達,經書的義旨沒有全部理解,品行道義絲毫不加以修省,而整日以參加科舉考試為榮耀,豈不是將很重要很崇高的仕取之路,轉而變成了爭名奪利的場所!所以我才狂妄背理說了這些話。

怎知道我年少時,參加考試的人少,是因為明末喪亂以後,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不能夠安心讀書所造成的。

到了後來,蒙受世祖章皇帝實行休養生息之策,聖祖仁皇帝高尚品德傳遞廣佈,仁政義德逐漸浸潤推行,所以興盛之朝,人材薈萃輩出,迥然不同先前的明朝,就是這個原因。

為什麼當年沒認識到這些呢?對於我這個彌天重罪的犯人,捫心自問,從前沒看到天地日月之大,狂妄自傲,喪盡理智,看一切現象都不順眼。

直到今日得到皇上聖諭開導教化,才一洗從前的錯誤和荒謬。

因此反轉回來思忖以往的所有言行,真是與禽一獸 一樣,豬狗都不如,又能禁得起何人的詢問!只有羞愧而死,無地容身罷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大義覺迷錄》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問曾靜:旨意問你,所著逆書《知新錄》內《大義覺迷錄》二、大清國裡考生增多,如何說是文人趨下,無恥奔...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