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
醫書類
○
△《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黃帝與歧伯問答。
《三墳》之書無傳,尚矣,此固出於後世依託,要是醫書之祖也。
唐太僕令王砯注,自號啟元予。
案:《漢志》但有《黃帝內》、《外經》,至《隋志》乃有《素問》之名,又有全元起《素問注》八卷。
嘉祐中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承詔校定、補注,亦頗采元起之說附見其中,其為篇八十有一。
王砯者,寶應中人也。
△《難經》二卷
渤海秦越人撰,濟陽丁德用補注。
《漢志》亦但有《扁鵲內》、《外經》而已。
《隋志》始有《難經》,《唐志》遂題雲秦越人,皆不可考。
德用者,乃嘉祐中人也。
序言太醫令呂廣重編此經,而楊元操復為之注,覽者難明,故為補之,且間為之圖。
八十一難,分為十三篇,而首篇為《診候》,最詳,凡二十四難。
蓋脈學自扁鵲始也。
「難」當作去聲讀。
△《脈訣機要》三卷
晉太醫令高平王叔和撰。
通真子注並序,不著名氏,熙寧以後人也。
△《脈要新括》一卷
通真子撰。
以叔和《脈訣》有臲卼鄙俗處,疑非叔和作,以其不類故也。
乃作歌百篇,案經為注。
又自言嘗為《傷寒括要》六十篇,其書未之見。
△《傷寒論》十卷
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仲景撰。
建安中人。
其文辭簡古奧雅。
又名《傷寒卒病論》。
凡一百一十二方。
古今治傷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金匱要略》三卷
張仲景撰,王叔和集,林億等校正。
此書王洙於館閣蠹簡中得之,曰《金匱玉函要略方》。
上卷論傷寒,中論雜病,下載其方,並療婦人,乃錄而傳之。
今書以逐方次於證侯之下,以便檢用。
所論傷寒,文多節略,故但取《雜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舊名。
△《中藏經》一卷
漢譙郡華陀元化撰。
其序稱應靈洞主少室山鄧處中,自言為華先生外孫,莫可考也。
△《巢氏病源論》五十卷
隋太醫博士巢元方等撰。
大業六年也。
惟論病證,不載方藥。
今案《千金方》諸論,多本此書,業醫者可以參考。
△《聖濟經》十卷
政和御制。
辟廱學生昭武吳禔注。
△《醫門玉髓》一卷
不知作者。
皆為歌訣。
論五臟六腑相傳之理。
△《醫經正本書》一卷
知進貿縣沙隨程迥可久撰。
專論傷寒無傳染,以救薄俗骨肉相棄絕之敝。
△《醫說》十卷
新安張杲季明撰。
△《食治通說》一卷
東虢婁居中撰。
臨安藥肆「金藥臼」者,有子登第,以恩得初品官。
趙忠定丞相跋其後。
書凡六篇。
大要以為食治則身治,此上工醫未病之一術也。
△《治病須知》一卷
不知名氏。
事論外證,以用藥之次第為不能脈者設也。
△《五運指掌賦圖》一卷
葉玠撰。
△《大觀本草》三十一卷
唐慎微撰。
不知何人。
仁和縣尉艾晟作序,名曰《經史證類本草》。
案:《本草》之名,始見《漢書平帝紀》、《樓護傳》。
舊經止一卷,藥三百六十五種。
陶隱居增《名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註釋為七卷。
唐顯慶又增一百十四種,廣為二十卷,謂之《唐本草》。
開寶中又益一百三十三種。
蜀孟昶又嘗增益,謂之《蜀本草》。
及嘉祐中掌禹錫、林億等重加校正,更為補注,以朱墨書為之別,凡新舊藥一千八十二種,蓋亦備矣。
今慎微頗復有所增益,而以墨蓋其名物之上,然亦殊不多也。
△《本草衍義》十卷
通直郎寇宗奭撰。
援引辨證,頗可觀采。
△《紹興校定本草》二十二卷
醫官王繼先等奉詔撰。
紹興二十九年上之,刻板修內司。
每藥為數語辨說,淺俚無高論。
△《本草節要》三卷、《明堂針灸經》二卷、《膏肓灸法》二卷
清源莊綽季裕集。
△《肘後百一方》三卷
晉葛洪撰。
梁陶隱居增補。
本名《肘後救卒方》,率多易得之藥,凡八十六首,陶並七首,加二十二首,共為一百一首。
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千金方》三十卷
唐處士京兆孫思邈撰。
自為之序,名曰《千金備急要方》。
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其前類例數十條,林億等新纂。
△《千金翼方》三十卷
孫思邈撰《千餘方》既成,恐其或遺也,又為此以翼之。
亦自為序。
其末兼及禁術。
用之亦多驗。
△《外台秘要方》四十卷
唐鄴郡太守王燾撰。
自為序,天寶十一載也。
其書博采諸家方論,如《肘後》、《千金》,世尚多有之;至於《小品》,深師崔氏、許仁則、張文仲之類,今無傳者,猶間見於此書。
大凡醫書之行於世,皆仁廟朝所校定也。
按《會要》:嘉祐二年,置校正醫書局於編修院,以直集賢院掌禹錫、林億校理,張洞校勘,蘇頌等並為校正、後又命孫奇、高保衡、孫兆同校正。
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之序,下國子監板行。
並補注《本草》、修《圖經》,《千金翼方》、《金匱要略》、《傷寒論》,悉從摹印。
天下皆知學古方書。
嗚呼!聖朝仁民之意溥矣。
△《太平聖惠方》一百卷
太平興國七年,詔醫官使尚藥奉御王懷隱等編集。
御制序文。
淳化三年書成。
△《王氏博濟方》三卷
太原王袞撰。
慶歷七年序。
△《藥准》一卷
潞公文彥博寬夫撰。
所集方才四十首。
以為依《本草》而用藥則有准,故以此四十方為處方用藥之準也。
△《孫氏傳家秘寶方》三卷
尚藥奉御太醫令孫用和集。
其子殿中丞兆,父子皆以醫名,自昭陵時迄於熙豐,無能出其右者。
元豐八年,兆弟宰為河東漕,屬呂惠卿帥並,從宰得其書,序而刻之。
兆自言為思邈之後。
晁氏《讀書志》作《孫尚秘寶方》,凡十卷。
△《靈苑方》二十卷
沈括存中撰。
△《蘇沈良方》十卷
蘇者東坡,沈即存中也。
不知何人所錄。
其間「辨雞舌香」一段,言《靈苑》所辨,猶有未盡者。
《館閣書目》別有《沈氏良方》十卷、《蘇沈良方》十五卷,而無《靈苑方》。
△《正俗方》一卷
知虔州長樂劉彝執中撰。
以虔俗信巫,無醫藥,集此方以教之。
△《奉親養老書》一卷
泰州興化令陳直撰。
元豐中人。
△《養生必用書》三卷
靈泉山初虞世和甫撰。
紹聖丁丑序。
△《尊生要訣》二卷
即初虞世《四時常用要方》。
有盧山陳淮者,復附益焉。
△《寵氏家藏秘寶方》五卷
蘄水龐安時安常撰。
安時以醫名世,所著書傳於世者,惟《傷寒論》而已。
此書南城吳炎晦父錄以見遺。
△《傷寒微旨論》二卷
不著作者。
序言元祐丙寅,必當時名醫也。
其書頗有發明。
△《錢氏小兒藥證真訣》三卷
太醫丞東平錢乙仲陽撰。
宣教郎大梁閻季忠集。
上卷言證,中卷敘嘗所治病,下卷為方。
季忠亦頗附以己說,且以劉斯立所作仲陽傳附於末,宣和元年也。
△《小兒班疹論》一卷
東平董汲及之撰。
錢乙元祐癸酉題其末。
△《腳氣治法》一卷
董汲撰。
△《指迷方》三卷
考城王貺子亨撰。
吳丞相敏為之序。
貺為南京名醫宋毅叔之婿。
宣和中以醫得幸,至朝請大夫。
△《傷寒救俗方》一卷
寧海羅適正之尉桐城,民俗惑巫,不信藥。
雖以藥施人,多愈,遂以方書召醫參校刻石,以救迷俗。
紹興中有王世臣彥輔者,序之以傳。
△《南陽活人書》十八卷
朝奉郎直秘閣吳興朱肱翼中撰。
以張仲景《傷寒方論》,各以類聚,為之問答。
本號《無求子傷寒百問方》,有武夷張藏作序,易此名。
仲景,南陽人,而「活人」者,本華陀語也。
肱,秘丞臨之子,中書舍人服之弟,亦登進士科。
△《九籥衛生方》三卷
宣和宗室忠州防禦使士紆撰。
△《治風方》一卷
張耒文潛所傳。
凡三十二方。
△《小兒醫方妙選》三卷
成安大夫惠州團練使張渙撰。
凡四百二十方。
渙五世為小兒醫,未嘗改科。
靖康元年自為之序。
△《雞峰備急方》一卷
太醫局教授張銳撰。
紹興三年為序。
太抵皆單方也。
△《產育保慶集》一卷
濮陽李師聖得《產論》二十一篇,有其說而無其書。
醫學教授郭稽中以方附論諸之末,遂為全書。
近時括蒼陳言嘗評其得失於《三因方》,婺醫杜者又附益之,頗為詳備。
△《本事方》十卷
維揚許叔微知可撰。
紹興三年進士第六人。
以藥餌陰功見於夢寐,事載《夷堅志》晚歲,取平生已試驗之方,並記其事實,以為此書,取「《本事詩訶》」之例以名之。
△《傷寒歌》三卷
許叔微撰。
凡百篇,皆本仲景法。
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翼傷寒論》二卷,《辨類》五卷,皆未見。
△《指南方》二卷
蜀人史堪載之撰。
凡三十一門,各有論。
△《楊氏方》二十卷
樞密楊倓子靖以家藏方一千一百十有一首刻之當塗,世多用之。
△《本草單方》三十五卷
工部侍郎宛丘王俁碩父撰,取《本草》諸藥條下所載單方,以門類編之,凡四千二百有六方。
△《何氏方》二卷
太常博士括蒼何偁德揚撰。
△《洪氏方》一卷
鄱陽洪氏。
△《莫氏方》一卷
刑部郎中吳興莫伯虛致道刻《博濟方》於永嘉,而以其家藏《經驗方》附於後。
△《備急總效方》四十卷
知平江府溧陽李朝正撰。
大抵皆單方也。
△《是齋百一選方》三十卷
山陰王璆孟玉撰。
「百一」者,言其選之精也。
△《三因極一方》六卷
括蒼陳言無擇撰。
「三因」者,內因、外因、不內外因。
其說出《金匱要略》。
其所述方論,往往皆古書也。
△《小兒保生方》三卷
左司郎姑孰李檉與幾撰。
△《傷寒要旨》二卷
李檉撰。
列方於前而類證於後,皆不外仲景。
△《漢東王氏小兒方》三卷
不著名。
△《幼幼新書》五十卷
直龍圖閣知潭州劉昉方明撰。
集刊未畢而死,除璹壽卿以漕躡郡,趣成之。
△《大衍方》十二卷
朝散大夫孫紹遠稽仲撰。
凡藥當豫備者四十九種,故名「大衍」。
所在易得者不與焉。
諸方附於後。
△《海上方》一卷
不著名氏。
括蒼刻木。
《館閣書目》有此方,雲乾道中知處州錢竽編。
△《集效方》一卷
南康守李觀民集。
△《胎產經驗方》一卷
陸子正撰集。
△《葉氏方》三卷
太社令延平葉大廉撰。
△《胡氏方》一卷
不著名。
△《傳信適用方》二卷
稱拙庵吳彥夔。
淳熙庚子。
△《陳氏手集方》一卷
建安陳抃。
△《選奇方》十卷、《後集》十卷
青田余綱堯舉撰。
△《傷寒瀉痢要方》一卷
直龍圖閣長樂陳孔碩膚仲撰。
△《湯氏嬰孩妙訣》二卷
東陽湯衡撰。
衡之祖民望,精小兒醫。
有子曰麟,登科。
衡,麟之子,尤邃祖業,為此書九十九篇。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卷
庫部郎中陳師文等校正。
凡二十一門、二百九十七方,其後時有增補。
△《諸家名方》二卷
福建提舉司所刊市肆常貨而局方所未收者。
△《易簡方》一卷
永嘉王碩德膚撰。
增損方三十首,■〈口父〉咀藥三十品,市肆常貨圓子藥十種,以為倉卒應用之備。
其書盛行於世。
△《四時治要方》一卷
永嘉屠鵬時舉撰。
專為時疾瘧痢、吐瀉、傷寒之類,雜病不與焉。
△《治奇疾方》一卷
夏子益撰。
凡三十八道,皆奇形怪證,世間所未見者。
△《傷寒證類要略》二卷、《玉鑒新書》二卷
汴人平堯卿撰。
專為傷寒而作。
皆仲景之舊也,亦別未有發明。
△《瘡疹證治》一卷
金華謝天錫撰。
△《產寶諸方》一卷
不著名氏。
集諸家方,而以《十二月產圓》冠之。
△《纂要備急諸方》一卷
不知何人集。
皆倉卒危急所須樂及雜術也。
△《摘要方》一卷
《傷寒十勸》及《危證十病》,末載《托裡十補散方》。
△《劉涓子神仙遺論》十卷
東蜀刺史李頔錄。
按《中興書目》引《崇文總目》雲宋龔慶宣撰。
劉涓子者,晉末人,於丹陽縣得《鬼遺方》一卷,皆治癰疽之法,慶宣得而次第之。
今按:《唐志》有龔慶宣《劉涓子男方》十卷,未知即此書否?卷或一板,或止數行。
名為十卷,實不多也。
△《衛濟寶書》一卷
稱東軒居士,不著名氏。
治癰疽方也。
△《外科保安方》三卷
知興化軍亳社張允蹈家藏方。
龔參政茂良、劉太史夙為之序、跋。
△《五發方論》一卷
不知名氏。
亦吳晦父所錄。
△《李氏集驗背疽方》一卷
泉江李迅嗣立撰。
凡五十二條,其論議詳盡曲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