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拜將若飛仙,斗大黃金肘後懸;《封神演義》第六十七回 姜子牙金台拜將

封神演義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 - 第六十七回 姜子牙金台拜將

封神演義

第六十七回 姜子牙金台拜將

金台拜將若飛仙,斗大黃金肘後懸;夢入熊羆方實地,年登耄耋始朝天。

延綿周室承先業,樹列齊封啟後賢;福壽兩端人罕及,帝王師相古今傳。

話說子牙見捉了洪錦,料知龍吉公主成功,將洪錦放下丹墀。

少時,龍吉公主進相府,子牙欠身謝曰:「今日公主成莫大之功,皆是社稷生民之福。」

公主曰:「自下高山,未與丞相成尺寸之功;今日捉了洪錦,但憑丞相發落。」

龍吉公主道罷,自回淨室去了。

子牙令左右將洪錦推至向前問曰:「似你只等逆天行事之輩,何嘗得片甲回去?」

命:「推將出去,斬首號令。」

有南宮 為監斬,候行刑令下;只見一道人忙奔而來,喘息不定,只叫:「刀下留人。」

南宮 看見,不敢動手,急進相府來稟曰:「啟丞相得知,末將斬洪錦,方欲開刀,有一道人,只叫:『刀下留人。

』未敢擅便,請令定奪。」

子牙傳請。

少時那道人來至殿前,與子牙打了稽首。

子牙曰:「道兄從何處來?」

道人曰:「貧道乃月合老人也。

因符元仙翁曾言龍吉公主與洪錦有俗世姻緣,曾綰紅絲之約,故貧道特來通報。

二則可以報子牙兵度五關,助得一臂之力,子牙公不可違了只件大事。」

子牙暗想:「他乃蕊宮仙子,吾怎好將凡間姻緣之事與他講?」

乃令一鄧一 嬋玉先去見龍吉公主,就將月合仙翁之言,先稟過方可再議。

一鄧一 嬋玉逕進內庭,請公主出淨室議事;公主忙出來見一鄧一 嬋玉問曰:「有何事見我?」

一鄧一 嬋玉曰:「今有月合仙翁言:『公主與洪錦有俗世姻緣,曾綰紅絲之約,該有一世夫妻。

』現在殿前與丞相共議此事,故丞相先著妾身,啟過娘娘,然後可以面議。」

公主曰:「吾因在瑤池犯了清規,特貶我下凡,不得復歸瑤池,與我母子重逢。

今下山來,覺得又多此一番俗孽耶?」

一鄧一 嬋玉不敢作聲。

少時月合仙翁同子牙至後廳,龍吉公主見仙翁稽首。

仙翁曰:「今日公主已歸正道。

今貶下凡間者,正要了此一段俗緣,自然反本歸原耳。

況今子牙拜將在邇,那時兵度五關,公主該與洪錦建不世之勳,垂名竹帛;侯功成之日,瑤池自有旌 來迎接公主回宮。

此是天數,公主雖欲強辭,不可得矣。

所以貧道受符元仙翁之命,故不辭勞煩,親自來此,特為公主作伐。

不然,洪錦剛赴法場行刑,貧道至此,不遲不早,恰逢其時,其為定數可知。

公主當依貧道之言,不可誤卻佳期,罪愆更甚,那時悔之晚矣,公主請自三思。」

龍吉公主聽了月合仙翁一篇話,不覺長吁一聲:「誰知有此孽緣所繫?既是仙翁掌人間婚姻之牘,我也不能強辭,但憑二位主持。」

子牙、仙翁大喜,遂放了洪錦,用藥敷好劍傷。

洪錦自出營,招回季康人馬,擇吉日與龍吉公主成了姻眷。

正是:

天緣月合非容易,自有紅絲牽繫來。

話說洪錦與龍吉公主,成了姻親,乃紂王三十五年三月初三日;西岐城眾將打點東征,一應錢糧,俱各停當,只等子牙上出師表。

翌日,武王設聚早朝,王曰:「有奏章出班,無事朝散。」

言未畢,有姜丞相捧出師表上殿。

武王命呈上來,奉御官將表文擺於御案上。

武王從頭觀看:

「進表丞相臣姜尚:臣聞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祐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共克相上帝,一寵一 綏四方,作民父母。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流毒邦國,剝喪元良,賊虐諫輔,狎侮五常,荒怠不敬,沈湎冒色,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官室台樹陂池侈服,以殘害於百姓。

遣厥先人,宗廟弗祀,播棄黎老,暱比罪人,惟歸言是用。

焚炙忠良,刳剔孕婦,崇信奸回,放黜師保,屏棄典型,因一奴一正士,殺妻戮子,惟一婬一酗是圖。

作奇技一婬一巧,以悅婦人,郊社不修,宗廟不享,商罪貫盈,天人共怒。

今天下諸侯,大會於孟津,興弔民伐罪之師,救生民於水火。

乞大王體上天好生之心,孚四海諸侯之念,思天下黎庶之苦,大奮鷹揚,擇日出師,恭行天罰;則社稷幸甚,臣民幸甚。

乞賜詳示施行,謹具表以聞。」

武王覽畢,沈吟半響,王曰:「相父此表,雖說紂王無道,為天下共棄,理當征伐。

但昔日先王曾有遺言,切不可以臣伐君。

今日之事,天下後世,以孤為口實。

況孤又辜先王之言,謂之不孝;縱紂王無道君也,孤若伐之,謂之不忠。

孤與相父,共守臣節,以俟紂王改過遷善,不亦善乎?」

子牙曰:「老臣怎敢有負先王?但天下諸侯,佈告中外,訴紂王罪狀,不足以君天下。

糾合諸侯,大會孟津,昭暢天威,興弔民伐罪之師,觀政於商:前有東伯侯姜文煥、南伯侯鄂順、北伯侯崇黑虎,具文書知會。

如那一諸侯不至者,先問其違抗之罪,次伐無道。

老臣恐誤國之事,因此上表,請王定奪,願大王裁之。」

武王曰:「既是他三路欲伐成湯,聽他等自為,孤與相父坐守本土,以盡臣節;上不失為臣之禮,下可以守先王之命,不亦美乎?」

子牙曰:「惟天為萬物父母,人為萬物之靈, 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

今商王受荼毒生民,如坐水火,罪惡貫盈,皇天震怒,命我先王,大興未集耳。

今大王行弔民伐罪之師,正代天以彰天討,救民於水火。

如不順上天,厥罪惟均。」

只見上大夫散宜生上前奏曰:「丞相之言,乃為國忠謀,大王不可不聽。

今天下大會孟津,大王若不以兵相應,則不足取信於眾人,致眾人不服,必罪我國,以助紂為虐。

倘移兵加之,那時豈不自遺伊戚?況紂王信讒,屢征西土,黎庶遭驚慌之苦,文武有汗馬之勞;今方安寧,又動天下之兵,是禍無已時。

以臣愚見,不若依相父之言,統兵大會孟津,與天下諸侯,陳兵商郊,觀政於商,俟其自改。

則天下生民,皆蒙其福,又不失信於諸侯,遺災於西土。

上可以盡忠於君,下可以盡孝於先王,可稱萬全之策,乞大王思之。」

武王聽得散宜生一番言語,不覺忻悅,乃曰:「大夫之言是也。

不知用多少人馬?」

宜生曰:「大王兵進五關,須當拜丞相為大將軍,付以黃鉞白旄,總得大權,得專閫外之權,方可便宜行事。」

武王曰:「但憑大夫主張,即拜相父為大將軍,得專征伐。」

宜生曰:「黃帝昔拜風後,須當築台,拜告皇天后土山川河瀆之神,捧轂推輪,方成拜將之禮。」

武王曰:「凡一應事宜,俱是大夫為之。」

武王朝散,宜生又至相府恭賀,百官俱各各忻悅,眾門人個個喜歡。

宜生次日至相府,對子牙說:「令南宮、辛甲往岐山監造將台。」

當時二人至岐山,揀選木植磚石之物,剋日興工,也非一日,將台已完。

二將回報子牙,宜生入內廷回武王旨曰:「臣奉旨監造將台已完,謹擇良辰於三月十五日,請大王至金台,親拜相父為帥。」

武王准旨,侯旨日行禮。

且說子牙三月十三日,將辛甲為軍政司,先將斬法杞律牌,掛在帥府,使眾將各宜知悉。

辛甲領令掛帥府,上書著:「大元帥姜條約示諭,大小眾將一體知悉。」

只見各款開列於後:

「聞鼓不進,聞金不退,舉旗不起,按 不伏,此為慢軍,犯者斬。

呼名不應,點視不起,違期不至,動乖紀律,此為欺軍,犯者斬。

夜傳刁斗,怠而不報,更籌違度,聲號不明,此為懈軍,犯者斬。

多出怨言,譭謗主將,不聽約束,梗教難治,此為橫軍,犯者斬。

揚聲笑語,藐視禁約,曉詈軍門,此為輕軍,犯者斬。

所用兵器,克削錢糧,致使弓一弩一絕弦,箭無羽鏃,劍戟不利, 幟凋敝,此為貪軍,犯者斬。

謠言詭語,造捏鬼神,假托夢寐,大肆邪說,蠱惑將士,此為妖軍,犯者斬。

奸舌利齒,妄為是非,調撥士卒,互相爭鬥,致亂行伍,此為刁軍,犯者斬。

所到之地,凌忤百姓,逼凌婦女,此為奸軍,犯者斬。

軍中聚眾,議事近帳,私探音信,此為探軍,犯者斬。

或聞所謀,及聞號令,漏洩於外,使敵人知之,此為背軍,犯者斬。

調用之計,結舌不應,低肩挽首,面有難色,此為怯軍,犯者斬。

出隊赴伍,攙前亂後,言語喧嗶,不遵禁令,此為亂軍,犯者斬。

托傷詐病,以避征進,捏故假死,因而逃脫,此為奸軍,犯者斬。

主掌錢糧,給賞之時,阿私所親,使士卒結怨,此為弊軍,犯者斬。

觀寇不審,察審不詳,到不言到,多則言少,少則言多,此為誤軍,犯者斬。」

話說子牙將斬法牌,掛於帥府;眾將觀之,無不謹遵。

且說宜生至十四日,入內廷見武王曰:「請大王明日清晨,至相府請丞相登壇。」

武王曰:「拜將之道,如何行禮?」

宜生曰:「大王如黃帝拜風後,方成拜將之禮。」

武王曰:「卿言正合孤意。」

次日乃三月十五日吉辰,武王帶領合朝文武,齊至相府前,只聽 面樂聲響過三番,軍政司令門官放炮開門。

只見三聲炮響,相府門開,宜生引武王隨後至銀安殿。

軍政司忙稱:「請元帥升殿,有千歲親來拜請元帥登輦。」

子牙忙從面道服而出,武王乃欠身言曰:「請元帥登輦。」

子牙慌忙謝過,同武王分左右,並行至大門;武王欠身打一躬,兩邊扶子牙上輦。

宜生請武王親扶鳳尾,連推三步。

後人有請贊子牙末年,叨此榮一寵一 :

周主今朝列將台,風虎龍雲四門開;香生滿道衣冠引,紫氣當天御仗來。

統領貔貅添瑞彩,安排上馬盡崔嵬; 溪今日人龍出,八百開基說異才。

話說子牙排儀仗出城,只見前面七十里,俱是大紅 ,直擺到西岐城。

西岐百姓扶老攜幼,俱來觀看。

子牙至岐山,將近將台邊,有一座牌坊,上有一幅對聯:

話說眾將分道而進。

武王至將台邊一看,只見將台高聳,甚是巍峨軒昂。

怎見得?三千社稷歸周主,一派華夷屬武王。」

台高三丈,像按三才,闊二十四丈,按二十四氣。

台有三層,第一層台中,立二十五人,各穿黃衣,手持黃 ,按中央戊己土。

東邊立二十五人,各穿青衣,手持青 ,按東方甲乙木。

西邊立二十五人,各穿白衣,手持白 ,按西方庚辛金。

南邊立二十五人,各穿紅衣,手持紅 ,按南方丙丁火。

北邊立二十五人,各穿皂衣,手持皂 ,按北方壬癸水。

第二層是三百六十五人,手中各執大紅 ,三百六十五面,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第三層立七十二員牙將,各執劍戟瓜錘,按七十二候。

三層之中,各有祭器祝文;自一層之下,兩邊儀仗雁翅排列,衣冠整肅,劍戟森嚴,從古無兩。

只見散宜生至鑾輿前,請武王出輿。

武王忙下輿,宜生曰:「大王可至元帥前,請元帥下輦。」

武王行至輦前欠身曰:「請元帥下輦。」

子牙忙下輦來,宜生引導子牙至台邊,散宜生贊禮曰:「請元帥面南背北。」

散宜生開讀祝文:

「維十有三年孟春丁卯朔丙子,西伯遣上大夫散宜生,敢昭告於五嶽四瀆名山大川之神,惟婦言是用。

昏棄厥祀,弗答,昏棄厥遣,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

是崇是曰:「嗚呼!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撫綏眾庶,克底於道。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今發夙夜 懼,若不順天,厥罪惟均;謹擇今日,特拜姜尚為大將軍,恭行天討,伐罪弔民,永靖四海。

所賴神 ,相我眾士,以克厥勳,伏惟尚饗!』」

話說敢宜生讀罷祝文,有周公旦,引子牙上第二層台。

周公旦贊禮曰:「請元帥面東背西。」

周公旦開讀祝文:

「維十有三年孟春丁卯朔丙子,西伯遣周公旦,敢昭告於日月星辰風伯雨師歷代聖帝明皇之前曰:『嗚呼!天有顯道,厥類惟彰;今商王受乃夷居,弗事上帝神 ,遺厥先人,宗廟弗祀,沈湎冒色,一婬一酗肆虐。

惟宮室台榭是崇,焚炙忠良,刳剔孕婦,以殘害於下民。

牲犧粢盛,既於凶盜,乃曰吾有民命,罕懲其侮,皇天震怒,命發誅之,發曷敢有越厥志。

自思欲濟斯民,匪才不克;今特拜姜尚為大將軍,取彼凶殘,殺伐用張。

仰賴神 ,翊衛啟迪,吐納風雲,噓 變化,拯救下民,恭行天罰,克定厥勳,伏惟尚饗。

』」

周公旦讀罷祝文,有召公 引子牙上第三層台來,毛公邀捧武王所賜黃鉞白旄祝曰:「自今以後,奉天征討此獨夫,為生民除害,為天下造福,元戎往勳之哉!」子牙跪受黃鉞白旄,乃左右執捧,禮官贊禮曰:「請元戎面北拜受龍章鳳篆。」

子牙跪拜,左右歌中和之曲,奏八音之章,樂轟嘹 ,動徹上下。

召公 開讀祝文:

「維十有三年孟春丁卯朔丙子,西伯姬發,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后土神 曰:「嗚呼!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絕於天,結怨於民;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作成殺戮,毒痛四海。

崇信奸回,放黜師保,屏棄典型,因一奴一正士;郊祉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一婬一巧,以悅婦人。

無辜 天,上帝弗順人,發 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夷蠻貊,罕不率俾。

惟我先王,為國求賢,乃聘請姜尚以助發。

今特拜為大將軍,大會孟津,以彰天討,取彼獨夫,永靖四海。

所賴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以撫方夏,懇祈照臨,永光西土,神其鑒茲,伏惟尚饗!』」召公 讀罷祝文,子牙居中而立。

軍政司上台啟:「元帥發鼓豎旗。」

兩邊鼓響,拽地寶 來。

軍政司請元帥戴護頂之寶。

軍政官用紅漆端盤,棒上一頂金盔來,怎見得?黃一鄧一 一鄧一 耀目鏡,玲瓏花樣稱;豎三人叉攢四鳳,六瓣六楞紫金盔。

纓絡翻,硃砂迸,珊瑚碧玉周圍繞,瑪瑙珍珠前面釘。

耳政司將盔捧與子牙戴上,又傳令取袍甲上台。

軍政官高捧袍鎧,獻在台上。

怎見得?龍舌口,獸吞肩,紅似火,赤似煙。

老君爐曾燒煉,千錘打,萬錘顛,綠絨扣,紫絨穿,迸銅錘,扛鐵鞭。

鎖子文,甲上懸,披一領按南方內丁火;茜草染,煙脂抹,五彩裝花千朵遍。

金織就,大紅袍,系一條四指闊,羊脂玉,瑪瑙 ,琥珀砌,紫金雀舌八寶攢就白玉帶。

話說姜元帥全裝甲 ,立於台上;軍政司傳取印劍上台。

軍政官捧印劍上台,又捧一架,架上有三般,令天子協諸侯之物,內有令天子 ,令天子印,令天子劍。

只見印劍上台來,有詩為證:

「黃金斗大掌貔貅,殺伐從來神鬼愁;呂望今朝登台後,乾坤一統屬西周。」

話說軍政司,將印劍捧至子牙面前;子牙將印劍接在手中,高捧過眉。

散宜生請武王拜將,武王在台下拜了兩拜。

武王拜罷,子牙令辛甲把令天子 ,將武王請上台來。

少時辛甲執旗大呼曰:「奉元帥將令,請我王上台。」

武王隨令旗上了台,千牙傳令請開印劍,請武王面南端坐;子牙拜謝畢,跪而奏曰:「老臣聞國不可從外而治,軍不可從中而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

臣既受命專節鉞之威,臣敢不效駑駘,以報知遇之恩也。」

武王曰:「相父今為大將東征,但願早至孟津會兵,速返,孤之幸矣。」

子牙謝恩,武王下台,眾將聽候指揮。

子牙傳令軍政官與眾將得知:「俱於三日後,在教軍場聽點。

今日有三山五嶽眾道兄,與我餞別。」

辛甲領令,傳與眾將知悉。

武王同文武百官,俱在金台。

子牙離了將台,往西岐山正南而來;有哪吒領諸門人來迎接子牙。

只見甲 威儀,十分壯麗,來至蘆邊,只見玉虛門下十二弟子,拍手而來,大笑對子牙曰:「將相威儀自壯行色,子牙真一人中之龍也。」

子牙欠身打躬曰:「多蒙列位師兄抬舉,今日得握兵權,皆眾師兄之賜也。

姜尚何能?」

眾仙曰:「只等掌教聖人來至,吾輩才好奉酒。」

話猶未了,只聽得空中一派笙簧仙樂齊奏。

怎見得?有詩為證:

「紫氣空中繞帝都,笙簧嘹 白雲浮;青鸞丹鳳隨鑾駕,羽扇幢 傍轆轤。

對對金龍雲現,雙雙玉女佩聲殊;祥光瑞彩多靈異,周室當興應赤符。」

話說元始天尊駕臨,諸弟子伏道左迎接。

子牙俯伏口稱:「弟子,願老爺聖壽無疆!」眾門人引道酌水焚香,迎鑾接駕。

元始天尊上了蘆篷坐下,子牙復拜。

元始曰:「姜尚!你四十年積功累行,今為帝王之師,享受人間福祿,不可小視了。

你東征滅紂,立功建業,列土分茅,子孫綿遠,國祚延長,貧道今日特來餞你。」

命白鶴童子取酒來酌了半杯,子牙跪接,一飲而盡。

元始曰:「此一杯願你成功扶聖主。

又飲一杯,治國定無虞。

又飲一杯,速速會諸侯。」

子牙吃了三杯,又跪下。

元始曰:「你又復跪者何說?」

子牙曰:「蒙老爺天恩教育,使尚得拜將東征,弟子此行,不知吉凶如何,懇求指示?」

天尊曰:「你此去並無他虞,你謹記一偈,自有驗也。

偈曰:

『界牌開過誅仙陣,穿雲關下受瘟黃;謹防達、兆、光、先、德,過了萬仙身體康。

』」

子牙聞偈拜謝曰:「弟子敬佩此偈。」

元始曰:「我返駕回宮,你眾弟子再為餞別。」

群仙送出篷來,只見仙風一陣,回了鑾駕。

且說眾仙來與子牙奉酒,各飲三杯。

南極仙翁也奉子牙餞別酒三杯,俱要起身作辭而去。

眾門人見子牙問師尊前去吉凶,金吒忙向文殊廣法天尊曰:「弟子前去吉凶如何?」

道人曰:「你修身一性起仙體,何怕無謀進五關。」

哪吒也來問太乙真一人曰:「弟子此行吉凶如何?」

真一人曰:「你汜水關前施道術,方顯蓮花是化身。」

木吒也來問普賢真一人曰:「弟子領法旨下山,不知歸著吉凶如何?」

真一人曰:「你進關全仗吳鉤劍,不負仙傳在九宮。」

韋護也問道行天尊曰:「弟子佐姜師叔至孟津,可有妨礙?」

道行天尊曰:「你比眾人不同,豈不知你歷代多少修行客,獨你全真第一人。」

雷震子來問雲中子曰:「弟子此去吉凶如何?」

雲中子曰:「你兩枚仙杏安天下,可保周家八百年。」

楊戩也問玉鼎真一人曰:「弟子此去如何?」

真一人曰:「你比別人不同,修成八九玄中妙,任你縱橫在世間。」

李靖來問燃燈道人曰:「弟子此去,吉凶如何?」

道人曰:「你也比別人不同,肉身成聖超天境,久後靈山護法台。」

黃天化問清虛道德真君曰:「弟子此行,吉凶如何?」

道德真君一見黃天化命運不長,面帶絕氣,低首不語。

然而心中不忍,真是可憐。

真君復向黃天化曰:「徒弟你問前程之事,我有一偈,你可時時在心謹記,使偈而行,庶幾無事。」

道人念偈。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封神演義》古典神魔志怪小說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金台拜將若飛仙,斗大黃金肘後懸;《封神演義》第六十七回 姜子牙金台拜將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