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金元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期《中醫養生學》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

中醫養生學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 - 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

中醫養生學

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

兩宋、金元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期。

在思想上倡導融道、儒、佛三教於一爐的所謂「理學」,又出現「新學」哲學流派,他們既有爭論,又互有滲透,互有吸收和發揚,這對醫療保健有一定影響。

在醫藥衛生保健方面,改進醫事管理,發展醫藥教育,促進醫藥保健的發展。

此外,科學技術的蓬勃一發展,為醫療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條件。

活字印刷術的使用和發展,對醫學的著述和傳播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因此、古代的養生學說,得到了較好的結承,並且有了進一步發展。

金元時期,許多著名的養生家和醫家,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見解,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養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進展,充實和完善了中醫養生學的內容。

一、養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備

宋元時期,養生理論和養生方法也日益豐富發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聖濟總錄》,共二百卷,二百多萬字,包括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及養生、雜治等分66門,內容十分豐富。

該書前數卷大量論述了當時流行的「運氣」學說,而且對養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當詳盡的介紹。

可見,當時十分肯定這些方法的效果,並倡導這些保健方法的適用。

宋代宮廷編著的方劑專書《太平聖惠方》,不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藥完整體系的醫書,而且載有許多攝生保健的內容,尤其注意藥物與食物相結合的方法,如記述了各種藥粥、藥酒等。

這些方法符合醫療保健的需要,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宋元時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同時期世界藥物學領域佔領先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元醫家和養生家根據一陰一陽一五行等理論對於藥物的一性一味功用等多有發明,使其既適用於疾病辨治,又有利於防病保健。

例如寇宗(大+皕=爽字形)編撰的《本草衍義》中,根據體質和疾病,選擇相應一性一味的藥物。

指出只有明瞭藥一性一,有的放矢,方可收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此外,張元素的《珍珠囊》,李杲的《用一藥法象》、朱震亨的《本草衍義補遺》等,對此多有發揮,更切適用。

針灸學在宋元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聞名國內外的「針灸銅人」以及新的針灸專著,如《新鑄銅人腧一穴一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十四經發揮》等,同時,又出現了子午流注針法,主張依據不同時間,選擇不同一穴一位,達到治療保健的目的。

宋代整理的《正統道藏》及其輯要本《雲笈七簽》,雖屬道家書籍,但書中記述很多導引、氣功、按摩等有關方法,對於防病保健具有重大的價值。

二、老年醫學的充實和發展

在唐代孫思邈重視老年保健的基礎上,宋元醫家、養生家尋求新的老年保健方法,全面認識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豐富老年人的治療保健原則和方法,促進了老年醫學的發展。

宋代陳直撰《養老奉親書》,元代鄒鉉在此書的基礎上繼增三卷,更名為《壽親養老新書》,內容頗為詳盡,是老年醫學專書。

金元時期學術爭鳴,對老年保健的理論和方法的認識更趨完善。

(一)強調一精一神攝養

根據老年人的一精一神情志特點,陳直指出:「凡喪藏凶禍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驚,悲哀憂愁不可令人預報……暗昧之室不可令孤。

凶禍遠報不可令知,輕薄婢使不可令親」。

說明保持老年人情緒穩定,維持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鄒鉉還指出了心病心醫的情志保健的原則。

《壽親養老新書》中載有一首詩:「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

說明了只有進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絕情志疾病。

(二)主張飲食調養

對於老年人,合理調節飲食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不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則疾患」。

因此,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一溫一一熱、熟軟、忌其粗一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壽親養老新書》)的主張;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的。

朱丹溪對於老年人的飲食提出「尤當謹節」、「茹淡」,強調節制飲食,又要避免攝入燥一熱厚膩之物,以保養一精一氣。

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賈銘著《飲食須知》等,又都豐富了飲食調養的內容。

(三)提倡順時奉養

《內經》提出四時養生法則,到宋元時期不僅尊崇其說,而且增廣其法,從而豐富了順時養老的內容。

對於老年人,順應四時的一陰一陽一消長來保養身一體,更為重要。

故陳直指出,老年人要「依四時攝養之方,順五行休王之氣,恭怡奉親,慎無懈怠」(《壽親養老新書》)。

朱丹溪亦指出:「善攝養者……各自珍攝,以保天和」(《格致余論》)。

故養老大法,必然要依據天和的一性一質,順四時變化而攝養,才能老當益壯。

此外,邱處機著《攝生消息論》亦從不同角度對四時的一精一神調養,起居調攝、飲食保健等,都有所闡發和發揮。

(四)重視起居護養

老年之人,體力衰弱,動作多有不便,故對其起居作息,行動坐臥,都須合理安排,「竭力將護,以免非橫之虞」(《壽親養老新書》)。

護養方法是:「凡行住坐臥,宴處起居,皆須巧立制度」。

例如,老年之居室宜潔雅,夏則虛敝,冬則一溫一密。

一床一榻不宜太高,應坐可垂足履地,起臥方便。

被褥務在松一軟,枕頭宜低長,可用一藥枕保健。

衣服不可寬長,宜全體貼身,以利氣血流暢。

藥物調治,汗、吐、下等攻伐之劑,切宜詳審,防止不一良後果。

總之,處處為老人提供便利條件,細心護養。

(五)注意藥物扶持

老年人氣色已衰,一精一神減耗,所以不能像對待年青人那樣,施用峻猛方藥,欲速則不達,反而危及生命。

《壽親養老新書》提出:老年人醫藥調治應採取「扶持」之法,即用一溫一平、順氣、補虛和中、促進食慾之方來調治,切不可竣補猛瀉,這些原則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的。

三、食養方法的豐富

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非常重視飲食保健,因為這是防病治病、健體延年的基礎。

在宋元時期,由於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食養食療不僅在理論上還是方法上都有了新的進展,取得顯著的成就。

(一)四時五味養髒法

在宋元時期,對食養理論的認識更加深化。

蒲虔賈根據五味入五臟,五臟分別旺於四時以及五行生剋理論,提出了四時的飲食五味要求:「四時無多食所旺並所制之味,皆能傷所旺之勝也。

宜食相生之味助其旺氣」。

認為「旺盛不傷,旺氣增益,飲食合度、寒一溫一得益,則諸疾不生,遐齡自永矣」(《保生要錄·飲食門》),這在食膳發展史上有著一定的意義。

陳直對先秦時期「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的原則進行了一定的修正。

在具體運用上明確提出

了:「當春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當夏之時,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當秋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當冬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鹹而增苦,以養心氣」(《壽親養老新書·卷一》)的觀點,這種飲食原則的好處在於既不使當旺之髒氣過於亢盛,又不使所克之辨氣有所傷代。

劉完素提出以臊焦香腥腐五氣助所克之氣。

他說;「是以聖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謂因其不勝而助之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攝生論》)。

這可與陳直以五味平調五臟之氣的見解互為發明、相得益彰。

(二)食養食療的新進展

隨著對營養保健理論認識的深化,食養和食療方法更加豐富多彩。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撰《飲膳正要》一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

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準立論,制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

書中還具體闡發了飲食衛生,營養療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

附錄版畫二十餘幅,文圖並茂,為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飲食衛生和食療專書,也是一部頗有價值的古代食譜。

另外,李東垣、朱丹溪等對飲食保健的有關原則和諸般宜忌也有很多一精一辟論述,也是他們身一體力行的經驗總結,更加豐富了食養的內容。

四、「金元四民」對養生學的主要貢獻

(一)劉完素主張養生重在養氣

劉完素在王充提出人之壽夭在於「先天稟賦」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主一性一命者在乎人」,「修短壽夭,皆人自為」的思想。

這種「人主一性一命「說,說明只要發揮攝養的主觀能動一性一,就能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

他重視氣、神、一精一、形的調養,但尤其強調氣的保養。

對於養氣方法,他認為當從調氣、守氣、一一交一一氣三方面著手。

他以:「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導引按蹺,所以調氣也;平氣定息,握固凝神,神宮內視,五臟昭徹,所以守其氣也;法則天地,順理一陰一陽一,一一交一一一媾坎離,濟用水火,所以一一交一一其氣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

這種調養之法可起到舒暢一陰一陽一,灌溉五臟,調暢氣血的作用。

(二)張子和提倡祛邪扶正

張氏主張用攻法防病治病,認為祛邪即所以扶正,邪去則正氣自安,反對唯人參、黃芪「為補」的狹隘觀點,他還提出「養生當用食補,治病當用一藥攻」(《儒門事親》)的主張。

他的養生保健的思想核心是「君子貴流不貴滯」的觀點,並指出調飲食、施藥物、戒房勞、練氣功等方法。

在防病保健中,還特別重視人與社會環境的整體觀和機體與情志的整體觀,從而豐富了中醫學中有關心身醫學、醫學社會學的內容。

(三)李東垣注重調理脾胃

李氏認為促成一人之早夭的根本原因在於元氣耗損,他說;「人壽應百歲,……其元氣消耗不得終其天年」(《蘭室秘藏·脾胃虛損論》,而「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這說明調養脾胃之氣,維護後天之本,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壽的一條重要原則。

調養脾胃的方法主要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調節飲食護養脾胃。

他認為「飲食不節」是釀成內傷的一個重要原因,「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則諸病之所由生也」。

故合理飲食是防病保健的一個重要環節;二是調攝情志保護脾胃。

李氏指出:「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

說明一精一神情志密切關係著生理變化,尤其易傷脾胃功能,因此,須從積極方面調攝,靜心寡慾、不妄作勞,以養元氣;三是防病治病顧護脾胃。

東垣防治疾病之立法遣藥,處處考慮到脾胃之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一陽一氣之法,注重調補脾胃。

東坦以顧護脾胃而益壽延年的一精一辟理論為養生別樹一幟,另辟一途,為後世實踐所肯定。

(四)朱丹溪強調一陰一氣保養

丹溪力倡「相火論」基礎上的「一陽一常有餘,一陰一常不足」的學說,並一再強調一陰一氣「難成易虧」,因而在治療與養生上,都主張以滋一陰一為主。

圍繞保一陰一精一,強調順四時以調養神氣,飲食清淡沖和以免升火助濕,節欲保一精一以息相火妄動,並為此而著《色一欲箴》以戒眾人。

在老年病方面,認為老年一陰一氣暗耗,相火易亢炎為害,故養老大法,總要在於承製相火的亢極。

此外,朱氏對防病於未然的養生理論和方法也有所論述。

綜上所述,金元四家的學術觀點雖異,然崇尚養生則一。

儘管他們所研究的專題各有側重。

所得成果也不盡相同,但等到合流之後,終於彙集成比較完整的養生理論和方法的體系。

此外,宋元時期還有不少養生專著,如周守忠的《養生類纂》及《養生月覽》、錢稱《攝生月令》、劉詞《混俗頤生錄》、愚谷老人《延壽第一伸言》、姜悅《養生月錄》、韋行規《保生月錄》、李鵬飛《三元參贊延壽書》、王珪《泰定養生主論》、瞿祐《居家宜忌》和《四時宜忌》等,均為養生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

總之,在這一個時期,湧現出了不少養生學家及養生專著,尤其是金元的學術爭鳴,更促進了養生學的發展。

宋元時期不僅充實和發展了前人的養生理論、原則和方法,而且對老年病學的防治和攝生保健有了突出的發展,形年了比較完備的體系。

中醫養生學發展至此,其理論漸趨完備,其方法更加豐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醫養生學》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兩宋、金元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期《中醫養生學》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