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爾虞我詐不會絕跡
【原文】
楚子使申舟聘於(1),曰:「無假道於宋。」
亦使公子馮聘於 晉(2),不假道於鄭。
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3),曰:「鄭昭、宋聾(4),晉 使不害,我則必死。」
王曰:「殺女,我伐之。」
見犀而行(5)。
及宋,宋人止之(6)。
華元曰(7):「過我而不假道,我也(8)。
我,亡也。
殺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
亡,一也。」
乃殺 之。
楚子聞之,投袂而起(9),屨及於窒息,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 於蒲胥之市(10)。
秋九月,楚子圍宋。
(以上宣公十四年)
宋人使樂嬰告急於晉(11),晉侯欲救之(12)。
伯宗曰:「不可,古 人有言曰: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天方授楚,未可與爭。
雖晉 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14)。
』川澤納污,山藪藏疾(15),瑾 瑜匿瑕(16),國君含垢(17),天之道也。
君其待之。」
乃止。
使解揚如宋(18),使無降楚,曰:「晉師悉起(19),將至矣。」
鄭人 囚而獻諸楚。
楚子厚賂之,使反其言。
不許。
三而許之。
登諸樓 車(20),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21)。
楚子將殺之,使與之言曰: 「爾既許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無信,女則棄之,速即爾刑(22)!」 對曰:「臣聞之: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信載義而行之為 利。
謀不失利,以衛社稷,民之主也。
義無二信,信無二命。
君 子賂臣,不知命也。
受命以出,有死無(23),又叮賂乎?臣之許君, 以成命也。
死而成命,臣之祿也(24)。
寡君有信臣,下臣獲考死(25),又 何求?」
楚子捨之以歸。
夏五月,楚師將去宋(26),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 而不敢廢王命,王棄言焉(27)!」王不能答。
申叔時僕(28),曰:「築室, 反耕者(29),宋必聽命。」
從之。
宋人懼,使華元夜人楚師,登子反 之一床一(30),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版(31),曰:『敝邑易子而食(32),析 骸以微。
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
去我三十里, 唯命是聽。
』」子反懼,與之盟而告王。
退三十里,宋及楚平(35)。
華元為質。
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36)。」
(以上宣公十五年)
【註釋】
1楚子;楚莊王。
申舟;楚國大大,名無畏,字子舟,申是他的食邑。
聘: 派使節訪問。
2公子馮(ping):楚國公子。
3孟諸:宋國沼澤名, 在今河南商丘東北。
孟諸之役:指二十多年前申舟得罪宋昭公的事。
惡;得 罪。
(4)昭:明事理。
聾:不明事理,糊塗。
5見:引見,這指托 咐。
犀:申犀,申舟的兒子。
(6)止;扣留。
(7)華元:宋國執政大臣。
(8)我:把我們的國土當邊邑。
(9)投:抨,甩。
袂(mei):袖子。
(10)屨(ju):麻做的鞋。
及;追上。
窒息;從堂到宮門的甬道。
寢門:寢宮 (後宮)的門。
蒲胥:楚國的市名。
(11)樂嬰;宋國人一大。
(12)晉侯: 晉景公。
(13)伯宗;晉國大夫。
(14)高下在心:意思是遇事能屈能伸,心 中有數。
(15)藪(sou):草木叢生的湖沼地帶。
疾:指害人的東西,毒蛇 猛獸。
(16)瑾瑜;美玉。
匿:隱藏。
瑕:玉上的斑點。
(17)含垢:含恥 忍辱。
(18)解揚:晉國大夫。
(19)悉起:全部出發。
(20)樓車:設有。
猓望樓的兵車。
(21)致:傳達。
(22)即:接近。
即刑:就刑,受刑。
(23)霓(yun):同「隕」,墜一落。
這裡指廢棄。
(24)祿:福,福分。
(25) 考:完成。
考死:善終。
(26)去:離開。
(27)棄言:背棄諾言。
(28) 申叔時:楚國大夫。
僕;駕車。
(29)反;同「返」。
反耕者:叫種的人回 來。
(30)子反;楚不主帥公子側。
(31)病:困乏,困難。
(32)易:交 換。
(33):燒火做飯。
(34)城下之盟:敵方兵臨城 下而被一逼一簽訂盟約。
(35)平;講和。
(36)無:不。
詐:欺詐,欺騙。
虞 欺騙。
【譯文】
楚莊王派申舟到國訪問,說:「不要向宋國借路。」
同時,楚 莊王又公子馮到晉國訪問,也不讓向鄭國借路。
申舟因為在孟 諸打獵時得罪了宋國,就對楚莊王說:「鄭國是明白的,宋國是糊塗的;去晉國的 使者不會受害,而我卻定會被殺。」
楚王說:「要是 殺了你,我就攻打宋國。」
申舟把兒子申犀托咐給楚王后就出發了。
申舟到了宋國,宋國就把他扣留了。
華元說:「經過我國而不向 向我們借路,這是把我們的國土當成了楚國的地邊邑。
把我國當成 成楚國的邊邑,就是亡國。
殺了楚國的使臣,楚國一定會攻打我 們。
攻打我們也是亡國,反正都是一樣亡國。」
於是便殺了申舟。
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來往外跑,隨從 人員追到寢宮甬道上才讓他穿上鞋子,追到寢宮門外才讓他佩上 劍,追到蒲胥街市才讓他坐上車子。
這年秋天九月,楚莊王派兵包圍了宋國。
......
宋國人派樂嬰去晉國告急求援,晉景公想援救宋國。
伯宗 說:「不行,古人說過:『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上天正在保硝楚 國,不能同它爭鬥。
晉國雖然強盛,怎麼能違背天意?俗話說:『高下在心。
』河流湖泊能容納污穢,山林草莽隱藏著毒蟲猛獸,美 隱匿著瑕疵,國君也可以含恥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規。
君王還是 等一等吧。」
晉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晉晉國派解揚到宋國去,叫宋國不要向楚國投降,並說:「晉國 隊已全部出發,快要到宋國了。」
解揚路過鄭國時,鄭國人扣住解 揚並把他獻給楚國。
楚莊王用重禮收買他,讓他對宋國人說相反 的話。
解揚不答應。
楚王再三勸誘,他才答應了。
楚王讓解揚登 上樓車,叫他對宋人喊話說晉國不來救宋國,解揚藉機傳達了晉 君要宋人堅守待援的命令。
楚莊王要殺解揚,派人對他說:「你既 然已經答應了我,卻又違背諾言,是什麼原因?這不是我不講 用,而是你丟棄了它,快去接受你該受的刑罰吧!」解揚回答說:「臣 下聽說過,國君能制定正確的命令就叫義,鉅子能奉行國君命令 就叫信,信承載著義而推行就叫利。
謀劃不丟掉利益,以此捍衛 國家,這才是百姓的主人。
合乎道義不能有兩種誠信,講求誠信 不能接受兩種命令。
君王收買臣下,就是不懂「信無二命』的道 理。
我接受君命出使,寧可去死也不能背棄使命,難道可以用財 物收買嗎?我之所以答應君王,是為了完成我的使命。
我死了而 能完成使命,這是我的福分。
我們國君有誠信的臣下,臣下又能 完成使命而死,還有什麼可求的呢?」
楚莊王放瞭解揚,讓他回國。
夏天五月,楚國軍隊要撤離宋國,申犀在楚莊王的馬前叩頭 :「無畏明知會死,但不敢背棄君王的命令,現在君王您背棄了房 言。」
楚王無法回答。
楚臣申叔時正為楚王駕車,他說:「修建 屋,把種田的人叫回來,宋國就一定會聽從君王的命令。」
楚王 他的話去做了。
宋人害怕起來,派華元在夜裡潛入楚營,上了子 反的一床一,把他叫起來說:「我們國君派我來把宋國的困難告訴你, 說:「敝國人已經在交換孩子殺了吃,劈開一屍一骨燒火做飯。
即使如 ,兵臨城下被一逼一簽訂的盟約,就算讓國家滅亡,也不能答應。
如果撤離我們三十里,宋國就一切聽命。
』」子反很害怕,就與華元 定了盟誓,並報告了楚莊王。
楚軍退兵三十里,宋國與楚國講和。
華元當了人質。
盟誓上說:「我不欺你,你不騙我。」
【讀解】
成語中的「爾虞我詐」,大概就出自這個故事。
盡避宋國和楚 國把「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寫進了盟誓之中,給人的感覺卻是 「此地無怠三百兩」。
在那個亂世之中,誰不欺詐?不欺詐就難以立住腳,難以為 自己謀取利益。
大國之間相互欺詐,秦國和晉國不是這樣嗎?大 國還欺詐小一柄一,秦國欺詐鄭國、楚國欺宋國就是例證,就連中、小 國家之間也相互欺詐。
真是不欺詐就不成交,就不能攻城掠地。
所 謂「春秋無義戰」,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各國之間的利益紛爭,總 包含著欺詐的成分。
於是,外交手段,外交辭令,結盟修好等等,便成了欺詐的 一種手段。
無論說客們的言辭多麼好聽,都無法讓人對其動機確 信不疑。
在這種時候,出種耐人尋味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便是「誠信」二字, 而在事實上,人們之間是不講誠信的。
這使我們聯想到一的現實情況:當人們在高喊什 麼號的時候,往往正是最缺乏那種東西的時候。
春秋時代人們 大講信義,忠誠,說明那時候最缺乏信義和忠誠。
人們在極力呼 喚理想之時,表明正好缺乏理想。
在召喚雷鋒一精一神時,說明最缺 乏雷鋒一精一神。
所以,在人們最信誓旦旦的時候,最應該提高警惕,最應該 多一個眼兒,聽其言,觀其行,切不可被花言巧語搞亂了陣腳、 住了心竅。
其實,騙子手們的唯一法寶,便是信誓旦旦的花言巧語。
他 們可以把方的說成圓的,把黑的說成白的,把地上的吹到天上去, 當著你的面誇獎你的缺點是優點,甚至還能指鹿為馬。
信不信就由你自己了。
他們的臉皮還特別厚,不怕挫折,不怕辯論。
他們善於抓住 人們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虛榮心強、自我中心0主義、妒忌勝過 自己的人、羞怯自卑、貪圖名利、懶墮怠慢、喜歡別人抬轎子戴 高帽等等弱點,大做文章。
一旦得手,就翻臉不認人,或者 比誰跑得更快,也可能倒打一耙,栽贓陷害。
因此,他們也特 別無恥,特別狠心,特別陰險。
陰謀家和野心家尤其擅長爾虞我詐,因為他們*正當手段是 無法獲得他們所希望獲得的東西的,因為他們的生活準則是沒 有準則,有一奶一便是一娘一,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都可以出賣,什麼 都可以做。
善良的人們上當受騙,不能責怪騙子手們,因為沒有善良的人們, 騙子手們就矢去了對象,就可能矢業。
是善良的人們的善良的 願望,善良的心地,自身的弱點,為騙子手們的活動、成就 。
確提一供了肥沃的土壤。
如果他們彼此相互欺詐,勝負是很難說的,說 不定今天我勝了,明天他又勝了,反正不如對付善良的人們那麼 輕而易舉,得心應手,手到功成。
那麼,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全世界的人全成了騙子手,會 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正如騙子手永遠都不會退出歷史舞台 一樣,要消滅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