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春正月丙子朔,日有食之。以伯顏禿古思為大《元史》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元史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元史

元史 -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元史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十七年春正月丙子朔,日有食之。

以伯顏禿古思為大司徒。

辛卯,命山東分省一團一結義兵,每州添設判官一員,每縣添設主簿一員,專率義兵以事守禦,仍命各路達魯花赤提調,聽宣慰使司節制。

丙申,監察御史哈剌章言:「淮東道廉訪使褚不華,徇忠盡節,宜加褒贈,優恤其家。」

從之。

二月壬子,賊犯七盤、藍田,命察罕帖木兒以軍會答兒麻亦兒守陝州、潼關;哈剌不花由潼關抵陝西,會豫王阿剌忒納失裡及定住等同進討。

癸丑,太一陰一犯五車。

以征河南許、亳、太康、嵩、汝大捷,詔赦天下。

戊辰,知樞密院事脫脫復邳州,調客省使撒兒答溫等攻黃河南岸賊,大破之。

壬申,劉福通遣其一黨一毛一貴陷膠州,僉樞密院事脫歡死之。

甲戌,倪文俊陷峽州。

是月,李武、崔德陷商州,察罕帖木兒與李思齊以兵自陝、虢援陝西,以察罕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李思齊為四川行省左丞。

詔以高寶為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將兵取中興,不克,賊遂破轆轤關。

三月乙亥朔,義兵萬戶賽甫丁、阿迷裡丁叛據泉州。

庚辰,一毛一貴陷萊州,守臣山東宣慰副使釋嘉訥死之。

壬午,大明兵取常州路。

甲申,太一陰一犯鬼宿。

壬辰,歲星犯壘壁陣。

甲午,一毛一貴陷益都路,益王買奴遁,自是山東郡邑皆陷。

乙未,以江淮行樞密院副使董摶霄為山東宣慰使。

丁酉,一毛一貴陷濱州。

戊戌,以中書平章政事帖裡帖木兒為御史大夫,悟良哈台、斡欒並為中書平章政事。

夏四月丙午,監察御史五十九言:「今京師周圍,雖設二十四營,軍卒疲弱,素不訓練,誠為虛設,儻有不測,誠可寒心。

宜速選擇驍勇一精一銳,衛護大駕,鎮守京師,實當今奠安根本、固堅人心之急務。

況武備莫重於兵,而養兵莫先於食。

今朝廷撥降鈔錠,措置農具,命總兵官於河南克復州郡,且耕且戰,甚合寓兵於農之意。

為今之計,權命總兵官從宜於軍官內選委能撫字軍民者,兼路府州縣之職,務要農事有成,軍民得所,則擾民之害亦除,而匱乏之憂亦釋矣。」

帝嘉納之。

乙卯,一毛一貴陷莒州。

丙辰,京師立便民六庫,倒易昏鈔。

辛酉,以咬咬為甘肅行省左丞相。

答失八都魯加太尉、四川行省左丞相。

漢中道廉訪司糾陝西行省左丞蕭家奴遇賊逃竄,失陷所守郡邑,詔正其罪。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封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火你赤為營國公。

大明兵取寧國路。

五月乙亥朔,命知樞密院事孛蘭奚進兵討山東。

戊寅,平章政事亦老溫帖木兒復武安州等三十餘城。

丙申,命搠思監為右丞相,太平為左丞相,詔天下。

免民今歲稅糧之半。

詔以永昌宣慰司屬詹事院。

六月甲辰朔,以實理門為中書分省右丞,守濟寧。

丙辰,監察御史脫脫穆而言:「去歲河南之賊窺伺河北,惟河南與山東互相策應,為害尤大。

為今之計,中書當遴選能將,就太不花、答失八都魯、阿魯三處軍馬內,擇其一精一銳,以守河北,進可以制河南之侵,退可以攻山東之寇,庶幾無虞。」

從之。

己未,以帖裡帖木兒、老的沙並為御史大夫。

庚申,大明兵取江一陰一州。

壬申,帖裡帖木兒糾陝西知行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遂命罷陝西行樞密院,令也先帖木兒居於草地。

癸酉,溫州路樂清江中龍起,颶風作,有火光如球。

是月,劉福通犯汴梁,其軍分三道,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寇晉、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趨關中,一毛一貴據山東,其勢大振。

秋七月己卯,帖裡帖木兒奏續集《風憲宏綱》。

庚辰,大明兵取徽州路。

癸未,太白犯鬼宿。

甲申,太一陰一犯斗宿。

乙酉,命右丞相搠思監領宣政院事,平章政事臧卜知經筵事,參知政事李稷同知經筵事,參知政事完者帖木兒兼太府卿。

丁亥,填星犯鬼宿。

戊子,以李稷為御史中丞。

中書省臣言:「山東般一陽一、益都相次而陷,濟南日危,宜選將練卒,信賞必罰,為保燕、趙計,以衛京師。」

不報。

己丑,鎮守黃河義兵萬戶田豐叛,陷濟寧路,分省右丞實理門遁,義兵萬戶孟本周攻之,田豐敗走,本周還守濟寧。

甲午,以御史中丞完者帖木兒為中書右丞,河南廉訪使俺普為中書參知政事。

監察御史迭裡彌實、劉傑言:「疆域日蹙,兵律不嚴,陝西、汴梁、淮穎、山東之寇有窺伺燕、趙之志,宜俯詢大臣,共圖克復之宜,預定守備之策。」

不報。

是月,立四方獻言詳定使司,秩正三品。

歸德府知府林茂、萬戶時公權叛,以城降於賊,歸德府及曹州皆陷。

八月癸卯朔,填星犯鬼宿,太白犯軒轅。

癸丑,劉福通兵陷大名路,遂自曹、濮陷衛輝路,答失八都魯之子孛羅帖木兒與萬戶方脫脫擊之。

甲子,太一陰一犯五車。

乙丑,以陝西行台御史中丞伯嘉訥為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余闕為淮南行省左丞;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楊完者升左丞;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海道運糧萬戶如故。

丙寅,慶一陽一府鎮原州大雹。

是月,大駕還自上都。

薊州大水。

詔知樞密院事紐的該進討山東。

大明兵取揚州路。

平江路張士誠,俾前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蠻子海牙為書請降,江浙左丞相達識帖睦邇承製令參知政事周伯琦等至平江撫諭之,詔以士誠為太尉,士德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時士德已為大明兵所擒。

九月丙子,命同知樞密院事壽童以兵討冠州。

以老的沙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兼兀良海牙指揮使。

甲午,澤州陵川縣陷,縣尹張輔死之。

戊戌,太不花復大名路並所屬郡縣。

辛丑,詔中書右丞也先不花、御史中丞成遵奉使宣撫彰德、大名、廣平、東昌、東平、曹、濮等處,獎厲將帥。

是月,命紐的該加太尉,總諸軍守禦東昌。

時田豐據濟、濮,率眾來寇,擊走之。

倪文俊謀殺其主徐壽輝,不果,自漢一陽一奔黃州,壽輝偽將陳友諒襲殺之,友諒遂自稱平章。

閏九月癸卯,有飛星如盂,青色,光燭地,尾約長尺餘,起自王良,沒於勾陳。

監察御史朵兒只等劾奏知樞密院使哈剌八禿兒失陷所守郡縣,詔正其罪。

丙午,太一陰一犯斗宿。

右丞相搠思監、左丞相太平並加開府儀同三司。

平章政事完者不花兼大司農。

庚申,太一陰一犯井宿。

乙丑,潞州陷。

丙寅,賊攻冀寧,察罕帖木兒以兵擊走之。

冬十月乙亥,熒惑犯氐宿。

戊寅,設分詹事院。

甲申,太一陰一掩昴宿。

戊戌,曹州賊入太行山。

是月,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陷興元,遂入鳳翔,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屢擊破之,其一黨一走入蜀。

答失八都魯與知樞密院事答裡麻失裡以軍討曹州賊,官軍敗潰,答裡麻失裡死之。

靜江路山崩,地陷,大水。

十一月辛丑朔,山東道宣慰使董摶霄建言:「請令江淮等處各枝官軍,分佈連珠營寨於隘口,屯駐守禦,宜廣屯田,以足軍食。」

從之。

汾州桃杏花。

壬寅,賊侵壺關,察罕帖木兒大破之。

戊午,以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答蘭為中書平章政事,御史中丞李獻為中書左丞,陝西行台中丞卜顏帖木兒、樞密院副使哈剌那海、司農少卿崔敬、侍御史陳敬伯皆為參知政事。

癸亥,豫王阿剌忒納失裡與陝西行省左丞相朵朵、陝西行台御史中丞伯嘉訥,分道攻討關陝。

己巳,以中書參知政事八都麻失裡為右丞。

十二月庚午朔,熒惑犯天江。

辛未,山東道廉訪使伯顏不花建言:嚴保伍,集勇健,汰冗官。

戊寅,太白犯歲星。

甲申,太一陰一犯鬼宿。

丁亥,歲星犯壘壁陣。

庚寅,太白犯壘壁陣。

癸巳,太一陰一犯心宿。

丁酉,慶元路象山縣鵝鼻山崩。

己亥,流星如金星大,尾約長三尺餘,起自太一陰一,近東而沒,化為青白氣。

庚子,答失八都魯卒於軍中。

是歲,詔天下一團一結義兵,路、府、州、縣正官俱兼防禦事。

詔淮南知行樞密院事脫脫領兵討淮南。

詔諭濟寧李秉彝、田豐等,令其出降,敘復元任;嘯亂士卒,仍給資糧,欲還鄉者聽。

倪文俊陷川蜀諸郡,命偽元帥明玉珍守據之。

趙君用及彭大之子早住同據淮安,趙僭稱永義王,彭僭稱魯淮王。

義兵千戶余寶殺其知樞密院事寶童以叛,降於一毛一貴。

余寶遂據棣州。

河南大饑。

十八年春正月辛丑,填星犯鬼宿。

乙巳,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合兵於鳳翔。

丙午,太一陰一犯昴宿。

陳友諒陷安慶路,守將余闕死之。

庚戌,大明兵取婺源州。

甲子,以不蘭奚知樞密院事。

乙丑,大風起自西北,益都土門萬歲碑僕而碎。

丙寅,田豐陷東平路。

丁卯,不蘭奚與一毛一貴戰於好石橋,敗績,走濟南。

是月,詔答失八都魯子孛羅帖木兒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總領其父元管軍馬。

詔察罕帖木兒屯陝西,李思齊屯鳳翔。

二月己巳朔,議一團一結西山寨大小十一處以為保障,命中書右丞塔失帖木兒、左丞烏古孫良楨等總行提調,設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編立牌甲,分守要害,互相策應。

一毛一貴陷清、滄州,遂據長蘆鎮。

中書省臣奏以陝西軍旅事劇務殷,去京師道遠,供費艱難,請就陝西印造寶鈔為便,遂分戶部寶鈔庫等官,置局印造。

仍命諸路撥降鈔本,畀平准行用庫倒易昏幣,佈於民間。

癸酉,一毛一貴陷濟南路,守將一愛一的戰死。

一毛一貴立賓興院,選用故官,以姬宗周等分守諸路;又於萊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車百輛,以挽運糧儲,官民田十止收二分,冬則陸運,夏則水運。

乙亥,填星犯鬼宿。

辛巳,詔以太不花為中書右丞相,總兵山東。

壬午,田豐復陷濟寧路。

甲申,輝州陷。

丙戌,紐的該聞田豐一逼一近東昌,棄城走。

丁亥,察罕帖木兒調兵復涇州、平涼,保鞏昌。

戊子,田豐陷東昌路。

庚寅,王士誠自益都犯懷慶路,周全擊敗之。

辛卯,以安童為中書參知政事。

丁酉,興元路陷。

三月己亥朔,日色如血。

加右丞相搠思監太保。

庚子,一毛一貴陷般一陽一路。

辛丑,大同路夜黑氣蔽西方,有聲如雷;少頃,東北方有雲如火,交射中天,遍地俱見火,空中有兵戈之一聲。

癸卯,王士誠陷晉寧路,總管杜賽因不花死之。

甲辰,察罕帖木兒遣賽因赤等復晉寧路。

己酉,劉福通遣兵犯衛輝,孛羅帖木兒擊走之。

庚戌,一毛一貴陷薊州,詔征四方兵入衛。

乙卯,一毛一貴犯漷州,至棗林,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遂略柳林,同知樞密院事劉哈剌不花以兵擊敗之,貴走據濟南。

丙辰,大明兵取建德路。

以周全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統奧魯等軍,移鎮嵩州白龍寨。

冀寧路陷。

丁巳,田豐陷益都路。

辛酉,大同諸縣陷,察罕帖木兒遣關保等往擊之。

是時賊分二道犯晉、冀,一出沁州,一侵絳州。

乙丑,以老章為太子少保。

夏四月甲申,陳友諒陷龍興路,省臣道童、火你赤棄城遁。

壬午,田豐陷廣平路,大掠,退保東昌。

詔令元帥方脫脫以兵復廣平。

癸未,以諸處捷音屢至,詔頒軍民事宜十一條。

庚寅,以翰林學士承旨蠻子為嶺北行省平章政事。

辛卯,太白犯鬼宿。

甲午,陳友諒遣王奉國陷瑞州路。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察罕帖木兒、李思齊會宣慰張良弼、郎中郭擇善、宣慰同知拜帖木兒、平章政事定住、總帥汪長生奴,各以所部兵討李喜喜於鞏昌,李喜喜敗入蜀。

察罕帖木兒駐清湫,李思齊駐斜坡,張良弼駐秦州,郭擇善駐崇信,拜帖木兒等駐通渭,定住駐臨洮,各自除路府州縣官,徵納軍需。

李思齊、張良弼又同襲殺拜帖木兒,分總其兵。

五月戊戌朔,察罕帖木兒遣董克昌等以兵復冀寧。

以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左丞,兼海道運糧萬戶。

詔察罕帖木兒還兵鎮冀寧。

李思齊殺同僉樞密院事郭擇善。

庚子,賊兵逾太行,察罕帖木兒部將關保擊敗之。

以察罕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右丞兼陝西行台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

劉福通攻汴梁。

壬寅,太白犯填星。

汴梁守將竹貞棄城遁,福通等遂入城,乃自安豐迎其偽主居之以為都。

陳友諒遣康泰、趙琮、鄧克明等以兵寇邵武路。

甲辰,命太尉阿吉剌為甘肅行省左丞相。

乙巳,關保與賊戰於高平,大敗之。

庚戌,陳友諒陷吉安路。

壬子,太一陰一犯斗宿。

癸丑,監察御史七十等,糾劾太保、中書右丞相太不花。

乙卯,詔削太不花官爵,安置蓋州。

時太不花總兵山東,以知行樞密院悟良哈台代之。

命悟良哈台節制河北諸軍,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周全節制河南諸軍。

辛酉,陳友諒兵陷撫州路。

甲子,監察御史七十、燕赤不花等劾中書參知政事燕只不花。

是月,遼州蝗。

山東地震,天雨白一毛一。

察罕帖木兒自以劉尚質為冀寧路總管。

六月戊辰朔,太不花伏誅。

察罕帖木兒調虎林赤、關保同守潞州。

拜察罕帖木兒陝西行省平章政事,便宜行一事。

庚辰,關先生、破頭潘等陷遼州,虎林赤以兵擊走之,關先生等遂陷冀寧路。

乙酉,命左丞相太平督諸軍守禦京城,便宜行一事。

是月,汾州大疫。

秋七月丁酉朔,周全據懷慶路以叛,附於劉福通。

時察罕帖木兒駐軍洛一陽一,遣伯帖木兒以兵守碗子城。

周全來戰,伯帖木兒為其所殺,周全遂盡驅懷慶民渡河,入汴梁。

丁未,太一陰一犯斗宿。

不蘭奚以兵復般一陽一路,已而復陷。

戊申,太白晝見。

癸丑,有賊兵犯京城,刑部郎中不花守西門,夜,開門擊退之。

己未,劉福通遣周全引兵攻洛一陽一,守將登城,以大義責全,全愧謝退兵,劉福通殺之。

丙寅,以完卜花、脫脫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

是月,京師大水,蝗,民大饑。

八月丁卯朔,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遁於福建。

先是,三旦八討饒州,貪財玩寇,久而無功,遂妄稱遷職福建行省。

至福建,為廉訪僉事般若帖木兒所劾,拘之興化路。

壬申,太一陰一掩心宿。

庚辰,陳友諒兵陷建昌路。

辛巳,義兵萬戶王信以滕州叛,降於一毛一貴。

甲申,太一陰一掩昴宿。

庚寅,以老的沙為御史大夫。

詔作新風紀。

九月丁酉朔,詔授昔班帖木兒同知河東宣慰司事,其妻剌八哈敦雲中郡夫人,子觀音奴贈同知大同路事,仍旌表其門閭。

先是,昔班帖木兒為趙王位下同知怯憐口總管府事,其妻嘗保育趙王,及是部落滅裡叛,欲殺王,昔班帖木兒與妻謀,以其子觀音奴服王平日衣冠居王宮,夜半,夫妻衛趙王微服遁去。

比賊至,遂殺觀音奴,趙王得免。

事聞,故旌其忠焉。

褒封唐贈諫議大夫劉騕為文節昌平侯。

關先生攻保定路,不克,遂陷完州,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郡。

中書左丞張沖請立一團一練安一撫勸農使司二道,一奉元延安等處,一鞏昌等處,從之。

壬寅,詔命中書參知政事普顏不花、治書侍御史李國鳳經略江南。

癸卯,詔以福建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慶童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丙午,賊兵攻大同路。

壬戌,平定州陷。

乙丑,陳友諒陷贛州路,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全普庵撒裡及總管哈海赤死之。

冬十月丙寅朔,詔豫王阿剌忒納失裡徙居白海,尋遷六盤。

壬申,大明兵取蘭溪州。

己卯,太一陰一犯昴宿。

壬午,監察御史燕赤不花劾右丞相搠思監罪狀,詔收其印綬。

乙酉,監察御史答兒麻失裡、王彝等復劾之,請正其罪,帝不聽。

壬辰,大同路陷,達魯花赤完者帖木兒棄城遁。

十一月乙未朔,以普化帖木兒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癸卯,陳友諒陷汀州路。

丙午,太一陰一犯昴宿,太白犯房宿。

丁未,田豐陷順德路。

先是,樞密院判官劉起祖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

至是城陷,起祖遂盡驅其民走於廣平。

辛酉,太一陰一掩心宿。

十二月乙丑朔,日有食之。

癸酉,關先生、破頭潘等陷上都,焚宮闕,留七日,轉略往遼一陽一,遂至高麗。

戊寅,太白經天。

庚辰,察罕帖木兒遣樞密院判官瑣住進兵於遼一陽一。

癸未,太白經天。

甲申,大明兵取婺州路,達魯花赤僧住、浙東廉訪使楊惠死之。

戊子,太一陰一犯房宿。

十九年春正月甲午朔,陳友諒兵陷信州路,守臣江東廉訪副使伯顏不花的斤力戰死之。

大明兵取諸暨州。

辛丑,太一陰一犯昴宿。

乙巳,以朵兒只班為中書平章政事。

丙午,遼一陽一行省陷,懿州路總管呂震死之,贈震河南行省左丞,追封東平郡公。

察罕帖木兒遣樞密院判官陳秉直、八不沙將兵二萬守冀寧。

癸丑,流星如酒杯大,有聲如雷。

二月辛巳,樞密副使朵兒只以賊犯順寧,命張立將一精一銳由紫荊關出討,命鴉鶻由北口出迎敵。

甲申,叛將梁炳攻辰州,守將和尚擊敗之,以和尚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

賊由飛狐、靈丘犯蔚州。

庚寅,御史台臣言:「先是召募義兵,費用銀鈔一百四十萬錠,多近侍、權幸冒名關支,率為虛數。

乞令軍士,凡已領官錢者,立限出征。」

詔從之,已而復止不行。

是月,詔孛羅帖木兒移兵鎮大同,以為京師捍蔽。

置大都督兵農司,仍置分司十道,專督屯種,以孛羅帖木兒領之,所在侵奪民田,不勝其擾。

太不花潰散之兵數萬鈔掠山西,察罕帖木兒遣陳秉直分兵駐榆次招撫之,其首領悉送河南屯種。

三月癸巳朔,陳友諒遣兵由信州略衢州,復遣兵陷襄一陽一路。

辛丑,京城北兵馬司指揮周哈剌歹與林智和等謀叛,事覺,伏誅。

庚戌,太一陰一犯房宿。

壬戌,詔定科舉流寓人名額,蒙古、色目、南人各十五名,漢人二十名。

夏四月癸亥朔,汾水暴一漲。

賊陷金、復等州,司徒、知樞密院事佛家奴調兵平之。

甲子,一毛一貴為趙君用所殺。

帝以天下多故,卻天壽節朝賀,詔群臣曰:「朕方今宜敬天地,法祖宗,以自修省。

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賀。」

庚午,左丞相太平暨文武百官奏曰:「天壽節朝賀,乃臣子報本,實合禮典。

今謙讓不受,固陛下盛德,然今軍旅征進,君臣名分,正宜舉行。」

不允。

壬申,皇太子復率群臣上奏曰:「朝賀祝壽,是祖宗以來舊行典故,今不行,有乖於禮。」

帝曰:「今盜賊未息,萬姓荼毒,正朕恐懼、修省、敬天之時,奈何受賀以自樂!」乙亥,御史大夫帖裡帖木兒復奏曰:「天壽朝賀之禮,蓋出臣子之誠,伏望陛下曲徇所請。

若朝賀之後,內庭燕集,特賜除免,亦古者人君減膳之意,仍乞宣示中書,使內外知聖天子憂勤惕厲至於如此。」

帝曰:「為朕缺於修省,以致萬姓塗炭,今復朝賀燕集,是重朕之不德。

當候天下安寧,行之未晚。

卿等其毋復言。」

卒不聽。

己丑,賊陷寧夏路,遂略靈武等處。

五月壬辰朔,以陝西行台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一事。

丙申,熒惑犯鬼宿。

丁酉,皇太子奏請巡北邊以撫綏軍民,御史台臣上疏固留,詔從之。

壬寅,察罕帖木兒請今歲八月鄉試河南舉人及避兵儒士,不拘籍貫,依河南省元定額數,就陝州置貢院應試,詔從之。

丙午,太一陰一犯天江。

丁未,太一陰一犯斗宿。

是月,察罕帖木兒大發秦、晉諸軍討汴梁,圍其城。

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民大饑。

六月辛巳,詔以宣徽使燕古兒為御史大夫。

秋七月壬辰朔,出搠思監為遼一陽一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一事。

丁酉,太白犯上將。

庚子,詔以察罕腦兒宣慰司之地屬資正院,有司毋得差占。

察罕腦兒之地,在世祖時隸忙哥歹太子四千戶,今從皇后奇氏請,故以屬之資正院。

甲辰,太白犯右執法。

戊申,命國王囊加歹、中書平章政事佛家奴、也先不花、知樞密院事黑驢等,統領探馬赤軍進征遼一陽一。

己酉,太白犯左執法。

丙辰,趙君用既殺一毛一貴,其一黨一續繼祖自遼一陽一入益都,殺君用,遂與其所部自相仇敵。

是月,霸州及介休、靈石縣蝗。

八月辛酉朔,倪文俊余一黨一陷歸州。

戊寅,察罕帖木兒督諸將閻思孝、李克彝、虎林赤、賽因赤、答忽、脫因不花、呂文、完哲、賀宗哲、孫翥等攻破汴梁城,劉福通奉其偽主遁,退據安豐。

己卯,蝗自河北飛渡汴梁,食田禾一空。

詔以察罕帖木兒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台御史中丞,依前便宜行一事,仍賜御衣、七寶腰帶,以旌其功。

是月,大同路蝗,襄垣縣螟蝝。

九月癸巳,以中書平章政事帖裡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一事。

乙巳,以湖南、北,江東、西四道廉訪司所治之地皆陷,詔任其所便之地置司。

丙午,夜,白虹貫天。

丁未,禁軍人不得私殺牛馬。

甲寅,太白犯天江。

是月,大明兵取衢州路。

詔遣兵部尚書伯顏帖木兒、戶部尚書曹履亨,以御酒、龍衣賜張士誠,征海運糧。

冬十月庚申朔,詔京師十一門皆築甕城,造吊橋。

以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壬申,太白犯斗宿。

辛巳,流星大如桃。

十一月癸卯,大明兵取處州路。

戊申,陳友諒兵陷杉關。

十二月戊辰,太白犯壘壁陣。

是月,知樞密院事兀良哈台領太不花軍,其所部方脫脫與弟方伯帖木兒時保遼州,兀良哈台同唐琰、高脫因等屯孟州,與察罕帖木兒部將八不沙等交兵。

已而兀良哈台獨引達達軍還京師,方脫脫等乃從孛羅帖木兒。

皇太子憾太平忤己,以中書左丞成遵、參知政事趙中皆太平所用,使監察御史誣成遵、趙中以贓罪,杖殺之。

是歲以後,因上都宮闕盡廢,大駕不復時巡。

陳友諒以江州為都,迎偽主徐壽輝居之,自稱漢王。

二十年春正月己丑朔,察罕帖木兒請以鞏縣改立軍州萬戶府,招民屯種,從之。

御史大夫老的沙、御史中丞咬住奏:「今後各處從宜行一事官員,毋得一陰一挾私仇,明為舉索,輒將風憲官吏擅自遷除,侵擾行一事,沮壞台綱。」

從之。

己亥,太一陰一犯井宿。

癸卯,大寧路陷。

壬子,以危素為參知政事。

乙卯,會試舉人,知貢舉平章政事八都麻失裡、同知貢舉翰林學士承旨李好文、禮部尚書許從宗、考試官國子祭酒張翥、同考官太常博士傅亨等奏:「舊例,各處鄉試舉人,三年一次,取三百名,會試取一百名。

今歲鄉試所取,比前數少,止有八十八名,會試三分內取一分,合取三十名,如於三十名外,添取五名為宜。」

從之。

丙辰,五色雲見移時。

二月戊午朔,左丞相太平罷為太保,守上都。

三月戊子朔,田豐陷保定路。

彗星見東方。

甲午,廷試進士三十五人,賜買住、魏元禮進士及第,其餘出身有差。

乙巳,冀寧路陷。

壬子,以搠思監為中書右丞相。

夏四月庚申,命大司農司都事樂元臣招諭田豐,至其軍,為豐所害。

丁卯,太一陰一犯明堂。

辛未,僉行樞密院事張居敬復興中州。

癸酉,太一陰一犯東鹹。

五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雨雹。

陳友諒殺其偽主徐壽輝於太平路,遂稱皇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已而回駐於江州。

乙未,陳友諒遣羅忠顯陷辰州。

己亥,以絆住馬為中書平章政事。

壬寅,太一陰一犯建星。

是月,張士誠海運糧十一萬石至京師。

閏月己未,以太尉也先帖木兒知經筵事,以甘肅行省左丞相阿吉剌為太尉。

乙亥,流星大如桃。

六月己丑,命孛羅帖木兒部將方脫脫守禦嵐、興、保德州等處。

詔:「今後察罕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部將,毋得互相越境,侵犯所守信地,因而仇殺,方脫脫不得出嵐、興州境界,察罕帖木兒亦不得侵其地。」

癸巳,太白犯井宿。

戊戌,太一陰一犯建星。

是月,大明兵取信州路。

秋七月辛酉,命遼一陽一行省參知政事張居敬討義州賊。

孛羅帖木兒敗賊王士誠於台州。

乙丑,太一陰一犯井宿。

乙亥,詔孛羅帖木兒總領達達、漢兒軍馬,為總兵官,仍便宜行一事。

八月戊子,命孛羅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北,察罕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南。

辛卯,太一陰一犯天江。

壬辰,加封福建鎮閩王為護國英仁武烈忠正福德鎮閩尊王。

乙未,永平路陷。

壬寅,填星犯太微。

甲辰,太一陰一犯井宿。

詔:「諸處所在權攝官員,專務漁獵百姓,今後非朝廷允許,不得之任。」

庚戌,詔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加太尉兼知江浙行樞密院事,提調行宣政院事,便宜行一事。

九月乙卯朔,詔遣參知政事也先不花往諭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令講和。

時孛羅帖木兒調兵自石嶺關直抵冀寧,圍其城三日,復退屯交城。

察罕帖木兒調參政閻奉先引兵與戰,已而各於石嶺關南北守禦。

壬戌,賊陷孟州,又陷趙州,攻真定路。

癸未,賊復犯上都,右丞忙哥帖木兒引兵擊之,敗績。

冬十月甲申朔,甘露降於國子監大成殿前柏木。

以張良弼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討南一陽一、襄樊。

詔孛羅帖木兒守冀寧,孛羅帖木兒遣保保、殷興祖、高脫因倍道趨冀寧,守者不納。

丙戌,命迭兒必失為太尉,守衛大斡耳朵思。

戊子,熒惑犯井宿。

己亥,察罕帖木兒遣陳秉直、瑣住等,以兵攻孛羅帖木兒之軍於冀寧,與孛羅帖木兒部將脫列伯戰,敗之。

時帝有旨以冀寧畀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以為用兵數年,惟藉冀、晉以給其軍,而致盛強,苟奉旨與之,則彼得以足其兵食,乃託言用師汴梁,尋渡河就屯澤、潞拒之,調延安軍交戰於東勝州等處,再遣八不沙以兵援之。

八不沙謂彼軍奉旨而來,我何敢抗王命,察罕帖木兒怒,殺之。

十一月甲寅朔,黃河清,凡三日。

孛羅帖木兒以兵侵汾州,察罕帖木兒以兵拒之。

癸酉,賊犯易州。

十二月丙戌,詔:「太廟、影堂祭祀,乃子孫報本重事。

近兵興歲歉,品物不能豐備,累朝四祭,減為春秋二祭,今宜復四祭。」

後竟不行。

辛卯,廣平路陷。

是歲,一陽一翟王阿魯輝帖木兒擁兵數十萬,屯於木兒古徹兀之地,將犯京畿,使來言曰:「祖宗以天下付汝,汝已失其太半;若以國璽付我,我當自為之。」

帝遣報之曰:「天命有在,汝欲為則為之。」

命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等將兵擊之,不克,軍士皆潰,禿堅帖木兒走上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元史》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十七年春正月丙子朔,日有食之。以伯顏禿古思為大《元史》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