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咬金上馬,趕上夏明王,取出真珠烈火旗送上,細尋前事《說唐全傳》第四十二回 遭雷擊元霸歸天 因射鹿秦王落難

說唐全傳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說唐全傳

說唐全傳 - 第四十二回 遭雷擊元霸歸天 因射鹿秦王落難

說唐全傳

第四十二回 遭雷擊元霸歸天 因射鹿秦王落難

當下咬金上馬,趕上夏明王,取出真珠烈火旗送上,細尋前事。

竇建德笑道:「此乃無用之婦,既是真珠烈火旗來換,焉有不肯之理?」

遂將蕭後送與程咬金,一路保回。

李密一見,心中大喜,就回金墉不表。

再說李元霸回到潼關,有駙馬柴紹前來接應,二人遂同路而行。

只見風雲四起,細雨霏霏,少頃雷光閃爍,霹靂交加,大雨傾盆而降。

那雷聲只在元霸頭上響,如打下來的光景。

元霸大怒,把錘指天大叫道:「天,你為何這般可惡,照我的頭上響?」

就把錘往空中一撩,抬頭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錘墜一落下來,撲的一聲,正中在元霸臉上,翻身跌下馬來。

柴紹大驚,連忙來扶,又見一陣怪風,捲得飛沙走石,塵土沖天,霹靂聲中,火光亂滾。

柴紹與兵將避入人家簷下。

少頃,風停雨止,出來看,只見元霸的金冠落地,那雙錘與馬卻在一旁,人已喚不醒了。

柴紹放聲大哭,只得殮了元霸遺體,連同他的遺物和玉璽降表,回轉長安。

入朝拜見高祖,哭倒於地。

高祖忙問何故,柴紹具奏其事,獻上玉璽,並十八邦降表。

高祖一聞元霸身亡,大喊:「皇兒好苦!」暈倒在龍椅上,文武百官扶起救醒,又大哭一場,下旨遙祭重殮開喪。

這消息傳到洛陽,王世充大喜道:「此子一死,吾仇可報矣!」就起兵十萬,直殺至牢口關下寨。

把關守將張方、忙寫本章,差官入長安告急。

高祖見本大驚,忙問眾將誰敢去退敵?閃出秦王奏道:「臣兒不才,願領兵前去。」

高祖大喜,發兵十萬,秦王帶領馬三保、殷開山,一干戰將,行至牢口關,守將張方接入帥府,擺酒接風。

次日秦王領兵出關,與王世充對陣。

秦王道:「你何故興兵犯我疆界?」

王世充道:「唐童,我前次在紫金山,被你兄弟李元霸衝殺一陣,打得俺十八家沒了火種,還要跪獻降表。

我只道他永世不朽,原來如今就死了!今日我興師復仇,殺上長安,滅你唐家!」秦王背後殷開山大怒,飛馬搖斧,衝將過來。

王世充手下大將程洪,忙舉刀敵住,大戰二十餘合,不分勝敗。

秦王使定唐刀,同馬三保眾將一齊殺出,王世充抵敵不住,大敗而走。

秦王領眾追趕,直抵洛陽。

王世充敗入城中,閉門不出,秦王下令安營。

是晚明月皎潔,如同白日,秦王同殷馬二將,出營觀賞。

行上山坡,忽見一隻白鹿,慢慢走來。

秦王取得弓箭射擊,正中白鹿頭上,那鹿如飛走去。

秦王縱馬追趕,趕了許多路,回頭一看,不見了殷馬二將。

到了一座山上,又不見了白鹿。

對面有一座大大的城池,秦王又不知是什麼城池。

原來這就是金墉城。

是夜秦叔寶與程咬金巡城,只聽得那邊山上有馬鈴響,二人疑心,下城上馬提了兵器出城,奔上山來。

秦王看見兩馬跑來,咬金一馬先到,大喝道:「山上是何人,敢來私探俺金墉城?」

秦王吃了一驚,忙應道:「我乃大唐皇帝次子李世民便是。

請問王兄,卻是何人?」

程咬金聞言大怒道:「唐童,你來得正好!」即舉斧砍來。

秦王把定唐刀一架,叫一聲:「王兄,我與你無仇,為何如此?」

咬金道:「你不曉得俺程咬金,在紫金山被你兄弟元霸,打得十八家王子沒了火種。

又搶了俺們的玉璽去,怎說無仇?今日相逢,難逃狗命。」

當的又是一斧,秦王抵擋不住,回馬敗走。

咬金緊緊趕來,前邊走的,好似猛風吹敗葉;後邊趕的,猶如驟雨打梅花。

趕得秦王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叫得苦。

叔寶也在後趕來,趕到天色微明,秦王轉過山坡,又叫一聲苦。

原來是一條盡頭路,側邊有所古廟,上有匾額,寫道「老君堂」三字。

秦王下馬,悄悄牽馬入廟,伏一在案桌下。

外邊咬金、叔寶二人趕到,咬金看道:「此間四下無路,一定在廟內。」

跳下馬,一斧劈開廟門,果然秦王伏一在桌下。

咬金道:「如今沒處走了!」便把斧砍來。

叔寶將鑭架住道:「他是重犯,如何擅自一殺他?且拿他見主公發落才是。」

咬金道:「有理。」

遂將腰間皮帶解下來,把秦王綁在逍遙馬上,咬金上前牽著秦王的馬,望金墉而來。

再說殷開山。

馬三保見主人射鹿,隨後趕來,轉過山坡,忽然不見。

二人登高一望,見山下有三人前來,一個執斧,一個提槍,一個捆縛在馬上。

二人見了。

好生疑惑,忙走下山仔細一看,原來綁縛在馬上的,就是秦王。

二人一大驚,忙來搶奪。

叔寶心中本要放走秦王,怎奈程咬金牽住秦王的馬。

忽見馬三保、殷開山來奪,咬金大怒,舉斧交戰。

早有探軍報到金墉城,眾將都來接應。

殷馬二人見人多了,料想寡不敵眾,不敢上前搶奪,竟逃回本營,領兵回牢口關,差官飛報入長安去了。

這邊叔寶、咬金將秦王拿入金墉見魏王李密,李密見秦王,拍案大怒道:「孤家舉義興兵,追殺宇文化及,乃汝弟元霸毫無情面,自恃凶狠,搶奪皇家玉璽。

這也罷了,又要眾王寫降表,跪送投降。

我只道你唐家永遠有這小畜生,不料天理難容,短命死了。

孤家正要興兵報仇,你卻自投羅網。」

吩咐左右綁去砍了。

忽見徐茂公出班奏道:「啟主公,那世民雖然該斬,但他與主公曾有恩惠,將他暫禁,另尋別故,殺之未遲。」

李密道:「孤家與他並無干涉,有何恩惠?」

茂公道:「主公未知其詳。

昔日主公曾被煬帝加罪,雖虧朱燦救出,後來煬帝差世民、元霸追趕,其時若非世民賣情,暗縱逃脫,已被元霸擒殺矣!今日主公驟然殺之,必被諸邦豪傑譏笑。」

李密聽說,皺眉一想,俄而開言道:「既是軍師這等講,將他發在天牢,留限一年處斬,不必多議。」

遂把世民入天牢監禁不表。

且說馬三保報入長安,高祖得報大驚,放聲大哭。

滿朝文武,各各下淚,惟有殷、齊二王,暗暗歡喜。

忽見當駕官啟奏說:「三原李靖現在午門候旨。」

高祖聞言,反憂作喜,道:「此人到來,我兒有命矣!」令宣入朝。

李靖山呼已畢,高祖問道:「卿向在何處?」

李靖道:「臣向在海外訪友,今聞秦王被拘在金墉,特來設計相救。

恐聖躬憂壞,先來安慰,包管百日之內,秦王安然回國矣。」

高祖大喜,忙問何策救取吾兒。

李靖道:「臣今密下小策,待秦王回國之時,自然明白。」

說罷,辭別高祖出朝,竟往曹州而來。

曹州宋義王孟海公,一日坐朝,黃門官啟奏:「有一道人,自稱三原李靖,要見大王。」

孟海公叫宣進來。

李靖入朝,參見孟海公,孟海公道:「先生此來,必有高議,乞請賜教。」

李靖道:「貧道曾遇異人傳授,善於呼風喚雨,算陰陽,先知吉凶。

見大王乃是真正帝星,故特來請大王興師,先取金墉,次取長安,以圖一統基業。

若天時一失,反為不美,乞大王裁之。」

孟海公大喜道:「多承先生指教,不知該何日興師?」

李靖道:「天時已至,不宜遲緩。

貧道當保大王,即日興師,先下金隄,次取金墉,最為上策。」

孟海公欣然降旨,親統大兵十萬,直奔金隄而來。

那金隄關守將賈閏甫、柳周臣,引兵出關交戰,被宋義王打得大敗,入關堅守不出,便差人連夜金墉告急。

孟海公將余隄圍住,日夜攻打,李靖道:「大王要破此關,不出十日。

貧道暫別,與大王往太行山借一件寶貝來。

待李密救兵一到,管叫他片甲不存。」

孟海公大喜道:「速去速來。」

李靖應允,竟往海外訪道去了。

那金墉李密,得了告急表章,親自點兵五萬,帶領五虎大將,來救金隄。

其餘諸將同徐茂公等守國。

兵到金隄關,賈閏甫、柳周臣接入。

次日,李密領眾將出關對敵,羅成一馬衝到陣前,孟海公手下元帥尚義,提刀迎住。

戰未三合,被羅成攔開刀耍的一槍,打中左肩,伏鞍而去。

李密將號旗一展,五虎大將,一齊衝殺過來,如砍瓜切菜一般。

殺得曹州人馬,一屍一山血海。

孟海公率領殘兵,奔回曹州去了。

且說李密鳴金收兵,入了金隄關,心中得意,即降旨傳修撰官寫赦書一道:「頒諭金墉眾臣知悉。

孤家親救金隄,賴上天之佑,馬到成功,合該賞軍澤民,赦有一切罪犯。

凡已結案未結案,除十惡大罪外,盡行赦除。

預仰朝臣悉行釋放,欽此遵依!修撰官寫畢詔書,啟讀一遍,排在案上。

李密暗想:「南牢李世民赦水得。」

遂拿起筆,在書後面,批下二句云:「滿牢罪人皆赦免,不赦南牢李世民。」

批畢,即差官繼詔到金墉。

徐茂公、魏征等開讀過了,即令職使釋放一切罪人。

茂公收了詔書,私對魏征道:「李世民乃是真命天子,你我一日後歸唐,俱是殿下之臣。

如今監禁南牢,應當及早救他才好,怎奈魏王赦書後面,又批這二句,如何是好?」

未知魏征怎說,且聽下回分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說唐全傳》古典俠義小說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當下咬金上馬,趕上夏明王,取出真珠烈火旗送上,細尋前事《說唐全傳》第四十二回 遭雷擊元霸歸天 因射鹿秦王落難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