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朮【藥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蒼朮《中藥學教材》蒼朮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

中藥學教材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中藥學教材

中藥學教材 - 蒼朮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

中藥學教材

蒼朮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

蒼朮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蒼朮Atractlodeslancea(Thunb.)DC.或北蒼朮A.chinensis(DC.)Koidz.或關蒼朮A.japonicaKoidz.exKitam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

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濕,解表,明目。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寒濕白帶,濕溫病以及濕熱下注、腳膝腫痛、痿軟無力等症。

蒼朮溫燥而辛烈,主要用於寒濕較重的症候一般以舌苔白膩厚濁作為選用的依據。

由於其燥濕力強,濕去則脾胃得以健運,故稱其功用燥濕健脾。

臨床用治濕阻脾胃,而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膩厚濁等症,常與厚樸、陳皮等配伍應用;用治寒濕白帶,可配白芷同用。

本品雖屬溫燥之品,然燥濕力強,又每配合清熱之品以治濕熱為患之證,如濕熱白帶,又可配知母、苦參、墓頭回;濕熱下注、腳膝腫痛、痿軟無力,可配黃柏、牛膝、苡仁等同用;濕溫病證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

2.用於風濕痺痛、肢體關節疼痛。

本品既能溫燥除濕,又能辛散祛風,散除經絡肢體的風濕之邪,對寒濕偏重的痺痛尤為適宜,可配合羌活、獨活等同用。

3.用於風寒表證。

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適用於感受風寒濕邪的頭痛、身痛、無汗等症,常與羌活、細辛、防風等同用。

4.用於夜盲、眼目昏澀。

蒼朮生用有明目之功,為治夜盲要藥,可與豬肝或羊肝、石決明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氣味芳香,又能辟穢,民間每於夏歷端午節用蒼朮與白芷在室內同燃,用以辟疫。

經近人實驗,此法確能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

【處方用名】制蒼朮(用米泔水浸透,再蒸黑,減少辛燥之性。

炒蒼朮(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為度,減少它辛燥之性。

生蒼朮(用米泔水浸潤,切片,曬乾。

藥性較辛燥。

茅朮、炒茅朮、焦茅朮、灸茅朮(麩皮拌炒)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蒼朮苦溫,能入脾胃,燥濕健脾,以除寒濕中阻之症;辛香且主行散,祛風勝濕,以治風濕痺痛之候。

兼能發散除風濕在表,且可明目愈雀目夜盲。

2.蒼朮性偏溫燥,易於傷陰,以濕濁內阻、舌苔厚膩者用之為宜。

如陰虛有熱、大便燥結及多汗者,不宜應用。

然雀目夜盲之症則不必拘於有濕才可應用的說法。

【方劑舉例】平胃散(《和局方劑》):蒼朮、知母、陳皮、甘草治嘔吐腹瀉,上腹部痞滿疼痛。

二妙散(《丹溪心法》):蒼朮、黃柏。

治下肢紅腫疼痛,痿弱無力。

白虎加蒼朮湯(《活人書》):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蒼朮。

治濕溫,汗多,身重足冷;或濕痺化熱,以及夏秋季高熱,具頭重如裹,胸悶,口可不欲飲,關節疼痛,舌苔白膩者。

神朮散(《和局方劑》):蒼朮、高本、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甘草、生薑、蔥白。

治外感風寒濕邪,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者。

【文獻摘錄】《本草通玄》:「寬中發汗,其功勝於白朮,補中除濕,其力不勝白朮。

大抵卑堅之土,宜以白朮以培之,敦阜之土,宜於蒼朮以平之。

《藥品化義》:「味主辛散,性溫而燥,燥可去濕,專入脾胃,主治風寒濕氣,山嵐瘴氣,皮膚水腫,皆辛烈逐邪之氣也。

統治三部之濕,若濕在上焦,易生濕痰,以此燥濕行痰;濕在中焦,滯氣作瀉,以此寬中健脾;濕在下部,足膝痿軟,以此同黃柏治痿,能另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氣雄,用之散邪發汗,極其暢快。

《本草正義》:「氣味雄厚,較白朮愈猛,能切上切下,燥濕而宣化痰飲,芳香辟穢,勝四時不正之氣;故時疫之病多用之。

最能驅除穢濁惡氣,陰霾之域,久曠之屋,宜焚此物而後居人,亦此意也。

凡濕困脾陽,倦怠嗜臥,胸膈滿悶,甚則??脹而舌濁厚膩者,非茅朮芳香猛烈,不能開洩,而痰飲瀰漫亦非此不化。

......而脾家郁濕,或為??脹,或為腫滿,或為瀉洩瘧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腫,或積滯而二便不利,及濕熱郁蒸,發為瘡瘍流注,或寒濕互結,發為陰疽酸痛,但有什濁不可見證,茅朮一味,最為必需之品。

是合內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一 發散風寒藥·一 解表藥 麻黃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桂枝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紫蘇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荊芥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防風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羌活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細辛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白芷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稿本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香薷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生薑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藥學教材》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蒼朮【藥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蒼朮《中藥學教材》蒼朮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