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粳粉甘儲酒x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紅者也《本草綱目拾遺》卷八 諸蔬部-甘儲

本草綱目拾遺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綱目拾遺 - 卷八 諸蔬部-甘儲

本草綱目拾遺

卷八 諸蔬部-甘儲

x粳粉 甘儲酒 x 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紅者也。

一名金薯,今俗通呼為蕃薯、或作番茹,有紅皮、白皮二色,紅皮者,心黃而味甜;白皮者,心白而味淡。

南方各省俱植之,沿海及島中居民以此代谷。

其入藥之功用亦廣,而諸家本草皆未載,李瀕湖特補列綱目中。

惜其所言者,惟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一陰一而已,他皆未之及焉。

乾隆五十一年冬,今上特允閣學侍郎張若 之請,敕直省廣勸栽植甘薯,以為救荒之備。

陸中丞耀有甘薯錄之輯,所載衛生一門,實足補李氏所未及,因擇錄之,以補其遺。

陸公原序雲︰甘薯,即薯蕷之屬,見於陳祈暢異物誌、嵇含南方草木狀。

中土之有此物,其來舊矣。

第不甚貴重,栽植者少。

明季有閩人陳經綸,復自呂宋移其種歸,巡撫金公學曾勸民樹藝,閩人德之,號為金薯;然自是長樂謝肇浙、黃州李時珍、新城王象晉,各有論述,皆不及經綸事。

而其裔孫世元父子,復為金薯傳一習一錄盛侈其先世傳自呂宋之功,一似中國素非所產者,此考證之疏也。

夫以一物之微,足以備荒療疾,而又不費功力,其為功於民食,實不淺鮮。

前任布政使李公渭,嘗舉以教山東之民。

其一性一又喜沙土高地,於山海之區,尤屬相宜。

五雜俎︰百谷之外,有可以當谷者,芋也、薯蕷也。

而閩中有蕃薯,似山藥,而肥白過之,種沙地易生而極蕃衍,饑饉之民,多賴全活,此物北方亦可種也。

群芳譜︰朱薯,一名蕃薯,大者名玉枕薯,形圓而長,本末皆銳,皮紫肉白,質理膩潤,與芋及薯蕷自有各種氣香,生時似桂花,熟者似薔薇露。

撲地纏生,一一莖一蔓延數十百一莖一,節節生根,一畝種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

閩廣人以當米谷,有謂一性一冷者,非。

二、三月及七、八月俱可種,但一卵一有大小耳。

一卵一八、九月始生,冬至乃止,生便可食。

若未大者,勿頓掘,令居土中,日漸大,到冬至須盡掘出,不則敗爛。

金氏學曾曰︰薯傳外番,因名蕃薯。

形如王瓜藕臂,如拳如指,如一卵一如棗,大小不一,實同種別,皮有紫有白,有深淺紅,有濃淡黃,肉亦如之。

蒸熟勻膩如脂,甘平益胃,一性一同薯蕷,海隅人以供饔飧。

蔓延極速,節節有根入地即結,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穀幾倍。

徐氏元扈曰︰昔人謂蔓菁有六利、柿有七絕,予謂甘薯有十二勝,收入多,一也;白色味甘,諸土種中特為絕,二也;益人與薯蕷同功,三也;遍地傳生,剪一莖一作種,今歲一一莖一,次年便可種數十畝,四也;枝葉附地,隨節生根,風雨不能侵損,五也;可當米,凶歲不能災,六也;可充籩實,七也;可釀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餅餌,勝用餳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易於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種,初冬收入,枝葉極盛,草穢不容,但須壅培,不用鋤耘,不妨農,十二也。

陸公薯錄有溉、種、藏、制諸法,雖無關於藥病,而有濟於備荒,故並錄之。

種薯宜高地、沙地,起脊尺餘,種在脊上,遇旱可汲井澆灌;即遇澇年,若水退在七月中,氣候既不及藝五穀,即可剪籐種薯。

至於蝗蝻為害,草禾蕩盡,惟薯根在地,薦食不及,縱令一莖一葉皆盡,尚能發生。

若蝗信到時,急令人發土遍壅,蝗去之後,滋生更易,是天災物害皆不能為之損。

人家凡有隙地,但只數尺,仰見天日,便可種得石許,此救荒第一義也。

歲前深耕,以大糞壅之,春分後下種。

若地非沙土,先用柴灰或牛馬糞和土中,使土脈散緩與沙土同,可行根,重耕起要極深。

將薯根每段截三、四寸長,覆土深半寸許,每株相去縱七、八尺,橫二、三尺;俟蔓生既盛,苗長一丈,留二尺作老根,余剪三葉為一段,插一入土中,每栽苗相去一尺,大約二分入土,一分在外,即又生薯,隨長隨剪隨種隨生,蔓延與原種者不異。

凡栽薯須順栽,若倒栽則不生。

節在土上則生枝,在土下則生一卵一。

約各節生根,即從其連綴處斷之,令各成根苗,每節可得一卵一三、五枚。

凡籐蔓已遍地不能容者,即為游籐,宜剪去之,及掘根時捲去籐蔓,俱可飼牛羊豕,或曬乾冬月喂,皆能令肥脂。

二、三月種者,每株用地方二步有半,而一卵一遍焉,每官畝約用薯三十六株;四、五月種者,地方二步,而一卵一遍焉,畝約六十株;六月種者,地方一步有半,而一卵一遍焉,約一百六株有奇;七月種者,地方三尺以內,得一卵一細細小矣,畝約九百六十株,種種疏密,略以此准之;九月畦種,生一卵一如箸如棗,擬作種,此松一江一法也。

金氏曰︰薯苗入地即活,東西南北,無地不宜,得沙土高地,結尤多;天時旱澇,俱能有秋。

養苗地宜松,耕過須起町,高四、五寸。

春分後,取薯種科置町內,發土薄蓋,縱橫相去尺許。

半月即發芽,日漸蔓延,長一丈或五、六尺,割七、八寸為一一莖一,勿割盡,留半寸許,當割處復發,生生不息。

若養蔓作苗,須用稍長尺許,密密栽豎,如養蔥蒜法。

栽一莖一使牛耕町,寬二尺許,高五、六寸,將一莖一斜插町心,約以七分在町內,三分在町外,町內者結實,町外者滋蔓,每一莖一相去一尺餘,十餘日,町兩旁使牛耕開令曬;又七、八日,以糞壅之,乃使牛培土,每町可得薯三、四斤。

若雨多,須將蔓掇町上,毋令浮根匝地,然實結地內。

蟲不能災,葉如食盡,亦能復發。

早栽宜稀,晚栽宜密。

三、四月栽者,實粗一大;七、八月栽者,實細小。

秋末實始加大,冬至前當掘盡,不掘盡,亦不能大。

熟時須先割蔓置町下,俟干捲起,冬月銼喂牲畜。

若北地早寒,則遲一個月栽,早一個月掘,宜遲宜早,亦看天氣寒暖耳。

甘薯疏雲︰一江一南田污下者不宜薯,若高仰之地,平時種藍、種豆者,易以種薯,有數倍之獲。

大一江一以北,土更高,地更廣,即其利百倍不啻矣。

倘慮天旱,則此種畝收十石,數口之家,止種一畝,縱旱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終歲足食,又何不可。

取種之法,群芳譜雲︰九月、十月間掘薯一卵一近根先生者,勿令損傷,用軟草包裹,掛通風處一陰一干;一法,於八月中揀近根老籐,剪七、八寸長,每七、八根作一小束,耕地作畦,將籐束栽如栽韭法,過月餘,每條下生小一卵一如蒜頭狀,冬月畏寒,稍用草蓋覆,至來春分種;一法,霜降前取近根一卵一稍堅實者,一陰一干,以軟草作襯,另以軟草裹之,置無風和暖、不近霜雪、不受冰凍處;一法,霜降前收取根籐,曬令干,於灶下掘窖,約深一尺五、六寸,先用稻糠三、四寸,次置種其上,更加稻糠三、四寸,以土蓋之;一法,七、八月取老籐,種入木筒或磁瓦器中,至霜降前,置草 中,以稻糠襯置向一陽一近火處,至春分後,依前法種。

金氏曰︰存薯之法不一,在人變通,或存木斛、草囤、瓷甕、竹籠中俱可,但一性一畏寒又畏熱,置避風和暖處,用草浮蓋,俾通氣;若封固,則發一熱壞爛。

敏︰前在東甌玉環,見其島民少谷食,多以茹為糧。

彼土有地,率多種茹,土人云,其利十倍於谷,以茹糧多者為富。

其收茹之法,多曝干切條,以竹蓆圍如囤儲之,久亦不蛀,用則以水煮代飯。

雲食之多力鮮病,蓋其味甘,能補脾土故也。

金氏曰︰薯初結即可食,味淡多一汁,及時則甜,煨食、煮食、爆食、蒸食、亦可生食,切片曬乾,碾作 粥,磨作粉餌,滾水灼,可作丸;拌面,可作酒。

舂細,水濾去渣,澄曬成粉,其葉可作蔬。

范鹹台灣府志︰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出自文來國,金姓者攜回,故名金薯。

諸羅縣志︰他物不種,必用子、用仁,或原物根芽,獨薯不然,取一條片片切之,只留皮一面,種之髮根生苗,亦一異也。

氣味甘平無毒,主治補中活血,暖胃肥五臟。

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津,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

煮時加生薑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功。

紅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洩。

(敏按︰甘儲俗傳能發諸病,患痔漏者,愈後食之復發,亦以一性一能下行而滯氣故也。

痢疾下血 傳一習一錄雲︰痢疾之起,多因脾胃先虛,而後積滯成痢。

其有脾氣虛甚,欲健中焦 者,必宜甘一溫一之藥;其有命門不暖,欲實下焦者,必宜純熱之藥;至若濕一熱所致,煩熱口燥,腹痛純紅、小水黃赤以及下血者,用此薯蒸熟,以芍葯湯頻頻嚼服,或薯粉調冬蜜服,亦愈。

酒積熱瀉 傳一習一錄雲︰洩瀉之症不一,或水土相亂,並歸大腸而瀉;或土不制水,清濁不分 而瀉;或小腸受傷,氣化無權而瀉;或真一陰一虧損,元一陽一枯涸而瀉者,此皆各從其類治之。

若酒濕入脾,因而飧洩者,用此薯煨熱食。

濕一熱黃膽 黃膽之症有四︰一曰一陰一黃,由氣血敗也;一曰表邪發黃,即傷寒症也;一曰膽黃 ,驚恐所致也;更有一陽一黃一症,或風濕外感,或酒食內傷,因濕成熱,因熱成黃者,用此薯煮食,其黃自退。

遺一精一淋濁 遺一精一之與淋濁,症有不同,故治亦不同。

然大要責在心、脾、腎,故凡遇此症,無論有夢無夢,有火無火,或氣一淋、血淋、膏一淋、勞淋,總宜調養心脾,每早晚用此粉調服,大有奇功。

血虛經亂 婦人血虛,或遲或早,經多不定,故一陽一虛補其一陽一,一陰一虛補其一陰一,氣滯順其氣。

其 有不宜辛燥寒涼而宜於清和者,用此薯饔飧頻服,調養其脾,使脾健生化,經一期自定。

小兒疳積 疳者,干也。

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

其病由於哺食乾燥之品,嗜啖肥濃之物,妄服峻利之藥以致津一液乾涸,延而成疳。

此薯最能潤燥生津,安神養胃,使常服之,甘薯粳 群芳譜雲︰造粳,將糯米水浸五七日,以米酸為度,淘淨曬乾,搗成細粉;看晴天 ,將糯米粉入生水,和作一團一子如杯口大;即將薯根拭去皮,洗淨沙石土,徐徐磨作漿,要極細,勿攙水;將糯一團一煮熟,撈入瓶中,用木杖盡力攪作糜,候熱得所,大約以可入手為度,將薯漿傾入,每糯粉三斗,入薯漿一斤,攪極勻;先將干小粉篩平板上,次將糜置粉上,又著干粉捍薄,曬半干,切如骰子樣,曬極乾,收藏。

用時慢火燒鍋令熱,下二合許,慢火炒,少刻漸軟,漸發成圓球子,次下白糖、芝麻,或更加香料炒勻,候冷極浮脆。

每粳二升,可炒一鬥,芋漿、山藥漿俱可作。

按此物食之,濃腸胃,健腳力,縮痰涎,解毒活血,甚妙。

甘薯粉 功同甘薯。

造法︰用薯根,粗布拭去皮,水洗淨,和水磨細,入水中,淘去浮渣,取澄下細粉曬乾,同豆粉用。

此粉水作丸,與珍珠沙谷米無異。

按︰此粉余前在閩中及玉環俱有,土人造以售客,販行遠方。

近日寧波及乍浦多有販客市粉,價賤於麵粉。

近日餅餌鋪中,率多買此攙和麥面中,作果餌以售。

其粉亦高低不同,有曰淨粉,則依前法所造者,滾水沖之,儼如藕粉,故藕粉店中亦多買此攙和,非有識者莫辨;有曰行粉,則連浮渣一切皆磨 細和入,只可作餅餌用,其色亦黃而不白。

然其又有甜苦二種,沙土細潔者,則其茹作粉甜;倘先一年種煙,其地次年種茹,則苦澀,人不售之,惟堪作粉,味亦苦矣。

但以味甘有清香,化開色如玉者佳。

甘薯酒 和脾暖胃,止瀉益一精一。

造法︰用薯根不拘多少,寸截斷,曬乾,甑炊熟,取出一揉一爛 ,入瓶中,用酒藥研細搜和按實,中作小坎,候漿到看老,如法下水,用絹袋濾過,或生或煮熟任用。

其入甑寒暖,酒藥分兩,下水升斗,或用曲 ,或加藥物,悉與米酒同法。

若造燒酒,即用薯酒入鍋如法滴糟成;頭子燒酒即用薯糟造,當用燒酒,亦與酒糟造燒酒同。

此酒福建最多,土人名土瓜酒,燒酒曰土瓜燒,其酒味微帶苦,峻烈不醇,不善飲者,食之頭目微有昏眩,亦無大害,閩中紹酒價貴,此酒值廉,土人相率飲此,亦以餉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本草綱目拾遺》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x粳粉甘儲酒x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紅者也《本草綱目拾遺》卷八 諸蔬部-甘儲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