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大柰,本西突厥特勒也,與處羅可汗入隋,事煬帝《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

新唐書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新唐書

新唐書 - 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

新唐書

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

史大柰,本西突厥特勒也,與處羅可汗入隋,事煬帝。

從伐遼,積勞為金紫光祿大夫。

後分其部於樓煩。

高祖興太原,大柰提其眾隸麾下。

桑顯和戰飲馬泉,諸軍卻,大柰以勁騎數百背擊顯和,破之,軍遂振。

授光祿大夫。

從平長安,以多,賞帛五千匹,賜姓史。

從秦王平薛舉、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功殊等,積前後賜侍女三、雜彩萬段。

貞觀初,擢累右武衛大將軍,檢校豐州都督,封竇國公,食封戶三百。

卒,贈輔國大將軍。

馮盎,字明達,高州良德人,本北燕馮弘裔孫。

弘不能以國下魏,亡奔高麗,遣子業以三百人浮海歸晉。

弘已滅,業留番禺,至孫融,事梁為羅州刺史。

子寶,聘越大姓洗氏女為妻,遂為首領,授本郡太守,至盎三世矣。

隋仁壽初,盎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獠叛,盎馳至京師,請討之。

文帝詔左僕射楊素與論賊形勢,素奇之,曰:「不意蠻夷中乃生是人!」即詔盎發江、嶺兵擊賊,平之,拜漢一陽一太守。

從煬帝伐遼東,遷左武衛大將軍。

隋亡,奔還嶺表,嘯署酋領,有眾五萬。

番禺、新興名賊高法澄、洗寶徹等受林士弘節度,殺官吏,盎率兵破之。

寶徹兄子曰智臣,復聚兵拒戰,盎進討,兵始合,輒釋胄大呼曰:「若等識我耶?」

眾委戈,袒而拜,賊遂潰,擒寶徹、智臣等,遂有番禺、蒼梧、硃崖地,自號總管。

或說盎曰:「隋季崩蕩,海內震一騷一,唐雖應運,而風教未孚,嶺越無所繫屬。

公克平二十州,地數千里,名位未正,請南越王號。」

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貴,如我希矣。

常恐忝先業,尚自王哉?」

武德五年,始以地降,高祖析為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上柱國、高州總管,封越國公。

拜其子智戴為春州刺史,智彧為東合州刺史。

盎徙封耿。

貞觀初,或告盎叛,盎舉兵拒境。

太宗詔右武衛將軍藺暮發江淮甲卒將討之,魏征諫曰:「天下初定,創夷未復,大兵之餘,疫癘方作,且王者兵不宜為蠻夷動,勝之不武,不勝為辱。

且盎不及未定時略州縣,搖遠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狀,當懷之以德,盎懼,必自來。」

帝乃遣散騎常侍韋叔諧喻盎,盎遣智戴入侍。

帝曰:「征一言,賢於十萬眾。」

時暮兵已出,欲遂有功,遣副將上盎可擊狀,帝不許,罷之。

五年,盎來朝,宴賜甚厚。

俄而羅、竇諸洞獠叛,詔盎率眾二萬為諸軍先鋒。

賊據險不可攻,盎持一弩一語左右曰:「矢盡,勝負可知矣。」

發七矢斃七人,賊退走,盎縱兵乘之,斬首千餘級。

帝詔智戴還慰省,賞予不可計,奴婢至萬人。

盎善為治,閱簿最,擿一奸一伏,得民歡心。

卒,贈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

子三十人,智戴知名,勇而有謀,能撫眾,得士死力,酋師皆樂屬之。

嘗隨父至洛一陽一,統本部銳兵宿衛。

煬帝弒,引其下逃歸。

時盜賊多,嶺嶠路絕,智戴轉戰而前。

至高源,俚帥脅為謀主,會盎至,智戴得與盎俱去。

後入朝,帝勞賜加等,授衛尉少卿。

聞其善兵,指雲問曰:「下有賊,今可擊乎?」

對曰:「雲狀如樹,方辰在金,金利木柔,擊之勝。」

帝奇其對。

累遷左武衛將軍。

卒,贈洪州都督。

盎族人子猷,以豪俠聞。

貞觀中,入朝,載金一舸自隨。

高宗時,遣御史許瓘視其貲。

瓘至洞,子猷不出迎,後率子弟數十人,擊銅鼓、蒙排,執瓘而奏其罪。

帝馳遣御史楊璟驗訊。

璟至,卑辭以結之,委罪於瓘。

子猷喜,遺金二百兩、銀五百兩。

璟不受。

子猷曰:「君不取此,且留不得歸。」

璟受之,還奏其狀,帝命納焉。

阿史那社爾,突厥處羅可汗之次子。

年十一,以智勇聞。

拜拓設,建牙磧北,與頡利子欲谷設分統鐵勒、回紇、僕骨、同羅諸部。

處羅卒,哀毀如禮。

治眾十年,無課斂。

或勸厚賦以自奉,答曰:「部落豐余,於我足矣。」

故首領鹹一愛一之。

頡利數用兵,社爾諫,弗納。

貞觀元年,鐵勒、回紇、薛延陀等叛,敗欲谷設於馬獵山,社爾助擊之,弗勝。

明年,將餘眾西保可汗浮圖城。

會頡利滅,西突厥統葉護又死,奚利必咄陸可汗與泥孰爭國,社爾引兵襲之,得其半國,有眾十餘萬,乃自號都布可汗。

謂諸部曰:「始為亂破吾國者,延陀也,今我據西方,而不平延陀,是忘先可汗,非孝也。

事脫不勝,死無恨。」

酋長皆曰:「我新得西方,須留撫定。

今直棄之,遠擊延陀,延陀未擒,葉護子孫將復吾國。」

社爾不從,選騎五萬,討延陀磧北,連兵十旬,士苦其久,稍潰去。

延陀縱擊,大敗之,乃走保高昌,眾才萬人,又與西突厥不平,由是率眾內屬。

十年入朝,授左驍衛大將軍,處其部於靈州。

詔尚衡一陽一長公主,為駙馬都尉,典衛屯兵。

十四年,以交河道行軍總管平高昌,諸將鹹受賞,社爾以未奉詔,秋毫不敢取,見別詔,然後受,又所取皆老弱陳弊。

太宗美其廉,賜高昌寶鈿刀、雜彩千段,詔檢校北門左屯營,封畢國公。

從征遼東,中流矢,揠去復戰,所部奮厲,皆有功。

還,擢兼鴻臚卿。

二十一年,以昆丘道行軍大總管與契爾何力、郭孝恪、楊弘禮、李海岸等五將軍發鐵勒十三部及突厥騎十萬討龜茲。

師次西突厥,擊處蜜、處月,敗之。

入自焉耆西,兵出不意,龜茲震恐。

進屯磧石,伊州刺史韓威以千騎先進,右驍衛將軍曹繼叔次之。

至多褐城,其王率眾五萬拒戰。

威一陽一卻,王悉兵逐北,威與繼叔合,殊死戰,大破之。

社爾因拔都城,王輕騎遁。

社爾留孝恪守,自率一精一騎追躡,行六百里。

王據大撥換城,嬰險自固。

社爾攻凡四十日,入之,擒其王,並下五大城。

遣左衛郎將權祗甫徇諸酋長,示禍福,降者七十餘城,宣諭威信,莫不歡服。

刻石紀功而還。

因說于闐王入朝,王獻馬畜三百餉軍,西突厥、焉耆、安國皆爭犒師。

孝恪之在軍,一床一帷器用多飾金玉,以遺社爾,社爾不受。

帝聞,曰:「二將優劣,不復問人矣。」

帝崩,請以身殉,衛陵寢,高宗不許。

遷右衛大將軍。

永徽六年卒,贈輔國大將軍、并州都督,陪葬昭陵,治塚象蔥山,謚曰元。

子道真,歷左屯衛大將軍。

鹹亨初,為邏娑道副大總管,與薛仁貴討吐蕃以援吐谷渾,為論欽陵所敗,盡失其兵。

詔有司問狀,免死為民。

阿史那忠者,字義節,蘇尼失子也。

資清謹。

以功擢左屯衛將軍,尚宗室女定襄縣主,始詔姓獨著史。

居父喪,哀慕過人。

會立阿史那思摩為突厥可汗,以忠為左賢王。

及出塞,不樂,見使者必泣,請入侍,許焉。

封薛國公,擢右驍衛大將軍。

宿衛四十八年,無纖隙,人比之金日磾卒,贈鎮軍大將軍,謚曰貞,陪葬昭陵。

執失思力,突厥酋長也。

貞觀中,護送隋蕭後入朝,授左領軍將軍。

會頡利敗,太宗令思力諭降渾、斛薩部落,稍親近。

帝逐兔苑中,思力諫曰:「陛下為四海父母,乃自輕,臣竊殆之。」

帝異其言。

後復逐鹿,思力脫巾帶固諫,帝為止。

及討遼東,詔思力屯金山道,領突厥扞薛延陀。

延陀兵十萬寇河南,思力示羸,不與確,賊深入至夏州,乃整陣擊敗之,追躡六百里。

會毘伽可汗死,耀兵磧北而歸。

復從江夏王道宗破延陀餘眾。

與平吐谷渾。

詔尚九江公主,拜駙馬都尉,封安國公。

坐交房遺一愛一,高宗以其戰多,赦不誅,流巂州。

主請削封邑偕往。

主前卒。

龍朔中,以思力為歸州刺史,卒。

麟德元年,復公主封邑,贈思力勝州都督,謚曰景。

契苾何力,鐵勒哥論易勿施莫賀可汗之孫。

父葛,隋末為莫賀咄特勒,以地近吐谷渾,隘翾多癘曷,徙去熱海上。

何力九歲而孤,號大俟利發。

貞觀六年,與母率眾千餘詣沙州內屬,太宗處其部於甘、涼二州,擢何力左領軍將軍。

九年,與李大亮、薛萬徹、萬均討吐谷渾於赤水川。

萬均率騎先進,為賊所包,兄弟皆中創墮馬,步鬥,士死十七八。

何力馳壯騎,冒圍奮擊,虜披一靡一去。

是時吐谷渾王伏允在突淪川,何力欲襲之,萬均懲前敗,以為不可。

何力曰:「賊無城郭,逐薦草美水以為生,不乘其不虞,正恐鳥驚魚駭,後無以窺其巢一穴一。」

乃閱一精一騎千餘,直搗其牙,斬首數千級,獲橐駝、馬、牛、羊二十餘萬,俘其妻子,伏允挺身免。

有詔勞軍於大斗拔谷。

萬均恥名出其下,乃排何力,引功自名。

何力不勝憤,挺刀起,將殺之,諸將勸止。

及還,帝責謂其故,何力具言萬均敗狀。

帝怒,將解其官授何力。

何力頓首曰:「以臣而解萬均官,恐四夷聞者,謂陛下重夷輕漢,則誣告益多。

又夷狄無知,謂漢將皆然,非示遠之義。」

帝重其言,乃止。

有詔宿衛北門,檢校屯營事,尚臨洮縣主。

十四年,為蔥山道副大總管,與討高昌,平之。

始,何力母姑臧夫人與弟沙門在涼州,沙門為賀蘭都督。

十六年,詔何力往視母。

於是薛延陀毘伽可汗方強,契苾諸酋爭附之,乃脅其母、弟使從。

何力驚謂其下曰:「上於爾有大恩,且遇我厚,何遽反?」

皆曰:「可敦、都督去矣,尚何顧?」

何力曰:「弟往侍足矣,我義許國,不可行。」

眾執之,至毘伽牙下。

何力箕踞,拔佩刀東向呼曰:「有唐烈士受辱賊延邪?天地日月,臨鑒吾志。」

即割左耳,誓不屈。

毘伽怒,欲殺之,其妻諫而止。

何力被執也,或讒之帝曰:「何力入延陀如涸魚得水,其脫必遽。」

帝曰:「不然。

若人心如鐵石,殆不背我。」

會使至言狀,帝泣下。

即詔兵部侍郎崔敦禮持節許延陀尚主,因求何力,乃得還。

授右驍衛大將軍。

公主行有日,何力陳不可。

帝曰:「天子無戲言,既許之,叵奈何?」

何力曰:「禮有親迎,宣詔毘伽身到京師,或詣靈武。

彼畏我,必不來,則姻不成,而憂憤不知所出,下必攜貳,不及一年,交相疑沮。

毘伽素狼戾,必死,死則二子爭國。

內判外攜,不戰而擒矣。」

帝然之。

毘伽果不敢迎,鬱邑不得志,恚而死,少子拔酌殺其庶兄突利失自立,國中亂,如其策雲。

帝征高麗,詔何力為前軍總管。

次白崖城,中賊槊,創甚,帝自為傅藥。

城拔,得刺何力者高突勃,騶使自一殺之,辭曰:「彼為其主,冒白刃以刺臣,此義士也。

犬馬猶報其養,況於人乎?」

卒捨之。

俄以昆丘道總管平龜茲。

帝崩,欲以身殉,高宗諭止。

永徽中,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以處月、處蜜、姑蘇、歌邏祿、卑失五姓叛,寇延州,陷金嶺略蒲類,詔何力為弓月道大總管,率左武衛大將軍梁建方,統秦、成、岐、雍及燕然都護回紇兵人萬討之。

處月酋硃邪孤注遂殺招慰使果毅都尉單道惠,據牢山以守。

何力等分兵數道,攀F】尿而上,急攻之,賊大潰,孤注液遁。

輕騎窮躡,行五百里,孤注戰死。

虜渠帥六十,俘斬萬餘,牛馬雜畜七萬,取處蜜時健俟斤、合支賀等以歸。

遷左驍衛大將軍,封郕國公。

顯慶中,為沮江軍行軍大總管,與蘇定方及右驍衛大將軍劉伯英代高麗。

,不克。

龍朔初,復拜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諸蕃三十五軍進討,帝欲自率師繼之。

次鴨綠水,蓋蘇文遣男生以一精一兵數萬拒險,眾莫敢濟。

會冰合,何力引兵噪而濟,賊驚,遂潰。

斬首三萬級,餘眾降,男生脫身走。

有詔斑師。

時鐵勒九姓叛,詔何力為安一撫大使。

何力以輕騎五百馳入其部,虜大驚。

何力喻曰:「朝家知而詿誤,遂及翻一動,使我貰爾過,得自新。

罪在凶渠,取之則已。」

九姓大喜,共擒偽葉護及特勒等二百人以歸,何力數其罪,誅之,餘眾遂安。

士卒道死者,令所在收瘞,蠲護其家。

未幾,蓋蘇文死,男生為弟所逐,使子詣闕請降,乃拜何力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安一撫大使經略之,副李勣同趨高麗勣已拔新城,留何力守。

時高麗兵十五萬屯遼水,引靺鞨數萬眾據南蘇城,何力奮擊,破之,斬首萬級,乘勝進拔八城。

引兵還,與勣會合,攻辱夷、大行二城,克之。

進拔扶余。

勣勒兵未進,何力率兵五十萬先趨平壤,勣繼進,攻凡七月,拔之,虜其王以獻。

進鎮軍大將軍,行左衛大將軍,徙封涼。

總章、儀鳳間,吐蕃滅吐谷渾,勢益張,入寇鄯、廓、河、坊等州,詔周王為洮州道、相王為涼州道行軍元帥,率何力等討之。

二王不行,亦會何力卒。

贈輔國大將軍、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謚曰毅。

始,龍朔中,司稼少卿梁脩仁新作大明宮,植白楊於庭,示何力曰:「此木易成,不數年可庇。」

何力不答,但誦「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之句,脩仁驚悟,更植以桐。

子明,字若水,孺褓授上柱國,封漁一陽一縣公。

年十二,遷奉輦大夫。

李敬玄征吐蕃,明為柏海道經略使,以戰多,進左威衛大將軍,襲封,賜錦袍、寶帶,它物蕃夥。

擢嫡子三品官。

再遷雞田道大總管,至烏德鞬山,誘附二萬帳。

武後時,明妻及母臨洮縣主皆賜姓武。

以左鷹揚衛大將軍卒,年四十六,贈涼州刺史,謚曰靖。

明一性一淹厚,喜學,長辯論。

子聳,襲爵。

黑齒常之,百濟西部人。

長七尺餘,驍毅有謀略。

為百濟達率兼風達郡將,猶唐刺史雲。

蘇定方平百濟,常之以所部降。

而定方囚老王,縱兵大掠,常之懼,與左右酋長十餘人遁去,嘯合逋亡,依任存山自固,不旬日,歸者三萬。

定方勒兵攻之,不克,常之遂復二百餘城。

龍朔中,高宗遣使招諭,乃詣劉仁軌降。

累遷左領軍員外將軍、洋州刺史。

儀鳳三年,從李敬玄、劉審禮擊吐蕃。

審禮敗,敬玄欲引還,阻泥溝,兵不得出,賊屯高一壓官軍。

常之夜率敢死士五百人掩其營,殺掠數百人,賊酋跋地設棄軍走。

帝歎其才,擢左武衛將軍,檢校左羽林軍,賜金帛殊等。

進為河源軍副使。

調露中,吐蕃使贊婆等入寇,屯良非川。

李敬玄之敗,常之引一精一騎三千夜襲其軍,斬首二千級,獲羊馬數萬,贊婆等單騎去。

即拜河源道經略大使。

因建言河源當賊沖,宜增兵鎮守,而運饟須廣。

乃斥地置烽七十所,墾田五千頃,歲收粟斛百餘萬。

由是食衍士一精一,戍邏有備。

永隆二年,贊婆營青海,常之馳掩其屯,破之,悉燒糧廥,獲羊、馬、甲首不貲。

詔書勞賜。

凡蒞軍七年,吐蕃簷畏,不敢盜邊。

封燕國公。

垂拱中,突厥復犯塞,常之率兵追擊,至兩井,忽與賊遇,賊騎三千方擐甲,常之見其囂,以二百騎突之,賊皆棄甲去。

其暮,賊大至,常之潛使人伐木,列炬營中,若烽燧然。

會風起,賊疑救至,遂夜遁。

久之,為燕然道大總管,與李多祚王九言等擊突厥骨咄祿、元珍於黃花堆,破之,追奔四十里,賊潰歸磧北。

會左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欲窮追要功,詔與常之共計,寶壁獨進,為虜所覆,舉軍沒,寶璧下吏誅,常之坐無功。

會周興等誣其與右鷹揚將軍趙懷節反,捕系詔獄,投繯死。

常之御下有恩,所乘馬為士所蜺,或請罪之。

答曰:「何遽以私馬鞭官兵乎?」

前後賞賜分麾下,無留貲。

及死,人皆哀其枉。

李謹行,靺鞨人。

父突地稽,部酋長也。

隋末,率其屬千餘內附,居營州,授金紫光祿大夫、遼西太守。

武德初,奉朝貢,以其部為燕州,授總管。

劉黑闥叛,突地稽身到定州,上書秦王,請節度。

以戰功封耆國公,徙部居昌平。

高開道以突厥兵攻幽州,突地稽邀擊,敗之。

貞觀初,進右衛將軍,賜氏李,卒。

謹行偉容貌,勇蓋軍中,累遷營州都督,家童至數千,以財自雄,夷人畏之。

為積石道經略大使,論欽陵眾十萬寇湟中,候邏不知,士樵采半散。

謹行聞虜至,即植旗伐鼓,開門以伺。

欽陵疑有伏,不敢進。

上元三年,破吐蕃於青海,璽書勞勉,封燕國公。

卒,贈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泉男生,字元德,高麗蓋蘇文子也。

九歲,以父任為先人。

遷中裡小兄,猶唐謁者也。

又為中裡大兄,知國政,凡辭令,皆男生主之。

進中裡位頭大兄。

久之,為莫離支,兼三軍大將軍,加大莫離支,出按諸部。

而弟男建、男產知國事,或曰:「男生惡君等一逼一己,將除之。」

建、產未之信。

又有謂男生:「將不納君。」

男生遣諜往,男建捕得,即矯高藏命召,男生懼,不敢入。

男建殺其子獻忠。

男生走保國內城,率其眾與契丹、靺鞨兵內附,遣子獻誠訴諸朝。

高宗拜獻誠右武衛將軍,賜乘輿、馬、瑞錦、寶刀,使還報。

詔契苾何力率兵援之,男生乃免。

授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兼持節安一撫大使,舉哥勿、南蘇、旨巖等城以降。

帝又命西台舍人李虔繹就軍慰勞,賜袍帶、金扣七事。

明年,召入朝,詔所過州縣傳捨作鼓吹,右羽林將軍李同以飛騎仗廷一寵一。

遷遼東大都督、玄菟郡公,賜第京師。

因詔還軍,與李勣攻平壤,使浮屠信誠內間,引高麗銳兵潛入,擒高藏。

詔遣子繼手制、金皿,即遼水勞賜。

還,進右衛大將軍、卞國公,賜寶器、宮侍女二、馬八十。

儀鳳二年,詔安一撫遼東,並置州縣,招流冗,平斂賦,罷力役,民悅其寬。

卒,年四十六,帝為舉哀,贈并州大都督。

喪至都,詔五品以上官哭之,謚曰襄,勒碑著功。

男生純厚有禮,奏對敏辯,善射藝。

其初至,伏斧鑕待罪,帝宥之,世以此稱焉。

獻誠,天授中以右衛大將軍兼羽林衛。

武後嘗出金幣,命宰相、南北牙群臣舉善射五輩,中者以賜。

內史張光輔舉獻誠,獻誠讓右玉鈐衛大將軍薛吐摩支,摩支固辭。

獻成曰:「陛下擇善射者,然皆非華人。

臣恐唐官以射為恥,不如罷之。」

後嘉納。

來俊臣嘗求貨,獻誠不答,乃誣其謀反,縊殺之。

後後知其冤,贈右羽林衛大將軍,以禮改葬。

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長,號「黃頭都督」,後入中國,世系湮遠。

至多祚,驍勇善射,以軍功累遷右鷹揚大將軍。

討黑水靺鞨,誘其渠長,置酒高會,因醉斬之,擊破其眾。

室韋及孫萬榮之叛,多祚與諸將進討,以勞改右羽林大將軍,遂領北門衛兵。

張柬之將誅二張,以多祚素感概,可動以義,乃從容謂曰:「將軍居北門幾何?」

曰:「三十年矣。」

「將軍擊鐘鼎食,貴重當世,非大帝恩乎?」

多祚泣數行下,曰:「死且不忘!」柬之曰:「將軍知感恩,則知所以報,今在東宮乃大帝子,而嬖豎擅朝,危一逼一宗社。

國家廢興在將軍,將軍誠有意乎?捨今日尚何在?」

答曰:「苟緣王室,惟公所使。

乃引天地以自誓,辭氣毅然,柬之遂定謀。

以敬暉、李湛為右羽林將軍,命總禁兵,與多祚、王同皎請太子至玄武門,斬關入。

及長生殿,白武後曰:「諸將誅逆臣易之、昌宗,恐漏大謀,不敢豫奏,頓首請歸死。」

後病臥,顧湛曰:「我於而父子不薄,亦豫是邪?」

中宗復位,封多祚遼一陽一郡王,食實戶八百,子承訓為衛尉少卿。

湛遷大將軍,封趙國公,食實戶五百。

帝祠太廟,特詔多祚與相王登輿夾侍。

監察御史王覿謂多祚夷人,雖有功,不宜共輿輦。

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復言。」

崔玄等得罪,多祚畏禍及,故一陽一厚韋氏。

節愍太子誅武三思,多祚與成王千里率兵先至玄武樓下,具言所以誅三思狀,按兵不戰。

宮闈令楊思勖方侍帝,即挺刀斬其婿羽林中郎將野呼利,兵因沮潰,多祚為其下所殺,二子亦見害,籍沒其家。

景雲初,追復官爵,並宥家屬。

湛者,義府最幼子,字興宗,沉厚有度。

六歲,授周王府文學,累遷右散騎常侍,襲河間郡公。

武後徙上一陽一宮,留湛宿衛。

頃之,復為右散騎常侍,賜鐵券。

三思惡之,貶果州刺史。

歷洺、絳二州,累遷左領軍大將軍。

開元十年卒,贈幽州都督。

初,義府以立武後故得宰相,而湛為中興功臣,世不以其父惡為貶雲。

論弓仁,本吐蕃族也。

父欽陵,世相其國。

聖歷二年,弓仁以所統吐渾七千帳自歸,授左玉鈐衛將軍,封酒泉郡公。

神龍三年,為朔方軍前鋒游弈使。

時張仁願築三受降城,弓仁以兵出諾真水、草心山為邏衛。

開元初,突厥九姓亂,弓仁引軍度漠,逾白檉林,收火拔部喻多真種落,降之。

趯跌思太叛,戰赤柳澗,弓仁騎才五百,自新堡進,時賊四環之,眾不敵,弓仁椎牛誓士自若,再宿潰圍出,人服其壯。

凡閱大小戰數百,未嘗負。

賜寶玉、甲第、良田,等列莫與比。

累遷左驍衛大將軍、朔方副大使。

會病,玄宗遣上醫馳視。

卒,年六十六,贈撥川郡王,謚曰忠。

孫惟貞。

惟貞,名瑀,以字行。

志向恢大。

開元末,為左武衛將軍。

肅宗在靈武,以衛尉少卿募兵綏、銀,閱旬,眾數萬。

從還鳳翔,遷光祿卿,為元帥前鋒討擊。

戰陝州,以功進殿中監。

史思明攻李光弼於河一陽一,周摯以兵二十萬陣城下,惟貞請銳卒數千,鑿數門出,自旦及午,苦戰破之。

光弼表為開府儀同三司。

光弼討史朝義,以惟貞守徐州。

賊將謝欽讓據陳,乃假惟貞穎州刺史,斬賊將,降者萬人。

封蕭國公,實封百戶。

光弼病,表以自代。

擢左領軍衛大將軍,為英武軍使,卒。

尉遲勝,本王于闐國。

天寶中,入朝,獻名玉、良馬。

玄宗以宗室女妻之,授右威衛將軍、毘沙府都督。

歸國,與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擊破薩毘、播仙。

累進光祿卿。

安祿山反,勝使弟曜攝國事,身率兵五千赴難。

國人固留勝,勝以少女為質而行。

肅宗嘉之,拜特進,兼殿中監。

廣德中,進驃騎大將軍,遣還,固請留宿衛。

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武都郡王,實封百戶。

勝請授國於曜,詔可。

勝既留,乃穿築池觀,厚賓客,士大夫多從之遊。

從德宗至興元,為右領軍將軍,歷睦王傅。

貞元初,曜上言:「國中以嫡承嗣,今勝讓國,請立其子銳。」

帝欲遣銳襲王。

勝固辭,以「曜久行國事,人安之;銳生京華,不習其俗,不可遣」。

當是時,兄弟讓國,人莫不賢之。

睦府除,徙原王傅。

卒,贈涼州都督。

尚可孤,字可孤,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世處松、漠間。

天寶末,隸范一陽一節度使安祿山,復事史思明。

上元中,自賊所歸,累授左、右威衛大將軍,封白水縣伯,為神策大將。

以功試太常卿。

徙封馮翊郡王,食寶戶一百五十。

魚朝恩主衛兵,器其勇,養為子,名智德。

使將兵三千,屯扶風、武功,歷十餘年,隊伍閒整。

朝恩死,詔賜氏李,名嘉勳。

李希烈叛,擢為招討,應援荊襄,使復本姓名,累戰有功。

硃泚之難,召可孤,可孤率兵三千,道襄、鄧而西,屬賊兵銳,乃壁七盤。

偽將仇敬忠等來寇,可孤擊卻之,遂收藍田。

德宗將遷梁州,命引兵守灞上,拜神策、京畿、渭南、商州節度招討使。

敬忠拒戰,可孤急擊斬之。

進軍與李晟收長安,為先鋒。

以功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封馮翊郡王,食實戶二百。

又會諸軍進討李懷光,次沙苑,卒於軍,贈司空。

可孤一性一謹審沉壯,既有勳勞,未嘗自論功,御眾公嚴,晟數稱之。

裴玢,五世祖糾,本王疏勒,武德中來朝,拜鷹揚大將軍,封天山郡公,留不去,遂籍京兆。

玢初事金吾將軍論惟明為傔力。

德宗在奉天,以功封忠義郡王。

從惟明鎮鄜坊,署牙將。

後節度使王棲曜卒,中軍將何朝宗夜縱火作亂,玢獨匿不出。

遲明,擒朝宗以待命。

有詔並軍司馬崔輅斬之,以同州刺史劉公濟領節度,擢玢為司馬。

逾年,公濟卒,乃授玢節度使。

元和二年,徙山南西道。

玢為治嚴稜,畏遠權勢,不務貢奉。

蔬食弊衣,居處取避風雨而已。

倉庫完實,百姓安之,當世將帥未有及者。

以疾辭位。

入朝,不事騶仗。

妻乘竹輿,二侍婢,黃碧縑服。

七年卒,贈尚書左僕射,謚曰節。

贊曰:夷狄一性一惇固,其能知義所在者,鷙挺不可遷,蓋巧不足而諒常有餘。

觀大柰等事君,皆一其志,無有顧望,用能功績光明,為天子倚信。

至渾瑊、趯跌、光顏輩,烈垂無窮,惟其諒有餘故也。

瑊、光顏自有傳,今類其人著之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新唐書》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史大柰,本西突厥特勒也,與處羅可汗入隋,事煬帝《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