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龐將軍言:「此關乃邊疆重地,豈可十萬之兵盡帶往進《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 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

當下龐將軍言:「此關乃邊疆重地,豈可十萬之兵盡帶往進征?且點三千足矣。」

中軍領命。

龐清進至內堂,與馬氏夫人相見,手攜三歲小孩龐德。

夫人曰:「太后懿旨到來何故?」

龐清曰:「夫人未知其詳。

家叔丞相非良善人,倚著太后權勢,於先帝時屢行不宄,誤國殃民,與忠臣烈士苦結深冤也。

曾陷害去陸丞相、陸國母皆忘?今儲君逃出,藏聚於山東雙龍山,今薦本吾往征伐。

定必以一命盡忠報國。

汝今子母即回陝西故土,不可回延安,且到重慶府汝父府中。

撫育成孩兒,切不可露洩姓名,斷不可與叔祖往來。

看此不久自有斬草除根之禍,龐門豈不斷絕了。

如今夫妻、父子一別,未卜存亡,作速就此收拾金銀,即刻登程,延緩不得。」

馬夫人含淚曰:「將軍此未起馬,緣何出此不利之言,妾身憂矣。

且雙龍山及東宮太子,均同宋室一江一 山,不免將軍投降相助正宮太子,何為不美?」

龐清曰:「夫人不知其由。

別人投歸太子,正合其宜,惟我龐姓一人難以投順,汝縱有直情輔助,那人准信?即陸國舅,是龐氏仇人,豈有肯相容之理?」

夫人曰:「如此言來夫妻、父子乃生離死別,永無相見之日,想來能不令妾痛心?」

語畢哀哀慘切。

龐將軍曰:「夫人且免悲傷,此乃為臣盡忠,各行其志。

吾位拜侯爵,身沾王恩不淺,奈何仲父立心不善,要做奸臣,至使吾夫妻、父子別離。

汝別卻京城,攜兒子回歸岳父母家,撫育成孩兒,接嗣吾龐門一脈,為丈夫在九泉之下也感汝恩勞之德矣。」

夫人帶淚允諾。

是日夫妻說談不盡分離囑咐之言。

住語馬夫人攜子奔回陝西重慶府父母衙中,再說龐元帥。

一到教場,早已三千精兵俟候迎接。

祭旗發炮登程,城內眾文武送出。

元帥言:「眾位將軍請回,不須運送,小心守關,勿負朝廷之恩。」

眾將領諾而回。

大兵涉水登山,月餘方到山東州府,分付於山前二十里安扎大營駐兵。

次日用過戰膳,龐元帥提刀上馬,分付眾將兵,「謹守營寨,待本帥單槍匹馬擒拿賊將。

出敵得勝不必說,倘殺敗死在敵人之手,只由眾人主意,各盡其心。」

眾將軍齊曰:「元師爺那裡話裡?吾等俱沾朝廷惠養之恩,豈得元帥一人獨當其勞,豈可單刀匹馬送歸虎口?不免吾等盡棄大營,齊同出敵,倘或得勝,竅天之章,如若戰死沙場,同歸一路,不失為忠義之恩,以報朝廷千日養士之恩。」

龐元帥曰:「汝眾人那裡得知,吾身居主帥,領了朝廷重任,自然以身殉國。

汝等三千餘眾,豈可自喪其軀,枉送多人性命?不許一卒跟隨。」

語畢催馬出營,跑至半山,大罵討戰。

有嘍囉報上山中,「有鎮東將軍龐清,單刀匹馬殺至山前罵戰。」

陸公子聞言上馬提鞭,有范太尉曰:「龐姓一門惟此人是條烈漢,忠良之士,今日單刀獨馬出敵,必有其由。

想必適於不得已,盡鉅子之節,以捐軀矣。

只可惜身在龐門,失此英雄烈將也。」

眾將聞言,各各咨嗟。

當下陸公子一馬飛出山前。

龐清一見, 大呼:「來者陸鳳陽否?」

公子曰:「然也。」

龐清曰:「汝罪惡多端,目無天子,今本帥奉命來擒汝等。

照刀罷!」陸公子大怒,雙鞭架開。

二馬相一交一 數合,龐清撥馬而逃,公子勒馬不趕。

龐清冷喝聲:「陸鳳陽,汝身稱無敵,看此儘是虛名!」大刀又斬來。

公子怒喝曰:「匹夫!不斬汝誓不回山。」

又大殺一場,拍馬而逃。

龐清只見近已大營前不遠,遂大呼:「鳳陽!鳳陽!汝乃貪生畏死之徒,豈是本帥對手?果有能者,再來戰三合。」

公子喝聲:「殺不盡一奴一才!吾明知汝誘敵之計,偏要取汝性命!」催馬上前,雙鞭齊下。

龐清並不發刀,只由雙鞭打落塵埃,墜馬而亡。

有營中眾將齊出,搶回元帥一屍一首。

陸公子見此光景,也不混殺,帶轉馬回山,一路思量,方知范大尉之言非謬,「此人特來死於疆場,以盡忠也。

只可恨龐忠奸賊客卻此忠烈之人。

倘以真情實告吾等,言明殿下,豈不准汝歸降?何至於身喪沙場。

真令人可惜也。」

不覺到山寨中將情達知眾人。

有太子聞言不覺動起傷情,曰:「不意龐門中有此忠義之人,捐軀赴難。

只可恨龐太后父女屢次興兵攻伐,枉傷無罪。

只因孤一人,喪盡多少生靈,是可哀也。」

言畢,淚流滾下。

眾將見殿下如此仁心,傷情憫眾,各皆稱仁。

李豹曰:「如今龐清一死,軍中無主,不免下山接他兵投降,可否?」

太子曰:「龐清已死,豈可再接他兵投降。

勿得驚擾,且待他軍運回龐清一屍一首回朝,以存忠良之柩。」

范太尉歎聲:「殿下深仁之主,只憂龐賊父女未必罷休。

義有兵戈擾動矣。」

劉迪曰:「不免待吾卜一課,看朝廷還有兵戈興動否?」

公子曰:「岳丈且卜一課看來。」

是日劉迪卜畢,一卦象排開,點首長嗟曰:「不獨有兵復來,其卦象當凶,主君臣失散之兆。

災禍不出四月之久應矣。」

太子聞言大驚,曰:「如此如何逃避?不免趁他兵未集,君臣各各分逃,以免臨其難遁,未知眾王兄主見如何?」

陸公子曰:「十餘載東奔西逐,方得君臣聚會,豈因一卦象之凶而分散君臣?萬一殿下一人單身出奔,被奸一黨一 拿捉回朝,前功盡棄矣。

此事萬萬不可。」

劉迪曰:「殿下休驚。

卦象須大凶,幸遇凶中化吉。

須然有兵應兆,主君臣失散,但散而不久、離而復合,即有此驚險,不為大咎。

且守此山,應其凶兆,自有不久佳音。」

太子聞言方才放心。

住語君臣商議,再說泅水關眾兵將主帥一屍一首備格收殮,一程運回本關。

有馬氏夫人雖然依允丈夫之言回歸重慶府,但一心未放下,且候丈夫勝敗之音,然後回歸方才放心。

不想守候三月餘,眾將運回棺柩。

是日哀哀痛切,開喪掛孝。

是日修書,命家丁趕回朝中。

龐國丈得聞此報,拆書一觀,心中大驚失色,自言:「不好了!不想陸鳳陽一班賊人如此猖狂,怎生是好?萬一征之不勝,吾龐氏一家一人不能留矣。」

此日又不敢奏知天子,心頭納悶昏昏。

正想像之際,有家丁稟上:「府門外有一異色道人求見相爺,言有兵機密事,非面陳不可。」

龐國丈正在憂悶,忽聞道人求見,或可解此憂懷未可知,傳命帶進。

不一刻家人引道人至。

國文把目一瞻,遠遠只見道人面如棗色,三綹長髭,兩顴高露,雙目碧綠而圓,尤身穿八角道袍,手執拂塵一柄,看來面貌兇惡一怪異道人。

不覺行近滴水,稽手長揖。

龐國丈拱手曰:「道長體得拘禮,且請下坐。」

道人告坐於側。

國丈曰:「請問道長何處名山寶洞,尊號何名?」

道人曰:「貧道乃白狼山玉峰洞金霞仙也。

吾雲遊只見殺氣起在東方,袖占一課,方知陸鳳陽據守住山東登州雙龍山,猖狂自恃雄勇。

貧道不忍生靈塗炭,故特來相投。

非為利名,且略施小法,擒拿了陸鳳陽等,以免萬民當災。」

國丈曰:「如此甚妙。

惟未知道長有何本領,方可參贊行兵。」

道人曰:「非比誇口之能,貧道修煉有年,身證仙班,觀星望斗而知氣運興衰,移山倒海,優虎降邪,喝草為兵,乃些須小術,何足道哉;更有翻天換日,倒轉乾坤大法,豈容輕易演出。」

國丈曰:「道長既有此神通法力,且於長階下耍弄些小與老夫一觀,方才准信。」

道人曰:「丞相要小小演試不難。」

即將背上葫蘆解下,口唸咒詞一遍,將葫蘆口封皮撿去。

忽一陣沙塵飛出,向半空中而起。

滾滾碌碌,豪光一陣,忽化成一旗,軍馬數千,向半空中落下。

喊聲如雷。

國丈見此又驚又喜。

是夜設筵相款。

道人曰:「貧道用素,何勞丞相盛款。」

國丈聞言即命人辦備齋筵。

是夜不表。

次早登朝,偶值天子微病,太后臨朝。

眾文武朝見畢,有龐國文啟奏:「泗水關龐請戰歿於沙場。

昨天幸得一道人相投。

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老臣當時試驗非謬。

望懇太后封爵隨征,自然馬到成功矣。」

太后曰:「相父既有此人法力之輩,正當授以行軍之任。」

傳旨宣道人上朝。

不一刻宣到。

道人俯伏金階見駕:「願太后聖壽無疆。」

太后一見,呼:「道長免禮平身。

曾聞相父奏汝道術精奇,非凡人可及。

今有勞道長與國分憂,加封為行軍都慰,敕授上方寶劍,往征雙龍山,捉拿逆一黨一 ,皆賴道長之功。」

道人謝恩。

是日太后又動問國丈:「差那人為帥?」

國丈曰:「不免差湘陽統制,忠勇將軍焦仁為帥。

他乃三代將門之子,焦贊之孫,焦廷貴之子。

命他為帥,道長為中軍參謀,可保萬全矣。」

太后准奏,即發旨調焦將軍半月回朝,加封征東大元帥,帶兵十萬。

「務要生擒逆子賊臣三人。

成功回朝之日,論功以報卿勞。」

焦元帥謝恩退朝。

次日與中軍參謀祭旗發兵。

一路行程,非止一天。

先說雙龍山頭目、嘍囉,扮作商人打探明白,回山報知君臣文武一眾。

太子曰:「朝中興兵十萬,更有妖道相助,萬一疏失,孤君臣危矣。

況此枯山,乃完卵之地,如何抵擋十萬雄兵?」

范太尉曰:「朝廷十萬之兵未足為懼,吾山也有六萬之眾,足以相拒。

所慮者妖道隨征,猶恐妖術多端,有傷軍士耳。」

劉迪曰:「臣前者課卜,其象屬凶,早已命軍士在山後廣開河道,斬柴作筏,備下戰艘五百號。

倘不能抵敵,在山後可逃出揚子一江一 ,自有通津之道路矣。

想來既恐妖道邪術傷人,不若命軍士帶書奔往山西平西王投遞。

他有雄兵三十萬鎮守。

他正夫人段氏,及法門弟子金光聖母一之 徒,神通廣大。

懇他夫妻同來救駕。

又命人復往潼關,東平王高千歲也有雄兵三十萬鎮守。

懇他帶兵來相助。

倘得二路人馬兵到,安枕無憂矣。」

是日太子急忙修下詔書二封,命人分投而去。

再說狄龍王一爺 自從得赦回關,天天教一習一 於弓馬之技。

自神宗王歸天,只憂奸佞危動一江一 山,是以天天訓練軍兵,以待急用。

是日接得慈雲殿下來書,從頭看畢,收下詔書,重賞來人,分付:「回山拜上殿下,不須憂慮,並說知陸國舅、范太尉等,小心保守高山,本藩不日兵到。」

軍人領命,拜謝狄王一爺 而去。

復表潼關東平王,也接到殿下求救詔書,賞了來人覆命,「拜上殿下眾位將軍,小心禁敵,本藩催兵即到矣。」

來人拜謝去。

話說次日高王一爺 差張夢虎為前部先鋒,帶兵五萬,自一交一 符印夫人代署,登程發進。

狄王一爺 帶隨段氏夫人、五萬精兵登程,符印一交一 狄節公子代署,一路催兵,也且慢表。

再說焦元帥帶兵十萬,有日兵到雙龍山。

離近不遠,前隊不走,啟稟元帥,請令定奪。

元帥命人馬列開,紮營於十里之外。

一探形勢,只見山高嶺險,樹木森叢,旗旛密佈,劍戟一交一 加。

元帥、中軍看畢,回歸營帳,分付埋鍋造飯。

次日天明,元帥升帳,親自出馬帶兵一萬五千奔至山前,將兵一字排開隊伍。

山寨聞報,范太尉、陸公子也領兵一萬,擺開雁翅兩行。

焦元帥見陸公子一馬飛出,銀盔、銀甲、雪花白馬。

元帥大呼:「馬上者陸鳳陽聽著:本帥今日奉旨請殿下回朝,天子弟兄相敘,以免留落邊外,有失王家貴體。」

陸公子冷笑曰:「此語只可哄三歲孩童耳,某君臣非草木之比。

倘要殿下回朝,除非盡將龐賊一黨一 羽收除,方才准信。」

焦元帥喝聲:「好個匹夫,不聽良言,看銅!」雙雙打下,公子雙鞭架開,兩人發手,各逞英雄。

兩軍齊齊殺上,勝敗未分。

道人在陣前觀看,只見官兵漸漸勢弱,即胸前解下葫蘆,將封皮揭去,神豆一撒,紅光一陣,萬數陰兵隨天而下,一同喊殺。

走石飛沙,烏天暗地。

人撞人死,馬撞馬亡。

陸公子與焦元帥戰個平手,卻被道人祭起飛龍火嫖打傷左臂,大叫一聲,墜於馬下。

焦元帥一見大驚,不發雙銅。

范太尉著忙飛下馬,背起向山中而走。

山兵敗陣而逃。

野道收回豆兵,拋起葫蘆,紅光一道,收兵回營得勝。

是日犒賞三軍。

有陸公子背得上山,血流不止。

劉迪收集回寨兵,傷去二千餘。

命人開家埋掩。

未知陸公子怎生搭救退敵,下回分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公案小說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當下龐將軍言:「此關乃邊疆重地,豈可十萬之兵盡帶往進《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