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皇王下《呂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太平御覽》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太平御覽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 - 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太平御覽

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敘皇王下

《呂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勿攖之,謂之天子。

帝者,天下之所適也;王者,天下之所往也。

又曰:天地大矣,生而弗成,子而弗有。

(高曰:天大地大,生育民人,己不為,不以為己子,成遂萬物,不以為己有也。

)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所由始。

(由,從也。

萬物皆蒙天之澤而得其利,時父孝無徭役之勞,擊壤於裡陌,自以為然。

故曰莫知其所從始也。

)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又曰: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

"(高誘曰:茫茫昧昧,廣大貌也。

因天之威,無不敗也。

與元同氣,無不協也。

)故曰同氣賢於同義,同義賢於同力,同力賢於同一居 。

帝者同氣,(同之氣也。

)王者同義,(同仁義也。

)霸者同力。

(同武力也。

)

又曰:軍必有將,所以壹之也;(高誘曰:將,主也。

)國必有君,所以壹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壹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博之也。

又曰:五帝固相遞興矣。

遞興遞廢,勝者用事。

又曰:蚩尤作兵也,利其栻。

(高誘曰:蚩尤,少吳氏之末,九黎之君名也。

始作亂,伐無罪,殺無辜,善用兵為無道,非始造之也。

故非作兵者也。

)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剝林木以戰矣,勝者為長。

(長,率也。

)長猶不足以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又曰: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獨甚。

存亡安危勿求於外,(高誘曰:言皆在己。

)務在自知。

堯有欲諫之鼓,(欲諫者擊其鼓。

)舜有誹謗之木,(書其過失於表木也。

)湯有司過之士,(司,主也。

過,闕也。

)武王有戒慎之鞀,(欲戒者,搖其鞀。

)猶恐不能自知。

(尚恐不能自知過也。

)今賢非堯舜湯武,而有揜掩之道,奚由自知哉!

又曰:五帝先道而後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德而後事,故功莫大焉;五伯先事而後兵,(五伯: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是也。

)故兵莫強焉。

又曰: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

所謂本者,非耕稼種植之謂也。

務本莫貴於孝。

人主尊孝,則名章榮,下服聽,天下譽。

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

士民孝,則耕耘疾,守戰固,不敗北。

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紀也。

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之者,其惟孝乎?

又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

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

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

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

民農則其產厚,其產厚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

又曰: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

嘗試觀於《上志》,(古記也。

)有天下者眾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凡主之立也,生於公。

故《鴻範》曰:"無偏無一黨一 。

"

又曰:昔舜欲稽古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成王矣;湯欲繼舜而不成,既足以成田荒矣;武王欲及湯而不成,既足以為諸侯長矣。

《董仲舒答問》曰:三皇,三才也;五帝,五常也;三王,三明也;五霸,五嶽也。

《淮南子》曰:至德之世,(謂太古三皇之時。

)其暝乎混淆之域,而徙倚乎瀾漫之宇,提挈天地委萬物,以鴻濛為景性,而浡楊乎無畛崖之際。

是故聖人呼吸一陰一陽一之氣,而群生莫不喁喁然仰其德以和順止。

當此之時,莫不領理決離,隱愍而自成,渾渾若若純樸未散,滂薄為一,而萬物大優,是故雖有明知,無所用之。

又曰: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循其道。

當此之時,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死,九鼎重,(王者之德休明則鼎重,奸回一婬一亂則鼎輕也。

)珠玉潤澤,洛出丹書,河出錄圖,故許由、方回、(堯使方回求子列藥得之。

)善卷、披衣得達其道。

何則?其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樂其間。

四子之才,非能盡大,蓋今之世也,然莫能與之同光者,遇唐虞之時也。

又曰:人主之居,如日月之明也。

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

是故非淡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廉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又曰:古者有鍪而綣領以王天下者矣。

(古者,蓋三皇以前也。

鍪,頭著兜鍪帽,言未知制冠也。

綣領,皮衣屈而袂之,如今一胡一 家韋常襲文攝以為領也。

一說鍪放發也,綣,領頸而已,皆無飾也。

)其德生而不辱,(刑措不用也。

)予而不奪,(予其則也。

不奪,無所欲求於民也。

)天下不非其服,同懷其德。

(虐猶識也。

懷歸。

)當此之時,一陰一陽一和平,(風雨時節。

)萬物蕃息。

(政不虛,生無夭折。

)烏鵲之巢可俯而探也,禽一獸 可羈而從也,(從猶牽也。

)豈必褒衣博帶句襟委貌章甫哉!

又曰:國之所以存者,道德也;(道德施,民說其化,故國存也。

)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

(理道。

)堯無百戶之郭,舜無植錐之地,以有天下;禹無十人之眾,湯無七里之分,以王諸侯;文王處岐、周之間,地方不過百里,而立為天子者,有王道也。

又曰:聖人不貴尺璧,而重寸之一陰一,時難得而易失也。

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納,冠掛而不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

是故聖人守清道而抱雌節,(清,和靜也。

雌,柔弱也。

)因循應變,常後而不先。

柔弱以靜,舒安以定,(舒,洋也。

)攻大磨堅,莫能與之爭。

(攻大磨堅,喻難也。

)

又曰:帝者體太一,王者法一陰一陽一,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

體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一陰一陽一,申曳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一合 ,覆露照導,普汜而無私。

(普天,泛眾也。

無私,愛憎言皆公也。

)翻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

法一陰一陽一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垀類。

(埒,形也。

)盈縮卷舒,淪於不測,(盈長縮短,卷屈舒散,入於不可測盡之源也。

)終始虛滿,轉於無源。

則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與有節,出入有時。

開闔張翕,不失其序;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用六律者,生之與殺,賞之與罰也,與之與奪,非此無道也。

(明四時六律之君,非用此數事,其餘無他道也。

)

又曰: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

聖人之踐位者,非以供樂其身也。

為天下強掩弱,眾暴寡,詐欺愚,勇侵怯,懷知而不以相教,積財而不以相分。

故立天子以齊一之。

又曰:五帝三王之法,籍風俗一世之跡也。

譬若土龍、芻狗之始成,文以青黃,飾以綺繡,纏以朱絲,及其已用,則壤土、草芥而已。

誰貴之哉!

又曰:神農無制令而人從,唐虞有制令而無刑罰,夏後氏不負言,殷人誓,周人盟。

又曰:聖人在上位者,賞罰不施,而天下賓服;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餘。

(譬若百梅足為百人酸,一梅不足為一人酸也。

)

又曰:使堯度舜則可,使桀度堯是猶以升量石也。

又曰:同氣者帝,同義者王,同力者亡。

(於三者無一,雖於世俱滅亡。

)

又曰:泰古二皇,(許慎曰:庖犧神農。

)德於中央,德覆天地,而和一陰一陽一,節四時、調五行。

虹霓不出,賊星不行。

(五星逆行謂之賊星也。

)

又曰: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動。

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

百官修通,群臣輻湊。

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

故威立而不廢,聰明光而不蔽,法令察而不苛,耳目達而不暗,善否之情陳是前而無所逆。

揚子《法言》曰:五常者,帝王之筆古,寧有書不由筆,言不由舌哉!

桓譚《新論》曰:儒者或曰:"圖王不成其弊可以霸",此言未是也。

《傳》曰:孔氏門人,五尺童子不言五伯事者,惡其違仁義而尚權詐也。

又曰:夫上古稱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伯,此皆天下君之冠首也。

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義,五伯以權智。

其說之曰,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而無刑罰謂之帝。

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

興兵約盟,以信義矯世謂之伯也。

《論衡》曰:古之帝王建鴻德者,須鴻筆之臣,褒頌紀德也。

《潛夫論》曰:天作道,皇作極,臣作輔,人作基。

又曰:王之政普覆兼愛,吉凶禍福與人共之。

應劭《風俗通》曰:《春秋運斗樞》曰:"皇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垂拱無為謹言,而民不違道德,玄泊有皇天,故稱曰皇皇者中也,光也。

合元履中,開一陰一布綱,上合皇極,其施光明,指天畫地,神化潛通,煌煌盛美,不可勝量。

"

又曰:《大傳》說燧人為燧皇,伏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

燧人以火紀。

火,一陽一也。

一陽一尊,故托燧皇於天。

伏戲以人事紀,故托戲皇以人,蓋天非人不固,人非天不成也。

神農悉地力植穀,故托農皇於地。

天地人之道備,而三皇之運興矣。

又曰:五帝,《易》、《傳》、《禮記》、《春秋》、《國語》、《太史公記》: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是五帝也。

謹按:《易》、《尚書大傳》,天立五帝以為相,四時施生,法度明察,春夏慶賞,秋冬刑罰。

帝者任德設刑,以則像之,言其能行大道,舉措審諦也。

黃帝者,先也,厚也。

中和之色,德施四季,與地同功,故先王以別之也。

顓者,專也,頊者,信也,愨也。

言其承文,易之以質,使天下遵化,皆貴貞愨也。

嚳者,考也,成也。

言其考明法度,醇美嚳然若酒之芬香也。

堯者,高也。

言其隆興煥炳,最高明也。

舜者,准也,循也。

言其准行道以循堯緒也。

又曰:《禮號謚記》說夏禹、殷湯、周武王,是三王也。

禹者,輔也,輔續舜後,庶績洪茂。

自堯以上王者,子孫據國而起,功德浸盛,故造美謚舜。

禹本以白衣砥行顯名,升為天子,雖複製謚,不如名著,故國名焉。

湯者,禳也,言其禳除不軌。

改亳為商,成就王道,天下熾昌,文武皆以其長。

夫擅國之謂王,能制殺生之威之謂王。

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也。

又曰:《易》稱,天先春而後秋,地先生而後凋,日月先光而後幽。

是以王者則之,亦先教而後刑。

三皇結繩,五帝畫像,三王肉刑,霸世黠巧,此言步驟稍有優劣也。

《傅子》曰:庖犧、神農,順民之性育之者也。

黃帝,除民之害,救之者也。

舜治天下,垂拱無為者,以咎繇既舉而不仁遠也。

禹,治洪水冠掛不顧者,不以下憂累其上也。

湯去三面之網,歸之者四十國。

文王葬城隅之枯骨,天下懷其仁,所惠者小,所感者大,仁心先之也。

又曰:不使不仁加乎天下,用武勝殘,而百姓以濟,此仁形於撥亂,黃帝是也。

時有萬物,必世而後仁,此著於治平,堯舜是也。

周生《烈子》曰:居堯舜之位而不行唐虞之政者,猶反衣狐白,步牽騄耳。

黃石公《三略》曰:夫三皇無言,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

帝者,體天則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

君臣讓功,四海行焉。

王者制人道德,降心服志,設短備衰,有察察之政,甲兵之事備,而無爭戰血刃之用。

天下太平,君無疑於主。

國定主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

又曰:任德者縱,任義者橫。

縱成者王,橫成者霸。

王兵法天,霸兵法地。

天者德不可量,地者戚不可圖。

不量不圖者,萬物之父母也。

袁子《正論》曰:堯舜之人,比屋可封,非盡善也;猶在防之水,非不流也。

桀、紂之人,比屋可誅,非盡惡也;猶在壑之水,非不停也。

班彪《王命論》曰:帝王之作,必有明聖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然後一精一誠通於神明,流澤加於生民。

故能為鬼神所福享,天下所歸往。

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能倔起在斯位者也。

傅彥林《王令敘》曰:帝王之起必有天下瑞應自然之符,明統顯祚豐懿之業,加以茂德成功賢智之助,而後居世臨臣,為神所保佑,永世所尊崇,未見運敘無紀次,勳澤不加於民,而可力爭覬覦神器者也。

阮籍《通老論》曰:三皇依道,五帝仗德,三皇施仁,五霸行義,強國任智,蓋優劣之異,薄厚之降也。

《韓子》曰:明王制其臣下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也。

崔實《政論》曰:自堯舜之帝、湯武之王,皆賴明哲之佐,博物之臣。

故皋陶陳謨而唐虞以興;伊箕作訓,殷周以攏及繼體之君欲立中興之功者,曷嘗不賴賢哲之謀乎?

《一鄧一 子》曰: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湯有司直之人,武有戒慎之銘。

此四君者,聖人也。

而由此之勤,至於栗陸殺東裡子,宿沙君戮其父,桀誅龍逄,紂刳比干,此四誅者,亂君,故其疾賢若仇。

是以賢愚之相較,若百丈之溪,萬仞之山,若九地之下與重天之顛。

《墨子》曰:古者,民生未有刑政之時,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

又曰:凡國之萬民,皆尚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

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

去而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

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

舉天下萬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說而不治哉?

又曰:古者聖王制為衣服之法,曰:冬服紺緅之衣,輕且暖;夏服絺綌之服,輕且清,則止。

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弗為。

又曰:天子者,天下之窮貴也,天下之窮富也,故富且貴者,當天意而不可不順。

順天意者,兼相愛,一交一 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一交一 相賊,必得罰。

《一屍一子》曰:人之欲見毛嬙、西施,美其面也。

夫黃帝、堯、舜、湯、武美者,非其面也。

人之欲觀焉,其行也;所欲聞焉,其言也。

而言之與行皆在《詩》、《書》矣。

又曰:夫堯舜所起至治也,湯武所起至亂也。

問其成功孰治,則堯舜治;問其孰難,則湯武難。

又曰:孔子曰:"商,汝知君子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

"孔子曰:"商知之矣!"

又曰:治天下有四術,一曰忠愛,二曰無私,三曰用賢,四曰度量。

通財則用足,用賢則多功。

無私,百知之宗也,忠愛,父母一之 行也。

又曰:堯舜黑,禹脛不生毛;文王至日昃不暇飲食,故富有天下,貴為天子矣。

《太平御覽》宋·李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御覽》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敘皇王下《呂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太平御覽》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