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刺史上《漢書》曰:黃霸為揚州刺史《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六 ◎職官部五十四

太平御覽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 - 卷二百五十六 ◎職官部五十四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五十六 ◎職官部五十四

○良刺史上

《漢書》曰:黃霸為揚州刺史。

治有績,漢宣詔賜車特高一尺,別駕主簿,緹屏泥於載前,以彰有德也。

又曰:朱博遷冀州刺史。

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為刺史行部,吏民數百人遮道自言。

博駐車決遣,四五百人皆罷去,如神。

吏驚,不意博臨事乃至於此。

又曰:何武為揚州刺史,行部必先即學宮見諸生,試其誦論得失,然後入傳捨,問墾田頃畝、五穀美惡。

《東觀漢記》曰:郭伋,字細侯,河南人也。

在并州素結恩德,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迎拜,伋問曰:"兒曹何自遠來。

"對曰:"聞使君到,喜,故迎。

"諸兒復送到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曰:"別駕從事,計日告之。

"行部還,入美稷界先期一日。

伋念負諸童兒,遂止於野亭,須期乃入。

又曰:李珣為兗州刺史。

所種小麥、一胡一 麻悉付從事,一無所留,清約率下,常席羊皮布被。

《後漢書》曰:郭賀為荊州刺史。

顯宗巡狩到南一陽一,特見,嗟歎,賜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敕行部去襜帷,使百姓見其容服,以章有德。

每所經過,吏人指以相示,莫不榮之。

又曰:賈琮為冀州刺史。

舊典,傳車驂駕,垂赤帷裳,迎於州界。

及琮之部,升車言曰:"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相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

百城聞風,自然竦震。

其諸贓過者,望風解印綬而去。

又曰:王望為青州刺史,甚有威名。

是時州郡災旱,百姓窮荒。

望行部,道見饑者裸行草食五百餘人,愍然哀之,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給其廩糧,為作褐衣。

又曰:中平元年,一交一 阯屯兵反,執刺史及合浦太守,自稱柱天將軍。

靈帝特敕三府一精一選能吏,有司舉賈琮為一交一 阯刺史。

琮到部,訊其反狀,鹹言賦斂過重,百姓莫不空單,京師遙遠,告冤無所,民不聊生,故聚為盜賊。

琮即移書告示,使安其資業,招撫荒散,蠲復徭役,誅斬渠帥為大害者,簡選良吏,使試守諸縣。

歲間蕩定,百姓以安。

巷路為之歌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

"在事三年,為十三州最。

又曰:郭伋為并州牧。

入界,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所過,問民疾苦,聘求耆德雅俊,設幾杖之禮,朝夕與參政事。

又曰:蘇章為冀州刺史。

故人為清河太守,章行部按其奸贓。

乃請太守,為設酒餚,陳平生之好,甚歡。

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獨有二天。

"章曰:"今夕蘇孺文與故人飲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

"遂舉正其罪。

州境知章無私,望風畏肅。

又曰:張禹拜揚州刺史。

當過一江一 ,行部中土,人皆以一江一 有子胥之神,難於濟涉。

禹將渡,吏固請不聽,禹厲言曰:"子胥如有靈,知吾志在理察枉訟,豈危我哉!"遂鼓而過。

歷行郡邑,深幽之處莫不必到,親錄囚徒,多所明舉。

吏人希見使者,人懷喜悅。

又曰:楊秉遷任城相。

自為刺史二千石,計日受俸,餘祿不入私門。

故吏繼錢百萬遺之,閉門不受,以廉潔稱。

又曰:謝夷吾為荊州刺史,第五倫薦之曰:"受牧荊州,威行郡國,奉法作政,有周、邵之風,居儉履約,紹公儀之後。

尋功簡能為外台之表,聽聲察實為九伯之冠也。

"

《續漢書》曰:種暠為益州刺史。

在職三年,宣恩遠夷,開曉殊俗,岷山雜落皆懷服漢德。

其白狼、槃木諸國,自前刺史卒後遂絕。

暠至,乃復向化。

時永昌太守鑄黃金為文蛇以獻梁冀,暠糾發追捕,馳傳上言,冀由是銜怒。

又曰:周舉為并州刺史。

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輒一月寒食,莫敢煙暴,老少不堪,歲歲多死者。

舉既到州,乃作弔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人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一溫一 食。

謝承《後漢書》曰:陳留百里嵩,字景山,為徐州刺史。

境遭旱,嵩行部,傳車所經,甘雨輒注。

東海金鄉、祝其兩縣,僻在山間,嵩傳駟不往,二縣不得雨。

父老干請,嵩曲路到二縣,入界即雨。

又曰:巴祗,字敬祖。

為揚州刺史,在官不迎妻子,俸祿不使有餘積,毀壞不復改易,以水澡傅墨用之。

夜與士對坐,暗中不燃官燭。

又曰:第五種遷兗州刺史。

中常侍單超兄子匡為濟一陰一太守,負勢貪放。

種欲收舉,未知所使。

會聞從事衛羽素抗直,乃召羽具告之,曰:"聞公不畏強禦,今欲相委以重事,若之何?"對曰:"願庶幾於一割。

"羽出,遂馳到定陶,閉門收匡賓客親吏四十餘人,六七日中糾發其贓五六十萬。

種即奏匡,並以劾超。

《魏志》曰:劉馥,字元穎,沛國相人也。

太祖方有袁紹之難,謂馥可任以東南之事,遂表為揚州刺史。

馥既受命,單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懷緒等皆安集之,貢獻相繼。

南懷緒數年恩化大行,百姓樂其政,流民越一江一 山而歸者以萬數。

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茄陂、七門、吳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為用。

又曰:徐邈為涼州刺史,進善黜惡,風化大行,百姓歸心焉。

西域通流,荒戎入貢,皆邈勳也。

又曰:田豫護匈一奴一中郎將,領并州刺史。

外一胡一 聞其威名,相率來獻。

州界寧肅,百姓懷之。

又曰:陳泰為并州刺史,懷柔民夷,甚有威惠。

京邑貴人多寄寶貨,因泰市一奴一婢,泰皆掛之於壁,不發其封,及征為尚書,悉以還之。

又曰:梁一習一 ,字子虞,為并州刺史,政治常為天下最。

太和二年,征拜大司農。

一習一 在州二十餘年,而居處貧窮,無方面珍物,明帝異之,禮賜甚厚。

又曰:王昶,字文舒,太原晉一陽一人也。

遷兗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揚烈將軍,賜爵關內侯。

昶雖在外任,心存朝廷,以為魏承秦漢之弊,法制苛碎。

不大厘改國典以准先王之風,而望治化復興不可得也。

乃著《治論略》,依古制而合於時務者二十餘篇。

又曰:司馬朗,字伯達,河內一溫一 人也。

遷兗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稱之。

雖在軍旅,常惡衣惡食,以儉率下。

《魏略》云:裴潛為兗州時,嘗作一一胡一 床 ,及去,留以掛柱。

《吳志》曰:呂岱為一交一 州刺史。

歷年不餉家,妻子饑乏,孫權聞之歎息,以讓群臣曰:"呂岱出身萬里,為國勤事,家內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責安在?"於是加賜錢米絹布,歲有常限。

《晉書》曰:杜元凱為荊州人,號為杜父。

舊水道,惟沿漢達一江一 陵千數百里。

君乃開一陽一口,起夏水,導洪洞,達巴陵,逕近千里。

南土美而謠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知名與勇功。

"

又曰:吳隱之為廣州。

州界有貪泉,父老云:"余此水使廉士變貪。

"隱之先至水,酌而飲之,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飲重千金。

若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

王隱《晉書》曰:華軼為一江一 州刺史,得一江一 表之歡心,流亡之士赴之如歸。

時天子孤危,四方瓦解,軼有匡天下之志,每遣貢獻入洛,不失臣節。

謂使者曰:"若洛都道斷,可輸之琅琊王,以明吾之為司馬氏也。

"

又曰:山濤為冀州刺史。

冀州舊名克俗,略無人士。

自濤居州,搜求賢才,旌命所知三十餘人,皆顯名當世。

冀州之士,於是為盛。

《晉一陽一秋》曰:劉弘字和季,與晉世祖同年,居同裡,以舊恩屢登顯位。

弘為荊州刺史,值王室多難,得專命一方,盡其器能,推誠御下,厲以公義。

每有手書發郡國,丁寧款密,故莫不感悅,顛倒奔赴,鹹曰:"得公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也。

"

曹嘉之《晉紀》云:羊暨為青州刺史,暨牛產犢,及遷,以官捨所生,遺之而去。

《晉中興書》曰:褚裒,字季野,河南人也。

弱冠,譙國桓彝見而目之曰:"褚季野有皮裡一陽一秋。

"裒女即獻後也。

征拜侍中,遷尚書。

裒以後父苦求外出,除一江一 州刺史。

蒞政貞素,每崇清約,常使私僮樵采。

又曰:桓伊,字叔夏,譙國人。

湛隱有武幹,又善音律,為中興第一。

遷都督一江一 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軍事、一江一 州刺史。

伊到鎮,以邊境無虞,宜以寬恤為務,乃上疏:"一江一 州虛耗,加連歲不登,宜併合小縣,除諸郡逋米。

州治宜還豫章。

"詔答移州潯一陽一,其餘皆聽。

伊隨宜拯撫,甚得南土清和。

《宋書》曰:陸征為益州刺史,恤隱有方,威惠兼著,寇盜靜息,民物殷阜。

蜀土安悅,至今稱之。

《齊書》曰:臨川王映為雍州刺史。

嘗置錢還都買物,有獻計者於一江一 陵買貨至都回換,可得微有所增。

映笑曰:"我是賈客耶?乃復求利。

"

又曰:王琨為廣州刺史。

南土沃實,在任者常致巨富,世謂"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也。

琨無所取納,表獻祿俸之半。

州鎮舊有鼓吹,又啟輸還。

及罷任,孝武知其清,問還資多少?琨曰:"臣買宅百三十萬,餘物稱之。

"帝悅其對。

《梁書》曰:安成康王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諸軍事、雍州刺史。

有疾,百姓商賈鹹為請命。

既薨,四州裂裳為白帽,哀哭送之。

又曰:夏侯亶,字世龍;弟夔,字季龍。

並任豫州,人歌曰:"我之有州,頻仍夏侯;前兄後弟,布政優優。

"

又曰:王神念為青、冀二州刺史。

神念性剛正,所更州郡必禁止一婬一祠。

時青、冀州東北有石鹿山臨海,先有神廟,妖巫欺惑百姓,遠近祈禱,縻費極多。

及神念至,使令毀徹,風俗遂改。

《太平御覽》宋·李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御覽》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良刺史上《漢書》曰:黃霸為揚州刺史《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六 ◎職官部五十四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