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纂圖互注》·四十二卷(浙江巡撫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

△《五子纂圖互注》·四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龔士Ι編。

士Ι爵裡無考。

前有自序,題景定改元,蓋理宗時人。

又有三私印,一曰龔氏,一曰子質,一曰石廬子,蓋其字與號也。

是書於《老子》用河上公注,凡二卷。

於《莊子》用郭象注,附以陸德明《音義》,凡十卷。

於《荀子》用楊京注,凡十卷。

於揚子《法言》用李軌、柳宗元、宋鹹、吳秘、司馬光五家注,凡十卷。

於《文中子》、《中說》用阮逸注,凡十卷。

每種前各有圖,而於原注之中增以互注,多引五經四書及諸子習見之語,未能有所發明。

其於《文中子》則並無互注,體例殊未畫一。

至《老子》之首列三圖,一曰混元三寶,一曰初真內觀靜令,一曰金丹;《莊子》之首惟列周子《太極圖》;《荀子》之首列三圖,一曰欹器,一曰天子大路,一曰龍九;揚子之首列二圖,一曰渾儀,一曰五聲十二律;《文中子》之首列二圖,一曰世系,一曰年表;無一足資考證者。

而《莊子》因大宗師篇有太極二字,遂附會以周子之圖,尤為無理。

核其紙色版式,乃宋末建陽麻沙本,蓋無知書賈苟且射利者所為。

因其宋人舊刻,姑存其目,以備考耳。

△《藝圃奇》·十八卷、《補闕》·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明徐一夔編。

一夔字大章,天台人。

僑寓嘉興。

元末嘗官建寧教授。

(案:一夔官建寧教授,見其《始豐稿》與《危素書》,《明史·本傳》不載,蓋偶未考其文集。

)洪武初徵修禮書,王又薦修《元史》,辭不至。

後起為杭州教授。

又召修《大明日曆》,特授以翰林官,以足病辭歸。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翦勝野聞》稱其官杭州教授時,以表文忤旨,收捕斬之,殊為妄誕。

《野聞》托名徐禎卿,多《齊東》之語,此亦其一也。

是書前有至正戊申自序,稱錢塘陳子彥高避兵李,惠子之五車,茂先之三十乘,攜以俱來。

適余亦棲止是邦,嘗得借觀。

茲編皆古今名人雜著之小者,從無刊版。

彥高檢有副本,悉以贈余,裝成若干冊,名之曰《藝圃搜奇》云云。

彥高,陳世隆字也,故是書或亦題世隆所編,凡一百三種。

其中舛謬顛倒,不可縷舉。

其最甚者,如褚少孫補《史記》,自前代即附刊《史記》中,並非秘笈,而取為壓卷,名曰《史記外編》,又佚其平津侯列傳建元以來侯年表二篇。

摯虞《文章流別論》,乃抄《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之文,猶有所本也。

至《谷神子》即《博異記》,《醴泉筆錄》即江休復《嘉雜誌》,蘇軾《格物粗談》即偽本《物類相感志》,俞琬《月下偶談》即《席上腐談》,楊萬里《誠齋揮麈錄》即王明清《揮麈錄》,晁說之《墨經》即《晁子一墨經》,大抵改易書名、人名以售其欺。

至鎦績雖元、明間人,而霏雪錄成於洪武中,此編既輯於至正戊申,猶順帝之末年,何以預載其書?且所錄《灌畦暇語》與李東陽重編殘闕之本一字不易,豈元人所及見邪?其為近時所贗托,不問可知矣。

原本有錄無書者凡十三種,國朝曹寅為補錄之,為二卷。

蓋寅亦為奸黠書賈所紿也。

△《柏齋三書》·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何瑭撰。

瑭有《醫學管見》,已著錄。

是書一為陰陽管見,一為樂律管見,一為儒學管見,大都好為異說以自高。

如論陰陽則以周子相生之說為不可信,於張子《正蒙》、邵子《經世》諸書皆排詆其失;論樂律則以蔡元定《律呂新書》為不可行,並譏《禮經》之樂記為過當而失實;論儒學則以朱子為欠明切,而真德秀《大學衍義》於大學之道實亦不知;皆所謂一知半解也。

末有崔銑跋。

銑學頗醇正,而極稱所論之超卓,殊不可解。

△《六詔紀聞》·二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上卷曰會勘夷情錄,乃嘉靖十四年建昌道兵備副使俞夔處置四川鹽井衛士千戶與南麗永二府土捨爭界事公移案牘。

下卷曰南荒振玉,乃乩仙方海、何真人與夔等唱和之詩。

南京吏科給事中彭汝嘉合刻傳之,夔門人李應元為之序。

二卷一記邊防,一談神怪,殊為不倫,殆於無類可歸,姑隸之雜編,附存其目。

夔,建德人,正德丁丑進士,汝嘉,嘉定州人,正德辛巳進士。

△《木鍾台集》·(無卷數,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唐樞撰。

樞有《易修墨守》,已著錄。

此編凡分二十九種,曰禮元剩語,曰真談,曰語錄,曰游錄,曰周禮因論,曰因領錄,曰三十測,曰咨言,曰感學編,曰答言,曰轄圜窩雜著,曰證道,曰偶客談,曰疑誼,曰海議,曰國琛集,曰未信編,曰館論,曰易修墨守,曰法綴,曰列流測,曰宋學商求,曰枝辭,曰積承錄,曰政問,曰冀越通,曰嘉禾問錄,曰春秋讀意,曰激衷小擬。

析門分類,俱各冠以序文。

其別行之本,已各存目,此其總匯之本也。

△《邱陵學山》·(無卷數,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王文祿編。

文祿有《廉矩》,已著錄。

此本乃其匯刻諸書,以擬宋左圭《百川學海》,故以《邱陵學山》為名。

所載以《千字文》編次,自天字至師字凡七十四種,然欲矜繁富而考訂未精,故類多刪節原文,不能全錄。

又以前人文集所已載者析出而附益之,強立名目,牽率殊甚。

至《海沂子》以下數種,皆文祿自著之書,而亦闌入其中,尤不出明人積習。

非但遠遜左圭,即視商維、吳輩相去亦懸絕矣。

△《陸學士雜著》·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陸樹聲撰。

樹聲有《平泉題跋》,已著錄。

是編皆其所著雜說。

曰《汲古叢語》一卷,曰《適園雜著》一卷,曰《陸學士題跋》二卷,曰《耄餘雜識》一卷,曰《禪林餘藻》一卷,曰《陸氏家訓》一卷,曰《善俗裨議》一卷,曰《病榻寤言》一卷,曰《清暑筆談》一卷,曰《長水日抄》一卷。

其中亦有別本單行者,此則其門人子弟所合刊成帙者也。

△《陸文定公書》·(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陸樹聲撰。

是集首列適園雜著,次清暑筆談,次善俗裨議,次鄉會公約,次題跋,皆其罷官家居時所作。

較陸學士雜著所刊少五種,而多鄉會公約一種,蓋其刻在雜著前也。

△《兩京遺編》·五十七卷(內府藏本)

明胡維新編。

維新,餘姚人。

嘉靖己未進士,官監察御史。

是刻凡新語二卷,賈子十卷,鹽鐵論十卷,白虎通二卷,潛夫論二卷,仲長統論一卷,風俗通十卷、中論二卷,人物誌三卷,申鑒五卷,文心雕龍十卷,共十一種。

以所採皆漢文,故以兩京名書。

其中如徐雖名附《魏志》,然卒於建安二十二年,附之漢末可也。

至於劉邵為魏人,劉勰為梁人,序乃稱以其文似漢而進之;王充《論衡》、劉向《說苑》、實皆漢人之文,又以其卷帙之多而棄之;去取殊無義例。

且《文心雕龍》純為四六駢體,而雲其文似漢,尤乖謬之甚矣。

△《紀錄彙編》·二百十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沈節甫編。

節甫,烏程人。

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工部左侍郎。

謚端靖。

是書采嘉靖以前諸家雜記,裒為一集,凡一百一十九種。

其中有關典故者多已別本自行。

其餘如王世貞《明詩評》之類,則文士之餘談;祝允明志怪之類,又小說之末派;一概闌入,未免務博好奇,傷於冗雜。

且諸書有全載者,有摘鈔者,甚或有一書而全錄其半,摘鈔其半者,為例亦復不純,卷帙雖富,不足取也。

△《左傳國語國策評苑》·六十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穆文熙編。

文熙有《七雄策纂》,已著錄。

是編凡左傳三十卷,國語二十一卷,戰國策十卷。

《左傳》用杜預注、陸德明釋文,而標預名不標德明之名。

《國語》用韋昭注、宋庠補音。

《戰國策》用鮑彪注,參以吳師道之補正。

均略有所刪補,非其原文。

蓋明人凡刻古書,例皆如是。

謂必如是,然後見其有所改定,非徒翻刻舊文也。

其曰評苑者,蓋於簡端雜采諸家之論雲。

△《中都四子集》·六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朱東光編。

東光字元曦,浦城人。

隆慶戊辰進士,官分巡淮徐道。

以老子在亳,莊子在濠梁,管子在穎,淮南子在壽春,皆中都所轄地,因與鳳陽府知府張登裒而刊之。

《老子》二卷,用河上公注。

《莊子》十卷,用郭象注。

《管子》二十四卷,用房玄齡注及劉績增注。

《淮南子》二十六卷,用高誘注。

時郭子章奉使鳳陽,每書各為之題詞。

其書刊版頗拙,校讎亦略,又於古注之後時時妄有附益,殆類續貂。

遂全失古本之面目,書帕本之最下者也。

△《明小史》·八十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匯輯明人傳記說部,凡四十六種,皆習見之本。

所錄迄於嘉靖中,殆隆慶、萬曆間人所刊也。

△《山居清賞》·二十八卷(內府藏本)

明程榮編。

榮字伯仁,歙縣人。

是編列南方草木狀至禽蟲述凡十五種,多農圃家言,中惟茶譜一種為榮所自著。

采摭簡漏,亦罕所考據。

△《今獻匯言》·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高鳴鳳編。

案《明史·藝文志》,高鳴鳳《今獻匯言》二十八卷,此本止八卷。

據其目錄所列,凡為書二十五種,乃首尾完具,不似有闕。

蓋其版已散佚不全,坊賈掇拾殘剩,刻八卷之目冠於卷首,詭為完書也。

△《呂公實政錄》·七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呂坤撰。

坤有《四禮疑》,已著錄。

是書皆其歷官條約之類。

第一卷為明職,第二至第四卷曰民務,第五卷曰鄉甲約,皆巡撫山西時所作。

第六卷曰獄政,第七卷曰憲約,則為山西按察使時所作。

其門生趙文炳巡按湖廣時校刊之,總題此名。

中憲約前有陳登重刊一序,題萬曆癸巳,而文炳序作於萬曆戊戌,反在其後。

蓋諸書各有單行之本,文炳特匯而刻之,存其原序也。

△《天學初函》·五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之藻編。

之藻有《宮禮樂疏》,已著錄。

初,西洋人利瑪竇入中國,士大夫喜其博辯,翕然趨附,而之藻與徐光啟信之尤篤。

其書多二人所傳錄,因裒為此集。

書凡十九種,分理、器二編。

理編九種,曰西學凡一卷,曰畸人十論二卷,曰交友論一卷,曰二十五言一卷,曰天主實義二卷,曰辨學遺牘一卷,曰七克七卷,曰靈言蠡勺二卷,曰職方外紀五卷。

器編十種,曰泰西水法六卷,曰渾蓋通憲圖說二卷,曰幾何原本六卷,曰表度說一卷,曰天問略一卷,曰簡平儀說一卷,曰同文算指前編二卷、通編八卷,曰圜容較義一卷,曰測量法義一卷、測量異同一卷、勾股義一卷。

其理編之職方外紀,實非言理,蓋以無類可歸而綴之於末。

器編之測量異同,實自為卷帙,而目錄不列,蓋附於測量法義也。

西學所長在於測算,其短則在於崇奉天主以炫惑人心。

所謂自天地之大以至蠕動之細,無一非天主所手造,悠謬姑不深辨。

即欲人捨其父母而以天主為至親,後其君長而以傳天主之教者執國命,悖亂綱常,莫斯為甚,豈可行於中國者哉!之藻等傳其測算之術,原不失為節取,乃並其惑誣之說刊而布之,以顯與六經相齟齬,則真之甚矣。

今擇其器編十種可資測算者,別著於錄。

其理編則惟錄《職方外紀》,以廣異聞,其餘概從屏斥,以示放絕。

並存之藻總編之目,以著左袒異端之罪焉。

△《合刻五家言》·(無卷數,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鍾惺編。

惺有《詩經圖史合考》,已著錄。

是書一曰道言,凡十二卷,即《文子》也;二曰德言,分上下二卷,即劉晝《新論》也;三曰術言,即《鬼谷子》也;四曰辨言,即《公孫龍子》也;五曰《文心雕龍》,凡十卷。

各書俱有專行之本,不可強合而別立標題,務為詭異,可謂杜撰無稽矣。

△《夷門廣牘》·一百二十六卷(通行本)

明周履靖編。

履靖字逸之,嘉興人。

是編廣集歷代以來小種之書,並及其所自著,蓋亦陳繼儒《秘笈》之類。

夷門者,自寓隱居之意也。

書凡八十六種,分門有十,曰藝苑,曰博雅,曰食品,曰娛志,曰雜古,曰禽獸,曰草木,曰招隱。

曰閒適,曰觴詠。

觀其自序,藝苑博雅之下有尊生、書法、畫藪三牘,而皆未刊入。

所收各書,真偽雜出,漫無區別。

如郭橐《種樹書》之類,殆於戲劇,其中間有一二古書,又刪削不完。

如釋名惟存書契一篇,而乃題曰《釋名全帙》,尤為乖舛。

其所自著,亦皆明季山人之窠臼。

卷帙雖富,實無可采錄也。

△《鹽邑志林》·六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樊維城編。

維城,黃岡人。

萬曆丙辰進士,崇禎中以福建按察司副使家居。

張獻忠陷黃州,抗節死。

事跡附見《明史·樊玉衡傳》。

是編乃維城官海鹽縣知縣時輯海鹽歷朝著作,共為一集,凡三國三種,晉二種,陳一種,唐一種,五代一種,宋三種,元一種,明二十九種。

其中如陸績《易解》之類,多出抄合,明人所著,又頗刪節,大抵近《說郛》之例。

其最舛誤者,莫如顧野王之《玉篇廣韻直音》。

《玉篇》自唐上元中經孫強增加,宋人又有大廣益會之本,久非原帙。

舉今本歸諸野王,已為失考。

又《玉篇》自《玉篇》,《廣韻》自《廣韻》,乃並為一書,尤為舛謬。

且《玉篇》音用翻切,並無直音之說,忽以直音加之野王,更不知其何說。

考首卷訂閱姓名,列姚士、鄭端允、劉祖鍾三人。

士固當時勝流,號為博洽者也,何其誤乃至於是哉!

△《張氏藏書》·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張應文撰。

凡十種,曰簞瓢樂,曰老圃一得,曰蘭譜,曰菊書,曰先天換骨新譜,曰焚香略,曰清藏,曰山房四友譜,曰茶經,曰瓶花譜。

其清藏尚可資賞鑒考訂,別有刊本,附其子丑《清河書畫舫》後,已著於錄。

其餘九種,大抵不出明人小品之習氣。

其山房四友譜中所稱以《史記》真本刊今本之訛者,詭誕無稽,不足與辨。

簞瓢樂中粥經一篇,摹仿《論語》,托諸孔子之言,尤可駭怪。

一條雲,小子何莫吃夫粥,粥可以補,可以宣,可以腥,可以素,暑之代茶,寒之代酒,通行於富貴貧賤之人。

一條雲,子謂伯魚曰,汝吃朝粥夜粥矣乎?人而不吃朝粥夜粥,其猶抱空腹而立也與。

如斯之類,殆於侮聖言矣。

明之末年,國政壞而士風亦壞,掉弄聰明,決裂防檢,遂至於如此。

屠隆、陳繼儒諸人不得不任其咎也。

△《格致叢書》·(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胡文煥編。

文煥有《文會堂琴譜》,已著錄。

是編為萬曆、天啟間坊賈射利之本,雜采諸書,更易名目,古書一經其點竄,並庸惡陋劣,使人厭觀。

且所列諸書,亦無定數。

隨印數十種,即隨刻一目錄,意在變幻,以新耳目,冀其多售。

故世間所行之本,部部各殊,究不知其全書凡幾種。

此本所列,凡經翼十五種,史外二十一種,居官十二種,法家十二種,訓誡十四種,子餘八種,尊生十八種,時令農事八種,藝術十種,清賞十七種,說類十一種,藝苑三十五種,較他本稍備,或其全帙歟。

如經翼中壓卷三種,摭王應麟《困學紀聞》論詩之語,即名曰《困學紀詩》,又摭其《玉海》中詩類一門,即名曰《玉海紀詩》,又摭馬端臨《經籍考》論詩數段,即名曰《文獻詩考》,已極可鄙。

末三種,一曰張華《博物誌》,一曰李石《續博物誌》,一曰《釋常談》,皆以小說家言謂之經翼,不亦真乎?史外列《禽經》、《獸經》,又列戴埴《鼠璞》、龔頤正《芥隱筆記》,是於史居何等也。

居官列儀注便覽、新官軌範、官級由升、法家列行移體式、告示活套、訓誡列梓潼、帝君救劫寶章。

如斯之類,不可枚舉,是尤不足與議矣。

△《學易堂筆記》·一卷、《二筆》·一卷、《三筆》·一卷、《四筆》·一卷、《五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項皋謨撰。

皋謨字懋功。

自稱酉山居士。

嘉興人。

鄭履淳之胥也。

是書乃所作記。

分為五編。

蓋竊襲洪邁《容齋隨筆》之例。

《筆記》之後,附生生閣學易三章。

《二筆》之後,附同時人贈言一卷。

《三筆》之後,附滴露軒雜著一卷。

《四筆》之後無所附,但有自跋一篇。

《五筆》之後附明歷年圖一卷,自吳元年丁未至天啟四年,皆紀干支,別無所載。

惟吳元年下注一條曰,嘉興府鼓樓匾吳元年建十字而已。

其四筆自跋曰:餘年三十三之前,不白相,不讀書。

四十六之後,又讀書,又白相。

自今以往,不知讀書之為白相,白相之為讀書云云。

則其書可不必問矣。

△《天都閣藏書》·二十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程允兆編。

允兆字天民,歙縣人,故取天都山以名其閣。

是書序稱丁卯長至,不著年號。

相其版式,全仿閔景賢《快書》,確為萬曆以後之本。

所謂丁卯,蓋天啟七年也。

所錄自鍾嶸《詩品》以下凡十四種。

中嚴羽《滄浪詩話》題曰《滄浪吟卷》,蓋羽詩集本名《滄浪吟卷》,明人所刻以詩話冠首,允兆從集中剽出而不辨其為全集之名也。

雜評一卷,不著名氏,皆論書之語,中忽雲幃帽興於國朝,此唐張彥遠之語也。

又稱我朝王孟端及沈周、陳道復,則明人語也。

參錯無章,殆不知文義人所為。

袁昂《書評》之後贅以筆陣圖,張懷《書斷》改其名曰《書斷列傳》,敖陶孫《詩評》僅一頁有餘,蓋自《丹鉛錄》鈔出,而並評末楊慎之論連為陶孫之評,蓋坊賈射利之本耳。

△《眉公十集》·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陳繼儒撰。

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

是書名為十集,實十一種,曰讀書鏡,曰狂夫之言,曰續狂夫之言,曰安得長者言,曰筆記,曰書蕉,曰香案牘,曰讀書十六觀,曰群碎錄,曰巖棲幽事,曰槐談。

皆在寶顏堂《秘笈》之內,惟《讀書十六觀》一種為《秘笈》所未收。

簡端各綴以評,其評每卷分屬一人,而相其詞氣,實出一手。

刊版亦粗惡無比,蓋繼儒名盛一時,坊賈於《秘笈》中摘出翻刻,又妄加批點也。

△《津逮秘書》·(無卷數,內府藏本)

明毛晉編。

晉有《毛詩陸疏廣義》。

已著錄。

此為所纂叢書。

分十五集。

凡一百三十九種。

中《金石錄》、《墨池篇》有錄無書,實一百三十七種。

卷首有胡震亨序。

震亨初刻所藏古笈為秘冊匯函,未成而毀於火,因以殘版歸晉,晉增為此編。

凡版心書名在魚尾下,用宋本舊式者,皆震亨之舊。

書名在魚尾上,而下刻汲古閣字者,皆晉所增也。

晉家富藏書。

又所與游者多博雅之士,故較他家叢書去取頗有條理。

而所收近時偽本,如《詩傳》、《詩說》、《歲華紀麗》、《琅記》、《漢雜事秘辛》之類,尚有數種。

又經典釋文割裂《周易》一卷,尤不可解。

其題跋二十家,皆抄撮於全集之中,亦屬無謂。

今仍分著於錄,而存其總名於此,以不沒其緝刊刻之功焉。

△《漢魏別解》·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黃澍、葉紹泰同編。

自《吳越春秋》訖於薛收《玄經傳》,凡四十六種。

其凡例雲,六朝諸家文集,一篇不載。

而編中收江淹、任諸集,不一而足。

又雲,皆錄全文。

而節錄者亦復不少。

至近代偽書,如《天祿閣外史》之類,亦一概濫收,殊失鑒別。

△《快書》·五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閔景賢、何偉然同編。

景賢字士行,烏程人。

偉然字仙瞿,仁和人。

是編割裂諸家小品五十種,匯為一集。

大抵儇薄纖佻之言,又多竄易名目。

如《會心編》改名《秋濤》,《醒言》改名《光明藏》之類,不一而足。

甚至周守忠之姬侍類偶改名姝聯,姝即姬侍,聯即類偶也,亦可謂拙陋矣。

△《廣快書》·五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何偉然編。

偉然初刻《快書》五十種,與閔景賢同訂,茲又以五十種廣之,同訂者吳從先也。

所採皆取明人說部,每一書為一卷,卷帙多者則刪其文。

立名詭異,有曰一聲鶯者,有曰有情癡者,有曰照心犀者,有曰嘔絲者。

所謂萬病可醫,俗不可醫者歟。

從先嘗選明一代布衣之詩,名布衣權,惟紫澱老人張文峙家藏有寫本,明季兵燹,遂亡佚。

而《快書》百種,最下最傳。

蓋其輕儇佻薄,與當時士習相宜耳。

△《皇書帝佚》·(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蔣軼凡編。

軼凡字季超,諸暨人。

首載偽《三墳》、及《乾坤鑒度》,謂之皇書。

次載《中天佚典》,托名五帝之言,謂之帝佚。

前有自序,稱遇遼陽韓友於燕都,得五帝佚典,乃是箕子所贈,漢初重購不得者。

其說極荒誕不經。

軼凡乃曲為註釋,並加評點以附會之,真可謂不善作偽矣。

△《A30古介書》·(無卷數,安徽巡撫采進本)

題東海黃禺、金定邵生編,不知為何許人。

分前後二集。

前集載豐坊《偽大學古本》、《大學石經古本》、《偽三墳》、《穆天子傳》、孔鮒《小爾雅》、汪若海麟書、郭璞《山海經圖贊》、衛元嵩《玄包經傳》、魏伯陽《參同契》、胡文煥逸詩、論語會心詩、南華逸楚衡岳神禹、碑文、漢滕公石槨銘、吳季札碑,後集曰史訇、史遺、左逸、小易、寤凡、巢申、握奇經、奇門專徵賦、勝義諦。

均叢脞無緒,蓋書肆粗識字義之人刊以射利者也。

△《群芳清玩》·(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李編。

字惠時,蘇州人。

是刻為叢書十有二種。

曰《鼎錄》,曰《刀劍錄》,曰《研史》,曰畫鑒,曰石譜,曰瓶史,曰奕律,曰蘭譜,曰茗笈,曰香國,曰采菊雜詠,曰蝶幾譜。

並題曰毛晉訂。

其書春駁不倫,蓋亦坊賈射利之本也。

△《溪堂麗宿集》·(無卷數,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時代,無序跋,無目錄,其名亦不甚可解。

首曰昭明遺事,則撮取《南史》、《梁書》數條;次曰程氏家訓,宋程若庸所纂;次曰聖傳要旨,題曰宋本心、岷麓二先生著,嗣孫輔之望集;次曰文會燕語,題曰束正鐸;次曰巴山夜語,題曰戚璞;次曰林下常談,題曰孔嚴化;次曰山村雜言,題曰齊趣莊;次曰漁艇野說,題曰武惠孫;次曰林泉村話,題曰孟德厚;次曰蓮幕燕談,不題撰人。

龐雜冗瑣,茫無端緒,蓋庸陋書賈抄合說部,偽立名目以售欺。

范欽為其所紿,遂著錄於天一閣耳。

△《翰苑叢抄》·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取左圭《百川學海》所載諸書,刪其書名卷數與撰人,顛倒次序,連綴抄為一編。

偽書之最拙者也。

△《學海類編》·(無卷數,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國朝曹溶編。

溶有《崇禎五十宰相傳》,已著錄。

此編裒輯唐、宋以至國初諸書零篇散帙,統為正續二集,各分經翼、史參、子類、集餘四類,而集餘之中又分行詣、事功、文詞、紀述、考據、藝能、保攝、遊覽八子目,為書四百二十二種,而真本僅十之一,偽本乃十之九。

或改頭換面,別立書名,或移甲為乙,偽題作者,顛倒謬妄,不可殫述。

以徐乾《學教習堂條約》、項維貞《燕台筆錄》二書考之,一成於溶卒之年,一成於溶卒之後,溶安得采入斯集?或無賴書賈以溶家富圖籍,遂托名於溶歟?

△《莊屈合詁》·(無卷數,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錢澄之撰。

澄之有《田間易學》,已著錄。

是編合《莊子》、《楚辭》二書為之訓釋。

《莊子》止詁內篇,先列郭象注,次及諸家。

《楚辭》則止詁屈原所作,以《朱子集注》為主,而以己意論斷於後。

其自序雲,著易學、詩學成,思所以翊二經者,而得《莊子》、屈原。

以莊繼《易》,以屈繼《詩》,足以轉相發明。

然屈原之賦固足繼風雅之蹤,至於以老、莊解《易》則晉人附會之失。

澄之經學篤實,斷不沿其謬種。

蓋澄之丁明末造,發憤著書,以《離騷》寓其幽憂,而以《莊子》寓其解脫,不欲明言,托於翼經焉耳。

△《楊園全書》·三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履祥撰。

履祥有《沈氏農書》,已著錄。

是編為寧化雷宏所刊,凡十二種。

願學記一卷,共一百十九條,皆其記講學之語。

問目一卷,共三十八條,皆其受業劉宗周時錄以就正之詞,中載山陰劉先生批者,即宗周也。

初學備忘二卷,皆訓導後進之言,意在兼啟童蒙,故詞多淺近。

經正錄一卷、輯朱子《訓學齋規》、《白鹿洞學規》、司馬光《居家雜儀》及朱子《增損呂氏鄉約》,合為一編。

近古錄四卷,采明陳良謨《見聞記訓》、耿定向《先進遺風》、李樂《見聞雜記》、錢{袞}《厚語》,各采其所記嘉言善行,分立身、居家、居鄉、居官四門。

見聞錄二卷,記近時之嘉言善行。

喪祭雜說一卷,皆糾時俗違禮之失。

學規一卷,凡澉湖塾約十四條,東莊約語五條。

答問一卷,皆其門人張嘉珍問而履祥答。

前為答張佩璁別楮,皆論喪祭之禮。

後為答張佩璁所問,皆雜考經史疑義。

佩璁即嘉珍字也。

門人所記一卷,則嘉珍與姚瑚、姚璉錄履祥之語。

訓子語二卷,凡分十二綱,一百四十五條,蓋履祥晚始得子,懼弗及教誨,故留以訓之。

農書二卷,多就桐鄉物土言之。

履祥初講蕺山慎獨之學,晚乃專意於程、朱,立身端直,鄉黨稱之。

其書多儒家之言,而《近古錄》、《見聞錄》等率傳記之流,農書又農家之流,言非一致,難以概目曰儒家,故著錄於雜家類焉。

△《張考夫遺書》·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張履祥撰。

是編書凡四種,曰訓子語二卷,曰經正錄一卷,曰備忘錄一卷,曰書簡一卷。

張蘭皋序雲,訓子一冊,先得我心,因合數種授之梓人。

蓋刻於《楊園全書》之前,故卷帙不及其富也。

△《竹裕園筆語》·十二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國朝李曰滌撰。

曰滌字亦白,臨川人。

前明歲貢生。

是編裒其平生雜著為之。

一曰邇言一卷,皆辨析事理之談。

二曰蛩草一卷,三曰梅草一卷,皆戊子秋冬避兵山居所記。

三書識趣議論,出入於屠隆、袁宏道、陳繼儒之間,蓋明末風氣如是也。

四曰驅暑草一卷,皆其客楚時作。

前為或問十章,綴以無富、無分、無過、無不過四論,皆藉以發抒心跡。

五曰餘草一卷,皆所作雜文。

六曰四書筆語六卷,依經生義,自抒所懷,與章世純《雷書》相類。

二人本同時,又相善也。

△《昭代叢書》·一百五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張潮編。

潮字山來,徽州人。

是編凡甲、乙、丙三集,每集各五十卷,每卷為書一種,皆國初人雜著。

或從文集中摘錄一篇,或從全書中割取數頁,亦有偶書數紙,並非著述,而亦強以書名者。

中亦時有竄改。

如徐懷祖之《海賦》,去其賦而存其自注,改名《台灣隨筆》。

黃百家之《征南先生傳》,芟其首尾,改名《內家拳法》。

猶是明季書賈改頭換面之積習,不足采也。

△《丹麓雜著十種》·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卓撰。

卓有《遂生集》,已著錄。

是編皆所著雜文。

一曰龍經,擬《禽經》而作。

二曰孤子吟,皆哭父之詩。

三曰松溪子,皆筆記小品。

四曰連珠,擬陸機體。

五曰寓言,假禽蟲以示勸戒。

六曰看花述異記,自記夢遇古來諸美女事。

七曰行役日記,乃康熙甲寅為其父乞銘於宜興,述往返所經。

八曰快說續紀,因金人瑞《西廂記評所說快事》而演之。

九曰禽言,效梅堯臣體。

十曰北墅竹枝詞,詠其鄉之軼事。

每種有同時諸人序跋評語,毛際可又總為之序。

大抵皆明末山人之派。

而看花述異記,摹仿午僧孺《周秦行記》,聚歷代妃主,備諸冶蕩,尤非所宜。

贊皇之黨托名誣奇章可也,卓乃無端自誣乎?

△《檀幾叢書》·五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國朝王卓、張潮同編。

是書所錄皆國朝諸家雜著,凡五十種。

大半采自文集中,其餘則多沿明季山人才子之習,務為纖佻之詞。

如張芳之《黛史》,丁雄飛之《小星譜》,已為猥鄙,至程羽文之《鴛鴦牒》,取古來男女不得其偶者,以意判斷,更為匹配。

其序文引譚元春之說,謂古來多少才子佳人,被愚拗父母板住,不能成對,繼情而死,乃悟文君奔相如,是上上妙策,其語已傷風化。

書中以王昭君配蘇武,以班昭配鄭康成,以王婉儀配文天祥之類,雖古之賢人,不免侮弄。

至於以魏甄居配曹植,以遼蕭後配李煜,以漢班婕妤、晉左貴嬪配梁簡文帝、梁元帝,則帝王妃後亦遭輕薄矣。

其書可燒,奈何以穢簡牘也。

△《政學合一集》·(無卷數,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許三禮撰。

三禮有《讀禮偶見》,已著錄。

是集正編三十三種,乃其宰海寧時所作。

其《讀禮偶見》一種,為作於家居時,亦編入其中。

續編十三種,則其為御史以後所作,而其後人又錄諭祭文、行述、志銘附焉。

正編自讀禮偶見外,所自著不過數篇,篇不過數頁。

若會講之語,雜錄群言,政績詩頌,俱出他手。

合律全書、樂只集、登高唱和詩三種,乃並有錄而無書,蓋湊合,摹印時有佚脫也。

續編自帝王甲子表、聖孝廣義、聖廟崇祀圖三種外,多與正編相出入。

大抵皆有意近名,失於誇詡。

在海寧嘗建告天樓,官京師時亦然。

所定告天工課,儼然釋、道家懺誦章咒之屬,非儒者立言之道也。

△《秘書廿一種》·一百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汪士漢編。

二十一種者,其中《三墳》為宋人偽書,楚史《杌》、晉《史乘》為元人偽書,《劍俠傳》、《竹書紀年》為明人偽書,《續博物誌》雖不偽而以南宋人為晉人,亦為疏舛。

今已皆辨證於本書之下。

此因士漢裒輯刊刻,別立總名,姑存其目備考焉。

△《檢心集》·十四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閔則哲撰。

則哲字睿先,應山人。

是集為其子衍所編,以語錄講義雜著與雜文參錯成書,頗無條理。

其有書名者,為說書管見四卷,又說書一卷,訂學膚言二卷。

其不能以一卷者,曰寬酌篇、敢問篇、偶及篇、經說略、史說略、子說略、仕語節錄、論兵摘略、遷議存稿、惕愆質語、節錄內則續言、蕉窗筆談,餘皆雜文。

其中論說既繁,不免小有牾。

如史說略中引《史記》桀觀炮烙於瑤台云云,乃《符子》之寓言,《史記》實無此文也。

──右「雜家類」雜編之屬,四十五部,一千三百九十六卷,內十三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五子纂圖互注》·四十二卷(浙江巡撫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