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逵李百藥王勃元嘉毛俊男蘇頲劉《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

太平廣記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 - 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

賈逵 李百藥 王勃 元嘉 毛俊男 蘇頲 劉晏 林傑 高定 李德裕 白居易 崔鉉李琪 劉神童 路德延 韋莊

賈 逵

漢賈逵五歲,神明過人。

其姊韓瑤之婦,瑤無嗣,而婦亦以貞明見稱。

聞鄰里諸生讀書,日抱逵隔籬而聽,賈逵靜聽無言,姊以為喜。

年十歲,乃暗誦六經。

姊謂逵曰:「吾家窮困,不曾有學者入門。

汝安知天下有三墳五典,而誦無遺句邪?」

逵曰:憶姊昔抱逵往籬下,聽鄰家讀書,今萬不失一。

乃剝庭中桑皮以為牒。

或題於扉屏。

且誦且記。

期年,經史遍通。

門徒來學,不遠萬里,或襁負子孫,捨於門側,皆口受經文。

贈獻者積廩盈倉。

或云:賈逵非力耕所得,誦經口倦,世為舌耕。

(出《王子年拾遺記》)

漢朝的賈逵五歲的時候就聰明過人。

他的姐姐是韓瑤的妻子。

韓瑤沒有兒子。

逵的姐姐以貞節賢明出名。

她聽到鄰居家的孩子們讀書,便每天抱著賈逵隔著籬笆聽。

賈逵靜靜地聽別人讀書,一句話也不說,姐姐很高興。

賈逵十六歲的時候,就會背誦詩書禮易春秋「六經」。

姐姐對他說:「我們家很貧窮。

從來沒有過學者上門,你是怎麼知道天下有『三墳五典』等書籍,並且背誦得一句不差的?」

賈逵說:「當初姐姐抱我在籬笆下聽鄰居家孩子讀書,我便記住了,所以如今全都能一句不差的背誦下來。」

賈逵剝下院子裡桑樹的皮當作紙張,或者將字寫在門扇或牆壁上,一年以後便把各種經典著作和歷史書籍全都讀了一遍。

這時各地的學生不遠萬里來向他拜師學習 ,還有的人背著子孫來送給他教育。

他認真地教這些學生讀書,學生及家長所贈送的錢物和糧食裝滿了倉庫。

人們說:「賈逵不是用力氣耕田種地來取得收穫,而是用嘴講授經史,一輩子用舌頭耕種。」

李百藥

唐李百藥七歲能屬文。

齊中書舍人陸琇,常遇其父德林宴集。

有說徐陵文者云:刈琅邪之稻。

坐客並稱無其事。

百藥進曰:「傳稱禹人籍稻,注雲。

禹國在琅邪開一陽一縣。」

人皆驚喜云:此兒即神童。

百藥幼多疾,祖母以百藥為名。

名臣之子,才行相繼,四海名流,莫不宗仰。

藻思沉鬱,尤長五言。

雖樵童牧豎,亦皆吟諷。

及懸車告老。

怡然自得,穿地築山,文酒譚賓,以盡平生之志,年八十五。

先是和太宗帝京篇,手詔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

子安期,永徽末遷中書舍人,三代皆掌制誥。

安期孫義仲又為中書。

(出《譚賓錄》)

唐朝的李百藥七歲就會寫文章。

他的文章和中書舍人陸琇齊名。

有一次他的父親設宴請客,有人談論起徐陵的文章,說到其中的一句:「收割琅邪的稻穀」。

在座的人都不理解,說沒有這一回事。

李百藥在旁邊說:「《春秋》記載。

禹國曾耕種稻穀,禹國在琅邪開一陽一縣境內。」

大家都驚喜地說:「這個孩子真是神童啊!」李百藥從小多病,祖母給他起名叫「百藥」。

他是名臣的後代。

繼承了先輩的才能和品德,四海之內的著名人士沒有不佩服他的。

他文章寫得既華美又深刻,尤其擅長寫五言詩。

不論是砍柴的孩子,還是放牛的兒童,他都讚美歌頌。

他告老還鄉以後,更加怡然自得,砍柴耕種,宴請朋友,談論詩文,盡情實現自己的願望。

他活了八十五歲,從前因為奉和太宗帝的詩篇。

大宗皇帝在寫給他的親筆信中說:「你為什麼身體老了,而才能和智慧仍以壯年;為什麼牙齒舊了,而文章和思想富有新意?」

李百藥的兒子李安期,永徵末年被任命為中書舍人,三代人全都負責起草管理皇帝的詔書。

李安期的孫子李義仲又成為中書舍人。

王 勃

王勃字子安,六歲能屬文。

清才浚發,構思無滯。

年十三,省其父至一江一 西。

會府帥宴於滕王閣。

時帥府有婿善為文章,帥欲誇之賓友,乃宿構滕王閣序,俟賓合而出之,為若即席而就者。

既會,帥果授箋諸客,諸客辭。

次至勃,勃輒受。

帥既拂其意,怒其不讓,乃使人伺其下筆。

初報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帥曰:「此亦老生常談耳。」

次曰:「星分翼軫,地接銜廬。」

帥沈吟移晷。

又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帥曰:「斯不朽矣。」

(出《摭言》)

王勃的字叫子安,六歲能寫文章,並且文思敏捷,構思巧妙,他十三歲的時候去一江一 西看望父親,出席府帥在滕王閣舉行的宴會。

府帥的女婿文章寫得很好,府帥想要在賓客面前誇耀。

他叫女婿預先構思了「滕王閣序」,準備等到賓客聚會時再當眾寫出來,說成是即席而作的。

到了宴會上,府帥果然分發紙張給各位賓客,大家都推辭不要。

輪到王勃,王勃卻接了下來。

府帥見王勃違背了他的意思,心裡對王勃毫不謙讓的態度很生氣,便叫人觀看王勃寫了些什麼,一開始,有人報告他說,王勃寫的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府帥說:「這是老生常談啊!」接著報告他說:「星分翼軫,地接銜廬。」

府帥沉默深思了很久。

又來人告訴他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府帥說:「這已經是不朽的名作了!」

元 嘉

元嘉少聰俊,右手畫圓,左手畫方,口誦經史,目數群羊,兼成四十字詩,一時而就,足書五言絕:六事齊舉。

代號神仙童子。

(出《朝野僉載》)

元嘉很小的時候就非常聰明,能夠左手畫圓。

右手畫方,口中背誦文章,眼睛數群羊的數目,心中構思四十個字的詩,腳趾夾筆書寫五言絕句,六件事可以同時進行。

綽號叫「神仙童子」。

毛俊男

并州人毛俊誕一男,四歲,則天召入內試字,千字文皆能暗書。

賜衣裳放還。

人皆以為一精一魅所托。

其後不知所終。

(出《朝野僉載》)

并州人毛俊生下一個男孩,四歲的時候被武則天召進宮去測驗識字,《千字文》全都能背著寫出來,武則天賞賜給他衣服以後放他回家去了。

人們都認為這孩子是神靈鬼怪托生的,後來不知道他怎麼樣了。

蘇 頲

蘇瑰初未知頲,常處頲於馬廄中,與傭保雜作。

一日,有客詣瑰,候廳事,頲擁彗趨庭,遺墮文書。

客取視之,乃詠崑崙一奴一詩也。

其詞云:「指頭十頲墨,耳朵兩張匙。」

客心異之。

久而瑰出,與客淹留。

客笑語之餘,因詠其詩,並言形貌,問瑰何人,非足下宗族庶孽邪?瑰備言其事,客驚賀之,請瑰加禮收舉,必蘇氏之令子也。

瑰自是稍親之。

適有人獻瑰兔,懸於廊廡之下。

瑰乃召頲詠之,頲立呈詩曰:「兔子死闌殫,持來掛竹竿。

試將明鏡照,何異月中看。」

瑰大驚奇,驟加顧禮。

由是學問日新,文章蓋代。

(出《開天傳信記》)

蘇瑰一開始不知道兒子蘇頲的才學,經常讓他在馬廄裡和傭人一起干雜活。

有一天,有客人來拜訪蘇瑰,等候在客廳裡。

蘇頲抱著掃帚在庭院裡走過,懷裡掉下一個本子。

客人取過來一看,是一首描寫給紳門富豪作一奴一僕的南海國人「崑崙一奴一」的詩,詩裡寫道:「指頭十頲墨,耳朵兩張匙。」

客人心中很奇怪,過了一會蘇瑰出來陪伴客人,客人在說笑的時候,念了這兩句詩,並講述了蘇頲的體形相貌,問蘇瑰是什麼人,是不是蘇的遠親。

蘇瑰講述了蘇頲的情況,客人驚奇地祝賀他,讓他送蘇頲去讀書,認為蘇頲一定會成為蘇家有出息的好兒子。

從此蘇瑰對蘇頲稍稍好了一點。

有一次,有人送給蘇瑰一隻兔子,懸掛在房簷。

蘇瑰命令蘇頲作歌詠兔子的詩。

蘇頲立刻寫出一首詩說:「兔子死闌殫,持來掛竹竿。

試將明鏡照,何異月中看。」

蘇瑰非常驚奇,於是給蘇頲拿學費,送他去讀書。

從此蘇頲的學問天天增長,文章超過了同時代的人。

劉 晏

玄宗御勤政樓,大張樂,羅列百妓。

時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狀瀛州方丈,令小兒持絳節,出入於其間,歌舞不輟。

時劉晏以神童為秘書正字,年方十歲,形狀獰劣。

而聰悟過人。

玄宗召於樓中簾下,貴妃置於膝上,為施粉黛,與之中櫛。

玄宗問晏曰:「卿為正字,正得幾字?」

曰:「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

貴妃復令詠王大娘戴竿,晏應聲曰: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

誰得(明抄本得作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玄宗與貴妃及諸嬪御歡笑移時,聲聞於外,因命牙笏及黃文袍以賜之。

(出《明皇雜錄》)

玄宗到勤政樓觀看各種伎藝節目,有上百名歌手參加演出。

朝廷的文藝機構「教坊」有個王大娘,善於用頭頂百尺高竿,竿上放一個木山,形狀好像海上的仙山。

然後再讓小孩手裡拿著紅色的木棍,在木山上歌舞不停。

這時劉晏才十歲,因為是神童,被任命為秘書正字。

他相貌醜陋,但聰明過人。

皇帝將他叫到樓中的簾子下面,貴妃將他抱坐到膝蓋上,為他塗脂抹粉,為他梳頭。

玄宗皇帝問他:「你身為秘書正字,糾正了幾個字?」

劉宴說:「天下字全都可以糾正,只是朋字不能糾正。」

貴妃命令他歌詠王大娘頂竹竿。

劉晏應聲說道:「樓前百戲競爭新。

唯有長竿妙入神。

誰得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玄宗皇帝和貴妃娘娘,以及諸位侍妾、宮女歡笑多時,聲音傳到外邊,玄宗皇帝命令賞賜給劉晏象牙笏板和黃文袍。

林 傑

林傑字智周,幼而聰明秀異,言發成文,音調清舉。

年六歲,請舉童子。

時(原父作文,據明抄本改)肅為閩府大將,性樂善,尤好聚書,又妙於手譚,當時名公多與之一交一 。

及有是子,益大其門。

廉使崔侍郎千亟與遷職,鄉人榮之。

傑五歲,父因攜之門腳,至王仙君霸壇,戲問童子能是乎?傑遂口占云:羽客已歸雲路去,丹爐草木盡凋殘。

不知千載歸何日,空使時人掃舊壇:父初不謂眇歲之作,遽臻於此。

群親益所驚異,遞相傳諷,鄉里喧然。

自此日課所為,未幾盈軸。

明年,遂獻唐中丞扶。

唐既伸幅窺吟,聳耳皆吹,命子弟延入學院。

時會七夕,堂前乞巧,因試其乞巧詩。

傑援毫曰:「七夕今朝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唐驚曰:「真神童也。」

以是鄉人群來求看,填塞門巷。

傑又一精一於琴棋及草隸書,俱自天然,不假師受。

唐因與賓從棋,或全局輸者。

令罩之勿觸,取童子來,繼終其事。

傑必指蹤出奇,往往返勝。

曲盡玄妙,時謂神助。

後復業詞賦,頗振聲問。

有仙客入壺中賦云:仙客以變化隨形,逍遙放情。

處於外則一壺斯在,入其中則萬象俱成。

飛閣重樓,不是人間之壯。

奇花異木,無非物外之名。

至九歲,謁盧大夫貞、黎常侍殖,無不嘉獎。

尋就賓見日,在宴筵。

李侍御遠、趙支使容深所知仰,不捨斯須。

和趙支使詠荔枝詩尤佳,云:金盤摘下排朱果,紅殼開時飲玉漿。

劉副史立作奇童傳,劉制使重為序,以貽之。

至年十七,方結束琴書,將決西邁。

無何七月中,一旦天氣澄爽,書堂前忽有異香氛氳,奇音響亮。

家人出戶觀,見雙鶴嘹唳,盤空而下,雪翕朱頂,徘徊庭際。

傑欣然捨筆,躍下庭前,抱得一隻。

其父驚訝,恐非嘉兆,令促放,逡巡溯空而去。

親鄰聞茲,鹹來賀肅曰:「家藏書櫛比,乃類筵鱣之表祥也。」

及夕,傑偶得疾,數日而終。

則知傑乃神仙謫下人世,魂靈已蛻於鶴耳。

不然者,何亡之速也?(出《閩川士傳》)

林傑的字叫智周。

他從小就十分聰明伶俐,出口成章,音調響亮。

他六歲的時候,就開始有了名聲。

他的父親林肅是閩府的大將,性格快樂善良,尤其喜歡收藏書籍,又精通下圍棋,當時的社會名流都願意和他結一交一 。

等到林肅有了兒子,更加光耀門庭。

廉使崔千升任侍郎,家鄉的人都引以為榮。

這時李傑五歲,父親帶著他訪客,走到王仙君霸壇。

有人開玩笑說:「小孩子能行嗎?」

李傑當即作詩念道:「羽客已歸雲路出,丹爐草木盡彫殘。

不知千載歸何日,空使時人掃舊壇。」

他的父親一開始也沒想到,小孩子作詩竟能達到這樣高的水平。

親屬們更加驚異,相互傳遞朗誦,震動了附近的人們。

從此他每天的功課,就是寫幾首詩。

第二年,李傑將自己寫的詩歌獻給中丞唐扶。

唐扶打開觀看朗誦,非常欣賞,命令將他以子弟的身份送入學院讀書。

這一天來到七月初七,婦女們在堂前穿針乞巧詩。

唐扶考試李傑作乞巧詩。

李傑拿起筆寫道:「七夕今朝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線幾萬條。」

唐扶驚奇地說:「真是神童啊!」附近的人們都來觀看神童,把大門和一胡一 同都塞滿了。

李傑還精通彈琴,下棋和草書、隸書書法,全都是天生就會,沒有經過老師的傳授。

唐扶與客人下棋,遇到敗局已定的時候,便叫人把棋局蓋上,不許亂碰,然後叫李傑來接過殘局繼續下。

李傑往往能出奇制勝,挽回敗局,棋路非常一精一妙,人們都認為有神仙暗中相助。

後來李傑又鑽研詞賦,也創出很大的聲名。

他寫的一篇《仙客入壺賦》說:「仙客以變化隨形,逍遙放情。

處於外財一壺斯在,入其中則萬象俱成。

飛閣重樓。

不是人間之狀;奇花異木,無非物外之名。」

到了九歲,他去拜見大夫盧貞、常侍黎殖,沒有不誇獎他的。

過了幾天,在宴請賓客的宴席,侍郎李遠和支使趙容也知道了他的名聲,他和支使趙容的一首詠荔枝的詩尤其一精一采,詩中說:「金盤摘下排朱果,紅殼開時飲玉漿。」

副史劉立為他作了「神童傳」,制使劉重為其寫序,然後贈送給他。

李傑到十七歲時,不再彈琴看書,準備西行遊玩。

沒想到七月中旬的一天,天氣晴朗,書房前忽然有一股奇異的香氣瀰漫開來,又聽到響亮的鳴叫聲。

家裡的人跑出去一看,有兩隻仙鶴鳴叫著從天空盤旋而下。

雪白的羽毛,朱紅的頭頂,在庭院中徘徊。

李傑高興的放下筆,跑到庭前,抱住了一隻。

他的父親感到很驚訝,認為不一定是吉兆,叫他趕快放開。

不一會,兩隻白鶴飛向空中。

親戚鄰居們聽到這個消息,都趕來向李肅祝賀。

他們說:「家中收藏的圖書十分豐富,乃是豐盛富足的象徵啊。」

到了晚上,李傑突然得病,數日後死了。

這時人們才知道,李傑原來是被貶到人間的仙人,那一天他的靈魂已經依附在仙鶴身上。

不然的話,怎麼會死得那麼快。

高 定

高定,真公郢之子。

為易合八出,以畫八卦,上圓下方,八則為重,轉則為演,七轉而六十四卦,六甲八節備焉。

著外傳二十二篇。

定小字董二,時人多以小字稱。

初年七歲,讀尚書至湯誓,問父曰:「奈何以臣伐君?」

答曰:「應天順人。」

又問曰:「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豈是順人?」

父不能對。

(出《國史補》)

高定是真公高郢的兒子,精通易和八出,用來畫八卦,上圓下方,八則為重,轉則為演。

七轉而六十四卦。

六甲八節全都具備了,他著述了《易經》外編二十二篇。

他的小名董二,人們大都稱呼他小名。

高定七歲那年讀《尚書》,讀到「湯誓」一篇,他問父親說:「為什麼臣子要討伐君王呢?」

父親回答說:「執行天命,順應民心。」

高定又問:「用天命則說是受賞於祖先,不用天命就殺戮於社祭前。

這怎麼是順應民心呢?」

父親無法回答。

李德裕

李德裕神俊,憲宗賞之,坐於膝上。

父吉甫,每以敏辯誇於同列。

武相元衡召之,謂曰:「吾子在家,所嗜何書?」

意欲探其志也。

德裕不應。

翌日,元衡具告吉甫,因戲曰:「公誠陟大癡耳。」

吉甫歸責之,德裕曰:武公身為帝弼,不問理國調一陰一陽一,而問所讀書,書者成均禮部之職也。

其言不當,所以不應。

吉甫復告,元衡大慚。

由是振名。

(出《北夢瑣言》)

李德裕天賦才智出眾,憲宗皇帝很喜歡他,將他抱坐在自己的膝蓋上,他的父親李吉甫經常在同事面前誇獎他機敏善辯。

宰相武元衡召見李德裕。

問李德裕說:「你在家喜歡看什麼書?」

意思是看他的志向是什麼。

李德裕不回答。

第二天,武元衡告訴了李吉甫。

並開玩笑說:「這個孩子是個呆子。」

李吉甫回去以後責備李德裕,李德裕說:「武元衡身為皇帝的輔政大臣,不問如何治理國家,而問讀什麼書,讀書有成的人均擔任禮部的職務。

他的話不合適,所以我不回答。」

李吉甫第二天又告訴了武元衡,武元衡非常慚愧。

由於這件事,李德裕的聲名迅速傳播開來。

白居易

白居易,季庚之子,始生未能言,默識之無二字,乳媼試之,能百指而不誤。

間日複試之,亦然。

既能言,讀書勤敏,與他兒異。

五六歲識聲韻。

十五志詩賦,二十七舉進士。

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掌貢闈,居易求試,一舉擢第。

明年,拔萃甲科。

由是一習一 性相近遠、求玄珠、斬白蛇等賦,為時楷式,新進士競相傳於京師矣。

會憲宗新即位,始用為翰林學士。

(出元禎《長慶集序》)

白居易是白季庚的兒子,他剛生下來不久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能默認「之無」二字,乳母考他,他能夠準確地用手指認百次而不出現錯誤。

隔一天再考他,仍然一樣。

會說話以後,他讀書非常用功,與別的孩子不一樣。

五歲時就學懂聲調韻腳,十五歲就能作詩賦。

二十七歲被推薦參加考取進士。

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主持科舉考試,白居易一舉便被錄取。

第二年,選拔官員他又被錄取。

從此他作了《性相近遠》、《求玄珠》、《斬白蛇》等賦,均成為當時的典範文章。

來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爭著傳抄他的文章。

憲宗皇帝即位,他被任命為翰林學士。

崔 鉉

魏公崔相鉉,元略之子也。

為童兒時,隨父訪於韓公滉。

滉見而憐之。

父曰:「此子爾來詩道頗長。」

滉乃指駕上鷹令詠焉。

遂命箋筆,略無佇思,於是進曰:「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滉益奇之。

歎曰:「此兒可謂前程萬里也。」

大歷三年,侍郎崔郾下及第,果久居廊廟,三擁節旄。

大中鹹通之中,時推清名重德。

宣宗皇帝常朝罷,謂侍臣曰:「崔鉉真貴人,裴休真措大。」

初李石鎮一江一 陵,闢為戎卒,一旦拂袖而去。

既入京,登上第,俄升翰苑。

李未離荊渚,崔既秉鈞衡,李乃馳箋賀之曰:「某早拜光塵,叨承眷與,深蒙異分,屢接清言。

幸曾顧於厚恩,俯見循於末契。

去載分麾南楚,拜節西秦。

思賢方詠於嘉魚,棲止實慚於威鳳。

賓筵初啟,曾陪樽俎之歡。

將幕未移,已存陶鎔之下。

光生鄰部,喜溢轅門。

豈唯九土獲安,斯亦一方多幸。」

乃掌記李騭之詞也,於今播於眾口。

(出《南楚新聞》)

魏公宰相崔鉉是崔元略的兒子,他小時候跟他父親去拜訪韓滉,韓滉見了很喜歡他。

他父親說:「這個孩子近來作詩能力有很大進步。」

韓滉便指著架上的鷹叫他歌詠。

崔鉉接過紙筆,不加思索,很快就寫完了。

他的詩是:「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韓滉更加驚奇,感歎著說:「這個孩子可以說是有萬里前程啊!」大歷三年崔鉉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時被錄取。

果然長期在朝廷當官,多次擔任重要職務。

大中鹹通中年,很注重官員的才能品德。

宣宗皇帝上朝回來對宦官說:「崔鉉真貴人,裴休真貧寒。」

當初李石鎮守一江一 陵時,召募崔鉉為士兵。

崔鉉拂袖而去,來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不久成為翰林學士。

李石一直沒有離開一江一 陵,崔鉉執掌評量人才的權力以後,李石寫信向他祝賀說:「我早就目睹了你的風采,承蒙你的熱心照顧,深受你的特殊關懷。

昔日同你多次清談,有幸得到你的厚恩,低頭就想起我們的情誼。

如今我仍在一江一 陵,你卻去了京城。

思賢方詠於嘉魚,棲止實慚於威鳳。

當初在酒宴上,曾陪著你暢快地喝酒。

將幕未移,已存陶鎔之下,光生鄰部,喜溢轅門。

豈唯九土獲安,斯亦一方多幸。」

這是掌記李騭記載下來的,如今已經過眾口傳播開來。

李 琪

李琪名族也,父敬,唐廣明中佐王鐸滑州幕。

琪生而敏異,十歲通六籍。

遂博覽文史。

如寤宿一習一 。

十三,詞賦詩頌,大為時賢親賞。

府帥王鐸聞而異之。

然每見所作。

亦有疑志。

鐸嘗留其父敬及幕府帥飲,密遣人以漢祖三傑賦題試之,俟畢持去。

賦尾云:「得士則昌,非賢罔共。

龍頭之友斯貴,鼎足之臣可重。

宜哉項氏之所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鐸駭曰:「此兒大器也。」

將欲發其文價,乃以賦示坐客,一席稱獎。

他日總角謁鐸,鐸顧曰:「適蜀中詔到,用夏州拓跋思恭為京北收復都統,可作一詩否?」

即秉筆立制云:「飛騎經巴棧,鴻恩及夏台。

將從上天去,人自日邊來。

此處金門遠,何時玉輦回。

早平關右賊,莫待詔書催。」

鐸益奇之,因執琪手曰:「此真鳳毛也。」

時年十四歲。

明年丁母憂,因流寓青齊間。

然糠照薪,俾夜作晝,覽書數千卷,間為詩賦。

唐僖宗再幸梁洋,竊賦云:「哀痛不下詔,登封誰上書。」

至昭宗廟。

聯中科第。

又忽忽不樂,恨未得轉四體,為訓誥之語。

及梁祖受禪,琪始自前殿中侍御史,擢翰林學士。

(出《李琪集序》)

李琪是豪門貴族的後代,他的父親李敬是唐朝廣明中佐滑州王鐸的參謀。

李琪生下來就特別聰明,十歲就懂了詩書禮樂春秋「六經」,然後又博覽文史群書,無論是睡覺和休息的時候都不忘學。

十三歲的時候所作的詞賦詩頌,就得到親戚朋友的讚賞。

府帥王鐸聽到後感到奇怪,每次看到李琪的詩作,都抱有懷疑。

王鐸曾經留下李琪的父親在府內喝酒,暗中派人以「漢高祖手下三傑」為題目去考試李琪作賦。

等到李琪作完了,拿回來一交一 給王鐸,賦的末尾寫道:「得到人才就昌盛,不是賢士不要與之共事。

像三國「一龍三友」一樣的朋友非常珍貴,如鼎足一樣支撐局面的大臣要格外器重。

項羽之所以失敗滅亡,主要是有范增而不用。」

王鐸驚奇地說:「這個孩子能成為大器啊!」想要抬高他的文章的聲價,便將他作的賦拿給座上的官員客人們看,大家全都稱讚誇獎。

有一天李琪去拜見王鐸,王鐸看著他說:「正好蜀中的公文到了,任用夏州拓跋思恭為京北收復都統。

你能以此為題材寫一首詩嗎?」

李琪拿過筆立即寫成一首詩:「飛騎經巴棧,鴻恩及夏台。

將從天上去。

人自日邊來。

此處金門遠。

何時玉輦回。

早平關右賊,莫待詔書催。」

王鐸更加驚奇,握著李琪的手說:「你真是少有的人才啊!」這時李琪才十四歲。

第二年,他母親死了,他家搬到青齊一帶居住。

他燒米糠和木柴照明,將夜間當作白天,看書數千卷,同時寫了不少詩賦。

唐僖宗再次巡視梁洋時,李琪私下寫了一篇賦說:「哀痛不下詔,登封誰上書。」

到昭宗時,李琪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過後他又忽然不高興了,恨自己沒有分別用四種字體書寫訓導文章和詔書等考試文章。

等到後梁的太祖皇帝接受皇位時,李琪從前殿中侍御史,提拔為翰林學士。

劉神童

劉神童者,昭宗朝以鄉薦擢第,時年六歲矣。

帝召於便殿複試之,神童朗諷經書,初無微誤,帝大稱,因掇御盤果實賜之。

左右侍臣,俱有羨色。

故都官鄭谷贈之詩曰:「一習一 讀在前生,僧譚足可明。

還家雖解苦(明抄本苦作喜),登第未知榮。

時果曾沾賜,春關不任情。

燈前猶惡臥,囈語誦書聲。」

(出《鄭谷詩集》)

劉神童在昭宗當皇帝的時候,經推薦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當時只有六歲。

皇帝將他叫到偏殿複試,他背誦經典著作沒有一點差錯。

皇帝大為稱賞,拿御盤中的水果給他吃,左右的官員均流露出羨慕的神色。

都官鄭谷贈詩說:「一習一 讀在前生,僧譚足可明。

還家雖解苦,登第未知榮。

時果曾沾賜,春關不任情。

燈前獨惡臥,囈語誦書聲。」

路德延

路德延,儋州巖相之猶子也。

數歲能為詩。

居學舍中,嘗賦芭蕉詩曰:一種靈苗異,天然體性虛。

葉如斜界紙,心似倒抽書。

詩成,翌日傳於都。

會儋州坐事誅,故德延久不能振。

光化初,方就舉擢第,大有詩價。

又為感舊詩曰:「初騎竹馬詠芭蕉,嘗忝名卿誦滿朝。

五字便容過絳帳,一枝尋許折丹霄。

豈知流落萍蓬遠,不覺推遷歲月遙。

國境永寧身未立。

至今顏巷守簞瓢。」

天祐中,授左拾遺。

會河中節度使朱友謙領鎮,辟掌書記。

友謙初頗禮待之。

然德延性浮薄驕慢,動多忤物。

友謙稍解體。

德延乃作孩兒詩五十韻以刺友謙。

友謙聞而大怒,有以掇禍。

乃因醉沉之黃河。

詩實佳作也。

爾後雖繼有和者,皆去德延遠矣。

詩曰:「情態任天然,桃紅兩頰鮮。

乍行人共看,初語客多憐。

臂膊肥如瓠,肌膚軟勝綿。

長頭才覆額。

分角漸垂肩。

散誕無塵慮,逍遙佔地仙。

排衙朱榻上,喝道畫堂前。

合調歌楊柳,齊聲踏採蓮。

走堤沖細雨,奔巷趁輕煙。

嫩竹乘為馬,新蒲掉作鞭。

鴡雛金旋系,獢子采絲牽。

擁鶴歸晴島,驅鵝入暖泉。

楊花爭弄雪,榆葉共收錢。

錫鏡當胸掛,銀珠對耳懸。

頭依蒼鶻裹,袖學拓枝揎。

酒殢丹砂暖,茶催小玉煎。

頻邀壽花插,時乞繡針穿。

寶匣拿紅豆,妝奩拾翠鈿。

短袍披案褥,劣帽戴靴氈。

展畫趨三聖,開屏笑七賢。

貯懷青杏小,垂額綠荷圓。

驚滴沾羅淚,嬌流污錦涎。

倦書饒婭奼,憎藥巧遷延。

弄帳鸞綃映,藏衾鳳結纏。

指敲迎使鼓,箸撥賽神絃。

簾拂魚鉤動,箏推雁柱偏。

棋圖添路畫,笛管欠聲鐫。

惱客初酣睡,驚僧半入禪。

尋蛛窮屋瓦,探雀遍樓椽。

拋果忙開口,藏鉤亂出拳。

夜分圍榾柮,朝聚打鞦韆。

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

互誇輪水石豈,相效放風旋。

旗小裁紅絹,書幽截碧箋。

遠鋪張鴿網,低控射蠅弦。

吉語時時道,謠歌處處傳。

匿窗肩乍曲,遮路臂相連。

斗草當春逕,爭球出晚田。

柳旁慵獨坐,花底困橫眠。

等鵲潛籬畔,聽蛩伏砌邊。

傍枝拈舞蝶,隈樹捉鳴蟬。

平島跨蹺上,層崖逞捷緣。

嫩苔車跡小,深雪履痕全。

競指雲生岫,齊呼月上天。

蟻窠尋逕屬斤,峰穴繞階填。

樵唱回深嶺,笙歌下遠川。

壘材為屋木,和土作盤筵。

險砌高台石,危挑峻塔磚。

忽升鄰舍樹,逾上後池船。

項橐稱師日,甘羅作相年。

明時方在德,勸爾減狂顛。」

路德延是儋州路嚴相的侄子,他九歲就能作詩。

他在學裡作了一首歌詠芭蕉的詩說:「一種靈苗異,天然體性虛。

葉如斜界紙,心似倒抽書。」

詩成以後,第二天就在京城流傳開來。

路嚴相在儋州獲罪被誅殺,影響路德延長時期無法出人頭地。

直到光化初年,他才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從此詩的聲價大增。

這時他又作了一首「感懷芭蕉」的詩說:「初騎竹馬詠芭蕉,嘗忝名卿詠滿朝。

五字便容過絳帳,一枝尋許折丹霄。

豈知流落萍篷遠,不覺推遷歲月遙。

國境永寧身未立,至今顏巷守簡瓢。」

天祐中年,他被任命為左拾遺。

後來他又隨同河中節度使朱友謙離開朝廷去擔任書記。

朱友謙一開始對他很尊敬,然而路德延天性輕慢驕傲,辦起事來總是違背朱友謙的意思,朱便開始討厭他,路德延作了一首五十韻的「孩兒詩」諷刺朱友謙。

朱友謙知道以後非常生氣,有人乘機挑撥,朱友謙把路德延扔到了黃河裡。

路德延的這首詩確實是佳作,雖然後來不斷有人用原韻和詩,但都與路德延的詩相差太遠。

路德延的原詩是:「情態任天然,桃紅兩頰鮮。

乍行人共看,初語客多憐,臂膊肥如瓠,肌膚軟勝綿。

長頭才覆額,分角漸垂肩。

散誕無塵慮,逍遙佔地仙。

排衙朱榻上,喝道畫堂前。

合調歌楊柳,齊聲踏採蓮,走堤沖細雨,奔巷趁輕煙。

嫩竹乘為馬,新蒲掉作鞭。

鴡雛金旋系,獢子采絲牽。

擁鶴歸晴島,驅鵝入暖泉。

楊花爭弄雪,榆葉共收錢。

錫鏡當胸掛,銀珠對耳懸。

頭依蒼鶻裡,袖學拓枝揎。

酒殢丹砂暖,茶催小玉煎。

頻邀壽花插,時乞繡針穿。

寶匣拿紅豆,妝奩拾翠鈿。

短袍披案褥,劣帽帶靴氈。

展畫趨三聖,開屏笑七賢。

貯懷青杏小,垂額綠荷圓。

驚滴沾羅淚,嬌流污錦涎。

倦書饒婭奼,憎藥巧遷延。

弄帳鸞綃映,藏衾鳳結纏。

指敲迎使鼓,箸撥賽神絃。

簾拂魚鉤動,箏推雁柱偏。

棋圖添畫路,笛管欠聲鐫。

惱客初酣睡,驚僧半入禪。

尋蛛窮屋瓦,探雀遍樓椽。

拋果忙開口,藏鉤亂出拳。

夜分圍榾柮,朝聚打鞦韆。

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

互誇輪水石豈,相效放風旋。

旗小裁紅絹,畫幽裁碧箋。

遠鋪張鴿網,低控射繩弦。

吉語時時道,謠歌處處傳。

匿窗肩乍曲,遮路臂相連。

斗草當春逕,爭球出晚田。

柳旁慵獨坐,花底困橫眠。

等鵲潛籬畔,聽蛩伏砌邊。

傍枝拈舞蝶,隈樹捉鳴蟬。

平島跨蹺上,層崖逞捷緣。

嫩苔車跡小,深雪履痕全。

競指雲生岫,齊呼月上天。

蟻窠尋徑屬斤,蜂穴繞階填。

樵唱回深嶺,笙歌下遠川。

壘材為屋木,和土作盤筵。

險砌高台石,危挑峻塔磚。

忽升鄰舍樹,逾上後池船,項橐稱師日,甘羅作相年。

明時方在德,勸爾減狂顛。」

韋 莊

韋莊幼時,常在華州下圭縣僑居,多與鄰巷諸兒會戲。

及廣明亂後,再經舊裡,追思往中,但有遺蹤。

因賦詩以記之。

又途次逢李氏諸昆季,亦嘗賦感舊詩,下圭詩曰:「昔為童(童下原有重字,據明抄本、許本刪)稚不知愁,竹馬閒乘繞縣游。

曾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學暫登樓。

招他邑客來還醉,才得先生去始休。

今日故人無處問,夕一陽一衰草盡荒丘。」

又逢李氏弟兄詩曰:「御溝西面朱門宅,記得當時好弟兄。

曉傍柳一陰一騎竹馬,夜隈燈影弄先生。

巡街趁蝶衣裳破,上屋探雛手腳輕。

今日相逢俱老大,憂家憂國盡公卿。」

韋莊小時候經常到華州下圭縣寄居,他很喜歡和一胡一 同裡鄰居家的小孩在一起作遊戲。

等到廣明之亂以後,他又回到這裡,回想起往事,看到熟悉的景物,便作了一首詩作紀念。

在途中他又遇到了小時候的朋友李家兄弟,於是又作了一首感懷舊事的詩。

在下圭作的詩是:「昔為童稚不知愁,竹馬閒乘繞縣游。

曾為看花偷出郭,也因偷學暫登樓。

招他邑客來還醉,才得先生去始休。

今日故人無處問,夕一陽一衰草盡荒丘。」

遇到李家兄弟作的詩是:「御溝西面朱門宅,記得當時好弟兄。

曉傍柳一陰一騎竹馬,夜隈燈影弄先生。

巡街趁蝶衣裳破,上屋探雛手腳輕。

今日相逢俱老大,憂家憂國盡公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廣記》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賈逵李百藥王勃元嘉毛俊男蘇頲劉《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