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陣是古代軍隊作戰時採用的一種隊形,是把參《千古之謎》方陣始於何時?

千古之謎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千古之謎

千古之謎 - 方陣始於何時?

千古之謎

方陣始於何時?

方陣是古代軍隊作戰時採用的一種隊形,是把參戰部隊(車、步、騎兵等)按照作戰要求排列的陣式。

一般按古代軍隊的編制,以伍或隊為基礎,組成包括中軍、左拒(矩)、右拒(矩)在內,形成方形或長方形。

根據作戰規模的不同,能大能小,大方陣可達萬人以上;按照不同的作戰情況,內容有多有少,有分有合,「分如掣電,合如烏雲」。

聚散率然,變化多端。

可以說方陣是古代一種適應各種情況的用兵方法,所謂「陣而後戰,兵法之常」,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但是,方陣是何人何時創造的,看法不盡一致。

一說是黃帝時代產生的。

據《李衛公問對》記載,方陣為黃帝創造。

「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考其辭云:四為奇,四為正,余為握奇。

奇,余零也。」

這種「握奇陣」,實際上是將一支軍隊分為八個小方陣,四正四奇總為八陣,按井字形、環形配置,大將居中掌握,稱為「握奇」。

部隊環衛前後左右,形成八個活動區。

做到一處受敵,多方可救。

「其形井字,開為九焉,五為陣法,四方閒地」。

李靖(李衛公)認為,黃帝創立的這種方陣是陣的最初形式,諸葛亮的八陣圖,就是這種八行方陣演變的。

「天地風雲,龍一虎鳥蛇」的「八陣」,實際是一陣。

「天地風雲」原本是旗旛之名:「龍一虎鳥蛇」,原本是隊伍之別。

要不然打一次仗旗號幟別那麼多,為何只有八種呢?

但是,有人認為上述這種方陣,來自黃帝最早所立的「丘井之法」(八家為井,十六井為丘),並沒有用於戰爭實踐。

傳說黃帝與炎帝在阪泉(今河北懷來縣境)發生的戰爭,據《史記。

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教熊羆貔貅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文中所指的猛獸,實際上是以動物為圖騰的各氏族部落,並非真正的獸類。

從記載實戰情況看,並未列成方陣。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

軍事》(中國歷代軍事史分冊)載,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蚩尤率領所屬72族,利用濃霧天氣圍困黃帝族。

黃帝族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鶻等為圖騰的氏族,九戰九不勝。

後得到玄女族幫助,吹號角,擊夔鼓,乘蚩尤迷惑、震懾之際,衝破迷霧重圍,擊敗蚩尤。

這一仗是否按黃帝創造的方陣列陣,還有待進一步考查。

另一說是周代時出現。

據明代何良臣在《陣紀》中記載,傳說中的方陣,是周代齊國的始祖呂尚(姜太公),改變黃帝的握奇陣,「畫為九區,方諸井字,而作三才五行陣也」。

何良臣認為,這種陣是按井字形畫為九個方陣,前為天陣,後為地陣,左右為人陣,名為三才;按金木水火土結構,土居井字形中央,其他分居四角,稱五行陣。

三才、五行實為一陣,交戰時可布奇兵,奇正能互相變化使用,出奇制勝,進退無常,變化多端。

傳說呂尚在輔佐武王滅商時,曾使用過此陣。

一說是在滅商的戰爭中,逐漸創立的。

據《史記。

周本紀》記載,周武王繼位後四年(公元前11世紀),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開赴商郊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先列陣佈兵,「陣師牧野」

(陳與陣同義),後莊嚴誓師(史稱「牧誓」),聲討商紂罪行,激勵鬥志,要求保持陣形嚴整,並令呂尚率一部一精一兵攻擊商軍,商軍土崩瓦解,周軍佔領商都,商朝滅亡。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方陣是在軍隊普遍使用金屬兵器的春秋時期形成的。

據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中出土的《孫臏兵法》記載,方陣是軍隊使用金屬兵器作戰的基本隊形。

其基本單位是各基層單位組成的小方陣,由這些小方陣組成大方陣,形狀可方可長。

排列方法「必薄中厚方,居陣在後」。

即中間兵力少。

四周兵力多,機動部隊位置靠後。

中間兵力少可以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厚可以粉碎敵人,機動兵力靠後,可以靈活的使用。

有人認為這種方陣,內外相維,四面如一,攻守結合,有正有奇,虛實並用,戰車、步兵、騎兵都能使用。

這時的方陣,已經是智謀與力量的結合,並進到比較成熟的階段。

方陣的產生並不是隨著金屬兵器的出現和發展自然而然產生的,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金屬兵器較普遍的運用於戰場,增強了戰鬥對抗的力度。

雖然商和周時作戰中已使用銅兵器,但到了春秋銅兵器在種類和形制上都有發展,出現了戈、矛合一體的戟,戈身也改進為弧形,頭部更尖,勾、啄的能力更強。

當時戰爭頻繁,規模越來越大,參戰兵力越來越多,交戰雙方誰要想取得勝利,就要善於發揮或增強自己的力量,這樣把軍隊集中起來排成一定陣式作戰,就成了一種自然的選擇,方陣由此產生。

二是人們對戰鬥實質是力量的對抗的認識逐漸深化,《孫武兵法》、《孫臏兵法》在這一時代產生,就可以證明。

《六韜。

均兵篇》載,不列陣的單個士兵,一名騎兵抵當不了一名步兵,但是若排列成陣式,則騎兵可與八倍數量的步兵抗衡。

所以,有人認為「方陣」的出現,是兵法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是智慧第一次戰勝蠻力的標誌。

它說明人們在作戰中,只要發揮軍隊的整體作用,巧妙地組織力量,就能奪取戰爭的勝利。

上述各種看法,雖然各有依據,各有各的道理,但方陣究竟始於何時,是黃帝、是周還是春秋?或者是哪位未被人們發現的將帥,還有待人們去發現和探討。

(李之遇)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千古之謎》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方陣是古代軍隊作戰時採用的一種隊形,是把參《千古之謎》方陣始於何時?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