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鄭莊公聞公孫滑起兵前來侵伐,問計於群臣《東周列國志》第五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助衛逆魯宋興兵

東周列國志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 - 第五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助衛逆魯宋興兵

東周列國志

第五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助衛逆魯宋興兵

卻說鄭莊公聞公孫滑起兵前來侵伐,問計於群臣。

公子呂曰:「斬草留根,逢春再發。

』公孫滑逃死為幸,反興衛師。

此衛侯不知共叔襲鄭之罪,故起兵助滑,以救祖母為辭也。

依臣愚見,莫如修尺一之書,致於衛侯,說明其故,衛侯必一抽一兵回國。

滑勢既孤,可不戰而擒矣。」

公曰:「然。」

遂遣使致書於衛。

衛桓公得書,讀曰:

寤生再拜奉書,衛侯賢侯殿下:家門不幸,骨肉相殘,誠有愧於鄰國。

然封京賜土,非寡人之不友;恃一寵一作亂,實叔段之不恭。

寡人念先人世守為重,不得不除。

母姜氏,以溺一愛一叔段之故,內懷不安,避居穎城,寡人已自迎歸奉養。

今逆滑昧父之非,奔投大國。

賢侯不知其非義,師徒1下臨敝邑。

自反2並無得罪,惟賢侯同聲亂賊之誅,勿傷唇齒之誼。

敝邑幸甚!

衛桓公覽罷,大驚曰:「叔段不義,自取滅亡。

寡人為滑興師,實為助逆。」

遂遣使收回本國之兵。

使者未到,滑兵乘廩延無備,已攻下了。

鄭莊公大怒,命大夫高渠彌出車二百乘,來爭廩延。

時衛兵已撤回,公孫滑勢孤不敵,棄了廩延,仍奔衛國。

公子呂乘勝追逐,直抵衛郊。

衛桓公大集群臣,問戰守之計。

公子州吁進曰:「水來土掩,兵至將迎,又何疑焉?」

大夫石碏奏曰:「不可,不可!鄭兵之來,繇1我助滑為逆所致。

前鄭伯有書到,我不若以書答之,引咎謝罪。

不勞師徒,可卻鄭兵。」

衛侯曰:「卿言是也。」

即命石碏作書,致於鄭伯。

書曰:

完再拜上王卿士鄭賢侯殿下:寡人誤聽公孫滑之言,謂上國殺弟囚母,使孫侄無竄身之地,是以興師。

今讀來書,備知京城太叔之逆,悔不可言。

即日收回廩延之兵,倘蒙鑒察,當縛滑以獻,復修舊好。

惟賢侯圖之!

鄭莊公覽書曰:「衛既服罪,寡人又何求焉!」

卻說國母姜氏,聞莊公興師伐衛,恐公孫滑被殺,絕了太叔之後,遂向莊公哀求:「乞念先君武公遺體,存其一命!」莊公既礙姜氏之面,又度公孫滑孤立無援,不能有為。

乃回書衛侯,書中但言「奉教撤兵,言歸於好。

滑雖有罪,但逆弟止此一子,乞留上國,以延段祀。」

一面取回高渠彌之兵。

公孫滑老死於衛。

此是後話。

卻說周平王因鄭莊公久不在位,偶因虢公忌父來朝,言語相投,遂謂虢公曰:「鄭侯父子秉政有年,今久不供職,朕欲卿權理政務,卿不可辭。」

虢公叩首曰:「鄭伯不來,必國中有事故也。

臣若代之,鄭伯不惟怨臣,且將怨及王矣。

臣不敢奉命。」

再三謝辭,退歸本國。

原來鄭莊公身雖在國,留人於王都,打聽朝中之事,動息傳報。

今日平王欲分政於虢公,如何不知。

即日駕車如周,朝見已畢,奏曰:「臣荷聖恩,父子相繼秉政。

臣實不才,有忝1職位,願拜還卿士之爵,退就藩封,以守臣節。」

平王曰:「卿久不蒞任,朕心懸懸。

今見卿來,如魚得水,卿何故出此言耶?」

莊公又奏曰:「臣國中有逆弟之變,曠職日久。

今國事粗完,星夜趨朝。

聞道路相傳,謂吾王有委政虢公之意。

臣才萬分不及虢公,安敢一屍一位2,以獲罪於王乎?」

平王見莊公說及虢公之事,心慚面赤,勉強言曰:「朕別卿許久,亦知卿國中有事,欲使虢公權管數日,以候卿來。

虢公再三辭讓,朕已聽其還國矣。

卿又何疑焉?」

莊公又奏曰:「夫政者,王之政也,非臣一家之政也。

用人之一柄一,王自一操一之。

虢公才堪佐理,臣理當避位。

不然,群臣必以臣為貪於權勢,昧於進退。

惟王察之!」平王曰:「卿父子有大功於國,故相繼付以大政,四十餘年,君臣相得。

今卿有疑朕之心,朕何以自明!卿如必不見信,朕當命太子狐,為質於鄭,何如?」

莊公再拜辭曰:「從政罷政,乃臣下之職,焉有天子委質3於臣之禮?恐天下以臣為要君4,臣當萬死!」平王曰:「不然。

卿治國有方,朕欲使太子觀風於鄭,因以釋目下之疑。

卿若固辭,是罪朕也。」

莊公再三不敢受旨。

群臣奏曰:「依臣等公議,王不委質,無以釋鄭伯之疑;若獨委質,又使鄭伯乖臣子之義。

莫若君臣交質兩釋猜忌,方可全上下之恩。」

平王曰:「如此甚善!」莊公使人先取世子忽待質於周,然後謝恩。

周太子狐,亦如鄭為質。

史官評論周鄭交質之事,以為君臣之分,至此盡廢矣。

詩曰:

腹心手足本無私,一體相猜事可嗤。

交質分明同市賈,王綱從此遂陵夷!

自交質以後,鄭伯留周輔政,一向無事。

平王在位五十一年而崩。

鄭伯與周公黑肩同攝朝政。

使世子忽歸鄭,迎回太子狐來周嗣位。

太子狐痛父之死,未得侍疾含殮,哀痛過甚,到周而薨。

其子林嗣立,是為桓王。

眾諸侯俱來奔喪,並謁新天子。

虢公忌父先到,舉動皆合禮數,人人一愛一之。

桓王傷其父以質鄭身死,且見鄭伯久專朝政,心中疑懼,私與周公黑肩商議曰:「鄭伯曾質先太子於國,意必輕朕。

君臣之間,恐不相安。

虢公執事甚恭,朕欲畀之以政,卿意為為何如?」

周公黑肩奏曰:「鄭伯為人慘刻少恩,非忠順之臣也。

但我周東遷洛邑,晉鄭功勞甚大,今改元1之日,遽奪鄭政,付於他手,鄭伯憤怒,必有跋扈之舉,不可不慮。」

桓王曰:「朕不能坐而受制,朕意決矣。」

次日,桓王早朝,謂鄭伯曰:「卿乃先王之臣,朕不敢屈在班僚。

卿其自安。」

莊公奏曰:「臣久當謝政,今即拜辭。」

遂忿忿出朝。

謂人曰:「孺子負心,不足輔也!」即日駕車回國。

世子忽率領眾官員出郭迎接,問其歸國之故。

莊公將桓王不用之語,述了一遍,人人俱有不平之意。

大夫高渠彌進曰:「吾生兩世輔周,功勞甚大。

況前太子質於吾國,未嘗缺禮。

今捨吾主而用虢公,大不義也!何不興師打破周城,廢了今王,而別立賢胤。

天下諸侯,誰不畏鄭,方伯之業可成矣!」穎考叔曰:「不可!君臣之倫,比於母子。

主公不忍仇其母,何忍仇其君?但隱忍歲余,入周朝覲,周王必有悔心。

主公勿以一朝之忿,而傷先公死節之義。」

大夫祭足曰:「以臣愚見,二臣之言,當兼用之。

臣願帥兵直抵周疆,託言歲凶,就食溫、洛之間。

若周王遣使責讓,吾有辭矣。

如其無言,主公入朝未晚。」

莊公准奏,命祭足領了一枝軍馬,聽其便宜行一事。

祭足巡到溫、洛界首:說「本國歲凶乏食,向溫大夫求粟千鐘。」

溫大夫以未奉王命,不許。

祭足曰:「方今二麥正熟,盡可資食。

我自能取,何必求之!」遂遣士卒各備鐮刀,分頭將田中之麥,盡行割取,滿載而回。

祭足自領一精一兵,往來接應。

溫大夫知鄭兵強盛,不敢相爭。

祭足於界上休兵三月有餘,再巡至成周地方。

時秋七月中旬,見田中早稻已熟,吩咐軍士假扮作商人模樣,將車埋伏各村裡,三更時分,一齊用力將禾頭割下,五鼓取齊。

成周效外,稻禾一空。

比及守將知覺,點兵出城,鄭兵已去之遠矣。

兩處俱有文書到於洛京,奏聞桓王,說鄭兵盜割麥禾之事。

桓王大怒,便欲興兵問罪。

周公黑肩奏曰:「鄭祭足雖然盜取禾麥,乃邊庭小事,鄭伯未必得知。

以小忿而棄懿親,甚不可也。

若鄭伯心中不安,必然親來謝罪修好。」

桓王准奏,但命沿邊所在,加意堤防,勿容客兵入境。

其芟麥刈禾一事,並不計較。

鄭伯見周王全無責備之意,果然心懷不安,遂定入朝之議。

正欲起行,忽報齊國有使臣到來。

莊公接見之間,使臣致其君僖公之命,約鄭伯至石門相會。

莊公正欲與齊相結,遂赴石門之約。

二君相見,歃血訂盟,約為兄弟,有事相偕。

齊侯因問:「世子忽曾婚娶否?」

鄭伯對以「未曾」。

僖公曰:「吾有一愛一女,年雖未笄,頗有才慧。

倘不棄嫌,願為待年之婦。」

鄭莊公唯唯稱謝。

及返國之日,向世子忽言之。

忽對曰:「妻者齊也,故曰配偶。

今鄭小齊大,大小不倫,孩兒不敢仰攀。」

莊公曰:「請婚出於彼意,若與齊為甥舅,每事可以仰仗,吾兒何以辭之?」

忽又對曰:「丈夫志在自立,豈可仰仗於婚姻耶?」

莊主喜其有志,遂不強之。

後來齊使至鄭,聞鄭世子不願就婚,歸國奏知僖公。

僖公歎曰:「鄭世子可謂謙讓之至矣!吾女年幼,且俟異日再議可也。」

後人有詩嘲富室攀高,不如鄭忽辭婚之善。

詩曰:

婚姻門戶要相當,大小須當自酌量。

卻笑攀高庸俗子,拚財但買一巾方。

忽一日,鄭莊公正與群臣商議朝周之事,適有衛桓公訃音到來,莊公詰問來使,備知公子州吁弒君之事。

莊公頓足歎曰:「吾國行且被兵矣!」群臣問曰:「主公何以料之?」

莊公曰:「州吁素好弄兵,今既行篡逆,必以兵威逞志。

鄭、衛素有嫌隙,其試兵必先及鄭,宜預備之。」

且說衛州吁如何弒1君?原來衛莊公之夫人,乃齊東宮得臣之妹,名曰莊姜,貌美而無子。

次妃乃陳國之女,名曰厲媯,亦不生育。

厲媯之妹,名曰戴媯,隨姊嫁衛,生子曰完,曰晉。

莊姜一性一不嫉妒,育完為己子,又進宮女於莊公,莊公嬖倖之,生子州吁。

州吁一性一暴戾好武,喜於談兵。

莊公溺一愛一州吁,任其所為。

大夫石瑴嘗諫莊公曰:「臣聞一愛一子者,教以義方,弗納於邪。

夫一寵一過必驕,驕必生亂。

主公若欲傳位於吁,便當立為世子。

如其不然,當稍裁抑之,庶無驕奢一婬一佚之禍。」

莊公不聽。

石瑴之子石厚,與州吁交好,時嘗並車出獵,騷擾民居。

石瑴將厚鞭責五十,鎖禁空房,不許出入。

厚逾牆而出,遂住州吁府中,一飯必同,竟不回家。

石瑴無可奈何。

後主公薨,公子完嗣位,是為桓公。

桓公生一性一懦弱。

石瑴知其不能有為,告老在家,不與朝政。

州吁益無忌憚,日夜與石厚商量篡奪之計。

其時平王崩訃適至,桓王林新立,衛桓公欲如周弔賀。

石厚謂州吁曰:「大事可成矣!明日主公往周,公子可設餞於西門,預伏甲士五百於門外,酒至數巡,袖出短劍而刺之。

手下有不從者,即時斬首。

諸侯之位,唾手可得。」

州吁大悅。

預命石厚領壯士五百,埋伏西門之外。

州吁自駕車,迎桓公至於行館,早已排下筵席。

州吁躬身進酒曰:「兄侯遠行,薄酒奉餞。」

桓公曰:「又教賢弟費心。

我此行不過月餘便回,煩賢弟暫攝朝政,小心在意。」

州吁曰:「兄侯放心。」

酒至半巡,州吁起身滿斟金盞,進於桓公。

桓公一飲而盡,亦斟滿杯回敬州吁。

州吁雙手去接,詐為失手,墜盞於地,慌忙拾取,親自洗滌。

桓公不知其詐,命取盞更斟,欲再送州吁。

州吁乘此機會,急騰步閃至桓公背後,一抽一出短劍,從後刺之。

刃透於胸,即時傷重而薨。

時周桓王元年春三月戊申也。

從駕諸臣,素知州吁武力勝眾,石厚又引五百名甲士圍住鮑館,眾人自度氣力不加,只得降順。

以空車載一屍一殯殮,託言暴疾。

州吁遂代立為君。

拜石厚為上大夫。

桓公之弟晉,逃奔邢國去了。

史臣有詩歎衛莊公一寵一吁致亂。

詩云:

教子須知有義方,養成驕佚必生殃。

鄭莊克段天倫薄,猶勝桓侯束手亡。

州吁即位三日,聞外為沸沸揚揚,盡傳說弒兄之事。

乃召上大夫石厚商議曰:「欲立威鄰國,以脅制國人,問何國當伐?」

石厚奏:「鄰國俱無嫌隙。

惟鄭國昔年討公孫滑之亂,曾來攻伐。

先君莊公服罪求免,此乃吾國之恥。

主公若用兵,非鄭不可。」

州吁曰:「齊、鄭有石門之盟,二國結連為一黨一,衛若伐鄭,齊必救之,一衛豈能敵二國?」

石厚奏曰:「當今異姓之國,惟宋稱公為大。

同姓之國,惟魯稱叔父為尊。

主公欲伐鄭,必須遣使於宋,魯,求其出兵相助,併合陳、蔡之師,五國同事,何憂不勝?」

州吁曰:「陳、蔡小一柄一,素順周王。

鄭與周新隙,陳、蔡必知之,呼使伐鄭,不愁不來。

若宋、魯大邦,焉能強乎?」

石厚又奏曰:「主公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昔宋穆公受位於其兄宣公,穆公將死,思報兄之德,乃捨其子馮,而傳位於兄之子與夷。

馮怨父而嫉與夷,出奔於鄭。

鄭伯納之,常欲為馮起兵伐宋,奪取與夷之位。

今日勾連伐鄭,正中其懷。

若魯之國事,乃公子翬秉之。

翬兵權在手,覷魯君如無物。

如以重賂結公子翬,魯兵必動無疑矣。」

州吁大悅,即日遣使往魯、陳、蔡三處去訖,獨難使宋之人。

石厚薦一人姓寧,名翊,乃中牟人也。

「此人甚有口辨,可以遣之。」

州吁依言,命寧翊如宋請兵。

宋殤公問曰:「伐鄭何意?」

寧翊曰:「鄭伯無道,誅弟囚母。

公孫滑亡命敝邑,又不能容,興兵來討,先君畏其強力,腆顏謝服。

今寡君欲雪先君之恥,以大國同仇,是以借助。」

殤公曰:「寡人與鄭素無嫌隙,子曰同仇,得無過乎?」

寧翊曰:「請屏左右,翊得畢其說。」

殤公即麾去左右,側席問曰:「何以教之?」

寧翊曰:「君侯之位,受之誰乎?」

殤公曰:「傳之吾叔穆公也。」

寧翊曰:「父死子繼,古之常理。

穆公雖有堯、舜之心,奈公子馮每以失位為恨,身居鄰國,其心須臾未嘗忘宋也。

鄭納公子馮,其交已固,一旦擁馮興師,國人感穆公之恩,不忘其子,內外生變,君侯之位危矣!今日之舉,名曰伐鄭,實為群侯除心腹之患也。

君侯若主其事,敝邑悉起師徒,連魯、陳、蔡三國之兵,一齊效勞,鄭之滅亡可待矣!」宋殤公原有忌公子馮之心,這一席話,正投其意,遂許興師。

大司馬孔父嘉,乃殷湯王之後裔,為人正直無私。

聞殤公聽衛起兵,諫曰:「衛使不可聽也!若以鄭伯弒弟囚母為罪,則州吁弒兄篡位,獨非罪乎?願主公思之。」

殤公已許下寧翊,遂不聽孔父嘉之諫,刻日興師。

魯公子翬接了衛國重賂,不繇隱公作主,亦起重兵來會。

陳、蔡如期而至,自不必說。

宋公爵尊,推為盟主。

衛石厚為先鋒,州吁自引兵打後,多繼糧草,犒勞四國之兵。

五國共甲車一千三百乘,將鄭東門圍得水洩不通。

鄭莊公問計於群臣,言戰言和,紛紛不一。

莊公笑曰:「諸君皆非良策也。

州吁新行篡逆,未得民心,故託言舊怨,借兵四國,欲立威以壓眾耳。

魯公子翬貪衛之賂,事不繇君,陳、蔡與鄭無仇,皆無必戰之意。

只有宋國忌公子馮在鄭,實心協助。

吾將公子馮出居長葛,宋兵必移。

再令子封引徒兵五百,出東門單搦衛戰,詐敗而走。

州吁有戰勝之名,其志已得,國事未定,豈能久留軍中,其歸必速。

吾聞衛大夫石碏,大有忠心,不久衛將有內變。

州吁自顧不暇,安能害我乎?」

乃使大夫瑕叔盈引兵一枝,護送公子馮往長葛去訖。

莊公使人於宋曰:「公子馮逃死敝邑,敝邑不忍加誅。

今令伏罪於長葛,惟君自圖之。」

宋殤公果然移兵去圍長葛。

蔡、陳、魯三國之兵,見宋兵移動,俱有返旆1之意。

忽報公子呂出東門單搦衛戰,三國登壁壘上袖手觀之。

卻說石厚引兵與公子呂交鋒,未及數合,公子呂倒拖畫戟而走。

石厚追至東門,門內接應入去。

石厚將東門外禾稻盡行芟刈2,以勞軍士,傳令班師。

州吁曰:「未見大勝,如何便回?」

石厚屏去左右,說出班師之故。

州吁大悅。

畢竟石厚所說甚話,且看下回分解。

註解:

1徒:步兵。

師徒:軍隊。

2反:反省。

自反:自我反省。

1繇:由,自從。

1忝:有愧於。

2一屍一位:在其位而不盡其職。

3質:人質。

保證人。

交質,互派人質。

4要君:要挾君主。

1改元:更改年號。

1弒:臣殺君,子殺父,專用弒,不用殺。

1旆:旗。

返旆,退兵。

2芟刈:用鐮刀收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東周列國志》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卻說鄭莊公聞公孫滑起兵前來侵伐,問計於群臣《東周列國志》第五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助衛逆魯宋興兵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