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據《姓源》所載,唐姓是以國名為姓,是聖君帝《百家姓》唐·姓氏起源

百家姓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百家姓

百家姓 - 唐·姓氏起源

百家姓

唐·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據《姓源》所載,唐姓是以國名為姓,是聖君帝堯的後代。

傳說上古時嚳帝有4個孩子。

元妃姜源生神農後稷,次妃慶都生聖帝堯,三妃簡秋生商族始祖契,四妃常儀生摯。

嚳去世後摯繼位,因其荒一婬一無度,九年後被各路諸侯廢掉。

諸侯共舉年僅18歲的堯繼位,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

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侯。

此後,這一侯國累世相傳,經歷夏商兩代,直到西周初年才被周公滅掉。

從此,唐侯的裔孫中開始有人以唐為姓。

【全國的分佈】

唐姓發源於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

漢時,唐姓分佈於一江一蘇、安徽、甘肅、山西等地;南北朝時期唐姓已相當廣泛地分佈於大一江一南北的許多地方;唐朝時有河南固始唐姓移居福建;宋代有晉昌唐姓隨宋室南渡,定居一江一西、廣東、廣西等地;到了清代,福建、廣東的唐姓移居台灣及海外。

如今,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

【姓氏名人】

唐舉:戰國時期梁國(今陝西韓城南)相術家,以善相術著名。

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唐慎微:字審元,蜀州晉一陽一(今四川崇慶)人,宋代著名醫藥學家,編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總結了宋以前的藥物學成就,流傳很廣。

唐賽兒:蒲台縣西關(今濱州市蒲城鄉)人,明末山東農民起義軍女首領。

唐英:字雋公、叔子,號蝸寄居士,奉天(今遼寧)人,清代戲曲作家、陶瓷家。

擅作戲曲,能詩工書,善畫山水人物。

著有雜劇《轉天心》、《面缸笑》、《十字坡》等17種,合為《古柏堂傳奇》。

【姓氏文化】

唐姓祠堂為何又叫晉祠

周公滅唐後,又把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封於唐,改封原唐侯的直系子孫於杜(今陝西西安東),這支唐姓人從此又被稱為唐杜氏。

而叔虞封唐後被稱為唐叔虞,他的嫡長子後來又被移封於晉。

而位於山西太原市懸甕山麓的晉祠就是懷念、奉祀第一代晉王唐叔虞的祠堂,它也就是唐姓的起始祠堂,也是中華唐氏的總祠堂。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昔智伯遏晉水灌晉一陽一,其川上朔,後人蓄以為沼。

沼西枕山際水,有唐叔虞祠。」

這是晉祠的最早記載。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經過多次重修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

儘管如此,晉祠仍然是萬變不離其宗;它是基於唐叔虞祠文化發展、豐富起來的,包含多種文化內蘊、折射著華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築群。

晉祠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炎黃子孫、特別是唐氏後嗣的驕傲!

【名人事跡】

唐賽兒起義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至北京,大修宮殿,後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徵調數10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怨聲載道。

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唐賽兒以白蓮教為名義,自稱「佛母」,秘密往來於益都、諸城、安丘、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借傳白蓮教發動群眾,組織起義力量。

永樂18年二月,唐賽兒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起義,佔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

明成祖朱棣聞訊,派人去誘降唐賽兒,唐賽兒怒斬來使。

明成祖被拒絕之後,任命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與都指揮史劉忠領兵去鎮壓。

唐賽兒足智多謀,夜襲敵營,殺了劉忠,突圍而走。

明政一府再次增重兵鎮壓。

因勢力懸殊,起義最終失敗。

此次起義4000多義軍被俘遇害,唐賽兒等人得以逃脫,後不知所蹤。

後來,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人們還在她的故鄉舊址蒲湖主島上建了「唐賽兒紀念祠」,並在附近的濱州黃河大橋北端建立她的戎裝塑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百家姓》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姓氏起源】據《姓源》所載,唐姓是以國名為姓,是聖君帝《百家姓》唐·姓氏起源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