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弘治八年以後,孝宗求治漸怠,視朝日晏,太監楊鵬《明史演義》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

明史演義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明史演義

明史演義 - 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

明史演義

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

卻說弘治八年以後,孝宗求治漸怠,視朝日晏,太監楊鵬、李廣,朋比為一奸一,蔽塞主聰,廣且以修煉齋醮等術,慫恿左右,害得聰明仁恕的孝宗,也居然迷信仙佛,召用番僧方士,研究符菉禱祀諸事。

大學士徐溥,及閣臣劉健、謝遷、李東一陽一等,俱上書切諫,引唐憲宗、宋徽宗故事為戒,孝宗雖無不嘉許,心中總一寵一任李廣,始終勿衰。

廣越加縱恣,權傾中外,徐溥憂憤得很,致成目疾。

不能拔去眼中釘,安得不成目疾?三疏乞休,乃許令致仕。

適韃靼部小王子等,復來寇邊,故兵部尚書王越,貶謫有年,復遣人賄托李廣,暗中保薦,乃復特旨起用,令仍總制三邊軍務。

越年已七十,奉詔即行,七十老翁,何尚看不破耶?馳至賀蘭山,襲破小王子營,獲駝馬牛羊器仗,各以千計,論功晉少保銜。

李廣所舉得人,亦邀重賞。

廣每日獻議,無不見從。

會勸建毓秀亭於萬歲山,亭工甫成,幼公主忽然夭逝,接連是清寧宮被火。

清寧宮為太皇太后所居,被災後,由司天監奏稱,謂建毓秀亭,犯了歲忌,所以有此禍變。

太皇太后大恚道:「今日李廣,明日李廣,日日鬧李廣,果然鬧出禍事來了。

李廣不死,後患恐尚未了呢。」

這句話傳到李廣耳中,廣不覺戰慄異常,暗語道:「這遭壞了,得罪太皇太后,還有何幸?不如早死了罷!」也有此日。

遂悄悄還家,置鴆酒中,一吸而盡,睡在一床一上死了。

孝宗聞李廣暴卒,頗為惋惜,繼思李廣頗有道術,此次或一屍一解仙去,也未可知,他家中總有異書,何勿著人搜求。

孝宗也有此呆想,可知李廣盅惑之深。

當下命內監等,至廣家搜索秘籍,去不多時,即見內監挾著書簿,前來覆命。

孝宗大喜,立刻披覽,並沒有服食煉氣的方法,只有那出入往來的帳目,內列某日某文官饋黃米若干石,某日某武官饋白米若干石,約略核算,黃米白米,何啻千萬,不禁詫異起來。

黃米白米,便是服食煉氣的方法,何用詫異?便詰問左右道:「李廣一家,有幾多食口?能吃許多黃白米?且聞廣家亦甚狹隘,許多黃白米,何處窖積?」

真是笨伯。

左右道:「萬歲有所未知,此乃李廣的隱語,黃米就是黃金,白米就是白銀。」

孝宗聽到此語,不覺大怒道:「原來如此!李廣欺朕納賄,罪既難容,文武百官,無恥若此,更屬可惡!」至此方悟,可惜已晚。

即手諭刑部,並將簿據頒發,令法司按籍逮問。

看官聽說,李廣當日,聲勢烜赫,大臣不與往還的,真是絕無僅有,一聞此信,自然一個個寒心,彼此想了一法,只好乞救壽寧侯張鶴齡,昏夜馳往,黑壓壓的跪在一地,求他至帝前緩頰。

壽寧侯初不肯允,奈各官跪著不起,沒奈何一力擔承,待送出各官,即親詣大內,托張後轉圜,張後婉勸孝宗,才得寢事。

孝宗經此覺悟,乃復遠佞臣,進賢良。

三邊總制王越,經言官交劾,憂恚而死,特召故兩廣總督秦紘,代王越職。

紘至鎮,練壯士,興屯田,申明號令,軍聲大振。

內用馬文升為吏部尚書,劉大夏為兵部尚書。

文升在班列中,最為耆碩,所言皆關治平。

大夏曾為戶部侍郎,治河張秋,督理宣大軍餉,歷著功績。

是時為兩廣總督,迭召始至,孝宗問何故遲滯?大夏頓首道:「臣老且病,竊見天下民窮財盡,倘有不虞,責在兵部,恐力不勝任,所以遲行,意欲陛下另用良臣呢。」

孝宗道:「祖宗以來,征斂有常,前未聞民窮財盡,今日何故至此?」

大夏道:「陛下以為有常,其實並無常制,臣任職兩廣,歲見廣西取鐸木,廣東取香藥,費以萬計,其他可知。」

孝宗復道:「今日兵士如何?」

大夏道:「窮與民等。」

孝宗道:「居有日糧,出有月糧,何至於窮?」

大夏道:「將帥侵克過半,哪得不窮!」孝宗歎息道:「朕在位十五六年,乃不知兵民窮困,如何得為人主呢?」

人君深居九重,安能事事盡知?故歷代明主,必採納嘉言。

乃下詔禁止供獻,及各將帥扣餉等情。

普安苗婦米魯作亂,由南京戶部尚書王軾,督師往討,連破賊營,格殺米魯。

瓊州黎人符南蛇,聚眾為逆,經孝宗用戶部主事馮顒計,以夷攻夷,懸賞購募土兵,歸巡守官節制,令斬首惡。

轉戰半年,遂得平定,南蛇伏誅。

孝宗益究心政務,嘗與李東一陽一、劉健、謝遷三人,詳論利害,三人竭誠盡慮,知無不言。

遇有要事入對,又由孝宗屏去左右,促膝密談,左右不得聞,從屏間竊一聽,但聞孝宗時時稱善。

當時有歌謠云:「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

還有左都御史戴珊,亦以材見知,與劉大夏一寵一遇相同。

適小王子、火篩等入寇大同,中官苗逵貪武功,奏請出師。

孝宗頗欲准奏,閣臣劉健等委曲勸阻,尚未能決,乃召大夏及珊,入問可否。

大夏如劉健言。

孝宗道:「太宗時頻年出塞,今何故不可?」

大夏道:「陛下神武,不亞太宗,奈將領士馬,遠不及前,且當時淇國公邱福,稍違節制,即舉十萬雄師,悉委沙漠,兵事不可輕舉,為今日計,守為上策,戰乃下策呢。」

珊亦從旁贊決。

孝宗爽然道:「非二卿言,朕幾誤事。」

由是師不果出。

一日,劉大夏、戴珊,同時入侍,孝宗與語道:「時當述職,諸大臣皆杜門,廉潔如二卿,雖日日見客,亦屬無妨。」

言至此,即袖出白金賞給,且語道,「聊以佐廉,不必廷謝,恐遭他人嫉忌呢。」

有功加賞,乃朝廷之大經,何必私自給與?孝宗此舉,未免失當。

珊嘗以老疾乞歸,孝宗不許,大夏代為申請,孝宗道:「卿代為乞休,想是由彼委託。

譬如主人留客,意誠語摯,客尚當為強留,戴卿獨未念朕情,不肯少留嗎?」

也是意誠語摯。

大夏頓首代謝,趨出告珊。

珊感且泣道:「上意如此,珊當死是官了。」

到了弘治十八年,點明歲次,為孝宗壽終計數,與上文述成化二十三年事,同一筆法。

戶部主事李夢一陽一,上書指斥弊政,反覆數萬言,內指外戚壽寧侯,尤為直言不諱。

壽寧侯張鶴齡,即日奏辯,並摘疏中陛下厚張氏語,誣夢一陽一訕皇后為張氏,罪應處斬。

孝宗留中未發。

後母金夫人,復入宮泣訴,不得已下夢一陽一獄。

金夫人尚籲請嚴刑,孝宗動怒,推案入內。

既而法司上陳讞案,請免加重罪,予杖示懲。

孝宗竟批示夢一陽一復職,罰俸三月。

越日,邀金夫人游南宮,張後及二弟隨侍,入宮筵宴,酒半酣,金夫人與張皇后皆入內更衣,孝宗獨召鶴齡入旁室,與他密語,左右不得與聞,但遙見鶴齡免冠頓首,大約是遭帝詰責,惶恐謝罪的緣故。

孝宗善於調停。

自是鶴齡兄弟,稍稍斂跡。

孝宗復召劉大夏議事,議畢,即問大夏道:「近日外議如何?」

大夏道:「近釋主事李夢一陽一,中外歡呼,交頌聖德。」

孝宗道:「若輩欲杖斃夢一陽一,朕豈肯濫殺直臣,快他私憤麼!」大夏頓首道:「陛下此舉,便是德同堯舜了。」

未免近諛。

孝宗與張後,始終相一愛一,別無內一寵一,後生二子,長名厚照,次名厚煒,厚照以弘治五年,立為太子,厚煒封蔚王,生三歲而殤。

孝宗宵旰忘勞,自釋放夢一陽一後,僅歷二月,忽然得病,竟至大漸。

乃召閣臣劉健、李東一陽一、謝遷至乾清宮,面諭道:「朕承祖宗大統,在位十八年,今已三十六歲,不意二豎為災,病不能興,恐與諸先生輩,要長別了。」

健等叩首榻下道:「陛下萬壽無疆,怎得遽為此言?」

孝宗歎息道:「修短有命,不能強延,惟諸先生輔導朕躬,朕意深感,今日與諸先生訣別,卻有一言相托。」

言至此,略作休息,復親握健手道:「朕蒙皇考厚恩,選張氏為皇后,生子厚照,立為皇儲,今已十五歲了,尚未選婚,社稷事重,可即令禮部舉行。」

健等唯唯應命。

孝宗又顧內臣道:「受遺旨。」

太監陳寬扶案,李璋捧筆硯,戴義就前書草,無非是大統相傳,應由太子嗣位等語。

書畢,呈孝宗親覽。

孝宗將遺詔付與閣臣,復語健等道:「東宮質頗聰穎,但年尚幼稚,一性一好逸樂,煩諸先生輔以正道,使為令主,朕死亦瞑目了。」

知子莫若父,後來武宗好游,已伏此言。

健等又叩首道:「臣等敢不盡力。」

孝宗乃囑令退出。

翌日,召太子入,諭以法祖用賢,未幾遂崩。

又越日,太子厚照即位,是為武宗,以明年為正德元年。

是時太皇太后周氏已崩,崩於弘治十七年,此是補筆。

太后王氏尚存,乃尊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張氏為太后,加大學士劉健,及李東一陽一、謝遷等為左柱國,以神機營中軍二司內官太監劉瑾,管五千營。

敘武宗即位,便提出劉瑾,為揭出首惡張本。

劉瑾本談氏子,幼自Yan,投入劉太監門下,冒姓劉氏,來意已是叵測。

得侍東宮。

武宗為太子時,已是一寵一愛一。

劉瑾復結了七個密友,便是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邱聚、高鳳、羅祥七人,連劉瑾稱為八一黨一。

後又號作八虎。

這八人中,瑾尤狡獪,並且涉獵書籍,粗通掌故,七人才力不及,自然推他為首領了。

武宗居苫塊中,恰也不甚悲慼,只與八人相依,暗圖快樂,所有應興應革的事情,概置勿問。

大學士劉健等,屢次上疏言事,終不見報。

健乃乞請罷職,才見有旨慰留。

兵部尚書劉大夏,吏部尚書馬文升,見八虎用事,料難挽回,各上章乞賜骸鼻,竟邀俞允。

兩人聯袂出都,會天大風雨,壞郊壇獸瓦,劉健、李東一陽一、謝遷,復聯名奏陳,歷數政令過失,並指斥宵小逢君,甚是痛切。

哪知復旨下來,只淡淡的答了聞知兩字。

轉瞬間冊後夏氏,大婚期內,無人諫諍。

劉瑾與馬永成等,日進鷹犬歌舞角觝等戲,導帝遊行。

給事中陶諧,御史趙佑等,看不過去,自然交章論劾。

原奏發下閣議,尚未稟覆,戶部尚書韓文,與僚屬談及時弊,欷歔泣下,郎中李夢一陽一進言道:「公為國大臣,義同休戚。

徒泣何益!」文答道:「計將安出?」

夢一陽一道:「近聞諫官交劾內侍,已下閣議,閣中元老尚多,勢必堅持原奏,公誠率諸大臣固爭,去劉瑾輩,還是容易,此機不可輕失哩。」

文毅然道:「汝言甚是。

我年已老,一死報國便了。」

隨命夢一陽一草奏。

稿成,更由文親自刪改。

次日早朝,先於朝房內宣示九卿諸大臣,浼他一同署名,當由各官瞧著,略云:

伏睹近日朝政益非,號令失當,中外皆言太監馬永成、谷大用、張永、羅祥、魏彬、邱聚、劉瑾、高鳳等,造作巧偽,一婬一蕩上心,擊球走馬,放鷹逐犬,俳優雜劇,錯陳於前,至導萬乘與外人交易,狎暱媟褻,無復禮體,日游不足,夜以繼之,勞耗一精一神,虧損志德,此輩細人,惟知盅惑君上,以便己私,而不思皇天眷命,祖宗大業,皆在陛下一身,萬一游宴損神,起居失節,雖虀粉若輩,何補於事?竊觀前古Yan宦誤國,為禍尤烈。

漢十常侍,唐甘露之變,其明驗也。

今永成等罪惡既著,若縱而不治,將來益無忌憚,必患在社稷。

伏望陛下奮乾綱,割私一愛一,上告兩宮,下諭百僚,明正典刑,潛消禍亂之階,永保靈長之祚,則國家幸甚!臣民幸甚!

大眾瞧畢,便道甚好甚好,當有一大半署名簽字。

俟武宗視朝,即當面呈遞。

武宗略閱一周,不由的愁悶起來,退了朝,嗚嗚悲泣,過午不食。

一派孩兒態。

諸Yan亦相對流涕。

武宗躊躇良久,乃遣司禮監王岳、李榮等,赴閣與議,一日往返至三次,最後是傳述帝意,擬將劉瑾等八人,徙置南京。

劉健推案大哭道:「先帝臨崩,執老臣手,囑付大事,今陵土未干,遂使宦豎弄權,敗壞國事,臣若死,何面目見先帝?」

謝遷亦正色道:「此輩不誅,何以副遺命?」

王岳見二人聲色俱厲,頗覺心折,慨然道:「閣議甚是。」

遂出閣復旨。

越日,諸大臣奉詔入議,至左順門,當由劉健提議道:「事將成了,願諸公同心協力,誓戮群邪。」

尚書許進道:「過激亦恐生變。」

健背首不答。

許進之言,非無見地,劉健等亦未免過甚耳。

忽見太監李榮,手持諸大臣奏牘,臨門傳旨道:「有旨問諸先生。

諸先生一愛一君憂國,所言良是,但奴輩入侍有年,皇上不忍立誅,幸諸先生少從寬恕,緩緩的處治便了。」

大眾相顧無言。

韓文獨抗聲數八人罪,侍郎王鏊亦續言道:「八人不去,亂本不除。」

榮答道:「上意原欲懲治八人。」

王鏊又道:「倘再不懲治,將奈何?」

榮答道:「不敢欺諸先生,榮頸中未嘗裹鐵,怎得欺人誤國?」

劉健乃語諸大臣道:「皇上既許懲此八人,尚有何言?惟事在速斷,遲轉生變,明日如不果行,再當與諸公伏闕力爭。」

諸大臣齊聲應諾,乃相率退歸。

武宗意尚未決,由司禮監王岳,聯絡太監范亨、徐智等,再四密議,決議明旦發旨捕一奸一。

時吏部尚書一職,已改任了焦芳,芳與瑾素來交好,聞得這般消息,忙著人走報。

瑾正與七個好友密議此事,得報後,都嚇得面如土色,伏案而哭。

獨瑾尚從容自若,冷笑道:「你我的頭顱,今日尚架住頸上,有口能言,有舌能掉,何必慌張如此?」

不愧為八虎首領。

七人聞言,當即問計,瑾整衣起身道:「隨我來!」七人乃隨瑾而行。

瑾當先引導,逕詣大內,時已天暮,武宗秉燭獨坐,心中忐忑不定。

瑾率七人環跪座前,叩頭有聲。

武宗正要啟問,瑾先流涕奏陳道:「今日非萬歲施恩,奴輩要磔死餵狗了。」

說得武宗忽然動容,便道:「朕未降旨拿問,如何遽出此言?」

瑾又嗚咽道:「外臣交劾奴輩,全由王岳一人主使,岳與奴輩同侍左右,如何起意加害?」

武宗道:「怕不是麼!」瑾又道:「王岳外結閣臣,內制皇上,恐奴輩從中作梗,所以先發制人,試思狗馬鷹犬,何損萬機,岳乃造事生風,傾排異己,其情可見。

就是閣臣近日,亦多驕蹇,不循禮法,若使司禮監得人,遇事裁製,左班官亦怎敢如此?」

輕輕數語,已將內外臣工,一網打盡。

武宗道:「王岳如此一奸一刁,理應加罪。

只閣員多先帝遺臣,一時不便處置。」

瑾又率七人叩首泣奏道:「奴輩死不足惜,恐眾大臣挾制萬歲,監督自一由,那時要太阿倒持呢。」

對症發藥,真是工讒。

武宗素一性一好動,所慮惟此,不禁勃然怒道:「朕為一國主,豈受閣臣監製麼?」

中計了。

瑾又道:「但求宸衷速斷,免致掣肘。」

再一逼一一句,凶險尤甚。

武宗即提起硃筆,立書命劉瑾入掌司禮監,兼提督一團一營,邱聚提督東廠,谷大用提督西廠,張永等分司營務,飭錦衣衛速逮王岳下獄。

數語寫畢,交與劉瑾,照旨行一事。

瑾等皆大歡喜,叩謝退出,當夜拿住王岳,並將范亨、徐智等,一律拘至,拷掠一頓。

到了天明,諸大臣入朝候旨,不意內旨傳出,情事大變,料知事不可為,於是劉健、謝遷、李東一陽一皆上疏求去。

瑾矯旨准健、遷致仕,獨留李東一陽一。

東一陽一再上書道:「臣與健、遷,責任相同,獨留臣在朝,何以謝天下?」

有旨駁斥。

看官道是何故?原來閣議時健嘗推案,遷亦主張誅佞,惟東一陽一緘默無言,所以健、遷被黜,東一陽一獨留。

究竟是少說的好,無怪忠臣短氣。

一面令尚書焦芳,入為文淵閣大學士,侍郎王鏊,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

鏊曾議除八人,乃尚得入閣,想是官運尚亨。

充發太監王岳等至南京。

岳與亨次途中,為刺客所殺。

惟徐智被擊折臂,幸虧逃避得快,還得保全一性一命。

這個刺客,看官不必細猜,想總是瑾等所遣了。

劉健、謝遷,致仕出都,李東一陽一祖道餞行,飲甫數杯,即歎息道:「公等歸鄉,留我在此,也是無益,可惜不得與公同行。」

言畢為之泣下。

健正色道:「何必多哭!假使當日多出一言,也與我輩同去了。」

東一陽一不禁慚沮,俟健、遷別後,悵悵而返。

小子有詩詠道:

名利從來不兩全,忠臣自好盡遍田。

怪他伴食委蛇久,甘與權Yan作並肩。

嗣是中外大權,悉歸劉瑾,瑾遂橫行無忌,種種不法情形,待至下回再敘。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明史演義》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卻說弘治八年以後,孝宗求治漸怠,視朝日晏,太監楊鵬《明史演義》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