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晉文公在干城,誅了呂省、卻芮,向秦穆公再拜稱謝《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綿上太叔帶怙寵入宮中

東周列國志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 - 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綿上太叔帶怙寵入宮中

東周列國志

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綿上太叔帶怙寵入宮中

話說晉文公在干城,誅了呂省、卻芮,向秦穆公再拜稱謝。

因以親迎夫人之禮,請逆1懷贏歸國。

穆公曰:「弱女已失一身一子圉,恐不敢辱君之宗廟,得備嬪嬙2之數足矣。」

文公曰:「秦、晉世好,非此不足以主宗祀。

舅其勿辭!且重耳之出,國人莫知,今以大婚為名,不亦美乎?」

穆公大喜,乃邀文公復至雍都,盛飾輜軿,以懷贏等五人歸之。

又親送其女,至於河上,以一精一兵三千護送,謂之「紀綱之僕」。

今人稱管家為紀綱,蓋始於此。

文公同懷嬴等濟河。

趙衰諸臣,早備法駕於河口,迎接夫婦升車。

百官扈從,旌旗蔽日,鼓樂喧天,好不鬧熱!昔時宮中夜遁,如入土之龜,縮頭縮尾;今番河上榮歸,如出岡之鳳,雙宿雙飛。

正所謂彼一時,此一時也。

文公至絳,國人無不額手稱慶。

百官朝賀,自不必說。

遂立懷嬴為夫人。

當初晉獻公嫁女伯姬之時,使郭偃卜卦,其繇云:「世作甥舅,三定我君。」

伯姬為秦穆公夫人,穆公女懷嬴,又為晉文公夫人,豈不是「世作甥舅?」

穆公先送夷吾歸國,又送重耳歸國;今日文公避難而出,又虧穆公誘誅呂卻,重整山河,豈不是「三定我君」?又穆公曾夢寶夫人,引之遊於天闕,謁見上帝,遙聞殿上呼穆公之名曰:「任好聽旨,汝平晉亂!」如是者再。

穆公先平裡克之亂,復平呂、卻之亂。

一筮一夢,無不應驗。

詩云:

萬物榮枯皆有定,浮生碌碌空奔忙。

笑彼愚人不安命,強覓冬雷和夏霜。

文公追恨呂、卻二人,欲盡誅其一黨一。

趙衰諫曰:「惠懷以嚴刻失人心,君宜更之以寬。」

文公從其言,乃頒行大赦。

呂、卻之一黨一甚眾,雖見赦文,猶不自安1,訛言2日起。

文公心以為憂。

忽一日侵晨,小吏頭須叩宮門求見。

文公方解發而沐,聞之怒曰:「此人竊吾庫藏,致寡人行資缺乏,乞食曹、衛。

今日尚何見為?」

閽人如命辭之。

頭須曰:「主公得無方沐乎?」

閽者驚曰:「汝何以知之?」

頭須曰:「夫沐者,俯首曲躬,其心必覆3;心覆則出言顛倒,宜我之求見而不得也。

且主公能容勃鞮,得免呂、卻之難;今獨不能容頭須耶?頭須此來,有安晉國之策。

君必拒之,頭須從此逃矣。」

閽人遽以其言告於文公,文公曰:「是吾過也!」亟索冠帶裝束,召頭須入見。

頭須叩頭請罪訖,然後言曰:「主公知呂、卻之一黨一幾何?」

文公蹙眉而言曰:「眾甚。」

頭須奏曰:「此輩自知罪重,雖奉赦猶在懷疑,主公當思所以安之。」

文公曰:「安之何策?」

頭須奏曰:「臣竊主公之財,使主公飢餓。

臣之獲罪,國人盡知。

若主公出遊而用臣為御,使舉國之人,聞且見之,皆知主公之不念舊惡,而群疑盡釋矣。」

文公曰:「善。」

乃託言巡城,用頭須為御。

呂、卻之一黨一見之,皆私語曰:「頭須竊君之藏,今且仍舊錄用,況他人乎?」

自是訛言頓息。

文公仍用頭須掌庫藏之事。

因有恁般容人之量,所以能安定晉國。

文公先為公子時,已娶過二妻。

初娶徐嬴早卒。

再娶一逼一姞,生一子一女,子名歡,女曰伯姬。

一逼一姞亦薨於蒲城。

文公出亡時,子女俱幼,棄之於蒲,亦是頭須收留,寄養於蒲民遂氏之家,歲給粟帛無缺。

一日,乘間言於文公。

文公大驚曰:「寡人以為死於兵刃久矣,今猶在乎?何不早言?」

頭須奏曰:「臣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

』君周遊列國,所至送女1生育已繁。

公子雖在,未卜君意何如?是以不敢遽白耳。」

文公曰:「汝如不言,寡人幾負不慈之名!」即命頭須往蒲,厚賜遂氏,迎其子女以歸,使懷贏母一之。

遂立歡為太子,以伯姬賜與趙衰為妻,謂之趙姬。

翟君聞晉侯嗣位,遣使稱賀,送季隗歸晉。

文公問季隗之年,對曰:「別來八載,今三十有二矣。」

文公戲曰:「猶幸不及二十五年也。」

齊孝公亦遣使送姜氏於晉,晉侯謝其玉成之美。

姜氏曰:「妾非不貪夫婦之樂,所以勸駕者,正為今日耳。」

文公將齊、翟二姬平昔賢德,述於懷贏。

懷贏稱讚不已,固請讓夫人之位於二姬。

於是更定宮中之位。

立齊女為夫人,翟女次之,懷贏又次之。

趙姬聞季隗之歸,亦勸其夫趙衰,迎接叔隗母子。

衰辭曰:「蒙主公賜婚,不敢復念翟女也!」趙姬曰:「此世俗薄德之語,非妾所願聞也。

妾雖貴,然叔隗先配,且有子矣,豈可憐新而棄舊乎?」

趙衰口雖唯唯,意猶未決。

趙姬乃入宮奏於文公曰:「妾夫不迎叔隗,欲以不賢之名遺1妾,望父侯作主!」文公乃使人至翟,迎叔隗母子以歸。

趙姬以內子2之位讓翟女,趙衰又不可。

趙姬曰:「彼長而妾幼,彼先而妾後;長幼先後之序,不可亂也。

且聞子盾,齒已長矣,而又有才,自當立為嫡子。

妾居偏房,理所當然。

苦必不從,妾惟有退居宮中耳!」衰不得已,以姬言奏於文公。

文公曰:「吾女能推讓如此,雖周太妊莫能過也!」遂宣叔隗母子入朝,立叔隗為內子,立盾為嫡子。

叔隗亦固辭,文公喻以趙姬之意,乃拜受謝恩而出。

盾時年十七歲,生得氣宇軒昂,舉動有則3,通詩書,一精一射御,趙衰甚一愛一之,後趙姬生三子,曰同,曰括,曰嬰,其才皆不及盾。

此是後話。

史官敘趙姬之賢德,贊云:

陰一性一好閉,不嫉則妒,惑夫逞驕,篡嫡敢怒。

褒進申絀,服懽4自怖,理顯勢窮,誤人自誤,貴而自殘,高而自卑,同括下盾,隗壓於姬。

謙謙令德,君子所師,文公之女,成季之妻。

再說晉文公欲行復國之賞。

乃大會群臣,分為三等:以從亡為首功,送款者次之,迎降者又次之。

三等之中,又各別其勞之輕重,而上下其賞。

第一等從亡中,以趙衰、狐偃為最;其他狐一毛一、胥臣、魏犨、狐射姑、先軫、顛頡,以次而敘。

第二等送款者,以欒枝、卻溱為最,其他士會、舟之僑、孫伯糾、祁滿等,以次而敘。

第三等迎降者,卻步揚、韓簡為最;其他梁繇一靡一,家僕徒、卻乞、先蔑、屠擊等,以次而敘。

無采地者賜地,有采地者益封。

別以白璧五雙賜狐偃曰:「向者投璧於河,以此為報。」

又念狐突冤死,立廟於晉陽之馬鞍山,後人因名其山曰狐突山。

又出詔令於國門:「倘有遺下功勞未敘者,許其自言。」

小臣壺叔進曰:「臣自蒲城相從主公,奔走四方,足踵俱裂。

居則侍寢食,出則戒車馬,未嘗頃刻離左右也。

今主公行從亡之賞,而不及於臣,意者臣有罪乎?」

文公曰:「汝來前,寡人為汝明之。

夫導我以仁義,使我肺俯開通者,此受上賞;輔我以謀議,使我不辱諸侯者,此受次賞;冒矢石,犯鋒鏑1,以身衛寡人者,此復受次賞。

故上賞賞德,其次賞才,又其次賞功。

若夫奔走之勞,匹夫之力,又在其次。

三賞之後,行且及汝矣。」

壺叔愧服而退。

文公乃大出金帛,遍賞輿儓2僕隸之輩,受賞者無不感悅。

惟魏犨、顛頡二人,自恃才勇,見趙衰、狐偃都是文臣,以辭令為事,其賞卻在己上,心中不悅,口內稍有怨言。

文公念其功勞,全不計較。

又有介子推,原是從亡人數,他為人猖介1無比。

因濟河之時,見狐偃有居功之語,心懷鄙薄,恥居其列。

自隨班朝賀一次以後,托病居家,甘守清貧,躬自織屨,以侍奉其老母。

晉侯大會群臣,論功行賞,不見子推,偶爾忘懷,竟置不問了。

鄰人解張,見子推無賞,心懷不平;又見國門之上,懸有詔令:「倘有遺下功勞未敘,許其自言。」

特地叩子推之門,報此消息。

子推笑而不答。

老母在廚下聞之,謂子推曰:「汝效勞十九年,且曾割股救君,勞苦不小。

今日何不自言?亦可冀數鍾之粟米,共朝夕之饔飧,豈不勝於織屨乎?」

子推對曰:「獻公之子九人,惟主公最賢。

惠懷不德,天奪其助,以國屬於主公。

諸臣不知天意,爭據其功,吾方恥之!吾寧終身織屨,不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也!」老母曰:「汝雖不求祿,亦宜入朝一見,庶不沒汝割股之勞。」

子推曰:「孩兒既無求於君,何以見為?」

老母曰:「汝能為廉士,吾豈不能為廉士之母?吾母子當隱於深山,毋溷2於市井中也。」

子推大喜曰:「孩兒素一愛一綿上,高山深谷,今當歸此。」

乃負其母奔綿上,結廬於深谷之中,草衣木食,將終其身焉。

鄰舍無知其去跡者。

惟解張知之,乃作書夜懸於朝門。

文公設朝,近臣收得此書,獻於文公。

文公讀之,其詞曰:

有龍矯矯,悲夫其所;數蛇從之,周流天下。

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於淵,安其壤土。

數蛇入一穴一,皆有寧字;一蛇無一穴一,號於中野!

文公覽畢,大驚曰:「此介子推之怨詞也!昔寡人過衛乏食,子推割股以進。

今寡人一大賞功臣,而獨遺子推,寡人之過何辭?」

即使人往召子推,子推已不在矣。

文公拘其鄰舍,詰問子推去處:「有能言者,寡人並官之。」

解張進曰:「此書亦非子推之書,乃小人所代也。

子推恥於求賞,負其母隱於綿上深谷之中。

小人恐其功勞泯沒,是以懸書代為白之。」

文公曰:「若非汝懸書,寡人幾忘子推之功矣!」遂拜解張為下大夫。

即日駕車,用解張為前導,親往綿山,訪求子推。

只見峰巒疊疊,草樹萋萋;流水潺一潺,行雲片片;林鳥群噪,山谷應聲;竟不得子推蹤跡。

正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左右拘得農夫數人到來,文公親自問之。

農夫曰:「數日前,曾有人見一漢子,負一老嫗,息於此山之足1汲水飲之,復負之登山而去。

今則不知所之也。」

文公命停車於山下,使人遍訪,數日不得。

文公面有慍色,謂解張曰:「子推何恨寡人之深耶?吾聞子推甚孝,若舉火焚林,必當負其母而出矣。」

魏犨進曰:「從亡之日,眾人皆有功勞,豈獨子推哉?今子推隱身以要君,逗遛車駕,虛費時日。

待其避火而出,臣當羞之!」乃使軍士於山前山後,周圍放火,火烈風猛,延燒數里,三日方息。

子推終不肯出,子母相抱,死於枯柳之下。

軍士尋得其骸鼻。

文公見之,為之流涕。

命葬於綿山之下,立祠祀之。

環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農夫掌其歲祀。

「改綿山曰介山,以志寡人之過!」後世於綿上立縣,謂之介休,言介子推休息於此也。

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

國人思慕子推,以其死於火,不忍舉火,為之冷食一月,後漸減至三日,至今太原、上一黨一、西河、雁門各處,每歲冬至後一百五日,預作乾糒,以冷水食之,謂之「禁火」,亦曰「禁煙」。

因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遇節,家家插柳於門,以招子推之魂。

或設野祭,焚紙錢,皆為子推也。

胡曾有詩云:

羈紲從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備顛連。

食君刳股心何赤?辭祿焚軀志甚堅!

綿上煙高標氣節,介山祠壯表忠賢。

只今禁火悲寒食,勝卻年年掛紙錢。

文公既定君臣之賞,大修國政。

舉善任能,省刑薄斂,通商禮賓,拯寡救乏。

國中大治。

周襄王使太宰周公孔,及內使叔興,賜文公以侯伯之命。

文公待之有加禮。

叔興歸見襄王,言:「晉侯必伯諸侯,不可不善也。」

襄王自此輈齊而親晉,不在話下。

是時鄭文公臣服於楚,不通中國。

恃強凌弱,怪滑伯事衛不事鄭,乃興師伐之。

滑伯懼而請成。

鄭師方退,滑仍舊事衛,不肯服鄭。

鄭文公大怒,命公子士洩為將,堵俞彌副之,再起大軍伐滑。

衛文公與周方睦,訴鄭於周。

周襄王使大夫游孫伯伯服至鄭,為滑求解。

未至,鄭文公國之,怒曰:「鄭、衛一體也,王何厚於衛,而薄於鄭耶?」

命拘游孫伯伯服於境上,俟破滑凱旋,方可釋之。

孫伯被拘,其左右奔回,訴知周襄王。

襄王罵曰:「鄭捷欺朕太甚,朕必報之!」間群臣:「誰能為朕問罪於鄭者?」

大夫頹叔、桃子二人進曰:「鄭自先王兵敗,益無忌憚。

今又挾荊蠻1為重,虐執王臣。

若興兵問罪,難保必勝。

以臣之愚,必借兵於翟,方可仲威。」

大夫富辰連聲曰:「不可,不可!迸人云:『疏不間親。

』鄭雖無道,乃子友之後,於天子兄弟也。

武公著東遷之勞,厲公平子頹之亂,其德均不可忘。

翟乃戎狄豺狼,非我同類。

用異類而蔑同姓,修小怨而置大德,臣見其害,未見其利也。」

頹叔、桃子曰:「昔武王伐商,九夷俱來助戰,何必同姓?東山之征,實因管蔡。

鄭之橫逆,猶管蔡也。

翟之事周,未嘗失禮。

以順誅逆,不亦可乎?」

襄王曰:「二卿之言是也。」

乃使頹叔、桃子如翟,諭以伐鄭之事。

翟君欣然奉命,假以出獵為名,突入鄭地,攻破櫟城,以兵戍之。

遣使同二大夫告捷於周。

周襄王曰:「翟有功於朕,朕今中宮新喪,欲以翟為婚姻何如?」

頹叔、桃子曰:「臣聞翟人之歌曰:『前叔隗,後叔隗,如珠比玉生光輝。

』言翟有二女,皆名叔隗,並有殊色。

前叔隗乃咎如國之女,已嫁晉侯。

後叔隗乃翟君所生,今尚未聘,王可求之。」

襄王大喜,覆命頹叔、桃子往翟求婚。

翟人送叔隗至周,襄王欲立為繼後。

富辰又諫曰:「王以翟為有功,勞之可也。

今以天子之尊,下配夷女。

翟恃其功,加以姻親,必有窺伺之患矣。」

襄王不聽,遂以叔隗主中宮之政。

說起那叔隗,雖有韶顏,素無閨德,在本國專好馳馬射箭。

翟君每出獵,必自請隨行。

日與將士每馳逐原野,全無拘束。

今日嫁與周王,居於深宮,如籠中之鳥,檻內之獸,甚不自在。

一日,請於裹王曰:「妾幼習射獵,吾父未嘗禁也。

今鬱鬱1宮中,四肢懈倦,將有痿痺之疾。

王何不一舉大狩,使妾觀之?」

襄王一寵一愛一方新,言無不從。

遂命太史擇日,大集車徒,較2獵於北邙山。

有司張幕於山腰,襄王與隗後坐而觀之。

襄王欲悅隗後之意,出令曰:「日中為期,得三十禽者,賞輈車三乘;得二十禽者,賞以輾車二乘;得十禽者,賞以輾車一乘;不逾十禽者,無賞。」

一時王子王孫及大小將士,擊狐伐兔,無不各逞其能,以邀厚賞。

打圍良久,太史奏「日已中矣。」

襄王傳令撤回,諸將各獻所獲之禽,或一十,或二十。

惟有一位貴人,所獻逾三十之外。

那貴人生得儀容俊偉,一表人物。

乃襄王之庶弟,名曰帶,國人皆稱曰太叔,爵封甘公。

因先年奪嫡不遂,又召戎師以伐周,事敗出奔齊國,後來惠後再三在襄王面前辯解求恕,大夫富辰,亦勸襄王兄弟修好,襄王不處已,召而復之。

今日在打圍中,施逞一精一神,拔了個頭籌。

襄王大喜,即賜輈車如數。

其餘計獲多少,各有賜賚。

隗後坐於王側,見甘公帶才貌不凡,射藝出眾,誇獎不迭。

問之襄王,知是金枝玉葉,十分心一愛一。

遂言於襄王曰:「天色尚早,妾意欲自打一圍,以健筋骨,幸吾王降旨!」襄王本意欲取一悅隗後,怎好不准其奏,即命將士重整圍場。

隨後解下繡袍。

原來袍內,預穿就窄袖短衫,罩上異樣黃金鎖子輕細之甲。

腰繫五彩純絲繡帶。

用玄色輕綃六尺,周圍抹額1籠蔽鳳笄2,以防塵土。

腰懸箭箙,手執朱弓。

妝束得好不齊整!有詩為證:

花般綽約玉般肌,幻出戎裝態更奇。

仕女班中誇武藝,將軍隊裡擅嬌姿。

隗後這回裝束,別是一般丰采,喜得襄王微微含笑。

左右駕戎輅以待。

隗後曰:「車行不如騎迅。

妾隨行諸婢,凡翟國來的,俱慣馳馬。

請於王前試之。」

襄王命多選良馬,鞴勒停當。

待婢陪騎者,約有數人。

隗後方欲跨馬,襄王曰:「且慢。」

遂問同姓諸卿中:「誰人善騎?保護王后下場。」

甘公帶奏曰:「臣當效勞。」

這一差,正暗合了隗後之意。

待婢簇擁隗後,做一隊兒騎馬先行。

甘公帶隨後跨著名駒趕上,不離左右。

隗後要在太叔面前,施逞一精一神。

太叔亦要在隗後面前,誇張手段。

未試弓箭,且試跑馬。

隗後將馬連鞭幾下,那馬騰空一般去了。

太叔亦躍馬而前。

轉過山腰,剛剛兩騎馬,討個並頭。

隗後將絲韁勒住,誇獎甘公曰:「久慕王子大才,今始見之!」太叔馬上欠身曰:「臣乃學騎耳,不乃王后萬分之一!」隗後曰:「太叔明早可到太后宮中問安,妾有話講。」

言猶未畢,侍女數騎俱到。

隗後以目送情,甘公輕輕點頭,各勒馬而回。

恰好山坡下,趕出一群麋鹿來,太叔左射麋,右射鹿,俱中之。

隗後亦射中一鹿。

眾人喝采一番。

隗後復跑馬至於山腰,襄王出幕相迎曰:「王后辛苦!」隗後以所射之鹿,拜獻襄王。

太叔亦以一麋一鹿呈獻。

襄王大悅。

眾將及軍士,又馳射一番,方才撤圍。

御庖將野味烹調以進,襄王頒賜群臣,歡飲而散。

次日,甘公帶入朝謝賜,遂至惠後宮中問安。

其時隗後已先在矣。

隗後預將賄賂,買囑隨行宮侍,遂與太叔眉來眼去。

兩下意全,託言起身,遂私合於側室之中。

男貪女一愛一,極其眷戀之情。

臨別兩不相捨。

隗後囑咐大叔:「不時入宮相會。」

大叔曰:「恐王見疑。」

隨後曰:「妾自能周旋,不必慮也!」惠後宮人,頗知其事。

只因太叔是太后的一愛一子,況且事體重大,不敢多口。

惠後心上,亦自覺著,反吩咐宮人「閒話少說。」

隗後的宮侍,已自遍受賞賜,做了一路,為之耳目。

太叔連宵達旦,潛住爆中,只瞞得襄王一人。

史官有詩歎曰:

太叔無兄何有嫂?襄王一愛一弟不防妻。

一朝射獵成私約,始悔中宮女是夷1。

又有詩譏襄王不該召太叔回來,自惹其禍。

詩云:

明知篡逆一性一難悛,便不行誅也絕親。

引虎入門誰不噬,襄王真是夢中人!

大凡做好事的心,一日小一日;做歹事的膽,一日大一日。

甘公帶與隗後私通,走得路熟,做得事慣,漸漸不避耳目,不顧利害,自然敗露出來。

那隗後少年貪慾,襄王雖則一寵一愛一,五旬之人,到底年力不相當了,不時在別寢休息。

太叔用些賄,使些勢,那把守宮門的,無過是內侍之輩,都想道:「太叔是太后的一愛一子,周王一旦晏駕,就是太叔為王了,落得他些賞賜,管他甚帳?」

以此不分早晚,出入自如。

卻說宮婢中有個小東,頗有幾分顏色,善於音律。

太叔一夕歡宴之際,使小東吹玉簫,太叔歌而和之,是夕開懷暢飲,醉後不覺狂蕩,便按住小東求一歡。

小東懼怕隗後,解一衣脫身。

太叔大怒,拔劍趕逐,欲尋小東殺之。

小東竟奔襄王別寢,叩門哭訴,說太叔如此恁般,「如今見在宮中。」

襄王大怒,取了一床一頭寶劍,趨至中宮,要殺太叔。

畢竟一性一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註解:

1逆:接。

2嬪嬙:宮內女官。

1安:安心。

2訛言:謠言。

3覆:顛倒。

1送女:奉贈妻子。

1遺:落下。

2內子:嫡妻。

3則:規則,榜樣。

4懽:歡。

1鋒嫡:鋒,刀口;鏑:箭頭。

2儓:低下之奴僕。

1猖介:結身自好。

2溷:混。

1足:腳。

此山之足:山腳。

1荊蠻:楚國。

1鬱鬱:沉悶。

2較:競逐。

1抹額:束在額上的巾。

2籠蔽鳳笄:紮緊頭髮。

1夷:夷人。

貶稱為野蠻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東周列國志》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話說晉文公在干城,誅了呂省、卻芮,向秦穆公再拜稱謝《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綿上太叔帶怙寵入宮中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