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
△《河源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元潘昂霄撰。
昂霄字景梁,號蒼崖,濟南人。
官至翰林侍讀學士,謚文僖。
是書紀世祖至元十七年遣篤什西溯河源至星宿海事,末有元統中柯九思跋。
《元史》已全錄其文,此別行之本也。
河源遠隔窮荒,前志傳聞,率皆瞽說。
惟篤什嘗親歷其地,故昂霄以聞於其弟闊闊出者,記為是編,自詫為古所未睹。
迨我皇上,神武遠揚,平定西域。
揆度水脈,規量地形,又知篤什所言,仍多疏漏。
已重為考定,勒在鴻編,用以祛萬古之疑,而訂百世之謬。
昂霄是記,竟以故紙置之可矣。
△《浙西水利議答錄》·十卷(永樂大典本)
一名《水利文集》,元任仁發撰。
仁發,松江人。
仕至都水少監。
明梁惟樞《內閣書目》云:「大德間,都水少監任仁發,以吳松江故道塞,震澤濫,為浙西害,乃上疏條利病疏導之法,凡十卷。」
前有仁發自序,又有許約、趙某二跋。
末附宋郟及其子僑《水利議》。
約跋稱「歲甲辰,中書以其議上聞,命中書省平章政事董是役。
由是震澤無壅,與三江之勢接,復朝於海」。
趙某跋稱,「是錄所載,其要有三:一曰浚江河以洩水,二曰築堤岸以障水,三曰置插竇以限水」雲。
△《海道經》·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惟書中「揚子江」一條,自稱其名曰,其姓則不可考。
前有明嘉靖中應良序,疑為元初人所撰,而後人增修之。
今觀書末附朱顏《鯨背吟》三十三首,顏為元人,則此書亦出元人可知矣。
其書言海路要害,及占風雨潮汛諸事,大抵皆為海運而作。
其後歌訣,與今人所說亦同。
然未免失之於太簡。
△《海道經》·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紀海運道裡之數,自南京歷劉家港開洋,抵直沽,及閩浙來往海道。
凡定泊遠近、險惡宜避之地,皆詳志之。
又有《占天》、《占》、《占風》、《占月》、《占虹》、《占霧》、《占電》、《占海》、《占潮》各門。
蓋航海以風色為主,故備列其占候之術。
疑舟師習海事者所錄。
詞雖不文,而語頗可據。
考海運惟元代有之,則亦元人書也。
後有《海道指南圖》,乃龍江至直沽針路。
嘉靖中袁以二本參校,刻入所編《金聲玉振集》,復錄元延間海道都漕運萬戶府《海運則例圖》、至正間周伯琦《供祀記》二碑,附於其末。
△《治河總考》·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車璽撰。
璽,宛平人,成化戊戌進士,官至河南按察司僉事。
是編考歷代治河之事,以時代先後為次。
始周定王,終明嘉靖十七年。
又以《禹貢》、《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元史·河源附錄》、宋濂《治河議》、《河南總志》諸條列後。
其標題又稱山東兗州府同知陳銘續編。
前後無序跋,不知孰為璽之原書,孰為銘之所補。
體例參差,刊刻拙陋,蓋當時書帕本也。
△《漕河圖志》·三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王瓊撰。
瓊有《晉溪奏議》,已著錄。
先是,成化間三原王恕作《漕河通志》十四卷。
弘治九年瓊以工部郎中管理河道,乃因恕之書而增損之。
首載《漕河圖》,次記河之脈絡源委,及古今變遷,修治經費,以逮奏議碑記,罔不具悉。
《明史》本傳稱瓊出治漕河三年,臚其事為志。
繼任者案稽之,不爽毫。
由是以敏練稱,蓋其書之切於實用如此。
惜原本八卷,此本止存三卷,非完帙矣。
△《問水集》·五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劉天和撰。
天和有《仲志》,已著錄。
嘉靖初,黃河南徙,天和以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
乃疏汴河,自朱仙鎮至沛縣飛橋。
又疏山東七十二泉,自鳧、尼諸山達南旺河。
役夫二萬,不三月訖工,詔加工部侍郎。
此書蓋據其案視所至形勢利害,及處置事宜,詳述之以示後人。
一卷末有《治河本末》一篇,為工部都水郎中郾城楊旦所作,以紀天和之績。
後四卷則皆其前後奏議之文也。
△《通惠河志》·二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吳仲撰。
仲字亞甫,武進人。
正德丁丑進士,官至處州府知府。
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開通州運河,明初湮廢,糧皆由陸以運,費重民勞。
仲以御史巡按直隸,疏請重浚。
不數月工成,遂至今為永利。
其事詳見《明史》。
後仲外調處州時,恐久而其法浸弛,故於舟中撰此書奏進,得旨刊行。
上卷載閘壩建置開浚事宜,而冠以源委圖說,中卷及附錄皆諸司奏疏,下卷皆碑記詩章也。
△《三吳水利論》·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伍餘福撰。
餘福有《陝西志》,已著錄,是書凡分八篇。
一論五堰,二論九陽江,三論夾苧干,四論荊溪,五論百瀆,六論七十三,七論長橋百洞,八論震澤。
皆吳中水利要害,大旨本宋單鍔所論,而推廣之。
△《新河初議》·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明正德間,河決徐沛,運道淤塞,特起盛應期往治之。
應期建議,於昭陽湖東北進江家口,南出留城口,開浚百四十餘里。
較疏舊河力省而利永,計需夫六萬五千人,銀二十萬兩,剋期六月告成。
時胡世寧行取進京,道經沛縣,親睹情形,因上疏與應期議合。
興役垂成,為言者所沮而罷。
應期坐奪職。
史稱後三十年,朱衡循新河故跡成之,運道終蒙其利。
則是舉不為無見,而言者為冒嫉之口可知矣。
此編載世寧及應期原《議開河疏》,並世寧《請與應期同罪疏》,以見一事之始末。
以其事未竟功,故但曰《新河初議》也。
應期字新徵,吳江人。
弘治癸丑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事跡具《明史》本傳。
世寧有《奏議》,已著錄。
△《浙西水利書》·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錄前代治水文字,凡奏記、書狀、疏論、或問之類並列焉。
計宋文十九首,元文十五首,明文十二首,而宋以前不採。
疑為未成之書。
其明文載至弘治間止,則當為正德時所撰集也。
△《膠萊新河議》·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獻撰。
獻字惟從,號南灃,又自號木石子,咸寧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山東巡察海運副使。
初,元時海運,經由登萊,避槐子口大石之險,故放洋於三沙黑水。
歷成山正東,逾登州東北,又西北抵萊州海倉。
然後出直沽,以達天津。
後於槐子口西之馬壕,別開河道,由麻灣抵海倉,以達直沽。
鑿之遇石而止。
獻於元人所鑿之西,燒石開道十四里,麻灣以通。
於是江淮之舟,可至膠、萊。
餘三十里,功未竟,獻適遷去。
有撓之者(案《明史·孫應傳》,稱為山東布政使時有創開膠萊河議者,應力言不可,則撓之者指應也),功遂不成。
獻因敘其案牘為一編,以貽後來,此書上卷是也。
其下卷則獻沒之後,膠、萊人思其功,祀之名宦。
工科給事中李用敬又理其說,奏請續蕆其事。
其後人又匯刻之,附獻書以行雲。
△《吳中水利通志》·十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七卷分序蘇、松、常、鎮並杭、嘉、湖諸府之水,而各以歷代修浚之跡附載於後。
次為《考議》二卷,次為《公移》三卷,次為《奏疏》三卷,次為《紀述》二卷。
其敘事皆至嘉靖二年止,每卷之末,題嘉靖甲申錫山安國活字銅版印行。
安國嘗翻刻留元剛所編《顏真卿集》及《年譜》,蓋亦好事之家也。
△《河治通考》·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吳山撰。
山,高安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謚文端。
是書大旨謂河雖經數省,而自龍門下趨,則梁地當其衝,故河患為甚。
前有自序云:「近日所刻《治河總考》,疏漏混復,乃重加校輯,匯分序次。」
一卷曰《河源考》,二卷曰《河決考》,三卷至九卷曰《議河治河考》,末卷曰《理河職官考》。
上溯夏周,下迄明代,總為十卷。
前有崇禎戊寅其曾孫士顏序略,蓋重刊時所作也。
△《吳江水利考》·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沈啟撰。
啟字子由,號江村,吳江人。
嘉靖戊戌進士,官至湖廣按察司副使。
是書大旨以吳江為太湖之委,三江之首。
凡蘇、松、常、鎮、杭、嘉、湖七郡之水,其瀦於湖,流於江,而歸於海者,皆總匯於此。
故述其源委之要,蓄洩之方,輯為一編。
前二卷曰《水圖考》、《水道考》、《水源考》、《水官考》、《水則考》、《水年考》、《堤水岸式》、《水蝕考》、《水治考》、《水柵考》,後三卷皆《水議考》,乃啟晚歲家居所輯。
至國朝雍正中,其八世孫守義復為校正刊行。
《江南通志》稱其於水道最為詳核。
今觀其書,於治水條規,頗為明備。
於支派曲折,尚不能一一縷載也。
△《全吳水略》·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吳韶撰。
韶,華亭人,自號秦阜山人。
是書成於嘉靖戊戌。
首載蘇、松七府為《總圖》,次作《捍海塘紀》,次列太湖、三江及諸水源委。
凡疏導修築之事,以及歷代官司職掌、公移事實,悉采錄之。
△《兩河管見》·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潘季馴撰。
季馴有《司空奏疏》,已著錄。
此書乃其巡撫廣東時,值兩河水決,再以右都御史督理河道之所建白也。
首卷為圖說,冠以敕諭,二卷治河節解,三卷為修守事宜。
其大旨與所撰《河防一覽》相同雲。
△《治水或問》·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龐尚鴻撰。
尚鴻字少襄,南海人。
副都御史尚鵬之弟。
以貢入國學,上書政府。
復獻飛車、飛舟諸疏,得旨下部。
授鹽城訓導,擢英山知縣。
時河決為祖陵患,尚鴻撰進《治河三策》。
值巡撫與河臣議不合,移怒尚鴻,謫西安縣教諭,終昆山縣丞。
蓋亦好事而兼好議論者也。
是編乃其在鹽城時講求治河方略,設為或問,類次成書。
其力辟毀高堰之議,大抵與潘季馴相合。
末附《開澗河疏草》一首,則專論泗州祖陵利害雲。
△《新浚海鹽內河圖說》·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序略云:「海鹽地勢卑下,與海沙平。
每潮水漲,高出平地丈餘。
恃以障蔽者,僅石塘,石塘之內有裹土塘,然猶不能御潮。
必有內河以納過塘之水,而後洩其橫流之勢。」
萬曆五年海溢,鹽邑受害特甚,是年遂開內河。
此編即詳記是役。
其說撮舉大要,而圖則甚詳。
蓋海鹽知縣所刊,稱於時巡撫浙江僉都御史為徐拭。
拭字世寅,常熟人。
嘉靖丁未進士,以劾趙文華坐謫者,即其人。
後官至南京工部尚書,《題名碑錄》作…,《明史》本傳亦作…。
此本作拭,刊版誤也。
△《新河成疏》·(無卷數,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工部都水郎中游季勳、沈子木、朱應時、塗淵,主事陳楠、張純、唐煉同編。
初,嘉靖四十四年七月,黃河決浸沛縣諸處,工部尚書朱衡與都御史潘季馴等相度地勢,議於南陽至留城一帶,別開新河。
自留城至白洋淺一帶,則挑復舊河。
於時朝議不一,然迄從衡議。
是編皆其前後案牘,凡圖五,奏疏十有一。
其稱古之治河,惟避其害;今之治河,則又欲藉以通漕事。
與賈讓等異,所言極為明晰。
又稱居民之情在新河者,則稱新河可開;在舊河者,則稱舊河可復。
皆為市廛之私,非為國家運道之計。
亦究悉物情之言也。
△《東吳水利考》·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圻撰。
圻字元翰,上海人。
嘉靖乙丑進士,官至陝西布政司參議。
《明史·文苑傳》附見《陸深傳》中。
其書首列《東吳七郡水利總圖》,而書中所載止六郡,於杭郡未之及也。
六郡中尤詳於蘇、松、常、鎮四郡,嘉、湖則稍略焉。
前九卷為《圖考》,圖各系以說。
後一卷為《歷代名臣奏議》,所採亦復寥寥。
圻以吳人而考吳地水利,應無謬誤。
然謂錢塘江出寧波之赭山,不知寧波別有赭山,乃混而為一。
又引《水經》東至餘姚縣東入於海,不知姚江源出大菁山,逕寧波入海,並不與浙江通。
圻不加辨正,均未免於疏舛。
△《黃河圖議》·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鄭若曾撰。
若曾有《鄭開陽雜著》,已著錄。
是書所列,上起河源,下迄東海,凡為五圖。
而以歷代防浚得失,附論於後。
明代自嘉峪關外,即以為絕域,無由西越崑崙。
故所繪河源,仍沿《元史》之誤。
至始終力主王獻開膠萊河以通海運之說,亦未必可以施行。
黃河湍悍,變態百出,月異而歲不同,區區一卷之圖,固未可執為定論也。
△《治河管見》·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潘鳳梧撰。
鳳梧,桐鄉人,貴州籍。
隆慶庚午舉人。
是編末有茅一桂跋,稱為《安邊濟運本書》。
蓋鳳梧別有《邊事》一書,合此書而總名之,此則僅存其治河書也。
其書多作歌括,立名詭激,而詞意實淺近。
後載聘啟之類,尤為蕪雜。
△《潞水客談》·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徐貞明撰。
貞明字孺東,一曰伯繼,貴溪人。
隆慶辛未進士,官至尚寶司少卿。
其官工科給事中時,上疏言畿甸水利,大旨開西北之溝洫,以省東南之漕運。
廷議不行。
會以他事外謫太平府知事,不能再疏理前說,乃於通州旅次作此書,設為賓主問答之辭,以盡疏中之義。
前有萬曆丙子張元忭序,又有俞均重刊序,及王祖嫡題詞,末有李世遠、王一鶚二書,李楨、米鴻謨二跋,皆盛推之。
然其後貞明復官還朝,再申前請,廷議用其策,即命貞明領之。
迄不能成功而罷。
又《明史·汪應蛟傳》載,應蛟巡撫保定時,奏興畿輔水利,工部尚書楊一魁贊成其事。
神宗報許,後亦卒不能行。
蓋持是議者,皆妄冀水利一興,即北方之粟足供倉儲,可以省南方之漕運。
而不知古今異勢,南北異宜。
書生紙上之言,固未可概見諸實事也。
△《西瀆大河志》·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張光孝撰。
光孝字維訓,號左華,自署關中人,不知為何郡縣也。
是編志大河源委與決塞修浚之宜,傍及祀典、雜事、藝文,猶屬志書之體。
乃復摭入天河星象,龍馬卦畫,繪圖列說,附會支離。
是與水官何涉乎?
△《千金堤志》·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謝廷諒、周孔教、姜宏范同撰。
廷諒字友可,金人。
萬曆乙未進士,官至順慶府知府,事跡附見《明史·謝廷瓚傳》。
孔教有《中丞疏稿》,已著錄。
宏范,臨川人,仕履未詳。
千金堤在撫州府城東,當汝水之沖,即唐之千金陂,屢有興廢。
萬曆五年,知府古之賢率屬重修,廷諒等因述此志,以紀其事。
凡《形勝》、《沿革》、《經畫》、《人物》各一卷,《藝文》四卷,皆一時頌美之詞也。
△《古今疏治黃河全書》·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黃克纘撰。
克纘字紹夫,晉江人。
萬曆庚辰進士,官至工部尚書,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乃其巡撫山東時所作,分《黃河考略》、《治河左袒》、《三吳水利》諸目。
所載上起祖乙之圯耿,下終萬曆三十二年蘇莊之決,末系以論,陳當時便宜。
其大旨主於順河之性以疏之,而歷陳明代河決,未疏先塞之害。
其引漢武《瓠子歌》,謂漢時河已通淮泗。
又引宋張洎疏,以為《禹貢》九河之外,原引一支南行入淮泗,則未免出於附會也。
△《河漕通考》·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黃承元撰。
承元,秀水人。
萬曆丙戌進士,官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
上卷論河防,下卷論漕運,皆上溯歷代,下迄萬曆中年。
文頗簡潔,而傷於太略。
△《海塘錄》·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仇俊卿撰。
俊卿,海鹽人。
官國子監博士。
萬曆十五年,海鹽塘潰重修,俊卿因錄其圖式案牘為此書。
《浙江通志》已采錄其大略。
其所紀述,距今一百餘載,亦今昔異宜矣。
△《河渠志》·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吳道南撰。
道南字會甫,崇仁人。
萬曆己丑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謚文恪。
事跡具《明史》本傳。
萬曆甲午,陳於廷建議修國史,令翰林諸臣分門受事。
道南領修《河渠志》,此即其原稿也。
凡三篇,曰《運河》,曰《黃河》,曰《通惠河》,其餘皆未之及。
按《明史·藝文志》作二卷,則是本己非全帙矣。
前有總序,謂冠以圖策,載其領要。
今此書無圖,蓋傳寫者失之。
考《元史》以前諸志,皆無圖繪,此例蓋道南所首創也。
△《泉河史》·十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胡瓚撰。
瓚有《禹貢備遺增注》,已著錄。
是編《圖紀》一卷,《職制》一卷,《泉源》一卷,《河渠》一卷,《職官表》二卷,《泉河派表》一卷,《疆域》、《山川》、《伕役》、《漕艘》、《宮室》、《人物》、《秩祀》、《敘傳》各一卷。
乃瓚分司南旺時,據《河志》、《閘河考》、《泉河志》諸書刪輯而作。
於河湖閘壩堤防瀦洩之道,載之頗悉,特體例冗雜,尚有待於後人之潤色耳。
末附《泉河大事記》一卷,用編年體以總括全書,大略亦近復贅。
又《泉源志》後有天啟二年主事薛玉衡新開泉名二十七處,則後人所續入也。
△《皇都水利》·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袁黃撰。
黃號了凡,嘉善人。
萬曆丙辰進士,官兵部主事。
是編歷考北直隸河渠,意在興修水利。
末載畿內田制、開田賞功、沿海開田諸論,大旨頗與徐貞明《潞水客談》相近。
黃嘗任寶坻令,縣賦繁重,具疏乞減,故於畿輔利弊尤所究心。
卷首題「前進士袁黃,」撰旁注云「了凡雜著」,亦疑非完帙也。
△《南河志》·十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朱國盛撰。
國盛字敬韜,華亭人。
萬曆庚戌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兼理侍郎事。
天啟五年,國盛以工部郎中管理南河,創為此志。
自《敕諭》至《公移》凡三十三門,於黃、淮諸水疏治事宜,頗為詳析。
前有自作序例一首,又有李思誠、徐標二序,後有彭期生跋。
思誠,揚州人。
標與期生皆繼國盛董斯役者也。
△《常熟水論》·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薛尚質撰。
尚質,常熟人。
以白茅、許浦、福山三浦為常熟宣洩所賴,故作此以明其利害。
前有自序,言考當代名臣奏議,及唐宋諸賢成說,可以行於今者,凡若干條。
為之贊論,以備於左。
復著《水利論》一篇,《雜論》十條,以廁於末。
此本為曹溶《學海類編》所載,僅有《水利論》及《雜論》,而無所謂名臣奏議及唐宋成說者,蓋刪其前半,非完書矣。
△《黃運兩河考議》·六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首《總論》一篇,次以歷代治河之事編年紀載,始唐堯,迄明熹宗。
其大旨欲復九河故道,引全河北趨以歸海。
所謂紙上空談,不達時變,與欲復井田封建同一迂謬耳。
△《河紀》·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承澤撰。
承澤有《尚書集解》,已著錄。
是書紀黃河遷徙始末,兼及畿輔水利。
大旨為籌畫漕運而作也。
△《具區志》·十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翁澍撰。
澍字季霖,吳縣人。
是書以明蔡羽《太湖志》、王鏊《震澤編》為本,參酌增損,續成此書。
於瀕湖港瀆,區畫獨詳。
△《北河續記》·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閻廷謨撰。
廷謨,孟津人。
順治丙戌進士,以工部主事督理河工。
是編因謝在杭舊志而修之,又附錄古跡、藝文於其後。
廷謨自序,謂「刪其不宜於今而增其正行於今者」,故所紀形勢頗詳。
然正行於今者增之是也,其不宜於今者亦當存以備考證,乃協志乘之體。
一概刊除,非通論也。
△《河防芻議》·六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崔維雅撰。
維雅,新安人。
順治丙戌舉人,初任儀封縣知縣,升淮安府同知,調開封府南河同知。
即以防河功,授寧波府知府。
因總河王光裕請,再遷管河道僉事,官至布政使。
其成是書,則為江蘇按察使司時也。
其治河有七法。
曰引河,曰遙堤,曰月堤,曰縷堤,曰格堤,曰護埽,曰截壩。
前明潘季馴《河防一覽》,詳於堤壩之說,而不言引河。
維雅獨申引河之說,蓋當河流悍激之地,不得不浚此以殺其勢耳。
其書前為總圖,後為分圖。
總圖所以審其形勢,而分圖所以定其工程。
圖各有說,所以明其致治之原。
維雅身歷河工二十餘年,著為此書,其意見與靳輔頗不相合。
康熙二十一年河決蕭家渡,維雅因上疏條奏河務,斥輔所築減水壩為不可用,請變前法而更張之。
上特遣大臣履勘,復召輔與維雅廷辨。
輔指列情形,具陳維雅剿襲之謬。
維雅無以對,卒從輔議,而河患以息。
是其說亦多出於一偏之見,不可據為定論也。
△《新劉河志》·一卷、《婁江志》·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顧士璉撰。
士璉字殷重,太倉州人。
先是,順治十二年,婁江塞,水無所歸。
太倉知州白登明,開鑿朱涇舊跡而水以安。
州人名之曰新劉河,以婁江舊名劉河也。
士璉實佐是役,故輯其始末,為志一卷。
康熙辛亥,再浚劉河之淤,仍以士璉任其事。
工既竣,乃復輯《婁江志》二卷。
上卷敘新續,下卷考舊跡,而以郟、郟僑諸人治水之書附焉。
《新劉河志》其稿本出登明,士璉重輯之,《婁江志》則士璉所自輯。
以其循登明之法而成功,故亦題曰「登明定」,示不忘所自也。
前有王瑞國、郁禾序,皆稱為《吳中開江書》,蓋當時二書合刊,總題此名耳。
△《山東全河備考》·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葉方恆撰,方恆字學亭,昆山人。
順治戊戌進士,官至山東濟寧道。
是編即其督理山東河道時所輯,專言漕河之在山東者。
首《圖志》,次《河渠》,次《職制》,次《人文》。
大致采掇明王恕《漕河通志》、王瓊《漕河圖志》、車璽《漕河總考》諸書,而稍參以近時之形勢。
△《明代河渠考》·(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萬斯同撰。
斯同有《廟製圖考》,已著錄。
是書採取有明列朝實錄,凡事之涉於河渠者,悉案年編次。
天啟四年以後,則雜取邸抄野史以足成之。
視史志所載稍詳,然頗傷冗雜。
考斯同嘗預修《明史》,此本疑即其摘錄舊聞,備修志之用者,後人取其殘稿錄存之也。
又兩江總督所採進,亦有此書,題曰《明實錄河渠考》。
所載止於萬曆四十八年,知當時隨筆抄錄,本未成書。
後來傳寫其稿者,各據所見之本,故多寡互異,並書名亦小不同矣。
△《今水經》·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撰。
宗羲有《易學象數論》,已著錄。
是書前列諸水之名,共為一表,皆以入海者為主,而來會者以次附之,如汴入河、須鄭入汴、京入鄭、索入京之類。
自下流記其委也,後各自為說,分南北二條,皆以發源者為主,而所受之水以次附之。
如衛河出輝縣蘇門山,逕衛輝府北,東流淇水來注之,又過縣內黃界,漳水入焉之類,自上流記其源也。
其所說諸水,用今道不用故道,用今地名不用古地名,創例本皆有法。
而表不用旁行斜上之體,但直下書之,某入海,某入某,某又入某,頗不便檢尋。
又渭入河,漳、清、、涇、沮入渭,洛入河,、澗、伊入洛之類,皆分條。
淇、漳、汶、滹、桑入衛,清入淇,沙、易入滹,溫、義入易,洋入桑之類,又合條,則排纂未善也。
其書作於明末,西嘉峪,東山海,北喜峰,古北居庸,皆不能逾越一步。
宗羲生於餘姚,又未親歷北方,故河源尚剽《元史》之說,而灤河之類亦沿《明一統志》之舊。
松花、黑龍、鴨綠、混同諸江,尤傳聞彷彿,不盡可據。
我朝幅員廣博,古所稱絕域,皆入版圖,得以驗傳聞之真妄。
《欽定西域圖志》、《河源紀略》諸書,勘驗精詳,昭示萬代。
儒生一隅之見,付之覆瓿可矣。
△《明江南治水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陳士廣撰。
士廣號宿峰,秀水人。
康熙初以貢生閣試,授主事。
是書大旨主於廣浚分支,共受三江之水;多為尾閭,以殺震澤之怒。
故所錄惟以夏原吉議三條為主,而況鍾、李克嗣、呂光、海瑞、許應逵五事附焉,非盡錄明一代治水之政也。
△《湘湖水利志》·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
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
蕭山湘湖為一邑水利所資,宋熙寧間縣民殷慶倡議建塘而未行。
至楊時為縣令,始舉其役。
而明尚書魏驥修築之後,為豪民所占,御史何舜賓又以死爭復之。
舜賓之婿僉事富玄因作《蕭山水利志》,歲久殘闕。
奇齡因其舊本,補輯是編。
前二卷詳述湘湖沿革條約,第三卷則附錄諸湖,而終以湘湖歷代禁罰舊例。
其大旨以杜侵占為本。
△《東南水利》·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愷曾撰。
愷曾,歸安人,康熙壬戌進士,官至山東道監察御史。
是書前四卷錄康熙以來太湖、劉河、白茆、孟河諸處興修開浚奏議公牘,第五卷錄折解、緩徵、議賑、兵糧、關稅諸奏議。
其目錄內自注有曰:「是卷內有無關水利,因當事大臣仰體主恩,曲為生民請命,俾安樂利,故載入。」
蓋因水利而附錄者也。
第六卷、七卷皆前代水利沿革,於郡城修築之外,亦附錄賦額、田稅、均糧、鹽口諸事,蓋亦留心於民事者。
然志乘皆已具載,此為贅出矣。
△《治水要議》·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孫宗彝撰。
宗彝有《易宗集注》,已著錄。
此書載曹溶《學海類編》中。
其議治河之法,以築歸仁堤、疏周家橋為主。
蓋亦執一偏之見,未可坐論起行也。
△《太湖備考》·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金友理撰。
友理字玉相,吳縣人。
是書卷首為巡幸圖說。
卷一總志太湖。
卷二為沿湖水口、濱湖山。
卷三為水治、水議。
卷四為兵防、湖防、論說、記兵、職官。
卷五為湖中山泉、港瀆、都圖、田賦。
卷六為坊表、祠廟、寺觀、古跡、風俗、物產。
卷七為選舉、鄉飲。
卷八為人物。
卷九為列女。
卷十、十一為詩。
卷十二、十三為文。
卷十四為書目、災異。
卷十五為補遺。
卷十六為雜記。
大旨為明人《太湖志》、《震澤編》皆詳於湖中而略於湖外,以所重在名勝,而水利、兵防不及悉,故以此書補所闕雲。
△《蕭山水利書初集》·二卷、《續集》·一卷、《三集》·三卷、《附集》·一卷(浙江江啟淑家藏本)
《初集》,明富玄編,國朝來鴻雯重訂。
《續集》、《三集》皆國朝張文瑞編。
《附集》,文瑞之子學懋所編。
蕭山水利,以湘湖為最溥。
明初,其邑人御史何舜賓嘗以清理占田被禍。
玄為舜賓婿,因取章懋、魏驥所輯《水利事跡》,合梓以行,以備考驗。
康熙五十八年,有私決湘湖者,水利幾廢。
鴻雯據舊本重加訂正,文瑞又旁搜黃震《萬柳堂記》等文十二篇,為《續集》,並刊行之。
雍正十三年,文瑞又以舊作《西江塘》、《湘湖紀事稿》二帙輯為《三集》。
其《附集》則《蕭山水利》十條,即明紹興知府賈應璧所撰《圖說》之舊本也。
△《治河前策》·二卷、《後策》·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馮祚泰撰。
祚泰字粹中,滁州人。
乾隆壬申舉人。
是編乃其肄業中山書院所作。
分《前策》、《後策》二集。
《前策》三十篇,皆詳述《禹貢》水道及歷代遷徙之跡,而評其得失。
《後策》十一篇,皆條析現在利病。
《前策》大旨主復北派放河,使東入海,自不病會通。
《後策》大旨主閉南崖減水壩,不引濁沙入湖,添建北崖減水壩,另辟海口以洩其泛漲。
△《水鑒》·六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郭起元撰。
起元,閩縣人。
歷官盱眙縣知縣,遷泗州知州、宿虹同知。
皆積水為患之區,因即所見聞,勒為一編。
凡《論》十四篇,《說》四十四篇,《策》六篇,《考》四篇。
刻於乾隆癸酉。
其論淮徐一路,皆身所閱歷之言。
其他如江南、浙江、湖北、山東諸水,則亦傳聞之論。
至於《黃河源流》一篇,仍襲元人舊說,尤未得其真也。
△《安瀾文獻》·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沈光曾撰。
光曾,秀水人。
官高郵州知州。
是編輯前明及國朝修治南河大要,分為四篇。
一曰《分黃》,二曰《導淮》,三曰《利運》,四曰《全下》。
以皆錄前人奏議之詞,故名曰《文獻》。
其大旨在於劉老澗多設滾壩,疏通沭河。
以六塘清水道之,使疾趨入海,以治河。
於張福口、裴家塘等處浚引河,使洪澤之水盡出梯關,以治淮。
又繪圖冠於卷首。
末有乾隆十年重刻《書後》一篇,乃其病中所作。
謂潘季馴稱河不兩行,乃加河未創、中河未開以前,以黃河為運道,故有是說。
今則運道自清河、桃源以上,已無藉於黃河,自宜隨時籌畫。
又稱惟別穿一渠之說,必不可行。
穿則河水橫經,運道挾之而走,實有可虞。
黃壩新河之陳跡足鑒雲。
──右「地理類」河渠之屬,五十二部、二百四十五卷,內二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北邊備對》·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程大昌撰。
大昌有《易原》,已著錄。
是書前有大昌自序,稱「淳熙二年因進講《禹貢》,孝宗問以塞外山川,未能詳對。
紹熙中,奉祠家居,乃補撰此書。
以緣起於講筵顧問,故仍以《備對》為名」。
凡二十一則,皆摭史傳舊文,無所考正。
△《江東地利論》·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武撰。
武始末未詳。
所論凡十篇,首論東南北古昔為最盛;次論南北勝負之勢;次論東南地勢在江、淮;次論西南地勢在巴、蜀;次論合淝、濡須攻守之要衝;次論襄漢、荊南上流之重鎮;次論襄陽為江陵捍蔽;次論壽春為江東捍蔽;次論西臨關隴,東瞰青、齊,以取中原;次論中外盛衰在於天時。
大抵亦與《江東十鑒》相表裡,蓋宋南渡後人人能為是言也。
△《東南防守利便》·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陳克、吳若同撰。
考《宋史·呂祉傳》,祉知建康,與吳若等共議,作此書上行在。
大略謂立國東南,當聯絡淮甸、荊、蜀之勢,蓋專為南宋立言者也。
此本刊於明崇禎間,前有祉《進書繳狀》一篇,稱吳若為本府通判,蓋其幕屬雲。
△《邊防控扼形勢圖論》·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江默撰。
默始末未詳。
其《進書狀》有云:「臣效官極邊四載,考究今古地名形勝,撰列《邊防控扼形勢圖》並《論》二十四首,繕寫成冊。
皆是今日邊防急務。
不如此行,則淮西不可守,無淮西則長江不可恃。
昔三國吳無淮西,亦守巢湖,不敢退守長江。
以長江千里,不可勝守,而巢湖兩岸阻山,中間阻水,易守故也。
今日有兩淮,何為退守池州、江州,棄巢湖之險哉!」其論亦剴切,然不論攻而論守,其作於和議之後歟?
△《東關圖》·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聞人詮輯。
詮有《南畿志》,已著錄。
是編乃嘉靖壬辰詮為監察御史時巡視山海等關,以荏任例取地圖,而繪畫不免勞費,乃取平原張祿舊時所繪諸圖,重加校正,刊以備閱。
所載關塞二百一十有二,紀其道裡遠近,形勢險易,頗詳。
詮即刊刻《舊唐書》者。
《舊唐書》明代幾佚,其得重見於世者,實詮之力。
較方從哲官內閣時竊謝承《後漢書》以出,匿不示人,遂致天地之間,不復得見是書者,其用心之廣隘,相去遠矣。
△《修攘通考》·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何堂編。
堂有《括蒼匯紀》,已著錄。
此編以偽蘇軾《地理指掌圖》,與桂萼《明輿地圖》、許論《九邊圖》三書合而刊之。
別立此名,更無一字之論著。
恐堂之陋未必至是,或坊賈所托歟?
△《九邊考》·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魏煥編。
煥字東洲,長沙人。
嘉靖乙丑進士,官兵部職方司主事。
是書作於嘉靖辛丑。
第一卷為《鎮戍經略》,以下分九邊為九卷,而各邊之中,又分《疆域》、《保障》、《責任》、《軍馬》、《錢糧》諸目。
所採多奏章案牘,大抵紙上之談也。
△《海防圖論》·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鄭若曾撰。
若曾有《鄭開陽雜著》,已著錄。
是圖乃若曾與唐順之所共定,凡十二幅。
其式以海居上,地居下,乃畫家遠近之法,若曾具為之辨。
胡宗憲所題為《海防一覽》者,即此書也。
其書成於《萬里海防圖》之先,蓋草創未詳之本。
後其六世孫定遠刊《海運圖說》、《黃河圖議》等編,復並是書刻之雲。
△《萬里海防圖說》·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鄭若曾撰。
是書乃若曾入胡宗憲幕府以後,與同事邵芳取舊撰《海防圖論》,復加考定。
起廣東,歷福建、浙江、南直、山東、遼東,計程八千五百餘里。
雜圖七十五,各為之論。
若曾自序以為「許默齋《九邊圖論》詳於西北,此獨詳於東南」雲。
△《江防圖考》·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鄭若曾撰。
若曾既圖海防,復為此書。
起九江至金山衛,凡為圖十有九。
後備論沿江守禦兵弁之數,及所當修補增置之法。
△《江防考》·六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吳時來撰,王篆增補。
時來,仙居人。
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左都御史,謚文恪。
篆,夷陵人。
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
隆慶二年,時來以南京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創為此考。
六年,篆奉命繼其任,以時來書度之,形勢微有不同。
因仍其體例,增損重訂。
蓋明代以南京為根本重地,專設操江都御史,與勳臣一人同領其事。
所轄水操軍以萬計,上自九江,下抵蘇、松、通、泰,緩急鹹責成之。
是考於形勝、營制、官兵、沿革頗為詳備。
蓋當時積習廢弛,其立法特密雲。
△《兩浙海防類考續編》·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範淶撰。
淶字原易,休寧人。
萬曆甲戌進士,官至福建右布政使。
自嘉靖中倭寇犯兩浙,沿海郡縣,被害最深。
故守土者以海防為首務。
胡宗憲作《籌海圖編》後,續之者有《海防考》、《海防類考》諸書,而沿革不常,每有闕略。
萬曆二十九年,淶官海道副使,因取諸書復加增廣,故名曰《續編》。
前有史繼辰序,並《類考》舊序二首。
凡四圖,四十一目,於兵衛、巡防、餉額各事宜,頗為詳備。
惟多錄案牘之文,未免時傷冗漫耳。
《江南通志》列淶於《儒林傳》中,載所著有《休寧理學先賢傳》、《范子嚨言》、《陽文集》,獨不及此書。
蓋自宋以來,儒者例以性命為精言,以事功為霸術,至於兵事,尤所惡言。
殆作志者恐妨淶醇儒之名,故諱此書歟?然古之聖賢,學期實用,未嘗日日畫《太極圖》也。
△《溫處海防圖略》·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蔡逢時撰。
逢時字應期,宣城人。
萬曆庚辰進士,官溫處兵備副使。
溫處為兩浙海疆門戶,明季倭寇出沒,號曰要衝。
逢時此書,作於萬曆二十四年。
皆據當時文移、冊籍編次成帙,凡地形、船械,以及戰守選練之法,無不畢載。
共為圖四,子目四十有三。
△《籌海重編》·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鄧鍾撰。
鍾字道鳴,晉江人。
萬曆二十年,倭大入朝鮮,海上傳警。
總督蕭彥命鍾取昆山鄭若曾《籌海圖編》,刪其繁冗,重輯成書。
冠以各處海圖,次記奉使朝貢之事。
又分案沿海諸省,記其兵防制變各事宜,而以經略諸條終之。
於前代舊事,亦間有引證。
前有彥序一篇,極稱胡宗憲功,亦當時公論也。
△《海防圖論》·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所載惟江南、浙江、山東、遼東,而福建、直隸諸省沿海之地,並無圖說。
疑其有闕佚也。
△《陝西鎮考》·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略記陝西諸鎮城堡之屬,大抵從王圻《續文獻通考·邊防門》中錄出。
蓋明人所為也。
△《海防述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國朝杜臻撰。
臻有《閩粵巡視紀略》,已著錄。
是書臚列沿海險要形勢,及往來策應諸地,於諸洋列戍哨探事宜,亦並及之。
案,臻於康熙二十二年奉詔偕內閣學士石柱往閩、粵定疆理,茲書蓋即其時所著也。
△《延綏鎮志》·六卷(內府藏本)
國朝譚吉璁撰。
吉璁,字舟石,嘉興人。
由內閣中書官至登州府知府。
明時以延綏為重鎮,設重兵以防河套。
本朝順治初年,罷延綏巡撫不設,而延綏鎮尚仍舊名。
康熙十二年,吉璁以延安府同知分駐榆林城,乃因明巡撫塗宗舊本,重修此志。
自《圖譜》至《藝文》,凡分十二類。
所載皆明代邊防之事。
△《蠻司合志》·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
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
是編皆紀明代土司始末。
凡湖廣一卷,貴州二卷,四川四卷,南四卷,兩廣四卷。
亦其修史所餘之稿也。
△《江防總論》·一卷、《海防總論》·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姜宸英撰。
宸英字西溟,慈人。
康熙丁丑進士,官翰林院編修。
己卯充順天鄉試副考官,為正考官修撰李蟠所累,逮問。
蟠遣戍,宸英卒於獄。
是二書載曹溶《學海類編》中。
各冠《總論》於前,而條系其形勢之略於後,題曰《附錄》。
案《江防論》末稱:「依海道所經,自廣東西路始,福建、浙江、江南、登萊、天津衛、遼陽,以次及之。」
又括海南所經各省郡縣,自為一卷,與論後所附錄全不相應。
又稱「其沿海山河,寇宗入犯分合,日本輿地,皆有圖」。
今亦無圖。
知曹溶刪節其文,非宸英之原帙也。
△《秦邊紀略》·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書中首卷「河州條」注,內有「西夷部落三十有奇,康熙十四年圍衛城一月,康熙二十二年又犯衛地」之語。
又四卷《近疆西夷傳》內載,康熙二十四年,祝囊同科爾坤十八部由古北口入覲事,則此書為康熙間人所作。
首載河州及西寧、莊浪、涼州、甘州、肅州、靖遠、寧夏、延綏等衛形勢要害;次載西寧等衛南北邊堡;次載西寧等衛近疆及河套;次載外疆、近疆西夷傳,河套部落蒙古四十八部落考略,西域土地人物略。
其論邊鄙疆域,及防守攻剿情形,一一詳悉。
蓋國家初定西陲,中間遘王輔臣之叛,與滇、黔相煽。
方用兵於內地,故近邊諸部,往往窺竊。
後乃以次削平,馴為臣僕。
此書所述,皆是時之形勢。
方今聖武遠揚,天山南北二萬餘里,皆置郡開屯,歸我疆宇。
昔之所謂險要者,今皆在戶闥之間;昔之所謂強梁者,今皆隸賦役之籍。
此書所述,皆無所用之。
然在當時,則可謂留心邊政者矣。
至北邊四十八部源委弗詳,且非秦地。
其西域道裡以驛程考之,亦皆在茫昧之間。
蓋一時得之傳聞,附錄卷末,均不足為典要。
存而不論可矣。
──右「地理類」邊防之屬,二十一部、八十三卷,皆附《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