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門酬唱集》·二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宋邵《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

△《坡門酬唱集》·二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邵浩編。

浩字叔義,金華人,前有張叔椿《序》云:歲己酉,來豫章,機幕邵君實隆興同升,出示巨編,目曰《坡門酬唱》,總成六百六十篇,命工鋟木,以廣其傳,末題紹興元年五月二十四日。

又有浩自作《引》云:紹興戊寅,浩年未冠,肄業成均,隆興癸未,始得第以歸,因取「兩蘇公」兄唱弟和及「門下六君子」平日屬和兩公之詩,摭而錄之,曰《蘇門酬唱》。

淳熙己酉,浩官豫章,臨江謝公為之作《序》,且更曰《坡門酬唱》,末題紹興庚戌四月一日。

考癸未為孝宗隆興元年,己酉為淳熙十六年,上距高宗紹興元年辛亥己五十九年,且庚戌為建炎四年,亦不得題紹興,二《序》紀年顯然有誤。

案:淳熙己酉,孝宗內禪,次年庚戌,即光宗紹熙元年,則《序》內,「紹興」必「紹熙」之訛,特據浩《引》所言叔椿《序》當先成,乃浩《引》題四月,叔椿《序》反題五月,亦為舛錯未合,殆傳寫既久,或經後人所妄改歟。

前十六卷為軾詩,而轍及諸人和之者;次轍詩四卷;次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等詩三卷,亦錄軾及諸人和作,惟李闕焉。

其不在八人之數,而別有繼和者,亦皆附入,為注以別之。

其詩大抵同題共韻之作,比而觀之,可以知其才力之強弱,與意旨之異同,較之散見諸集,易於互勘,談藝者亦深有裨也。

至於本集所有,《山谷外集》所載,《次韻子瞻書黃庭經尾》,《付蹇道士》、《韻晁補之》、《廖正一贈答詩》,補之又有《和子瞻種松》、《贈杜輿秀才》三首,今《坡集》載坡詩止二首,而此集均未編入,小小掛漏,在所不免,亦不必為之苛責矣。

△《樂府詩集》·一百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郭茂倩撰。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茂倩為侍讀學士郭α之孫,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詳。

本渾州須城人,此本題曰太原,蓋署郡望也。

是集總括歷代樂府,上起陶唐,下迄五代,凡《郊廟歌詞》十二卷,《燕射歌詞》三卷,《鼓吹曲詞》五卷,《橫吹曲詞》五卷,《相和歌詞》十八卷,《清商曲詞》八卷,《舞曲歌詞》五卷,《琴曲歌詞》四卷,《雜曲歌詞》十八卷,《近代曲詞》四卷,《雜謠歌詞》七卷,《新樂府詞》十一卷。

其《解題》徵引浩博,援據精審,宋以來考「樂府」者,無能出其範圍。

每題以古詞居前,擬作居後,使同一曲調,而諸格畢備,不相沿襲,可以藥剽竊形似之失。

其古詞多前列本詞,後列入樂所改,得以考知孰為側,孰為趨,孰為艷,孰為增字、減字。

其聲詞合寫,不可訓詁者,亦皆題下註明。

尤可以藥摹擬聱牙之弊,誠樂府中第一善本。

明梅鼎祚《古樂苑》曰:郭氏意務博攬,間有詩題,混列樂府。

如《採桑》則劉邈《萬山見採桑人》、《從軍行》則王粲《從軍詩》,梁元帝《同王僧辨從軍》、江淹《擬李都尉從軍》,張正見《星名從軍詩》、庾信《同盧記室從軍》之類,有取詩首一二語竄入前題。

如「自君之出矣」,則鮑令暉《題詩後寄行人》,「長安少年行」則何遜學古詩《長安美少年》之類。

有辭類前題原未名為歌曲,如《苦熱行》任、何遜但云「苦熱」,「鬥雞」篇,梁簡文但云「鬥雞」之類。

有賦詩為題,而其本辭實非樂府,若張正見「晨雞高樹鳴」,本阮籍《詠懷詩》「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張率「雀乳空井中」,本傅元雜詩,「鵲巢邱城側,雀乳空井中」之類;亦有全不相蒙,如《善哉行》則江淹《擬魏文游宴》;《秋風》則吳邁遠「古意贈今人」之類。

有一題數篇半為牽合,如楊方《合歡詩》後三首為雜詩,《採蓮曲》則梁簡文後一首本《蓮花賦》中歌之類,並當刪正。

云云。

其說亦頗中理,然卷帙既繁,牾難保,司馬光《通鑒》猶病之,何況茂倩斯集?要之大廈之材,終不以寸朽棄也。

△《古今歲時雜詠》·四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蒲積中編。

積中履貫未詳。

初,宋綬有《歲時雜詠》二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謂宣獻昔在中書第三閣,手編古詩及魏、晉迄唐人歲時章什,為十八卷,今益為二十卷。

積中因其原本,續為此書;前有紹興丁卯《自序》,稱宣獻所集,允稱廣博,然本朝如歐陽、蘇、黃與夫半山、宛陵、文潛、無己之流,逢時感慨,發為辭章,不在古人下;因取其卷目而擇今代之詩附之,名曰《古今歲時雜詠》。

鋟版以傳,蓋所增惟宋人之詩,而目類則一仍其舊也,晁公武載綬原本詩一千五百六首,而此本二千七百四十九首,比綬所錄增一千二百四十三首。

則一代之詩,已敵古人五分之四,其采亦可謂博矣。

其書自一捲至四十二卷,為元日至除夜二十八目;其後四卷,則凡只題月令而無節序之詩皆附焉。

古來時令之詩,摘錄編類,莫備於此,非惟歌詠之林,並亦典故之藪,頗可以資采掇雲。

△《嚴陵集》·九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董┌編。

┌東平人,之子也。

自著曰廣川,蓋欲附仲舒裔耳。

紹興間知嚴州,因輯嚴州詩文,自謝靈運、沈約以下,迄於南宋之初。

前五卷皆詩,第六卷詩後附賦二篇,七卷至九卷則皆碑銘題記等雜文。

┌《自序》謂,嘗與僚屬修是州《圖經》,求碑版,稽考載籍,所得逸文甚多,又得郡人喻彥先家所藏書,與教授沈愫廣求備錄而成。

是集中如司馬光《獨樂園釣魚詩》,本作於洛中,以首句用嚴子陵事,因牽而入於此集,未免假借附會,沿《地誌》之陋習。

然所錄詩文,唐以前人雖尚多習見,至於宋人諸作,自有專集者數人外,他如曹輔、呂希純、陳、朱彥、江公望、江公著、蔡肇、張伯玉、錢勰、李、扈蒙、劉昌言、丁謂、范師道、張保、章岷、阮逸、關詠、李師中、龐籍、孫沔、王存、馮京、刁約、元絳、張景修、岑象求、邵亢、馬存、陳軒、吳可幾、葉恭、劉涇、賈青、王達、張綬、余辟、刁、倪天隱、周邦彥、羅汝楫、詹亢宗、陳公亮、錢聞詩諸人,今有不知其名者,有知名而不見其集者,藉┌是編,尚存梗概,是亦談藝者,所取資矣。

惟┌《序》作於紹興九年,而第九卷中,有錢聞詩《浚西湖記》,作於淳熙十六年,上距紹興九年凡五十一年;又有陳公亮《重修嚴先生祠堂記》及《書瑞粟圖》二篇,作於淳熙乙巳,《重修貢院記》一篇,作於淳熙丙午,亦上距┌作《序》之時,凡四十七、八年,則後人又有所附益。

已非┌之本書,要亦宋人所續也。

△《南嶽倡酬集》·一卷、《附錄》·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朱子與張…、林用中同游南嶽倡和之詩也。

用中字擇之,號東屏,古田人,嘗從朱子游。

是集作於乾道二年十一月,前有…《序》,稱《來往湖湘二紀》,夢寐衡岳之勝,丁亥秋,新安朱元晦來訪予湘水之上,偕為此游。

而朱子詩題中亦稱…為「張湖南」,蓋必…當時官於衡、湘間,故有此稱。

而《宋史》本傳,止載…孝宗時,任荊湖北路轉運副使,後知江陵府,安撫本路,不言其曾官湖南,疑史有脫漏也。

其游自甲戌至庚辰凡七日,朱子《東歸亂稿序》稱,得詩百四十餘首,…《序》亦云,百四十有九篇;今此本所錄止五十七題,以《朱子大全集》參校,所載又止五十題,亦有《大全集》所有而此本失載者。

又每題皆三人同賦,以五十七題計之,亦不當雲一百四十九篇。

不知何以參錯不合。

又捲中聯句,往往失去姓氏標題,其他詩亦多依《朱子集》中之題,至有題作《次敬夫韻》,而其詩實為…作者,蓋傳寫者訛誤脫佚,非當日原本矣。

後有朱子《與林用中書》三十二篇,《用中遺事》十條,及朱子所作《字序》二首,皆非此集所應有。

或林氏後人所附益歟?然以「南嶽」標題,而泛及別地之尺牘;以倡酬為名,而濫載平居之講論;以三人合集,而獨載用中一人之言行。

皆非體例,姑以原本所有存之雲耳。

△《萬首唐人絕句詩》·九十一卷(內府藏本)

宋洪邁編。

邁有《容齋隨筆》,已著錄。

邁於淳熙間,錄唐五七言絕句五千四百首進御,後復補輯得滿萬首為百卷,紹興三年上之。

是時降敕褒嘉,有「選擇甚精,備見博洽」之諭,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其中多采宋人詩,如李九齡、郭震、滕白、王、王初之屬,其尤不深考者,為梁何遜。

劉克莊《後村詩話》,亦謂其但取唐人文集雜說,抄類成書,非必有所去取。

蓋當時瑣屑摭拾,以足萬首之數,其不能精審,勢所必然,無怪後人之排詆。

至程必《水集》責邁不應以此書進御,則與張…詆呂祖謙,不應編《文鑒》,同一偏見,論雖正而實迂矣。

是書原本一百卷。

每卷以百首為率,而卷十九至卷二十二,皆不滿百首,又五言止十六卷,合之七言七十五卷,亦不滿百卷。

目錄後載,嘉定間紹興守吳格《跋》,謂原書歲久蠹闕,因修補以永其傳,此本當是修補之後,復又散佚也。

△《聲畫集》·八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宋孫紹遠編。

紹遠字稽仲,自署曰谷橋,未知「谷橋」何地也。

所錄皆唐、宋人題畫之詩。

凡分二十六門:曰《古賢》、曰《故事》、曰《佛像》、曰《神仙》、曰《仙女》、曰《鬼神》、曰《人物》、曰《美人》、曰《蠻夷》、曰《贈寫真者》、曰《風雪月》、曰《州郡山川》、曰《四時》、曰《山水》、曰《林木》、曰《竹》、曰《梅》、曰《窠石》、曰《花卉》、曰《屋舍》、《器用》、曰《屏扇》、曰《畜獸》、曰《翎毛》、曰《蟲魚》、曰《觀畫》、《題畫》、曰《畫壁》、《雜畫》。

錢曾《讀書敏求記》,謂其書不著編者姓氏,後人以卷首有劉莘老《題老子畫像詩》,因誤為莘老所輯。

此本卷首,有淳熙丁未十月紹遠《自序》,謂入廣之明年,以所攜前賢詩,及借之同官擇其為畫而作者,編為一集,名之曰《聲畫》,用「有聲畫、無聲詩」之意也,則為紹遠編集,確有明證。

豈曾所藏本偶佚此序耶?其編次頗為瑣屑,如卷五「梅」為一門,卷六「花卉門」中又有「早梅」、「墨梅」諸詩,殊少倫緒。

然《序》稱畫有遠近,詩有先後,其他參差不齊甚多,故不得而次第之,則紹遠已自言之矣。

其所錄如劉莘老、李、折中古、夏均父、徐師川、陳子高、王子思、劉叔贛、僧士、王履道、劉王孟、林子來、李商老、李元應、喻迪孺、李誠之、潘老、崔德符、蔡持正、王佐才、曾子開、陶商翁、崔正言、林子仁、吳元中、張子文、王承可、曹元象、僧善權、祖可、壁師、聞人武子、韓子華、蔡天啟、程叔易、李成年、趙若、謝民師、李膺仲、倪巨濟、華叔深、歐陽辟諸人,其集皆不傳。

且有不知其名字者,頗賴是書存其一二,則非惟有資於畫,且有資於詩矣。

△《宋文鑒》·一百五十卷(內府藏本)

宋呂祖謙編。

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

案: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稱臨安書坊,有所謂《聖宋文海》者,近歲江鈿所編。

孝宗得之,命本府校正刻版。

周必大言其去取差謬,遂命祖謙校正。

於是盡取秘府及士大夫所藏諸家文集,旁采傳記他書,悉行編類,凡六十一門,又稱有近臣密啟,所載臣僚奏議,有詆及祖宗政事者,不可示後世。

乃命直院崔敦詩更定,增損去留凡數十篇,然訖不果刻也。

此本不著為祖謙原本,為敦詩改本。

《朱子語錄》稱《文鑒》收蜀人呂陶《論制師服》一篇,為敦詩所刪;此本六十一卷中仍有此篇,則非敦詩改本確矣。

商輅《序》,稱當時臨安府,及書肆皆有版,與心傳所記亦不合。

蓋官未刻,而其後坊間私刻之,故仍從原本耳。

祖謙之為此書,當時頗鑠於眾口,張端義《貴耳集》,稱東萊修《文鑒》成,獨進一本,滿朝皆未得見,惟大甘有之。

公論頗不與。

得旨除直秘閣,為中書陳癸所駁,載於陳之《行狀》。

《朝野雜記》又引《孝宗實錄》,稱祖謙編《文鑒》,有通經而不能文詞者,亦表奏廁其間,以自矜黨同伐異之功,縉紳公論皆嫉之。

又載張…時在江陵,《與朱子書》曰:伯恭好敝精神於閒文字中,何補於治道,何補於後學?承當編此等文字,亦非所以成君德也。

而《朱子語錄》記其選錄五例,亦微論其去取有未當。

蓋一時皆紛紛訾議。

案錄副本以獻中官,祖謙似不至是。

所謂通經而不能文章者,蓋指伊川,然伊川亦非全不能文。

至此書所載《論政》、《論學》之文,不一而足,安得盡謂之無補?…殆聞有此舉,未見此書,意其議出周必大,必選詞科之文,故意度而為此語也。

陳振孫《書錄解題》記朱子晚年語學者曰,此書編次,篇篇有意,其所載奏議,亦系當時政治大節,祖宗二百年規模與後來中變之意,盡在其間,非選粹比也。

然則朱子亦未始非之,殆日久而後論定歟。

△《古文關鍵》·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呂祖謙編。

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張耒之文,凡六十餘篇,各標舉其命意佈局之處,示學者以門徑,故謂之「關鍵」。

卷首冠以總論看文、作文之法,考《宋史·藝文志》載是書作二十卷,今卷首所載看諸家文法,凡王安石、蘇轍、李、秦觀、晁補之,諸人俱在論列,而其文無一篇錄入。

似此本非其全書,然《書錄解題》所載,亦祗二卷,與今本卷數相合,所稱韓、柳、歐、蘇、曾諸家,亦與今本家數相合,知全書實止於此。

《宋志》荒謬,誤增一十字也。

此本為明嘉靖中所刊,前有鄭鳳翔《序》。

又別一本所刻,旁有鉤抹之處,而評論則同,考陳振孫謂:其標抹註釋,以教初學。

則原本實有標抹,此本蓋刊版之時,不知宋人讀書於要處多以筆抹,不似今人之圈點,以為無用而刪之矣。

葉盛《水東日記》曰:宋儒批選文章,前有呂東萊,次則樓迂齋、周應龍,又其次則謝疊山也。

朱子嘗以拘於腔子議東萊矣。

要之,批選議論,不為無益,亦講學之一端耳云云。

然祖謙此書,實為論文而作,不關講學。

盛之所云,乃文章正宗之批,非此書之評也。

△《回文類聚》·四卷、《補遺》·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桑世昌編,世昌有《蘭亭考》,已著錄。

考劉勰《文心雕龍》曰:「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

梅庚注謂,原當作「慶」,宋賀道慶也。

蓋其時《璇璣圖詩》未出,故勰云然。

世昌以蘇蕙時代在前,故用為托始,且繪像於前卷首,以明創造之功,其說良是。

然《藝文類聚》載曹植《鏡銘》八字,迴環讀之,無不成文,實在蘇蕙以前。

乃不標以為始,是亦稍疏。

又蘇伯玉妻《盤中詩》,據《滄浪詩話》,自《玉台新詠》以外,別無出典,舊本具在,不聞有圖,此書繪一圓圖,莫知所本。

考原詩末句,稱當從中央週四角,則實方盤而非圓盤;所圖殆亦妄也,惟是詠歌漸盛,工巧日增,詩家既開此一途,不可竟廢,錄而存之,亦足以資博洽。

是書之末有世昌自《跋》,稱至道御制,登載卷首。

此本無之,殆傳寫佚脫歟?其《補遺》一卷,則國朝康熙中,蘇州朱存孝所採,兼及明人。

然於明典故中,所載御制迴文詩三十圖,在耳目前者,即不收,則所漏亦多矣,姑附存以備參考云爾。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一百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魏齊賢、葉同編。

齊賢字仲賢,自署鉅鹿人。

字子實,自署南陽人。

考宋南渡以後,鉅鹿、南陽皆金地,殆以魏氏本出鉅鹿,葉氏本出南陽,偶題郡望,非其真裡籍也。

是編皆錄宋代之文,駢體居十之六七,雖題曰五百家,而卷首所列姓氏實五百二十家,網羅可雲極富。

中間多采宦途應酬之作,取充卷數,不能一一精純;又仿《文選》之例,於作者止書其字,人遠年湮,亦往往難以考見,疑為書肆刊本,本無鑒裁,故買菜求益,不免失於冗濫。

朱彝尊嘗《跋》此書,惜無人為之刪繁舉要,則亦病其冗雜矣。

然渣滓雖多,精華亦寓,宋人專集不傳於今者,實賴是書略存梗概,亦鍾嶸所謂「披沙揀金,往往見寶者」矣。

故彝尊雖恨其蕪,終賞其博也。

又彝尊所見徐炯家宋刻本,稱二百卷,今抄本止一百十卷,尋檢首尾,似無闕佚,殆彝尊記憶未審,或偶然筆誤歟?首載紹熙庚戌南徐許開《序》。

開字仲啟,以中奉大夫提舉武夷沖觀。

著有《志隱類稿》,見趙希弁《讀書附志》。

△《崇古文訣》·三十五卷(內府藏本)

宋樓撰。

字叔,號迂齋,鄞縣人,紹熙四年進士,歷官守興化軍,卒追贈直龍圖閣。

是集乃所選古文凡二百餘首,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大略如呂氏《關鍵》,而所錄自秦、漢而下至於宋朝,篇目增多,發明尤精,學者便之,所言與今本相合。

惟《書錄解題》作五卷,《文獻通考》亦同。

篇帙多寡迥異,疑傳寫者誤脫三十二字也。

宋人多講古文,而當時選本存於今者,不過三四家,真德秀《文章正宗》以理為主,如飲食惟取御饑,菽粟之外,鼎俎烹和皆在其所棄。

如衣服惟取御寒,布帛之外,黼黻章采皆在其所捐。

持論不為不正,而其說終不能行於天下。

世所傳誦,惟呂祖謙《古文關鍵》,謝枋得《文章軌範》及此書而已。

而此書篇目較備,繁簡得中,尤有裨於學者,蓋受業於呂祖謙,故因其師說,推闡加密;正未可以文皆習見,而忽之矣。

△《成都文類》·五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案:《成都文類》諸家著錄,皆稱宋袁說友編,說友有《東塘集》,已著錄。

是編前有說友《序》,蓋其慶元五年為四川安撫使時所作。

然卷首別有題名一頁,稱:迪功郎監永康軍崇德廟扈仲榮、迪功郎新差充利州州學教授楊汝明、從事郎廣安軍軍學教授費士威、從事郎前成都府學教授何德固、文林郎山南西道節度掌書記宋德之、文林郎前利州東路安撫司辦公事趙震、宣教郎新奏辟知綿州魏城縣主管勸農公事徐景望、奉議郎新安軍使兼知夔州安縣主管勸農公事借緋程遇孫編集,而不列說友之名。

說友《序》中亦但雲,爰屬僚士,摭諸方策,裒諸碑誌。

而無自為裁定之語。

然則此集之編,出說友之意,此集之成,則出八人之手。

當時舊本題識本明,後人以《序》出說友,遂並此書而歸之,非其實也。

所錄凡賦一卷,詩歌十四卷,文三十五卷。

上起西漢,下迄孝宗淳熙間,凡一千篇有奇,分為十有一門,各以文體相從,故曰《文類》。

每類之中,又各有子目,頗傷繁碎。

然《昭明文選》已創是例,宋人編杜甫、蘇軾詩,亦往往如斯,當時風尚使然,不足怪也。

以周復俊《全蜀藝文志》校之,所載不免於掛漏,然創始者難工,踵事者易密,固不能一例視之;且使先無此書,則逸篇遺什,復俊必有不能盡考者!其輯之功,亦何可盡沒乎?

△《文章正宗》·二十卷、《續集》·二十卷(內府藏本)

宋真德秀編。

德秀有《四書集編》,已著錄。

是集分辭令、議論、敘事、詩歌四類,錄《左傳》、《國語》以下,至於唐末之作。

(案總集之選錄《左傳》、《國語》自是編始,遂為後來坊刻古文之例。

)其持論甚嚴;大意主於論理,而不論文,《劉克莊集》有《贈鄭寧文》詩曰:「昔侍西山講讀時,頗於函丈得精微;書如『逐客』猶遭黜,辭取『橫汾』亦恐非。

箏笛焉能諧雅樂,綺羅原未識深衣;嗟予老矣君方少,好向師門識指歸。」

其宗旨具於是矣。

然克莊《後村詩話》又曰:文章正宗初萌芽,以詩歌一門屬予編類,且約以世教民彝為主。

如仙釋、閨情、宮怨之類,皆弗取。

余取漢武帝《秋風辭》。

西山曰:「文中子亦以此辭為悔心之萌,豈其然乎?」

意不欲收,其嚴如此。

然所謂「懷佳人兮不能忘」,蓋指公卿扈從者,似非為後宮而設。

凡余所取,而西山去之者大半,又增入陶詩甚多。

如三謝之類多不收,詳其詞意,又若有所不滿於德秀者。

蓋道學之儒,與文章之士各明一義,固不可得而強同也。

顧炎武《日知錄》亦曰:真希元《文章正宗》所選詩,一掃千古之陋,歸之正旨,然病其以理為宗,不得詩人之趣。

且如《古詩十九首》,雖非一人之作,而漢代之風略具乎此。

今以希元之所刪者讀之,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何異《唐風·山有樞》之篇?「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蓋亦《邶風·雄雉于飛》之義。

牽牛織女,意仿大東,兔絲女蘿,情同車轄,十九作中,無甚優劣。

必以坊淫正俗之旨,嚴為繩削;雖矯昭明之枉,恐失《國風》之義。

六代浮華,固當刊落,必使徐、庾不得為人,陳、隋不得為代,毋乃太甚。

豈非執理之過乎,所論至為平允,深中其失。

故德秀雖號名儒,其說亦卓然成理,而四五百年以來,自講學家以外,未有尊而用之者,豈非不近人情之事,終不能強行於天下歟。

然專執其法以論文,固矯枉過直,兼存其理,以救浮華冶蕩之弊,則亦未嘗無裨。

藏┐之家,至今著錄,厥亦有由矣。

《續集》二十卷,皆北宋之文,闕詩歌、辭命二門;僅有敘事、議論,而末一卷議論之文,又有錄無書,蓋未成之本,舊附前集以行,今亦仍並錄焉。

△《天台前集》·三卷、《前集別編》·一卷、《續集》·三卷、《續集別編》·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案:是集,皆裒輯《天台題詠》。

《前集》,宋李庚原本,林師┼等增修。

皆錄唐以前詩,成於寧宗嘉定元年戊辰,有郡守宣城李兼《序》。

《前集別編》一卷,則師┼子表民所輯補,又附拾遺詩十二首。

有陳耆卿《跋》及表民《自記》,題癸未小至,乃嘉定十六年。

《續集》前二卷亦李庚原本,後一卷則師┼、林登、李次等所匯錄,皆宋初迄宣、政間人之詩,亦成於嘉定元年。

後附拾遺詩七首,《跋》稱得此於會稽鬻書者十年,今刻之《續集》後。

似亦為表民所題也。

《續集別編》,則表民以所得南渡後諸人之詩,及《續集》內闕載者,次第裒次而成。

前五卷末有表民《自跋》,題戊申中秋,乃理宗淳八年,後一卷末題庚戌夏五,則淳十年,蓋父子相繼甄輯,歷四十年而後成書也。

庚字子長,其爵裡無考,惟李兼《序》有李出其先公御史所裒文集語,又有寓公李公語,則嘗官御史而流寓天台者也。

師┼字詠道,臨海人,嘗官州學學諭;表民字逢吉,與林登、李次仕履均不可考。

表民別有《赤城集》,詩文兼載,此集則有詩而無文,雖僅方隅之賦詠,而遺集淪亡者,每藉此以倖存百一,足為考古者采摭之所資;固當與會稽《掇英總集》諸書並傳不廢矣。

此為明初刊本,而《前集》後題:台州州學教授姚宜中校勘一行,《前集別編》後題台州州學教授姜一容點檢一行,蓋原從宋刻翻雕,故尚仍舊式。

惟每集下以元、亨、利、貞四字分編。

案:貞乃宋仁宗嫌名,宋代諸書,例皆改避,師┼等不應於標目之中顯觸廟諱,殆重刻者所妄加歟?

△《赤城集》·十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林表民編。

集中載吳子良《赤城續志序》,稱其字曰逢吉,與撰《天台前集別編》之林表民合。

又稱為東魯人,則裡貫互異,蓋其先世自曲阜徙臨海,故從其祖貫言之,非別一人也。

表民嘗續陳耆卿《赤城志》,復取記志、書傳、銘誄、讚頌之文,為《志》所不載者,薈而輯之,以成此集。

前有淳八年吳子良《序》,稱分門會卒,並詩為一。

今此集僅有文一百八十二首,而無詩;又明謝鐸《赤城新志》載,《赤城集》二十八卷,有刻本在內閣,而此本亦只十八卷,疑原本尚有詩十卷,為傳抄者所脫佚,已非完本矣。

△《妙絕古今》·四卷(內府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前有嘉靖乙卯南贛巡撫談愷刊《書序》,後有南安知府王廷《跋》,但稱為宋人所選,而不得其本末。

《宋史·藝文志》亦無此書之名。

今以元趙方《東山存稿》考之,蓋湯漢所編也;漢有《東澗遺集》,已著錄。

是編甄輯古文,起《春秋左氏傳》,訖眉山蘇氏,凡二十一家,七十九篇,卷首原《序》有稱「東澗書」者,即漢之自題:其稱「紫霞老人」者,則趙汝騰所題。

趙方謂曾見鄱陽馬公文,有《妙絕古今序》,後於書肆見是書,卷首不載馬公之《序》,今此本亦無之;而馬廷鸞《碧梧玩芳集》,世已失傳,惟《永樂大典》間存一二,亦無此《序》,則其佚久矣。

書中所錄,代不數人,人不數首,似不足概古今作者,故趙方稱觀馬公詞意若無取焉者,獨方以宋代衰微之故,與漢出處大概推闡其旨,以為南渡忍恥事讎;理宗容奸亂政,故取《左氏》、《國策》所載之事,以昭諷勸;而並及於漢、唐二代興亡之由;又取屈原、樂毅、韓愈、孟東野《序》,歐陽修,蘇子美諸篇,有感於士之不遇,而復進之於道,以庶幾乎知所自反,其去取之間,篇篇具有深義,因作為題後以發明之。

凡一千四百餘言,而漢著書之意始明,乃知以闕略議之者,由未論乎其世矣。

書中間有評注,當亦出漢原本,今並錄存之。

《自序》稱壬寅,乃理宗淳元年,蓋猶其未仕時所選定雲。

△《唐僧宏秀集》·十卷(內府藏本)

宋李[B193]編。

[B193]有《翦綃集》,已著錄。

此所選唐代釋子之詩,自皎然以下凡五十二人,詩五百首。

前有寶六年[B193]《自序》,采摭頗富,而亦時有不檢。

如釋寶月《行路難》一首,載《玉台新詠》第九卷中,本非僻書;又鍾嶸《詩品》下卷以齊釋惠休、道猷、寶月共為一條,且詳錄其事。

曰:《行路難》是東陽柴廓所造,寶月嘗憩其家,會廓亡,因竊而有之,廓子繼手本出都,欲訟此事,乃厚賂止之。

云云。

亦非僻事,[B193]乃錄之第五卷中,殊為舛誤。

至賈島始為浮屠,名無本。

周樸始為浮屠,名清塞。

後島遇韓愈,勸返初服,仕至長江簿;樸為姚合所賞,亦加冠巾,黃巢之亂,抗節罵賊而死。

其人在士大夫中亦卓然不愧於儒者。

[B193]乃錄其詩四十五首入此集,亦為不類。

如雲追錄其為僧之作,則賈島一集,何以又不採錄?此亦自亂其例也。

豈誤以四卷所錄《吟馬嵬》、《濮上》諸詩之別一無本,為即島耶?唐釋能詩者眾,其最著者莫過皎然、齊己、貫休。

然皎然稍弱,貫休稍粗,要當以齊己為第一人。

今觀[B193]所錄,如集中《聽琴》、《劍客》、《登南嶽祝融峰》諸篇,皆不見收,則別裁去取。

亦未必盡諸僧所長,然唐僧有專集者,不過數家,其餘散見諸書,漸就澌滅。

[B193]能裒合而存之,俾殘章斷簡,一一有傳於後;其收拾散亡,要亦不能謂之無功也。

△《眾妙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趙師秀編。

師秀有《清苑齋集》,已著錄。

是集,錄唐代五七言律詩,起沈期、訖王貞白,共七十六人,不甚詮次先後,五言居十之九,七言僅十之一。

師秀之詩,太抵沿溯武功一派,意境頗狹,而是集乃以風度流麗為宗,多近中唐之格。

馮氏《才調集》凡例,謂其惟取名句,殆不盡然。

陳振孫《書錄解題》不載其名。

此本明季出自嘉興屠用明家,寒山趙靈均以授常熟馮班,班寄毛晉刊之,始傳於世。

其書晚出,故談藝家罕論及之。

然其去取之間,確有法度,不似明人所依托,疑當時偶爾選錄,自供吟詠,非有意勒為一編,故前後無序跋,亦未刊版行世。

惟傳其詩法者,轉相繕寫,幸留於後耳。

觀其有近體而無古體,多五言而少七言,確為「四靈」門徑,與其全集可以互相印證。

明末作偽之人,斷不能細意吻合如是也。

△《江湖小集》·九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宋陳起編。

起字宗之,錢塘人,開書肆於睦親坊,亦號陳道人。

今所傳宋本諸書,稱臨安陳道人家開雕者,皆所刻也。

是集所錄凡六十二家:洪邁二卷,僧紹嵩七卷,葉紹翁一卷,嚴粲一卷,毛一卷,鄧林一卷,胡仲參一卷,陳鑒之一卷,徐集孫一卷,陳允平一卷,張至龍一卷,杜旃一卷,李[B193]三卷,施樞二卷,何應龍一卷,沈說一卷,王同祖一卷,陳起一卷,吳仲孚一卷,劉翼一卷,朱繼芳二卷,林尚仁一卷,陳必復一卷,斯植二卷,劉過一卷,葉茵五卷,高似孫一卷,敖陶孫二卷附《詩評》,朱南傑一卷,余觀復一卷,王琮一卷,劉仙倫一卷,黃文雷一卷,姚鏞一卷,俞桂三卷,薛一卷,姜夔一卷,周文璞三卷,危稹一卷,羅與之二卷,趙希路一卷,黃大受一卷,吳汝一卷,趙崇弗一卷,葛天民一卷,張弋一卷,鄒登龍一卷,吳淵二卷,宋伯仁一卷,薛師石一卷,附諸《跋》及《墓誌》,高九萬一卷,許四卷,戴復古四卷,利登一卷,李濤一卷,樂雷發四卷,張蘊一卷,劉翰一卷,張良臣一卷,葛起耕一卷,武衍二卷、林同一卷。

內惟姚鏞、周文璞、吳淵、許四家,有賦及雜文,餘皆詩也。

案:方回《瀛奎律髓》曰,寶慶初,史彌遠廢立之際,錢塘書肆陳起宗之能詩,凡江湖詩人俱與之善,刊《江湖集》以售,劉潛夫《南嶽稿》亦與焉,宗之賦詩有云:「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風楊柳相公橋」,本改劉屏山句也。

或嫁「秋雨春風」句,為敖器之所作。

言者並潛夫《梅詩論列》,劈《江湖集》版,二人皆坐罪,而宗之坐流配。

於是,詔禁士大夫作詩。

紹定癸巳,彌遠死,詩禁乃解。

今此本無劉克莊《南嶽稿》,且彌遠死於紹定六年,而此本諸集多載端平、淳、寶紀年,反在其後;又張端義《貴耳集》,自稱其免周晉仙詩載《江湖集》中,而此本無端義詩;又周密《齊東野語》載,寶慶間李知孝為言官,與曾極、景建有隙,每欲尋釁以報之,極有《春詩》云:「九十日春晴日少,一千年事亂時多」,刊之《江湖集》中;因復改劉子《汴京紀事》一聯云:「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風楊柳相公橋」。

以為指巴陵及史丞相。

及劉潛夫《黃巢戰場》詩曰:「未必朱三能跋扈,只緣鄭五欠經綸」,遂皆指為謗訕。

同時被累者,如敖陶孫、周文璞、趙師秀及刊詩陳起,皆不免焉。

(案:此說與方回所記小異,未詳孰是。

)而此本無曾極詩,亦無趙師秀詩,且洪邁、姜夔皆孝宗時人,而邁及吳淵位皆通顯,尤不應列之江湖,疑原本殘闕,後人掇拾補綴,已非陳起之舊矣,宋末詩格卑靡,所錄不必盡工。

然南渡後詩家姓氏,不顯者多,賴是書以傳,其摭拾之功亦不可沒也。

△《江湖後集》·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起編。

案:起以刻《江湖集》得名,然其書刻非一時,版非一律,故諸家所藏如黃俞邰、朱彝尊、曹棟、吳焯、及花徐氏、花山馬氏諸本,少或二十八家,多至六十四家,輾轉傳抄,真贗錯雜,莫詳孰為原本。

今檢《永樂大典》所載,有《江湖集》,有《江湖前集》,有《江湖後集》,有《江湖續集》,有《中興江湖集》諸名。

其接次刊刻之跡,略可考見。

以世傳《江湖集》本互校,其人為《前集》所未有者,凡鞏豐、周弼、劉子澄、林逢吉、林表民、周端臣、趙汝遂、鄭清之、趙汝績、趙汝回、趙庚夫、葛起文、趙崇、張矩、姚寬、羅椅、林、戴植、林希逸、張煒、萬俟紹之、儲泳、朱復之、李時可、盛烈、史衛卿、胡仲弓、曾由基、王諶、李自中、董杞、陳宗遠、黃敏求、程炎子、劉植、張紹文、章采、章粲、盛世宗、程垣、王志道、蕭、蕭元之、鄧允端、徐從善、高吉、釋圓悟、釋永頤,凡四十八人。

考林逢吉即林表民之字,蓋前後刊版,所題偶異,實得四十七人。

又《詩餘》二家,為吳仲方、張輯,共四十九人。

有其人已見《前集》,而詩為《前集》未載者,凡敖陶孫、李[B193]、黃文雷、周文璞、葉茵、張蘊、俞桂、武衍、胡仲參、姚鏞、戴復古、危稹、徐集孫、朱繼芳、陳必復、釋斯植及起所自作,共十七人。

惟是當時所分諸集,大抵皆同時之人。

隨得隨刊,稍成卷帙,即別立一名以售,其分隸本無義例,故往往一人之詩,而散見於數集之內。

如一一復其舊次,轉嫌割裂參差,難於尋檢,謹校驗前集,刪除重複,其餘諸集,悉以人標目,以詩系人,合為一編,統名之曰《江湖後集》。

庶條理分明,篇什完具,俾宋季詩人姓名、篇什湮沒不彰者,一一復顯於此日,亦談藝之家見所未見者矣。

△《三體唐詩》·六卷(內府藏本)

宋周弼編。

弼有《汶陽端平詩雋》,已著錄。

是編乃所選唐詩,其曰三體者,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也。

首載選例,七言絕句分七格,一曰「實接」、一曰「虛接」、一曰「用事」、一曰「前對」、一曰「後對」、一曰「拗體」、一曰「側體」。

七言律詩分六格,一曰「四實」、一曰「四虛」、一曰「前虛後實」、一曰「前實後虛」、一曰「結句」、一曰「詠物」。

五言律詩分七格,前四格與七言同,後三格一曰「一意」,一曰「起句」,一曰「結句」。

宋末風氣日薄。

詩家多不工古體,故趙師秀《眾妙集》、方回《瀛奎律髓》所錄者,無非近體,弼此書亦復相同。

所列諸格,尤不足盡詩之變。

而其時詩家授受,有此規程,存之亦足備一說。

考范文《對床夜語》曰:周伯弼選唐人家法,以四實為第一格,四虛次之,虛實相半又次之。

其說四實,謂中四句皆景物而實也。

於華麗典重之中,有雍容寬厚之態,此其妙也。

昧者為之,則堆積窒塞,而寡於意味矣。

是編一出,不為無補。

後學有識高見卓,不為時習薰染者,往往於此解悟。

間有過於實而句未飛健者,得以起或者窒塞之譏。

然刻鵠不成尚類鶩,豈不勝於空疏輕薄之為?使稍加探討,何患古人之不我同也。

云云。

又申明其「四虛」之說,及前實後虛、前虛後實之說,頗為明白,乃知弼撰是書,蓋以救江湖末派油腔滑調之弊。

與《滄浪詩話》各明一義,均所謂有為言之者也。

舊有元釋圓至注,疏陋殊甚,已別存其目。

此本為高士奇所補正,雖未能本本元元,盡得出典,而文從字順,視舊注差清整矣。

△《論學繩尺》·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魏天應編,林子長注。

天應號梅墅,自稱鄉貢進士;子長號筆峰,官京學教諭,皆閩人也。

是編,輯當時場屋應試之論,冠以《論訣》一卷。

所錄之文,分為十卷,凡甲集十二首,乙集至癸集俱十六首,每兩首立為一格,共七十八格。

每題先標出處,次舉立說大意,而綴以評語,又略以典故分注本文之下。

蓋建陽書肆所刊,歲久頗殘闕失次。

明福建提學僉事游明訪得舊本,重為校補,又以原注多所訛誤,並為考核增損,付書坊刊行。

何喬新《椒邱集》有是書《序》,今本不載,蓋佚脫也。

考宋禮部貢舉條式,元法以三場試士,第二場用論一首,紹興九年定以四場試士,第三場用論一首,限五百字以上成。

經義、詩賦二科並同。

又載紹興九年國子司業高閌《札子》,稱太學舊法,每旬有課,月一周之;每月有試,季一周之。

皆以經義為主,而兼習論策。

云云。

是當時每試必有一論,較諸他文應用之處為多,故有專輯一編以備揣摩之具者。

天應此集,其偶傳者也。

其始尚不拘成格,如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自出機杼,未嘗屑屑於頭項心腹腰尾之式,南渡以後,講求漸密,程式漸嚴,試官執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於是「雙關三扇」之說興,而場屋之作遂別有軌度,雖有縱橫奇偉之才,亦不得而越。

此編以「繩尺」為名,其以是歟?紹興重修貢舉式中,試卷犯點抹條下,有論策經義連用本朝人文集十句之禁。

知拘守之餘,變為剽竊,故以是防其弊矣。

然當日省試中選之文,多見於此,存之可以考一朝之制度。

且其破題、接題、小講、大講、入題、原題諸式,實後來「八比」之濫觴,亦足以見制舉之文,源流所自出焉。

△《吳都文粹》·九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鄭虎臣編。

案:《蘇州府志》,虎臣字景兆,曾為會稽尉,宋德初,自請監押賈似道,殺之於木綿者,即其人也。

是書於吳郡遺文,綜緝頗富,其中若李壽朋之《補新軍》,汪應辰之《申奏許浦水軍》,趙肅之《三十六浦利害》,郟之《至和塘六得六失》諸篇,均有關兵農大計。

其他輿地沿革,亦多有因文以著者,如書中龔頤正《企賢堂記》曰:長洲為縣,肇唐萬歲通天中;而《吳地記》則雲,建自貞觀七年。

考唐《地理志》,與頤正之《記》合,可以證《吳地記》之訛。

又《吳地記》云:常熟縣改自唐貞觀九年。

而書中范成大《常熟縣題名記》曰:縣舊為毗陵,至梁而改,又可與《吳地記》考異,蓋是書雖稱文粹,實與地誌相表裡。

東南文獻,藉是有徵;與范成大《吳郡志》相輔而行,亦如驂有靳矣。

△《古文集成前集》·七十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舊本題廬陵王霆震亨福編,不著時代。

觀其標識名字,魏徵猶作「魏證」,而宋人奏議於朝廷國家諸字皆空一格,蓋南宋書肆本也。

卷端題「新刊諸儒評點」字,凡呂祖謙之《古文關鍵》,真德秀之《文章正宗》樓之《迂齋古文標注》,一圈一點,無不具載。

其理宗時所刊乎?集以十干為紀,而自甲至癸皆稱曰「前某集」,則有「後集」而佚之矣。

凡甲集六卷,乙集八卷,丙集七卷,丁集九卷,戊集八卷,己集八卷,庚集八卷,辛集七卷,壬集八卷,癸集九卷。

所錄自春秋以逮南宋,計文五百二十二首。

其中宋文居十之八。

雖多習見之作,而當日名流,其集不傳於今者?如馬存、程大昌、陳謙、方恬、鄭景望諸人,亦頗賴以存。

所引諸評,如槐城、松齋、齋、郎學士《戴溪筆議》、《東塾燕談》之類,今亦罕見其書,且有未知其名者。

宋人選本,傳世者稀,錄而存之,亦足以資循覽也。

△《文章軌範》·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謝枋得編。

枋得有《疊山集》,已著錄。

是集,所錄漢、晉、唐、宋之文,凡六十九篇,而韓愈之文居三十一,柳宗元、歐陽修之文各五,蘇洵之文四,蘇軾之文十二。

其餘諸葛亮、陶潛、杜牧、范仲淹、王安石、李覯、李格非、辛棄疾,人各一篇而已。

前二卷題曰《放膽文》,後五卷題曰《小心文》,各有批注圈點,其六卷《岳陽樓記》一篇,七卷《祭田橫文》,《上梅直講書》、《三槐堂銘表忠觀碑》,《後赤壁賦》,《阿房宮賦》,《送李願歸盤谷序》七篇,皆有圈點而無批注。

蓋偶無獨見,即不填綴以塞白,猶古人淳實之意。

其《前出師表》、《歸去來辭》,乃並圈點亦無之,則似有所寓意。

其門人王淵濟《跋》,謂漢丞相、晉處士之大義清節,乃枋得所深致意,非附會也。

前有王守仁《序》,稱為當時舉業而作,然凡所標舉,動中會,要之,古文之法亦不外此矣。

舊本以「王侯將相有種乎」,七字分標七卷,近刻以「九重春色醉仙桃」七字易之。

觀第三卷批有先熟「侯王」兩集之語,則此本為枋得原題。

近刻乃以意改竄之,雖無關大義,亦足見坊刻之好改古書,不可據為典要也。

△《月泉吟社》·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吳渭編。

渭字清翁,號潛齋,浦江人。

嘗官義烏令,入元後退居吳溪,立月泉吟社,至元丙戌、丁亥間,征《賦春日田園雜興詩》,限五、七言律體,以歲前十月分題,次歲上元收卷,凡收二千七百三十五卷,延致方鳳、謝翱、吳思齊評其甲乙。

凡選二百八十人,以三月三日揭榜。

此本僅載前六十人,共詩七十四首。

又附錄句圖三十二聯,而第十八聯佚其名,蓋後人節錄之本,非完書也。

其人皆用寓名,而別注本名於其下。

如第一名連文鳳,改稱「羅公福」之類,未詳其意,豈鳳等校閱之時,欲示公論,以此代糊名耶?首載社約、題意、誓文、詩評,次列六十人之詩,各為評點,次為摘句,次為賞格及送賞啟,次為諸人覆啟,亦皆節文。

其人大抵宋之遺老,故多寓世之意,及《聽杜鵑》、《餐薇蕨語》。

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其清新尖刻,別自一家,而怪所品高下未當。

為移第六名子進為第一,第十三名魏子大為第二,第九名全泉翁為第三,第五名山南隱逸為第四,第十五名躡為第五,第四名仙村人為第六,第十一名方賞為第七,第三名高宇為第八,第四十二名俞自得為第九,第二十五名槐空居士為第十,第四十三名東湖散人為十一,第三十七名徐端甫為十二,第四十四名仇近村為十三,第三十一名陳希邵為十四,第五十三名子直為十五,第二名司馬澄翁為十六,第四十五名陳緯孫為十七,第五十一名聞人仲伯為十八,第五十九名君瑞為十九,第十七名田起東為二十,第一名羅公福為二十一。

然諸詩風格相近,無大優劣,士禎所移,與鳳等所定,均各隨一時之興,未見此之必是,彼之必非也。

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曰:元季國初,東南士人重詩社,每一有力者為主,聘詩人為考官。

隔歲封題於諸郡之能詩者,期以明春集卷私試,開榜次名,仍刻其優者,略如科舉之法,今世所傳惟浦江吳氏「月泉吟社」取羅公福為首,其所刻詩以和平溫厚為主,無甚警拔,而卷中亦無能過之者云云。

則鳳等所定,東陽固以為允矣。

△《文選補遺》·四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陳仁子編。

仁子有《牧萊脞語》,已著錄。

是書前有廬陵趙文《序》,述仁子之言,謂《文選》存《封禪書》,何如存《天人三策》。

存《劇秦美新》,何如存《更生封事》?存《魏公九錫文》,何如存《蕃、固諸賢論列》?《出師表》不當刪去《後表》;《九歌》不當止存《少司命》、《山鬼》;九章不當止存《涉江》。

《漢詔令》取武帝不取高、文,《史論贊》取班、范,不取司馬遷。

淵明《詩家冠冕》,十不存一、二;又不當以「詩賦」先「詔令、奏疏」,使君臣失位,質文先後失宜。

其排斥蕭統甚至,蓋與劉履《選詩補注》皆私淑文章正宗之說者。

然正宗主於明理,文選原止於論文,言豈一端,要各有當,仁子以彼概此,非通方之論也。

且所補司馬談《六家要旨論》,則齊黃老於六經;魯仲連《遺燕將書》,則教人以叛主。

高帝《鴻鵠歌》情鍾嬖愛,揚雄《反離騷》事異忠貞,蔡琰《胡笳十八拍》非節烈之言,《越人歌》、《李延年歌》直淫褻之語;班固《燕然山銘》,實為貢諛權臣,董仲舒《火災對》亦不免附會經義。

律以正宗之法,皆為自亂其例,亦非能恪守真氏者,至於宋王《微詠賦》,訛為宋玉《微詠賦》,則姓名時代並訛;引佛經橫陳之說以注《諷賦》,則龐雜已甚;荊軻《易水歌》與《文選》重出,亦為不檢。

觀所著《牧萊脞語》,於古文、時文之格律尚未分明。

則排斥古人,亦貿貿然徒大言耳。

然其說雲補《文選》,不雲竟以廢《文選》,使兩書並行,各明一義,用以濟專尚華藻之偏,亦不可謂之無功。

較諸舉一而廢百者,固尚有間焉。

△《蘇門六君子文粹》·七十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卷首凡例稱,或傳為陳亮所輯。

然亮輯歐陽《文粹序》,載《龍川集》,而此書之序無考,則未必出於亮也。

《宋史》稱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為蘇門四學士。

而此益以陳師道、李,稱蘇門六君子者,蓋陳、李雖與蘇軾交甚晚,而師道則以軾薦起官,亦以文章見知於軾,故以類附之也。

其文皆從諸家集中錄出,凡《淮海集》十四卷,《宛邱集》二十二卷,《濟北集》二十一卷,《濟南集》五卷,《豫章集》四卷,《後山集》四卷。

頗有一篇之中,刊去首尾繁文,僅存其要語者。

觀其所取,大抵議論之文居多,蓋坊肆所刊,以備程試之用也。

陸游《老學筆記》曰: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有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云云。

蓋風會所趨,並其從游之士,亦為當代所摹擬矣。

然其去取謹嚴,猶工文之士所輯,且李集,世無傳本。

今始從《永樂大典》裒輯成帙,頗藉此書相補苴;又張耒集,寫本僅存,字多舛誤;陳師道集,刊本較詩差詳,較文則略,亦頗藉此書以勘正雲。

△《三國文類》·六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人名氏。

今流傳有宋刊本。

然《宋史·藝文志》載此書,注云:集者不知名,則當時已無可考矣。

案:柳宗元《河東集》,有柳宗直《西漢文類序》,其文皆采之《漢書》;是編惟采《三國誌》之文,蓋沿其例。

凡分二十三門:曰《詔書》,曰《教令》,曰《表奏》,曰《書疏》,曰《諫諍》,曰《戒責》,曰《薦稱》,曰《勸說》,曰《對問》,曰《議》,曰《論》,曰《書》,曰《箋》,曰《評》,曰《檄》,曰《盟》,曰《序》,曰《祝文》,曰《祭文》,曰《誄》,曰《詩賦》,曰《雜文》,曰《傳》。

所採上涉漢末,而下及晉初,則以《魏志·太祖紀》,其事皆在建安,而裴松之注,所採多晉人書也。

惟其中《勸說》、《對問》二門,皆當時口語,本非詞翰,取盈卷帙,於義未安。

又陳壽所評正猶馬、班之贊,摘出別立篇名,亦乖體例。

以其宋人舊本,姑存之以備考證焉。

△《增注唐策》·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前有明正德丁丑新安汪燦《序》,惟言舊刊《唐策》,不知誰集,考書中魏徵作「魏證」,與《古文集成》同,則亦宋人作也。

其集中所錄,兼有唐人策論、書狀、表奏之文,而獨以《唐策》為名者,蓋輯以備答策之用,從所重耳。

每篇略標其要語於上方,而卷前目錄又摘其所標之語於題下,中間注語有「崇曰」、「張曰」、「李曰」、「竇曰」、「董曰」諸目,「崇曰」一處作「王崇」,則是其名,而餘又皆題其姓,均莫詳其所自,亦不知諸人為誰。

殆當時盛行,其本互相訓釋,而書賈合刊之耳。

所注雖簡略,而所錄皆唐人名作,持擇頗審,非明代坊選,冗濫無序者可比,存之亦足備采擇也。

△《十先生奧論》·四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亦無刊書年月,驗其版式,乃南宋建陽麻沙坊本也。

書中集程子、張耒、楊時、朱子、張…、呂祖謙、楊萬里、胡寅、方恬、陳傳良、葉、劉穆元、戴溪、張震、陳武、鄭諸人所作之論,分類編之加以註釋。

據其原目,凡前集、後集、續集各十五卷,此本續集脫去前五卷,僅存十卷,而前集第七卷以上,亦屬後人抄補,其原注並佚去不存。

所亡之卷,已無篇目可考,不知作者凡幾。

此四十卷中,核其所作者已十六人,但題曰十先生,所未詳也。

中間《宋史》有傳者凡十一人,其餘若張震字東父,益寧人,孝宗時中書舍人,龍大淵、曾覿,除知門事,嘗繳回詞頭,事見《胡沂傳》。

鄭有二,其一字溥之,福州人,光宗時為從臣,奏立太子監國,見《留正傳》;其一則紹熙元年為從政郎,進《治術》十卷,見《書錄解題》。

此所載之鄭,其進《治術》者歟。

陳武有《江東地利論》,見《永樂大典》,方恬、劉穆元二人,則史傳俱無可考見矣。

宋人文集,名著史冊者,今已十佚其八九,至於名姓無聞,篇章湮滅,如方恬諸人者,更指不勝屈。

此書雖不出科舉之學,而殘編斷簡,得存於遺軼之餘,議論往往可觀;詞采亦一一足取,固網羅放失者所不廢也。

△《詩家鼎臠》·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卷首有題詞,署曰「倦叟」,亦不知倦叟為誰也。

所錄有王惲之詩,頗疑為元人所輯。

然元王惲為東平人,而此題曰:「古汴王惲」,裡籍既不相符,考《秋澗集》內亦不載此詩,則非元王惲明矣。

方回《瀛奎律髓》稱慶元、嘉定以來,有詩人為謁客者,錢塘湖山,什伯為群。

阮梅峰秀實,林可山洪,孫花翁季蕃,高菊間九萬,往往雌黃士大夫,口吻可畏。

今考是書,阮秀實、林洪、孫季蕃、高九萬諸人之詩,並在選中,或即其時所刊?如陳起《江湖小集》之類歟。

上卷凡五十八人,下卷凡三十七人,每人各著其裡居字號,為例不一,所存詩多者十餘首,少者僅一二首,蓋取「嘗鼎一臠」之意,故以為名。

其間家數太雜,時代亦多顛倒,編次頗為無緒,然宋末佚篇,賴此以存者頗多,亦未可以書肆刊本忽之矣。

上卷首原脫半頁,上卷末金沙夏某一人,名字詩篇均有闕佚,今亦姑仍之雲。

△《兩宋名賢小集》·三百八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

思有《寶刻叢編》,世隆有《北軒筆記》,並已著錄。

是編所錄宋人詩集,始於楊億,終於潘音,凡一百五十七家,有紹定三年魏了翁《序》,及國朝朱彝尊二《跋》,考所載了翁《序》,與《寶刻叢編》之《序》,字句不易,惟更書名數字,其為偽托無疑。

彝尊《跋》中,謂是書又稱為《江湖集》,刻於寶慶、紹定間,史彌遠疑有謗己之言,牽連逮捕,思亦不免,詩版遂毀。

案:刊《江湖集》者乃陳起,非陳思。

且《江湖集》所載皆南渡以後之人,而是書起自楊億、宋白,二書迥異。

彝尊牽合為一,紕繆殊甚。

然考彝尊《曝書亭集》有宋高菊間《遺稿》序中,述陳起罹禍之事甚悉,未嘗混及陳思,而集中亦不載此《跋》。

當由近人依托為之,未必真出彝尊手。

又《跋》內稱,陳世隆為思從孫,于思所編六十餘家外,增輯百四十家,稿本散逸,曹溶復補綴之。

今檢編中所錄,率多漏略,如王應麟集雖不傳,其遺篇見於《四明文獻集》者尚多,而此編僅以五首為一集,溶不應疏略若此,則謂曹溶補綴,亦不足信也。

考王士禎《居易錄》曰:竹輯《宋人小集》四十餘種,自前卷所列《江湖詩》外,如劉翼躔文《心游摘稿》,林希逸《膚齋十一稿》,敖陶孫《器之瞿翁集》,朱繼芳《季實靜佳集》,林尚志《潤叟端隱稿》,劉過改之《龍洲集》,劉仙倫叔《擬招山集》,黃文雷希聲《看集》,黃大受德容《露香拾稿》,武衍朝宗《藏拙稿》,張蘊仁溥《斗野集》,劉翰武子《小山集》,張良臣武子《雪窗集》,越希路誼父《抱拙集》,利登履《道稿》,何應龍子翔《橘潭稿》,沈說惟肖《庸齋集釋》,永頤山老《泉集》,薛仲止《泉集》,俞桂希卻《漁隱稿》,葛天民《無懷集》,姚鏞希聲《雪蓬集》云云。

是彝尊本有《宋人小集》四十餘種,或舊稿零落,後人得其殘本,更掇拾他集合為一帙,又因其稿本出彝尊,遂嫁名偽撰二《跋》歟。

然編詩之人雖出贗托,而所編之詩則非贗托,宋人遺稿,頗藉是以薈卒,其羅亦不謂無功。

黎邱幻技,置之不論可矣。

△《柴氏四隱集》·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柴望及其從弟隨亨、元亨、元彪之詩文也。

望有《丙丁龜監》,已著錄。

隨亨字瞻屺,登文天祥榜進士,歷知建昌軍事;元亨字吉甫,與隨亨同舉進士,歷官朝散大夫,荊湖參制;元彪字炳中,號澤翟居士,嘗官察推。

宋亡以後,兄弟俱遁跡不仕,時稱「柴氏四隱」。

望所著有《道州台衣集》,《詠史詩》,《涼州鼓吹》。

元彪所著有《襪線集》;隨亨、元亨著作散佚,其集名皆不可考。

明萬曆中,其十一世孫復貞等羅遺稿,元亨之作已無復存,因合望與隨亨、元彪詩文共為一集,仍以「四隱」為名,因舊稱也。

世所行者僅望《秋堂》一集,而實非足本;錢塘吳允嘉始得刻本抄傳之。

又據《江山志》及《吳氏詩永》,益以集外詩五首,遂為完書。

其詩格頗近晚唐,無宋人杈椏之習,隨亨、元彪所作,差遜其兄。

然諒節高風,萃於一門,雖遺編零落,而幽憂悲感之意,托諸歌吟者,往往猶可考見。

存之足以勵風教,正非徒以文章重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坡門酬唱集》·二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宋邵《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