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道人遺墨》·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

△《梅花道人遺墨》·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吳鎮撰。

鎮字仲圭,自號梅花道人,嘉興人。

《嘉興志》稱其卒於明洪武中。

考鎮自書墓碣,稱生於至元十七年庚辰,卒於至正十四年甲午。

則未嘗入明,《志》為舛誤。

又陳繼儒《梅花庵集》,稱鎮自題墓碣為「梅花和尚之塔」。

後扎木揚喇勒智所至椎塚燔槨,獨鎮之墓疑為僧塔,遂捨去。

考扎木揚喇勒智發宋陵在至元甲申、乙酉之間,《元史》與《癸辛雜識》所記並同。

是時鎮方五六歲,安有預題墓碣之事。

此好事者因鎮明於易數,故神其說而未思歲月之顛舛。

繼儒摭以為說,亦疏謬也。

鎮以畫傳,初不以文章見重。

而抗懷孤往,窮餓不移。

胸次既高,吐屬自能拔俗。

舊無專集。

此本題曰《遺墨》,乃其鄉人錢捃拾題畫之作,薈卒成編。

其中如《題竹詩》「陰涼生硯池,葉葉秋可數。

東華客夢醒,一片江南雨」一篇。

考鎮杜門高隱,終於魏塘,足跡未至京師,不應有「東華客夢」之句。

核以高士奇《江村銷夏錄》,乃知為鮮於樞詩,鎮偶書之,非其自作,蓋未之詳審。

又鎮畫深自矜重,不肯輕為人作。

後來假名求售,贗跡頗多,亦往往有庸俗畫賈偽為題識。

如題畫《骷髏》之《沁園春》詞。

無論歷代畫家從無畫及骷髏之事,即詞中「漏洩元陽,爹娘搬販,至今未休」諸句,鄙俚荒謬,亦決非鎮之所為。

又如嘉禾八景之《酒泉子》詞。

詞既陋,其《序》末乃稱梅花道人鎮頓首。

偶自作畫,為誰頓首耶?即題竹佚句之「我亦有亭深竹裡,也思歸去聽秋聲」,「亦」字、「也」字重疊而用,鎮亦不應昧於字義如此。

凡斯之類,皆一例編載,未免失於抉擇。

然偽本雖多,真跡亦在,披沙簡金,往往見寶。

要未可以糅雜之故,一例廢斥之矣。

△《玩齋集》·十卷、《拾遺》·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貢師泰撰。

師泰字泰甫,宣城人。

以國子生中江浙鄉試。

除泰和州判官,薦充應奉翰林文字。

出為紹興府推官。

復入翰林,遷宣文閣授經郎。

至正十四年擢吏部侍郎,除浙江都水庸田使。

尋拜禮部尚書,調平江路總管。

張士誠據吳,避之海上,江浙行省丞相承製授參知政事。

二十年改戶部尚書,命督海運。

二十二年召為秘書卿,道卒。

事跡具《元史》本傳。

明嘉靖中,李默作是集《跋》云:「予在宣州,諸生貢安國者,為言其先世禮部公流寓海寧時,自名其裡曰小桃源。

元命既革,宋學士景濂嘗過之,公為置酒飲。

夜分乃起,就臥仰藥而斃。」

顧嗣立《元百家詩選》,則據其門人朱遂所作《紀年錄》,及揭ι所作墓誌,載至正十六年正月,張士誠陷平江,公抱印隱居吳淞江上,主釣台山長吳景文家,易姓名為端木氏,號戾契子、A3A3翁,二十六年卒於海寧寓捨。

證《默跋》所紀之誣。

案《明史·宋濂傳》,濂乞假歸省在至正二十五年乙巳。

師泰沒於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其時濂無由至海寧。

且太祖稱吳王在至正二十四年甲辰,稱吳元年在二十七年丁未,元順帝北趨上都在二十八年戊申七月,是為洪武元年。

師泰既沒於壬寅,尚在元亡前六年,何以稱「元命既革」。

此其後人之飾詞,欲附於王之節,殊非事實。

嗣立疑之當矣。

師泰所著有《友迂集》,余闕序之;《玩齋集》,黃晉序之;《東軒集》,程文序之;又有《[B104]A4集》、《閩南集》見於李國鳳之《序》。

其門人謝肅、劉欽類為一篇,總名曰《玩齋集》,今未之見。

明天順間,寧國守會稽沈性重加輯,得詩文六百五十三首,厘為十卷,又《補遺》一卷,其年譜之類別為一卷附之,是為今本。

師泰本以政事傳,而少承其父奎家學,又從吳澄受業,復與虞集、揭斯游,故文章亦具有源本。

其在元末,足以凌厲一時。

詩格尤為高雅,虞、楊、范、揭之後,可謂挺然晚秀矣。

集中《題陶淵明五柳圖》絕句,《明詩別裁集》以為燕王篡位之後,建文舊臣江右袁敬所作,並記敬所本末甚詳。

今考明孫原禮所撰《元音》,成於洪武甲子,張中達為之刊版在建文辛巳,均在遜國以前,而收入是詩,題為師泰所作,則為師泰之詩誤附會於敬所,非敬所之詩誤竄入師泰集中明矣。

△《羽庭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劉仁本撰。

仁本字德元,天台人。

以進士乙科歷官溫州路總管,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

時方國珍據有溫、台,招延諸郡士大夫,仁本入其幕中,參預謀議。

國珍歲治海舟,輸江淮之粟於大都,仁本實司其事。

其所署省郎官,蓋即元所授。

故集中諸作,大都感慨阽危,眷懷王室。

其從國珍,蓋欲借其力以有為,徐圖興復,亦如羅隱之仕吳越,實心不忘唐。

觀其《贈李員外自集慶回河南詩》云:「漢兵早已定中華,孫述猶鳴井底蛙。」

於明祖顯然指斥,其志可知。

厥後國珍兵敗,仁本就擒,抗節不撓,至鞭背潰爛而死。

則仁本終始元人,未嘗一日入明。

《永樂大典》題曰「國朝劉仁本」,非其實也。

仁本學問淹雅,工於吟詠,多與趙ㄈ、謝理、朱右等唱和。

嘗治兵餘姚,作雩詠亭於龍泉左麓,彷彿蘭亭景物。

集一時文士,修禊賦詩,自為之序。

其文雖不見於集中,而石刻今日猶存。

文采風流,可以想見。

故所作皆清雋絕俗,不染塵氛。

其序記諸篇,述方國珍與察罕通使,及歲漕大都諸事,多記傳所不載,亦可補史闕。

原本久佚,謹就《永樂大典》所載,以類編次,厘為詩四卷、文二卷。

仍改題曰「元劉仁本」,以存其真焉。

△《不系舟漁集》·十五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陳高撰。

高字子上,溫州平陽人。

至正十四年進士。

授慶元路錄事。

未三年,輒自免去。

平陽陷,棄妻子往來閩、浙間,自號「不系舟漁者」。

至正十六年,浮海過山東,謁河南王庫庫特穆爾於懷慶,密論江南虛實。

庫庫特穆爾欲官之,會疾作卒。

蓋當國祚阽危,猶力謀匡復。

明太祖稱王保保真男子(即庫庫特穆爾)。

如高者,事雖不就,其志亦不愧王保保矣。

不但詩之足傳也。

明洪武初,蘇伯衡訪其遺集,釐定成編,題曰《子上存稿》。

此本題《不系舟漁集》,不知何人所改,文格頗雅潔。

詩惟七言古體不擅場,絕句亦不甚經意。

其五言古體,源出陶潛;近體律詩,格從杜甫。

面目稍別,而神思不遠,亦元季之錚錚者矣。

元又有嘉定僧祖柏,其詩亦名《不系舟集》,見顧嗣立《元詩選》。

集中有《題倪瓚芝秀圖詩》,蓋與高同時,然其詩不及高遠甚。

今未見其本。

以集名相亂,附著其異於此,庶來者無疑焉。

△《居竹軒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成廷撰。

廷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禮執,揚州人。

好學不求仕進,惟以吟詠自娛。

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間,頗有山林意趣。

因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軒」。

晚遭世亂,避地吳中,蹤跡多在松江。

故集中有《欲卜居海上》之作。

後竟沒於間,其年蓋已七十餘矣。

此集乃其友郜肅、劉欽搜輯遺稿所刊也。

廷與河東張翥為忘年交,其詩音律體制,多得法於翥,而聲價亦與翥相亞。

觀詩中所載酬答者,如楊維禎、危素、楊基、李黼、余闕、張雨、倪瓚,皆一代勝流。

而黼與闕之忠義,瓚之孤僻,尤非標榜聲氣之輩。

其傾倒於廷,必有所以取之矣。

劉欽稱廷「五言務自然,不事雕劌。

七言律最為工深,合唐人之體」。

今觀其七言古詩,亦頗遒麗。

惟五言古詩竟無一篇,似不應全卷遺佚。

或自知此體不擅長,遂不復作,亦如宋無之《翠寒集》歟。

△《句曲外史集》·三卷、《補遺》·三卷、《集外詩》·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張雨撰。

雨有《元品錄》,已著錄。

其平生詩文,嘗手錄成帙,然當時未及刊版。

故零縑斷素,賞鑒家多傳其墨跡,而集則無傳。

明成化間,姚綬始購得其稿。

嘉靖甲午,陳應符始厘為三卷,校讎付刊,而以劉基所作墓誌、姚綬所作小傳附之。

崇禎中,常熟毛晉復取烏程閔元衢所錄佚詩,為《補遺》三卷,附以同時酬贈之作。

晉又與甥馮武搜得雨《集外詩》若干首,續刻於後。

仍以徐世達原《序》冠於簡端者,即此本也。

雨詩文豪邁灑落,體格遒上。

早年及識趙孟,晚年猶及見倪瓚、顧阿瑛、楊維楨,中間如虞集、范亨、袁桷、黃晉諸人,皆以方外之交,深相投契。

故耳濡目染,具有典型。

雖托跡黃冠,而談藝之家位置於文士之列,不復以異教視之,厥有由矣。

△《僑吳集》·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鄭元撰。

元有《遂昌雜錄》,已著錄。

元家本遂昌,徙於錢塘。

而流寓平江凡四十年,為時最久,故其集名以「僑吳」。

實則杭州所作亦在其內,蓋從其多者言之也。

集本其晚年所定,以授謝徽。

今此本後有弘治丙辰《張習跋》,乃稱元本有《遂昌山人集》,與《僑吳集》多繁蕪重出。

因通錄之,得詩文之精純者,並為十二卷,仍名《僑吳集》,用梓以傳。

則此本為習所重訂,非元手編之本矣。

凡文六卷、詩六卷。

其中《與張德常書》,有「僕贊郡無補,嘗移李」之語,而蘇大年所作墓誌、盧熊《蘇州府志》皆稱元以大府薦,兩為校官,不言嘗為他職,與元仕履不合。

豈代人所作,失於標注耶?其文頗疏宕有氣,詩亦蒼古。

蓋元生於至元之末,猶及見鹹淳遺老。

中間又得見虞集諸人,得其緒論。

末年所與游者,亦皆顧阿瑛、倪瓚、張雨之流。

互相薰染,其氣韻不同,固亦有自來矣。

△《詠物詩》·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謝宗可撰。

宗可自稱金陵人,其始末無考。

相傳為元人,故顧嗣立《元百家詩選》錄是編於《戊集》之末,亦不知其當何代也。

昔屈原頌橘、荀況賦蠶,詠物之作,萌芽於是,然特賦家流耳。

漢武之《天馬》,班固之《白雉》、《寶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於刻畫一物。

其托物寄懷,見於詩篇者,蔡邕《詠庭前石榴》,其始見也。

沿及六朝,此風漸盛。

王融、謝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於隸事。

唐宋兩朝,則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計矣。

其特出者,杜甫之比興深微,蘇軾、黃庭堅之譬喻奇巧,皆挺出眾流。

其餘則唐尚形容,宋參議論,而寄情寓諷,旁見側出於其中,其大較也。

中間如雍鷺鷥、崔鴛鴦、鄭鷓鴣,各以摹寫之工,得名當世。

而宋代謝蝴蝶等,遂一題衍至百首,但以得句相誇,不必緣情而作。

於是別岐為詩家小品,而詠物之變極矣。

宗可此編,凡一百六首,皆七言律詩。

如不詠燕蝶而詠睡燕睡蝶,不詠雁鶯而詠雁字鶯梭。

其標題亦皆纖仄,蓋沿雍陶諸人之波,而彌趨新巧。

瞿宗吉《歸田詩話》曰:「謝宗可百詠詩,世多傳誦。

除《走馬燈》、《蓮葉舟》、《混堂》、《睡燕》數篇,難得全首佳者。」

其說信然。

然四詩亦非高作。

顧嗣立錄其四十首,又摘其警句二十聯。

其中如《筆陣》之「怒卷龍蛇霧泣,長驅風雨鬼神驚」,則傷於粗豪;《螳螂簪》之「鬢雪冷侵霜斧落,低壓翠裳空」,則傷於湊砌。

特以格調雖卑,才思尚艷,詩教廣大,宜無所不有。

元人舊帙,姑存之備一體耳。

《歸田詩話》又曰:「曩見邱彥能誦宗可《賣花聲詩》一詩,百詠中不載。

蓋性既喜此一格,則隨事成吟,非作此一集而絕筆。」

彥能所誦,殆出於此集既成之後歟。

△《鹿皮子集》·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陳樵撰。

樵字居采,婺州東陽人。

至正中,遭亂不仕,遁居┬谷。

每衣鹿皮,因自號鹿皮子。

考所作《北山別業詩》三十八首,備水石花竹之趣,則亦顧阿瑛、倪瓚之流,非窮鄉苦寒之士也。

鄭善夫《經世要言》稱其經學為獨到。

然所稱神所知者謂之智,實慈湖之緒餘,而姚江之先導。

論其所長,當仍在文章。

是集題曰「盧聯子友編」。

其古賦落落有奇氣。

詩古體五言勝七言,近體七言勝五言。

大抵七言古體學溫庭筠,以幽艷為宗;七言近體學陸龜蒙,而雕削往往太甚。

如「春在地中常不死,月行天盡又飛來」之類,則傷於粗俗;「詩無獺髓痕猶在,夢有鸞膠斷若何」之類,則傷於纖巧。

顧嗣立《元詩選》乃標為佳句,列於小傳之內,殊失別裁。

又古詩用韻,多以真、諄、臻、侵同用,沿吳或《韻補》之謬注,殊乖古法。

近體多以支、脂、之、微、齊通押,蓋亦誤信吳或之說。

夫詩各有體裁,韻亦各有界限。

既僻於復古,自可竟作古詩,何必更作今體。

既作今體,而又不用今韻,則驢非驢,馬非馬,龜茲王所謂騾矣。

是皆賢智之過,亦不必曲為樵諱也。

△《林外野言》·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郭翼撰。

翼有《雪履齋筆記》,已著錄。

翼學問博洽,既老不得志,偃蹇學官,惟刻意於詩古文。

嘗自號東郭生,又稱野翁,而名所著集曰《林外野言》。

今所傳本凡二卷,附《與顧仲瑛書》一篇。

考《玉山名勝》及《乾坤清氣》諸集所錄翼詩,不見此集者尚多。

又如《題劉龍洲墓道》、《道士游武當》諸詩,又皆別見呂誠集。

疑或後人重編,故多所舛漏,未必即翼手定之稿也。

翼從楊維楨游,詩頗近其流派。

其間如《望夫石》、《精衛詞》諸篇,皆用鐵崖樂府體,尤為酷似。

要其筆力挺勁,絕無懦響,在元季詩人中可謂矯然特出者矣。

△《傲軒吟稿》·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胡天游撰。

天游名乘龍,以字行,號松竹主人,又號傲軒,岳州平江人。

當元季之亂,隱居不仕。

邑人艾科為作傳,稱「使天假其年,遇明太祖,必為劉基、宋濂」則沒於順帝末年也。

其集兵燹之餘,僅存十一。

傳稱其七歲能詩,已具作者風力,名籍籍一時,視伯生、子昂,不輸一籌。

今觀所作,大都悲壯激烈,而頗病粗豪。

非惟未足抗虞集,亦未足以敵趙孟,傳所稱者殊過。

然長歌慷慨之中,能發乎情,止乎禮義,身處末季,然想見太平,猶有詩人忠厚之遺。

其在元季,要亦不失為作者也。

集中《陌上花詩小序》,誤以錢Α為梁元帝,頗為乖舛。

蓋興酣落筆,記憶偶疏。

庾信「桂華」之語,誤讀《漢書》;王維「垂楊」之句,訛解《莊子》。

取其大端,則小疵可略,論古人者正不在尋章摘句間矣。

△《師山文集》·八卷、《遺文》·五卷、《附錄》·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元鄭玉撰。

玉有《春秋闕疑》,已著錄。

是編《文集》八卷,前有至正丁亥《程文序》。

又有至正庚寅玉《自序》,蓋即玉所自編。

惟《序》稱「名曰《餘力稿》,以見吾學之不專於文詞」,則集名似後人追改。

然《王序》及《楊士奇跋》已皆稱《師山集》,則初刻時已改名矣。

《遺文》五卷,不知何人所編。

程敏政跋玉《釣台詩卷》,稱其裔孫虯裝潢成冊。

張駿《和敏政詩跋》,亦稱玉裔孫鯨虯,皆能詩。

其或出虯等之手歟。

《附錄》一卷,則當時酬贈詩文,及後人題詠也。

玉《自序》謂:「韓、柳、歐、蘇塗天下之耳目,置斯民於無聞見之地。

道之不明,文章障之;道之不行,文章尼之。」

其《與洪君實書》,又力詆唐皇甫,其言殊妄。

汪克寬作玉行狀,稱其文「以正大剛直之氣,發為雄渾警拔之詞。

感慨頓挫,簡潔純粹。

然紀事樸實,不為雕鏤鍛煉,跌宕怪神之作。

出入馬遷、班固,而根之以六經之至理」。

其推尊亦太過。

然玉學術本醇,克寬所謂大抵主於明正道,扶世教者,其論不誣。

其文皆雅潔不支,歐陽玄所謂嚴而有法者(案玄此語亦見克寬志中),亦為不愧。

其《送葛子熙序》,稱:「陸子之質高明,故好簡易。

朱子之質篤實,故好邃密。

所入之途有不同,及其至也,三綱五常、仁義道德豈有不同者哉?況同是堯、舜,同非桀、紂;同尊周、孔,同排釋、老;同以天理為公,同以人欲為私。

大本達道,無有不同者。

學者不求其所以同,惟求其所以異,此豈善學聖賢者哉?」

又《與汪真卿書》,稱:「朱子盡取群賢之書,析其同異,歸之至當。

使吾道在宇宙如青天白日,萬象燦然,莫不畢見。

然自是以來,三尺之童,即談忠恕。

目未識丁,亦聞性與天道。

一變而為口耳之弊。

蓋古人之學,以所到之深淺為所見之高下,所言皆實事。

今人之學,所見雖遠而皆空言。

此豈朱子畢盡精微以教世之意哉?」

其言皆辨別真偽,洞見癥結,無講學家門戶之見。

知其授命成仁,耆拄名教,不自剽竊語錄中來矣。

△《友石山人遺稿》·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王翰撰。

翰字用文,其先西夏人。

元初從下江淮,授領兵千戶,鎮廬州,因家焉。

翰少襲爵,有能名,累遷江西、福建行省郎中。

陳友定留居幕府,表授潮州路總管,兼督循、梅、惠三州。

友定敗,浮海抵交趾,不果。

屏居永福之觀獵山,著黃冠服者十一年。

洪武間辟書再至,翰以幼子托其故人吳海,遂自引決。

翰本將家子,志匡時難,不幸遭宗邦顛沛,其慷慨激烈之氣,往往托之聲詩。

故雖篇什無多,而沈鬱頓挫,凜然足見其志節。

如《題畫葵花》云:「憐渠自是無情物,猶解傾心向太陽。」

《送陳仲實還潮陽》云:「歸去故人如有問,春山從此蕨薇多。」

《大都憔悴行吟》,不忘故國。

其《絕命詩》云:「昔在潮陽我欲死,崇嗣如絲我無子。

彼時我死作忠臣,覆祀絕宗良可恥。

今年辟書親到門,丁男屋下三人存。

寸刃在手顧不惜,一死了卻君親恩。」

蓋翰於死生之際,明決如此,亦可見其志之素定也。

顧嗣立《元詩選》僅載翰詩二十七首。

此本乃其子所輯,凡諸體詩八十四首。

前有《陳仲述序》。

後附志銘表詞等七篇,皆吳海所作也。

△《聞過齋集》·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吳海撰。

海字朝宗,閩縣人。

至正末,遭逢兵亂,絕意仕進。

明洪武初,守臣欲薦諸朝,力辭得免。

既而徵諸史局,亦力辭不赴。

事跡具《明史·隱逸傳》。

是集為其門人王所編。

初,海與永福王翰善。

元亡之後,海以翰嘗仕元,勸以死節。

而自撫其遺撫,教之成立,即是也。

《史》稱其文「嚴整典雅,一歸諸理」。

又載海嘗言「楊、墨、釋、老,聖道之賊;管、商、申、韓,治道之賊;稗官、野乘,正史之賊;支詞、艷說,文章之賊。

上之人宜敕通經大臣,會諸儒定其品目,頒之天下。

民間非此不得輒藏,坊肆不得輒鬻」云云。

雖持論少狹,非古人兼資博考之義。

然其宗旨之正,亦於此可見矣。

其題曰「聞過齋」者,海平生虛懷樂善,有規過者,欣然立改,嘗以「聞過」名其齋,因以名其集雲。

△《學言詩稿》·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吳當撰。

當字伯尚,崇仁人,澄之孫也。

以蔭授萬億四庫照磨。

薦為國子助教,預修《宋》、《遼》、《金》三史。

除翰林修撰,累遷直學士。

江南兵起,拜江西肅政廉訪使,左遷撫州路總管。

旋罷歸,後復擢江西行省參知政事。

未上官而陳友諒已陷江西,遂跡不出。

友諒遣人召之,當堅臥,以死自誓。

舁床載送江州,拘留一年,終不屈。

友諒滅,乃免。

洪武初,復迫致之。

見太祖,長揖不拜,竟得放歸。

隱居吉水之谷坪,完節以終。

所著有《周禮纂言》,今已佚。

惟此集存。

原本九卷,明崇仁知縣新安葉良貴所刊。

此本六卷,則國朝臨川李紱重刊所並也。

澄於元代,致位通顯,號曰大儒。

然實宋鹹淳鄉貢士。

出處之間,猶不免責備於賢者。

當不受僭竊之辟,則高於張憲諸人。

乃天下已定,仍不降禮於萬乘,尤在楊維楨諸人上。

蓋死生久付之度外,其不為謝枋得者,特天幸耳。

有元遺老,當其最矯矯乎。

其詩風格遒健,忠義之氣,凜凜如生,亦元季之翹楚。

顧嗣立《元百家詩》僅摭其《潯陽舟中詩》三首,《送樊秀才詩》一首,附澄《草廬集》末。

其殆未見此本歟?

△《北郭集》·六卷、《補遺》·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許恕撰。

恕字如心,江陰人。

至正中薦授澄江書院山長,旋棄去。

會天下已亂,乃遁跡賣藥於海上,與山僧野人為侶。

善自晦匿,罕相識者,故徵召不及。

至洪武甲寅乃卒。

是集其子禮部主事節所輯。

《范餘慶跋》,稱其後張簡編為七卷,今考定原本為六卷。

是今本六卷乃其原數。

顧嗣立《元詩選》云「所著《北郭集》十卷」,或「十」字「七」字字畫相近而誤歟。

集中每卷之首皆題五七言古一行,其實乃古體近體雜編,殊不可解,疑或傳錄者所妄加。

《補遺》卷內附錄其子節詩六首、孫輅詩二首、又許穆詩二首,許詩一首,則其族孫裔所續入也。

恕詩格力頗遒,往往意境沉鬱,而音節高朗,無元季靡靡之音。

近體頗似陳與義,或其所宗法者在《簡齋集》耶。

中多愁苦之詞。

然如《偶成詩》之「一逕豆苗綠,獨行溪水西。

繁露墜叢竹,新流漲芳堤。

偶與樵者語,忽聞幽鳥啼」云云,亦未嘗不然清遠。

蓋遭逢喪亂,故哀怨獨深,有不能率其恬夷之素者矣。

△《玉笥集》·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張憲撰。

憲字思廉,山陰人。

家玉笥山,因以為號。

少負才不羈。

晚為張士誠所招。

署太尉府參謀,稍遷樞密院都事。

元亡後,變姓名,寄食僧寺以沒。

《明史·文苑傳》附載《陶宗儀傳》末。

然二人出處不同,非氣類也。

是集卷首有同時楊維楨、周砥、戴良及成化初安成劉於四《序》,又孫大雅《玉笥生傳》一篇、楊基《玉笥生傳書後》一篇。

其平生事狀,尚略具梗概。

憲早歲入元都所作《紅騮馬歌》、《酬海一漚》諸篇,皆在集中,奇氣鬱勃,頗有志於功名。

後從淮張之招,非其本願。

故其《枕上感興詩》云:「拓疆良在念,擇木詎忘。

嘉猷固久抱,忠憤欲誰展。」

蓋初同王粲之依劉,晚類韋莊之仕蜀,亦自知所托非人,而貧賤銜恩,不能自拔。

讀其詞,可以知其志矣。

憲學詩於楊維楨,維楨許其獨能古樂府。

今集中樂府《琴操》凡五卷,皆頗得維楨之體。

其他感時懷古諸作,類多磊落骯髒,豪氣坌湧。

詩末間附評語,蓋亦維楨所點定雲。

△《青村遺稿》·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金涓撰。

涓字德原,義烏人。

本姓劉,先世避吳越王錢Α嫌名,改為金氏。

嘗受經於許謙,又學文章於黃晉。

嘗為虞集、柳貫所知,交薦於朝,皆辭不赴。

明初州郡辟召,亦堅拒不起,竟教授鄉里以終。

所著有《湖西》、《青村》二集,共四十卷,兵燹不存。

嘉靖中,其六世孫魁始掇拾散亡,編為此本。

魁子江始刊版印行。

以所存無幾,非涓手定之原集,故題曰《遺稿》。

涓於宋濂、王為同學,《贈涓詩》有「惜哉承平世,遺此磊落姿」句,頗嗟其沉晦。

而涓《送李子威之金陵詩》云:「若見潛溪宋夫子,勿雲江漢有扁舟」,乃深慮其薦達,志趣頗高。

然其詩則不出江湖舊派,摹寫山林,篇篇一律,殊未為超詣。

觀集中有《錢塘行在》一篇,以元統、至正間人,何至指錢塘為行在?知由耽玩宋末諸集,以習熟而誤沿舊語矣。

特以托意蕭閒,不待矯語清高,自無俗韻。

又恬於仕宦,疏散寡營,亦無所怨尤,故品格終在江湖詩上耳。

詩道關乎性情,此亦一證矣。

△《丁鶴年集》·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元丁鶴年撰。

鶴年字亦曰鶴年,蓋用孟浩然字浩然例也。

色目人。

本世家子。

遭亂不求仕宦,篤尚志操,兼以孝聞。

烏斯道、戴良為作傳,皆以申屠蟠擬之。

元亡避地四明,後歸老武昌山中。

《明史·文苑傳》附見《戴良傳》末。

其詩本名《海巢集》。

此本題《丁鶴年先生集》,不知何人所編。

末附有鶴年長兄浙東僉事都元帥吉雅摩迪音詩九首、次兄翰林應奉阿里沙詩三首,又鶴年表兄樊川吳惟善詩五首,亦不知何人所續入也。

鶴年既絕意於功名,惟覃思吟詠,故所得頗深。

尤長於五七言近體,往往沉鬱頓挫,逼近古人,無元季纖靡之習。

至順帝北狩以後,興亡之感,一托於詩。

悱惻纏綿,眷眷然不忘故國。

瞿宗吉《歸田詩話》所稱「行蹤不異梟東徙,心事惟隨雁北飛」句,及《逃禪室與蘇生話舊》一篇,可以知其素志。

宗吉又稱其《梧竹軒詩》,謂其時作者已滿卷,此詩一出,皆為斂衽。

今考其詩中二聯、堆砌無味,徒以起二句用鳳凰事,以「棲梧桐」、「食竹實」關合;末二句用蔡邕事,以「焦尾桐」、「柯亭竹」關合,頗為工巧耳。

以是求鶴年之詩,失之遠矣。

△《貞素齋集》·八卷、《附錄》·一卷、《北莊遺稿》·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舒ν撰。

ν字道原,績溪人。

至元丁丑,江東憲使闢為貴池教諭。

秩滿調丹徒。

至正庚寅,轉台州路儒學正。

以道梗不赴,歸隱山中。

明興,屢召不出,名所居曰貞素齋,著自守之志也。

所著有《古淡稿》、《華陽集》,今皆不傳。

此本乃嘉靖中其曾孫旭、玄孫孔昭等所輯,績溪知縣遂寧趙春所刊。

其文章頗有法律。

詩則縱橫排宕,不尚纖巧織組之習。

七言古體尤為擅場。

卷首有ν《自序》及自作小傳,均以陶潛自比。

而其文乃多頌明功德。

蓋元綱失馭,海水群飛,有德者興,人歸天與,原無所容其怨尤。

特遺老孤臣,義存故主,自抱其區區之志耳。

ν不忘舊國之恩,為出處之正;不掩新朝之美,亦是非之公。

固未可與劇秦美新一例而論也。

《附錄》一卷,載俞希魯、唐仲實等所作銘記數篇。

《北莊遺稿》一卷,則ν弟遠遜遺詩,亦孔昭等所採入。

今並仍其舊錄之焉。

△《一山文集》·九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李繼本撰。

繼本名延興,以字行,東安人,占籍北平。

登至正十七年進士。

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

考其代雄縣知縣所作《禱雨文》,內稱「洪武二十七年」,則其人明初尚存矣。

此集前有《李敏序》,稱為其子方曙、方煦所輯。

而景泰中《黎公穎序》則曰其孫容城教諭伸所編。

意其父子相繼為之歟。

朱彝尊《明詩綜》羅最備,獨未錄是集。

殆以未仕於明,故與楊維楨諸人一例不載。

顧嗣立《元百家詩選》亦未收入。

則疑流傳頗少,嗣立偶未見也。

其詩文俊偉疏達,能不失前人規範。

長歌縱橫磊落,尤為擅場。

中有學李白不成,流為盧仝、馬異格調者。

好奇之弊,其失不免廣而野。

然愈於翦紅刻翠,以詞為詩者多矣。

△《江月松風集》·十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元錢惟善撰。

惟善字思復,自號心白道人,錢塘人。

領至正元年鄉薦,官至儒學副提舉。

張士誠據吳,退隱吳江之筒川,又移居華亭。

明洪武初卒。

惟善初應鄉試時,題曰《羅剎江賦》。

鎖院三千人,不知所出。

獨惟善引枚乘《七發》,證錢塘之曲江即羅剎江,大為主司所稱,由是知名。

其作《西湖竹枝詞》,乃稱斷橋曰段家橋,為瞿宗范所譏,並見瞿宗吉《歸田詩話》。

然考證之疏密與吟詠之工拙,各自一事,不以地理之偶誤,病及其詩也。

其集在明不甚顯,故焦《國史經籍志》收元人詩集頗夥,而惟善所作不著錄。

其傳於世者,惟賴良《大雅集》所錄詩九首而已。

此本初為惟善手書真跡,藏於練川陸氏家。

後歸嘉興曹溶,康熙中金侃於溶家抄得。

又以甫里許氏藏本較其異同,始行於世。

顧嗣立《元詩選》所錄,即據此本采入者也。

前有《陳旅序》,稱其「妥清,娓娓乎有唐人之流風」,品題頗當。

又有至元五年淳安《夏溥序》,以宋末四靈指為晚唐之人,紕謬殊甚。

今惟錄《旅序》以弁首,《溥序》則削不載焉。

△《龜巢集》·十七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謝應芳撰。

應芳有《思賢錄》,已著錄。

《集》一卷為賦,二捲至五卷為詩,六卷至十一卷為雜文,十二卷為詩餘,十三卷至十五卷又為雜文,十六卷、十七卷又為詩。

編次頗為無緒,疑後人傳寫,亂其舊第。

抑或本為前集十二卷,後集五卷,一則先詩而後文,一則先文而後詩。

傳寫誤並為一集,故參錯如是也。

史稱其詩文雅麗醞藉。

今集中詩頗雅潔,文則多應酬之作。

然其中如《上周郎中論五事啟》、《上奉使宣撫書》、《與王氏諸子書》、《上周參政正風俗書》、《上何太守書》、《上武進樊大尹書》、《與林掌諭請建先賢祠書》,皆有關於國計民生,人心風俗,非徒以筆墨為物役者。

史稱其年益高,學行益邵,達官縉紳過郡者,必訪其廬。

應芳布衣韋帶,與之抗禮。

議論必關世教,切民隱,蓋不誣焉。

△《石初集》·十卷、《附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周霆震撰。

霆震字亨遠,安成人。

以先世居石門田西,自號「石田子初」,省其文則曰「石初」。

早年刻意學問,多從宋諸遺老游,得其緒論。

延中行科舉法,再試不售,遂杜門專意詩古文。

是集為廬陵晏璧所編,集後行狀志銘之屬,亦璧所附也。

霆震生於前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卒於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八十有八。

親見元代之盛,又親見元代之亡。

故其詩憂時傷亂,感憤至深。

如《二月十六日青兵逼城》、《古金城謠》、《李潯陽死節歌》、《兵前鼓》、《農謠》、《杜鵑行》、《過玉成砦》、《關城曲》、《郡城高》、《人食人》、《延平龍劍歌》、《寇至雜詠》、《寇自北來》、《軍中苦樂謠》、《宿州歌》諸篇,並敘述亂離,沉痛酸楚,使異代尚如見其情狀。

昔汪元量《水集》,論者以為宋末之詩史。

霆震此集,其亦元末之詩史歟。

△《山窗餘稿》·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甘復撰。

復字克敬,餘干人。

其詩源出於張翥。

雖不及翥之才力富健,諸體兼備,而風懷澄澹,意境然。

五言古體,綽有韋、柳之遺。

其格韻乃似在翥上。

蓋才有所偏長,詣有所獨至也。

元亡之後,遁跡以終。

著作散佚,僅存手墨於同裡趙石蒲家,凡文數十篇、詩十餘首。

明成化中,石蒲之孫琥始為繕錄開雕,復見於世。

雖零篇斷簡,所剩無多。

而詩格文筆,一一高潔。

疑復當日自擇其最得意者,手錄此帙,故篇篇率有可觀。

轉勝於珠礫雜陳,務盈卷帙,徒供覆瓿者矣。

顧嗣立《元詩選》稱琥刻是編,劉憲為序。

此本僅有《琥跋》,不載《憲序》,蓋刊版散失之後,輾轉傳抄佚之矣。

然復集自足傳,亦不以序之有無為輕重也。

△《梧溪集》·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王逢撰。

逢字原吉,自稱席帽山人,江陰人。

當至正間被薦不就,避地吳淞江,築室上海之烏涇。

張氏據吳,東南之士鹹為之用。

逢獨高蹈遠引。

及洪武初,徵召甚迫,又以老疾辭。

《明史·文苑傳》附載於《戴良傳》中,以二人皆義不負元者也。

逢少學詩於陳漢卿,得虞集之傳。

才氣宏敞,而不失謹嚴。

集中載宋、元之際忠孝節義之事甚備。

每作小序以標其崖略,足補史傳所未及,蓋其微意所寓也。

是詩傳本差稀,王士禎屬其鄉人楊名時訪得明末江陰老儒周榮起手錄本,乃盛傳於世。

榮起號硯農,究心六書,毛晉汲古閣刊版,多其所校,蓋亦好古之士雲。

△《吾吾類稿》·三卷(永樂大典本)

元吳皋傳。

皋《元史》無傳,志乘亦失載其姓名。

獨《永樂大典》各韻中頗采錄其詩文,題作《吳舜舉吾吾類稿》。

又別收胡居敬等原序二篇,略具行履。

知其為臨川人,乃宋丞相吳潛諸孫。

早游吳之門,嘗官臨江路儒學教授。

元亡後抗志不出,跡以終。

而不著其名。

惟王圻《續文獻通考》載有吳皋《吾吾類稿》之目,而集中祝文亦有「皋忝游宦」語。

知皋為其名,舜舉乃其字也。

皋工於韻語,所作大都以樸澹為主,不涉元末佻巧纖靡之習。

詩中紀年,多有庚寅、壬辰及癸卯、甲辰等歲名。

時值至正之季,盜賊縱橫,目擊艱危,每深憂憤。

如《和劉聞廷擬古十章》,反覆於國步將傾,藩維弛節。

而繼之以「堂堂潯陽守,重義知所本」云云。

特表李黼之忠烈,以激厲當時。

其志有可憫者。

雖其骨格未堅,尚不能抗行古作者,而纏綿悱惻,要不失變雅之遺意焉。

集佚已久。

顧嗣立《元詩選》羅最廣,亦闕而不載。

今從《永樂大典》裒輯,共得詩一百二十餘首,厘為三卷。

其雜文十餘首,亦附於後備考核焉。

△《樵獨唱》·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葉容撰。

容字景南,金華人。

志行高潔。

結廬城山東隅,名其地曰頂,自號頂天民。

是集乃其孫雍所編。

前有《自序》,謂「薪桂老而山高寒,音調古而巖谷絕響,故名曰《樵獨唱》」。

《序》凡二篇,皆題至正甲午。

而集中多載入明詩,且後篇乃明興後語。

疑原本後篇未著年月,傳寫者誤以前篇年月補入也。

顧嗣立《元詩選》載:「葉樵容,字伯愷,洪武中登進士,官行人司副,免歸。」

案集中《挽琳荊山上人》云:「大德庚子春,生我及此公。」

以年計之,當洪武戊申,景南年六十有九矣。

其《獨樂歌》云:「屈指今年七十五。」

集中詩皆高曠之言,絕無及仕宦者。

袁布政凱《序》云:「使先生後生數年,際我朝之明盛,與一時俊,並列庶職,其事業必有可觀。

惜其不然,而徒於言語文字間見之,其志不亦可哀乎?」

《袁序》作於成化間,不應有誤。

《元詩選》所引,未知何所據也。

又《震澤編》載,東山葉容字伯昂,嘗以鄉貢為和靖書院山長,則又一同名姓者耳云云,其辨甚明。

案太學題名碑,建文庚辰科有葉容,亦金華人。

庚辰為建文三年,革除以後稱洪武三十三年。

《元詩選》所引,當必因此而訛,嗣立特未之詳考也。

其詩寫閒適之懷,頗有流於頹唐者。

而胸次超然,殊有自得之趣。

天機所到,固不必以繩削求矣。

△《桐山老農文集》·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魯貞撰。

貞字起元,自號桐山老農,開化人。

集中《萬青軒記》自稱曲阜人,蓋曲阜其祖貫也。

是集凡文三卷、詩一卷。

凡元代所作,皆題至正年號。

其入明以後,惟題甲子,殆亦栗裡之遺意。

詩不出元末之格,且間有累句,殊非所長。

其文亦聞見頗狹,或失考正。

如《武安王廟記·迎神詞》中有「蘭佩下兮桂旗揚,乘赤兔兮從周倉」句。

考周倉之名不見史傳,是直以委巷俚語鐫刻金石,殊乖大雅。

然人品既高,胸懷夷曠,一切塵容俗狀,無由入其筆端。

故稱臆而談,自饒清韻,譬諸深山幽谷,老柏蒼松,雖不中繩規,而天然有出塵之意。

其故正不在語言文字間矣。

△《靜思集》·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郭鈺撰。

鈺字彥章,吉水人。

《江西通志》稱其元末遭亂,隱居不仕。

明初以茂才徵,辭疾不就。

集首有洪武二年廬陵《羅大已序》,亦稱其「有經濟,能自守」。

今案集中有「辛亥秋詔舉秀才,余以耳聾足,縣司逼迫非情,因成短句一詩」。

辛亥為洪武四年,又在作《序》後二年,則所謂能自守者信矣。

又《癸丑首正詩》中有「盲廢倦題新甲子,醉來謾說舊山川。

貞元朝士今誰在,東郭先生每自憐」之句。

是其不忘故國,抗跡行吟,志操可以概見。

又有《乙卯新元六十生辰詩》,則其入明已八年矣。

跡其生平,大抵轉側兵戈,流離道路。

目擊時事阽危之狀,故見諸吟詠者每多愁苦之詞。

如《悲廬陵》、《悲武昌》諸篇,慷慨激昂,於元末盜賊殘破郡邑事實,言之確鑿,尤足裨史傳之闕。

其遺集本藏於家。

嘉靖間,羅洪先始為序而傳之。

而其孫廷詔等不知編次之法,前後舛錯,殊無義例。

以行世既久,今亦姑仍其舊錄之云爾。

△《九靈山房集》·三十卷、《補編》·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戴良撰。

良字叔能,浦江人。

嘗學文於柳貫、黃晉、吳萊,學詩於余闕。

《明史·文苑傳》,明太祖初定金華時用為學正,良棄官逃去。

至正辛丑,順帝用薦者言,授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

後至吳中依張士誠。

知士誠不足與謀,挈家浮海至膠州,欲間道歸庫庫軍。

庫庫即世所稱王保保,百戰以圖恢復者也。

會道梗不達,僑居昌樂。

洪武六年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

十五年,徵入京,欲官之,以老疾辭。

太祖怒,羈留不釋,次年四月卒於京師,然迄未食明祿也。

良世居金華九靈山下,故自號九靈山人。

其集曰《山居稿》,曰《吳游稿》,曰《鄞游稿》,曰《越游稿》。

後跋又云:「集外有《和陶詩》一卷。」

今檢集中,《越游稿》內已有《和陶詩》一卷。

而其門人趙友同所作墓誌亦云「《和陶詩》一卷、《九靈集》三十卷,不在集目之內」。

或本別有《和陶詩》一卷,而為後人合併於集中者,未可知也。

良詩風骨高秀,迥出一時。

卷懷宗國,慷慨激烈,發為吟詠,多磊落抑塞之音。

故其《自讚》謂「歌黍離麥秀之詩,詠剩水殘山之句」。

蘇伯衡贊其畫像。

亦謂「其跋涉道途,如子房之報韓;其彷徨山澤,如正則之自放」雲。

△《欒京雜詠》·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楊允孚撰。

允孚字和吉,吉水人。

其始末未詳。

惟集後《羅大已跋》稱:「楊君以布衣被,歲走萬里,窮西北之勝。

凡山川、物產、典章、風俗,無不以詠歌記之。」

則允孚似未登仕版者。

然第四十九首注稱:「每湯羊一膳具數十六,餐餘必賜左右大臣,日以為常,予嘗職賜,故悉其詳」云云。

則亦順帝時尚食供奉之官,非游士矣。

又末數首中,一則曰「宮監何年百念消,冠簪驚見髻蕭蕭。

挑燈細說前朝事,客子朱顏一夕凋」,一則曰「強欲澆愁酒一卮,解鞍閒看古祠碑。

居庸千載興亡事,惟有中天月色知」,一則曰「試將往事記從頭,老鬢征衫總是愁。

天上人間今又昔,欒河珍重水長流」,則是集蓋作於入明之後。

故《羅大已序》有「兵燹所過,莽為邱墟,回視曩游,慨然永歎」語也。

其詩凡一百八首,題曰《百詠》,蓋舉成數。

其曰「欒京」者,以欒河逕上都城南,故元時亦有此稱。

詩中所記元一代避暑行幸之典,多史所未詳。

其詩下自注,亦皆賅悉。

蓋其體本王建宮詞,而故宮禾黍之感,則與孟元老之《東京夢華錄》、吳自牧之《夢粱錄》、周密之《武林舊事》同一用意矣。

△《陽集》·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李祁撰。

祁字一初,別號希蘧,茶陵人。

元統元年進士。

除應奉翰林文字,改授婺源州同知。

遷江浙儒學副提舉,以母憂解職。

會天下已亂,遂隱永新山中。

元亡,自稱不二心老人,年七十餘乃卒。

祁為詩,沖融和平,自合節度。

文章亦雅潔有法。

其初登第也,元制以漢人、南人為左榜,蒙古、色目人為右榜。

(案元制尚右,故《元史·梁增傳》稱諭安南以新朝尚右之禮,蒙古、色目人為右榜以此。

)祁為左榜第二人,其右榜第三人則余闕也。

後闕死節,而祁獨轉側兵戈間。

嘗為闕序《青陽集》,以「不得乘一障,效死如廷心」為恨。

又稱「世之貪生畏死,甘就屈辱,然以面目視人者,斯文之喪,益掃地盡矣」。

蓋與闕雖出處稍殊,死生各異,而其故主,義不負元,則大節如一。

昔宋理宗寶四年榜得文天祥為狀元,又得陸秀夫、謝枋得二人。

是榜得李黼為狀元,而又得祁與闕二人。

黼不愧文天祥,闕不愧陸秀夫,而祁亦不愧謝枋得。

是二榜者,後先輝映,亦可雲科名之盛事矣。

初,明兵至永新,祁中刃僵道左,千戶俞子茂詢知為祁,舁歸禮待之。

雖幸不死,然洪武中徵召舊儒,祁獨力拒不起。

子茂重其為人。

祁沒之後,子茂為刻其遺集十卷,至弘治間,其五世從孫東陽,搜輯遺稿,屬吉安守顧天錫重鋟,即此本也。

國朝康熙中,廣州釋大汕復以意刪削,並為四卷。

然大汕雖號方外,實權利之流,其學識不足以知祁,去取深為未當。

故今仍以原本著錄,存其真焉。

△《南湖集》·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貢性之撰。

性之字友初。

《歸田詩話》作有初,未詳孰是也。

宣城人。

尚書師泰之族子。

元季以胄子除簿尉,後補閩省理官。

洪武初,徵錄師泰後人,大臣以性之薦。

性之避居山陰,更名悅。

其從弟仕於朝者,迎歸金陵、宣城,俱不往。

躬耕自給以終其身。

其集名曰「南湖」。

雖仍以宣城祖居為目,實則沒於浙東,終未歸也。

集中《題畫馬詩》云「記得曾陪仙仗立,五深處隔花看」,《題葡萄詩》云「憶騎官馬過欒陽,馬乳纍纍壓架香」,蓋不忘故國。

又《題墨菊詩》曰:「柴桑生事日蕭然,解印歸來只自憐。

醉眼不知秋色改,看花渾似隔輕煙。」

《題陶靖節像》曰:「解印歸來尚黑頭,風塵吹滿故園秋。

一生心事無人識,剛道逢迎愧督郵。」

其不事二姓之意,尤灼然可見。

貢欽作是集《序》曰:「會稽王元章善畫梅,得其畫者無貢南湖題詩則不貴重。」

故集中多詠梅詩。

嘗題絕句云:「王郎胸次亦清奇,盡寫孤山雪後枝。

老我江南無俗事,為渠日日賦新詩。」

又云:「王郎日日寫梅花,寫遍杭州百萬家。

向我題詩如索債,詩成贏得世人誇。」

其他題畫之作尤多。

蓋人品既高,故得其題詞則縑素為之增價,有不全繫乎詩者。

《歸田詩話》稱其《吳山游女》及《送戴伯貞之廣西》兩篇,未足以盡性之也。

△《佩玉齋類稿》·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楊翮撰。

翮字文舉,上元人。

父剛中,大德間官翰林待制,著有《霜月集》,今已不傳。

翮初為江浙行省掾,至正中官休寧主簿,歷江浙儒學提舉,遷太常博士。

剛中為時名宿,所學具有原本,當代勝流多與之遊。

翮承其家訓,益鏃厲為古文辭。

觀虞集、楊維楨等所作《序》,皆儼然以父執自居,則其指授提撕,必為親切。

故其文章格律,多得自師友見聞,意態波瀾,能不失先民矩。

雖邊幅未廣,醞釀未深,而法度謹嚴,視無所師承,徒以才氣馳騁者,則相去遠矣。

是集刊於至正末,而劉仔肩選《明雅頌正音》,乃采入其詩。

又《楊基集·悼楊文舉博士詩》,亦有「白蒼髯老奉常,亂離終喜得還鄉」句。

則翮之沒當在洪武初年。

今以其未受明祿,故仍系之元人焉。

△《清閣集》·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元倪瓚撰。

瓚字元鎮,號林(案梁清遠《雕邱雜錄》曰:倪林字元鎮,而華亭夏正長寅《贈陳進之序》稱為太宇,不知其何據,謹附識於此),無錫人。

畫居逸品。

詩文不屑屑若吟,而神思散朗,意格自高,不可限以繩墨。

明天順間,宜興蹇朝陽有刻本。

至萬曆中,其八世孫呈等復為彙刊,凡十五卷。

歲久漫漶,惟毛晉所刊「十元人集」本行世。

國朝康熙癸巳,上海曹培廉重為編定,校勘付梓,多所增補。

考朱存理《樓居雜著》有《題林子詩後》一篇,稱「素愛其詩,每見一篇一詠,輒收錄之。

近得蹇氏新刻本,參校其所遺者,存而萃集成帙,多吳游之作。

詩得諸體詩及雜文共若干篇,為《外集》一卷。」

則蹇刻原非足本,故培廉更為輯也。

凡詩八卷、雜文二卷。

《外紀》二卷,上卷列遺事、傳、銘並贈答、吊挽之作,下卷專載諸家品題詩、畫語。

毛晉嘗刊《林遺事》,於集外別行,培廉裒為一編。

瓚之始末,備列無遺矣。

世又有別本《文集》二卷,末有崇禎戊寅《紀同人跋》曰:「《林詩集》,毛子晉家有刊本。

此《文集》二卷,自滄江劉氏鈔得之。

蓋裒輯墨跡而成,非原本也。

後見刻本,較此本增多數篇,分為四卷,序次亦稍不同。

然文中《荊溪圖序》一首,據《宜興縣志》載入者核之,即《題陳惟允畫荊溪圖》之節本。

前後復見,略不一檢,則冗雜無緒可知。

不及此本之清整也」云云。

其考正頗核。

今考集中所載,如《題天香深處卷後》、《題紫華周公碑傳行狀後》、《題師子林圖》、《重覽紫華周公碑傳》、《題周遜學府君遺翰後》、《鶴林周元初像贊》等六篇,皆詞意猥鄙,決非瓚筆。

蓋自偽本墨跡抄撮竄入,同人未及辨正。

培廉此本亦尚載集中。

以流傳既久,姑仍刊本存之,而附著其可疑如右。

△《玉山璞稿》·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顧瑛撰。

瑛一名阿瑛,又名德輝,字仲瑛,昆山人。

少輕財結客。

年三十,始折節讀書,與天下勝流相唱和。

舉茂才,署會稽教諭,辟行省屬官,皆不就。

年四十即以家產盡付其子元臣,卜築玉山草堂。

池館聲伎,圖畫器玩,甲於江左。

風流文采,傾動一時。

後元臣仕為水軍副都萬戶。

元亡,隨例徙臨濠。

瑛亦偕往,洪武二年卒。

嘗自題其畫像曰:「儒衣僧帽道人鞋,天下青山骨可埋。

若說舊時豪俠興,五陵衣馬洛陽街。」

紀其實也。

《明史·文苑傳》附載《陶宗儀傳》末。

楊循吉《蘇談》曰:「阿瑛好事而能文,其所作不逮諸客,而詞語流麗,亦時動人。

故在當時,得以周旋騷壇之上,非獨以財故也。」

今觀所作,雖生當元季,正詩格綺靡之時,未能自拔於流俗。

而清麗芊綿,出入於溫岐、李賀間,亦復自饒高韻,未可概以詩餘斥之。

集末附《步虛詞》四章,體摹真誥。

又小詞二首,文二篇,《拜石壇記》,頗疏峭。

《玉鸞》一傳,為楊維楨得簫而作,摹擬毛穎、革華,則不免陳因窠臼矣。

△《麟原文集》·二十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王禮撰。

禮字子尚,後更字子讓,廬陵人。

元末為廣東元帥府照磨。

明興不仕,聘為考官,亦不就。

《江西通志》載吉安人物有王子讓,而無王禮,蓋誤以子讓為名也。

禮工於文章,著述甚富。

嘗選輯同時人詩為《天地間集》(案謝翱嘗錄宋遺民詩為《天地間集》,此襲其名,蓋陰以自寓),其名見於郭鈺《靜思集》中。

今已久佚。

惟是編尚存,分前、後兩集各十二卷。

前有李祁、劉定之二《序》。

《定之序》謂其「托耕鑿以棲跡於運去物改之餘,依櫱以逃名於頭童齒豁之際。

其文奇氣兀胸臆,以未將周京故也。

有與子讓同出元科目,佐幕府,其氣亦有掣碧海戈蒼之奇。

及攀附龍鳳,自擬留文成。

然有所作,噫喑郁伊,捫舌顏,曩昔豪氣澌泯無餘矣。」

意蓋借禮以詆劉基,然所評與禮文不甚似。

《祁序》稱其「藹然仁義之詞,凜然忠憤之氣,深切懇至,無不可人意者」。

斯得之矣。

△《來鶴亭詩》·八卷、《補遺》·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呂誠撰。

誠字敬夫,昆山人。

工於吟詠,詩格清麗,與同裡郭翼、陸仁、袁華相唱和。

嘗於園林蓄一鶴,後有鶴自來為伍,因築來鶴亭,並以名其詩集。

考集中第一卷多嶺南詩。

二卷有《洪武辛亥南歸重渡梅關詩》云:「去年竄逐下南溟,萬里歸來鬢已星。」

辛亥為洪武四年,是明初嘗謫遷廣東,已而赦歸。

其緣何事獲譴,則不可考。

第八卷詩內有「洪武癸酉」紀年。

癸酉為洪武二十六年,而楊維楨《前序》作於至正七年丁亥,至是已四十七年,計其時誠亦耄矣。

諸書皆稱呂處士,無言其嘗仕於明者,則仍元遺老也。

集不知何人所編,《維楨序》稱「嘗和其古樂府,自上京至江南謠弄若干首」。

今集中皆無之,則原序雖存,詩已多所散佚,非其原本。

又顧嗣立《元人百家詩選》稱其尚有《既白軒》、《竹洲》、《歸田》諸稿。

今所見者惟此集。

或維楨所言,在其他集之內歟。

△《松巢集》·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朱希晦撰。

希晦,樂清人。

至正末,隱居瑤州,與四明吳主一、蕭台、趙彥銘游詠雁山之中,稱「雁山三老」。

明初有薦於朝者,朝命未至而卒。

是集乃其子豳所編,天台鮑原宏為之序。

正統中,其玄孫元諫刊版,章陬又為之序。

《原宏序》稱其「飄逸放曠宗於李,典雅雄壯宗於杜」。

《陬序》稱其「思致精深,詞意豐贍。

滔滔汨汨如驚濤怒瀾,蛟鼉出沒,而可駭可愕」。

今觀其詩,五言詩氣格頗清,而邊幅少狹,興象未深,數首以外,詞旨略同;七言稍為振拔,古體又勝於近體。

溯其宗派,蓋瓣香於《劍南》一集。

《原序》所稱,未為篤論也。

△《環谷集》·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汪克寬撰。

克寬有《禮經補逸》,已著錄。

其平生以聚徒講學為業,本不留意於文章,談藝之家亦未有以文章稱克寬者。

然其學以朱子為宗,故其文皆持論謹嚴,敷詞明達,無支離迂怪之習。

詩僅存十餘首,雖亦濂、洛風雅之派,而其中七言古詩數首,造語新警,乃頗近溫庭筠、李賀之格。

較諸演語錄以成篇,方言俚字,無不可以入集者,亦殊勝之。

在其鄉人中,不失為陳櫟、胡炳文之亞。

文士之文以詞勝,而防其害理。

詞勝而不至害理,則其詞可傳。

道學之文以理勝,而病其不文。

理勝而不至不文,則其理亦可傳。

固不必以一格繩古人矣。

此集為國朝康熙初其裔孫宗豫所輯,前列行狀、墓表、年譜,末附以汪澤民等序文,為胡傳纂疏諸書而作者。

前有三原《孫枝蔚序》,稱《祁門三汪先生集》。

今以時代不同,析之各著錄焉。

△《性情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周巽撰。

巽事跡不見於他書。

其詩集諸家亦未著錄。

惟《文淵閣書目》載有周巽泉《性情集》一部、一冊,與《永樂大典》標題同。

《吉安府志》又載有周巽亨《白鷺洲》、《洗耳亭》二詩,檢勘亦與此集相合。

而集中《擬古樂府小序》,則自題曰「龍唐耄艾周巽」云云。

以諸條參互考之,知巽為其名,而巽泉、巽亨乃其號與字也。

集中自稱嘗從征道、賀二縣寇,以功授永明簿。

則在元曾登仕版,而所紀干支有丙辰九月,當為洪武九年,則明初尚存矣。

巽詩格不高,頗乏沉鬱頓挫之致。

然其抒懷寫景,亦頗近自然,要自不失雅則。

集以「性情」為名,其所尚蓋可知也。

元末吉州一郡,如周霆震、楊允孚、郭鈺等,皆有詩集流傳,而巽詩獨佚,殆亦有幸不幸歟。

今據《永樂大典》所載,羅編輯,為六卷。

俾與《石初》諸集並存於世,亦未嘗不分路爭馳矣。

△《花溪集》·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沈夢麟撰。

夢麟字原昭,吳興人。

舉後至元己卯鄉薦,授婺源州學正,遷武康令。

至正中,解官歸隱。

明初以賢良徵,辭不起。

應聘入浙、閩校文者三,為會試同考者再,太祖稱之曰「老試。」

官然知其志不可屈,亦不強以仕。

年垂九十而卒。

夢麟以前朝遺老,不能銷聲滅跡,自遁於山煙水之間,乃出預新朝貢舉之事。

此與楊維楨等之修《元史》、胡行簡等之修《禮書》,其蹤跡相類。

以較丁鶴年諸人,當降一格。

然身經徵辟,卒不受官,較改節希榮者,終加一等。

仍系諸元,曲諒其本志也。

是集為其玄孫江西按察司僉事清所編。

凡詩文四百二十四篇。

夢麟與趙孟為姻家,傳其詩法,七言律體最工,時稱「沈八句」。

劉基早與之遊,嘗寄贈曰:「杜陵老去詩千首,陶令歸來酒一樽。」

其文其人,具見於是矣。

△《樗隱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胡行簡撰。

行簡字居敬,新喻人。

至正二年進士,授國子監助教,歷翰林修撰,除江南道御史,遷江西廉訪司經歷。

遭世亂,乞歸,以經學教授鄉里。

事跡見《江西通志》中。

考《明史·禮志》,載洪武二年詔郡縣舉高潔博雅之士,同修《禮書》。

至者八人,而行簡與焉。

是明初尚存。

故集中《晏公廟喻真人》二碑均有洪武年號。

然《明太祖實錄》又載「徵江西儒士劉於、胡行簡等至京,欲官之,俱以老病辭,各賜帛遣還」。

則尚未受明官也。

行簡文章,以沖和澹雅為宗,雖波瀾未闊,而能確守法度,不為支離冗贅之詞。

擬之元末,殆李祁《陽集》之流。

其詩傳者無多,《墨竹》一章,於故君舊國之思,再三致意,亦頗可見其節操。

焦《經籍志》所列元末明初諸集,為數最夥,而獨無此集之目,是明代傳本已鮮。

今從《永樂大典》輯編綴,厘為六卷,存其概焉。

△《東山存稿》·七卷、《附錄》·一卷(內府藏本)

元趙方撰。

方有《周易文詮》,已著錄。

初,方於洪武二年應召修《元史》,歸未逾月而卒。

其門人汪蔭裒輯遺文為一編。

後其門人范准又羅補綴,汪仲魯為之序,但稱若干卷而不詳其數,似作《序》時尚未編定也。

又有嘉靖戊午《鮑志定序》,稱「文集散佚,間輯於汪、范二君而未備也。

先翰林于先生為莫逆交,故諸所撰述,留余家藏書樓中大率悉備。

先君子棠野公追念世好,收摭先生遺文,總匯成集,攜游北雍。

潛川豫汪君亟請繡梓」云云。

則此本乃志定之父所編,非汪蔭、范准之舊也。

凡詩詞一卷、文六卷,《附錄》一卷。

詩文間注本事,有似方自注者。

有稱方為先生,如《贈推命焦月巖》、《詠蟋蟀》二詩及《虞集私試江西六君子策》之類,灼然為後人所加者。

詳其語意,殆汪、范二人所附歟。

康熙辛酉趙吉士重刊《跋》,稱「第六卷虞集行狀中闕二頁」。

今考此篇之末,其文未畢,蓋尚闕其末一頁,不但二頁也。

有元一代,經術莫深於黃澤,文律莫精於虞集。

方經術出於澤,文律得於集。

其淵源所自,皆天下第一。

故其議論有根柢,而波瀾意度均有典型,在元季亦翹然獨出。

詩詞不甚留意,然往往頗近元體,無雕鏤繁碎之態。

蓋有本之學,與無所師承,剽竊語錄自炫為載道之文者,固迥乎殊矣。

△《東維子集》·三十卷、《附錄》·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元楊維楨撰。

維楨有《春秋合題著說》,已著錄。

此其初刊詩文集也。

維楨以詩才奇逸凌跨一時。

此編乃錄文二十八卷,詩僅兩卷,又以雜文六篇足之。

蓋以文為主,詩特附行耳。

朱國楨《湧幢小品》載王彝嘗詆維楨為「文妖」。

今觀所傳諸集,詩歌、樂府出入於盧仝、李賀之間,奇奇怪怪,溢為牛鬼蛇神者,誠所不免。

至其文則文從字順,無所謂「翦紅刻翠以為塗飾,聱牙棘口以為古奧」者也。

觀其於句讀疑似之處,必旁注一「句」字,使讀者無所岐誤。

此豈故為險僻,欲使人讀不可解者哉?其作《鹿皮子文集序》曰:「盧殷之文凡千餘篇,李楚之詩凡八百篇,樊紹述著《樊子書》六十卷,雜詩文凡九百餘篇,今皆安在哉?非其文不傳也,言龐義淫,非傳世之器也。

孔孟而下,人樂傳其文者屈原、荀況、董仲舒、司馬遷。

又其次王通、韓愈、歐陽修、周敦頤、蘇洵父子。

我朝則姚公燧、虞公集、吳公澄、李公孝光。

凡此十數君子,其言皆高而當,其義皆奧而通也。」

觀其所論,則維楨之文不得概以妖目之矣。

陶宗儀《輟耕錄》載維楨《辨統論》一篇,大旨謂元繼宋而不繼遼、金。

此集不載此篇,未喻其故。

今恭奉諭旨,補入集內。

蓋維楨雖反顏吠主,罪甚揚雄,而其言可采,則不以其人廢之。

仰見聖人袞鉞之公,上超萬古,非儒生淺見之能窺也。

△《鐵崖古樂府》·十卷、《樂府補》·六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元楊維楨撰。

其門人吳復所編。

維楨以樂府擅名,此其全帙也。

樂府始於漢武,後遂以官署之名為文章之名。

其初郊祀等歌,依律制詩,橫吹諸曲,采詩協律,與古詩原不甚分。

後乃聲調迥殊,與詩異格,或擬舊譜,或制新題,輾轉日增,體裁百出。

大抵奇矯始於鮑照,變化極於李白,幽艷奇詭、別出蹊徑,岐於李賀。

元之季年,多效溫庭筠體,柔媚旖旎,全類小詞。

維楨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根柢於青蓮、昌谷,縱橫排,自辟町畦。

其高者或突過古人,其下者亦多墮入魔趣。

故文采照映一時,而彈射者亦復四起。

然其中如《擬白頭吟》一篇曰:「買妾千黃金,許身不許心。

使君自有婦,夜夜白頭吟。」

與三百篇風人之旨亦復何異?特其才務馳騁,意務新異,不免滋末流之弊,是其一短耳。

去其甚則可,欲竟廢之則究不可磨滅也。

惟維楨於明初被召,不肯受官,賦《老客婦謠》以自況,其志操頗有可取。

而《樂府補》內有所作《大明鐃歌鼓吹曲》,乃多非刺故國,頌美新朝,判然若出兩手。

據《危素跋》,蓋聘至金陵時所作。

或者懼明祖之羈留,故以遜詞脫禍歟。

然核以大義,不止於白璧之微瑕矣。

△《復古詩集》·六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楊維楨撰。

所載皆琴操、宮詞、冶春、遊仙、香奩等作,而古樂府亦雜廁其間。

乃其門人章琬所編,以其體皆時俗所置而不為,故以「復古」為名。

《琬序》稱輯前後所制者二百首,連吳復所編又三百首。

而今止一百五十二首,數不相符,或後人已有所刪削,非完本歟。

其中《香奩》諸詩,為他本所不載。

古樂府諸篇則與《鐵崖樂府》相復者數十首,而稍有異同。

如《石婦操》「山夫折山花」句上,樂府本尚有「峨峨孤竹岡,上有石魯魯」二句。

「山頭朝石婦」句,樂府本作「歲歲山頭歌石婦」。

又《烽燧曲》一首,樂府本以上二句作下二句,其文互有顛倒。

又樂府本所載詩題與此本異者,如《北郭詞》之作《屈婦詞》,《秦宮曲》之作《桑陰曲》,《合歡詞》之作《生合歡》,《空桑曲》之作《高樓曲》。

此類不一而足。

蓋吳復編《鐵崖樂府》在至正六年,琬編此集在至正二十四年,相距幾二十載。

殆維楨於舊稿又有所改定,故琬據而錄之。

此當從其定本,不當泥其初稿者矣。

△《麗則遺音》·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楊維楨撰。

維楨《東維子集》不載所作古賦,《鐵崖文集》中亦僅有《土圭》、《蓮花漏》、《記裡鼓車》三作,而他賦概未之及。

是集為賦三十有二首,皆其應舉時私擬程試之作。

乃維楨門人陳存禮所編,而刊版於錢塘者。

至正二年,維楨自為之序。

其後漸佚不傳。

《明史·藝文志》中備錄維楨著述書目,亦無是集之名。

明末常熟毛晉偶得元乙亥科湖廣鄉試《荊山璞賦》一冊,而是集實附卷末,始為重刻以行。

其《荊山璞賦》五首,並綴錄於後,以存其舊。

元代設科,例用古賦。

行之既久,亦復剽竊相仍,末年尤甚。

如劉基《龍虎台賦》,以場屋之作,為世傳誦者,百中不一二也。

維楨才力富健,回飆馳霆激之氣,以就有司之繩尺,格律不更,而神采迥異。

遽擬諸詩人之賦,雖未易言,然在科舉之文,亦可雲卷舒風,吐納珠玉者矣。

△《夷白齋稿》·三十五卷、《外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陳基撰。

基字敬初,臨海人。

受業黃晉之門。

所作詩文皆操縱馳騁,而自有雍容揖讓之度,能不失其師傳。

至正中,以薦授經筵檢討。

嘗為人草諫章,幾獲罪,引避歸。

張士誠據吳,引為學士,書檄多出其手。

明興,太祖召修《元史》,賜金而還。

《明史·文苑傳》附見《趙塤傳》中。

基寓捨有夷白齋,故以名其稿。

凡《內集》詩十一卷、文二十四卷,《外集》詩文合一卷,大抵皆元世所作也。

朱存理《樓居雜著》有《跋夷白齋稿》一篇,稱「得鈔本於王東郭家,臨寫一部,計二百九十六番,裝為五冊」,而不言其卷數。

又有《跋夷白齋拾遺》一篇,稱「尚寶李公前修郡乘時,先得海虞人家本一冊,復有遺文三十五篇,予悉錄之。

今得王氏本相校異同,於海虞本錄出為《拾遺》一卷。

吳中尤氏有遺墨數紙,內有《陳基傳》、謝徽詩,並存《拾遺》後」云云。

據其所言,頗與今本相近。

然存理但雲《拾遺》為遺文,而此本《外集》有詩,或後人又有所更定歟。

△《庸集》·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元宋禧撰。

禧初名元禧。

後改名禧,字無逸,庸其號也。

餘姚人。

元至正庚寅中浙江鄉試,補繁昌教諭,尋棄歸。

洪武初,召修《元史》。

所撰《外國傳》,自高麗以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梅花道人遺墨》·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