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太祖文皇帝《周書》曰:太祖文《太平御覽》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

太平御覽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 - 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

○後周太祖文皇帝

《周書》曰: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郡武川人。

其先出自炎帝,炎帝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

有葛烏兔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

其後裔孫曰普回,因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普回異之,以為天授。

其俗謂天子曰宇文,因號宇文國,並以為氏焉。

太祖,德皇帝之少子也。

母曰王氏,初孕五月,夜夢抱子昇天,才不至而止。

寤而告德皇帝,德皇帝喜曰:"雖不至天,貴亦極矣。

"魏孝昌二年,燕州亂,太祖始以統軍從爾朱榮征之。

先是,北海王顥奔梁,梁人立為魏王,令率兵入洛。

魏孝莊帝出居河內以避之。

榮遣賀拔岳討顥,仍迎孝莊帝。

太祖與岳有舊,乃以別將從岳。

及孝莊帝反正,以功封寧都子,邑三百戶,遷鎮遠將軍、步兵校尉。

萬俟丑一奴一作亂關右,孝莊帝遣爾朱天光及岳等討之,太祖遂從岳入關,先鋒破魏行台尉遲菩薩等。

及平丑一奴一,定隴右,太祖功居多,遷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增邑三百戶,加直閣將軍,行原州事。

太常元年,岳以太祖為左丞相,領岳府司馬,加散騎常侍。

事無鉅細,皆委決焉。

表太祖為持節衛將軍、夏州刺史。

魏永熙三年正月,岳與侯莫陳悅討曹泥。

二月,岳為悅所害。

四月,太祖率輕騎臨悅軍,悅大懼,太祖統兵奮擊,大破之,悅遁走,追及斬之。

魏帝遣著作郎姚幼瑜持節勞軍,進太祖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關西大都督洛一陽一縣公承製封拜,使持節如故。

七月丁未,從帝洛一陽一,率輕騎入關。

太祖備儀衛奉迎,謁見東一陽一驛。

八月,齊神武襲陷潼關,侵華一陰一。

太祖率諸軍屯霸上以待之。

齊神武留其將薛瑾守關而退。

太祖乃進軍襲瑾。

虜其卒七千,還長安,進位丞相。

冬十月,齊神武推魏清河王亶子善見為主,徙都於鄴,是為東魏。

閏十二月,魏孝武帝崩。

太祖立魏南一陽一王寶炬為嗣,是為文皇帝。

大統十七年春三月,魏文帝崩,皇太子嗣位,太祖以塚宰總百揆。

三年,魏帝有怨言。

魏臨淮王育、廣平王贊等垂泣諫之,帝不聽。

於是太祖與公卿定議,廢帝,立齊王廓,是為恭帝。

元年夏四月,帝大饗群臣,魏史柳虯執簡書告於朝曰:"廢帝,文皇之嗣子。

年七歲,文帝托於安定公曰:是子也才,由於公;不才,亦由於公。

公宜勉之。

公既受茲重寄,居元輔之任,又納女為皇后,遂不能訓誨有成,致令廢黜,負文皇帝付囑之意,此咎非安定公而誰?"太祖乃令太常盧辯作誥諭公卿曰:"嗚呼!我群後暨眾士,維文皇帝以襁褓之嗣托於予,訓之誨之,庶厥有成。

而予罔能革變厥心,庸暨乎廢,墜我文皇帝之志。

嗚呼!茲咎予其焉避。

予實知之,矧爾眾人之心哉。

惟予之顏,豈惟今厚,將恐來世以予為口實。

"乙亥,魏帝詔封太祖子邕為輔城公,憲為安城公,邑各二千戶。

三年九月,太祖有疾,還至雲一陽一,命中山公護受遺輔嗣子。

冬十月乙亥,崩於雲一陽一宮,還長安發喪。

時年五十二。

葬於成陵,謚曰文公。

孝閔帝受禪,追尊為文王,廟曰太祖。

武成元年,追尊為文皇帝。

○孝閔皇帝

《後周書》曰:孝閔皇帝,諱覺,字阤羅尼,太祖第三子也。

母曰元皇后。

大統八年,生於同州。

七歲,封略一陽一郡公。

時有善相者史元華見帝,退謂所親曰:"此公子有至貴之相,但恨其壽不足以稱之耳。

"魏恭帝三年二月,命為安定公世子。

十月乙亥,太祖崩,丙子,世子嗣位為太師、大塚宰。

十二月丁亥,魏帝詔以岐一陽一之地封帝為周公。

庚子,禪位於帝。

元年春正月辛丑,乃即天王位。

柴燎告天,朝百官於路門。

追尊皇考文公為文王。

皇妣為文後。

大赦天下。

封魏帝為宋公。

帝性剛果,見晉公護執政,深忌之。

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恆以先朝佐命,入侍左右,亦疾護權重,乃與宮伯乙弗鳳、賀拔提等潛謀,請帝誅護,帝許之。

又引宮伯張光洛同謀,光洛密白護,護乃出植為梁州刺史,恆為潼州刺史。

鳳等遂不自安,更奏帝,將召群臣入,因此誅護。

先洛又白之。

時小司馬尉遲綱總統宿衛兵,護乃召綱共謀廢立。

令綱入殿中,詐呼鳳等論事。

既至,以次執送護第,並誅之。

綱乃罷禁兵,帝方悟,無左右,獨在內殿,令宮人持兵自守。

護又遣大司馬賀蘭祥逼帝遜位。

遂幽於舊邸,月餘以弒崩,時年十六。

護誅後,謚曰孝閔皇帝,陵曰靜陵。

○明皇帝

《後周書》曰:世宗明皇帝,諱毓,小名統萬突,太祖長子也。

母曰姚夫人。

永熙三年,太祖臨夏州生帝於統萬城,因以名焉。

大統十四年,封寧都郡公。

十六年,行華州事。

尋拜開府儀同三司、宜州諸軍事、宜州刺史。

魏恭帝三年,授大將軍,鎮隴右。

孝閔踐祚,進位柱國,轉歧州諸軍事、歧州刺史。

治有美政,黎民懷之。

及孝閔帝廢,晉公護遣使迎帝於歧州。

秋九月癸亥,至京師,止於舊郟甲子,群臣上表勸進,備法駕奉迎。

帝固讓,群臣固請,是日,即天王位,大赦天下。

乙丑,朝群臣於延壽殿。

武成元年春正月乙酉,太師、晉公護上表歸政,帝始親覽萬機。

軍旅之事,護猶總焉。

初改都督諸州軍事為總管。

八月己亥,改天王稱皇帝,追尊文王為文皇帝,大赦改年。

二年春正月癸丑朔,大會群臣於紫極殿,始用百戲。

三月辛酉,重一陽一閣成,會群公列將卿大夫及突厥使者於芳林園,賜錢帛各有差。

夏四月,帝因食遇毒。

庚子,大漸。

辛丑,崩於延壽殿。

時年二十七,謚曰明皇帝,廟稱世宗。

葬昭陵。

○武皇帝

《後周書》曰:高祖武皇帝,諱邕,字禰羅突,太祖第四子也。

母曰叱一奴一太后,大統九年,生於同州,有神光照室。

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

太祖異之,曰:"成吾志者,必此兒也。

"年十二,封輔城郡公。

孝閔帝踐祚,拜大將軍,出鎮同州。

世祖即位,遷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

武成元年,入為大司空、治御正,進封魯國公,領宗師。

甚為世宗所親愛,朝廷大事,多共參議。

性沉深有遠識,非因顧問,終不輒言。

世宗每歎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武成二年,世宗崩,遺詔傳位於帝,帝固讓,百官勸進,乃從之。

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保定元年春正月,戊寅,詔曰:"寒暑亟周,奄及徂歲,改元命始,國之典章,朕承寶圖,宜遵故實。

可改武成三年為保定元年。

嘉號既新,惠澤宜溥,文武百官,各增四級。

"以大塚宰、晉國公護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四年十月,詔大將軍、大塚宰、晉國公護率軍伐齊,帝於太廟庭授以斧鉞。

於是護總大軍出潼關,大將軍權景宣率山南諸軍出豫州,少師楊標出軹關。

天和元年正月,大赦改元。

五月甲午,詔曰:"道德一交一 喪,禮義嗣興。

褒四始於一言,美三千於為敬。

是以在上不驕,處滿不溢,富貴所以長守,邦國於焉久安。

故能承天靜地,和民敬鬼,明並日月,道合四時。

朕雖愚昧,有志前古。

甲子乙卯,禮雲不樂。

萇弘表昆吾之稔,杜蕢(苦怪切。

)有楊觶之文。

自世道喪亂,禮義紊毀,此典茫然,已墜於地。

昔周王受命,請聞顓頊。

廟有戒盈之器,室為復禮之銘。

矧伊未學,而能忘此。

宜依是日,省事停樂。

庶知為君之難,為臣不易。

貽之後昆,殷鑒斯在。

"四年春正月辛卯朔,廢朝,以齊武成薨故也。

遣司會、河一陽一公李綸等會葬於齊,仍吊賻焉。

建德元年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齊遣使來聘。

丙辰,誅大塚宰晉國公護、其子柱國譚國公會、會弟大將軍莒國公至、崇業公靜,並柱國侯伏侯龍恩、龍恩弟大將軍萬壽、大將軍劉勇等。

大赦,改元。

罷中外府。

二年秋七月己巳,祠太廟。

自春末不雨,至於是月。

壬辰,集百寮於文德殿,帝責躬罪己,問以治政得失。

五年十月乙酉,帝總戎東伐。

以越王盛為右一軍總管,杞國公亮為右二軍總管,隋國公楊堅為右三軍總管,譙王儉為左一軍總管,大將軍竇恭為左二軍總管,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總管,齊王憲、陳王純為前軍。

六年春正月,尉遲勒擒齊王及其太子恆於青州。

四月乙巳,至自東伐。

列齊主於前,其王公等並從,車輿旗幟及器物以次陳於其後。

大駕布六軍,備凱樂,獻俘於太廟。

京邑觀者皆稱萬歲。

戊申,封齊王為一溫一 國公。

宣政元年三月,於蒲州置宮。

廢同州及長春宮。

甲戌,初服常冠,以皂紗為之,加簪而不施纓道,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

上大將軍、郯國公王軌破陳師於呂梁,擒其將吳明徹等,俘斬三萬餘人。

五月己丑,帝總戎北伐。

遣柱國平原公姬願、東平公宇文紳舉等率軍五道俱入。

發關中公私馬驢,悉從軍。

癸巳,帝不豫,止於雲一陽一宮。

丙申,詔停諸軍事。

六月丁酉,帝疾甚,還京。

其夜,崩於乘輿。

時年三十六。

謚曰武皇帝,廟稱高祖。

葬孝陵。

○宣皇帝

《後周書》曰:宣皇帝,諱贇,字乾伯,高祖長子也。

母曰李太后。

武成元年,生於同州。

保定元年五月丙午,封魯國公。

建德元年四月癸巳,高祖親告廟,冠於阼階,立為皇太子。

詔皇太子巡撫西土。

文宣皇后崩,高祖諒暗,詔太子總朝政,五旬而罷。

高祖每巡幸四方,太子常留監國。

五年二月,又詔皇太子巡西土,因討吐谷渾。

宣政元年六月丁酉,高祖崩。

戊戌,太子即皇帝位。

尊皇后為皇太后。

大象元年春正月癸酉,受朝於露門,帝服通天冠、絳紗袍,群臣皆服漢魏衣冠。

大赦,改年大成。

初置四輔官,以上柱國大塚宰越王盛為大前疑,相州總管蜀國公尉遲迥為大右弼,申國公李穆為大左輔,大司馬隋國公楊堅為大後丞。

二月辛巳,詔曰:"皇太子衍,地居上嗣,正統所歸。

遠憑積德之休,允協無疆之祚。

帝王之量,不肅而成;天祿之期,不期已至。

朕今傳位於衍,乃睠四海,深合謳歌之望;俾予一人,高蹈風塵之表。

萬方兆庶,知朕意焉。

可大赦天下,改大成元年為大象元年。

"帝於是自稱天元皇帝,所居稱天台,冕二十有四旒,車服旗鼓,皆以二十四為節。

內史、御正皆置上大夫。

皇帝衍稱正一陽一宮,置納言、御正、諸衛等官,皆准天台。

尊皇太后為天元皇太后。

二年五月甲午夜,帝備法駕幸天興宮。

乙未,帝不豫,還宮。

詔隋國公堅入侍疾。

己酉,大漸。

御正下大夫劉昉,與內史上大夫鄭譯矯制,以隋國公堅受遺輔政。

是日,帝崩於天德殿。

時年二十二,謚曰宣皇帝。

葬定陵。

○靜皇帝

《後周書》曰:靜皇帝,諱衍,後改為闡,宣帝長子也。

母曰朱皇后。

建德二年六月,生於東宮。

大象元年正月癸卯,封魯王。

戊午,立為皇太子。

二月辛巳,宣帝於鄴宮傳位授帝,居正一陽一宮。

二年夏五月乙未,宣帝寢疾,詔帝入宿於露門學。

己酉,宣帝崩,帝入居天台,廢正一陽一宮。

大赦天下,停洛一陽一宮作。

大定元年春正月壬午,詔曰:"朕以不天,夙遭極罰。

光一陰一遄速,遽及此辰。

窮慕纏一綿 ,言增號絕。

逾祀革號,憲章前典,可改大象三年為大定元年。

"二月庚申,大丞相、隋王楊堅為相國,總百揆,備九錫之禮。

又加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並依魏晉故事。

甲子,隋王楊堅稱尊號,帝遜於別宮。

隋氏奉帝為介國公,邑萬戶,車服禮樂一如周制,上書不為表,答不稱詔。

有其文,事竟不行。

開皇元年五月壬申,崩,時年九歲,謚曰靜皇帝,葬恭陵。

《太平御覽》宋·李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御覽》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後周太祖文皇帝《周書》曰:太祖文《太平御覽》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