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內干因昭君欲嫁六渾,屢次勸之,執意不改,楊氏又痛惜《北史演義》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

北史演義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北史演義

北史演義 - 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

北史演義

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

話說內干因昭君欲嫁六渾,屢次勸之,執意不改,楊氏又痛惜女兒,恐其憂鬱成疾,因想女兒家最貪財寶,不若以利動之。

商議已定。

其時正值春一光明媚,天氣融和。

夫婦同在那西廳,擺列長几數只,幾上多設金銀珠翠、首飾異寶、綾羅錦繡、珍奇玩器等物,英英奪目,閃閃耀人。

乃召昭君出廳,謂之曰:「汝肯從親擇配,當以此相贈。」

昭君目不一視。

又謂之曰:「汝若不從父命欲歸高氏,當一物不與,孑身而往,汝心願否?」

昭君點頭曰:「願。」

內干大怒道:「既如此,由你去。

但日後莫怨父母無情。」

昭君不語歸房。

內干將金寶一齊收起,便喚前日王一媽一到來,教他通知高家,聘物一些不要,竟來迎娶便了。

王一媽一道:「這又奇了。

前日嫌老身多說,今日卻先自許。

可見姻緣原是天定的。」

欣然來至高家,先在高樹夫婦前稱喜,備說內干之言。

親事不勞而成,夫婦大喜。

即擇了聘娶日子,打點娶媳。

六渾悉聽父母主張。

昭君臨行,內幹不與分毫,只有蘭春隨往,當日成親。

兩人相見,分明是一對豪傑聚首,更覺情投意合。

昭君入門後,親一操一井臼,克遵婦道,不以富貴驕人,見者無不稱其賢孝。

一日,六渾出其前日所贈,謂昭君曰:「此卿所贈者,事若不成,決當還卿,至今分毫未動。」

昭君曰:「今君身居卑賤,當以此財為結納賢豪之用,以圖進步。」

六渾從之,遂貨馬廿匹,以結懷朔諸將,升為隊主。

楊氏嫁女後,憐其貧苦,日夜哭泣。

內干曰:「昭君我女也,何憂貧賤。

恨其不聽我言,暫時受些苦楚。」

婁昭亦勸其父道:「姊身已屬六渾,何必嫌其貧賤。

且六渾終非久居人下者,願以財產給之。」

內干乃遣人去請六渾,歡不至。

覆命婁昭親往請之,歡亦不至。

於是內干夫婦親至其家,接女歸寧。

六渾始拜見妻之父母,遂同昭君偕來。

內干見其房屋破敗,出錢數千貫,為之改造門閭。

又撥給田產、奴婢、牛羊、犬馬等物。

自此六渾亦為富室,交遊日廣。

歡嘗至平城投文,鎮將段長子段寧見之,笑曰:「此婁女所嫁者耶?奚勝區區」蓋段亦曾求婚於婁氏,婁氏不就,故以為言。

歸而述諸父,父曰:「六渾志識深沉,器度非凡,豈汝所能及。」

一日六渾來,尊之上坐,召寧出拜,曰:「兒子庸懦,君有濟世之才。

吾老矣,敢以此兒為托。」

歡謝不敢當。

寧自此敬禮六渾。

六渾歸,昭君語之曰:「吾前夜夢見明月入懷,主何凶吉?」

歡曰:「此吉兆也。」

後產一女,名端娥,即永熙帝后也。

未幾,鎮將以歡才武,又轉之為函使。

今且按下不表。

再說胡太后臨朝以來,乾綱獨攬,臣工無不畏服,尊榮已極,志氣漸盈。

以天子年幼,攝行祭禮,改令為敕,令群臣稱陛下。

又魏自太武以來累世強盛,東夷西越貢獻不絕,府庫充盈。

太后嘗幸絹藏,命王公大臣從行者百餘人盡力取之,少者不減百餘匹。

尚書令李崇、章武王融負絹過重,顛仆於地,李崇傷腰,章武折足。

太后惡其貪,令內侍奪之。

空手而出,人以為笑。

侍中崔況止取二匹,太后問:「所取何少?」

答曰:「臣止兩手,只持兩匹。」

眾皆愧焉。

又差內侍宋雲、僧惠生往西域取經,臨行之日,太后自餞於永寧寺。

百官皆集,賜金銀百斤、名馬廿匹。

中尉元匡奏侍中侯綱掠殺羽林軍士,請治罪。

太后以其舊恩不問,綱益驕橫。

又奏冀州刺史於忠前在朝擅殺尚書裴植、郭祚,請就冀州戮之。

太后亦以舊恩不問。

未幾,召忠入朝,錄尚書事,封靈壽縣公。

及卒,追贈甚厚。

太后父秦國公沒,葬以殊禮,追號曰太上秦國公。

諫議大夫張普惠以太上非臣下所得稱,力爭於朝。

太后使人宣令於普惠曰:「封大上,孝子之心。

卿所爭,忠臣之義。

已有成議,勿奪朕懷。」

普惠遂不敢言。

孝明帝年九歲未嘗視朝,群臣罕見其面。

普惠有疏,每欲面陳之而不可得。

一日,帝臨前殿,群臣朝參禮畢。

方欲退朝,普惠出班奏曰:「臣有短章,冒瀆天聽。」

其略曰:慎帝業之不易,飭君道之無虧。

減祿削俸,近供無事之僧;崇飾元虛,遠邀未然之報。

皆非所以利天下而安社稷也。

臣謂修朝夕之因,求祇劫之果,未若親郊廟之典,行朔望之禮。

撤僧寺不急之務,復百官已缺之秩。

收萬國之歡心,以事太后,則孝弟通乎神明,德教光乎四海。

節用一愛一人,臣民俱賴。

其言皆深中時病。

帝覽之而可其奏,遂懷疏入見太后。

太后口雖以為然,然念此兒才一臨朝,便有朝臣向他嘵嘵,日後必奪吾權。

乃下詔曰:「天子年幼,不堪任勞,俟加元服,設朝未遲。」

自是帝益罕視朝矣。

神龜元年九月,太史奏天文有變,應在二宮。

太后懼,欲以高太后當之,乃遣內寺殺之瑤光寺中,以尼禮葬之,命百官不許服喪。

群臣皆言宜崇其禮,太后不聽。

時武號森列,羽林軍橫行都市。

征西將軍張彝上封事,求削銓格,排抑武職之人,不得預於清選。

武人皆懷憤怒,立榜通衢,大書張彝父子之惡,約期某日會集羽林虎賁之眾,屠滅其家。

張彝父子全不為意。

至期,共有三千人眾聚集尚書省外,大聲辱罵,聲言要殺張家父子,以洩眾怒。

官吏大驚,不敢禁止,把省門緊閉。

於是眾勢益張,擁入張彝府中,焚其第捨,曳彝堂下,捶辱交加。

其子民部郎中張始均初見凶勢難犯,逾垣逃走,聞父被執,走還眾所,拜請父命。

眾就毆擊,投之火中,活活燒死。

次子張仲瑀,重傷走免,兇徒始散。

張彝僅有餘息,越宿而死。

遠近震駭。

太后以天子侍衛之卒,懼有變亂,不敢窮誅。

止收為首者八人斬之,其餘不復治罪。

越三日,復大赦以安之,令武職依舊入選。

其時高歡在京,聞之歎曰:「宿衛羽林相率焚大臣之第,朝廷懼而不問,為政如此,時事可知。

天下之亂不久矣!」你道高歡何以在京?歡自熙平二年轉為函使,凡有表章函封上達帝都,皆函使之職。

神龜元年,歡奉使入京,進過表章,不能即時批一發,在京中等候。

魏制:凡各鎮函使未經發回者,給與貴官大臣家為使。

六渾派在尚書令史麻祥門下。

祥自恃貴顯,待下甚嚴。

一日,祥坐堂上,命歡侍立在旁,問其一路風景山川形勢何處最好,歡一一對答。

閒談良久,祥甚喜,因令從人取肉一盤、酒一壺,賜與高歡。

祥雖命食,料歡不敢便坐。

奈歡素一性一不肯立食,竟即坐下。

祥大怒,以為慢己,叱令跪於階下,命左右杖之。

歡自杖後,鬱鬱不樂。

一日,悶坐無聊,走出街上,觀看禁城景象,見一軍將坐在馬上,前呼後擁,喝道而來,威儀甚肅。

細觀其人,好似叔父高徽。

尚恐面貌相同,不敢叫應。

那將軍停鞭回顧,便向高歡叫道:「你莫非吾侄賀六渾麼?為何在此?」

歡於是上前拜於馬下。

要知歡到京時,徽正出使在外。

歡不知其已有家室,尚未去望。

今日相遇,如出意外。

至家,各述別後情事,皆大喜。

徽曰:「爾娶婁家女,足慰兄嫂之心。

吾娶康氏婦,已生一子,取名歸彥。

以路遠尚未通知兄嫂也。」

領入後堂相見,設酒共飲。

至晚,歡辭去。

徽曰:「你欲何往?」

歡曰:「身在麻祥家給使,此人一性一惡,不去恐被責。」

徽道:「無妨,我以書去回他便了。」

歡自此擔擱徽家,不覺月餘。

一日,忽聞軍士擅殺大臣,不禁浩歎。

又歡在京嘗夢身登天上,腳踏眾星而行,醒來私心自喜。

見時事如此,隱有澄清天下之志。

再說胡太后年齒已長,容顏如少,頗事妝飾,數出遊幸。

一日,駕幸永清寺,侍中元順當車而諫曰:「《禮》,婦人未沒,自稱未亡人,首去珠玉,衣不文采。

陛下母臨天下,年已長矣,修飾過甚,何以儀刑後世?」

太后慚,左右皆戰慄。

及還宮。

召順責之曰:「前年卿貶外郡,吾千里相征,乃眾中見辱耶?」

順曰:「陛下不畏天下之笑,而恥臣之一言乎?」

太后默然而受,游幸稍衰。

清河王元懌官太傅、侍中,賢而多才,美丰姿,風一流俊雅,冠絕一時。

太后每顧而一愛一之,苦於宮禁深嚴,內外懸絕,無由與之接體,而私幸之意未嘗一日去懷。

時值中秋,召集諸王賜宴宮中。

清河王坐近太后之側,容貌秀麗。

太后顧之愈覺可一愛一。

宴罷,乃詐稱官家之意,召王入宮閒話。

於是諸王皆退,清河獨留,只得隨了太后入宮。

走至宣光殿前,王失驚曰:「至尊在南宮,何故至此?」

太后曰:「天子隨處皆住,不獨在南宮也。」

王信之。

隨至崇訓後殿,太后下車,召王上殿曰:「天子不在此,是朕欲與王聚談清夜,消遣情懷,故召王至此。

且有一言,朕倚卿如左右手,欲與王結為兄妹,以期終始無負。」

王聞言大驚,伏地頓首曰:「臣與陛下有臣主之分,兼叔嫂之嫌,豈宜結為兄妹。

臣死不敢奉詔。」

太后道:「卿且起,兄妹不結亦可。

今有玉帶一條、御袍一領、溫涼盞一隻,皆先帝服用之物。

吾一愛一卿才器不凡,取以相酬,卿勿再負吾意。」

清河見說,益添疑懼,苦辭不受。

只見宮娥設宴上來,太后命王對坐。

王謝不敢。

太后南面,清河西面,坐下共飲。

言談語笑,太后全以眉目送情。

飲至更深,猶復流連不歇。

王苦辭欲出,太后不許。

賜宿翠華宮中,命美一女二人侍王共寢。

王復頓首辭。

太后曰:「是朕賜與王者。

王明日出宮即帶家去,何必堅卻。」

王不得已受命,遂入翠華宮來。

宮中鋪設華麗,珍奇玩器無不備列。

宮人曰:「此太后將以賜王者。」

王大不樂,和衣獨寢,令二美人秉燭達旦。

太后聞之曰:「此人果是鐵石心腸。」

然口雖歎服,心中割捨不下,留住清河不放出宮。

是夜更余,王方就枕,只見太后隨了四個宮女悄悄走入,對王道:「卿知朕相一愛一之意否?良緣宜就,無拂朕懷。」

清河心慌意迫,伏地叩頭曰:「臣該萬死,願陛下自一愛一。」

太后親手相扶道:「我與卿略君臣之分,敘夫婦之情何如?」

那知太后越扶,清河越不肯起,竟如死的一般伏著不動。

太后見了這般模樣,又好氣又好笑,默然走出。

宮娥報王道:「太后回宮了,王起來安寢罷。

聞太后明日放王出宮了。」

清河聞言大喜。

但未知太后此去果能忘情於王否,且聽下回細說。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北史演義》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話說內干因昭君欲嫁六渾,屢次勸之,執意不改,楊氏又痛惜《北史演義》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