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傳--------------------------------------《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

雲笈七簽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雲笈七簽

雲笈七簽 - 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

雲笈七簽

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

○洞仙傳

----------------------------------------

◎元君

元君者,合服九鼎神丹,得道,著經九卷。

----------------------------------------

◎九元子

九元子者,煉紫金、合神丹,登仙,其經曰《庚辛經》。

----------------------------------------

◎長桑公子

長桑公子者,常散發行歌曰:巾金巾,入天門,呼長一精一,吸玄泉,鳴天鼓,養丹田。

柱下史聞之曰:彼長桑公子所歌之詞,得服五星、守洞房之道也。

----------------------------------------

◎龔仲一陽一

龔仲一陽一者,受嵩山少童步六紀之法。

----------------------------------------

◎上黃先生

上黃先生者,修步斗之道,得隱形法。

----------------------------------------

◎蒲先生

蒲先生者,常乘白鹿,采芝草於茅山。

----------------------------------------

◎茅蒙

茅蒙,字初成,鹹一陽一南關人也。

即東卿司命君盈之高祖。

入華山修道,後乘雲駕龍,白日昇天。

先是,其邑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

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

秦始皇聞之,因改臘曰嘉平。

----------------------------------------

◎常生子

常生子者,常漱水成玉屑,服之以升天。

----------------------------------------

◎長存子

長存子者,學道成,為玄洲仙伯。

----------------------------------------

◎蔡瓊

蔡瓊,字伯瑤,師老子,受《太玄一陽一生符》、《還丹方》,合服得道,白日昇天。

常以《一陽一生符》活已死之人,但骸鼻存者,以符投之即起。

----------------------------------------

◎張穆子

張穆子者,修太極上元年紀以升仙,後以此法授龔叔進、王文卿、尹子房,皆得道。

----------------------------------------

◎童子先生

童子先生者,於狄山學道,修《浴契鈴經》得仙。

----------------------------------------

◎九源丈人

九源丈人者,為方丈宮主,領天下水神,及一陰一精一水獸蛟鯨之類。

----------------------------------------

◎谷希子

谷希子者,學道得仙,為太上真官。

東方朔師之,受閬風、鍾山、蓬萊及神州真形圖。

----------------------------------------

◎王仲高

王仲高,常在淮南市行卜,父老傳雲比世見之。

伍被言於淮南王安,安欣然迎之。

謂安曰:「黃帝,吾父之長子也。

昔師硃襄君,受長生之訣。」

即以傳安。

----------------------------------------

◎一陽一生

一陽一生者,住少室西金門山,山有金罌漿,服之得道。

----------------------------------------

◎西門君惠

西門君者,少好道,明諸讖緯,以開山圖授秦始皇,而不能用。

----------------------------------------

◎玄都先生

玄都先生者,受仙人《黑玉天地鈴經》,行而得道。

----------------------------------------

◎黃列子

黃列子者,嘗遊獵九一江一 ,射中五色神鹿,逐跡尋穴,遇神芝,服而得風仙。

----------------------------------------

◎公孫卿

公孫卿者,學道於東梁甫山,一雲滋液山。

山宮中有合成仙藥,得服之人立仙。

日月之神,並在宮中。

合藥時頌曰:玉女斷分劑,蟾蜍主和搗,一丸練人形,二丸顏容好。

----------------------------------------

◎蔡長孺

蔡長孺者,蜀郡人。

夫妻共服十一精一丸,體氣充盈。

年九十生一男,名度世;一百五十歲復生一男,名無極。

年三百歲視之如少童。

----------------------------------------

◎延明子高

延明子高者,服麋角得仙。

----------------------------------------

◎崔野子

崔野子者,服術以度世。

----------------------------------------

◎靈子真

靈子真者,服桃膠得仙。

----------------------------------------

◎宛丘先生

宛丘先生者,服制命丸得道。

至湯之末世已千餘歲。

以方傳弟子薑若春,服之,三百年視之如十五童子。

彭祖師之,受其方三首。

----------------------------------------

◎馬榮

馬榮者,住梁國谷城中,兩眼赤爛,瞳子不見物,而能明察洞視。

北方多病癩,鄉里不容者,輒來投榮,榮為治之,悉差。

榮雲患腳,常乘鹿車,行無遠近,不見人牛推引,而車自至。

或一日赴數十處請,而各有一榮。

凡與人語,自稱厄子。

作牽三詩,類乎讖緯。

孝建二年三月初,作書與兩國人別,至十六日中時,果卒。

----------------------------------------

◎任敦

任敦,慱昌人也。

少在羅浮山學道,後居茅山南洞。

修步斗之道及《洞玄五符》。

能役鬼召神,隱身份形。

玄居山捨,虎狼不敢犯。

----------------------------------------

◎敬玄子

敬玄子,修行中部之道,存道守三一。

常歌曰:遙望崑崙山,下有三頃田。

借問田者誰?赤子字元先。

上生鳥靈木,雙闕俠兩邊。

日月互相照,神路帶中間。

採藥三微嶺,飲漱華池泉。

遨遊十二樓,偃蹇步中原。

意欲觀絳官,正值子丹眠。

金樓憑玉幾,華蓋與相連。

顧見雙使者,博著太行山。

長谷何崢嶸,齊城相接鄰。

縱我飛龍轡,忽臨無極淵。

黃一精一生泉底,芝草披岐川。

我欲將黃一精一,流丹在眼前。

徘徊飲流丹,羽翼奮迅鮮。

意猶未策外,子喬提臂牽。

所經信自險,所貴得神仙。

----------------------------------------

◎帛舉

帛舉,字子高。

嘗入山采薪,見二白鵠飛下石上,即成兩仙人,共語云:頃合一陰一丹成,就河北王母索九劍酒,服之至良。

子高聞仙人言,就訪王母者,得九劍酒,還告仙人,乞一陰一丹服之,即翻然升虛,治於雲中,掌雲雨之任。

----------------------------------------

◎徐道季

徐道季,少住鵠鳴山。

後遇真一人謂曰:夫學道,當巾天青,詠大歷,跖雙白,徊二赤。

此五神道之秘事也。

其語隱也。

《大歷》者,《三皇文》是也。

道季修行,得道。

----------------------------------------

◎趙叔期

趙叔期,不知何許人。

學道於王屋山中,遇卜者謂叔期曰:欲入天門,修三關,存硃衣,正崑崙。

叔期請其要道,因以素書一卷與之,是《胎一精一中記》。

拜受之,後得道。

----------------------------------------

◎毛伯道

毛伯道、劉道恭、謝稚堅、張兆期皆後漢時人也,同於王屋山學道三十餘年。

共合神丹成,伯道先服,即死;次道恭服之,又死。

稚堅、兆期不敢服,棄藥而歸。

未出山,忽見伯道、道恭各乘白鹿在山上,仙人執節以從之。

二人悲愕悔謝,道恭授以服茯苓方,二人後亦度世。

----------------------------------------

◎莊伯微

莊伯微者,少好道,不知求道之方,惟以日入時,正西北向,閉目握固想崑崙山,積三十年,後見崑崙山人,授以《金液方》,合服得道。

----------------------------------------

◎劉道偉

劉道偉,少入嶓塚山學道,積十二年,遇仙人試之,將一大石,約重萬斤,以一白髮懸之,使道偉臥其下,顏色無異,心安體悅。

又十二年,遂賜以神丹,服之升天。

----------------------------------------

◎匡俗

匡俗,字子希,少以孝悌著稱,召聘不起,至心學真,游諸名山。

至覆笥山,見山上有湖,週回數里,多生靈草異物,不可識。

其傍有石井,泉通湖中;又有石雁,至春秋時,皆能群飛;復有小石笥,中有玉牒,多記名山福地,及得道人姓名。

後服食得道。

----------------------------------------

◎盧耽

盧耽者,少學道得仙。

後復仕,為州治中,每時乘空歸家,到曉則反州。

嘗元會,期會在列,時耽後至,迴翔閣前欲下次,為威儀以帚擲耽,得一隻履墜地,耽由是飛去。

----------------------------------------

◎范豺

范豺者,巴西閬中人也。

久住支一江一 百里洲,修太平無為之道。

臨目噓漱,項有五色光起,冬夏惟單布衣。

而桓一溫一 時頭已斑白,至宋元嘉中狀貌不變。

其占吉凶,雖萬里外事,皆如指掌。

或問:先生是謫仙邪?云:東方朔乃黠我,我小兒時,數與之狡獪。

又云:我見週武王伐紂洛城頭,戰,前歌後舞。

宋文帝召見豺,答詔稱我,或稱吾。

元兇初為太子,豺從東宮過,指宮門曰:此中有博勞鳥,奈何養賊不知?文帝惡之,敕豺自荊一江一 夏王使埋於新亭赤岸岡,文帝令發其棺,看柩無一屍一,乃悔之。

越明年,豺弟子陳忠夜起,忽見光明如晝,而見豺入門就榻坐,又一老翁後至,豺起迎之。

忠問是誰?豺笑而不答。

須臾俱出門,豺問忠:比復還東鄉,善護我宅,即百里洲也。

----------------------------------------

◎傅先生

傅先生者,學道於焦山中。

一精一思七年,遇太極真一人,與之木鑽,使以穿一石盤,厚五尺許,戒云:石盤穿,仙可得也。

於是晝夜鑽之,積四十七年,鑽盡石穿。

仙人來,曰:立志若斯,寧有不得道者!即授以金液還丹,服之度世。

----------------------------------------

◎石坦

石坦,字洪孫,渤海人也。

游趙魏諸名山,得道。

能分身同時詣十餘家,各家有一坦,所言各異。

----------------------------------------

◎鄭思遠

鄭思遠,少為書生,善律歷候緯。

晚師葛孝先,受《正一法文》、《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太清金液經》、《洞玄五符》。

入廬一江一 馬跡山居,仁及鳥獸。

所住山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驚逸,虎子未能得食。

思遠見之,將還山捨養飼。

虎父尋還,又依思遠。

後思遠每出行,乘騎虎父,二虎子負經書衣藥以從。

時於永康橫一江一 橋,逢相識許隱,且暖藥酒,虎即拾柴然火。

隱患齒痛,從思遠求虎鬚,欲及熱插齒間得愈,思遠為拔之,虎伏不動。

----------------------------------------

◎郭志生

郭志生,字通明,硃提郡人。

晉元帝時,雲已四百歲,見之如五十許人。

有短卷書滿兩篋中,常負之。

多止烏場張績家,每歎曰:兵荒方生,毒流生民,將以溝瀆為棺材,蒼蠅為孝子,必然之期,可為痛心。

後二年,孫恩妖亂,冬夏殺害及餓死者,十不遺一。

忽謂績曰:應亡,為吾備粗材器,殯不須釘,材亦不須埋,但送山巖中,以石鎮材上。

後少日而死,績謹依斯教。

經數日,績親人自富一陽一還,見志生騎白鹿山中行,作書與績。

----------------------------------------

◎介琰

介琰者,不知何許人也。

師白羊公,受玄白之道,能變化隱形。

常隨師入東海,暫過吳,為先主禮之。

先主為琰起靜室,一日之中,數過遣人問起居。

琰或為童子,或為老翁,無所食啖,不受餉遺。

先主欲學其術,琰以帝多內御,遂不傳道法。

先主大怒,敕縛琰著車甲轅,引一弩一射之,一弩一發而繩索獨存,不知琰所之耳。

----------------------------------------

◎徐福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許人也。

秦始皇時,大苑中多枉死者橫道,數有鳥如烏狀,啣草覆死人面,皆登時活。

有司奏聞,始皇使使者繼此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

先生云:是東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一名養神芝,其葉似菰,生不叢,一株可活一人。

始皇於是乃謂可索得,因訪求一精一誠道士徐福,發童男童女各五百人,率樓船等入海尋祖洲,不返,不知所在。

逮沈羲得道,黃老遣福為使者,乘白虎車、度世君司馬生乘龍車、侍郎簿延乘白鹿車,俱來迎。

----------------------------------------

◎車子侯

車子侯者,扶風人也。

漢武帝愛其清淨,稍遷其位至侍中。

一朝語家云:我今補仙官,此春應去,至夏中當暫還,還少時復去。

如其言。

武帝思之,乃作歌曰:嘉幽蘭兮延秀,蕈,妖媱兮中溏。

華斐斐兮麗景,風徘徊兮流芳。

皇天兮無慧,至人逝兮仙鄉。

天路遠兮無期,不覺涕下兮沾裳。

----------------------------------------

◎蘇耽

蘇耽者,桂楊人也。

少以至孝著稱。

母食慾得魚羹,耽出湘州市買,去家一千四百里,俄頃便返。

耽叔父為州吏,於市見耽,因書還家,家人一大驚。

耽後白母曰:耽受命應仙,違遠供養。

作兩大櫃留家中,若欲須食扣小癟,欲得錢帛扣大櫃,是所須皆立至。

鄉里共怪其獨,如此白官,遣吏檢櫃無物,而耽母用之如故。

先耽將去時云:今年大疫,死者略半,家此井水飲之無恙。

果如所言,合門元吉。

母年百餘歲終,聞山上有人哭聲,服除乃止。

百姓為之立祠矣。

----------------------------------------

◎張巨君

張巨君者,不知何許人也。

許季山得病不愈,清齋祭太山請命,晝夜祈訴。

忽有神人來問曰:汝是何人?何事苦告幽冥?天使我問汝,可以實對。

季山曰:僕是汝南平輿許季山,抱疾三年,不知罪之所在?故到靈山,請決死生。

神人曰:我是仙人張巨君,吾有《易》道,可以射知汝禍祟所從。

季山因再拜請曰:幸蒙神仙回降,願垂告示。

巨君為筮卦,遇震幰之恆摠,初九、六二、六三有變。

巨君曰:汝是無狀之人,病安得愈乎?季山曰:願為發之。

巨君曰:汝曾將客東行,為父報仇,於道殺客,內空井中,大石蓋其上。

此人上訴天府,以此病謫汝也。

季山曰:實有此罪。

巨君曰:何故爾耶?季山曰:父有為人所搏恥,蒙此以終身,時與客報之,未至,客欲告怨主,所以害之。

巨君曰:「冥理難欺,汝勤自首,吾還山為請命。」

季山漸癒,巨君傳季山筮訣,遂善於《易》占。

但不知求巨君度世之方,惜哉!

----------------------------------------

◎馮伯達

馮伯達者,豫章建昌人。

世奉孝道,一精一進濟物。

道民陳辭得旨,與戴矜生相似,又是同時人也。

元嘉中,伯達下都,後寄戴鄉人,還南行,至梅根,阻風連日。

伯達謂船主曰:欲得速至家,但安眠,慎勿開眼。

其夜,聞舫下剌樹杪,而不危抗,竊有窺者,見兩龍俠梁翼船,迅若電逝,未曉到捨,伯達尋入廬山,不返。

----------------------------------------

◎韓越

韓越者,南陵冠軍人也。

心慕神仙,形類狂愚。

隨師長齋誦詠,口不輟響。

常著屐,行無遠近,入山或百日、五十日輒還。

家人問越,未嘗實對。

後鄉人斫枯木作弓,於大一陽一山絕崖石室中,見越與六七仙人讀經。

越後山中還,於巒村暴亡。

家迎覺棺輕,疑非真一屍一,發看,唯竹杖耳。

宋大明中,越鄉人為台將北使,於青州南門遇越,容貌更少,共語移時,訪親表存亡,悲欣凝然。

越云:吾婦患嗽未差,今因與卿散一裹,令一溫一 酒頓服之。

台將還都番下,具傳越言,而越婦服散,嗽即愈。

----------------------------------------

◎郭璞

郭璞,字景純,河東人也。

王敦欲反,使之占夢,曰:吾昨夢在石頭外一江一 中扶犁耕,卿佔之。

璞曰:大一江一 扶犁耕,耕亦自不成,反亦無所成。

敦怒,謂璞曰:卿自佔命盡何時?璞曰:下官命盡今日。

敦令誅璞。

璞謂伍伯曰:吾年十三時,於柵塘脫袍與汝,言吾命應在汝手中,汝可用吾刀。

伍伯感昔深惠,銜涕行法。

殯後三日,南州市人見璞貨其平生服飾,與相識共語。

敦聞之不信,使開棺,無一屍一。

璞得一屍一解之道,今為水仙伯。

----------------------------------------

◎戴孟

戴孟,字成子,武威人也。

漢武帝時為殿中將軍,本姓燕,名濟,字仲微。

得道後改姓名。

入華一陰一山,授秘法於清靈真一人裴君,得《玉珮金璫經》、《石一精一金光符》。

仙人郭子華、張季連、趙叔達、山世遠,常與之遊處。

----------------------------------------

◎郭文舉

郭文舉,河內軹人。

少愛山水,常游名山,觀華一陰一石室。

洛一陽一陷,入吳居大辟山,停木於樹,苫覆而止。

時猛獸為暴,文舉居之,十餘年無患。

丞相王導使迎至京師,朝士鹹共觀之,文舉頹然箕踞,旁若無人。

週顗問曰:猛獸害人,先生獨不畏邪?文舉曰:吾無害獸之心,故獸不害人。

週顗、庾亮、桓一溫一 、劉恢共歎:文舉雖無賢人之才,而有賢人之德。

鹹和元年,懇求還山,導不許。

復少日,遁入臨安白土山。

明年,蘇峻作亂,時人謂文舉逆知,故去也。

有《老子經》二卷,縕盛懸屋,未嘗見讀之。

山外人徐凱師事文舉,受菉菉上將軍,吏兵並見形於凱,使役之。

今凱見社灶神,戒凱曰:不可有房室,不復為卿使。

凱後娶暨氏女,諸神即隱,唯餘菉吏二人,不復從命。

語凱云:汝違師約,天曹已攝吏兵,留我等守《太上菉》,不復可使。

文舉亡,如蟬蛻。

山下人為之立碑。

文舉書箬葉上,著《金雄詩》、《金雌記》。

後人於其所住床 席下得之,次第尋看,讖緯相似,乃傳於世。

----------------------------------------

◎姚光

姚光者,不知何許人也。

得神丹之道,能分散形影,坐在立亡,火之不焦,刀之不傷。

吳主身臨試之,積荻數千束,令光坐,荻千束旅裹十餘重,火焚之,煙焰翳日。

觀者盈都,鹹謂光為煨燼矣。

火息後,見光從灰中振衣而起,神容晏如也。

手把一卷書,吳主讀不能解,後不知所之。

----------------------------------------

◎徐彎

徐彎者,吳郡海鹽人也。

少有道氣,能收束邪一精一。

錢塘人杜氏女患邪,彎召魅,即見丈夫著白俠葛單衣入門,彎一叱,即成白龜。

一旦與群從兄弟數人,登石崎山斫春柴,日暮彎不返。

明旦尋覓,見彎在山上,腋挾鐮,倚而不動。

或乃抱彎,唯有空殼。

----------------------------------------

◎丁令威

丁令威者,遼東人也。

少隨師學得仙道,分身任意所欲。

嘗暫歸,化為白鶴,集郡城門華表柱頭,言曰:我是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舊,人民非,何不學仙離塚累?夫左元放為羊,令威為鶴,斯並一時之跡耳,非永為羊鶴也。

《遼東諸丁譜》載,令鹹漢初學道得仙矣。

----------------------------------------

◎王嘉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一陽一人也。

久在於東一陽一谷口,攜弟子登崖穴處。

御六氣,守三一,冬夏不改其服,顏色日少。

符堅累徵不就。

堅尋大舉南征,以弟融為大將軍,遣人問嘉,嘉曰:金堅火強。

仍乘使者馬,衣冠徐徐東行數百步,因墮其衣裳,奔馬而還,踞床 而不言。

堅又不解,更遣人問:世祚雲何?嘉曰:未央。

堅欣然以為吉征。

明年歲在癸未,堅大敗於壽春,遂亡秦國。

是殃在未年也。

以秦居西為金,晉都南為火,火能鑠金也。

嘉尋移嵩高山。

姚萇定長安,問嘉:朕應九五不?嘉曰:略當得。

萇大怒曰:小道士答朕不恭。

有司奏誅嘉及二弟子。

萇先使人隴右逢嘉將兩弟子,計已千餘里,正是誅日。

嘉使書與萇,萇令發嘉及二弟子棺,並無一屍一,各有竹杖一枚。

萇尋亡。

----------------------------------------

◎寇謙之

寇謙之者,不知何許人也。

弱年好道,入東嶽岱宗山,一精一苦累年。

一旦得真一人分以成丹,白日昇天。

謙之符章,救治百姓神驗。

於今北方猶行其道者,多焉。

----------------------------------------

◎董幼

董幼者,海寧人也。

兄弟三人,幼最校早喪父,幼母偏念其多病,不能治家。

年十八,謂母曰:幼病困,不可卒愈,徒累二兄,終不得活。

欲依道門灑掃,以度一世。

母許之。

幼在師家,恭謹勤修,長齋篤學,未嘗暫怠,遂洞明道術。

年四十一,夜有真一人降,授幼水行不溺之道。

以一馬鞭與幼,令幼以鞭水,行於水上,如行平地。

晉義熙中,幼還家辭母云:幼已得道,不復留人間,今還與家別。

母曰:當應往何處去?復幾時可還?幼曰:應往峨嵋山,更受業,未有歸期。

中表鄉鄰共送幼,至區一陽一西一江一 ,見幼鞭水而行,漸漸而遠,顧謂二兄曰:世世傳道業矣。

----------------------------------------

◎劉丱

劉畫者,不知何許人也。

長大多須,垂手下膝。

久住武當山,去襄一陽一五百里,旦發夕至。

不見有所修為。

頗以藥術救治百姓,能勞而不倦,用藥多自采,所識草石,乃窮於藥性。

雍州刺史劉道產忌其臂長,於襄一陽一錄送文帝。

每旦檻車載將往山採藥,暮還廷尉。

畫後以兩短卷書與獄吏,吏不敢取,畫焚之。

一夜 失畫,關鑰如故。

閶闔門吏行夜得畫,送廷尉,畫語獄吏云:官尋殺我,殯後勿釘棺也。

後果被殺。

死數日,文帝疑此言,使開棺,不見一屍一,但有竹杖耳。

----------------------------------------

◎王質

王質者,東一陽一人也。

入山伐木,遇見石室中有數童子圍棋歌笑。

質聊置斧柯觀之,童子以一物如束核與質,令含咽其汁,便不覺飢渴。

童子云:汝來已久,可還。

質取矮柯,爛已荊質便歸家,計已數百年。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雲笈七簽》道教書籍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洞仙傳--------------------------------------《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