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朗字義利,汝南安成一人。祖父周文,官至黃門侍郎。父親周淳《宋書白話文》周朗傳

宋書白話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宋書白話文

宋書白話文 - 周朗傳

宋書白話文

周朗傳

周朗字義利,汝南安成一人。

祖父周文,官至黃門侍郎。

父親周淳。

宋國建立後做了大官,曾任侍中兼太常,他的哥哥周嶠,娶高祖武帝第四個女兒宣城公主。

周嶠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建平王劉宏和廬江王劉..,周嶠因為是皇室親戚而做重要官職。

元嘉末年,周嶠當了吳興太守,元兇劉邵殺文帝自稱皇帝時,隋王劉誕在會稽起義,劉邵任周嶠為冠軍將軍。

劉誕的檄文接著又到了。

周嶠一向膽小,迷惑猶豫,手足無措,被他府中的司馬丘珍孫殺了。

朝廷體諒他的本意,繼續和他家保持婚姻關係。

周朗在少年時便非常一浪一漫,風度瀟灑,氣度不凡,和他哥哥周嶠志向不同,周嶠非常嫉妒他,周朗最先當南平王劉鑠冠軍行參軍,太子舍人,兼任主簿,因為休假不請示,被免官除名,接著他又當江夏王劉義恭太尉參軍,元嘉二十七年(450)春天,朝廷商議派劉義恭出外鎮守彭城,作北伐統帥。

周朗聽了這個消息,主動辭職。

劉義恭出鎮彭城,義恭府中主簿羊希跟著義恭一同赴任。

羊希給周朗寫了一封書信並嘲笑他,叫他為義恭出謀劃策,周朗回信說:

羊先生閣下:正遇著你叫我進取,想不到你才能有如此卓著。

你的好心好意,確實非常令人感動,豐富的詞藻,華麗的句式,用得又何其輕巧。

我已看了你的信幾遍了,心中非常快慰,看你寫的信的內容,才知道又遇到你這個知己,我有什麼功德,而使你每每這麼垂一愛一於我,我確實為你的好意而高興得很,然而卻擔心你將來會在哪兒死掉呢?

匈奴人有很長時間存在,漢人生活不安定也很久了。

中國人誰不滿心憤怒,憎恨胡人對中國的威脅,省衣節食希望漢族軍隊打過去。

但是從有謀略的人保持沉默,軍人壓住按仇之心,不許人們論論外國之事的時候以來,已有很多年了。

當今皇帝具有黃帝堯帝般的才德,宰相們有周公姜尚的賢明,所以勃然大怒,將殺匈奴人祭我們的軍旗,同情心大發,想使北方人民免除異族的壓迫。

徵集人才的命令早晨發出,宰相們晚上便選用英雄豪傑,調動武藝高強之人。

本朝歷來選用賢人,況且現在這樣的非常時期。

天下人士,不斷地磨煉意志,努力練習藝業,想不負平生的志願,官員們選拔奇才,把他們貢獻給皇上。

但是這些人士卻忘了國家的建設,農民安定的大問題;也有的人士因為自己的才德被鄉紳所譏諷,或因自己的忠正而使自己受到皇上身邊的一奸一佞的誹謗。

以致永不能成為朝中大臣,不能成為當地名士,遠離國門,埋沒於田野之中,幾十年以來,難道只一個嗎?至於我本身沒有什麼技能,但出來便遇著明君,不斷希望主上為自己陞官,年年得到非常好的一寵一待,卻不能調養自己的一性一格,掩飾自己的好惡,讓身邊的人喜歡。

和那些不幸的人士相比,可謂榮華得多,但是和今天的通達之士相比,倒會被他們恥笑。

但足下卻希望我努力進取,叫我獻出安邊退敵的方略,閣下也太不知我的心理了。

如果說賢人還未選進,而今天又選進了這麼多的賢人,認為人才應該有用武之地,而我又沒有什麼才能。

怎麼能叫落入大海的馬鬃,在賣魚蝦的市場上去鼓動。

隨風飄動的羽一毛一,在華美的軒窗飾簾上優美地搖擺,它們不能背負淥水(河名),飛越蒼天,那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既沒有奇謀異術,又沒有讓皇上高興,讓臣民喜悅的能力,那就更不值得你的欣賞。

只因我這曾經被懲罰的小辟,州府驅使的幹部,再去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這很清楚是不可能的。

我雖然疲憊無能,也曾經聽說過賢人們的評論,那就更不敢忘記了。

大凡士人處世有五種類型:第一種以白雲作門窗,以山洞作寢室,修理香樹,嗅賞桂花,吞一食靈芝草,在霜上遊走,採摘松果,在雪地中吟賞,仔細地保養肌膚,培一精一蓄氣,注意呼吸,養怡一精一神,把王侯將相當做土石一般,把膏梁錦玉的生活當成有害的毒一藥,確實是與天地萬物同呼吸,把神仙也當成平庸不足道的東西;第二種的則是竭心盡智,為國家而獻計,在雲台宮裡議論,在未央宮中向皇上獻策,指出皇上的不完善的地方,為千萬大眾作呼聲。

推舉堅貞正直的人,黜退一奸一邪狡猾之徒,到朝廷之上便使禮樂風行,到疆場上便殺敵擒王,使天下統一,四海同心。

功勳卓著而自己不留名聲,國家日益太平而皇上垂拱無為,使諸侯皆俯首稱臣,皇上仁恩佈於四海。

第三種則每日飽食之後便上朝朝拜,看到宮門開了便進去,在兩宮中間來來往往盡職守禮,口稱堯舜湯文武的教訓,俯首惶恐,脅肩進策,談論仁義禮智的大道,慷慨陳詞如何治理國家。

被皇上採納便不斷進取,被否決便全身而退,在家閒居,遠離官一場,與人斷絕往來,忘掉一切憂愁,不管別人讚揚與批評,每口吐故納新練養氣功,講究飲食而希望長生不老。

這三大類型,正是志士仁人所表現的幾種,但不是我能做到的。

至於我嘛,僥倖有病痛但不至死,勞役不降到我頭上,以蓬蒿為門,杜絕與名人的交情,只顧種田耕地,和官吏不相往來,讓一床一上堆滿塵埃,讓門前土階長滿青苔,任屋簷上的草木越長越高,池塘上的海草,越來越滋潤茂壯。

在廂房之中,幸好有舊書十箱,廚房角落,儲藏陳年老酒幾壺;不時彈彈琴,鼓鼓箏,研究藥方異術,在傍晚下一盤棋,在月夜看看天星,怡然自得,幾乎不落在羲皇帝時人的後面。

在春天種幾畝田,在秋天耕幾塊菜園,如果沒有天災,便算衣食豐足。

等待酒喝厭了,國家太平了,便想游一遊關中,追跡洛陽和長安故址。

再游到河北遼東,看看我中原的故疆舊土,憑弔古代先賢們的遺跡,體會他們的當年心態。

在我青年時代時,便有這些打算,但我的想法也許很奇異鄙陋;而人情喜歡攻擊異端,或者因為他人的地位低下而譏笑他的所做所為,或者看到他好的謀劃而嫉恨他。

楊朱在這樣的時候,尚且被魏國人嘲諷,況且我輩不具備楊生那樣的器識,而世人比魏國國民更加惡毒呢。

至如說漢武帝談到李廣時,認為他是天下奇才,但知道他的才能不適合那個時代,況且鄉一黨一街巷中的人們,厭惡貞潔的正人君子的行為,說正人的舉動是奴隸庸人的妄動,大丈夫本來都願意向皇上表示忠誠,為國家出謀獻計,卿相職務是一種沒有價值的東西,像李廣那樣有才的人也不需要封侯,甚至還有被災難襲擊,被一奸一邪的人誹謗,有奇謀妙計而無法為人所知,為人正直而被冤枉,這些豈有不令人痛心!怎麼能不痛心!

至於閣下,可以說是頭頂日月腳踏蒼海,心則自如地控制頭和身一體,無所不順無所不到。

現在再到燕山的黃河那一帶去,和周公召公類的人物相處,手握節杖,身穿高官的衣服,在帷幄宴會上高談闊論,揚起指揮鞭,舞動軍令劍,在部隊中大聲喊叫,每一舉動都得到朝廷的獎勵,每一計謀必然受到皇上的讚賞。

怎能不修正自己的行為貢獻高明的計策,補充君主的不足,理直氣壯,想出戰爭的處理辦法,選擇勇敢有為的將領,推薦超群正直的士人,這是閣下應該回報國家的。

如果做不到這點,便應該披堅執銳,緊緊追隨國王左右,保護皇帝的安全,作軍隊盾牌,加固軍營防守,在戰鬥中奮勇衝殺,使自己犧牲而主上安逸,敵人消滅而我軍保全,這也是第二等的報效。

如果做到這樣,那麼捉拿匈奴胡人不久便可以實現了。

而不應默不作聲,獲取一寵一遇而無所事事。

你是有心人,這裡我談出這些心中想法。

周朗的文辭意趣非常瀟灑不羈,大抵都是這樣的。

他再被任命作通直郎。

世祖當上皇帝,被調為建平王劉宏中軍錄事參軍。

當時孝武帝要求朝中每個臣子抒發自己的意見。

周朗又上書說:

當年孔子曾經說過:「治理天下好比把它放在手掌心上。」

這豈只是大話呢!正確的政策(治),在於人們的運用與否,只是當時的國王們不願做罷了。

況且當今世風日下,混亂不堪,再加上國家遭到叛軍的困擾,江東碰上空前的浩劫,千里之間,死人如山,萬村哭訴。

而秦漢以來的各種弊端,還在社會上流行,魏晉留下的荒唐現象還在人民中充斥,這樣而希望國家安寧,教化超過古代,好比向後走而想到前方,堆積乾柴於烈火之上,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比這更恰當的比喻。

但皇上天生有孝心,又加上無比善良,對於人民的疾苦,我怎麼敢不粗略地陳述。

凡是治國用什麼辦法呢?用教育而已。

現在教育事業已削弱了很長時間,人民不知道向誰學習,犯了錯誤只用刑罰來對付,這難道是治民的方法嗎?想恢復教育工作,應該二十五家選出一個負責的人,一百家中設立一個教師。

男孩子十三歲到十七歲都叫他們去學習經書;十八歲到二十五歲都叫他們去訓練武藝。

用寫字、作文、天文、律令、忠誠、孝順、仁善、道義等教育他們,教育他們廉潔、謙讓、勤勞、恭謹。

教育他們兵法和謀略,部隊的行止、步兵騎兵的訓練方法,以及射箭格鬥的技巧。

各地長官每月到學堂,檢查他們的進展情況。

學習經書五年之後有效果的應推薦給司徒府,習武三年後有效的,送他們到「軍事部門」,如經過七年而不熟悉經書,經過五年而武藝不足,便再考。

看他的言論和謀略,看他的心術,行為表現,沒有用處的,即使是三公九卿的子弟,也得放歸農田,一輩子不許做官。

至於太學則應搜集各種書籍,編排諸子和歷史書籍,使各種書井然有序、一目瞭然,學習起來不一浪一費一精一力。

教育,即使是凶年荒年也不應荒廢的。

農業,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是國家存在的基礎。

這個地方沒搞好,那麼禮樂便不能運行。

如果重視它,應該不用黃金銀錢,用谷子和布帛作為賞罰的手段。

但是愚昧的百姓不知道它的功用、獻策的人喜歡提出不同的意見。

在淮河以北地區,有一萬匹布便可以成為集市,在長江以南,一千斛谷子則可以成為貨物,也不用擔心有什麼不方便的。

現在應該允許集市到一千錢以下的可以用錢,其餘的都用絲絹布匹和大米作交易,其中米布不合格的予以懲罰。

如果做到這樣,那麼農田的開墾便會自行發動,人民的物資必然豐富,暗中造錢的人必定減少,人民遇到死亡的事不再發生。

凡田不屬於多水的地方,都種上麥粟。

土地上凡有肥料營養的地方,都栽上麻苗。

街頭巷尾、屋簷路邊必須栽上桑樹,庭院園地只種竹子板栗。

如果這個政策得以實行,凡是做得很好的百姓,則用官爵進行獎勵,有關部門也加以賞賜。

如果田中長滿野草,不種樹木,便鞭打此人而砍掉其餘的樹,各地靈活實行不同的罰懲政策。

收稅的方法,應按人口徵收,而不應該按財產。

說什麼使富人不增加財富,窮人不減少損失。

以至讓桑樹增長一尺,便計算其中的價值,田地增進一畝,便算出值多少錢,房屋不能增添磚瓦,否則便算成財產。

百姓(其實是貴族)因為這,不敢種樹,人們怕開墾新的土地,屋樑被燒,屋脊一裸一露,也不敢加以修飾。

怎麼能這樣禁錮好東西損害人民,禁止人民增加衣服,提倡人們艱苦的生活,以至到達今天這樣痛苦的地步。

當今如果重新重視農業,便必須去除去這些稅法。

凡是治國,不怕威嚴不能建立,只怕恩惠不能施予。

不怕土地不廣闊,只怕人民不增加。

自從漢人胡人相互廝殺,中國外國相互鬥爭以來,消滅一個國家則一屍一體堆積滿城,屠一殺一個敵方的將軍則一屍一橫遍野,天下留下的人民,大概還不到一半。

加上刻薄的政策,殘酷的刑罰,年年有天災,歲歲有瘟疫,窮人僅能勉強維持生命,死的人不能埋葬,鰥夫有不願娶妻子的,生了兒子每每不願保留。

另外到邊疆戍守時間長久,妻子已老,後嗣不存,私奔生的兒子,卻不再收養,這是殺人的道路,每日有幾條,增加人口每年沒什麼計劃,如果再經過百來年,難道會全部讓草木當這世界的主人嗎?這是最令人震驚、悲痛、哭泣的地方。

法令當然有禁止殺兒子的條目,和早娶的規定,然而人們觸犯法律、忍心而這樣做的,難道不是生活中有更甚於被懲罰的悲慘境況嗎?當今應該每家減輕勞役、每家減免稅收、女子到十五不出嫁,家長應受懲處。

大野雞羽一毛一可以作為聘用妻妾的禮物,大塊布匹可以作為出嫁的妝奩,如果等到禮物充足才聘娶,有關部門應該加以糾正。

凡是宮中服務的宮女,必須挑出那些不再出嫁的人,百姓家的奴僕,也應讓他們每人都有家室,總之是使天下人不再有一輩子獨身的和沒有兒子的老人。

真是俗稱的十年養育,這樣二十年過去,每戶不斷的生長新的人口,能出任兵役的人,必然比過去多好幾倍。

另外,逃亡的人騷擾京郊,飢餓的人充滿京城,卻不為他們作考慮,而任他們遷移無常,所以飢餓和寒冷到來,慈母不能保管兒子,希望這些人不當強盜不當亡命徒,怎麼做得到呢?既然先這樣對待他們,再用屠一殺對付他們,有關法律部門,對他們又何其狠毒。

況且草樹已死,樹皮樹葉都已枯蒿,這時他們的吃的東西可能都完了。

冰霜降得很厚,乾草房屋瓦縫不易找到,這是他們缺少衣服的時候,到了陽春三月,還有幾個人能活?現在從長江以南到處鬧饑荒,有飯吃的地方,政一府必須督促管理,應該賞賜那些每年能養活五十個流民的人,增加他一級爵位。

這樣的人達到一千家,便可以救活十萬人。

叫其中接受他人救濟的人,成為救護者的部屬,使救護者供一應他們糧食和谷種,以後叫他們全部到淮南去當佃農,凡是公傢俬家那些游手好閒的人,每年徵調他們幫助農民,讓崩壞的湖堤全部得到修理,平原陸地都派上用場。

還根據戶口數目建立村社,計算田地多少,設置基層單位,檢查人員的進出,監督那些遊蕩而懶惰的人。

等待豐收之年,讓他們遷移到故鄉去。

淮河以北讓他們全部渡江南歸,東方流民全部叫他們回到西邊。

所以毒患在身一體上,必須先割去緩和的地方,函谷關和渭河那般靈秀地方,已闇然成為荒涼的濯濯童山。

伊水洛陽一帶神聖土地,已長成豐茂的草原。

這些地方難道不值得思念?何必只關心這樣小的一些地方。

歷下泗水流域,獻計的人認為胡人已衰落不需退避,但不知我們的困難更甚於胡人。

如果認為人民遷移以後,胡人必然遷進去,如果他們靠近我們,正是我們希望的。

胡人如果能南遷,必定不是真正的胡人。

不過是中原的各種漢族人民,他們正是我國一向希望保護的。

既然漢人前去居住其間,北方地區必然空虛無人居住。

他們南遷,徒然耗費財力物力,不久便可以看到淮北地區仍然從我們手中失落,這難道不是再一次受辱嗎?叫敵人只調輕快騎兵三千人交替出入,春天來踐踏麥苗,秋天來侵踏谷禾,那麼我們的水陸運輸,必然會重新斷絕,對於敵人是不疲勞的,但我們的邊防已很困難,不出二年,兵敗退歸人民逃散。

這是可以蹺足等待的。

即使胡人消滅,而中原地區必然有繼續居住的人群。

這時不會有奉獻土地、率領人民來投奔我國的。

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徐州山東一帶終會被奪去,這也是不可不防的。

況且進攻和防守的方法,唯一可以依靠的是敵人對我們不能攻擊。

近年來我國出師之所以失敗,則是背離這一方法的。

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不用羊來追狼、螃蟹捉老鼠,而我們卻讓笨重的車、疲弱的士兵和驃壯的駿馬、勇悍的胡人相馳逐,不能取得勝利,那是理所當然的。

西漢中期之所以能進攻匈奴,是因為馬匹特別的多,匈奴之所以順從漢人,也是因為馬少的原因。

既然未來戰爭不能迴避,兵車馬匹應該準備。

現在應該鼓勵國人積極養馬,養一匹的,免除一人的勞役,三匹的,任用一人做官。

從此以往,賞賜有規定,邊界驛站房屋中的馬也不許調動。

對將帥,人們希望他們不怕死。

對於能手持長矛大戟僥倖不死,在軍務中消耗自己一精一力的將帥們,他們想得到上司的賞賜,一向希望極大。

如果更立有掃蕩敵人、打敗敵人的功勳,這使他們的驕傲更有資本。

近來的賞賜,人們知道比較優厚,然而聽說相當不合標準有怨氣的很多。

垂手而立口中怨言的,往往成群,在一起相互議論而不滿足的,往往成隊。

凡是軍隊的心一性一,極容易沮喪崩潰,如果一旦有變,那麼先前心懷怨恨的人便反而成為敵人了。

現今應該和他們共享國家財物,府中積蓄也讓他們分到一份,離開部隊的人應該用錢財遣送他們,對他們厚加一寵一待,叫他們住居地方的長官對他們給予錄用,將領的俸祿還未滿數,國家其餘的費用應該少用一些,其他的用度不足,也不應予以滿足。

然後用狩獵的禮節教誨他們,用征戰擊鼓的方法訓練他們。

如果恃勇而冒進的,應該予以黜退,到老了便讓他們退休,賞賜的恩惠,遍及他們的後嗣。

另外沿淮河的堡壘,都應該修復,使烽火台相望,鼓聲相互能聽到,軍隊之間相互聯繫,如果邊民請求出兵,應該一律不允許,遠方的少數民族前來貢獻,只簡略地報答一下,告訴他們我國還有很多事,哪裡沒有國君侍候?必須等待內部政治穩定軍力充足之後,再慢慢地觀察敵情,準備好步兵騎兵四十萬,使國內不受到困難的侵擾,儲藏好二十年的糧食,而遠方響應我們的地區也不受到侵擾,然後越過淮河,前指黃河,跨據隴右,出擊大漠,那時要到哪裡都不是隨意呢!

教化很不敦厚純樸已到了很差的地步。

當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尚在而兄弟分家,十戶中有七戶。

老百姓父子分居,也八家中有五家的。

尤其嚴重的是,對方陷於危險困苦之中卻不知道,簡直不可勝數。

應該明確地禁止這些,以改革當今風氣,先有在家人中做好事的,便必須獎賞。

從今以後不改正的,便沒收他的一切財產。

三年為父母守孝,是古今通用的制度。

因為悲哀是真誠發生的,所以制定外在的規矩,時間一久便成習慣,所以規定很長時間而習慣禮制。

漢文帝縮短臣民守孝是對的,至於今人的縮短到幾天則是荒謬的。

怎麼能叫喪禮衣服一脫一下,哀哭之一聲便結束了。

朝中佩帶玉物,亮開旌旗,是狠心的人做不出的。

戴著華貴的帽子上朝,不是更成問題了嗎?凡是法規有和古代不相同而不合人情的,都不能順利行一事。

至於敗亂禮法而安心過活者往往受到尊一寵一,為什麼對壞的東西這麼好而對善的東西如此沒興趣,現今皇上用大孝心作為基礎,應該改正這種壞風氣。

朝廷宴會和朝見大臣,應當從自己嚴肅開始,皇妃干政制度應該逐步加以修正。

讓天下人來侍候一個國君,沒有什麼擔心不能供一應的。

當然皇帝有穿黑衣服的樸素,皇后有穿棉布的簡略,也不值得傚法。

況且一件衣服綴滿黃金,也不會超過一百兩,一年穿的衣服也不過幾套,而必須集寶玉幾箱子,備好衣服幾櫃子,難道是每一件都去觀賞、每一件都穿的,這其實是為箱子帶著寶貝、為櫃子穿衣服,徒勞耗費國家的財物,白白地消磨天下資產。

而皇帝因而日益懈怠政治、妃嬪也因則傲視國人,這是何等無聊的一浪一費和損害,何等的粗鄙庸俗!以至到了奴婢那樣的人,也沒有定制,一個婢女要更低級的兩個婢女使喚,一個奴僕的家庭,要一大群更低級的奴僕去侍候。

用黃金雕飾房屋,用錦繡飾帳簾,喝著成瓶的美酒,燒著成串的肉食,不可勝數。

甚至有駕著群馬遨遊,手握兵器以驅趕市人,那就更嚴重了。

如果法令被執行,賞賜數量小的話,是不會到這地步的。

開始宮庭製造的用物,宮中是比較樸素的,但市上製造的卻是奇異華麗,這種樣式便馬上傳到民間。

這樣則是鼓勵人民模仿奢侈,而不是提倡節儉。

凡是天下治理往往用的是物質,但漢朝治天下的常用的是一精一神。

人民的視聽是不能欺騙的。

政治的成功與失敗,立刻便有反應。

所以這些平民之家,制度越來越奢侈。

商販家庭,和王族家庭一樣打扮,一樣華麗。

長工的衣著,和皇后妃嬪一樣華麗。

一個袖子的衣料,足足做成兩個袖子。

一個褲腳的長度,可以裁成兩個褲腳。

看見人們的坐車坐騎辨不清是貴人是賤人,看人們的衣服不知是大是小。

今天製造一個衣服,小百姓明天已經學會,宮中早晨裁一件衣服,平民家庭晚上已瞭然於心。

侈奢虛華的根源,宮中確實是關鍵,對於王公妃嬪公主的賞賜,從今以後,應該加以節制。

金製的玉器、彩色的玉具、錦繡綢緞、奇裝異服,百姓不許穿戴,在上面的人不能賞賜,如果那些巧匠再造奇怪的玩具、器物,都要燒掉,且予以重罰。

國家設立官職,為的是協和天地平定風氣、順理陰陽、成就功業。

防備邪惡的發生,抵禦災難的降臨,預防麻煩的事,處理複雜的政務,使官員稱職,公事辦成,每人都不辜負他的職務,而不是空設閒置,多多進用閒職人員,當今大小辟職與實際不符,大小辟員稱呼不等,名稱不確定,這是官職的災難。

但世人早已廢除了周朝制定的制度,朝廷還用秦朝設的法律,討厭明君賢相的規矩。

喜歡昏君們的把戲,他們恨聖人喜一愛一愚昧之人、何其厲害。

當今應首先省去雜事,除去一些官職。

設官以周朝為典範,改變名稱以時代為標準,秦漢以來的拙劣官制,是不足取用的。

應當使品德高尚的當大官,當大官的俸祿多,能力差的當小辟,當小辟的俸祿少。

對於人們的衣帽服飾,按等級裁製,出車行走規矩,按職務高低選擇施行。

寄寓南方的州郡,應該全部廢除,各地方的人民百姓應該重新劃分。

怎麼能在吳國一帶而有徐州的郡縣。

揚州境內而有兗州的名稱。

這是混淆天道、搞亂州郡的行為。

其中如朱方等地不設置州名,如江都一帶,應該重新建立郡縣。

王侯見識不能處理世事的,不應勉強做官,應等他成年而封爵位,只有能從事政治生活的才封他官職。

況且皇帝的兒子即使沒有當官,又有誰說他低賤的,只需仔細地為他挑選有才德的老師做賓客朋友,何必設立長史參軍別駕,然後才算高貴呢?又輩分有先後,事情有難有易的,漢明帝能讓他兒子不能和光武帝的兒子待遇相比。

馬皇后不讓他們家超過陰皇后家的待遇。

這是一種了不起的行為。

對這些後人也不應該忘記啊!至於像當著皇帝車子進諫抑制巨大的憤怒漢文帝,朝見臣民收斂威風的古事,這也是不能忘記掉的。

朝廷內外政事,確實不能混雜,如果妃嬪公主為別人求官的,應該終身禁止那個人做官,如果請求恕罪的,也應終身不得赦免他的罪過。

凡治天下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確實難以瞭解。

有死在家中而沉默寡言的,則他滿腹學問而無人知道,有官職低賤而被人所嫉妒的。

有的遭到貴族的誹謗。

他們想到皇帝面前驚動皇上,談論天下陳述治亂興衰,怎麼可能呢,一般地說即使被看成賢人,還是不能被推薦。

應該選擇被世人稱說,博覽通曉經書史書、辨析詞律、一精一擅術數、有行政才能、有將帥謀略、有偏才小異術的人。

使他們立身朝廷中,廣泛地信用他們。

制定內外的官員和官員的遠近進退的法式,叫他們各人適當訪問賢人增長見識,尊敬賢人平等對待,叫別人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他們平心靜氣,然後觀察他們的口才、他們的方略、他們的計劃、他們的志向。

根據他的議論、表現,不過幾次對話,便可以比較熟悉這些人才。

如果有忠誠孝順廉潔清正的人,剛強正直淳樸柔順的人,很難按一般的規矩予以進用,不能迅速地判斷他們的才能,應該叫鄉一黨一官員考察他們的言行,太守縣令注意他們的表現,最後推薦給吏部,介紹給宰相皇上。

然後再給他安排職務、確定級別。

做到這樣,便能使愚昧無知的人都被裁減,賢明正直的都被選用。

另外世俗喜歡用誹謗來損害一個人,而不思索他之所以招致被譭謗的原因;用稱譽的方式進用人才而不知他之所以招致好名聲的原因,如果譭謗者都是品德不好的,那麼應該辭退那個被稱譽的人。

這些行為使譭謗和稱譽混亂倒置。

另外既然一個人有才能,那便不應該用等級來限制他,也不應該因年齡而加以挑剔。

凡是大官喜歡懷疑別人太年輕,不知他比另外一些人要年輕。

老年人輕視年青人,不知他還趕不上年輕人。

從佛教流傳以來,有很長的歷史,然而仔細體察又覺得沒有什麼深刻的意義。

其中內容一寵一雜、紛繁多變,然而學佛修德的人品德越來越壞。

接受戒律的人過錯一月多過一月,以至於一浪一費錦繡布帛,過分地修飾車馬和隨從的禮節。

再便是借稱通曉醫術、附托卜卦數術,接納美人滿屋,堂內擺滿了酒席,其中有寄存丈夫或妻子到廟中的,殺兒子求兒子的,而他們不過借助神仙佛像,背離父母傲視國君,騙人錢財和憎惡老人,驚害宮庭都邑,這是刑罰必須懲處的對象,也是佛教教規所堅決擁護的。

而這些竟然橫行於國家之內,無人糾正,人們不能改變,難道是鬼作怪嗎?現在應該申明佛家戒律,加強國法的威嚴,在佛門中罪過顯明的都加以淘汰,餘下來的都進行考察,加以整齊和教導,讓他們能歌頌佛書,朗誦經文,必須每人具備一方面的本領,他們吃的東西必須是素食,衣服全都是素色,如果再要度人出家,必須首先讓他修行戒律,清靜他們的心神,這樣必然能清理佛門,洗滌世俗,即使王侯子弟也不應例外。

凡是鬼怪必然迷惑眾人,妖邪巫術必然敗壞風俗,碰到樹木便稱為怪異的人不可勝數,碰到好事而稱為神靈的很多。

這些本來是男一女混亂,交一合飲食,從中產生邪怪的東西,信奉它們而希望得到好報。

這種罪過如果不遏止,那麼危害就不會停止。

凡是一寺院剛建成,神靈剛誕生,一婬一蕩的風氣總是因此更加厲害,當今長堤以北,設置寺廟幾乎達一百多里,鍾山右邊,其中十間房子放著神像佛圖,耗費財物,敗亂風俗,怎麼得了!另外針灸醫療的辦法,世人很少能掌握,納脈的技巧,人們很少能熟悉,百姓因此越來越求助於鬼神,於是拋棄醫術,嚴重的甚至害人一性一命,死的人幾乎占一半,當今皇家醫院應各分男一女進行學習,各地方應派官員管理這些。

這樣必然比求神拜佛好一些。

可以減去不明醫學的弊端。

每朝每代都有上書獻策的,每個時期都有詔書下達,然而太平時代不來臨,昏亂的時代一個接一個,是為什麼呢?大概發佈的政策是不正確的,或者覺得謀略不是出自權臣之口,計劃對貴族不方便,其中問題小的被訓斥,嚴重的被殺掉或擯棄遠方,所以西漢時有進直言被殺的,東漢有一黨一錮之禍。

皇上如果想執行一般的法令、遵從平庸的習俗,則大臣們已具備;若想改革老規矩、招致太平之道,則小臣我在這裡敢冒死陳說只希望皇上明察它們。

他的文章奏上不合皇帝的意思,自己便主動辭官離職。

不久又被調為太子中舍人,再出外當廬陵內史。

郡府的後面荒蕪得很,沒有田地,常有野獸出沒其中,他的母親想看打獵的場面,周朗於是找人把那塊荒地全圈起來,點起火來叫他的母親觀看,不幸大火燒出圈外,延到郡中馬圈。

周朗用他的俸祿建起屋子,償還被燒的損失。

稱說有病而辭職,於是被本州法官彈劾。

他回到京城對世祖謝罪道:「本州法官列舉我的過失,很多是不公平的,我在郡中,老虎曾三次吃人,蟲和老鼠侵害農作物,只在這兩件事上我對不起皇上。」

孝武聽後變了顏色,說:「你州的法官不公平,或許有可能,蟲害和老虎的災難,難道與你有關嗎?」

周朗不久因母親去世而守孝,他非常有孝心,每次哭得都非常傷心,然而其他地方相當不遵循平常禮節。

大明四年(460),孝武帝叫有關人員上奏說周朗在守孝期間不守禮法,請求予以逮捕。

孝武帝又下了一道詔書說:「周朗違背禮義,巧言令色,應該誅殺,但不宜因小人污染法令,特地鎖送到邊郡。」

於是周朗被解送到寧州(貴州),在路上殺了他,當時三十六歲。

他的兒子周昭仁,順帝升明末年當過南海太守。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宋書白話文》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周朗字義利,汝南安成一人。祖父周文,官至黃門侍郎。父親周淳《宋書白話文》周朗傳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