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六典》曰:御史大夫之職,《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

太平御覽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 - 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

○御史大夫

《六典》曰:御史大夫之職,掌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列;中丞為之罰凡天下之人有稱冤而無告者,與三司詰之。

(三司即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也。

)凡中外百寮之事應彈劾者,御史言於大夫,大事則方幅奏彈之,小事但署名而已。

《漢書·公卿表》曰:御史大夫,秦官也。

應劭曰:"侍御之率,故稱大夫。

"

《史記》曰:趙堯者,少為符璽御史。

趙人方興公謂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趙堯,年雖少,奇士也,君必異之,且代君位。

"昌笑曰:"堯,刀筆吏,何能至是乎?"居頃之,堯侍,高祖獨不樂,悲歌,群臣不知所以然。

堯進問:"陛下所悲者,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後有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

吾私憂之,不知所出。

"堯曰:"陛下獨宜為趙王置強相,及呂後、太子、群臣所素敬憚者乃可。

"高祖曰:"然。

誰可?"堯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堅忍質直,且呂後,太子及大臣皆敬憚之。

獨昌可。

"高祖乃召問昌,謂之曰:"吾欲固煩公,公強為我相趙。

"昌泣曰:"臣初起從陛下,獨奈何中道而棄之於諸侯?"高祖曰:"吾極知其左遷,然吾私憂趙,念非公毋可者。

"於是徙昌為趙王相。

既行,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為御史大夫者?"熟視趙堯,曰:"毋以易堯。

"遂拜堯為御史大夫。

《漢書》曰:元帝時,琅琊貢禹為御史大夫,而華一陰一守承嘉上封事言:"治道在於得賢。

御史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眩平陵朱雲兼資文武,中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試守禦史大夫,盡其能。

"

又曰:朱博為御史大夫,府吏捨百餘區,井泉俱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

後去不來者數月,長老異之,果廢焉。

又曰:汲黯謂上曰:"公孫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

"上問弘,弘謝曰:"有之。

夫三公為布被,誠飾詐以釣名,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九卿以下無差,誠如黯言。

"

又曰:公孫弘為御史大夫時,又東置滄海,北置朔方之郡。

弘諫以為罷弊中國以奉無用之地,願罷滄海,專奉朔方,上許之。

又曰:張湯為御史大夫,舞文巧詆以輔法。

又曰:張歐為御史大夫,上具獄事可卻之,不可者不得已而為之,涕泣對之。

其愛人若此。

年老請免,天子亦一寵一 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

又曰:杜周為御史大夫,後周子延年又為御史大夫,以居父官府,不敢當舊位,坐臥皆易其處。

又曰:倪寬為御史大夫,以稱意任職,故久無所匡諫,官屬易之。

又曰:張湯為御史大夫,每朝奏事,語國用,日旰、天子忘食。

丞相充位而已。

又曰:晁錯遷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則削其地,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錯,獨竇嬰爭之,由此與嬰有隙。

又曰:哀帝建平二年,朱博奏請罷大司空,以御史大夫為百僚師,帝從之。

又曰:梁相褚大通五經,為博士,倪寬為弟子。

及御史大夫缺,征褚大,大自以為得御史大夫。

至洛一陽一,聞寬為大夫,褚大笑。

及至與寬議封禪於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誠知人。

"

《漢書·百官志》曰: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事。

《漢雜記事》曰:故事,上書為二封,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之,有不善,屏去不奏。

魏相為御史大夫,奏去副封以防擁蔽。

《漢舊儀》曰:御史大夫寺,在司馬門內,門無塾,門署用梓板,不起雘色,題曰:"御史大夫寺。

"

北齊楊楞伽《鄴都故事》云:御史台在宮闕西南,其門北開,取冬殺之義也。

《唐書》曰:韋挺。

太宗嘗謂挺曰:"卿之任御史大夫,獨朕意耳!左右大臣無為卿地者,卿勉之哉!"

又曰:薛謙光拜御史大夫時,僧惠范恃太平公主權勢,逼奪百姓店肆,州縣不能理。

謙光將加彈奏,或請寢之。

謙光曰:"憲台理冤滯何所迴避?朝彈暮黜亦可矣。

"遂與殿中慕容珣奏彈之。

又曰:韋思謙除右肅政大夫,遂坐受拜,或以為言。

謙曰:"國家班列自有等差,奈何以姑息為事。

"

又曰:崔隱甫為大夫,一切督責之事,無大小,悉令咨決,稍有忤意,列上其罪。

前後貶黜者過半,群僚側目。

上常謂曰:"卿為大夫,深副朕所委。

"

又曰:肅宗幸靈武,李峴應召至行在,拜扶風郡太守兼御史大夫。

既收京師,拜禮部尚書、守京兆尹,復兼御史大夫。

時峴兄峘為戶部尚書,兼成都尹。

乾元初,玄宗還京,峘自蜀至,又兼御史大夫,兄弟俱判台事。

自國初以來,兄弟並拜大夫,未有其比。

時長安士庶,皆賦美之。

又曰:崔縱勸李懷光西至奉天,加右庶子充使,無幾,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數奏懷光剛愎反覆,宜一陰一備之。

及幸梁州,左右或短之,曰:"縱素善懷光,必不來矣。

"上曰:"他人不知,縱吾可保。

"不數日,縱至,拜御史大夫。

又曰:李元素征拜御史大夫。

大夫自貞元中位缺,久難其人。

至是,元素以名望召拜,中外聳聽。

及居位,--無修舉,但規求作相。

久之,寢不得志。

見客必曰:"無以某官散相疏也。

"見屬官必先拜,脂韋在列,大失人情。

又曰:李景讓轉御史大夫。

景讓慷慨有大志,事母以孝聞,正色立朝,言無避忌。

時宣宗皇舅鄭光卒,詔贈司徒。

罷朝三日,景讓曰:"國舅雖親,朝典有素,無容過越。

"乃上言曰:"鄭光是陛下親舅,外族之愛,誠軫聖心;況皇太后哀切之時,理合加等,而賜之粟帛,降之弔問。

自家刑國,允謂合宜,今以輟朝之數,比於親王公主,即前例所無,縱有亦不可施用。

何者?先王制禮,所貴防微。

大凡人情,於外族則深,於宗屬則保所以先王制禮,割愛厚親,士庶猶然,況當萬乘。

親王公主,宗屬也;舅氏,外族也。

今朝廷公卿以至庶人,據《開元禮》,外祖父母及親舅喪,止服小功五月;若親伯叔、親兄弟,即服齊縗週年,所以疏其外而密於內也。

有天下者,尤不可使外戚強盛。

故西漢有呂氏之侈,幾滅劉氏;國朝有則天之篡,殆革唐命。

蓋非一朝一夕,其所由來漸也。

今鄭光輟朝日數,與親王公主同,設使陛下速改詔命,輟朝一日或兩日,示其升降有差,恩禮無僣,使四方見陛下欽明之德,青史傳陛下制度之文,垂之百王,永播芳烈。

臣愚不肖,謬竊恩私,實願陛下處於堯、舜之上,羲、軒之列,所以甘心鼎鑊,伏進危言。

"優詔報之,乃罷朝兩日。

又曰:田令孜軍敗,沙陀逼京師,帝移幸鳳翔,邠帥朱玫引兵來迎駕。

令孜挾帝幸山南。

時中夜出幸,百官不及扈從,而隨駕者黃門衛士數百人而已。

帝駐寶雞候館,詔授孔緯御史大夫,遣中使傳詔,令緯率百僚赴行在。

時京師急變,從駕官屬至盩厔,並為亂兵所剽,資裝殆荊緯承令見宰相論事,蕭遘以田令孜在帝左右,意不欲行,辭疾不見。

緯遣台吏促百官上路,皆以袍笏不具為詞。

緯無如之何,乃召三院御史,謂之曰:"吾輩世荷國恩,身居憲秩,雖六騑奔道,而咫尺天顏,累詔追征,皆無承稟,非臣子之義也。

凡布衣一交一 舊,緩急猶相救恤,況在君親?策名委質,安可背耶!"言竟泣下。

三院曰:"夫豈不懷,但盩厔剽剝之餘,乞食不給,今若首途聊營一日之費,俟信宿繼行可也。

"緯拂衣而起曰:"吾妻危疾,旦不得夕,丈夫豈以妻子之故,怠君父之急耶?公輩善自為謀,吾行決矣。

"即日見李昌符告曰:"主上再有詔命,令促百寮前進。

觀群臣之意,未有發期,僕忝憲闈,不宜居後。

道途多梗,明公幸假五十騎,送至陳倉。

"昌符嘉之,謂緯曰:"路無頓遞,裹糧辦耶?"乃送錢五十緡,令騎士援緯達散關。

緯知朱玫必蓄異志,奏曰:"關城小邑,不足以駐六師,請速幸梁州。

"翌日,車駕離陳倉,才入關,而邠、岐之兵圍寶雞,攻散關。

微緯之言,幾危矣。

《五代史·後唐史》曰:天成元年夏六月,以李琪為御史大夫,自後不復除。

《通典》曰:漢御史大夫,副丞相事,若今之同平章及參知機務之類。

所以《漢書》云:"薛、貢、直匡迭為宰相。

"薛宣、韋賢、匡衡則是丞相,而貢禹但為御史大夫。

又曰:武後時,改御史台為肅政台,凡置左、右肅政二台,別置大夫、中丞各一人,侍御史、殿中、監察各二十人。

《漢武帝集》曰:武帝作柏梁台,詔群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詩者乃得上坐,御史大夫曰:"刀筆之吏臣執之。

"

《唐中宗授楊再思檢校左台大夫制》曰:避車要秩,非德靡升;專席雄班,惟賢是屬。

侍中楊再思,衣冠舊齒,廊廟宏材,寒暑不易其心,始終弗虧其度。

在明時而有立,居暗室以無欺。

投水陳謨,邁漢朝之三傑;霑沙作相,掩虞日之五臣。

森乎抱松柏之心,凜若負冰霜之氣。

佇因獻替,兼肅權豪。

宜分務於鸞扃,俾效能於烏署。

又《蘇授右台大夫制》曰:烏台峻秩,望總鐵冠,蒼珮崇班,威高石室。

誠副相之榮級,實次卿之通任。

前岐州蘇,詞吞楚澤,量湛黃陂。

既光大廈之材,堪入巨川之用。

西京展驥,道掩題輿;右輔憑熊,風超露冕。

朱幡霧撤,初停州縣之勞;白簡霜凝,宜屏權豪之氣。

○御史中丞上

韋昭《辨釋名》曰:御史中丞,居中丞相者也。

辨云:此中丞自御史大夫下丞有二,其一別居殿中,舉不法,故曰中丞。

《周禮》曰:天官,小宰之職,掌建邦之宮刑,以理王宮政令,凡宮之糾禁。

(注曰:若漢之御史中丞。

)

《史記》曰:臧宣為御史及中丞者幾三十年,以微文深詆、殺者甚眾,稱為敢決。

《漢書》曰:陳鹹字子康,沛郡人。

為中丞總領州郡奏事,課第諸刺史,執法殿中。

公卿已下,皆敬憚之。

又曰:鮑宣字貢君,為中丞,執法殿中,外總部刺史、郡國二千石所貶退稱進,白黑分明,由是知名。

又曰:中丞有石室,以藏秘書圖韱之屬,以其居殿中,故曰中丞。

又曰:張湯為御史大夫,丞上旨,請造白金與五銖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

《東觀漢記》曰:樊准字幼陵,為御史中丞,舉正非法,百僚震悚。

又曰:宣秉,建武元年拜御史中丞,上特詔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並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

《後魏書》曰:高恭之字道穆,為御史中丞。

帝姊壽一陽一公主行犯清路,執赤棒卒呵之不止,道穆令卒棒破其車,公主深以為恨,泣以訴帝。

帝謂公主曰:"高中尉清直之人,彼所行者公事,豈可以私恨責之耶!"道穆後見帝,帝曰:"一日家姊行路相犯,極以為愧!"道穆免冠謝曰:"臣蒙陛下恩,奉陛下法,不敢獨於公主虧朝廷典章。

"

謝承《後漢書》曰:陳謙字伯讓,拜御史中丞,執憲奉法,多所糾正,為百僚所敬。

尚書選舉,序位旌賢,常咨問謙。

自陳蕃雖尊為宰相,論議褒貶,每往質疑,皆服其清識高亮。

《續漢書》曰:馬嚴字威卿,拜御史中丞,賜冠、幘、衣服、車馬。

嚴舉劾案章,申明舊典,奉法按舉,無所迴避,百寮憚之。

《漢官儀》曰:御史中丞二人,本御史大夫之丞。

其一別在殿中兼典蘭台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糾察百僚。

《漢舊儀》曰:御史中丞,督司隸,司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史督二千石以下。

《漢官解詁注》曰:建武以來,省御史大夫官屬入侍蘭台。

蘭台有十五人,特置中丞一人以總之。

此官得舉非法,其權次尚書。

《魏志》曰:鮑勳字叔業。

黃初四年,尚書令陳群、僕射司馬宣王並舉勳為官正,官正即御史中丞也。

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寮嚴憚,罔不肅然。

《魏氏春秋》曰:故事,御史中丞與洛一陽一令相遇,則分路而行,以土主多逐捕,不欲稽留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御覽》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御史大夫《六典》曰:御史大夫之職,《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