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令《六典》曰:中書令之職,掌國之政令,緝熙帝載《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

太平御覽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 - 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

○中書令

《六典》曰:中書令之職,掌國之政令,緝熙帝載,統和天人。

入則告之,出則奉之,以厘萬邦,以度百揆,蓋以佐天子而執大政者也。

《漢書》曰:司馬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一寵一 任職。

又曰:石君防與弘恭皆少坐腐刑,為黃門以選為中尚書。

宣帝時任中書官,以恭為令,君防為僕射。

恭死,君防代為令,貴幸傾朝,百寮皆敬事。

應劭《漢官儀》曰:左右曹受尚書事,前世文士以中書在右,因謂中書為右曹,又稱西掖。

《吳錄》曰:紀騭字子上。

景皇時,騭父亮為尚書令,騭為中書令,每朝會,詔以屏風隔其坐。

《吳志》曰:一胡一 沖平和有文幹,天紀中為中書令。

又曰:張尚,有俊才,孫皓時為侍郎,以言語辯捷見知,擢為侍中、中書令。

吳錄曰:蔡款字文德,歷位內外,以清貞顯於當世。

後以衛尉領中書令。

《晉書》曰:王獻之為中書令。

少而標邁,不循常貫,文義並所不長而能撮其勝會,故為一時風一流 之冠。

獻之卒,以王珉代之,世謂之"大王令小王令"也。

珉父洽,永和中嘗為此官,至珉復居之,時人以為弈世令望。

又曰:王獻之為中書令,啟琅琊王為中書監表曰:"中書職掌詔命,固非輕才所能獨任。

自晉建國,常命宰相參領;中興以來,益重其任,故能王言彌徽,德音四塞。

"

又曰:和嶠為中書令,荀勖為監,嶠意抗直,鄙荀巧佞,以意氣加之,專車而坐。

自此監、令乃使異車。

臧榮緒《晉書》曰:潘尼性淡,退惟以著述為事。

永興末為中書令。

《晉一陽一秋》曰:王洽除中書令,時年二十九。

將辭之,從兄朗之遺書曰:"弟今二十九,便居清顯要任,敢不敬以先旨,為弟啟義讓之路焉。

若弟年至四五十之間,雖復超登公輔,亦非吾所豫,況降此以還者耶?"洽遂不拜。

又曰:一溫一 嶠上疏曰:"臣才短學淺,文義不通;中書之職,酬對無方;斟酌重輕,豈惟文疏而已!自非望士良才,何可妄居斯任。

"累辭得止。

《晉中興書》曰:肅祖以一溫一 嶠為散騎常侍侍講,大寧初手詔曰:"卿既以令望忠允之懷著於周旋,且文清而旨遠,宜居深密。

今欲以卿為中書令,朝論鹹以為宜。

"

又曰:王洽字敬和。

顯宗時,王洽為中書令,帝曰:"敬和清裁,昔為中書郎,吾尚小,數呼見,意甚親之。

今以為中書令,欲共講文章之事也。

"

又曰:褚裒授衛將軍、中書令,裒以中書銓管詔命,不宜以親居之,固讓。

《晉令》曰:中書為詔令、記會時事、典作文書也。

《晉制》曰:中書令: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佩水蒼玉,乘軺車。

《晉諸公贊》曰:陳准為中書令,張華為監,准與華俱處機密而推崇之。

每直日有詔書,無小大輒先示華,了不措意;華得詔書不以示准。

省中號准為中書五郎,其從容如此。

又曰:懷帝以繆播為中書令,朝事莫不諮之。

人君之所取信於臣下,無以尚也。

《宋書》曰:傅亮,永初元年為中書令,直中書省專典詔命。

以亮任總國權,聽於省,見客神虎門外,每旦車常數百兩。

《宋泰始起居注》曰:王言之職,總司清要。

中將軍丹一陽一尹王景文夙尚弘簡,情度淹粹,忠規茂績,實宣國道,宜兼管內樞,以重其任。

可中書令。

《齊書》曰:王延之代張緒為中書令,何點歎曰:"晉以子敬季琰為此職,今以王延之、張緒為之,可謂清官後接之者,實為未易。

"

崔鴻《後趙錄》曰:徐光字季武,頓丘人。

幼有文才,年十三,王一陽一攻頓丘,掠之,而令主秣馬,光但書柱作詩賦。

左右以白石勒,勒令召光,付紙筆,光立為頌。

賜衣服,遷為中書令。

《後魏書》曰:任城王澄為中書令,蕭頤使庾華來朝,見澄音韻遒雅,風儀秀逸,謂主客郎張尋曰:"往魏任城以武著稱,今魏任城乃以文見美也。

"

又曰:高允,高宗禮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積日居中,朝臣莫知所論。

或有上書言得失者,高宗省而謂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是非,子何為不能書諫之,使人知惡,而於家內隱處也?"豈不以父親,恐惡彰於外也。

今國家善惡不能面陳而上表顯諫,此豈不彰君之短、明已之美?至如高允者,真忠臣矣。

朕有非,恆正言面論,至朕所不用聞者,皆言說無避就。

朕聞其過,而天下不知其諫,豈不忠乎?汝等在左右,曾不聞一正言,但伺朕喜時求官乞職。

汝等把弓刀侍朕左右,徒立勞耳,皆至公王;此人把筆匡我國家,不過作郎。

汝等不自愧乎?"於是拜允中書令。

又曰:高允字伯恭,為中書令,高宗重之,不名,恆呼為令公。

又曰:高允拜中書令,司徒陸麗曰:"高允雖蒙一寵一 待,而家貧布衣,妻子不粒。

"高宗怒曰:"何不先言!今見朕用之,方言其貧。

"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數間,布被縕袍,廚中鹽菜而已。

高宗歎息曰:"古人之清豈有此乎!"即賜帛五百匹、粟千斛。

《唐書》曰:武德年嘗有敕,而中書門下不時宣行。

高祖責其遲由,內史令蕭瑀曰:"臣大業之日見內史宣敕或前後相乖者,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所謂易雖在前,難必在後。

臣在中書日久,備見其事。

今皇階初構,事涉安危,若遠方有疑,恐失機會。

比每授一敕,臣必審勘使與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

遲晚之愆,實由於此。

"上善之。

又曰:褚遂良拜中書令,太宗寢疾,召遂良及長孫無忌入臥內,謂之曰:"卿等忠烈,簡在朕心。

昔漢武寄霍光,劉備托葛亮,朕之後事一以委卿。

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

"又顧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國家之事汝無憂矣。

"

又曰:神龍元年改中書令曰紫微令。

又曰:開元二年,紫微令姚崇奏:"紫微舍人六員,每議事,諸舍人同押連署狀進訖。

凡事有是非,理均與奪,人心既異,所見或殊,抑使雷同,情有不荊臣今商量其事,執見不同者,望請別作商量狀,連本狀同奏。

若狀語一交一 牙,恐煩聖思,臣既是官長,望於兩狀後略言二理優劣,奏聽進止,則人各盡能,官無留事。

"敕曰:"可"。

又曰:張九齡為中書令,時天長節百寮上壽,多獻珍異,惟九齡進《金鏡錄》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

上賞異之。

《薛瑩條列吳事》曰:一胡一 沖意性調美,心趣解暢,有刀筆才,閒於時事。

為中書令,雖不能匡矯,亦自守不苟求容媚。

《王珉別傳》曰:珉字季琰。

詔曰:"新除侍中王珉,才學廣贍,理識清通,宜處機近以參時務。

其以珉為長兼中書令。

"

郭頒《魏晉世語》曰:劉放、孫資共典樞要,夏侯獻、曹肇心內不平。

殿中有雞棲樹,二人相謂"此亦久矣,其能復幾?"指謂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

又曰:司馬景王令中書令虞松作表,輒不可意;令松更定,思竭不能改。

鍾會為定五宇,松深悅服。

宋·謝莊《讓中書令表》曰:伏惟陛下登馭震維,臨齊璿政,澤與風翔,恩從雲動。

臣聞:璧門天邃,鳳沼神深,絲綸王言,出納帝命,自非望允,當時譽宣,庠塾未有,謬垂曲一寵一 ,空席茲榮。

在於平壯,猶不可勉;況今綿痼,百志俱淪。

○中書監

《魏志》曰:黃初中改秘書為中書,以劉放為監、孫資為令,遂並掌機密,歷文、明、齊王三世。

又曰:蔣濟字子通,時中書監、令號為專任,濟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往者大臣秉事,外內扇動。

陛下卓然自覽萬機,莫不祗肅。

夫人臣匪不忠也,然威權在下,則眾心慢上,勢之常也。

陛下既已察之於大臣,願無忘於左右。

"

《晉書》曰:荀勖守中書監,毗贊朝政,及遷尚書令。

勖久在中書,專管機事,失之甚慍。

人有賀者,勖恚曰:"奪我鳳皇池,諸公何賀焉!"

又曰:太安元年有一胡一 人入雲龍門,殿前再拜云:"我當作中書監。

"付都虞候斬之。

《晉一陽一秋》曰:朱整,少有名行,官至中書監。

魏禪晉,使整與中書令劉良共為詔。

世祖踐祚,權即用之。

《晉中興書》曰:肅宗欲使庾亮為中書監,亮上疏曰:"陛下踐祚,復以臣領中書,則示天下有私矣。

"

《晉諸公贊》曰:華廙為中書監時,事多不洩。

啟世祖乞授子薈答詔:先時荀勖為中書監,末年亦使息組書詔草;傅玄為中書監,病風,復使息暢書啟事。

皆前後相承,以子弟管之。

《後魏書》曰:孝文時蠕蠕(如兗反。

)國有喪,帝遣高閭為書與之,不敘凶事。

孝文謂曰:"卿為中書監,職典文詞,若情思不至,應謝所任。

《環濟要略》曰:中書掌內事,密詔下州郡及邊將,不由尚書者也。

後關百官事益重,有令、僕射、丞、郎、令史,秩與尚書同。

《陶氏職官要錄》曰:中書監,舊視僕射,梁選簿書。

自宋已來比尚書令,特進之流而無事任,清貴華重大位多領之。

王導《表》曰:臣乞得除中書監,持節,專壹所司,竭誠保傅,惟力是視。

詔曰:"昔者筍公曾從中書監為尚書令,人賀之,乃發恚云:奪我鳳皇池,卿諸人何賀耶?願足下處之勿疑。

"

王敦《表》曰:中書令、領軍庾亮,清雅履正,可中書監,領軍如故。

○中書侍郎

《六典》曰:中書侍郎掌貳令之職。

凡邦國之庶務,朝廷之大政,皆參議焉。

凡臨軒冊命大臣,令為之使,則持冊書以授之。

凡四夷來朝,臨軒則授其表疏,升於西階而奉之;若獻贄幣則受之,以授於所司。

《魏志》曰:明帝詔舉中書郎,謂吏部尚書盧毓曰:"得其人與不,在盧生耳。

選舉莫取有名,有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毓舉韓暨敦篤至行,帝乃用之。

《吳志》曰:孫琳求中書兩郎典知荊州諸事,主者奏中書不應外出,休特聽之。

其所請求,一皆給與也。

《晉書》曰:華廙字長俊,為人清簡弘雅,加以名家子孫,以婦父盧毓典選,至年四十五為中書通事郎。

又曰:華表子簡字奉駿,有智器文藻,官至中書郎。

又曰:衛瓘為中書郎,時權臣專一政 ,瓘優遊其間,無所親疏,甚為傅嘏所重,謂之寧武子。

臧榮緒《晉書》曰:夏侯孝若為野王令,居邑累歲,朝野多歎其屈,除中書郎。

《晉起居注》曰:今之士大夫,多不樂出宰牧而好內官。

今皆先經外官,治民著績,然後入為常伯中書郎。

曹嘉之《晉紀》曰:汝南史曜,字季茂,為山濤所知,為征南府小吏。

鄉人周浚見曜而友之,配之妹,官至中書郎。

《晉中興書》曰:孔演字元舒,晉國初建,與庾亮俱補中書侍郎。

於時中興肇建,庶事草創,演經學博通,又練識舊典,朝儀軌制多取正焉。

由是元、明二帝並親愛之。

又曰:顧榮,齊王冏召為主簿。

冏自擅威權,榮知其必敗,惟終日昏酒。

冏以榮為中書郎。

又曰:范寧為臨淮太守,征拜中書侍郎,專掌西剩以職在機近,固辭,不許。

多以獻替,有益治道。

又曰:范寧拜中書侍郎,時烈宗雅好文學,而寧明一習一 五經,甚見親愛。

朝廷疑議,輒咨訪之,寧指朝士,直言無諱。

又曰:王濛字仲祖,恬暢能言名理,善隸書,與劉恢為中書侍郎。

太宗輔政,濛、恢並數侍接對號,為入室之賓。

恢字真長,少清峻,時人以濛比袁曜卿,以恢比荀奉倩。

《宋書》曰:王征與從弟僧綽書曰:"闔門皆蒙時私吾,高臥家巷,遂至中書侍郎。

此足以闔棺矣。

"

又曰:裴瓚風神高邁,為中書侍郎。

出入禁門,見者皆肅然改容。

《北史》曰:趙彥深諷朝廷子堅為中書侍郎,頗招物議。

時馮子琮子慈明、祖珽子君信並相繼居中書,故時語云:"馮祖及趙,穢我鳳池。

"

《隋書》曰:元善拜內史侍郎,上每望之曰:"人倫儀表也。

"凡有敷奏,毅氣抑揚,觀者矚目。

《唐書》曰:郭正一永淳二年除中書侍郎。

正一在中書累年,明一習一 舊事,兼有詞學,制、敕多出其手,當時號為稱職。

又曰:崔沔拜中書侍郎,或謂沔曰:"今之中書皆是宰相,承宣制命;侍郎雖是副貳,但署位而已,甚無事也。

"沔曰:"不然。

設官分職,上下相維,各申所見,方為濟理,豈可俯默偷安而為懷祿士也。

"自是,每有制、敕及曹事,沔多所異同。

《王濛別傳》曰:濛為中書郎,在職四年無人對,對濛難與比肩故也。

《鍾會母傳》曰:嘉平元年,車駕朝高平陵,會為中書郎從行。

宣王始舉兵,眾人恐懼,而夫人自若。

《嵇氏世家》曰:嵇含為中書侍郎,書檄雲集,莫不立草。

《通典》曰:隋初為內史侍郎四員,煬帝減二員,改為內書侍郎。

陸士衡轉中書傳郎,齊王收士衡付廷尉,士衡出後謝表曰:臣以職在中書,制命所出。

而臣本以筆札見知,慮逼迫不獲已,乃詐發內妹喪,出就第,雲哭泣受吊。

片言隻字,文不關其間。

梁·庾肩吾《為寧國公讓中書郎表》曰:臣聞陟彼大行,伯後之車屢怠;望茲吳阪,少游之馬難追。

是知美非流水,立致摧轅,駿靡浮雲,便其頓轡。

起登天漢,寧陪九萬之風;坐濟星橋,非使千年之翼。

豈有幼稱辯慧,足對元禮;弱標俊穎,能嘲子淑?玉重組長,空見休一寵一 ;深宮邃宇,孰知懷憂?

《太平御覽》宋·李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御覽》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中書令《六典》曰:中書令之職,掌國之政令,緝熙帝載《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