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書《六典》曰:吏部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官吏選授、《太平御覽》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

太平御覽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 - 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

○吏部尚書

《六典》曰:吏部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官吏選授、勳封、考課之政令。

其屬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勳,四曰考功,總其職務而行其制命。

凡中外百司之事,由於所屬,皆質正焉。

《後漢書》曰:光武改常侍曹為吏部曹,主舉癬齋祀事。

《魏志》曰:盧毓為侍中,在職三年,多所駁易。

詔曰:"官人秩才,聖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

侍中毓稟性貞固,心平體正,可謂明試有功、不懈於位者也。

其以毓為吏部尚書。

"使毓自選代,曰:"得如卿者乃可。

"毓舉常侍鄭沖,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舉吾所未聞者。

"乃舉阮武、孫邕,帝於是用邕。

《吳志》注曰:李肅字偉恭,南一陽一人。

少以才聞,善論議,臧否得中,甄奇錄異,薦述後進,題目品藻,曲有條貫,眾人以此服之。

權擢為選曹尚書,選舉號為得才。

又曰:暨艷字子休,為選曹尚書。

性峭厲,好清議。

當時郎署混濁,多非其人,欲區別賢愚,彈指百僚,核選三署,皆貶高就下,降損數等。

其居位貪鄙、志節污卑者,皆以為軍吏,置營府以處之。

故怨憤聲積,競言艷用私情,愛憎不由公理,艷坐自一殺。

又曰:陸喜字文仲,頗涉文籍,好人倫。

孫皓時為選曹尚書。

又曰:薛綜為選部尚書,固讓顧譚曰:"譚心一精一體密,貫道達微,才照人物,德服眾望,誠非臣所可越先。

"後遂代綜。

《晉書》曰:山濤為吏部尚書。

濤用人皆先密啟,然後公奏。

又曰:一鄧一 攸為吏部尚書,當時清靜,內外肅然。

後牧馬於家庭,妻息素食,不受一錢。

又曰:嵇紹字延祖,裴頠亦深器之。

每曰:"使延祖為吏部尚書,可使天下無復遺才矣。

"

又曰:王戎為左僕射,領吏部尚書。

自戎居選,未嘗進一寒素,退一虛名,理一冤枉,殺一疽嫉,隨其沉浮,門調戶眩好營生,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

聚斂積實,不知紀極。

又曰:吳隱之與太常韓康伯鄰居。

康伯母,殷浩之姊,賢明婦人也。

每聞隱之哭聲,輟餐投杼為之悲泣,既而謂康伯曰:"若居銓衡,當舉此輩人。

"及康伯為吏部尚書,隱之遂階清級。

又曰:蔡克居選官,苟進之徒望風畏憚。

初,克未仕時,河內山簡嘗與琅邪王衍書曰:"蔡子尼,今之正人。

"衍以書示眾曰:"山子以一字拔人,然未易可稱。

"後衍聞克在選官,曰:"山子正人之言,驗於今矣。

"

《晉起居注》曰:太康四年八月詔曰:"選曹銓管人才,宜得忠恪寡慾、抑華崇本者。

尚書朱整、周慎,廉敬以道素自居,是其人也。

其以整為吏部尚書。

虞預《晉書》曰:盧欽字子若,少好學,為尚書僕射,領吏部。

欽清實,選舉稱為廉平。

《晉一陽一秋》曰:陳群為吏部尚書,制九品格,登用皆由中正考之簿冊,然後授任。

《晉書諸公贊》曰:李胤為吏部尚書,正身率職不撓,故能行其所見,遂刊定選例而著於今。

《宋書》曰:顏竣為吏部尚書,留心選舉,自強不息,任遇既隆,奏無不可。

後謝莊代竣,意多不行。

竣容貌嚴毅;莊風姿甚美,賓客喧訴,常歡笑答之。

時人語曰:"顏竣嗔而與人官,謝莊笑而不與人官。

"

又曰:蔡廓為吏部尚書。

廓因傅隆問傅亮,選事若悉以見付不論,不然不能拜。

亮以語錄尚書徐羨之,羨之曰:"黃門已下悉以委蔡,自此已上宜共參同異。

"廓曰:"我不能為徐干木署紙尾。

"遂不拜。

干木,羨之小字也。

選案錄尚書與吏部尚書連名,故廓雲紙尾。

又曰:王弘自領選,將加榮祿於人者,每先呵責譴辱之,然後施行。

若美相盼、接語欣歡者,必無所諧。

人問其故,答曰:"王爵既加於人,又相撫勞,便成與主分功,此所謂奸以事君者也。

若求者絕官敘之分,既無以為惠,又不微借顏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

"問者悅伏。

又曰:一江一 湛為吏部尚書,家甚貧,不營財利,餉饋盈門,一無所受,無兼衣餘食。

嘗為上所召,遇澣衣,稱疾,經日衣成然後赴。

又曰:庾仲文,性好潔,為吏部尚書,用少府卿劉道錫為廣州刺史,道錫至鎮餉白檀牽車,常自乘焉。

或以白文帝,帝見問曰:"道錫餉卿小車,裝飾甚麗,有之乎?"仲文懼,起謝。

又曰:庾炳之為吏部尚書,通貨賄。

吏部令史錢泰能彈琵琶,主客令史周伯齊善歌,詣炳之宅咨事,因留宿。

尚書舊制:令史咨事不得宿停外,雖有八座命亦不許。

為所司奏,免官也。

又曰:少帝即位,以蔡廓為吏部尚書,不肯拜,乃以王惠代焉。

惠被召即拜。

未嘗接客,人有與書求官者,得輒聚置閣上,及去職,其封如初。

時談者以廓之不拜、惠之即拜,雖事異而意同也。

《齊書》曰:褚彥回遷吏部尚書,有人求官,密袖中將一餅金,因求清閒,出金示之曰:"人無知者。

"彥回曰:"卿自應得官,無假此物。

若必見與,不得不相啟。

"此人一大懼,收金而去。

彥回敘其事而不言其名,時人莫之知也。

又曰:褚炫為吏部尚書。

炫居身清立,非弔問不雜一交一 游,論者以為美。

及在選部,門庭蕭索,賓客罕至。

出行,左右常捧一黃紙帽,風吹紙剝殆荊

《南史》曰:初,謝朓告王敬則,敬則女為朓妻,常懷刀欲報朓,朓不敢相見。

及當拜吏部,謙挹尤甚,尚書郎范縝嘲之曰:"卿人才無慚小選,但恨不可刑於寡妻。

"朓有愧色。

《南史》曰:蔡征拜吏部尚書,啟後主借鼓吹,後主謂所司曰:"鼓吹軍樂,有功乃授,蔡征不自量,揆紊我朝章。

然其父景歷既有締構之功,宜且如啟。

"拜訖,即追還。

《梁書》曰:蕭子明為吏部尚書,性凝簡,負才氣。

見九流賓客,不與一交一 言,但舉扇一揮而已。

衣冠竊恨之。

又曰:謝覽字景滌,朏之弟、瀹之子也。

自祖至孫三代居選部,時以為榮。

又曰:王泰字仲通,為都官尚書,能接人士,士皆願其居選官。

頃之,為吏部尚書。

衣冠傾屬。

又曰:謝舉字言揚,遷掌吏部。

舉祖莊宋代再典選,至舉又三為此職,前代未有也。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永寧伯郭撫,字仲安,金城人也。

初,為吏部尚書,與郎姚范清心虛求,搜揚俊乂,內外稱之,以擬魏之崔、毛。

《後魏書》曰:崔玄伯遷吏部尚書,命有司制官爵、撰朝儀、協音樂、定律令、申科禁,玄伯總而裁之,以為永式。

及置八部大夫,擬八座,玄伯通置三十六曹,如令、僕統事。

又曰:崔亮遷吏部尚書,時羽楚新害張彝之後,靈太后令武官得依資入眩官員既少,應選者多,前尚書李韶循常擢入,百姓大為嗟怨。

亮乃奏為格制,不問士之賢愚,專以停解日月為斷。

雖復官須此人,停日後者終於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

沉滯者皆稱其能。

又曰:郭祚為吏部。

祚持身潔清,重惜官位,至於銓授,假令得人,必徘徊久之然後下筆,下筆即云:"此人便以貴矣。

"由是頗勞滯,當時每招怨言。

然所用者,皆量才稱職,時人以此歸之。

又曰:元順為吏部尚書,時三公曹令史朱暉,素事錄尚書、高一陽一王雍,雍欲以為廷尉評,頻頻托順,順不為用。

雍遂下命用之,順投之於地。

雍聞之,大怒,昧爽坐都廳,召尚書及丞郎畢集,欲待順至,於眾挫之。

順日高方至,雍攘袂撫幾而言曰:"身天子之子,天子之弟,天子之叔,天子之相,四海之內,親尊莫二,元順何人,以身成命投棄於地!"順鬚眉俱張,仰面看屋,憤氣奔湧,長噓而不言。

久之,搖一白羽扇,徐而謂雍曰:"高祖遷宅中土,創定九流,官方清濁,軌儀萬古。

而朱暉小人,身為省史,何令為廷尉清官!殿下既先皇同氣,宜遵成旨,自有短垣而復逾之。

"雍曰:"身為丞相、錄尚書,如何不得用一人為官?"順曰:"庖人雖不理庖,一屍一祝不得越樽俎而代之。

未聞有別旨,令殿下參選事。

"順又厲聲曰:"殿下必如是,順當依事奏聞!"雍遂笑而言曰:"豈可以朱暉小人,便相忿恨。

"遂起,呼順入室,與之極飲。

順之亢毅不撓,皆此類也。

又曰:元修義遷吏部尚書,及在銓衡,惟事貨賄,授官大小,皆有定價。

時中散大夫高居者,有旨先敘,上一黨一 郡缺,遂求之。

修義私已許人,抑居不與。

居大言不遜。

修義命左右台曳之。

居對眾大呼天唱賊。

人問居曰:"白日公庭,安得有賊?"居指修義曰:"此座上者,違天子明詔,物多者得官,京師白劫,此非大賊乎?"修義失色。

居行罵而出。

《三國典略》曰:東魏以楊愔典選,嘗六十人為一甲。

愔令其自敘訖,不省文簿,便次第呼之,呼誤以"慕容"為"長孫"一人而已。

有職人魯漫漢,自言微賤不蒙記。

愔曰:"卿前在元子思坊乘驢遙見我,不下,以方麴障面,我何不識卿耶?"漫漢驚服。

愔又謂之曰:"名以定體,果自不虛。

"令史唱名誤以盧士深為士琛,深自言其名。

愔曰:"盧郎朗潤,所以加玉。

"

《北齊書》曰:段孝言為吏部尚書。

孝言既無深鑒,又待物不平,抽擢之徒,非賄則舊。

有將作丞崔成,忽於眾中抗言曰:"尚書,天下尚書,豈獨段家尚書也!"孝言無辭以答,惟厲色遣下而已。

又曰:陳·孔奐為吏部尚書,太子叔寶欲以一江一 總為太子詹事,令管記陸瑜言之於奐。

奐謂瑜曰:"一江一 有潘、陸之才,而無園、綺之實,輔弼儲後,竊有所難。

"瑜具以白太子,太子深以為恨。

乃自言於陳主,將許之,奐乃啟曰:"一江一 總,文章之人,今太子文藻不少,無藉於總!如臣愚見,願選敦重之才以居輔導。

"陳主曰:"即如卿言,誰當居此?"奐曰:"尚書王廊,世有懿德,識性敦敏,可以居之。

"太子時亦在側,乃曰:"廊,王泰之子,不可為太子詹事。

"奐又啟曰:"宋朝范蔚宗即范泰之子,亦為太子詹事,前世不疑。

"太子固爭之,陳主卒以總,果共太子為長夜之飲,養良娣陳氏為女。

太子微行遊總家,陳主怒而免之。

《隋書》曰:牛弘為吏部尚書,其選舉先德行而後文才,所進用多稱職。

吏部侍郎高世本鑒賞機晤,清慎絕倫,然爽俊有餘,跡以輕保時宰多以此疑之,惟弘深識其真,推心委任。

隋之選舉,於斯為最。

又曰:牛弘拜吏部尚書,時高祖又令弘與楊素、蘇威、薛道衡、許善心、虞世基、崔子發等並召諸儒論新禮,降殺輕重,弘所立議,眾鹹推服之。

仁壽二年,獻皇后崩,王公已下不能定其儀注,楊素謂弘曰:"公舊學時賢所仰,今日之事決在於公。

"弘了不辭讓,斯須之間,儀注悉備,皆有故實。

素歎曰:"衣冠禮樂,盡在此矣,非吾所及也。

"

又曰:韋世康拜吏部尚書,前後十餘年間,多所進拔,朝廷稱為廉平。

嘗因休暇而謂子弟曰:"吾聞功遂身退,古人常道。

今年將耳順,志在懸車,汝輩以為雲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宦成,盈滿之誡,先哲所重,欲追蹤二疏,伏奉尊命。

"

《唐書》曰:韋思謙弱冠舉進士,累補應城令。

歲餘調選,思謙在官,坐公事微殿,舊制多不進官。

吏部尚書高季輔曰:"自居選部,今始得此一人,豈以小疵而棄大德。

"特進超授監察御史,由是知名。

又曰:李巽為吏部尚書,病極,郎官相率省疾。

巽初不言其病,與之考校程課,商榷公利,至其夕而終。

《唐新語》曰:裴光廷為吏部,始制循資格以一賢愚。

遵平轍者,喜其循常;負材用者,受其抑屈。

宋璟固爭不得。

及光廷卒,有司定謚,以其用"循資格"非獎勸之道,謚為克平。

《先賢行狀》曰:崔琰委授銓衡,總齊清議十有餘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歸美,天下稱平。

《袁子》曰:魏家置吏部尚書,專選天下百官。

夫用人,人君之所司,不可以假人者也。

使治亂之柄,制在一人之手,權重而人才難居此職,稱此才者,未有一也。

《世說》曰:王浚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須臾去。

後客問鍾曰:"二童是誰?"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為吏部尚書。

當爾時,天下無滯才。

"

《世語》曰:安定梁鵠,善八分書,初為吏部尚書,太祖求為洛一陽一令,鵠以為北部尉。

鵠避地荊州,太祖定荊州。

太祖求鵠,鵠乞以書贖死,乃令書信幡、宮門題。

《語林》曰:袁貞為監運,范玄平作吏部尚書。

大坐,語袁:"卿此選還不失護軍。

"袁曰:"卿何事人中作市井。

"

《魏名臣奏》曰:羽林右監朱遺言:"天下之任非吏部尚書所能獨辦,令長以下可專付吏部,守以上八座舉。

"

《傅咸集·表》曰:昔毛玠為吏部尚書,無敢好衣美食者。

魏武歎曰:"孤之法不如毛尚書令,使吏部用心如毛玠,風俗之易在不難矣。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御覽》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吏部尚書《六典》曰:吏部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官吏選授、《太平御覽》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