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張九齡《望月懷遠》原文譯文及賞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 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韻譯】
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遠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 天各一方,同怨長夜之難挨;孤身徹夜不成眠,輾轉反側起相思。
滅燭欣賞明月呵,清光淡淡瀉滿地;起身披衣去閒散,忽覺露珠侵人跡
月光雖美難採擷,送它給遠方親人;不如還家睡覺,或可夢見相會佳期。
【賞析】
望月懷人,是古詩詞中一習一 見的題材,但象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
詩是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二句,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
詩人以樸實而自然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畫面:一輪皓月從東海邊冉冉升起,展現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
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
詩中人不寫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
構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中寄托的深遠。
句中一「生」字,極為生動,與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
「天涯共此時」句,是化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來。
詩人巧妙地把寫景與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共對皓月之境,又蘊含懷遠之情。
首聯擒題,以下諸句均由此生發開去。
「情人 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寫多情人 惱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
這是表現詩中人由想像而返回現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
這裡寫出多情人 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動作過程,包含著有情人 的主觀感一情一色彩。
這一聲「怨長夜」,包孕著多麼深沉的感情!
按律詩的要求,頷聯應是工整的對偶,此詩卻採用流水對的格式,這固然因為唐代初期律詩尚無嚴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著古詩的風貌,另一方面,此聯採用流水對的形式,與首聯在內容上就顯得更為密切,蟬聯而下,自然流動,給人一種氣韻純厚之感。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二句,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後,更覺月華光滿可愛,於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方覺醒過來。
這是一個為相思所苦的形象。
這一聯看似寫賞月,實則寓寫懷遠幽思。
月的清輝,最易引人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
「滅燭」,正是為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為了與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一江一 花月夜》)之意。
詩既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
這聯屬對工整,頓挫有致。
句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一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二句,表現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因此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將月贈送遠人的想法。
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句,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
隨之而來就是尋夢之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癡念,但借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
詩歌在這失望與希望的一交一 織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
詩題《望月懷遠》,全詩以「望」「懷」著眼,將「月」和「遠」作為抒情對象。
因而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將月寫得那麼柔情,把情表現得那麼沉著,詩的情意是那麼纏一綿 而不見感傷,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
這種風格對以後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