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仁皇帝一愛一新覺羅·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正說清朝十二帝》第04章 康熙帝玄燁

正說清朝十二帝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正說清朝十二帝

正說清朝十二帝 - 第04章 康熙帝玄燁

正說清朝十二帝

第04章 康熙帝玄燁

清聖祖仁皇帝一愛一新覺羅·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屬馬。

他8歲登極,在位61年,享年6一9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

又稱康熙帝。

康熙的父親是順治,祖母是孝莊太后,祖父是太宗皇太極,曾祖父是太祖努爾哈赤;兒子是雍正,孫子是乾隆。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中承上啟下,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當時的大清,朝雖立而國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創業同等重要。

上繼父祖鴻業,下開後世太平,實現民眾康寧、國家熙盛,是康熙帝面臨的時代課題。

事實證明,康熙承擔起了這樣艱巨的歷史使命。

少年康熙,就已經表現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決斷力。

這一點,可以從他智擒權臣鰲拜一事中看出來。

同父親順治一樣,康熙登極時也是兒童皇帝,太皇太后也要給他配備輔政大臣。

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類似於順治初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擅權獨斷的局面,決定: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長輩攝政,而在異姓功臣中選拔大臣輔政;增加輔政大臣為4人,以便相互制約。

皇族宗親勳貴對輔政大臣實行監督,再由太皇太后對軍國大政總裁。

所以,康熙帝登位後,內有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懿訓,外有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鰲拜(鑲黃旗)四大臣輔政。

在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曾為太祖一等侍衛,四朝元老,功勳卓著,位居四輔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

蘇克薩哈爵位在遏必隆和鰲拜之下。

四大臣輔政之初,尚能不結一黨一羽,和衷共濟,實踐他們在順治皇帝靈位前的誓言。

但是後來逐漸形成鰲拜結一黨一營私、欺凌幼主的局面。

鰲拜首先拿蘇克薩哈開刀。

事情的導火線是土地問題。

起先,順治初年實行圈地時,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將原定圈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的好地讓給正白旗,而另撥河間府一帶次地給鑲黃旗。

這件事當時曾引起一場風波,但事過20多年,旗民各安生業,舊怨也已淡忘。

鰲拜卻舊事重提,讓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土地,目的是討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鑲黃旗,而打擊蘇克薩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

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對,正白旗人訴告到戶部。

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認為不可,直隸總督朱昌祚以此舉會造成數十萬失業者而抗疏稱其不便,保定巡撫王登聯以圈撥擾民而疏請停止。

鰲拜矯詔將這三位大臣誅殺。

鰲拜藉機又「一連七日強奏」,矯旨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及其子孫全部處死,並籍沒家產。

鰲拜肆無忌憚,專橫跋扈,一些重大的朝政,在家中議定後便施行,不把少年天子玄燁放在眼裡。

鰲拜目無君主,舉朝震驚。

康熙帝雖內心對鰲拜極為不滿,在表面上卻同其周旋。

康熙六年(1667年),玄燁14歲。

輔臣索尼援引先帝福臨14歲親政的祖制,疏請康熙帝親政。

康熙帝徵得祖母同意後,允索尼所奏,不久開始親政。

親政時索尼已死,鰲拜成了首席輔政大臣。

鰲拜與遏必隆同旗結一黨一,鑲黃旗獨掌朝政,既無意收斂,更飛揚跋扈。

康熙帝同太皇太后秘商後,決定拔除鰲拜。

但鰲拜為三朝勳臣,握有重兵,遍置一黨一羽,不便輕動。

康熙帝便同索尼的第三子、侍衛索額圖,在宮中召集滿洲少年,組成宮廷衛隊,天天演習「布庫」(摔跤)。

鰲拜以為少年戲耍,沒有在意。

一天,鰲拜奉召入內觀看「布庫」演習。

康熙帝不露聲色,命滿洲「布庫」少年將鰲拜擒捕,並公佈其三十大罪。

但康熙帝對鰲拜做出寬大處理,免於處死,終身監禁;對遏必隆僅革太師,後還公爵。

這樣處理,不僅一舉清除鰲拜及其同一黨一,而且穩住了鑲黃旗。

當時,康熙帝年僅14歲,而部署周密,沉著機智,處理得當,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懷謀略、臨機果決的政治家風範。

此後,康熙大帝革除舊制,施行新政,勤於國事,好學不倦,禦敵入侵,山河一統,治河重農,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一生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概括說來,共有八點:

第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一精一忠),鎮福建。

三藩佔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

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

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

竭全國之財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

到了康熙初年,財政困難局面仍舊未見好轉。

國家錢糧,大半耗於三藩。

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裡,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占土地,掠賣人口。

平西王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

康熙帝除鰲拜後,三藩成為他最大的心病。

他要削平三藩,強化皇權。

當時,朝廷上主張不可撤藩的佔絕大多數,支持撤藩的只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官員。

20歲的康熙帝力排眾議,他認為:「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

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

於是,下令撤藩!

康熙大閱盔甲一石激起千層一浪一。

「東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裡有楊起隆舉事,察哈爾有阿爾尼叛亂。

而且,先後發生京師大地震、太和殿火災,康熙帝一愛一後赫捨裡氏也崩逝。

朝裡與朝外,外叛與內變,雷火與地震,天災與人禍,連連擊到年輕的康熙皇帝身上。

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把家眷送歸江南鄉里。

臨大事,有靜氣。

青年天子玄燁在危急時刻,持心堅定,氣靜不慌。

原來主張不可撤藩的大學士索額圖、戶部侍郎魏象樞等,提出要處斬建議撤藩的大臣。

康熙帝義正詞嚴:撤藩出自朕意,他們何罪之有?這就堅定了主張平叛的大臣的決心。

他下詔削奪吳三桂的官爵,公佈其罪狀。

不久又將留居京師的吳三桂之子應熊、孫世霖等逮捕處死。

消息傳到吳軍,吳三桂正在吃飯,聞訊大驚。

後西藏五世達賴喇嘛為吳三桂說情,請求朝廷「裂土罷兵」,遭到康熙帝的堅決駁斥。

他為了安定驚恐的軍心,慌亂的民心,每天游景山,觀騎射,以示胸有成竹。

有人進行諷諫,康熙置若罔聞。

事後他說:「當時我要是表現出一絲驚恐來,就會人心動搖,說不定會出現意外的情況!」他的堅定決心和平靜心態,對於穩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經過八年平叛戰爭,終於取得削平三藩的勝利。

群臣請上尊號,康熙帝嚴辭拒絕。

他認為,八年戰火,生民塗炭,應該務實,切戒虛名。

隨後,他開始著手統一台灣。

第二,統一台灣,開府設縣。

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侵佔台灣。

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

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奉南明正朔(即承認南明的正統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塽年幼、部屬內訌、台灣政局不穩的時機,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軍統一了台灣。

設台灣府,隸屬於福建。

台灣府下設三縣——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派總兵官一員、率官兵八千,駐防台灣。

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三,抵禦外侵,締結和約。

黑龍江地域在皇太極時已經歸屬清朝。

清軍入關後,沙俄東進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地區,佔領雅克薩(今阿爾巴津)、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呼瑪爾(今呼瑪)等城。

康熙統一台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劃定了以額爾古納河、格爾畢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整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都是中國的領土。

這是中國歷史上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表明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

第四,親征朔漠,善治蒙古。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解決了漠南蒙古問題,康熙則進一步解決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問題。

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難題,到康熙時才算得解。

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

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蒙古成為清朝北部堅固的長城。

第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清軍入關後,最大的弊政莫過於圈占土地,跑馬占田,任意圈奪。

順治帝曾諭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

康熙帝頒令,停止圈地,招徠墾荒,恢復生產。

為促進農業生產,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並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

第六,移天縮地,興建園林。

康熙先後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圓、萬壽山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和圓明園等,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推向高一峰。

第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他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全唐詩》、《清文鑒》、《皇輿全覽圖》等,總計60餘種,2萬餘卷。

第八,吸納西學,學習科技。

這一點將在下文詳述。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康熙時的大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大帝國。

那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

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皇帝是中國自秦始皇以來少有的好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康熙為什麼會取得上述的巨大成功?他的為君之道是怎樣的?以下從五個方面來探索康熙事業成功的秘訣,也可以說是探索康熙為君之道的五把歷史鑰匙。

過人的功業,因有過人的思想;而過人的思想,因有過人的學習。

「學習」二字,是解一開康熙一生開創大業秘密的一把鑰匙。

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很是可憐。

母親重病時,小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一帶」;母親病筆後,小玄燁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

一個年齡才9週歲的孩子,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吊,應當說是人生幼年的最大不幸。

他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人常是這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憂患既使人痛苦,憂患也激人奮進。

幼年的憂患,激勵了康熙奮發學習、自立自強的一精一神。

康熙身上有著三種血統、三種文化和三種品格。

他的父親是滿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親是漢族人。

他深受祖母的教誨,又向蘇麻喇姑(蘇墨爾,孝莊隨嫁貼身侍女)學習蒙古語,向滿洲師傅學習騎射,跟漢族師傅接受儒家教育。

康熙的勇武與奮進,受到了滿洲文化的影響;高遠與大度,得益於蒙古文化的熏陶;仁一愛一與韜略,來自漢族儒學的營養;後來,他的開放與求新,則是受了耶穌會士西方文化的熏染。

康熙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悠久而又新進、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具有當時最高的文化素質。

這為他展現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奠定了基礎。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

他5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

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

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

後來他要求皇子讀書,讀滿百遍,還要背誦,這是他早年讀書經驗的傳承。

康熙繼位後,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

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

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

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康熙帝重視史籍,下令編纂《清文鑒》(滿文字書)、《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皇輿全覽圖》等,開一代整理與雕印文化典籍之風。

他還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詩集》、《幾暇格物編》等傳世,留下1147首詩詞。

康熙皇帝對醫學很有興趣,也很有研究。

他說自己「年力盛時,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把箭」,可見他體格強健、長於弓馬。

他也得過幾場大病,使他很早留心醫藥學。

康熙40歲那年得了瘧疾,中醫藥未能治癒,耶穌會士洪若翰、劉應進金雞納霜(奎寧)。

康熙服用後,很靈驗,病好了。

他召見洪若翰、劉應等,在西安門內賞賜房屋,後這裡成為天主教北堂。

曹寅得了瘧疾,康熙賜金雞納霜治好了他的病。

此後,康熙便對西藥發生興趣,命在京城內煉製西藥,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試製藥品,親自臨觀。

他提倡種痘以防天花。

關外的遊牧族群,特別怕患上天花。

順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

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原因之一是蒙古貴族可以不入京朝覲,減少出天花的機會。

他破除因循,推廣種痘,命先給自己子女及宮中女子種痘,還給蒙古49旗及喀爾喀蒙古部民種痘,這就使千萬人因種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劇。

康熙帝命耶穌會士巴多明將西洋《人一體解剖學》書籍翻譯成滿文、漢文。

他曾命將一隻冬眠的熊進行解剖,並親自參加。

康熙又喜一愛一、研習自然科學。

他學習和研究自然科學的一個動因,是曾經因為不懂自然科學而在處理政事時遇到困難。

欽天監楊光先狀告湯若望,朝廷會議展開了一場必於天算曆法的大爭論。

當時,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門前觀測日影,但在九卿中沒有一個懂得天文曆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

他想:自己不懂,怎麼能判斷是非呢?因此發憤學習。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晉、張誠等6位法國科學家在乾清宮受到康熙帝的召見,他們獻上了從法國帶來的30件科技儀器和書籍作見面禮。

這些非同尋常的禮品,令康熙帝「天顏喜悅」,當即決定讓他們入宮,擔任自己的科學顧問。

從此開始了外國科學家在清朝宮廷從事科學活動長達數十年的局面。

白晉等人入宮後,與康熙相處很融洽,工作也很順利。

他們對康熙熱衷科學的態度給予了高度評價,曾把他們的見聞寫在給路易十四(1643~1715年)的報告中。

16一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晉著《中國皇帝康熙傳》中有過如下記述:

康熙帶著極大的興趣學習西方科學,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同我們在一起,白天和晚上還要用更多的時間自學。

他不喜歡嬌生慣養和游手好閒,常常是起早貪黑。

盡避我們謹慎地早早就來到宮中,但他還是經常在我們到達之前就準備好了,他急於向我們請教一些他已經做過的一些習題,或者是向我們提出一些新的問題……

有時他親自用幾何方法測量距離,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寬度。

他自己定位,調整各種儀器,一精一確地計算。

然後他再讓別人測量距離。

當他看到他計算的結果和別人測量的數據相符合,他就十分高興。

對從法國帶來的科技儀器,白晉說康熙「最喜歡的是用於觀察天體的雙筒望遠鏡、兩座掛鐘、水平儀,這種儀器一精一確度很高,他讓把這些儀器擺放在自己的房間裡」。

他「把著直尺和圓規一愛一不釋手」。

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2003年曾舉辦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宮珍藏的康熙年間西洋科學儀器,至今仍運轉自如,光彩耀人。

這些展品主要有:(1)手搖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台手搖計算機是法國科學家巴斯如於1642年製造的,通過裡面的齒輪進位進行計算。

故宮博物院收藏10台手搖計算機,都是康熙年間製作,能進行加減乘除運算。

(2)銅鍍金比例規。

原是伽利略發明的計算工具,可以進行乘、除、開平方等各種計算。

康熙的比例規增加平分、正弦等不同的計算。

(3)康熙角尺:尺上鐫刻有「康熙御制」四個字。

(4)平面和立體幾何模型,全部由楠木一精一制,是清宮造辦處為康熙學習幾何學所製作的教具。

(5)繪圖儀。

質地有銀、木、漆、鯊魚皮等,每套6至20餘件不等。

盒內裝有比例規、半圓儀、分厘尺、假數尺、兩腳規、鴨嘴筆等。

為適用野外作業,有的還配有刀子、剪子、鉛筆、火鐮、放大鏡、黑板、畫棒等。

這類儀器是康熙時期清宮造辦處仿照西洋繪圖儀器製作的,用於野外繪圖。

(6)御制簡平地平合璧儀:它是集簡平儀、地平儀、羅盤、象限儀、矩度為一儀的多功能測量儀器,攜帶方便,具有適合野外作業的特點。

它共分六層,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製造。

白晉、張誠之後,又陸續有不少西方科學家來到清宮。

他們最大的成績,莫過於促使康熙創建了被他們稱為「中國科學院」的蒙養齋算學館,和促使康熙實施了中國地理大測繪這一偉大創舉。

康熙組織的這次地理大測繪,對世界地理學的貢獻不容低估。

法國科學家們也因此而有機會到中國各地考查,在其他方面的收穫也相當大。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杜德美參加了赴東北的勘測隊。

他在長白山見到採參的情況後,把參的一性一能、產地、採集、保存等等,寫成文字、繪出圖樣寄回法國發表。

沒想到4年後,另一位法國科學家參照杜德美有關人參的文章,在加拿大與長白山緯度相近的魁北克一帶,也發現了相似的參。

它產於西洋,就有了「西洋參」這個名字。

當談及這些歷史往事時,人們自然會問:既然300年前西方科技就已經傳到中國,為什麼18世紀後中國科學又大大落後於西方?看看當時在康熙宮廷供職的巴多明留下的諸多信件,就不奇怪了。

巴多明於康熙三十七年(16一98年)從巴黎來到中國並進入宮廷。

他在參與地理大測繪的同時,把對中國官一場的觀察也一一記錄下來寄回法國,收入《耶穌會士書簡集》。

比如在談到清朝的天文機構——欽天監時,他說:他們觀察天象的條件簡陋。

在欽天監工作一生的人惟一的希望就是能當上欽天監的高級職位……如果監正本人很富有,又一愛一好科學,他就自己花功夫去搞研究,如果他想對他的前任工作一精一益求一精一,增加觀察或對工作方式做些改革,他馬上會在欽天監中成為眾矢之的。

眾人頑固地一致要求維持原狀。

他們會說,何必自討苦吃、多惹麻煩呢?稍有差錯就會被扣罰一、二年的俸祿。

這不是做了勞而無功反而自己餓死的事嗎?毫無疑問,這是北京天文台阻礙人們使用望遠鏡去發現視線達不到的東西和使用擺錘一精一確計算時間的原因。

在這種僅有康熙皇帝與個別大臣對科學感興趣的情況下,改進科研製度的社會條件根本不具備。

就是皇帝個人這一因素也是每況愈下,康熙朝以後,皇帝們對科學一個比一個缺乏興趣。

乾隆朝進入宮廷的法國科學家,如楊自新、蔣友仁等本都是法國學有專長的科學家,但乾隆對科學一竅不通,他們也就只能為皇帝製作機械鐘表、西洋樓、大水法(人造噴泉)了。

康熙皇帝是一位學習型的皇帝,是「二十五史」中惟一瞭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學一精一神的皇帝。

康熙處理軍國大政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勤」,另一個是「慎」。

康熙一生勤政。

「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

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就是皇帝大多怠政,而不勤政。

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都是有名的怠政庸君。

萬曆「怠於臨政,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

萬曆不御政,導致南北兩京缺尚書、侍郎14員,大學士泡病號請假,內閣大門白天緊閉,尚書虛懸,無人理事,中樞機構癱瘓。

宰相方以哲進入內閣八年才得見萬曆一面,而且是惟一的一次見面,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

遇到緊急的軍國大事,皇帝不接見朝臣,不議商國事,也不做出決策。

有的大臣跪在朝門外十個小時不起,請求皇帝上朝,萬曆仍然不予理睬。

萬曆二十幾年不上朝,有人說是耽於酒色,有人說是首輔縱容,有人說是疾病纏身,但從根本上說是萬曆沒有做皇帝的責任感。

天啟也是一樣,整天迷戀木工活,刀鑿鋸斧,玩得津津有味。

大宦官魏忠賢專等他玩得高興的時候前去奏報軍國大事,天啟不耐煩地說:你看著辦吧!魏忠賢藉以假傳聖旨。

清朝的皇帝,從天命汗到光緒帝都是勤政的。

他們吸取明朝亡國的教訓,勤理政事。

從康熙開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門聽政,就是在皇宮乾清門前,由皇帝親自主持御前朝廷會議。

因為最初康熙聽政主要在乾清門,所以稱作御門聽政。

後來聽政的地點經常變化,有時在中南海瀛台勤政殿、暢春園澹寧居、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等。

參加會議的主要有六部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尚書、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官員。

會議有記錄,就是起居注。

康熙從14歲親政以來,每天御門聽政,一年四季,無論冬夏,沒有例外。

聽政的時間,一般在早上八點左右,所以又稱「早朝」。

康熙的御門聽政,嚴寒酷暑,從不間斷。

他說:「一歲之中,昧爽視朝,無有虛日。

親斷萬機,披覽奏章。」

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門聽政。

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

康熙理政不僅「勤」,而且「慎」。

康熙一生謹慎,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反覆調查,慎重決策。

下面舉治河與撫蒙兩個例子。

先說治河。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治河,康熙在御門聽政時,大臣們發生意見分歧。

經過

調查、面奏、辯論、驗證等,從正月初十日開始,到十二月二十七日結束,整整進行了一年,才做出決策,真可謂慎之又慎。

下面舉例看康熙治河決策的全過程:

第一,重視治河。

康熙親政後將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書寫在宮中柱子上。

第二,尋根溯源。

比如黃河,他派侍衛探查黃河之源,到星宿海,往返萬餘裡,並繪成輿圖。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幅經過實際踏查而繪成的黃河圖。

另如永定河。

康熙巡視北京通州段河堤,隨駕的有皇太子、皇四子、皇五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七子等。

他命諸皇子分釘木樁,學用儀盤,親自檢測儀器,記錄測量數據。

第三,任用能臣。

康熙任用治河名臣靳輔和陳潢。

靳輔,漢軍鑲黃旗人,以安徽巡撫授為河道總督。

受命後,一日八上奏疏,報告治河之策。

他的治河方略是:統審全局,河運並治,浚河築堤,束水攻沙,多開引河,量入為出。

他重點治理黃河、淮河、運河交匯的清口。

陳潢,浙江杭州人,善治水,負才不遇,題詩祠壁。

靳輔見而驚異,訪得引為幕友。

疏奏多由陳潢起稿,施工亦由陳潢監理。

他們督率民工,日夜辛勤,治河大成。

但是,靳輔受到諸臣合訐交攻,發生了意見分歧。

第四,御前辯論。

河道總督靳輔與直隸巡撫於成龍在治河方略上意見相左。

爭論的主要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治河水退後出現的田地,是實行屯田還是由豪紳墾占?另一個是為了使河水通暢順流入海,是開浚海口還是修築大堤?康熙不妄加論斷,而是命雙方在乾清門進行御前辯論,各申己見,互相駁難。

關於屯田——於成龍說:「屯田奪民產業,不能實行!」靳輔則說:「丈出之田,作為屯田,抵補河工所用錢糧。

因屬吏奉行不善,民怨是實,臣無可辯,唯候處分。」

關於開浚海口,靳輔的意見是:開海口雖可洩水,但可能引起海水倒灌。

於成龍的意見是:要是加高河堤,堤高一丈五尺,民居在其下面,一旦河決,無數百姓,將飽魚腹!爭論沒有達成共識,決定再廣泛徵詢意見。

第五,集思廣益。

辯論雙方各有各的理由,康熙不能決斷。

他又命鄉里臨河的在京官員,書寫己見,上報朝廷。

第六,會議裁決。

康熙帝聽了兩方面的陳述,看了大臣的疏報,交九卿會議裁決:採納了於成龍的方案,將靳輔罷官,陳潢被削職、逮京後病死。

第七,實踐驗證。

康熙帝曾數次派大臣視察河工,檢驗朝廷辯論的意見孰對孰錯。

後康熙帝南巡閱河,靳輔扈行隨從。

回京後,康熙肯定靳輔治河功績,復還他的原來品級。

第八,改正錯誤。

靳輔之後,命於成龍為河道總督。

康熙帝召於成龍入京,問:「過去你說靳輔之短,現在怎樣?」

於成龍回答:「臣那時妄言,現在也按照靳輔的辦法去做。」

這是對靳輔治河方案最好的結論。

第九,斷不出書。

康熙悉心治河數十年,撰寫治河論述,河道總督張鵬翮(he)請將治河諭旨編纂成書,雕刻頒行,永久遵守。

康熙說:「前代治河之書,無不翻閱,泛論雖易,實行則難。

河水沒有定一性一,治河不可一法。

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後人遵行,斷不可行。」

這表現了《厄魯特蒙古圖》康熙可貴的謙遜的科學態度。

以上九點能夠做到一點,可以稱作明君。

再說治理蒙古。

康熙講求仁道,撫綏蒙古。

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分為土謝圖汗部、扎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三大部。

諸部內訌,互相殘殺。

土謝圖汗擅殺扎薩克圖汗沙喇,引起喀爾喀蒙古內部糾紛。

噶爾丹乘機東犯,一逼一迫喀爾喀南遷。

康熙巧借噶爾丹東犯威一逼一喀爾喀之機,於三十年(16一91年)五月,親赴塞外,主持多倫諾爾(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會盟。

盟會開始,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扎薩克圖汗沙喇弟策妄扎布、車臣汗坐在第一排,其餘按次序入座。

蒙古王公貴族由理藩院官員引領晉謁康熙。

康熙對土謝圖汗擅殺扎薩克圖汗沙喇,引起喀爾喀蒙古內部糾紛,給噶爾丹以可乘之機的過失加以申斥,讓他領罪。

然後康熙說,如此盛大的盟會,要是對土謝圖汗處以重罪,實在於心不忍。

康熙當眾宣佈赦免土謝圖汗之罪。

喀爾喀貴族700餘名、哲布尊丹巴轄下喇嘛600餘名,齊向康熙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

康熙帝在大蒙古包正式接受全體喀爾喀蒙古貴族的臣服,並編喀爾喀蒙古為49旗,封喀爾喀蒙古貴族為親王、郡王、貝勒、公、台吉等。

又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列陣10里,吹角鳴炮,眾呼前進,聲動草原。

康熙騎馬彎射,技藝一精一湛,令蒙古部眾心悅誠服。

康熙帝通過召見、訓諭、赦免、封爵、檢閱、較射、會盟、宴賞和修廟等舉措,使喀爾喀蒙古出現冰釋前仇、化解分歧、輯睦安居、氣氛和諧的局面,實現了喀爾喀蒙古內部的重新統一。

經過7天的多倫諾爾會盟,喀爾喀蒙古完全臣服清朝,加強了中央對喀爾喀蒙古的統一管轄。

康熙對臣民強調要實行「仁一愛一」。

「仁」字,《孟子·盡心》說:「仁也者,人也。」

儒家有「仁者一愛一人」的理念。

「一愛一」字,有人說是近代的詞,也有人說是西方的詞。

其實,《論語·顏淵》就有「樊遲問仁」,孔子答曰:「一愛一人。」

《禮記·哀公問》記載孔子的話:「古之為政,一愛一人為大。」

所以,「仁一愛一」是儒家基本的政治理念。

康熙繼承了儒家為政「仁一愛一」的理念,並在施政過程中加以實踐。

康熙屢次申令停止圈占土地;又蠲免錢糧達545次之多,計銀1?5億兩。

他賑災,設義倉,關心民眾疾苦。

他宣佈: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後雍正實行「攤丁入地」,中國長期以來的人丁銀被免除。

其正面影響是減輕了人身依附,其負面影響是刺激人口增長。

乾隆時人口到3億,道光時則突破4億。

關於康熙的仁一愛一,可以舉一個例子。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在塞外視察時,發現一個人僵臥在路旁。

他親自詢問,知道這個人叫王四海,是個傭工,在回家路上,因為飢餓,躺下起不來。

康熙立即下令給他喂熱粥。

等王四海甦醒後,將他帶到行宮。

後給王四海盤纏,送他回家。

康熙十八年(1679年),北京大地震。

康熙下令開設粥廠,還讓太醫院給傷病者送醫送藥。

康熙實行寬刑政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全國秋決(判死刑)的犯人「尚不及四十人」。

康熙身後謚號為「仁皇帝」,這個「仁」字,恰恰是康熙一生為人、行政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康熙區別於清朝其他11位皇帝的一個顯著特點。

康熙的仁政,措施之一是懲辦貪一官、表彰清官。

清官是康熙帝的一面旗幟。

康熙朝最著名的清官於成龍,有個綽號叫「於青菜」,就是因為他雖貴為封疆大吏,卻常年不吃肉,只吃青菜。

於成龍,山西永寧(今離石)人(康熙時還有一位於成龍,漢軍鑲黃旗人),先任廣西羅城縣知縣,當時已經45歲。

羅城位於萬山之中,歷經戰亂,沒有城郭,遍地榛莽,縣衙是茅屋三間,居民僅有6家。

於成龍到任後,召集流民,鼓勵耕耘,設養濟院,寬免徭役,興建學宮,縣境大治。

史書說他「居羅七年,與民相一愛一,如家人父子」。

於成龍升任合州知州,前往赴任時,百姓傾城出動,痛哭號泣相送。

有一位瞎子不肯離去。

於成龍問他為什麼不走,他回答說:「我想您路上盤纏不夠,我會算卦,可以沿途賺點錢,以備不足之用。」

於成龍很感動,就把他留下來。

果然途中錢花光了,幸虧瞎子賺些算命錢補充路費才到了合州。

在合州,有政績,又遷黃岡。

黃岡社會治安很亂,他裝成乞丐,深入罪犯巢一穴一,日夜雜處,探明實情,一舉端掉賊窩。

又任黃州知府,再升任福建布政使。

時清軍平定三藩之亂,軍中多掠良民子女為奴。

他集資贖出被掠婦女放還。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升為直隸巡撫。

上任後,嚴戒饋送長官。

又遷兩江總督。

他自奉儉約,每天就是粗米、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人稱呼他為「於青菜」。

在他的帶動下,士紳們改綢緞為布衣,官宦出門輕車簡從。

僅僅數月,樸素之風大為流行。

他過於勞累,死在任上。

於成龍做官,不帶家眷,十分儉樸。

死後,將軍、都統、官吏、友人到他家中一看,「惟笥中綈袍一襲,一床一頭鹽豉數器而已」。

就是說,於成龍的家中只有竹筐裡粗糙紡織品制做的一身袍子和一床一頭幾罐食鹽、豆豉而已。

為追悼於成龍,市民罷市,聚哭致哀!百姓家掛他的畫像祭祀。

康熙說:「朕博采輿評,咸稱於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格爾古德,滿洲鑲藍旗人,筆帖式(即文書、翻譯)出身,後升翰林院侍讀學士,任日講起居注官。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任直隸巡撫。

上任前,康熙帝告誡他說:「你上任後不要急於求名,而要踏實做事;或遭憤恨報復,定要特別小心。」

當時京畿地區,旗人與民人雜處;旗下的莊田,有王公大臣的莊田,有貴族豪紳的莊田。

莊田設莊頭,像《紅樓夢》裡的莊頭烏進孝那樣,管理莊田,負責收租,為害一莊。

還有投充旗下的人,依靠主子,逃避差徭,詐害良民,無惡不作。

自康熙初,鰲拜專權,大學士管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因觸犯滿洲權貴利益而遭殺害後,幾乎沒有人敢對這個敏一感的問題上疏指陳。

格爾古德上任不久,親自訪察,提出問題,疏陳:自己賣身投靠旗下之人,有的作一奸一犯科,想逃脫法網;有的游手好閒,逃避差役。

這些人,放債牟利,則諱旗稱民;遇上官司,又捨民稱旗。

他們詐害良民,官府不敢過問,應當加以嚴厲議處。

格爾古德得到康熙帝的有力支持。

然而,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當時,大學士明珠權勢傾朝,他的下屬要圈百姓的墳地,民人投訴到戶部。

戶部將訴狀轉直隸巡撫,格爾古德令宛平縣核查。

知縣怕得罪權相明珠,報稱「無礙民墳」。

格爾古德不畏權相,上疏劾奏明珠屬下「圈占墳地屬實」,並請吏部問知縣的罪。

格爾古德敢於碰權相,敢於碰勳貴,秉承上旨,執法嚴懲,被時人譽為「鐵面巡撫」。

格爾古德居官,布衣蔬食,廉潔自律,不畏權貴,拒納饋送。

康熙帝命朝廷大臣公舉清廉官吏,格爾古德被列為第一。

彭鵬,福建莆田人,幼年聰慧,鄉試中舉。

三藩之亂起時,他裝瘋不從。

平定三藩之後,任三河縣知縣。

三河在京東,旗民雜處,號稱難治。

有人冒稱自己是給皇帝放鷹的,到縣裡敲詐勒索,作惡多端。

彭鵬經過偵訪,查明其真實身份,逮捕並鞭刑嚴懲。

有人偷盜,彭鵬聞警,立即佩刀乘馬,急疾追捕。

康熙帝巡視京畿,知道彭鵬清廉,在接見他時,賜給他內庫金三百,並說:「知道你清正,不接受百姓的錢,這些錢給你養廉!」後調升彭鵬為科道。

他受命到陝西、山西、河南瞭解民情、賑濟災荒。

他疏報:涇一陽一知縣劉桂剋扣籽粒,猗氏知縣李澍杖殺災民,磁州知州濫派運費,南一陽一知縣曖一昧分肥等。

詔三省巡撫察審,奏報沒有查實。

在當時,當事人因受到關係網的保護,要核實一個貪一污案件,是十分困難的。

康熙帝又派他做順天府尹,彭鵬疏劾順天鄉試舉人李仙湄的考卷墨跡刪改過多,考官徐倬、彭殿元徇私欺蒙,疏語中說:「臣如妄言,請劈臣頭,半懸國門,半懸順天府學。」

九卿等召開會議,認為他語言不敬,應當罷官。

康熙帝命考官徐倬、彭殿元退休,而對彭鵬不問。

彭鵬為官,拒饋贈,清一操一守,是康熙朝著名的清官。

張伯行,河南儀封人,進士出身。

中進士後,買各地大儒的圖書,口誦手抄,整整7年。

他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以學問清醇、志一操一潔肅自勵。

做官後,家鄉河堤崩潰,自己出錢招募民工運土塞堤。

任山東濟寧道,遇上饑荒,從河南家裡運送錢米,並縫製棉衣,給災民充飢御寒。

任江蘇巡撫,發現總督噶禮貪婪。

江南鄉試作一弊,生員嘩然,抬著財神像到學宮,影響很大。

張伯行調查,此案同總督噶禮有關,便上疏朝廷。

康熙命尚書張鵬翮等調查,查證作一弊之事同噶禮有關,噶禮便彈劾張伯行。

康熙命再調查。

結果是噶禮被誣告,張伯行應當罷官。

康熙命第三次複查,結論同前一樣。

康熙說三次查證都是非顛倒,命再議。

其實,康熙已經通過密折對噶禮和張伯行都進行瞭解。

康熙知道張伯行是清官,應當加以保全,著免噶禮官,由張伯行任總督。

康熙帝表彰清官,一則是為大小辟員樹立榜樣,養成一代清廉的吏風;二則是借清官監督、揭發、打擊貪一官;三則是派幾位好官,為百姓做點好事;四則是推行「仁一愛一」理念,為自己博得仁政的名聲。

但是,清官往往為上級所不喜歡,也普遍為同僚所不喜歡。

清官必遭貪一官的嫉恨,也必遭貪一官的報復。

前述於成龍、格爾古德、彭鵬、張伯行等無一例外。

然而,康熙帝之所以仁明,在於他能明察是非曲直,而不使廉吏灰心,能信任並保全清官,而遏制貪風日長。

在皇朝時代,官吏貪婪是普遍現象。

康熙雖然獎勵清官、懲治貪一官,但貪一官污吏還是屢屢出現。

看來康熙對待吏治,還缺乏系統的制度:嚴格制度,使官吏不能貪一污;嚴厲懲處,使官吏不敢貪一污;嚴定薪俸,使官吏不必貪一污;嚴肅教育,使官吏不想貪一污。

自明朝後期始,西方耶穌會士陸續來到中國。

他們一面傳教,一面傳授西方科學知識。

明末南懷仁像的大學士徐光啟等,從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翻譯西方科學著作。

在康熙朝有一批外籍教師,如比利時人南懷仁、葡萄牙人徐日昇、法國人張誠和白晉等,其中以湯若望和南懷仁最為著名。

湯若望,耶穌會士,德國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來華。

這一年恰好發生薩爾滸大戰。

他先到澳門,後入廣州,再到北京。

崇禎時,創設歷局,修訂曆法,湯若望任事,與中國官員共同編成《崇禎歷書》,設館在今北京宣內南堂地方。

清命湯若望掌管欽天監事,參與修正曆法。

新曆法稱《時憲歷》,頒行天下。

湯若望同順治的關係,在上文已經探討過。

順治病危時,議立嗣君。

福臨因皇子年齡太小,想立皇弟;皇太后的意思是立皇三子、八歲的玄燁,徵詢湯若望的意見。

湯若望以玄燁出過天花可終生免疫,支持皇太后的意見。

順治就一言而定玄燁繼承皇位。

順治死後,湯若望在康熙初年被抓進監獄,原因是受了楊光先的誣告。

楊光先,安徽歙縣人,為人粗一暴,好爭鬥。

崇禎時來到京師,抬著棺材到闕下,上疏彈劾大學士溫體仁,被稱為奇人。

後遭廷杖,謫戍遼西。

明亡後,回江南,後又旅居京師。

他不懂天文曆法,卻自認為是一位天算學家。

順治時上書,指責《時憲歷》封面不當題「依西洋新法」五個字,攻擊湯若望。

當時順治帝對湯若望非常崇信,禮部不予受理。

康熙三年(1664年),楊光先再次誣告湯若望,一面上書朝廷,一面散發傳單。

其中楊光先指責湯若望的《時憲歷》只編200年,大清皇朝萬萬年,這豈不是讓大清短祚嗎!這是一場保守派對維新派,愚昧文化對科學文化之爭。

這時湯若望患病,行動不便,無力爭辯。

可憐的湯若望身患重病,昏迷恍惚,戴著9條鎖鏈,躺在小木一床一上,仍手舉望遠鏡觀測日蝕。

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輔政大臣鰲拜等支持楊光先,定湯若望死罪,欽天監五位部門負責官員被處死,廢棄《時憲歷》。

孝莊太皇太后認為對湯若望處分過重,經兩次復議,湯若望免死下獄。

但也恢復了舊曆法,廢除了《時憲歷》。

楊光先則先升為欽天監副,又升為欽天監正。

第二年七月,湯若望死於寓所。

康熙親政後,對這樁學術公案採取了謹慎而科學的態度。

因楊光先靠政治訐告做了欽天監一把手,但他不能勝任天文數學的研究和實測。

後來用比利時人南懷仁治理曆法。

南懷仁借地震的機會,奏稱楊光先等在曆法、測驗方面的錯誤。

康熙曾多次召楊光先與南懷仁到宮中當眾測驗,結果每次都證明南懷仁測算正確,而楊光先並不會計算。

康熙八年(166一9年),16歲的康熙皇帝以「曆法一精一微,難以遽定」,命大學士圖海等20人會同欽天監官員,赴觀象台共同測驗。

屆時,大學士、尚書及其他官員等,聚集一處,當場測驗。

結果,南懷仁所測都應驗,楊光先等所言都不應驗。

他們做的其他驗證也表明:南懷仁的正確,楊光先的錯誤。

最後,議政王等議:推倒楊光先誣告湯若望案,楊光先斬首,為湯若望及同案死者平反。

康熙寬弘仁厚,命對楊光先奪其官、免其死、遣回原籍(楊死於返鄉途中)。

康熙不論對傳統文化還是西學,不論對中國人還是對外國傳教士,都沒有偏見。

他的這種對待各種文化、不同種族的平等心態,來自於其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

康熙帝的子女,在清帝中算是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

有學者統計,康熙的皇孫共97人。

康熙對子孫的教育特別認真,也特別嚴格。

康熙也像平民百姓一樣,嚴格教子,望子成龍。

老百姓的兒子,經過教育,可以成才,但不能成龍;除非造反,奪得天下,自登皇位。

「高一陽一酒徒」漢高祖劉邦和「鳳一陽一貧僧」明太祖朱元璋等能夠成龍,絕不是父母培養教育出來的。

在中國帝制時代,只有皇帝才可能通過教育使自己的兒子成龍;至於平民百姓,那是萬萬做不到的。

康熙皇帝為著大清江山世代永固,社稷綿延億萬斯年,便對諸皇子進行嚴格的教育。

明朝的諸藩王,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清承明制,又有損益。

康熙皇帝對皇子的教育,首選為成龍,次之為襄(助)政,又次之為領兵,再次之為務學,復次之為書畫。

由是,康熙帝不僅制定嚴格的制度,而且進行嚴格的教育。

康熙對子孫的教育,通過多種方式進行。

包括言傳、身教,讓子孫參加祭祀、打獵、巡幸、出征等,上學是康熙教育子孫的基本方式。

清朝皇子的教育,《養吉齋叢錄》記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

學習的時間,「寅刻至書房,先習滿洲、蒙古文畢,然後習漢書。

師傅入直,率以卯刻。

幼稚課簡,午前即退直。

遲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

休假日,「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准散直」。

一年之中,休假只有元旦一天和其前兩個半天。

相比之下,今日學生的假日可謂多矣。

康熙確定了皇子皇孫的教育制度。

康熙定制,皇子皇孫6歲開始在上書房讀書。

康熙親自為皇子們選定師傅,起初有張英、熊賜履、李光地、徐元夢、湯斌等一代名儒。

皇子老師中的漢人師傅,主要教授儒家經典;滿人師傅稱諳達——內諳達教授滿文和蒙古文,外諳達教授弓箭騎射技藝。

《康熙起居註冊》等書記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讀書的情狀:

寅時(3~5時),皇子在書房讀書,複習前一天的功課,準備師傅到來上課。

卯時(5~7時),滿文師傅達哈塔、漢文師傅湯斌和少詹事耿介,進入無逸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禮後,侍立在東側;管記載皇太子言行的起居注官德格勒、彭孫遹侍立在西側。

皇太子允礽伏案誦讀《禮記》中的章節,諷詠不停。

允礽遵照皇父「書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規定背足數後,令湯斌靠近案前聽他背書。

年近60歲的湯斌跪著捧接皇太子的書。

聽完允礽的背誦,一字不錯,就用硃筆點上記號,重畫一段,再讀新書,捧還經書,退回原來的地方站立。

皇太子又寫楷字一紙,約數百字。

辰時(7~9時),康熙上完早朝,向太皇太后請安之後,來到皇太子讀書的暢春園無逸齋。

皇太子率領諸臣到書房外台階下恭迎。

康熙入齋升座,問湯斌曰:「皇太子書背熟否?」

湯斌奏道:「很熟。」

康熙接過書後,指出一段,皇太子朗朗背誦,一字不錯。

康熙又問起居注官:「爾等看皇太子讀書如何?」

奏道:「皇太子睿質岐嶷(yi),學問淵通,實在是宗廟萬年無疆之慶!」康熙囑咐他們對皇太子不要過分誇獎,而應嚴加要求。

檢查完皇太子的功課,康熙回宮。

巳時(9~11時),時值初伏,日已近中,驕一陽一似火。

皇太子不搖折扇,不解一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寫字。

師傅達哈塔、湯斌和耿介,因為年邁暑熱,晨起過早,佇立時久,體力不支,斜立昏盹,幾乎顛仆。

皇太子寫好滿文一章,讓師傅達哈塔傳觀批閱校對。

湯斌奏道:「筆筆中鋒,端嚴秀勁,真佳書也!」達哈塔也奏道:「筆法一精一妙,結構純一熟。」

皇太子又將《禮記》畫定的篇章讀120遍。

午時(11~13時),侍衛給皇太子等進午膳。

皇太子命賜諸師傅也吃飯。

諸臣叩頭謝恩後,就座吃飯。

膳後,皇太子沒有休息,接著正襟危坐,又讀《禮記》。

讀過120遍,再由湯斌等跪著接書,皇太子背誦。

未時(13~15時),侍衛端進點心。

皇太子吃完點心後,侍衛在庭院中張侯——安上箭靶。

皇太子步出門外,站在階下,運力挽弓,扣弦射箭。

這既是一節體育課,又是一節軍事課。

是為教育皇子們「崇文宣武」,治理國家。

皇太子射完箭,回屋入座,開始疏講。

湯斌和耿介跪在書案前面,先生翻書出題,學生依題疏講。

申時(15~17時),康熙又來到無逸齋。

皇長子胤(zhī)、皇三子胤祉(zhǐ)、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六子早殤)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祀,同來侍讀。

康熙說:「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

向來皇子讀書情形,外人不知。

今特召諸皇子前來講誦。」

湯斌按照康熙的旨意,從書案上信手取下經書,隨意翻書命題。

諸皇子依次魚貫進前背誦、疏講。

皇五子胤祺因學滿文,所以只寫滿文一篇,圈點準確。

康熙親自書寫程頤七言律詩一首,又寫「存誠」兩個大字一幅,給皇子們示範。

群臣稱頌說小字「秀麗」、大字「蒼勁」。

酉時(17~19時),侍衛在院中張侯之後,康熙令諸子依次彎射,各皇子成績不等。

又命諸位師傅射箭。

隨後,康熙親射,連發連中。

天色已暮,諸臣退出。

皇太子等在暢春園無逸齋一天的功課完畢。

教育能影響一個人,而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

康熙帝的35個兒子中,序齒的有24位,實際上成一人(年滿16歲)的,只有20位。

這20個兒子,是由17個妻子生育的。

他們一性一情志趣各不相同,大體可以分為四類:

政治型。

康熙帝培養兒子的主要目標是從皇子中產生一位滿意的接班人,以使大清帝國江山永固、社稷萬年。

首先,以儒家經典教育皇子;其次,以「國語騎射」培養皇子;再次,訓練皇子實際能力;復次,傳授治國安邦之道。

諸皇子的培養教育,以皇太子為重。

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封年僅1歲的胤礽為皇太子,加以眷一寵一,施以特教。

初始,康熙帝親自教他讀書、寫字。

6歲就傅,令大學士張英、李光地做他的老師,又命大學士熊賜履教他一性一理之書。

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命皇太子留京代理政務。

康熙帝幾次南巡,也多命皇太子留守京城。

康熙三十二年(16一93年),康熙帝患病,命皇太子代理政事:「朕因違和,於國家政事,久未辦理,奏章照常送進,令皇太子辦理,付批辦處批一發。」

康熙帝病癒之後,命皇太子協助處理一般政務和旗務。

他對其他皇子,如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等,常委以軍政重任,既對其加強鍛煉,又對其進行考察。

學者型。

康熙教皇子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測量學、農學等。

先以觀測日食為例。

康熙三十六年(16一97年)閏三月初一日,日食。

時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在外,皇太子在北京觀測,使用皇父所賜嵌有三層玻璃的小鏡子,裝於自鳴鐘之上,用望日千里眼觀望。

日食似不到十分,日光、房屋、牆壁及人影俱可見,甚屬明耀。

觀測奏報自京城發出,送皇父覽閱。

康熙帝得到奏報後,朱批曰:「覽爾所奏,果然如此。」

後來皇四子胤禛(雍正)回憶道:「昔年遇日食四五分之時,日光照耀,難以仰視。

皇考親率朕同諸兄弟在乾清宮,用千里鏡,四周用夾紙遮蔽日光,然後看出考驗所虧分數。

此朕身經實驗者。」

又以幾何學為例。

法國耶穌會士白晉寫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說,康熙帝親自給皇三子胤祉講解幾何學,並培養其科學才能。

後又讓胤祉等向意大利耶穌會士德理格學習律呂知識,「命臣德理格在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殿下前,每日講究其一精一微,修造新書」。

康熙帝命在暢春園蒙養齋開館,派允祉主持纂修《律歷淵源》,匯律呂、曆法和算法於一書。

允祉還為《古今圖書集成》的纂輯做出貢獻,成為康熙朝一位傑出的學者。

但他在雍正繼位後,仍未逃過劫難:被奪爵,禁景山永安亭而死。

藝術型。

康熙帝對書法下過一番功夫,他同皇子們說:「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

凡古名人之墨跡、石刻,無不細心臨摹,積今三十餘年,實亦一性一之所好。」

他對有的皇子練字,做出具體規定:每一日要寫十幅呈覽。

在皇父嚴格要求與督促之下,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七子、皇十三子和皇十四子等,都寫得一手好字。

皇二十一子胤禧,史載其「詩清秀,尤工畫,遠希董源,近接文徵明」。

皇三子胤祉和皇七子胤祐,以其尤長書法而受命書寫康熙帝景陵的《神功聖德碑文》。

生活型。

康熙帝的兒子們,有的因其生母卑微,如皇十二子生母萬琉哈氏為定嬪,皇十五子生母王氏為密嬪,皇十七子生母陳氏為勤嬪,還有連嬪的品級也未受封;有的因年齡太小,如康熙帝初廢皇太子後出生的皇子,到他崩駕時皇二十一子和皇二十二子都是11歲,皇二十三子9歲,皇二十四子才6歲,他們沒有資格、沒有能力也沒有條件同兄長們去爭奪皇位。

這些皇子能明哲保身,母子平安,安享富貴,就算有大福了。

他們不求登大位,但求生活好。

所以,把他們歸為生活類。

康熙教育子孫,是他為君之道中的重要內容。

清朝的皇帝沒有暴君、沒有昏君也沒有怠君。

康熙的繼承者雍正、乾隆都很傑出。

康熙的皇子中,沒有不學無術的庸人,也沒有胡作非為的紈褲。

他們都有一定素養、一技之長。

這些都同康熙、清朝重視皇子皇孫的教育有關。

但康熙帝的兒子太多,在位時間又長。

「夜長夢多」,皇子們結一黨一自固,爭奪皇位,最後導致殘酷的宮廷鬥爭。

這將在下面講雍正時探討。

玄燁個人小檔案

姓名:一愛一新覺羅·玄燁

出生: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

屬相:馬

卒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享年:68歲

謚號:仁皇帝

廟號:聖祖

陵寢:景陵(清東陵)

父親:福臨母親:佟佳氏,後尊為孝康章皇后

初婚:12歲結婚

配偶:16人,皇后赫捨裡氏

子女:35子,16女

繼位人:胤禛(雍正)

最得意:14歲智擒輔臣鰲拜

最失意:三喪皇后

最不幸:幼年喪父、喪母

最痛心:儲位兩立兩廢

最擅長:學習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正說清朝十二帝》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清聖祖仁皇帝一愛一新覺羅·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正說清朝十二帝》第04章 康熙帝玄燁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