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新唐書》本紀第一 高祖

新唐書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新唐書

新唐書 - 本紀第一 高祖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

其七世祖皓,當晉末,據秦、涼以自王,是為涼武昭王。

皓生歆,歆為沮渠蒙遜所滅。

歆生重耳,魏弘農太守。

重耳生熙,金門鎮將,戍於武川,因留家焉。

熙生天賜,為幢主。

天賜生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家」。

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謚曰襄。

襄公生昺,襲封唐公,隋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卒,謚曰仁。

仁公生高祖於長安,體有三一乳一,一性一寬仁,襲封唐公。

隋文帝獨孤皇后,高祖之從母也,以故文帝與高祖相親一愛一。

文帝相周,復高祖姓李氏,以為千牛備身,事隋譙、隴二州刺史。

大業中,歷岐州刺史、滎一陽一樓煩二郡太守,召為殿內少監、衛尉少卿。

煬帝征遼東,遣高祖督運糧於懷遠鎮。

楊玄感將反,其兄弟從征遼者皆逃歸,高祖先覺以聞。

煬帝遽班師,以高祖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詔關右諸郡兵皆受高祖節度。

是時,隋政荒,天下大亂,煬帝多以猜忌殺戮大臣。

嘗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時謁。

高祖有甥王氏在後宮,煬帝問之,王氏對以疾,煬帝曰:「可得死否?」

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納賂以自晦。

十一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射七十發皆中,賊敗去,而斂其一屍一以築京觀,盡得其箭於其一屍一。

又擊絳州賊柴保昌,降其眾數萬人。

突厥犯塞,高祖與馬邑太守王仁恭擊之。

隋兵少,不敵,高祖選一精一騎二千為遊軍,居處飲食隨水草如突厥,而射獵馳騁示以閒暇,別選善射者伏為奇兵。

虜見高祖,疑不敢戰,高祖乘而擊之,突厥敗走。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擊高一陽一歷山飛賊甄翟兒於西河,破之。

是時,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盜起。

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一陰一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一陽一令劉文靜謀舉大事。

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

高祖留守太原,領晉一陽一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一陰一與寂謀,寂因選晉一陽一宮人私侍高祖。

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

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當誅,為此爾。」

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一陽一不許,欲執世民送官,已而許之,曰:「吾一愛一汝,豈忍告汝邪?」

然未有以發。

而所在盜賊益多,突厥數犯邊,高祖兵出無功,煬帝遣使者執高祖詣江都,高祖大懼。

世民曰:「事急矣,可舉事!」已而煬帝復馳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是時,劉武周起馬邑,林士弘起豫章,劉元進起晉安,皆稱皇帝;硃粲起南一陽一,號楚帝;李子通起海陵,號楚王;邵江海據岐州,號新平王;薛舉起金城,號西秦霸王;郭子和起榆林,號永樂王;竇建德起河間,號長樂王;王須拔起恆、定,號漫天王;汪華起新安,杜伏威起淮南,皆號吳王;李密起鞏,號魏公;王德仁起鄴,號太公;左才相起齊郡,號博山公;羅藝據幽州,左難當據涇,馮盎據高、羅,皆號總管;梁師都據朔方,號大丞相;孟海公據曹州,號錄事;周文舉據淮一陽一,號柳葉軍;高開道據北平,張長遜據五原,周洮據上洛,楊士林據山南,徐圓朗據兗州,楊仲達據豫州,張善相據伊、汝,王要漢據汴州,時德睿據尉氏,李義滿據平陵,綦公順據青、萊,淳於難據文登,徐師順據任城,蔣弘度據東海,王薄據齊郡,蔣善合據鄆州,田留安據章丘,張青特據濟北,臧君相據海州,殷恭邃據舒州,周法明據永安,苗海潮據永嘉,梅知巖據宣城,鄧文進據廣州,俚酋楊世略據循、潮,冉安昌據巴東,甯長真據鬱林,其別號諸盜往往屯聚山澤。

而劉武周攻汾一陽一宮,高祖乃集將吏告曰:「今吾為留守,而賊據離宮,縱賊不誅,罪當死。

然出兵必待報,今江都隔遠,後期奈何?」

將吏皆曰:「國家之利可專者,公也。」

高祖曰:「善。」

乃募兵,旬日間得眾一萬。

副留守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見兵大集,疑有變,謀因禱雨晉祠以圖高祖。

高祖覺之,乃一陰一為備。

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視事,開一陽一府司馬劉政會告威、君雅反,即坐上執之。

丙寅,突厥犯邊,高祖令軍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

遂殺之以起兵。

遣劉文靜使突厥,約連和。

六月己卯,傳檄諸郡,稱義兵,開大將軍府,置三軍。

以子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左軍隸焉;世民為燉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右軍隸焉;元吉為姑臧公,中軍隸焉。

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石艾縣長殷開山為掾,劉政會為屬,長孫順德、王長諧、劉弘基、竇琮為統軍。

開倉庫賑窮乏。

七月壬子,高祖杖白旗,誓眾於野,有兵三萬,以元吉為太原留守。

癸丑,發太原。

甲寅遣將張綸徇下離石、龍泉、文城三郡。

丙辰,次靈石,營於賈胡堡。

隋虎牙郎將宋老生屯於霍邑,以拒義師。

丙寅,隋鷹揚府司馬李軌起武威,號大涼王。

八月辛巳,敗宋老生於霍邑。

丙戌,下臨汾郡。

辛卯,克絳郡。

癸巳,次龍門,突厥來助。

隋驍衛大將軍屈突通守河東,絕津梁。

壬寅,馮翊賊孫華、土門賊白玄度皆具舟以來逆。

九月戊午,高祖領太尉,加置僚佐。

以少牢祀河,乃濟。

甲子,次長春一宮。

丙寅,隴西公建成、劉文靜屯永豐倉守潼關,敦煌公世民自渭北徇三輔,從父弟神通起兵於鄠,柴氏婦,高祖女也,亦起兵於司竹,皆與世民會。

眉賊丘師利李仲文、盩厔賊何潘仁向善思、宜君賊劉炅皆來降,因略定鄠、杜。

壬申,高祖次馮翊。

乙亥,敦煌公世民屯阿城,隴西公建成自新豐趨霸上。

丙子,高祖自下邽以西,所經隋行宮、苑御,悉罷之,出宮女還其家。

十月辛巳,次長樂宮,有眾二十萬。

隋留守衛文升等奉代王侑守京城,高祖遣使諭之,不報。

乃圍城,下令曰:「犯隋七廟及宗室者,罪三族。」

丙申,隋羅山令蕭銑自號梁公。

十一月丙辰,克京城。

命主符郎宋公弼收圖籍。

約法十二條,殺人、劫盜、背軍、叛者死。

癸亥,遙尊隋帝為太上皇,立代王為皇帝。

大赦,改元義寧。

甲子,高祖入京師,至朝堂,望闕而拜。

隋帝授高祖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事,進封唐王。

以武德殿為丞相府,下教曰令,視事於虔化門。

十二月癸未,隋帝贈唐襄公為景王;仁公為元王;夫人竇氏為唐國妃,謚曰穆。

以建成為唐國世子;世民為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元吉為齊國公。

丞相府置長史、司錄以下官。

趙郡公孝恭徇山南。

甲辰,雲一陽一令詹俊徇巴、蜀。

二年正月丁未,隋帝詔唐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後羽葆、鼓吹。

戊午,周洮降。

戊辰,世子建成為左元帥,秦國公世民為右元帥,徇地東都。

二月己卯,太常卿鄭元定樊、鄧,使者馬元規徇荊、襄。

三月己酉,齊國公元吉為太原道行軍元帥。

乙卯,世民徙封趙國公。

丙辰,隋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弒太上皇於江都,立秦王浩為皇帝。

吳興郡守沈法興據丹一陽一,自稱江南道總管。

樂安人盧祖尚據光州,自稱刺史。

戊辰,隋帝進唐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唐國置丞相等官,立四廟。

四月己卯,張長遜降。

辛巳,停竹使符,班銀菟符。

五月乙巳,隋帝命唐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

甲寅,王德仁降。

戊午,隋帝遜於位,以刑部尚書蕭造、司農少卿裴之隱奉皇帝璽紱於唐王,三讓乃受。

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於太極殿。

命蕭造兼太尉,告於南郊,大赦,改元。

賜百官、庶人爵一級,義師所過給復三年,其餘給復一年。

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

庚午,太白晝見。

隋東都留守元文都及左武衛大將軍王世充立越王侗為皇帝。

六月甲戌,趙國公世民為尚書令,裴寂為尚書右僕射、知政事,劉文靜為納言,隋民部尚書蕭瑀、丞相府司錄參軍竇威為內史令。

丙子,太白晝見。

己卯,追諡皇高祖曰宣簡公;皇曾祖曰懿王;皇祖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祖妣梁氏曰景烈皇后;皇考曰元皇帝,廟號世祖,妣獨孤氏曰元貞皇后;妃竇氏曰穆皇后。

庚辰,立世子建成為皇太子,封世民為秦王,元吉齊王。

癸未,薛舉寇涇州,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為司馬。

太僕卿宇文明達招慰山東。

乙酉,奉隋帝為酅國公,詔曰:「近世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夷絕。

歷數有歸,實惟天命;興亡之效,豈伊人力。

前隋蔡王智積等子孫,皆選用之。」

癸巳,禁言符瑞者。

辛丑,竇威薨。

黃門侍郎陳叔達判納言,將作大匠竇抗兼納言。

七月壬子,劉文靜及薛舉戰於涇州,敗績。

乙卯,郭子和降。

庚申,廢隋離宮。

八月壬申,劉文靜除名。

戊寅,約功臣恕死罪。

辛巳,薛舉卒。

壬午,李軌降。

甲申,巖州刺史王德仁殺招慰使宇文明達以反。

己丑,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以討薛仁杲。

庚子,贈隋太常卿高熲上柱國、郯國公,上柱國賀若杞國公,司隸大夫薛道衡上開府、臨河縣公,刑部尚書宇文弼上開府、平昌縣公,左翊衛將軍董純柱國、狄道公,右驍衛將軍李金才上柱國、申國公,左光祿大夫李敏柱國、觀國公。

諸遭隋枉殺而子孫被流者,皆還之。

九月乙巳,慮囚。

始置軍府。

癸丑,改銀菟符為銅魚符。

甲寅,秦州總管竇軌及薛仁杲戰,敗績。

辛未,宇文化及殺秦王浩,自稱皇帝。

十月壬申朔,日有食之。

己卯,李密降。

壬午,硃粲陷鄧州,刺史呂子臧死之。

乙酉,邵江海降。

己亥,盜殺商州刺史泉彥宗。

辛丑,大閱。

是月,竇抗罷。

十一月,竇建德敗王須拔於幽州,須拔亡入於突厥。

乙巳,涼王李軌反。

戊申,禁獻侏儒短節、小馬庳牛、異獸奇禽者。

己酉,秦王世民敗薛仁杲,執之。

癸丑,行軍總管趙慈景攻蒲州,隋刺史堯君素拒戰,執慈景。

癸亥,秦王世民俘薛仁杲以獻。

十二月壬申,世民為太尉。

丙子,蒲州人殺堯君素,立其將王行本。

辛已,鄭元及硃粲戰於商州,敗之。

乙酉,如周氏陂。

丁亥,至自周氏陂。

庚子,光祿卿李密反,伏誅。

是歲,高開道陷漁一陽一,號燕王。

二年正月甲子,陳叔達兼納言。

詔自今正月、五月、九月不行死刑,禁屠一殺。

丙寅,張善相降。

己巳,楊士林降。

二月乙酉,初定租、庸、調法。

令文武官終喪。

丙戌,州置宗師一人。

甲午,赦並、浩、介、石四州賈胡堡以北擊囚。

閏月,竇建德陷邢州,執總管陳君賓。

辛丑,竇建德殺宇文化及於聊城。

硃粲降。

壬寅,皇太子及秦王世民、裴寂巡於畿縣。

乙巳,御史大夫段確勞硃粲於菊潭。

庚戌,微行,察風俗。

乙卯,以谷貴,禁關內屠酤。

左屯衛將軍何潘仁及山跋張子惠戰於司竹,死之。

丁巳,慮囚。

庚申,驍騎將軍趙欽、王娑羅及山賊戰於盩厔,死之。

丁卯,王世充隱殷州,陟州刺史李育德死之。

三月甲戌,王薄降。

庚辰,蔣弘度、徐師順降。

丁亥,竇建德陷趙州。

丁酉,李義滿降。

四月,綦公順降。

庚子,并州總管、齊王元吉及劉武周戰於榆次,敗績。

辛丑,硃粲殺段確以反。

乙巳,王世充廢越王侗,自稱皇帝。

癸亥,陷伊州,執總管張善相。

五月庚辰,涼州將安脩仁執李軌以降。

癸未,曲赦涼、甘、瓜、鄯、肅、會、蘭、河、廓九州。

六月,王世充殺越王侗。

戊戌,立周公、孔子廟於國子監。

庚子,竇建德陷滄州。

丁未,劉武周陷介州。

癸亥,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

離石胡劉季真叛,陷石州,刺史王儉死之。

七月壬申,徐圓朗降。

八月丁酉,酅國公薨。

甲子,竇建德陷洺州,執總管袁子干。

九月辛未,殺戶部尚書劉文靜。

李子通自稱皇帝。

沈法興自稱梁王。

丁丑,杜伏威降。

裴寂及劉武周戰於介州,敗績,右武衛大將軍姜寶誼死之。

庚辰,竇建德陷相州,總管呂珉死之。

辛巳,劉武周陷并州。

庚寅,太白晝見。

竇建德陷趙州,執總管張志昂。

乙未,京師地震。

梁師都寇延州,鄜州刺史梁禮死之。

十月己亥,羅藝降。

乙卯,如華一陰一,赦募士背軍者。

壬戌,劉武周寇晉州,永安王孝基及工部尚書獨孤懷恩、陝州總管於筠、內史侍郎唐儉討之。

甲子,祠華山。

是月,夏縣人呂崇茂反。

秦王世民討劉武周。

十一月丙子,竇建德陷黎州,執淮安王神通、總管李世勣。

十二月丙申,獵於華山。

永安王孝基及劉武周戰於下邽,敗績。

壬子,大風拔木。

三年正月己巳,獵於渭濱。

戊寅,王行本降。

辛巳,如蒲州。

癸巳,至自蒲州。

二月丁酉,京師西南地有聲。

庚子,如華一陰一。

甲寅,獨孤懷恩謀反,伏誅。

辛酉,檢校隰州總管劉師善謀反,伏誅。

三月庚午,改納言為侍中,內史令為中書令。

甲戌,中書侍郎封德彝兼中書令。

乙酉,劉季真降。

四月丙申,祠華山。

壬寅,至自華一陰一。

癸卯,禁關內諸州屠。

甲寅,秦王世民及宋金剛戰於雀鼠谷,敗之。

辛酉,王世充陷鄧州,總管雷四郎死之。

壬戌,秦王世民及劉武周戰於洺州,敗之,武周亡入於突厥。

克并州。

五月壬午,秦王世民屠夏縣。

六月丙申,赦晉、隰、潞、並四州。

癸卯,詔隋帝及其宗室柩在江都者,為營窆,置陵廟,以故宮人守之。

丙午,慮囚。

封子元景為趙王,元晶魯王,元亨豐王。

己酉,出宮女五百人,賜東征將士有功者。

甲寅,顯州長史田瓚殺行台尚書令楊士林,叛附於王世充。

乙卯,瘞州縣暴骨。

七月壬戌,秦王世民討王世充。

甲戌,皇太子屯於蒲州,以備突厥。

丙戌,梁師都導突厥、稽胡寇邊,行軍總管段德一操一敗之。

八月庚子,慮囚。

甲辰,時德睿降。

九月癸酉,田瓚降。

己丑,給復陝、鼎、熊、谷四州二年。

十月戊申,高開道降。

己酉,楊仲達降。

己未,有星隕於東都。

十二月己酉,瓜州刺史賀拔行威反。

四年正月辛巳,皇太子伐稽胡。

二月,竇建德陷曹州,執孟海公。

己丑,車騎將軍董阿興反於隴州,伏誅。

乙巳,太常少卿李仲文謀反,伏誅。

丙午,慮囚。

丁巳,赦代州總管府石嶺之北。

三月,進封宜都郡王泰為衛王。

庚申,慮囚。

乙酉,竇建德陷管州,刺史郭志安死之。

四月壬寅,齊王元吉及王世充戰於東都,敗績,行軍總管盧君諤死之。

戊申,突厥寇并州,執漢一陽一郡王環、太常卿鄭元、左驍騎衛大將軍長孫順德。

甲寅,封子元方為周王,元禮鄭王,元嘉宋王,元則荊王,元茂越王。

丁巳,左武衛將軍王君廓敗張青特,執之。

五月壬戌,秦王世民敗竇建德於虎牢,執之。

乙丑,赦山東為建德所詿誤者。

戊辰,王世充降。

庚午,周法明降。

六月庚寅,赦河南為王世充所詿誤者。

戊戌,蔣善合降。

庚子,營州人石世則執其總管晉文衍,叛附於靺鞨。

乙卯,臧君相降。

七月甲子,秦王世民俘王世充以獻。

丙寅,竇建德伏誅。

丁卯,大赦,給復天下一年,陝、鼎、函、虢、虞、芮、豳七州二年。

甲戌,劉黑闥反於貝州。

辛巳,戴州刺史孟啖鬼反,伏誅。

八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丁亥,皇太子安一撫北境。

丁酉,劉黑闥陷鄃縣,魏州刺史權威、貝州刺史戴元祥死之。

癸卯,竇厥寇代州,執行軍總管王孝基。

丁未,劉黑闥陷歷亭,屯衛將軍王行敏死之。

辛亥,深州人崔元遜殺其刺史裴晞,叛附於劉黑闥。

兗州總管徐圓朗反。

九月,盧祖尚降。

乙卯,淳於難降。

甲子,汪華降。

是秋,夔州總管、趙郡王孝恭率十二總管兵以討蕭銑。

十月己丑,秦王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齊王元吉為司空。

庚寅,劉黑闥陷瀛州,執刺史盧士睿,又陷觀州。

癸卯,一毛一州人董燈明殺其刺史趙元愷。

乙巳,趙郡王孝恭敗蕭銑於荊州,執之。

閏月乙卯,如稷州。

己未,幸舊墅。

壬戌,獵於好畤。

乙丑,獵於九。

丁卯,獵於仲山。

戊辰,獵於清水谷,遂幸三原。

辛未,如周氏陂。

壬申,至自周氏陂。

十一月甲申,有事於南郊。

庚寅,李子通降。

丙申,子通謀反,伏誅。

壬寅,劉黑闥陷定州,總管李玄通死之。

庚戌,杞州人周文舉殺其刺史王孝矩,叛附於黑闥。

十二月乙卯,黑闥陷冀州,總管麴稜死之。

甲子,左武候將軍李世勣及黑闥戰於宋州,敗績。

丁卯,秦王世民、齊王元吉討黑闥。

己巳,黑闥陷邢州。

庚午,陷魏州,總管潘道毅死之。

辛未,隱業州。

壬申,徙封元嘉為徐王。

五年正月乙酉,劉黑闥陷相州,刺史房晃死之。

丙戌殷恭邃降。

丁亥,濟州別駕劉伯通執其刺史竇務本,叛附於徐圓朗。

庚寅,東鹽州治中王才藝殺其刺史田華,叛附於劉黑闥。

丙申,相州人殺其刺史獨孤徹以其州叛附於黥闥。

己酉,楊世略、劉元進降。

二月,王要漢降。

己巳,秦王世民克邢州。

丁丑,劉黑闥陷洺水,總管羅士信死之。

戊寅,汴州總管王要漢敗徐圓郎於杞州,執周文舉。

三月戊戌,譚州刺名李義滿殺齊州都督王薄。

丁未,秦王世民及劉黑闥戰於洺水,敗之,黑闥亡入於突厥。

蔚州總管高開道反,寇易州,刺史慕容孝干死之。

四月,梁州野蠶成繭。

冉安昌降。

己未,寧長真降。

戊辰,釋流罪以下獲麥。

壬申,代州總管李大恩及突厥戰,死之。

戊寅,鄧文進降。

五月,田留安降。

庚寅,瓜州人王干殺賀拔行威以降。

乙巳,賜荊州今歲田租。

六月辛亥,劉黑闥與突厥寇山東。

車騎將軍元韶為瓜州道行軍總管,以備突厥。

癸丑,吐谷渾寇洮、旭、疊三州,岷州總管李長卿敗之。

乙卯,淮安郡王神通討徐圓朗。

七月甲申,作弘義宮。

甲午,淮一陽一郡王道玄為河北道行軍總管,討劉黑闥。

貝州人董該以定州叛附於黑闥。

丙申,突厥殺劉武周於白道。

遷州人鄧士政反,執其刺史李敬昂。

丁酉,馮盎降。

八月辛亥,葬隋煬帝。

甲寅,吐谷渾寇岷州,益州道行台左僕射竇軌敗之。

乙卯,突厥寇邊。

庚申,皇太子出豳州道,秦王世民出秦州道,以御突厥。

己巳,吐谷渾陷洮州。

并州總管、襄邑郡王神符及突厥戰於汾東,敗之。

戊寅,突厥陷大震關。

九月癸巳,靈州總管楊師道敗之於三觀山。

丙申,洪州總管宇文歆又敗之於崇岡。

壬寅,定州總管雙士洛、驃騎將軍魏道仁又敗之於恆山之一陽一。

丙午,領軍將軍安興貴之又敗之於甘州。

劉黑闥陷瀛州,刺史馬匡武死之。

東鹽州人馬君德以其州叛附於黑闥。

十月己酉,齊王元吉討黑闥。

癸丑,貝州刺史許善護及黑闥戰於鄃縣,死之。

甲寅,觀州刺史劉君會叛附於黑闥。

乙丑,淮一陽一郡王道玄及黑闥戰於下博,死之。

己巳,林士弘降。

十一月庚辰,劉黑闥陷滄州。

甲申,皇太子討黑闥。

丙申,如宜州。

癸卯,獵於富平北原。

十二月丙辰,獵於萬壽原。

戊午,劉黑闥陷恆州,刺史王公政死之。

庚申,至自萬壽原。

壬申,皇太子及劉黑闥戰於魏州,敗之。

甲戌,又敗之於一毛一州。

六年正月己卯,黑闥將葛德威執黑闥以降。

壬午,巂州人王摩娑反,驃騎將軍衛彥討之。

庚寅,徐圓朗陷泗州。

二月,劉黑闥伏誅。

庚戌,幸溫湯。

壬子,獵於驪山。

甲寅,至自溫湯。

丙寅,行軍總管李世勣敗徐圓朗,執之。

三月,苗海潮、梅知巖、左難當降乙巳,洪州總管張善安反。

四月己酉,吐蕃陷芳州。

己未,以故第為通義宮,祭元皇帝、元貞皇后於舊寢。

赦京城,賜從官帛。

辛酉,張善安陷孫州,執總管王戎。

丁卯,南州刺史龐孝泰反,陷南越州。

壬申,封子元為蜀王,元慶漢王。

癸酉,裴寂為尚書左僕射,蕭瑀為右僕射,封德彝為中書令,吏部尚書趙恭仁兼中書令、檢校涼州諸軍事。

五月庚寅,吐谷渾、一黨一項寇河州,刺史盧士良敗之。

癸卯,高開道以奚寇幽州,長史王說敗之。

六月丁卯,突厥寇朔州,總管高滿政敗之。

曲赦朔州。

七月丙子,沙州別駕竇伏明反,殺其總管賀若懷廓。

己亥,皇太子屯於北邊,秦王世民屯於并州,以備突厥。

八月壬子,淮南道行台左僕射輔公祏反。

乙丑,趙郡王孝恭討之。

九月壬辰,秦王世民為江州道行軍元帥。

丙申,渝州人張大智反。

十月丙午,殺廣州都督劉世讓。

戊申,降死罪,流以下原之。

己未,如華一陰一。

張大智降。

庚申,獵於白鹿原。

壬戌,石虞侯率杜士遠殺高滿政,以朔州反。

丁卯,突厥請和。

十一月壬午,張善安襲殺黃州總管周法明。

丁亥,如華一陰一。

辛卯,獵於沙苑。

丁酉,獵於伏龍原。

十二月壬寅朔,日有食之。

癸卯,張善安降。

庚戌,以奉義監為龍躍宮,武功宅為慶善宮。

甲寅,至自華一陰一。

七年正月庚寅,鄒州人鄧同穎殺其刺史李士衡。

二月丁巳,釋奠於國學。

己未,漁一陽一部將張金樹殺高開道以降。

三月戊戌,趙郡王孝恭敗輔公祐,執之。

己亥,孝恭殺趙州都督闞稜。

四月庚子,大赦。

班新律令。

給復江州道二年、揚越一年。

五月丙戌,作仁智宮。

六月辛丑,如仁智宮。

壬戌,慶州都督楊文干反。

七月己巳,突厥寇朔州,總管秦武通敗之。

癸酉,慶州人殺楊文干以降。

甲午,至自仁智宮。

巂州地震山崩,遏江水。

閏月己未,秦王世民、齊王元吉屯於豳州,以備突厥。

八月己巳,吐谷渾寇鄯州,驃騎將軍彭武傑死之。

戊寅,突厥寇綏州,刺史劉大俱敗之。

壬辰,突厥請和。

丁酉,裴寂使於突厥。

十月丁卯,如慶善宮。

辛未,獵於鄠南。

癸酉,幸終南山。

丙子,謁樓觀老子祠。

庚寅,獵於圍川。

十二月丁卯,如龍躍宮。

戊辰,獵於高陵。

庚午,至自高陵。

太子詹事裴矩檢校侍中。

八年二月癸未,慮囚。

四月甲申,如鄠,獵於甘谷。

作太和宮。

丙戌,至自鄠。

六月甲子,如太和宮。

七月丙午,至自太和宮。

丁巳,秦王世民屯於蒲州,以備突厥。

八月壬申,并州行軍總管張瑾及突厥戰於太谷,敗績,鄆州都督張德政死之,執行軍長史溫彥博。

甲申,任城郡王道宗及突厥戰於靈州,敗之。

丁亥,突厥請和。

十月辛巳,如周氏陂,獵於北原。

壬午,如龍躍宮。

十一月辛卯,如宜州,獵於西原。

裴矩罷。

庚子,講武於同官。

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權檢校侍中。

辛丑,徙封元為吳王,元慶陳王。

癸卯,秦王世民為中書令,齊王元吉為侍中。

癸丑,獵於華池北原。

十二月辛酉,至自華池。

庚辰,獵於鳴犢泉。

辛巳,至自鳴犢泉。

九年正月甲寅,裴寂為司空。

二月庚申,齊王元吉為司徒。

壬午,有星孛於胃、昴。

丁亥,孛於捲舌。

三月庚寅,幸昆明池,習水戰。

壬辰,至自昆明池。

丙午,如周氏陂。

乙卯,至自周氏陂。

丁巳,突厥寇涼州,都督、長樂郡王幼良敗之。

四月辛巳,廢浮屠,老子法。

六月丁巳,太白經天。

庚申,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

大赦。

復浮屠、老子法。

癸亥,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聽政。

賜為父後者襲勳、爵,赤牒官得為真,免民逋租宿賦。

己卯,太白晝見。

庚辰,幽州都督、廬江郡王瑗反,伏誅。

癸未,赦幽州管內為瑗所詿誤者。

七月辛卯,楊恭仁罷。

太子右庶子高士廉為侍中,左庶子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尚書左僕射。

癸巳,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尚書左僕射。

辛亥,太白晝見。

甲寅,太白晝見。

八月丙辰,突厥請和。

丁巳,太白晝見。

壬戌,吐谷渾請和。

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

貞觀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宮。

九年五月,崩於垂拱前殿,年七十一。

謚曰大武,廟號高祖。

上元元年,改謚神堯皇帝。

天寶八載,謚神堯大聖皇帝;十三載,增謚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贊曰:自古受命之君,非有德不王。

自夏後氏以來,始傳以世,而有賢有不肖,故其為世,數亦或短或長。

論者乃謂周自後稷至於文、武,積功累仁,其來也遠,故其為世尤長。

然考於《世本》,夏、商、周皆出於黃帝,夏自鯀以前,商自契至於成湯,其間寂寥無聞,與周之興異矣。

而漢亦起於亭長叛亡之徒。

及其興也,有天下皆數百年而後已。

由是言之,天命豈易知哉!然考其終始治亂,顧其功德有厚薄與其制度紀綱所以維持者何如,而其後世,或浸以隆昌,或遽以壞亂,或漸以陵遲,或能振而復起,或遂至於不可支持,雖各因其勢,然有德則興,無德則絕,豈非所謂天命者常不顯其符,而俾有國者兢兢以自勉耶?唐在周、隋之際,世雖貴矣,然烏有所謂積功累仁之漸,而高祖之興,亦何異因時而特起者歟?雖其有治有亂,或絕或微,然其有天下年幾三百,可謂盛哉!豈非人厭隋亂而蒙德澤,繼以太宗之治,制度紀綱之法,後世有以憑藉扶持,而能永其天命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新唐書》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新唐書》本紀第一 高祖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