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孟子》緣木求魚

孟子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孟子

孟子 - 緣木求魚

孟子

緣木求魚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1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2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

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3土地,朝4秦楚,蒞5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6,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7有甚焉。

,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8人與楚9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盍十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於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註釋】

1采色:即彩色。

2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一寵一愛一的人。

3辟:開闢。

4朝:使動用法,使......來朝。

5蒞(li):臨。

6若:人稱代詞,你。

7殆:副詞,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幾乎」、「可能」等多種含義。

8皺:國名,就是當時的邾國,國土很少,首都在今山東皺縣東南的邾城。

9楚:即楚國,春秋和戰國時期都是大國。

十盍:「何不」的合音字,為什麼不。

⑾塗:同「途」。

⑿愬(su):通「訴」,控告。

【譯文】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孟子便說:「是為了肥一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艷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一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麼,您的最大願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一撫四方落後的民族。

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

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麼後患。

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費勁心力去幹,一定會有災禍在後頭。」

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定皺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

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國為敵。

中國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佔有其中一塊罷了。

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皺國和楚國打仗有什麼區別呢?大王為什麼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

「現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

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讀解】

上一節宣王向孟子否認說,自己並不是一定要動用軍事,發動戰爭心裡才痛快,而是因為要實現自己心裡的最大願望,不得已而為之。

孟子於是又一次不失時機地抓住了他的心理活動,問他的最大願望到底是什麼。

宣王已教了孟子的厲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想法了。

孟子果然厲害,你不說,他照樣分析不誤。

而且是欲擒故縱,先虛設幌子,一連串問了五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這五個問題,在過去是屬於聲色狗馬之類,用我們今天的說法,是屬於個人生活中的物質享受或者說物慾方面的東西,諸如彩色電視機夠不夠大,組合音響夠不夠好,有沒有不在話下。

這些問題怎麼會是一個國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顯然是在虛晃一槍。

所以,當宣王否定說自己不是為了這些時,孟子馬上就收回花槍,切入正題,以他心理分析大師的水平,一下子和盤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願望、最大的秘密。

然後不等宣王承認與否就直殺本質,指出宣王已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爬到樹上去捉魚。

的荒唐一性一誰人不知呢?所以宣王說:「我難道有如此荒唐,錯得如此嚴重嗎?」

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聳聽吧。

殊不知孟子告訴他說,不僅有如此荒唐,如此嚴重,而且問題還遠遠超過了。

這就是孟子的本事,鋪張揚厲,逐步升級,讓你聽他說話連坐也坐不安穩。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那宣王一聽這話,真是吃驚不小,一下子跳了起來,也不顧國王的矜持和威嚴了,馬上脫口而出:「可得聞與?」

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這下還有什麼問題呢?孟子已完全掌握了說話的主動權,於是便把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戰爭來解決問題的「霸道」做法與自己要向他灌輸的靠仁政來解決問題的「王道」做法作了一個對比,並指出兩種做法的兩種不同結局。

這一節的最一精一彩和最深刻處是的比喻。

它不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後世千百年來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語。

就是到我們今天,也仍然有啟發而「喚醒」的意義。

還是以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後讀書人是否「下海」的問題為例。

所謂「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所以,「君子不羞於言利」,甚而至於追求利,希望掙大錢,發大財。

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到底如何來掙大錢,發大財?是不是「工農商學兵,一起做生意「,如我們在前面已經多次提到過,大家都「棄文經商」、「棄教經商」、「棄農經商」、「棄學經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經商或者就做起軍工軍一火生意來了才是唯一出路呢?當然不是。

如果真這樣做,那才是,「殆有甚焉!」不僅搞亂了文明社會越來越一精一細的社會分工,而且也壓抑了各行各業專家的所長,一浪一費了人才。

就個人來說,也一浪一費了自己。

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教授下「跳蚤市潮,教授賣餛鈍來看,且不說有辱斯文的問題,就從掙錢的角度來看,廢己所長,行己所短,不是「」又是什麼呢?

所以,的道理沒有什麼深奧,大家都一說就懂,甚至不言而喻。

可是在實№生活中,我們中的許多人,包括一些修養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樹去了而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當人家問他幹什麼時,他還會理直氣壯地高聲回答:讓我們捉魚去!

捉魚固然是不錯,但你怎麼爬上樹去了呢?樹上有魚只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童話世界裡,二是滄海桑田變化,在樹上留下了魚的化石。

不然的話,你去捉什麼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孟子》諸子百家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孟子》緣木求魚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