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可文自從做了王太尊書啟之後,辦事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9回 老叔祖娓娓講官箴 少大人殷殷求僕從二十年目睹之怪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第99回 老叔祖娓娓講官箴 少大人殷殷求僕從二十年目睹之怪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第99回 老叔祖娓娓講官箴 少大人殷殷求僕從二十年目睹之怪

「莫可文自從做了王太尊書啟之後,辦事十分巴結;王伯丹的文章,也改得十分周到;對同事各人,也十分和氣。

並備了一分鋪蓋,在衙門裡設一個床鋪,每每公事忙時,就在衙門裡下榻。

人家都說他過於巴結了,自己公館近在咫尺,何必如此;王太尊也是說他辦事可靠,那裡知道他是別有用心的呢。

他書啟一席,就有了二十兩的薪水;王太尊喜他勤慎,又在道台那邊,代他求了一個洋務局掛名差使,也有十多兩銀子一月;連他自己鬼鬼祟祟做手腳弄的,一個月也不在少處。

後來太湖捕獲鹽梟案內,太尊代他開個名字,向太湖水師統領處說個人情,列入保舉案內,居然過了縣丞班。

過得兩年,太尊調了蘇州首府,他也跟了進省。

不幸太尊調任未久,就得病死了。

那時候,他手邊已經積了幾文,想要捐過知縣班,到京辦引見,算來算去,還缺少一點。

正在躊躇設法,他那位弟一婦過班的太太,不知和那一個情一人一同逃走了,把他幾年的積蓄,雖未盡行捲逃,卻已經十去六七了。

他那位夫人,一向本來已是公諸同好,作為謀差門路的,一旦失了,就同失了靠山一般;何況又把他積年心血弄來的,捲了一大半去!只氣得他一個半死!自己是個在官人員,家裡出了這個醜事,又不便聲張,真是啞子吃黃蓮,自家心裡苦。

久而久之,同寅中漸漸有人知道了,指前指後,引為笑話。

他在蘇州蹲不住了,才求分了上海道差遣,跑到上海來。

因為沒了美人局,只怕是一直癟到此刻的。

這是莫可文的來歷。

「至於那卜子修呢,他的出身更奇了。

他是寧波人,姓卜,卻不叫子修,叫做卜通。

小時候在寧波府城裡一家雜貨店當學徒。

有一天,他在店樓上洗東西,洗完了,拿一盆髒水,從樓窗上潑出去。

不料鄞縣縣大老爺從門前經過,這盆水不偏不倚,恰恰潑在縣大老爺的轎子頂上。」

金子安聽我說到這裡,忙道:「不對,不對,他在樓上看不見底下。

容或有之,大凡官府出街,一定是鳴鑼開道的,難道他聾了,聽不見?」

我道:「你且慢著駁,這一天恰好是忌辰,官府例不開道鳴鑼呢。

縣大老爺大怒,喝叫停轎,要捉那潑水的人。

眾差役如狼似虎般擁到店裡,店裡眾夥計誰敢怠慢,連忙從樓上叫了他下來。

那差役便橫拖豎曳,把他抓到轎前。

縣大老爺喝叫打,差役便把他按倒在地,褪一下褲子,當街打了五十小板子。」

金子安道:「忌辰例不理刑名,怎麼他動起刑來?」

我道:「這就叫做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

當時把他打得血流漂杵!只這一打,把他的官興打動了。

他暗想:做了官便如此威風,可以任意打人。

若是我們被人潑點水在頭上,頂多不過罵兩聲,他還可以和我對罵;我如果打他,他也就不客氣,和我對打了。

此刻我的水不過潑在他轎子上,並沒有潑濕他的身,他便把我打得這麼利害!一面想,一面喊痛,哼聲不絕。

一面又想道:幾時得我做了官,也拿人家這樣打打,才出了今日的氣。

可憐這幾下板子,把他打得潰爛了一個多月,方才得好。

東家因為他犯了官刑,便把他辭歇了。

他本是一個已無父母,不曾娶妻的人,被東家辭了,便無家可歸。

「想起有個遠房叔祖,曾經做過一任那裡典史的,刻下住在鎮海,不免去投奔了他,請教請教,做官是怎樣做的;像我們這樣人,不知可以去做官不可以。

如果可以的,我便上天入地,也去弄個官做做,方才遂心。

主意打定,便跑到鎮海去。

不一日到了,找到他叔祖家去。

他叔祖名叫卜士仁,曾經做過幾年溧陽縣典史。

後來因為受了人家二百文銅錢,私和了一條命案,偏偏弄得不周到,苦主那邊因止淚費上吃了點虧,告發起來,便把他功名幹掉了,他才回到鎮海,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

兒子卜仲容,在鄉間的土財主家裡,管理雜務,因此不常在家。

孫子卜才,在府城裡當裁縫。

還有個曾孫,叫做卜兌,只有八歲,代人家放牛去了。

卜士仁一個老頭子,在家裡甚是悶氣,雖然媳婦、孫媳婦都在身邊,然而和女人們總覺沒有甚麼談頭。

「忽看見侄孫卜通來了,自是歡喜,問長問短,十分親一熱。

卜通也一一告訴,只瞞起了被鄞縣大老爺打屁一股的事。

他談談便問起做官的事,說道:「叔公是做了幾十年官的了,外頭做官的規矩,總是十分熟的了。

不知怎樣才能有個官做?不瞞叔公說,侄孫此刻也很想做官,所以特地到叔公跟前求教的。」

卜士仁道:「你的志氣倒也不小,將來一定有出息的。

至於官,是拿錢捐來的,錢多官就大點,錢少官就小點;你要做大官小辟,只要問你的錢有多少。

至於說是做官的規矩,那不過是叩頭、請安、站班,卻都要歷練出來的。

任你在家學得怎麼純一熟,初出去的時候,總有點躡手躡腳的;等歷練得多了,自然純一熟了。

這是外面的話。

至於骨子裡頭,第一個秘訣是要巴結。

只要人家巴結不到的,你巴結得到;人家做不出的,你做得出。

我明給你說穿了,你此刻沒有娶親,沒有老婆;如果有了老婆,上司叫你老婆進去當差,你送了進去,那是有缺的馬上可以過班,候補的馬上可以得缺,不消說的了。

次一等的,是上司叫你呵■,你便馬上遵命,還要在這■上頭加點恭維話,這也是陞官的吉兆。

你不要說做這些事難為情,你須知他也有上司,他巴結起上司來,也是和你巴結他一般的,沒甚難為情。

譬如我是個典史,巴結起知縣來是這樣;那知縣巴結知府,也是這樣;知府巴結司道,也是這樣;司道巴結督撫,也是這樣。

總而言之,大家都是一樣,沒甚難為情。

你千萬記著不怕難為情五個字的秘訣,做官是一定得法的。

如果心中存了難為情三個字,那是非但不能做官,連官一場的氣味也聞不得一聞的了。

這是我幾十年老閱歷得來的,此刻傳授給你。

但不知你想做個甚麼官?」

卜通道:「其實侄孫也不知做甚麼官好。

譬如要做個縣大老爺,不知要多少錢捐來?」

「卜士仁道:「好,好!好大的志氣!那個叫做知縣,是我的堂翁了。」

又問:「你讀過幾年書了?」

卜通道:「讀書幾年!一天也沒有讀過!不過在學堂門口聽聽,聽熟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兩句罷了。」

卜士仁道:「沒有讀過書,怎樣做得文官。

你看我足足讀了五年書,破承題也作過十多次,出起身來不過是個捕廳。

像你這不讀書的,只好充地保罷了。」

卜通不覺稜住了,說道:「不讀書,不能做官的麼?」

卜士仁道:「如果沒讀過書都可以做官的,那個還去讀書呢?」

又沈吟了一會道:「我看你志氣甚高,你文官一途雖然做不得,但是武弁一路還不妨事。

我有一張六品藍翎的功牌,從前我出一塊洋錢買來的,本來打算給我孫子去用的,爭奈他沒志氣,學了裁縫。

我此刻拿來給了你,你只要還我一塊洋錢就是了。」

卜通道:「六品藍翎的功牌,是個甚麼官?」

卜士仁道:「不是官,是個頂戴;你有了他,便可以戴個白石頂子,拖根藍翎,到營裡去當差。」

卜通道:「此刻侄孫有了這個,可是跑到營裡,就有人給我差使?」

卜士仁道:「那裡有這麼容易!就有了這個,也要有人舉薦的。」

卜通道:「那麼侄孫有了這個,到那裡去找人薦事情呢?」

「卜士仁又沈吟了一會道:「路呢,是有一條,不過是要我走一趟。」

卜通道:「如果叔公可以薦我差使,我便要了那張甚麼功牌。」

卜士仁道:「這麼說罷,我們大家賭個運氣,我們做伴到定海去走一趟。

定海鎮的門政大爺,是我拜把子的兄弟,我去托他,把你薦在那裡,吃一份口糧。

這一趟的船錢,是各人各出。

事情不成,我白賠了來回盤纏;如果事成了,你怎樣謝我?」

卜通道:「叔公怎說怎好,只請叔公吩咐就是了。」

卜士仁道:「如果我薦成功了你的差使,我要用你三個月口糧的。

但是你每月的口糧都給了我,你自己一個錢都沒了,如何過得?我和你想一個兩得其便的法子:三個月的口糧,你分六個月給我,這六個月之中,每月大家用半個月的錢,你不至於吃虧,我也得了實惠了。

你看如何?」

卜通道:「不知每月的口糧是多少?」

卜士仁道:「多多少少是大家的運氣,你此刻何必多問呢。」

卜通道:那麼就依叔公就是了。」

卜士仁道:「那功牌可是一塊錢,我是照本賣的,你不能少給一文。」

卜通道:「去吃一份口糧,也要用那功牌麼?」

卜士仁道:「暫時用不著,你帶在身邊,總是有用的。

將來高昇上去,做百長,做哨官,有了這個,就便宜許多。」

卜通道:「這樣罷,侄孫身邊實在不多幾個錢,來不及買了。

此刻一塊洋錢兌一千零二十文銅錢,我出了一千二百文。

如果事情成功,我便要了,也照著分六個月拔還,每月還二百文罷。

可有一層:事情不成功,我是不要他的。」

卜士仁見有利可圖,便應允了。

當日卜士仁叫添了一塊臭豆腐,留侄孫吃了晚飯。

晚上又教他叩頭、請安、站班,各種規矩,卜通果然聰明,一學便會。

「次日一早,公孫兩個,附了船到定海去。

在路上,卜士仁悄悄對卜通道:「你要得這功牌的用處,你就不要做我侄孫。」

卜通吃驚道:「這話怎講?」

卜士仁道:「這張功牌填的名字叫做賈沖,你要了他,就要用他的名字,不能再叫卜通了。」

卜通還不懂其中玄妙,卜士仁逐一解說給他聽了,他方才明白。

說道:「那麼我一輩子要姓賈,不能姓卜的了?」

卜士仁道:「只要你果然官做大了,可以呈請歸宗的。」

卜通又不懂那歸宗是甚麼東西,卜士仁又再三和他解說,他才明白。

卜士仁道:「有此一層道理,所以你不能做我的侄孫了。

回來到了那邊,你叫我一聲外公,我認你做外孫罷。」

兩個商量停當,又把功牌交給卜通收好。

「到了定海,卜士仁帶著卜通,問到了鎮台衙門。

挨到門房前面,探頭探腦的張望。

便有人問找那個的。

卜士仁忙道:「在下要拜望張大爺,不知可在家裡?」

那人道:「那麼你請裡面坐坐,他就下來的。」

卜士仁便帶了卜通到裡面坐下。

歇了一會,張大爺下來了,見了卜士仁,便笑吟吟的問道:「老大哥,是甚麼風吹你到這裡的?許久不見了。」

卜士仁也謙讓了兩句,便道:「我有個外孫,名叫賈沖,特為帶他來叩見你。」

說罷,便叫假賈衝過來叩見。

賈沖是前一一夜已經演習過的,就走過來跪下,恭恭敬敬叩了三個頭,起來又請了一個安。

張大爺道:「好漂亮的孩子!」卜士仁道:「過獎了。」

又交代賈沖道:「張大爺是我的把兄,論規矩,你是稱呼太老伯的;然而太診瑣了,我們索性*親一熱點,你就叫一聲叔公罷。」

張大爺道:「不敢當,不敢當!」一面問:「幾歲了?一向辦甚麼事?」

卜士仁道:「一向在鄉下,不曾辦過甚麼。

我在江蘇的時候,曾經代他弄了個六品功牌,打算拜託老弟,代他謀個差使當當,等他小孫子歷練歷練。」

張大爺道:「老大哥,你也是官一場中過來人,文武兩途總是一樣的,此刻的世界,唉!還成個說話嗎!游擊、都司,空著的一大堆;守備、千總,求當個什長,都比登天還難;靠著一個功牌,想當差使,不是做兄弟的說句荒唐話,免了罷。」

卜士仁忙道:「不是這麼說。

但求鼎力位置一件事,或者派一分口糧,至於事情,是無論甚麼都不拘的。」

張大爺道:「那麼或者還有個商量。」

卜士仁連連作揖道謝。

「賈沖此時真是福至心靈,看見卜士仁作揖,他也走前一步,請了個安,口稱:「謝叔公大人栽培。」

張大爺想了一會道:「事情呢,是現成有一個在這裡,但是我的意思,是要留著給一個人的。」

卜士仁連忙道:「求老弟台栽培了罷。

左右老弟台這邊衙門大,機會多,再揀好的栽培那一位罷。」

說時,賈沖又是一個安。

張大爺道:「但不知你們可嫌委屈?」

卜士仁道:「豈有此理!你老弟台肯栽培,那是求之不得的,那裡有甚委屈的話!」張大爺道:「可巧昨天晚上,上頭攆走了一個小苞班。

方纔我上去,正是上頭和我要人。

這個差使,只要當得好,出息也不算壞。

現在的世界,隨便甚麼事,都是事在人為的了。

但不知老大哥意下如何。」

卜士仁道:「我當是一件甚麼事,老弟台要說委屈。

這是面子上的差使,便連我愚兄也求之不得,何況他小孩子,就怕他初出茅廬,不懂規矩,當不來是真的。」

張大爺道:「這個差使沒有甚麼難當,不過就是跟在身邊,伺候茶煙,及一切零碎的事。

不過就是一樣,一天到晚是走不開的,除了上頭到了姨太太房裡去睡了,方才走得開一步。」

卜士仁道:「這是當差的一定的道理,何須說得。

但怕他有多少規矩禮法,都不懂得,還求老弟台教訓教訓。」

張大爺道:「這個他很夠的了,但是穿的衣服不對。」

低頭想了一想道:「我暫時借一身給他穿罷。」

賈沖又忙忙過來請安謝了。

張大爺就叫三小子去取了一身衣服,一雙挖花雙梁鞋子來,叫他穿上。

那身衣服,是一件嫩藍竹布長衫,二藍寧綢一字肩的背心。

賈沖換上了,又換鞋子。

張大爺道:「衣服長短倒對了,鞋子的大小對不對?」

賈沖道:「小一點,不要緊的,還穿得上。」

穿上了,又向張大爺打了個扦謝過,張大爺笑道:「這身衣服還是我五小兒的,你就穿兩天罷。」

賈沖又道了謝。

卜士仁道:「穿得小心點,不要弄壞了;弄髒了,那時候賠還新的,你叔公還不願意呢。」

張大爺又道:「你的帽子也不對,不要戴罷,左右天氣不十分冷。

還要重打個辮子。」

三小子在旁邊聽了,連忙叫了剃頭的來,和他打了一根油松辮子。

張大爺端詳一會道:「很過得去了。」

「這時候,已是吃中飯的時候了,便留他祖孫兩個便飯。

吃飯中間,張大爺又教了賈沖多少說話;又叫他買點好牙粉,把牙齒刷白了;又交代蔥蒜是千萬吃不得的。

卜士仁在旁又插嘴道:「叔公教你的,都是金石良言,務必一一記了,不可有負栽培。」

一時飯罷,略為散坐一會,張大爺便領了賈衝上去。

賈沖因為鞋子小,走起路來,一扭一捏的,甚為好看。

果然總鎮李大人一見便合,叫權且留下,試用三天再說。

三天過後,李大人便把他用定了,批了一分口糧給他。

他從此之後,便一心一意的伺候李大人,又十分會巴結,大凡別人做不到的事,他無有做不到的。

李大人站起來,把長衣一撩,他已是雙手捧了便壺,屈了一膝,把便壺送到李大人胯一下。

李大人偶然出恭,他便拿了水煙袋,半跪著在跟前裝煙;李大人一面才起來,他早已把馬一子捧到外間去了;連忙回轉來,接了手紙,才帶馬一子蓋出去;跟著就是捧了熱水進來,請李大人洗手。

凡此種種,雖然是他叔祖教導有方,也是他福至心靈,官星透露,才得一變而為聞一知十的聰明人。

所以不到兩個月功夫,他竟做了李大人跟前第一個得意的人,無論坐著睡著,寸步離他不得。

又多賞了他一分什長口糧,他越是感激厚恩的了不得。

卻有一層,他面子上雖在這裡當差,心裡卻是做官之念不肯稍歇,沒事的時候和同事的談天,不出幾句話,不是打聽捐官的價錢,便是請教做官的規矩。

同事的既妒他的專一寵一,又嫌他的呆氣,便相約叫他「賈老爺」。

他道:「你們莫笑我,我賈沖未必沒有做老爺的時候。」

同事的都不理他。

光-陰-似箭,不覺在李大人那裡伺候了三四個年頭,他手下也積了有幾個錢了。

李大人有個兒子,捐了個同知,從京裡引見了回來,向李大人要了若干錢,要到河南到省去。

這位少大人是有點放誕不羈的,暗想此次去河南,行李帶的多,自己所帶兩個底下人恐怕靠不住,看見賈沖伺候老人家,一向小心翼翼,若得他在路上招呼,自己可少煩了多少心,不如向老人家處要了他去,豈不是好。

主意定了,便向李大人說知此意。

李大人起初不允,禁不得少大人再四相求,無奈只得允了。

叫了賈衝來說知,並且交代送到河南,馬上就趕回來,路上不可耽擱。

賈沖得了這個差使,不覺大喜。」

正是:騰身逃出奴才籍,奮力投歸仕宦林。

不知賈沖此次跟了小主人出去。

有何可喜之處,且待下回再記。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譴責小說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莫可文自從做了王太尊書啟之後,辦事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9回 老叔祖娓娓講官箴 少大人殷殷求僕從二十年目睹之怪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