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大將軍李俊,因征戰多時,身心《水滸後傳》第三十七回 徐神翁詩驗金鰲島 宋高宗駕困牡蠣灘

水滸後傳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水滸後傳

水滸後傳 - 第三十七回 徐神翁詩驗金鰲島 宋高宗駕困牡蠣灘

水滸後傳

第三十七回 徐神翁詩驗金鰲島 宋高宗駕困牡蠣灘

卻說大將軍李俊,因征戰多時,身心勞瘁,思量要與眾兄弟快樂,過了殘冬。

燕青抗言諫諍說道:「三島雖平,二十四島未盡稱伏。

必要逐島巡歷,好言撫一慰,使他懷德畏威,不敢倡亂,那時方得寧靖。

古人謂之一勞永逸。」

大將軍道:「兄弟之言甚是有理。」

即命文武十員,點三千兵,一百號戰船,製造八方十二神將,二十八宿鮮明旗幟,水磨盔甲,器械鋒利,建立了朱幡黃幄、皂纛白旄,與柴進、燕青、朱武、樂和、呼延灼、李應、花逢春、呼延鈺、徐晟、凌振,十二對金鼓,發了三個號炮開洋。

先到青霓島。

欒廷玉、扈成出來,迎接慰勞一番,把鐵羅漢三人首級遣人傳示東方五島。

那五島俱來降伏,進貢方物。

大將軍重賜段匹花紅,皆喜躍而去。

欒廷玉請大將軍並各位弟兄游鐵羅山、烏龍洞,宴飲一日。

開到釣魚島,朱仝、黃信出來迎接,將佘漏天首級傳示西面五島,亦來降貢,重賞而去。

朱仝獻上巴豕膽,留與安道全藥籠中備用。

也吃了一日酒,到釣魚台遊覽而去。

開洋轉北到白石島,關勝、楊林接入。

大將軍道:「這島果然奇巧,若無方明,怎生破得?」

重賜方明。

朱仝設宴,用香雪春送上大將軍和眾弟兄,都吃得酩酊。

北面五島亦盡來納款。

遂開船到金鰲島。

費保、高青相見,李大將軍道:「此島是我們創業根基,山川秀麗,城垣堅固,作暹羅之屏翰,恐你兩個兄弟料理不來,去傳王進、阮小七來同守。

王進老將知兵,住在國中,終是先輩,不可屈下。

阮小七慣習水戰。

四人在此,我無南顧之憂矣。」

登了城樓歎道:「若無中國弟兄來,幾被薩頭陀所害,可謂僥倖。」

費保請到廳上赴宴,南面五島亦來納款,撫勞而去。

話休絮煩。

正在飲酒,只見一個道士,羽衣竹冠,飄然而至。

花逢春見了,即出席而拜。

道士笑道:「駙馬還認得貧道麼?」

大將軍見他仙風道骨,請來上坐。

道士並不推遜,一坐下就吃了十大甌酒,只不用葷。

大將軍問及來歷,花逢春道:「春間馬國主到丹霞山遊觀,這位先生見國主氣色不利,叫隨他出家,不日必有奇禍。

留下四句偈,皆是不祥之語。

雖已應驗,只是猜不出。」

道士道:「有何難哉?『洚水為災』,洚水者,洪水也,『長年不永』,長年者壽也。

移洪字三點在壽字旁,不是共濤兩字麼?說他為災。

後面兩句不消解得,我方才到他墓上來。」

花逢春道:「若是國主當初隨了先生出家,可免得這禍麼?」

道士道:「仙家可以轉禍為福,自然可免,只是必不肯出家。

老病貧苦,身膺重罪的人,尚戀著浮生,豈能捨一國之尊,脫屣而去?反是貧道饒舌了。」

花逢春道:「那共濤安享富貴,何故行此悖逆、自取滅亡?」

道士道:「貪夫知利而不知害。

凡人打掃一片心田,乾乾淨淨,雖做強盜的,後來必有好處。

若妄想希圖王侯將相,必受顯戮。

這共濤與中國的蔡京、高俅一般品類,遺臭萬年。」

李俊暗想道:「這道士真有意思,這句說話打著我輩了。」

接口道:「如我弟子可隨先生出得家麼?」

道士仔細一看道:「你身上擔子還重,若是登來,可以卸得。」

大將軍道:「甚麼『登來』?」

道士道:「自有後驗。」

大將軍道:「先生可留仙馭,與公孫先生同住修煉。」

道上道:「公孫一清是我師侄,他方才祈雪祭風,太刻毒了。

飛昇之事,還隔一塵。」

見照壁粉飾得潔白,叫借筆硯一用。

花逢春捧過筆硯,道士捲起袍口,磨得墨濃,醮得筆飽,在壁上龍蛇飛動,揮下碗口大小的二十八字。

眾人一齊起身看道:

牡蠣灘邊一艇橫,夕陽西下待潮生。

與君不負登臨約,直向金鰲背上行。

後面又有四個小字「徐神翁題」。

眾人不解其意。

道士道:「明日有一大貴人到,自然曉得。」

向花逢春道:「香雪春還要用幾杯。」

花逢春道:「香雪春白石島所釀,不曾帶來,還隔五百里路,怎處?」

道士道:「借酒榼一用,貧道倒帶得在此。」

隨人抬到酒榼,道士把袖拂了一拂,開來滿榼香雪春。

斟上,其味無異。

又道:「有此美醞,但少鮮花時果。」

叫取大漆盤來,袖中摸出閩中楓亭驛中生的狀元紅荔支,剛剛是新摘下的,堆滿一盤,又向袖中擎出兩朵洛陽開的姚黃魏紫牡丹花,曉露未晞,插在筵上。

大笑道:「貧道窮家計,只此二物奉獻。」

剖開荔支,先奉一個與大將軍,香甘嫩一白,入口而化。

又剖開一個與燕青,說道:「比你駝牟岡進的青子,直待回味,怎如這荔支入口便甜,要青子回味,不能勾了。」

逐個面前奉上一個,自取大碗,吃上三碗香雪春,把手一招,空中飛下一隻白鶴,在席前清唳了數聲。

道士跨上鶴,指道:「貧道要到羅浮山看梅花,不得奉陪了。」

騰空而去。

眾人齊道:「真是神仙下降,可惜公孫先生不曾一會。」

倏忽不見,驚訝不已。

只見探事船報來說:「牡蠣灘上有宋朝皇帝被金國大將阿黑麻趕來,圍困甚急。」

柴進、燕青道:「我等原以忠義立國,親見中原陸沉,二帝蒙塵,只為越在草莽,不一操一兵一柄一,無可奈何。

今康王中興,又一旦顛蹶,到了這裡,豈可坐視不救。

現有兵將,雖眾寡不敵,金兵長子騎射,不習水戰,我們倘得一戰成功,送駕回朝,真千載奇功,名標青史,豈不美哉!」大將軍奮然道:「我李俊一介細微,蒙弟兄相助,成此事業,若坐視君父之難而不救援,是豺狼也。

雖肝腦塗地,亦所甘心。

望眾弟兄奮勇同心,共建大義。」

朱武道:「謀定而後戰。

可分兵三隊,到夜靜之時,使他不測多寡。

今日是箕水豹值日,晚間必有大風,將十支空船裝滿蘆柴,加上硝硫,乘他無備,好作火攻,可獲萬全。」

正說間,王進、阮小七到了。

大將軍太喜,即撥呼廷灼、柴進、呼延鈺、徐晟為一隊,王進、李應、阮小七、高青為一隊,自與朱武、燕青、費保、花逢春、凌振為一隊。

分撥已定,只等夜深進兵不題。

卻說高宗皇帝即位臨安,信任王潛善、黃伯彥、湯思退一班無謀宰相,專主和議。

斥罷李綱,張所、傅亮忠良之臣,汴京復失,兩淮不守。

被兀朮長一驅一直一入,攻破獨松關,高宗遂幸明州,下了海。

阿黑麻領一萬雄兵,直追至牡蠣灘,一團一團一圍定,以為唾手可取。

只是船到灘邊,便見兩條黃龍旋繞在御營上,風雨大作。

金兵害怕,不敢上岸。

高宗從駕的戰士盡皆敗沒,唯有羽林軍數百、文武內監十餘員而已,御膳已缺,正在危急之時。

夜至三更,李俊統三隊兵,先把火船推入金營。

忽起大風,各船一齊火起,凌振又裝大炮,振天打去。

呼延灼等大喊殺人,逢著便砍。

阿黑麻不知哪裡來的救兵,黑夜裡又不知多少,各船火發,先領一隊奔出外洋。

那金兵殺死的、燒死的、跳在海內的,不計其數。

阿黑麻領殘兵,不敢回明州,望登萊逃去。

呼延鈺、徐晟追上,拿得一個船、兩員將官、三十名金兵,解到中營發落。

高宗聽得炮聲不絕,火光沖天,心中驚怕,垂淚道想:「是金兵登岸了,不如自盡,免得受辱。」

侍臣奏道:「這喊聲,敢有救兵到了,在哪裡交戰。

聖上且請耐心。」

到天明,李俊等登岸,向羽林軍道:「我等是救駕的,金兵殺敗逃去,特來見駕。

煩為引奏。」

羽林軍報知,高宗驚喜不已,傳旨宣進。

李俊等奏道:「臣等介冑在身,不能行禮。

護駕來遲,有驚龍體,死罪死罪。」

高宗舉目觀看,都是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問道:「卿等是何人?救朕大難。」

李俊道:「臣等李俊是梁山泊宋江部下,蒙道君太上皇帝三次招安,欽差征服遼國,剿滅方臘,恩授官職。

蔡京、高休、童貫等嫉功妒能,假傳聖旨,頒賜藥酒鳩死宋江、盧俊義,又陷害臣等,故投海外暹羅國。

那國王馬賽真被一奸一臣共濤篡弒,國內無主。

軍民擁戴臣權勾當暹羅國事。

聞得陛下為阿黑麻所圍,臣等奮不顧身,特來救駕。」

高宗大喜,稱讚道:「朕久知宋江和卿等心懷忠義,為朝廷立功,一旦被一奸一臣所陷。

淵聖皇帝已將一奸一黨一誅戮。

今日朕家危難,又藉卿等相救,真是功垂竹帛,百世流芳。

可開出姓名,待朕還朝,沒於王事者,厚加褒贈,現在的顯罹官爵,胙土分茅。」

李俊等謝恩。

又奏道:「聞御膳匾乏,請聖駕幸臣駐紮之所,整頓兵馬,送聖駕還朝。」

高宗傳旨啟行,文武內監護從下船。

頃刻到了金鰲島,用十六人橋抬入公廳,李俊等換了朝服,高呼拜舞已畢,進上珍饌百盤。

文武內監另自管待,羽林軍各犒酒米。

高宗用罷御膳,笑道:「朕已絕糧一日矣,今得飽卿之德。」

回頭見照壁上之詩,大驚道:「此詩幾時題的?此間喚甚地名?」

李俊道:「此名金鰲島。

這首詩昨日有一道士,曰稱徐神翁,忽然而來,題了這詩。

臣等不解其意,他道:『明日有一大貴人到,自然曉得。

』」高宗恍然道:「事有前定,信不誣也。

朕在潛邸之時,遇一道士,口授這四句詩,說道:『他日自有應驗。

』不料隔了多年,來到此地。

人生都是前定,豈可任行一步。

原來這道士便是徐神翁。」

問:「此仙翁何在?待朕再叩前程。」

李俊把攝酒、獻牡丹花、鮮荔枝的奇異,及招下一鶴,騰空而去說了。

高宗道:「那仙翁何不暫停一日,使朕再問此後休咎。」

李俊道:「陛下已過大難,定然萬壽無疆。

今日是臘月二十八了,請聖駕暫幸暹羅國度歲,新正送行。」

高宗點首道:「軍旅倥惚,把歲序都忘了。

承卿款留,且過元旦。」

李俊先命花逢春、樂和歸去,整備待駕。

高宗張了御蓋,坐在大船上,見海氣澄清,群山青翠,喜動龍顏。

到了海口,樂和安排儀仗,結綵張幄,一路香花燈燭,鼓樂笙蕭,李俊多官俱是步行,引至金鑾殿,各官盡來朝見。

退朝到偏殿,唯有李俊、公孫勝、燕青三個陪侍。

高宗問公孫勝道:「昨日徐神翁到來,先生曾相會否?可知他來歷?」

公孫勝道:「臣不曾到金鰲島,無緣不能相遇。

他是蓬菜散仙,與先師羅真一人交往,正是師叔之禮。」

高宗道:「朕已厭棄塵勞,待欲修仙何如?」

公孫勝道:「天子與庶民不同,臨御六字,使人民安生樂業,便是正果了。

何必枯寂為事?太上道君極慕神仙之事,敬事林靈素。

因五欲未除,一寵一任群小,致海內崩裂,況林靈素是小有法術之人,貪圖富貴,廣收門下,恣為不法。

所以上天降禍。

必若徐神翁輩能超出世外,行雲無跡,才是真仙。」

燕青俯伏奏道:「微臣燕青曾於宣和二年上元之夜上廳行首李師師家,得觀太上道君皇帝,蒙賜御筆,赦臣萬死。

前年北狩在駝牟岡,臣到營中朝見,進黃柑十個,青子一百枚,又蒙欽賜紈扇一一柄一,題有詩句,特呈御覽。」

高宗接過,諷誦數回,潛然淚下,道:「朕被金兵搜一逼一,不敢去送龍駕。

卿能仗義若此,可謂國亂顯忠臣矣。

上皇手澤,卿可珍藏。」

仍付與燕青,叩頭謝道:「微臣有芻蕪之言,望陛下採納。

二帝蒙塵,中原陸沉,此千古創變也。

陛下天與人歸,繼續大統,海內父老,皆拭目以望中興。

陛下當枕戈達旦,以報父兄之仇,不可聽信庸人,狃於和議。

和議之計,金人以此愚我,奈何我以自愚也。

宗澤憤死,張所掣回,神京復失,兩准不守,致陛下為蹈險之行。

幸天地祖宗之靈,得以萬全。

陛下還朝,宜遠斥和議之臣,亟拔忠貞之士,則二聖可還,海字可復。

昧死陳情,伏望聖鑒。」

高宗道:「卿忠義過人,識見卓犖,朕銘在心,一歸朝,即相張浚、趙鼎矣。」

燕青拜謝而起。

高宗進了晚膳安寢。

次早是元旦,五鼓罷,設朝儀。

李俊先同文武眾官伺候。

堆起火城,焚檀沉降速,香氣氤氳,散於九霄。

丹墀下羽林軍肅列御仗,伐鼓鳴鑼。

高宗望北拜了二帝,簇擁升殿。

一時難得龍位,權坐了馬國主遺下的暹羅蜜犀鑲嵌龍文的白象牙一床一。

李俊率文武拜舞稱賀,暹羅國文武臣僚同耆民父老,亦皆朝賀畢。

馬賽真元妃蕭氏鳳冠霞帔,宮娥擁出來拜賀。

高宗傳旨平身。

朝駕已畢,各官俱散。

李俊就在金鑾殿設華筵,陳列寶玩,山珍海錯,無不畢具。

李俊親捧金盃,再拜上壽。

高宗賜坐陪宴,李俊、公孫勝、柴進、燕青四人謝恩就坐。

殿下奏樂,蠻女起舞。

高宗大悅,說道:「朕在臨安規模草創,朝駕賜宴,僅存大意。

不意今日此地反有此盛典,可謂中外一家,君臣同慶矣。」

李俊四人更番上壽,跪進香雪春。

高宗道:「此酒味醇而美,大稱朕懷。」

李俊奏道:「此酒名為香雪春,白石島所釀,飲多不醉,醉不傷神。

陛下還朝,當繼進奉。」

直宴到下午,盡歡而散,高宗道:「感卿等美意,欲要再留幾日,恐臣盼望,明日可送朕回朝。」

李俊道:「臣已準備船隻,擇初三是黃道出行吉日,決當送駕。」

高宗退到偏殿,又與公孫勝敘談道藏之法,不覺至晚。

次早呼延鈺、徐晟所拿金朝兩員將官,大將軍發監察御史裴宣勒取口供,原來就是趙良嗣、王朝恩投順金朝,後為嚮導。

裴宣將口供進上,高宗看了大怒,就舉御筆寫道:「趙良嗣構成邊釁,使二帝蒙塵,王朝恩權一奸一遺孽,追朕海上,大逆不道。

先打八十御棍,扭解回京,凌遲處死。

欽此。」

裴宣領了聖旨,花逢春叫帶進駙馬府,說與母親、姑一娘一知道:「王朝恩已帶來處杖了。」

花恭人、秦恭人都立大後堂親看。

樂和、樊瑞亦皆到來。

裴宣喚帶欽犯行杖,眾軍役鷹拿燕搶的摔在丹墀跪著,樂和道:「王宣慰,你可認得尹文和、花公子麼?怎的把宦家冰霜凜節命婦拿禁東樓,意欲何為?」

王朝恩見了,滿面羞慚,哀求道:「不干本犯之事,通是郭京指使,尹相公望乞寬恕。」

樂和道:「我原是梁山泊鐵叫子樂和,今為暹羅國參知政事。」

樊瑞道:「李大官人本是見我鬥法贏了,款我淨室,怎又聽信郭京狂言,要拿去解童貫!我土遁去了,又差兵捉公孫先生,與你有甚相干?我叫做混世魔王樊瑞,公孫先生現今與聖上談道哩。

那郭京投順金朝,作鄆城知縣,被我拿到還道村殺了。」

王朝恩道:「事已至此,悔之無及,還求樂大人開恩。」

樂和道:「你待我原不薄,只是你父子世受國恩,不思盡忠,反作金朝嚮導,來追聖駕!二位這事大錯了!也罷,叫取酒食來,二位兄吃些,好熬刑責。

這是先盡私情,後正國法。」

軍健便把黃袱繃起,高掇一精一臀一,架著朱紅棍子,一人跪數五棍,吆喝一聲,從半空打下,一棍一換,八十打了半日,趙良嗣、王朝恩打得皮開肉綻,死而復甦。

裴宣喝令上時帶出,樂和道:「今日才完得燕子磯一樁公案。」

花、秦二恭人稱快進去。

裴宣去復聖旨,不題。

到初三日,李俊整頓了大海鰍船,差文臣四員,是柴進、燕青、樂和、蕭讓;武將四員,是呼延灼、李應、孫立、徐晟,點二千兵護駕,又設筵席送行。

李俊跪進奏揭,高宗龍目一觀,開道:

夜光珠四顆,貓兒眼十粒,通天犀帶一圍,于闐玉帶一圍,珊瑚樹二枝(高三尺),瑪瑙盤一個(徑二尺),伽南香幾一座,西洋錦段十端,巴豕膽一枚,龍香劑十匣,竹鴆臘十瓶,香雪春百壇。

高宗道:「怎又貢此珍奇之物,叨荷多矣,卿可即真主暹羅國事,朕當命大臣繼敕命而來,善理國事。

文武諸臣,卿可承製封拜。

還有一說,那倭王貪得無厭,時常侵犯浙閩淮揚等界。

卿與高麗國王李誤共加防遏,毋使跳梁。」

李俊奏道:「三島倡亂,革鵬借兵,倭王命大將關白領一萬兵來,圍住暹羅城。

幸得公孫勝祈雪祭風,關白並倭兵盡皆僵凍而死,一個不還。

倭王懼怕,再不敢來了。

既承聖諭,當遣陪臣到高麗國,與李俁會議,設法防禦,使聖上再無外顧之憂。」

高宗命啟駕,李俊率文武多官步送到海邊,俯伏再拜。

高宗道:「卿國中寧靖,一來覲朕。」

李俊頓首泣謝道:「臣仰仗天威,鎮攝遐方,當年年進貢,三年一朝。

萬望善保聖躬,以副四海臣民之望。」

高宗下了船,柴進等八員皆辭大將軍登舟。

放了號炮開洋,只見雲端裡隱隱兩條黃龍,張牙舞爪,迤邐先行,起一陣和風,下幾點微雨,所謂雨師灑道,風伯掃塵也。

李俊等磬折立於海岸,望不見龍船,方乘馬而返。

眾人齊道:「聖天子有萬靈呵護,只看兩條黃龍亦護聖駕而去,我等存心忠義,得此一番救駕,亦可少盡臣子之職矣。」

正是:君臣同體鴻鈞轉,海岳澄清宇宙寧。

不知後面還有何事,且聽下回分解。

天特送高宗航海,作成李俊做好人。

趙良嗣、王朝恩可稱李俊功臣。

牡蠣灘救駕,李俊之幸,非高宗之幸也。

古來有意思人,偏有好題目做。

所謂茲乃天意,夫豈人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水滸後傳》古典俠義小說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卻說大將軍李俊,因征戰多時,身心《水滸後傳》第三十七回 徐神翁詩驗金鰲島 宋高宗駕困牡蠣灘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