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痛候腹痛者,由腑臟虛,寒冷之氣,客於腸胃、募原之間,《諸病源候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

諸病源候論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諸病源候論

諸病源候論 - 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

一、腹痛候

腹痛者,由腑臟虛,寒冷之氣,客於腸胃、募原之間,結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一交一爭相擊,故痛。

其有一陰一氣搏於一陰一經者,則腹痛而腸鳴,謂之寒中。

是一陽一氣不足,一陰一氣有餘者也。

診其寸口脈沉而緊,則腹痛。

尺脈緊,臍下痛。

脈沉遲,腹痛。

脈來觸觸者,少腹痛。

脈一陰一弦,則腹痛。

凡腹急痛,此裡之有病,其脈當沉。

若細而反浮大,故當愈矣。

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臂中所痛者,正偃臥,口鼻閉氣,腹痛,以意推之,想氣往至痛上,俱熱即愈。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腹中弦急切痛。

又云:正偃臥,以口徐徐納氣,以鼻出之。

除裡急。

飽食後嚥氣數十,令一溫一中;若氣寒者,使人乾嘔腹痛。

口納氣七十所,大振腹;嚥氣數十,兩手相摩,令熱,以摩腹,令氣下又云:偃臥,仰兩足、兩手,鼻納氣七息。

除腹中弦切痛。

二、久腹痛候

久腹痛者,臟腑虛而有寒,客於腹內,連滯不歇,發作有時。

發則腸鳴而腹絞痛,謂之寒中,是冷搏於一陰一經,令一陽一氣不足,一陰一氣有餘也。

寒中久痛不瘥,冷入於大腸,則變下痢。

所以然者,腸鳴氣虛故也,腸虛則洩,故變下痢也。

三、腹脹候

腹脹者,由一陽一氣外虛,一陰一氣內積故也。

一陽一氣外虛,受風冷邪氣;風冷,一陰一氣也。

冷積於腑臟之間不散,與脾氣相擁,虛則脹,故腹滿而氣微喘。

診其脈,右手寸口氣口以前,手一陽一明經也,脈浮為一陽一,按之牢強,謂之為實。

一陽一實者,病腹滿,氣喘嗽。

右手關上脈,足太一陰一經也,一陰一實者,病腹脹滿,煩擾不得臥也;關脈實,即腹滿響;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內,腹脹急,心內澹澹,食慾嘔逆;關脈浮,腹滿不欲食,脈浮為是虛滿。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少一陰一經。

沉者為一陰一,一陰一實者,病苦小腹滿。

左手尺中一陰一實者,腎實也,苦腹脹善鳴。

左手關後尺中脈浮為一陽一,一陽一實者,膀一胱實也,苦少腹滿,引腰痛。

脈來外澀者,為奔腹脹滿也,病苦腹滿而喘。

脈反滑利而沉,皆為逆,死不治。

腹脹脈浮者生,虛小者死。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坐,住心,卷兩手,發心向下,左右手搖臂,遞互欹身,盡膊勢,卷頭築肚,兩手衝脈至臍下,來去三七。

漸去腹脹肚急悶,食不消化。

又云:腹中苦脹,有寒,以口呼出氣,三十過止。

又云:若腹中滿,食飲苦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滿吐之,以便為故,不便復為之。

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伸腰,口納氣數十。

除腹滿、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病。

又云:兩手向身側一向,偏相極勢;發頂足,氣散下,欲似爛物解散。

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去來三七;始正身,前後轉動膊腰七。

去腹肚脹,膀一胱、腰脊臂冷,血脈急強,悸也。

又云:苦腹內滿,飲食善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復為。

又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

若腹內有氣脹,先須暖足,摩臍上下並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

始得左回右轉三七。

和氣如用,要用身內一百一十三法,回轉三百六十骨節,動脈搖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潤,臟腑均調,和氣在用。

頭動轉搖振,手氣向上,心氣向下,分明知去知來。

莫問平手、欹腰,轉身,摩氣,屈蹙迥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湧一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

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四、久腹脹候

久腹脹者,此由風冷邪氣在腹內不散,與臟腑相搏,脾虛故脹。

其脹不已,連滯停積,時瘥時發,則成久脹也。

久脹不已,則食不消而變下痢。

所以然者,脾胃為表裡,脾主消水谷,胃為水穀之海,脾虛,寒氣積久,脾氣衰弱,故食不消也。

而冷移入大腸,大腸為水谷糟粕之道路,虛而受冷,故變為痢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諸病源候論》古代醫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一、腹痛候腹痛者,由腑臟虛,寒冷之氣,客於腸胃、募原之間,《諸病源候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