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氏張嘉福宋惲房瓘孫生張嘉貞杜暹鄭虔崔圓韋氏唐平王《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

太平廣記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 - 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

韋氏 張嘉福 宋惲 房瓘 孫生 張嘉貞 杜暹 鄭虔 崔圓

韋 氏

唐平王誅逆韋。

崔日用將兵杜曲,誅諸韋略盡,繃子中嬰孩,亦捏殺之。

諸杜濫及者非一。

浮休子曰:「此逆韋之罪,疏族何辜?亦如冉閔殺一胡一 ,高鼻者橫死;董卓誅閹人,無須者狂戮。

死生命也。」

(出《朝野僉載》)

唐平王追殺叛逆的韋氏。

崔日用率兵到杜曲,把姓韋的幾乎都殺光了,就連搖籃裡的嬰孩也都被掐死。

在杜曲被濫殺的人不止一個。

浮休子說:「這是姓韋的罪過,與小孩有什麼關係。

就好像冉閔殺一胡一 人,鼻子高的人也遭慘死;董卓殺閹一黨一 ,沒長一胡一 子的也被枉殺。

死生真是命裡注定啊。」

張嘉福

唐逆韋之變,吏部尚書張嘉福河北道存撫使,至懷州武陟驛,有敕所至處斬之。

尋有敕放。

使人馬上昏睡,遲行一驛。

比至,已斬訖。

命非天乎?天非命乎?(出《朝野僉載》)

唐朝韋氏叛亂。

吏部尚書張嘉福兼河北道存撫使。

到了懷州武陟館驛。

有敕令來令在張嘉福所到之處斬首。

不一會兒又下敕令釋放。

使臣在馬上睡了一覺,晚行了一個驛站的路,等到使臣到了,張嘉福已被斬完。

命是天定呢?還是天不定命呢?

宋 惲

明皇在府之日,與絳州刺史宋宣遠兄惲有舊。

及登極之後,常憶之,欲用為官。

惲自知命薄,乃隱匿外州,緣親老歸侍。

至定鼎門外,逢一近臣。

其人入奏云:「適見宋惲。」

上喜,遂召入。

經十數年,每欲與官,即自知無祿,奏云:「若與惲官,是速微命。」

後因國子監丞杜幼奇除左贊善大夫,詔令隨例與一五品官,遂除右贊善大夫。

至夜卒。

(出《定命錄》)

明皇還在州府的時候,曾經和絳州刺史宋宣遠的哥哥宋惲有老一交一 情。

等到他登上皇位後,經常想念他,想要給他個官作。

宋惲自己知道自己命薄,就隱藏在外州,帶領自己的親屬老人回家侍奉。

有一天他在定鼎門外遇到了皇帝的一個近臣。

那人就進宮奏明皇上說:「我剛才見到宋惲了。」

皇上很高興,立刻召見。

皇上說:「經過十多年了,常常想給你個官作。」

宋惲回奏說:「我自知自己沒有祿相,如果讓我當官,就是很快地要我的小命。」

後來因為國子監丞杜幼奇升為左贊善大夫。

皇帝下詔隨貫例授予宋惲五品官。

升為右贊善大夫。

到了晚上就死了。

房 琯

開元中,房琯之宰盧氏也。

邢真一人和璞自太山來。

房瓘虛心禮敬,因與攜手閒步,不覺行數十里。

至夏谷村,遇一廢佛堂,松竹森映。

和璞坐松下,以杖叩地,令侍者掘深數尺。

得一瓶,瓶中皆是婁師德與永公書。

和璞笑謂曰:「省此乎?」

房遂洒然,方記其為僧時,永公即房之前身也。

和璞謂房曰:「君歿之時,必因食魚鱠。

既歿之後,當以梓木為棺。

然不得歿於君之私第,不處公館,不處玄壇佛寺,不處親友之家。」

其後譴於閬州,寄居州之紫極宮。

臥疾數日,使君忽具鱠,邀房於郡齋。

房亦欣然命駕。

食竟而歸,暴卒。

州主命攢櫝於宮中,棺得梓木為之。

(出《明皇雜錄》)

開元年間,房瓘任盧氏縣令。

邢真一人和璞從太山來。

房瓘虛心相待以禮相迎,並與和璞攜手並肩散步,不知不覺走了幾十里,到了一個夏谷村,遇到一個廢舊的佛堂。

這佛堂內松竹茂密,日映斑斕。

和璞坐在松樹下,用手杖敲著地,讓侍從的人挖地深達幾尺,挖到一瓶,瓶裡都是婁師德給永公的信。

和璞笑著對房瓘說:「你明白嗎?」

房瓘立刻顯出驚訝的樣子。

這才記起他當年當和尚時,永公就是房瓘的前任。

和璞對房瓘說:「你死的時候,一定是因為吃魚湯。

死了以後,應該用梓木為棺材。

然而不能死在你的家裡,也不死在你的府衙裡;還不死在寺院佛堂中,不死在親友的家裡。」

以後房瓘被派到閬州,寄住在閬州的紫極宮。

臥病在床 幾天了,閬州刺史忽然作了魚湯,邀請房瓘到郡齋赴宴,房瓘也很愉快地去了。

吃完回來,突然死了。

州主下令在紫極宮作了棺材,棺材是用梓木作的。

孫 生

開元末,杭州有孫生者,善相人。

因至睦州,郡守令遍相僚吏。

時房瓘為司戶,崔渙自萬年縣尉貶桐廬丞。

孫生曰:「二君位皆至台輔。

然房神器大寶,合在掌握中;崔後合為杭州刺史。

某雖不見,亦合蒙其恩惠。」

既而房以宰輔繼冊書自蜀往靈武授肅宗,崔後果為杭州刺史。

下車訪孫生,即已亡旬日矣,署其子為牙將,以粟帛賑恤其家。

唐朝開元末年,杭州有個叫孫生的人,很會給人相面。

有一次到了睦州,郡太守讓他給部下的僚吏們都相相面。

當時房瓘是司戶,崔渙從萬年縣的縣尉貶到桐廬縣作縣丞。

孫生說:「兩位的官職都可達到台輔,然而房瓘是棟樑之才,應該在皇帝的左右。

崔渙以後該當杭州刺史。

我雖然見不到,但也能領受到他的好處。」

不久,房瓘因為宰輔帶著冊書從蜀地到靈武的機會被肅宗授官,輔佐肅宗。

崔渙後來果然當上杭州刺史,於是他下車訪問孫生,但孫生已經死了十多天了。

就安排孫生的兒子當牙將,並拿了很多糧食布匹賑濟撫恤他的家屬。

張嘉貞

開元中,上急於為理,尤注意於宰輔,常欲用張嘉貞為相,而忘其名。

夜令中人持燭,於省中訪其直宿者誰。

(「誰」原作「諸」,據明抄本改。

)還奏中書侍郎韋抗。

上即令召入寢殿,上曰:「朕欲命一相,常記得風標為當時重臣,姓張而重名,今為北方侯伯,不欲訪左右。

旬曰念之,終忘其名,卿試言之。」

抗奏曰:「張齊丘今為朔方節度。」

上即令草詔。

仍令宮人持燭,抗跪於御前,援筆而成。

上甚稱其敏捷典麗,因促命寫詔,敕抗歸宿省中,上不解衣以待旦。

將降其詔書,夜漏未半。

忽有宮人復促抗入見。

上迎謂曰:「非張齊丘,乃太原節度張嘉貞。」

別命草詔,上謂抗曰:「誰朕志先定,可以言命矣。

適朕因閱近日大臣章疏,首舉一通,乃嘉貞表也。

因此洒然,方記得其名。

此亦天啟,非人事也。」

上嘉其得人,復歎用捨如有人主張。

(出《明皇雜錄》)

唐朝開元年間,皇上急於治理朝政,更注意宰相的人選。

常常想用張嘉貞為宰相但忘了他的名字。

夜間讓宮人持著蠟燭,在各省裡尋找今天值宿的是誰。

回奏說是中書侍郎韋抗值班。

皇上馬上召韋抗進寢殿。

皇上說:「我想任命一個宰相,常常記得他的舉止風采是個重要大臣,這個人姓張名是兩個字,現在是北方的侯伯。

我不想訪問左右文武大臣,這十多天常常想,但還是沒想起他的姓名,你說說看是誰?」

韋抗回奏說:「張齊丘現在是北方節度使。」

皇上就讓他草擬詔書,仍然讓宮人拿著蠟燭。

韋抗跪在皇帝面前,提筆而成。

皇上很稱讚他才思敏捷,寫得規範漂亮。

因此急著讓他寫詔書,又讓他回到省中睡覺。

皇上不解衣睡覺只等天亮就將下詔書。

還不到一個時辰,忽然有個宮中人又催促韋抗入宮見皇帝。

皇上迎著他說:「不是張齊丘,是太原節度張嘉貞。」

又另寫了個草詔。

皇上又對韋抗說:「我心裡考慮先定下來的,可以說是命啊!剛才我翻閱近幾天大臣們的奏疏,拿起來的第一卷,就是張嘉貞的上表,因此而驚訝,才記得他的姓名,這也是上天啟發我,並不是人為啊!」皇上很稱讚他得到了人才,又感歎任用和捨棄好像鬼使神差似的。

杜 暹

杜暹幼時,曾自蒲津濟河。

河流湍急。

時入舟者眾,舟人已解纜。

岸上有一老人,呼杜秀才可暫下,其言極苦。

暹不得已往見,與語久之。

船人待暹不至,棄袱於岸便發。

暹與老人一交一 言未盡,顧視船去,意甚恨恨。

是日風急浪粗,忽見水中有數十手攀船沒。

徒侶皆死,唯暹獲存。

老人謂暹曰:「子卿業貴極,故來相救。」

言終不見。

暹後累遷至公卿。

(出《廣異記》)

杜暹年幼時,曾從蒲津過河,河流水勢湍急。

當時上船的人很多。

撐船的人已經解開纜繩,這時岸上有一個老人招呼:「杜秀才可暫時下來!」老人特別誠懇反覆要求,杜暹沒辦法只好下船走過來,同老人說了很長時間。

船上的人等杜暹等得不耐煩了,把他的包袱扔到岸上便開船了。

杜暹和老人一交一 談還沒完,回頭看船已經開走了,心裡挺恨這個老人。

那天風急浪大,忽然發現水中有幾十隻手攀船,船被弄翻沉沒,同伴們都死了,只有杜暹活著。

老人對杜暹說:「您的事業貴重得很,所以才來相救。」

說完就不見了。

杜暹後來多次陞遷直到公卿。

鄭 虔

開元二十五年,鄭虔為廣文博士。

有鄭相如者,年五十餘,自隴右來應明經,以從子謁虔。

虔待之無異禮。

他日復謁,禮亦如之。

相如因謂虔曰:「叔父頗知某之能否?夫子云:『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某亦庶幾於此。

若存孔門,未敢鄰於顏子,如言偃、子夏之徒,固無所讓。」

虔大異之,因詰所驗,其應如響。

虔乃杜門,累日與言狎。

因謂之曰:「若然,君何不早為進取,而遲暮如是?」

相如曰:「某來歲方合成名,所以不預來者,時未至耳。」

虔曰:「君當為何官?」

曰:「後七年,選授衢州信安縣尉。

秩滿當年。」

虔曰:「吾之後事,可得聞乎?」

曰:「自此五年,國家當改年號。

又十五年,大盜起幽薊,叔父此時當被玷污。

如能赤誠向國,即可以遷謫,不爾,非所料矣。」

明年春,相如果明經及第。

後七年,調改衢州信安尉。

將之官,告以永訣,涕泣為別。

後三年,有考使來,虔問相知存否,曰:「替後數月,暴終於佛寺。」

至二十九年,改天寶。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亂東都,遣偽署西京留守張通儒至長安,驅朝官就東洛。

虔至東都,偽署水部郎中。

乃思相如之言,佯中風疾,求攝市令以自污,而亦潛有章疏上。

肅宗即位靈武,其年東京平,令三司以按受逆命者罪。

虔以心不附賊,貶一溫一 州司戶而卒。

(出《前定錄》)

唐開元二十五年。

鄭虔為廣文博士,有個叫鄭相如的,五十多歲了,從隴南來應明經科考,以侄子的身份拜謁鄭虔,鄭虔待他也沒有特殊的禮節,另一天再拜謁,禮節也同前次相同。

相如因此對鄭虔說:「叔父知道我能考中嗎?夫子說:『那有能繼承周朝的,即使百代也是可以預見的。

』我雖然現在是平民百姓,若是孔門還在,不敢和顏子比,但要說偃、子夏那些人,我還是不比他們差。」

鄭虔很驚異,就詢問他會有什麼應驗。

他回答得很痛快。

鄭虔於是閉門謝客,整天和他談話很投機。

趁機對他說:「若像你說的那樣,你為什麼不早點科考而求進取,到這麼晚了才參加科考?」

相如說:「我來年才該成名。

所以才不早來,是因為時間沒到罷了。」

鄭虔說:「你該當什麼官呢?」

相如說:「後七年,將被選授衢州信安縣尉,到第十年就該死了。」

鄭虔說:「我今後的事,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相如說:「從這以後五年,國家將改年號,再過十五年,在幽薊一帶將起大盜,叔父您這時也要被玷污,如果能對國家忠心赤誠,還可以遷謫,不然,就不是我所預料的了。」

第二年春天,相如果然考中。

以後七年,調動改任為衢州信安縣尉,即將去赴任時,來告訴鄭虔將永遠訣別了,然後就流淚告別了。

三年以後,有個考察使來,鄭虔問相如還在不在了?那人說,「上任後幾個月,得急病死在佛寺。」

到開元二十九年,改年號為天寶。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在東都叛亂,派偽署官西京留守張通儒到長安,驅逐唐朝的官員到東都洛一陽一。

鄭虔到了東都,作了偽署水部郎中,他想到相如的話,假裝瘋顛,要求把他拉到街市上讓他自己弄污自己。

但又偷偷有奏疏上奏皇上,肅宗在靈武即位,那年東京也已平息叛亂,命令三司以法律審理叛亂的人的罪行。

鄭虔因為身在敵營而心不附合叛賊,被貶職作一溫一 州司戶後死了。

崔 圓

崔相國圓,少貧賤落拓,家於一江一 淮間。

表丈人李彥允為刑部尚書。

崔公自南方至京,候謁,將求小職。

李公處於學院,與子弟肄業,然待之蔑如也。

一夜 ,李公夢身被桎梏,其輩三二百人,為兵杖所擁,入大府署,至廳所,皆以姓名唱入,見一紫衣人據案,彥允視之,乃崔公也,遂於階下哀叫請命。

紫衣笑曰:「且收禁。」

驚覺甚駭異,語於夫人。

夫人曰:「(原本無「曰」字,據明抄本補。

)「宜厚待之,安知無應乎!」自此優禮日加,置於別院,會食中堂。

數月,崔公請出,將求職於一江一 南。

李公及夫人因具盛饌,兒女悉坐。

食罷,崔公拜謝曰:「恩慈如此,不如何以報效?某每度過分,未測其故。

願丈人示之。」

李公笑而不為答。

夫人曰:「親表侄與子無異,但慮不足,亦何有恩慈之事。」

李公起,夫人因謂曰:「賢丈人昨有異夢,郎君必貴。

他日丈人迍難,事在郎君,能特達免之乎?」

崔公曰:「安有是也?」

李公至,復重言之。

崔公踧踖而已,不復致詞。

李公云:「一江一 淮路遠,非求進之所。

某素熟楊司空,以奉托。」

時國忠以宰相領西川節度,崔既謁見,甚為楊所禮,乃奏崔公為節度巡官,知留後事。

發日,李公厚以金帛贈送。

至西川,未一歲,遇安祿山反亂。

玄宗播遷,遂為節度使,旬日拜相。

時京城初克復,協從偽官陳希烈等並為誅夷。

彥允在數中,既議罪。

崔公為中書令,詳決之,果盡以兵仗圍入,具姓名唱過,判雲准法。

至李公,乃呼曰:「相公記昔年之夢否?」

崔公頷之,遂判收禁。

既罷,具表其事,因請以官贖彥允之罪。

肅宗許之,特詔免死,流嶺外。

(出《逸史》)

宰相崔圓,少年時代家境貧寒,落迫江湖。

家住在一江一 淮一帶。

他的表丈人叫李彥允是刑部尚書。

崔圓從南方來到京城,等候拜見李彥允,準備讓他給謀求個小職務。

李彥允當時在學院裡正與學生們研一習一 功業,對待崔圓很蔑視。

一天晚上,李彥允作了一個夢,夢到自己被戴上刑具,有二三百個士兵簇擁著他來到一個大官府裡,到了大廳前面,都高聲念著姓名傳呼進去,只見一個穿紫袍的人坐在案前,李彥允一看,原來是崔圓。

於是就在台階下哀聲大叫饒命。

穿紫袍的人笑著說:「先關押起來。」

驚醒後又奇怪又害怕,告訴了夫人。

夫人說:「應該好好招待他,怎麼知道不應驗呢?」

從此以後對待崔圓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讓他到另一個院落裡住下來,每天都在中堂請他吃飯。

住了幾個月,崔圓請求離開,說要到一江一 南一帶找個職務。

李彥允和夫人趁這個機會準備了豐盛的宴席,讓全家兒女一塊兒坐陪。

吃完飯,崔圓拜謝說:「您對我恩重如此,真不知道怎麼感謝才好,將來怎麼報答呢?我常想,這樣是不是有點過分了,不知道什麼原因,請丈人明白地說出來。」

李彥允只是笑不回答。

夫人說:「親表侄和自己的兒子一樣,只怕招待不周,有什麼恩惠呀、慈愛的事。」

李彥允這時起來上廁所,夫人趁機說:「你的好丈人昨天作了一個怪夢,說你將來一定會當大官,以後說不定什麼時候你丈人受困遭難,事情在你的管轄範圍內,能不能網開一面,給予減免呢?」

崔圓說:「哪能有那樣的事!」李彥允回來,重複說了夫人的話,崔圓慌恐不安,手足無措,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李彥允說:「一江一 淮離這裡太遠,並且也是謀求上進的地方,我平常和楊司空較熟,我已經托付他了,到他那裡謀個職務吧。」

當時楊國忠以宰相銜領西川節度使。

崔圓前去拜見,楊國忠很看重他,就奏明皇上任命崔圓為節度巡官,並掌管留後事。

臨上任那天,李彥允又送給他很多錢財。

到西川還不到一年,正趕上安祿山造反,玄宗遷都,就讓崔圓當了節度使。

又過十多天,拜為宰相。

當時京城剛剛收復,投降安祿山的官員陳希烈等人一起都應該被誅殺,李彥允也在其中,已經定罪,崔圓那時是中書令,詳細審定,真的全都派兵包圍捉了起來,全都過點了姓名,宣判按法治罪。

點到李彥允,李彥允高呼:「宰相記得當年的夢嗎?」

崔圓點了點頭,然後就判先關押起來。

事過之後,崔圓上表奏明其事,並請求拿自己的官職贖李彥允的罪過。

肅宗批准了表奏,特別下了詔書免除李彥允的死罪,流放到嶺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廣記》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韋氏張嘉福宋惲房瓘孫生張嘉貞杜暹鄭虔崔圓韋氏唐平王《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