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書白話文
張岱傳
張岱字景山,是吳郡吳縣人。
祖父張敞,晉時曾任度支尚書,父親張茂度,宋朝時任金紫光祿大夫。
張岱少時與其兄太子中舍人張寅、新安太守張鏡、征北將軍張永、其弟廣州刺史張辨都很知名,號稱「張氏五龍」。
張鏡少時與光祿大夫顏延之做鄰居,顏延之高談闊論痛飲美酒,喧呼不休;而張鏡靜靜地不大聲說話。
後來顏延之在籬邊聽見他和客人說話,拿個胡一床一坐籬邊靜聽,聽他辭義清玄,顏延之心服,對賓客說:「那邊有個人物啊。」
從此不再痛飲大嚷。
張寅、張鏡名氣最大,張永、張辨、張岱不及。
郡裡薦舉張岱為上計掾,沒成行,州里聘他為從事。
後來遷任南平王右軍主簿,尚書水部郎。
出京補東遷縣令。
當時殷沖為政吳興,對人說:「張東遷家貧需奉養,因此暫時棲身小邑。
但是名聲才能已經顯露,終當大有前途。」
隨王劉誕在會稽起義,任用張岱為建威將軍、輔國長史,行縣事。
事平後,張岱任司徒左西曹。
他母親八十歲了,任職期未滿,張岱便離職回去奉養,有司因張岱違反制度,想要懲罰他,宋孝武帝說:「看過失可知他的仁,不要追究了。」
後來他先後遷任撫軍諮議參軍,領山陰令,他處理公事嫻熟明白。
巴陵王劉休若任北徐州刺史時,還沒能親理政事,任張岱為冠軍諮議參軍,領彭城太守,行府、州、國事。
後來臨海王為征虜將軍廣州刺史,豫章王為車騎將軍揚州刺史,晉安王為征虜將軍南兗州刺史,張岱歷任三府諮議、三王行一事,和典簽主帥共事,辦事成功,關係融洽。
有人對張岱說:「主王年幼,管事的又很多,而你總能調和公私關係,是怎樣做到的?」
張岱說:「古人說一心可以事奉百君。
我為政端正公平,以禮待物,不好的事自然不會發生。
政事的清明昏暗長長短短,更是才能大小的體現啊。」
還都任黃門郎,遷任驃騎長史,領廣陵太守。
新安王劉子鸞非常受一寵一因而被任為南徐州刺史,又把吳郡劃給南徐州。
帝嚴格挑選僚佐。
孝武帝召見張岱對他說:「卿美譽一直很高,且資宦已經很多了。
現在欲讓卿作子鸞別駕,總管刺史之事,不要說屈才,最終會讓你大展身手。」
孝武帝駕崩後,張岱遷任吏部郎。
明帝執政初期,四方造反。
明帝因張岱幹練可靠,任他為持節、督西豫州諸軍事、輔國將軍,西豫州刺史。
不久移任冠軍將軍、北徐州刺史、都督北討諸軍事,都沒去到官。
泰始末年,任吳興太守。
元徽年間(473~477),遷任使持節、督益、寧二州軍事、冠軍將軍、益州刺史。
數年間,益州被治理得社會安定。
又調任侍中,領長水校尉,度支尚書,領左軍,升任吏部尚書。
王儉當時任吏部郎,時時專斷吏部的事,張岱每每和他意見不一致,後來王儉做了宰相,以此對岱頗不友好。
其兄之子張環、弟張恕,誅殺吳郡太守劉遐。
太祖欲使張恕為南齊書政晉陵郡,張岱說:「張恕不宜從政,美錦不宜濫裁。」
太祖說:「張恕的為人我很清楚。
並且又和張環立了同樣的大功,自當有賞。」
張岱說:「如果因家貧賞賜俸祿,這另當別論;若說因功勳而獲此任,這是臣家門之恥。」
不久張岱加任散騎常侍。
建元元年(479),出京任左將軍、吳郡太守。
太祖知張岱歷任官職都很清廉正直,到郡裡不久,親筆下敕給張岱說:「吳郡乃是大郡,責任重大,因此不想再換別人,但總管的軍事政務很繁多,應當名符其實,現任命卿為護軍。」
加給事中。
張岱拜官完畢,朝廷詔命他以家為府。
張岱向朝廷報告自己的病情。
第二年,遷任金紫光祿大夫,領鄱陽王師。
世祖即位,又任張岱為散騎常侍、吳興太守,俸祿待遇級別為二千石。
張岱晚年在吳興,更以寬厚仁恕著名。
遷任使持節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後將軍、南兗州刺史,常侍如故。
未拜官,亡故。
其時七十一歲。
張岱當初有遺命,將家財分封於箱子裡,隨家業的增減而有所改變,如此執行十幾年。
追贈本官,謚號「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