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外國專家、學者評論說:鳳箏是中國《千古之謎》風箏的發明權應該歸誰?

千古之謎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千古之謎

千古之謎 - 風箏的發明權應該歸誰?

千古之謎

風箏的發明權應該歸誰?

不少外國專家、學者評論說:鳳箏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世界科技》一書中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中明確記載:「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這充分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作風箏的國家。

國外多以「飛唐」、「飛龍」譽之。

風箏,是一種以線牽拉,借助風力升空的玩具,我國北方稱為「紙鳶」,南方稱為「鷂子」。

後來不斷改進,在紙鳶頭上裝有竹笛或琴弦,微風一吹,便發出古箏奏鳴之音,悅耳動聽,由此得名為「風箏」。

每到一陽一春三月,風箏高放,五彩繽紛,裊裊飄搖,猶如只只輕一盈的蝴蝶、振翅的小鳥在空中爭奇鬥艷,情景十分有趣。

魯迅先生在《風箏》一文中曾對鄉村放風箏時的情景作了一番具體描寫:「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

……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都吐蕾,和孩子們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

不久前,在上海中山公園舉行的首屆民俗風情遊藝會的中央廣場上空,幾十隻凌雲高越、各帶巧思的濰坊風箏,組成了一幅絢麗多姿、光彩奪目的美麗圖景。

的確,在氣候宜人的春秋佳日,雲淡風輕,人們到郊外曠野去放自己製作的各種各樣的風箏,眼看它隨風扶搖,高入雲霄,不僅是一種賞心樂事,也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

如同許多古老的文化成果一樣,風箏首先出現在中國大地的天空上,且問世年代久遠。

那麼,風箏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其發明權應該歸誰呢?這是一個眾說紛壇的問題。

據考證,紙鳶的前身是木鳶,其實是古人所製造的早期飛行器。

可惜這種技藝久巳失傳,古籍上只有片斷的記載。

有人認為,最早發明風箏的是春秋戰國時的魯班。

《墨子。

魯問》篇說:「今輸子(即魯班)削竹木以為鵲(象鷹一樣的風箏)。

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淮南子。

齊俗》稱:「魯般(班)墨子,以木為鳶而飛之,三日不集」,再次肯定了這種說法。

《鴻書》則更明確地記載道:春秋時期,魯國欲攻打宋國,於是「公輸般為木鳶以窺宋城」。

《意林》卷三也說:「魯班刻木鳶,飛三日不下」。

《抱朴子。

釋滯》也道:「公輸飛木之翩翱。」

所謂「木」就是「木鳶」的同義詞。

可見,如果把木鳶作為中國最早的風箏來看的話,那麼,魯班不僅是中國木工的創始人,而且還是最早製作中國風箏的先驅者。

從風箏的產生過程來看,遠在古代,人類就嚮往著飛上天空,嚮往著掙脫一切羈絆的自一由,因而也產生了許多充滿幻想的美麗的故事,木鳶的出現正是這種幻想的產兒。

從魯班當時的特殊地位看,以他的手藝是極有可能製作出木鳶這類原始的飛行器的。

也有學者指出,「鵲」與「鳶」有別,說魯班作「木鳶」不可信。

據古文獻考證,世界上第一隻風箏是墨子製作的。

《墨子》說:「斫本為鷂,三年而成,蜚(飛)一日而敗」;《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這「鷂」、「鳶」方是中國風箏之雛型。

不少專家對此指出,把「木鳶」說成是最早的風箏。

實乃千古錯案。

「木鳶「是用木頭製作的靠滑翔前進的鳥形飛行器,而風箏則是用紙糊以牽引為動力的飛行器。

據此,他們認為風箏實由漢初名將韓信所發明。

根據是:(1)宋高承《事物紀原》記載說:「紙鳶俗渭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

高祖之征陳豨也(公元前196年),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官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官中也。

「(2)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亦有同樣記載。

又傳劉邦與項羽決戰時,韓信率大軍圍楚軍於垓下,日夜趕製了一隻風箏,派一個身輕的人坐在上面。

乘著夜風悄然來到楚官上空,唱起了淒涼哀婉的楚歌,致使楚兵思鄉心切,軍無鬥志,最後一敗塗地。

這些傳說雖不可盡信。

但以紙作風箏在漢朝就已出現,卻是可能的。

若此,則風箏的發明權就該歸韓信所有了。

有人指出,古籍所記韓信製作「紙鳶」的文字中都未提到用繩子牽引這個關鍵問題,因而很難說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

五代的李鄴剖篾扎架,糊紙引線,方最早發明了風箏。

《詢芻錄》說:「紙鳶又名風鳶。

初五代漢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者以竹為笛,使風人作聲,如箏鳴,俗呼風箏。」

朗瑛的《七修類稿》也載:「紙鳶本五代漢隱帝與李鄴所造,為宮中之戲者。」

這都證明,風箏的真正發明者為五代的李鄴。

其實,這種風箏的首創下延到五代十國的觀點,恐怕是不確切的,因為遠在南北朝時期的蕭梁時代,風箏就已經使用於軍事方面了。

據《獨異志》記載:「梁武太清三年,侯景圍台城,簡文縛紙鳶,飛空告急於外。」

這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候景帶兵圍困粱武帝於台城,軍事謀土羊侃給梁武帝想出了一個妙法:在城裡放風箏,把討救兵的告急文書通過空中的風箏送了出來。

不久,援兵趕到,梁武帝才被救出重圍。

而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年,這比五代十國時的李鄴要早整整四個世紀。

其實,至少在唐代,風箏不僅用於軍事,也成了人們娛樂的高級玩具。

風箏上不僅裝有弦或笛,有的還把明亮豪華的燈籠帶上夜空,那景致無疑是很動人的。

從上面的證據來看,說五代的李鄴發明了風箏是不確切的,它的真正發明者是誰,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

大約在18世紀中葉,風箏傳到了國外,並和不少國外著名科學家結下了緣分。

1752年,美國的富蘭克林,在雷雨到來時,利用風箏證實了雷電原是雲層中的放電現象,從而揭守了雷電的奧秘,使風箏為科技史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天津風箏藝人魏無素製作的彩繪風箏,榮獲了金質獎章。

第二年,北京巧手哈長英製作的花式風箏,也獲得了銀質獎章。

北京風箏藝術公司的費寶齡所研製的蝴蝶、燕子、齊天大聖等風箏,曾先後在20多個國家展出,受到了國際行家的讚美和好評。

天津著名的楊柳青風箏廠生產的200多種產品,已遠銷英、美、法以及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我國最大的風箏產地——濰坊所生產的各類特色風箏,更是在國內外市場上走俏。

我國古老的風箏,現已風一靡一全球,當今不少國家興起了「風箏熱」。

法國與我國電一影工作者還曾合作拍攝過一部電一影,片名就叫《風箏》,風箏已經成為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了。

另外。

國外現在還盛行「乘風箏飛行」的體育項目:運動員手攀風箏,腳踏滑板,佇立水面,向前快速滑行。

目前,包括風箏的發明權是誰等問題在內的有關風箏藝術的探討,正吸引著眾多的中外學者和一般市民,相信風箏的發明時間、創始人等問題,不久將被徹底弄清。

(俞奭勳)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千古之謎》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不少外國專家、學者評論說:鳳箏是中國《千古之謎》風箏的發明權應該歸誰?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