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詼諧利口若懸河,術秘機深識見多《禪真逸史》第06回 說風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

禪真逸史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禪真逸史

禪真逸史 - 第06回 說風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

禪真逸史

第06回 說風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

詩曰:

詼諧利口若懸河,術秘機深識見多。

活計擺成花粉陣,芳名播滿而春窩。

甜言蜜語如鋪錦,送暖偷寒假擲梭。

古誡諄諄人莫悟,至今猶說重尼婆。

話說鍾守淨正坐在禪椅上納悶,見趙尼姑來到,便問道:「趙菩薩許久不見,今日方來望我?」

趙蜜嘴蹙著眉頭道:「我的爺爺,誰知道你染成這等貴恙?若早知道時,忙殺也偷一霎兒工夫來問安,這是老身多罪了。

若果實知道不來望你呵,阿彌陀佛,我頂門上就生個盤子大的發背。」

鍾守淨笑道:「但你講話就脫空,頂門上可生發背哩?媽媽,你是個貴冗的人,我怎的怪你。

向來尊體健麼?」

趙蜜嘴道:「靠佛爺洪福,老身卻也窮健。

如今貴恙有幾時了?恁地面一皮黃黃的,瘦做這般模樣。」

鍾守淨道:「從正月裡得了賤恙,淹淹纏纏,直到如今不得脫體。」

趙蜜嘴道:「我的佛呀,怕少了錢,少了鈔?怎麼不接個醫人療治?」

鍾守淨道:「名醫也延過十餘人,並不見一些應效。

只落得脾胃燙壞了,因此久不服藥。」

趙蜜嘴道:「自古養病如養虎,輕時不治,重則難醫。

還須另請良醫調治便好。」

鍾守淨歎口氣道:「我這病體,不爭這兩個時醫便醫得好的,縱使扁鵲重生,盧醫再世,亦恐勞而無功。」

趙蜜嘴道:「佛爺,怎地就講這沒脊骨的話?你正在青春年少,又不是七十人十歲的人,怎的便醫不好?還自耐煩調理則個。」

鍾守淨道:「我這一種心病,比諸病不同,不要說吃藥無效,便是眾醫生診脈時,先不對症了,故此難療。」

趙蜜嘴口中不說,心下思量:「這個和尚話語來得蹺蹊。

什麼一種心病,其中必有緣故。」

又問道:「貴恙若說是心病,這病源區人那裡參得透?昔日染病之初,還是受風寒起的,嘔氣起的,傷飲食起的,憂愁思慮起的,辛苦起的?病有根源,佛爺必自省得。

自古明醫暗卜,必須對醫人說明了起病根由,方好服藥,自然有效。」

鍾守淨又歎口氣道:「說他怎地?」

趙蜜嘴哈哈地笑道:「佛爺只管諱疾忌醫,那個是你肚裡的蛔蟲?」

有詩為證:

老嫗專能說短長,致令災禍起蕭牆。

閨中若聽三姑語,貞烈能教變不良 。

鍾守淨道:「我這病症,難對人言。

你是我的意人,講與你諒亦無妨。

從正月元宵夜間,得一奇夢,忽然驚醒,自此以後,漸覺精神恍惚,情緒不寧,就如失魂的一般。

飲食無味,夢魂顛倒,更是一樣心疼,最不可當。

常是虛寒乍熱,口渴心煩。

日間猶可,夜裡最難。

今將兩月,漸加沉重,只恐多是不濟了。」

趙婆聽罷,搖著頭道:「古怪,古怪,這病體應了一句話道:『心病還將心藥醫。

』我是個不識字的郎中,不診脈的醫士。」

附耳低言道:「佛爺,你這症候,有一個陰人纏擾,故此日輕夜重。

若要病痊,除非服那一貼藥才好哩。

我這猜何如,快對我講。

待我替你尋這個一胡一 子郎中。」

鍾守淨道:「休得取笑。」

趙蜜嘴道:「取笑取笑,各人肚裡心照。

佛爺體要瞞我。

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我當初丈夫初歿,得一奇疾,與你貴恙不差分毫。

病了半年,懨懨將絕,畢竟也去尋了一條活路,救得性命。

我趙婆不是誇口說,憑你說風情,作說客,結姻親,做買賣,踢天弄地,架虛造謊,天下疑難的事經我手,不怕他不成。

自有千般本事,只是手中沒了錢,被人鄙賤,故此動掉不得。

一向承住持爺厚意,賀錢送米,不知受了多少深思,未有絲毫報答。

設若用著老身,雖生人頭、活人膽,也會取將來。」

鍾守淨滿腔心事,被趙婆一言道著,點醒了念頭,心裡熱雜雜的,把嘴一呶,叫行童點茶。

行童自去廚房裡燒茶去了。

鍾守淨起身,關上房門,紅著臉,將趙婆納在一交一 椅上,雙膝跪下。

趙婆失驚道:「我的爺老子,我只可請醫,年紀老了,做不得醫人了。」

慌忙雙手扶起鍾寺淨來。

守淨道:「待小僧拜了乾娘,然後敢講。」

趙蜜嘴笑道:「休要如此。

尊體不健,有話但講,果有著得力處,無不盡心。

事成之後,拜亦未遲。」

把鍾守淨拖起來,納在椅上。

守淨道:「適才幹娘所說,句句鑽著我的心,如今瞞不過了。

正月十三那日在東廳裡,和一夥道友正講佛法,只見一個女人,立在人叢後聽講。

生得十分美貌,粉膩膩一個俏臉兒筍纖纖一雙玉手兒,身材窈窕,性格一溫一 柔。

那一雙翹尖尖小腳兒,更是愛殺人,儼然活觀音出現。

臨去時頻以秋波送情,一時心動難制,這也只索罷了。

過了兩日,正值元宵之夜,我見今年燈盛,隨著一個行童,到大街三市看玩。

不想回來夜深,抄路打從後牆小巷裡過,忽見這個冤家,立在門首竹簾邊看月。

我已走過了,心中不捨,以借燈為由,回步在簾外細看半晌,月下更是俊俏得緊。

回到寺中,越發難過,一夜 睡不著。

捱到五更,方才合眼,夢見冤家來寺許願。

講道:『我是田中有稻側半初,人下小小是阿一奴一,寒頭貝尾王點污,出沉帝主為丈夫。

』我不解其意,誘到房中調戲他,正在妙處,被一個紅臉頭陀瞧破,鬧將醒來,出了一身冷汗,心中耿耿不樂。

自此得病,直到於今,不知他夢中四句是何解說。

小僧也不思量這塊天鵝肉吃,只求得見一面,講句知心話兒,死也甘心。」

趙蜜嘴聽罷,瞑著眼道:「好個出家人,要思量幹這沒天理的勾當。

我若替你圖謀,連老身也要落阿鼻地獄。

快體指望,老身那裡耐煩管這等閒事,撤開撒開!」怞身就走。

鍾守淨慌了,將衣袖一把扯住,哀求道:「媽媽,你方才說的十能九會,許了小僧,故訴衷腸。

你若不許小僧時,小僧也不敢央煩乾娘了。

若恁地變卦,真真害殺我也。」

趙蜜嘴笑道:「且不要慌,我假唬你一唬,就如此慌慌張張。

若要與那活兒成就時,他必有許多做作,或打或罵,假怒佯嗔,都是有的。

像你這樣膽怯,怎能成事?自古說:色膽大如天。

若要幹這事,須是膽包著身方才好。

我已思量定了,這女人宿緣有在,夢中那四句話,正合著這個人。

住持與他前緣宿分,故此夢裡洩漏真情。」

鍾守淨見他說話有些來歷,連忙跪下求告道:「乾娘,你且猜是兀誰,待小僧快活則個。

若果有門路,我小僧可是辜負乾娘的人?」

趙婆攙起道:「我是猜詩謎的慣家。

你若叫別人猜,十年也猜不出,須是我一猜就著。

他夢中對你道:『田中有稻側半初,人下小小是阿一奴一。

』這兩句是拆白的話,講出他那姓來。

田中有稻是禾字,側半初是側邊加半個初字,人下小小是囗字,湊完成卻不是個黎字?他與你講道他姓黎。」

鍾守淨點頭道:「是了,是了。

後兩句如何解?」

趙婆道:「後兩句是他的小名。

寒頭貝尾是個賽字,王字污一點是個玉字。

他小名喚做賽玉。

出沉者,沉字出一出頭。

帝主者,人之王也。

他講沈全是她的丈夫。

住持爺,你這般聰明,如何不省得?」

鍾守淨聽罷,拍手突將起來道:「原來如此。

你真是個活神仙,若是讀書,賽過聰明男子。

是便是了,不知這小巷裡竹簾中的那人,果是沈全妻子黎賽玉麼?乾娘密為之計,救拔小僧,倘得事諧,必有重謝。」

趙蜜嘴道:「佛爺講那裡話。

老身平日受了多多少少恩惠,些須小事,反講起酬謝來。

這牆外小巷中,果是沈全家,他妻名為黎賽玉。

但請寬心調養,待貴體平復,方可行得。

此一節事,托在老身,不怕不成。

只一件,性急不得,緩緩圖之,自然到手。」

鍾寺淨道:「這黎賽玉,只怕乾娘不曾與他相識。」

趙蜜嘴道:「老身昔日曾替他家換些珠翠,如今許久不曾相會。

這女人的父親叫做黎缽頭,一生本分,家裡亦頗過得。

生下這個女兒,嫁與沈郎為妻。

沈郎出身到也好的,不想是個蛇瘟,不務生理,弄得家業凋零。

虧這女人做得一手好針線,賺些錢米養活丈夫,雖在不足之中,卻也不見有甚閒話。

俗語道得好:『世間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男子人性,婦人水性,須用些一精一細工夫,慢慢摶弄他心隨意肯。

你不知這份風情,要隨著性子兒走。

也有愛錢喜物的,也有貪酒好色的,也有重人物的,也有聽哄騙的,我到其際,隨方逐圓,一步步兒生情透路,便是鐵石心腸,我這張蜜嘴,一哄就要軟了。

你也要用些心機,第一來惜不得錢財,二來顧不得面一皮,三來論不得工夫。

依此三著而行,好事決然成就。」

鍾守淨聽罷,喜不自勝,笑道:「小僧聽了乾娘這話,不覺病體寬爽了一半,這三件別人須不能,在小僧都依得。

我有的是錢,有的是工夫,面一皮要老也容易。

乞在意早日,不可爽信。」

趙蜜嘴道:「你但放心,不必叮囑。

今日天色晚了,老身暫且告回,待靜夜再思良策,捱身做事,好歹後一日來覆你。」

說罷起身。

鍾守淨道:「今日本該留於如一飯,只是西房林住持有些夾腦風,不通世務,若知道必生疑忌,因此不敢款留。

有慢乾娘,莫怪。」

趙蜜嘴道:「我與你怎講此話,慢慢的有得吃哩。

你且寬心睡一覺兒。」

打個稽首,相別而去。

鍾守淨隨即著一個道人,提了一壺好酒,兩盒蔬菜,送到趙尼姑家裡去,說:「住持爺送來與老菩薩做夜菜的。」

趙蜜嘴收了不題。

卻早過了兩日,鍾守淨眼巴巴望這趙婆覆話,自早至晚,並不見他蹤影,心裡惆悵了一夜 。

次日巴不得天明,絕侵早起來,著行童悄悄到趙尼姑家裡去,分忖道:「住持爺立刻等老菩薩講話,請他就來。」

行童到得趙婆門首時,大門兀自未開。

行童叩門,趙婆問:「是誰?」

行童道:「是我。」

等了半晌,只見趙乾十四蓬著頭出來開門。

問道:「小官那裡來的,清早敲門做甚?」

行童答道:「我是妙相寺鍾住持爺差來,請老菩薩講話的。」

趙婆兒子聽罷,也不做聲,自在地上抬了一把亂草,去尋茅廁去了。

有詩為證:

婆子刁鑽不是癡,鍾僧須索自尋思。

入門欲問榮枯事,觀著容顏便得知。

話說這趙婆故意做作,上身穿了一領破布襖,下把一條舊裙子掛了腰,扶牆摸壁,走將出來。

問道:「小官莫非是鍾老爺差來的麼?」

行童應道:「正是。」

趙婆道:「請坐,我昨日早間正要煮些粥兒吃了來見住持爺,不期灶下無紙櫃中缺米,因此將兒子罵了幾句,反被他嚷我一場,飯也沒得吃,倒咬了一場大氣。

餓得眼花,氣得頭暈,昨日睡了一日,不曾來望得住持爺。

小官煩你轉達,待老身尋得柴米,踐體略略掙扎些,來拜覆住持的話頭便了。」

有詩為證:

利口伶牙,拿班做勢。

柴米送來,方能了事。

行童道:「住持爺立等老菩薩講話,同我到寺中吃早飯去。」

趙蜜嘴道:「這個卻使不得,成甚體面!況且身子狼狽,寸步也移不動,多分明日來見住持爺,相煩申意。」

打發行童國寺。

此時鐘守淨眼巴巴等候回音,忽見行童來到,便問:「趙媽媽怎地不來?」

行童將趙婆與兒子爭鬧,少柴沒米的事情說了一遍。

鍾守淨笑道:「這老婆子卻也沒些轉智。

既無柴米,何不著人到我這裡借掇,卻在家裡尋鬧。」

看官聽說,趙婆這些做作,正是騙財物的圈套,鍾守淨那裡省悟著。

兩個道人馱了五斗白米。

挑了一擔大柴,送到趙婆家裡來。

這趙婆與兒子,料得鍾守淨決然著套,都不出去,燒茶專等,果然見兩個道人挑柴送米來了。

趙婆接了,歡天喜地,陪道人喫茶罷,送出門道:「拜上住持爺,承惠柴米,午後面謝。」

道人自去了。

趙蜜嘴午飯後,換了一身衣服,逕往妙相寺裡來。

進得寺門,見那一個挑柴的道人,正在殿上點香。

一見趙尼姑來到,丟了香,先進房裡通報去了。

鍾守淨分付廚下預先燒好茶伺候。

只聽得腳步響,趙婆哈哈地笑入房裡來。

見了鍾守淨,連連的打問訊,謝了又謝。

鍾守淨道:「小可的事,何必致謝。

且請坐喫茶。」

就問:「乾娘,你原約昨日來見小僧的,使我懸懸地望了一日,望得眼穿,盼得腸斷,好失信人也。」

趙婆笑道:「不要提起,只為家裡少長沒短,嘔了一場鬧氣,踐體不快,故此失約。

不合又在行童面前老實告訴了,蒙住持爺賜柴賜米,正謂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暫且收了,再留後報,特來拜謝。

目前貴體比往先好些麼?」

鍾守淨道:「賤恙頗覺有一分兒好意,只是心裡熱焦焦的過不得。

前日所求事體,曾有些良策麼?」

趙婆道:「老身費了一夜 神思,設下一條妙計,今日特來商量。」

鍾守淨道:「既有良策,即便施行,小僧無有不依。」

趙婆低聲道:「耳目較近,難以言語。」

鍾守淨發付行童出房去了。

趙婆將椅子移近前來,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這計何如?」

鍾守淨聽罷,跌腳道:「妙!妙!果然是個女張良。」

趙婆道:「不要先歡喜。

若言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還須密用心機,到手時方才是穩。」

鍾守淨帶笑叫行童換茶,趙婆起身告行。

鍾守淨道:「且坐,小僧有一件粗物相贈。」

就在箱裡取出一匹茶褐色絕細的綿綢,對趙婆道:「權送與乾娘做件衫子穿。」

趙婆推辭道:「此綢老身決不敢受。

未有寸功,焉受重賞?」

鍾守淨道:「乾娘不要嫌輕推卻。

若收去,小僧心裡才安,另有計較。」

趙婆接在手裡,謝道:「常言講得好:長者賜,不敢辭。

老身只得權收了,後當補報。」

作謝而別。

鍾守淨獨坐,思量這趙婆計較,果然有些妙處,越想越有滋味,隨著他此計而行。

當晚分付廚下道人,磨起一斗糯米粉來,做成豆沙餡子,明早候用。

當夜睡不安枕,天未曉,便穿衣起來。

著道人買了兩個豬腿,將那隔夜磨起的米粉,裹了餡子,做下一盒京圓,蒸熟了,用兩個朱紅盒子盛著。

又取象牙梳子一副,名人詩畫、檀香骨子金扇二柄,藏於匣內,使道人挑了,行童引路,送到元宵夜裡借點燈的那一家去,分忖道:「如此如此。

他若不肯收時,不要管他怎的,只出了盒子就走。

行童領了分付,和道人一徑到沈全家裡來。

卻好沈全不在家,那婦人坐在軒子內做針指,忽聞簾外聲喚,步出看時,見一小廝和道人挑著盒子走入來。

賽玉問道:「你兩位是何處來的?」

行童答道:「我們是妙相寺鍾法主差來,有些薄禮奉送。」

那婦人道:「妙相寺雖然鄰近,日常間未有往來,何故有禮相送?二位莫非差了?」

行童道:「大娘子,你記得正月十五夜更深時分,有一位長老同小人來借燈點燭麼?」

黎賽玉道:「正是。

那元宵夜裡,長老來借燈,我想著有些像妙相寺裡的鍾住持,果然是他?」

行童道:「那長老正是鍾法主。

因攪了大娘子府上,心裡不安,次日要來拜謝,為染了些小恙,一向失禮。

昨日聖上差一員中貴官,責此圓子,賜寺中二位住持。

鍾住持想那夜攪擾,無可奉謝,特著小子送這幾個聖上欽賜的圓子來,與大娘子做點心。

望乞笑留。」

黎賽玉笑道:「何須住持爺如此費心,這禮物怎好受得?煩二位帶轉去。」

行童道:「住持說一定要大娘子收的,小人們怎好帶得轉去。

札雖菲薄,到是住持一點敬心。

若大娘子不受時,教我們不好回話。」

黎賽玉道:「佛門中的東西,難以消受。

況且無功受祿,決不敢領。」

兩下推遜了半日。

長兒向前道:「娘,既是鍾住持送來的,也是一點敬意,收了待後回禮就是,何必恁般推卻。」

黎賽玉笑道:「蠢牛,你省得什麼子!」道人趁口道:「還是這位大哥講得有理。」

行童把眼一瞅,道人即將盒子遞與長兒。

長兒接了,順手倒在桌上,就搶一個圓子,丟在口裡吃。

黎賽玉再欲推托時,行童又將這豬腿也出放桌上。

道人接了空盒,先挑出門。

行童開了拜匣,將金扇、牙梳放於針線筐裡,三五步也跳出門去了。

黎賽玉勉強收了道:「有勞二位,多拜上住持爺,另日奉謝。」

行童和道人回寺而來。

鍾守淨倚門癡癡的專等回話,見行童回來,忙問何如。

行重把初時推卻,次後收留的話說了,鍾守淨不勝之喜,即著行童通知趙尼姑去了。

話休絮煩。

卻說黎賽玉雖然收了這些禮物,他是個伶俐的人,有些瞧科,終是不安,也不去收拾,就放在桌上,心內自想自猜。

不多時,丈夫回來了,進得門,見桌上放著兩個豬腿,又有許多圓子,筐籃上金扇、牙梳,驚訝道:「此物何來?」

黎賽玉道:「我不講,你不知道,也是沒要緊的事。

正月元宵夜間,我在門首看月耍子,見一和尚同一個小廝,行過我門首。

偶然燈籠黑了,問我借燈點燭。

原來就是妙相寺裡鍾住持。

他道打攪了我們,今日特送這些禮來相謝。

我再三不肯收,被行童定要放在這裡。

我正等你回來計較。」

沈全笑道:「有甚計較?他好意送禮物來,反怪他不成?只顧收下吃了再處。

這和尚到也是知趣的,正為雪裡送炭。

我昨晚到今午時,點了一日肚燈,早上出來尋相識借錢,捱破面一皮,並無一人肯借,只得空手回來。

今放著許多現成之物,不討自來,不吃待怎地!俗言說得好,看了米囤到餓死?長兒,快燒起鍋來煮豬腿,先將圓子來點饑。」

黎賽玉見丈夫如此說,心下也放寬了。

沈全看了肩上詩畫,十分歡喜。

正在誇羨之際,只聽得簾外有人咳嗽。

賽玉一門 眼裡張望,見是趙婆,忙迎出來笑道:「老媽媽,許久不來寒舍要耍,今日甚風吹得到此?」

趙婆道:「一向窮忙,不得工夫望你。

今日因便,特來相拜。

大娘子,你近日好麼?」

黎賽玉道:「有什麼好?日用不敷,苦守薄命。

媽媽,你到更覺清健了。」

趙婆道:「兒子沒掙扎,終日淘氣,怎得清健?今有一串上好滾圓雪白珠子,是一宦家侍妾,央我貨賣幾百貫錢鈔。

我想起大娘子是識貨的,故特來問一聲。

或要時,倒也便宜。」

黎賽玉道:「苦也,那得閒錢,換這珠王受用。

媽媽,你不知我家艱苦,只看我身面上,布草兀自不充,焉能夠想這富貴的道路?」

趙婆道:「大娘子又來太謙了。

你是不要他用,若要時,打什麼緊?」

黎賽玉道:「恁般光景,今生休要指望。」

趙婆道:「青春年少家,體講這話,大官人發跡時,正要受用哩。」

黎賽玉笑道:「莫想這地步。」

趙婆即起身道:「大娘子既不要,老身告別,另日再來看你。」

黎賽玉道:「且請坐,用幾個點心了去。」

趙婆道:「不消了。」

黎賽玉道:「又不是為你買的,有現成的在此。

不嫌時,便吃幾個何妨。」

趙婆道:「大娘子恁地講時,只得吃了去。」

長兒用盤托出圓子來,趙婆接上手,吃了兩個,問道:「這圓子是何處買的?恁般細膩好吃。」

黎賽玉笑道:「是妙相寺鍾住持送的。

為元宵夜間問長兒點燈,他道是打攪了我們,今日著道人送兩柄金睛,一副象梳,兩個豬腿,一盒圓子來相謝。」

趙婆道:「天呀,你自不吃,倒先請我吃。

這鍾和尚莫不就是那正住持鍾守淨麼?」

長兒答道:「正是,正是。」

趙婆拍著手道:「這個天殺的和尚,好不富貴,好不受用。

不知怎地結得當今皇帝的緣法,欽賜他許多金銀寶貝,封做天下都法主,四海聞名。

那一家皇親不欽敬,那一個仕宦不結一交一 ,等閒的和尚,只好比他腳上毫毛,兀誰趕得他上!」黎賽玉笑道:「講他怎的,這也是宿世修來福分,故今生有這般受用。」

趙婆點頭笑道:「大娘子講得有理。

我和你只是前生未曾種得福根,今世裡卻有許多磨折。

如今再不結些善緣,一發墮落了。

正謂:人身難再得,作善是根基。」

黎賽玉道:「我也曉得,只因手裡少了錢,要行行不得的苦。」

趙婆道:「不是這等講。

他富貴的,行那富貴的事;我貧窮,干我貧窮的事。

比如那修橋砌路,塑佛造殿,這是有錢的所為;我和你行些方便,積些陰德,燒些香,念些佛,聽經拜懺,也是修行的道路。

還有那千人會,若去得幾次,人身不脫。

只怕大娘子懼官人攔阻,不肯出去燒香赴會哩。」

黎賽玉道:「不怕甚人敢來攔阻,只愁沒人引路。

況兼年幼,怕惹人笑話,故此一向未敢出門。」

趙婆道:「大娘子舊家兒女,誰敢笑話?古人道:『公修公德,婆修婆德。

』臨欲回首之際,丈夫兒女也替不得你,怕什麼外人談講!下次或遇做佛會時,我來相請,可也去麼?」

黎賽玉道:「媽媽若肯帶挈時,怎地不去?」

趙婆又坐了一會,講笑談天,作謝出門。

自此以後,趙婆時常到沈全家裡來,或央黎賽玉補些衣服,做些壽鞋,或是拿絨線來挑花刺繡。

不時送些柴米資助,或將酒食來同吃,這都是鍾守淨的錢財,要趙婆一交一 結他,好引進幹事。

這黎賽玉夫妻二人,那知趙婆奸計,只道是他好意,甚是感激。

趙婆若來時,就如嫡親父母一般,不離口的親娘媽媽,冷水也燒做熱茶款待。

卻又過了月餘,早是四月初八日,乃釋迦牟尼佛生日。

不拘大小庵觀寺院,都做盂蘭盆大會。

當日卻是初六,趙婆預先和鍾守淨計議定了,卻到黎賽玉家裡來。

賽玉燒茶,慇勤相款。

趙婆道:「今日特來相請大娘子去赴佛會哩,不知有工夫去麼?」

黎賽玉道:「終日清閒耍子,怎地沒工夫?但不知是何處佛會,望媽媽帶契則個。」

沈全道:「老媽媽又來多事了。

做佛會有甚好處?男女混雜,惹是招非的。

與我撒開,別尋道路,克勞挈帶。」

趙婆變了臉,正言作色道:「阿彌陀佛,大官兒講這等落地獄的話,虛空過往神明,鑒察著你哩!詩佛的罪孽深重。

佛偈講得好:人生將相與公侯,累劫皆從三寶修。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就如大官兒生得五官周正,不啞不聾,得這樣一個男身,與女人先差五百劫,豈是容易?又配著這等如花似玉、百能百會的一位娘子,皆是前生種成善根,修行得來,今世方能受享。

還有些兒修不到處,止是一個平民。

若前世修行念佛,結緣種福,苦行一精一進得到時,今世就做那榮華富貴、福壽雙全的人了。

你看,又有那貧窮孤苦、殘疾夭折的,這都是前世謗佛行兇,不登三寶地,不赴千人會,不修不積,未曾結緣種福,故此今生受苦。

少年人正要惜福延壽,不可講這墮落的話。

佛阿佛,大官兒還不知道哩。」

沈全笑道:「自盤古到今,也有修行的,並不曾見何人做佛,空白吃了一世苦。

也有作惡的,不曾見誰人落地獄。

俗語云『黑心人倒有馬兒騎』,落得快活。

老媽媽,據你這般說時,富貴的有金銀佈施做會,就代代富貴;貧窮的口也糊不來,那得銀子佈施做會,就代代貧窮。

這樣看起來,世上人不消爭名奪利,只消去做佛會,便世世富貴了。

我不信,我不信!人死就罷了,四生六道憑你去投股,有伺報應!」趙婆道:「大官兒,你雖是聰明,那曉得我佛門中的奧妙。

比如你們讀書的尊孔聖人,道家尊太上老君,我們尊佛,各尊一教。

其實三教總是一教,惟有我佛教最大,不生不滅,變化無窮,包得那儒道兩教來。

盤古皇帝未生,先有我佛出世。

太上老君是我佛的化身。

就是孔夫子,也是我佛的化身。

故此孔夫子也修行,也吃蔬。」

沈全大笑道:「老媽媽專會扯謊,孔夫子可是信佛的人麼?他為何肯吃蔬修行?」

趙婆道:「我貼鄰有一學堂,常聽得學生讀書讀道:『夫子在齊,三月不知肉味。

』這不是吃月蔬?又讀道:『齋必變食,飯蔬食飲水。

』這不是吃短頭蔬,苦行修行?我皈依的師父嘗說,愚夫謗佛,猶如醉漢罵人,都是迷而不悟。

大官兒放省悟些,不可口孽造罪。」

這沈全呵呵地笑起來,跳起身,伸一伸腰,口裡道:「妙妙妙,三般俏。

我不管你們閒事。」

遂一面走,一面唱出去了。

趙婆也起身要行。

賽玉留住道:「老媽媽,不要理這失時的短命,我自與你講講兒。」

趙婆道:「我怎與這蛇瘟計較。

他男子漢只說得男子漢的話,不知我們做女人的苦處哩。

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上看公姑臉嘴,下憑丈夫做主。

最可憐我等五漏之體,生男育女,污穢三光,罪孽不小。

若不生育,老來無靠;身懷六甲,日夜耽憂,及至臨盆,死生頃刻。

幸而母子一團一 圓,萬分之喜,倘有不測,可憐就登時三魂渺渺歸陰府,七魄悠悠入九泉。

那時萬孽隨身,一靈受罪。

閻王老子好生利害,查勘孽簿,叫牛頭馬面叉落血污池裡,不得出頭。

又有那鷹蛇來(口贊),惡犬來咬,此時丈夫兒女都替不得,好苦楚也。

若有錢的,一陽一間做做功德超度,還有托生日子。

如夫主無情,別偕姻眷,不修佛行,這一點陰魂浸在池裡,永劫受苦,不得翻身。

皆因不曾在佛地上走過,以致如此。

若走過佛地的,雖落池中,無諸苦楚,池裡便生蓮花接引他托生,不受惡纏了。」

黎賽玉聽罷,不覺聳動心腸,眼淚紛紛的滾下來。

趙婆道:「大娘子,不必垂淚,若能及早回頭念佛,來世便女轉男身。

如今四月初八是西方佛祖釋迎如來的壽誕。

妙相寺年規,大雄寶殿裡做會,男女僧俗道眾柯止千人。

本寺兩位法主會議,男女混雜,不當穩便。

今年改了舊規,兩位住持,各管轄一處。

東首敞廳裡是鍾住持為主,接引女眷們念佛;西首廳裡是林住持為主,接引男客燒香。

這規矩甚是有理,省了許多是非。

老身在東廳裡簿子上寫了一個為頭的名姓,要我拉請三五十位女眷同去赴會。

我想這鍾住持是有德行的老爺,行事極有法度,誰敢不服。

況且女眾們一處兒拜經念佛,極其清淨,又沒半個閒雜人敢來混擾,故勸大娘子去走一遭,免些罪過。

比那小去處,勝過百倍。

講便是這等講,大娘子你自主意。

別人勉強勸去念佛,是沒功德的。」

黎賽玉道:「恁地時必然去走一遭。

媽媽千萬挈我同去,只是不知要多少齋錢?」

趙婆道:「齋錢不必在意,都是老身一力包辦。

今日就要吃蔬淨身,初八日起早梳洗,我來接了你同去。

切不可二心三意不志誠,反造罪孽。」

黎賽玉道:「念佛是一樁正事,豈有二心三意?只是媽媽須索早來相伴同行。」

趙婆道:「不必講,決然早來同往。」

講罷,相別而去。

黎賽玉到初八日,五更便起來點燈梳洗,一面著長兒煮熟了早飯,預先吃了,只等趙媽媽來就行。

不多時聽得敲門,趙媽領著幾個女伴進到家裡,約了同行。

黎賽玉穿了一身齊楚衣服,分付長兒晚間寺中來接。

和這趙婆一行人,取路往妙相寺來。

進了兩重山門,果見紛紛人眾往來。

一應游僧、長老、道人、野老,都尋著男子隊裡,逕到林住持西首禪堂去了;一概尼姑女眾,都隨著女伴到這鍾住持東首廳裡來。

只因這個佛會,有分教:面壁禪師沉慾海,守貞良婦煽瀅風。

正是: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述。

畢竟聽經後做出什麼勾當來,且聽下回分解——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禪真逸史》古典俠義小說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詩曰:詼諧利口若懸河,術秘機深識見多《禪真逸史》第06回 說風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