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舟弟簷生嵩山客一鄧一甲蘇閏利州李錄《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

太平廣記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 - 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

太平廣記

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

李舟弟 簷生 嵩山客 一鄧一 甲 蘇閏 利州李錄事 昝老 馮但 陸紹 鄭翬 張堊子 選仙場 狗仙山 李黃

李舟弟

李舟之弟患風,或說蛇酒可療,乃求黑蛇。

生覆甕中,加之曲櫱。

數日,蛇聲不絕,及熟,香氣酷烈,引滿而飲。

須臾,悉化為水,唯毛髮存之。

(出《國史補》)

李舟的弟弟得了頭風病,有人說用蛇泡酒喝能治療。

因此去捉來黑蛇,活著封在罈子裡,壇中加進酒母,好幾天,蛇的叫聲也沒停。

等到酒釀熟了,香氣極濃烈,舀出一碗酒喝,不一會,人就全化成水,只有毛髮還在。

簷 生

昔有書生,路逢小蛇,因而收養,數月漸大。

書生每自簷之,號曰簷生。

其後不可簷負,放之范縣東大澤中。

四十餘年,其蛇如覆舟,號為神蟒,人往於澤中者,必被吞食。

書生時以老邁,途經此澤畔,人謂曰:「中有大蛇食人,君宜無往。」

時盛冬寒甚,書生謂冬月蛇藏,無此理,遂過大澤。

行二十里餘,忽有蛇逐,書生尚識其形色,遙謂之曰:「爾非我簷生乎?」

蛇便低頭,良久方去。

回至范縣,縣令問其見蛇不死,以為異,系之獄中,斷刑當死。

書生私忿曰:「簷生,養汝翻令我死,不亦劇哉!」其夜,蛇遂攻陷一縣為湖,獨獄不陷,書生獲免。

天寶末,獨孤暹者,其舅為范令。

三月三日,與家人於湖中泛舟,無故覆沒,家人幾死者數四也。

(出《廣異記》)

從前有個書生,路上遇到一條小蛇,因而收養起來,幾個月後漸漸長大。

書生常常親自遮蓋著它,就稱呼蛇叫:「簷生」,那以後遮蓋不住了,就把蛇放到范縣東面的大澤之中去。

四十多年以後,那條蛇長得像倒過來的船一樣,被人稱為神蟒,凡是經過大澤的人,定會被蛇吞吃。

書生這時已年邁,走路經過這個大澤的附近,有人對他說:「澤中有條大蟒蛇吃人,你不應該去。」

當時正是隆冬季節,天很冷,書生認為冬月蛇都冬眠,沒有這個道理。

就穿過大澤,走了二十多里,忽然有蛇來追趕,書生還認識那條蛇的樣子和顏色,遠遠地對蛇說:「你不是我的簷生嗎?」

蛇就低下頭,很久才離開。

回到范縣。

縣令聽說書生見到了蛇卻沒有死,認為很怪異,就把書生押到監獄裡,定的刑罰是死罪。

書生私下忿恨地說:「簷生,養活了你卻反而讓我死,不也太過份了嗎?」

那天夜裡,蛇就把整個縣城陷為湖泊,只有監獄沒有陷落,書生就免了一死。

天寶末年,有個叫獨孤暹的人,他的舅舅就是范縣令,三月三日這一天,和家裡人在湖上划船玩,無緣無故地船就翻了,家中有好幾個人好險沒被淹死。

嵩山客

元和初,嵩山有五六客,皆寄山一習一 業者也。

初秋,避熱於二帝塔下。

日晚,於塔下見一大蛇長數丈,蟠繞塔心,去地(繞塔心去地五字原作駭而觀之。

據明抄本改。

)十數丈。

眾駭而觀之,一客曰:「可充脯食之廚。」

鹹和之,中一客善射。

或曰:「大者或龍神,殺之恐為禍也。

晝脯之膳,豈在此乎?不如勿為。」

諸客決議,不可復止,善射發一箭,便中,再箭,蛇蟠解墜地,眾共殺之。

諸客各務庖事,操刀剸割者,或有入寺求柴炭鹽酤者。

其勸不取者,色不樂,遂辭而歸。

其去寺數里,時天色已一陰一,天雷忽起。

其中亦有各歸者,而數客猶在塔下。

須臾,雲霧大合,遠近晦冥,雨雹如洩,飄風四卷,折木走石,雷雹激怒,山川震盪。

數人皆震死於塔下,有先歸者,路亦死。

其一客不欲殺者,未到山居,投一空蘭若。

闔門,雷電隨客入,大懼。

自省且非同謀,令其見害,乃大言曰:「某不與諸人共殺此蛇,神理聰明,不可濫罰無辜!幸宜詳審。」

言訖,雷霆並收,風雨消歇。

此客獨存。

(出《原化記》)

元和初年,嵩山上有五六個外地人,都是寄住在山上學藝的人。

初秋的一天,他們在二帝塔下避暑,天晚了,從塔下看見了一條長幾丈的大蛇,蟠踞纏繞在塔心,離地有十幾丈,大家都驚駭地觀看著。

有一個客人說:「這條蛇可以做成乾肉吃。」

其餘的人全都贊同,其中一個客人善於射箭。

有一個人說:「蛇長得大有的就是龍蛇,殺了它恐怕是件禍事。

要吃乾肉,怎麼偏用這條大蛇呢?不如不殺蛇。」

大家已經決定了,不能再制止了。

善於射箭的人射了一箭,就射中了,再射一箭,蛇就伸直墜一落 在地上,大家一起上去殺了蛇。

各位客人,各幹各的廚房活,拿刀砍的割的,有的人到寺裡去要點木炭、鹽和酒。

那個勸大家不要傷害大蛇的人,臉色很不高興,就辭別大家回住處去。

他離開寺幾里路,這時已一陰一天了,天上忽然響起雷聲,其中也有幾個回住處的,還有幾個客人仍在塔下。

不一會,雲霧合在一起,遠近的地方都晦暗看不清楚,雨和冰雹從天上往下直掉,狂風在四周刮著,吹斷了樹,飛砂走石,雷和冰雹愈加狂暴,山川都震動了,那幾個人都被震死在塔下。

有那提前回住處的人,也死在路上。

其中那個說是不要殺蛇的人,還沒走到住處,就走進一座空廟,關上了門,雷電也隨著他追進屋,那人心裡很害怕,覺得自己不是同謀讓蛇受害的人,就大聲說:「我沒有與其他人共同殺害這條蛇,神仙從道理上講應當是聰明懂事理的,不能亂罰無罪的人,請你詳細審察一下。」

說完,雷霆停止了,風雨也停下了。

這個客人獨自一人活了下來。

一鄧一 甲

寶歷中,一鄧一 甲者,事茅山道士峭巖。

峭巖者,真有道之士,藥變瓦礫,符召鬼神。

甲一精一懇虔誠,不覺勞苦,夕少安睫,晝不安床 。

峭巖亦念之,教其藥,終不成;受其符,竟無應。

道士曰:「汝於此二般無分,不可強學。」

授之禁天地蛇術,環宇之內,唯一人而已。

甲得而歸焉,至烏一江一 ,忽遇會稽宰遭毒蛇螫其足,號楚之一聲 ,驚動閭裡。

凡有術者,皆不能禁,甲因為治之。

先以符保其心,痛立止,甲曰:「須召得本色蛇,使收其毒,不然者,足將刖矣。」

是蛇疑人禁之,應走數里。

遂立壇於桑林中,廣四丈,以丹素周之,乃飛篆字,召十里內蛇。

不移時而至,堆之壇上,高丈餘,不知幾萬條耳。

後四大蛇,各長三丈,偉如汲桶,蟠其堆上。

時百餘步草木,盛夏盡皆黃落。

甲乃跣足攀緣,上其蛇堆之上,以青條敲四大蛇腦曰:「遣汝作五主,掌界內之蛇,焉得使毒害人?是者即住,非者即去!」甲卻下,蛇堆崩倒。

大蛇先去,小者繼往,以至於盡。

只有一小蛇,土色肖箸,其長尺餘,懵然不去。

甲令舁宰來,垂足,叱蛇收其毒。

蛇初展縮難之,甲又叱之,如有物促之,只可長數寸耳,有膏流出其背,不得已而張口,向瘡吸之。

宰覺其腦內,有物如針走下。

蛇遂裂皮成水,只有脊骨在地。

宰遂無苦,厚遺之金帛。

時維揚有畢生,有常弄蛇千條,日戲於闤闠,遂大有資產,而建大第。

及卒,其子鬻其第,無奈其蛇,因以金帛召甲。

甲至,與一符,飛其蛇過城垣之外,始貨得宅。

甲後至浮梁縣,時逼春。

凡是(「凡是」原作「風有」,據明抄本改。

)茶園之內,素有蛇毒,人不敢掇其茗,斃者已數十人。

邑人知甲之神術,斂金帛,令去其害。

甲立壇,召蛇王。

有一大蛇如股,長丈餘,煥然錦色,其從者萬條。

而大者獨登壇,與甲較其術。

蛇漸立,首隆數尺,欲過甲之首。

甲以杖上拄其帽而高焉,蛇首竟困,不能逾甲之帽。

蛇乃踣為水,余蛇皆斃。

倘若蛇首逾甲,即甲為水焉。

從此茗園遂絕其毒虺。

甲後居茅山學道,至今猶在焉。

(出《傳奇》)

唐寶歷年間,一鄧一 甲事奉茅山道士峭巖。

峭巖,是個真正的有道之士,能夠用藥使瓦礫變化,寫符召來鬼神。

一鄧一 甲虔誠專一非常用功,不覺得勞累辛苦,晚上很少睡覺,白天也躺不下來。

峭巖也很受感動。

教他學習 藥法,始終學不成,教他學習 符法,竟然不應驗。

道士說:「你與這兩樣法術沒有緣分,不能勉強學習 。」

就傳授他禁制天地之間蛇類的法術,環宇之內,只有他一個人懂得這種法術。

一鄧一 甲學會後往家走,走到烏一江一 ,忽然遇上會稽縣宰遭到毒蛇咬傷了他的腳,痛苦號叫的聲音,驚動了街坊鄰居。

用了一切辦法,都不能止住,一鄧一 甲於是替他治療。

先用符保住他的心臟,疼痛立刻止住。

一鄧一 甲說:「必須召來咬人的那條蛇,讓它收回腳上的毒。

不這樣做,腳就得砍去。」

這條蛇懷疑有人禁制它,隨後跑到數里之外。

於是在桑林裡修一座壇,壇寬四丈。

把丹藥灑在壇的四周,又草書了篆字,召集十里內的蛇,沒過多久蛇就到了。

堆積在壇上,高有一丈多高,不知道有幾萬條蛇。

後來的四條大蛇,各三丈長,粗壯像水桶一樣,盤踞在蛇堆的上面。

這時百多步方園的雜草和樹木,在這盛夏季節,都枯黃落葉。

一鄧一 甲就光腳攀援著上到蛇堆的最上層。

用一根青色的小竹棍敲著四條大蛇的頭說:「派你們作了五種毒蟲的主管,掌管界內的蛇,怎麼能用毒去害人,是用毒害人的蛇就留下,不是的就走開。」

一鄧一 甲倒退著下來,蛇堆也倒塌了,大蛇先離開,小蛇跟著離開,以至於全走光了。

只有一條小蛇,土黃色象根筷子,長一尺多,迷迷糊糊地沒有離開。

一鄧一 甲命令把縣宰抬來,垂下腳,命令小蛇收他的毒,小蛇開始時一伸一縮地像是很為難,一鄧一 甲又叱責蛇,像有什麼東西催促著小蛇,小蛇的身子變得只有幾寸長,有油脂從小蛇的背上流出來,不得已才張開口,向瘡口吸毒,縣宰覺得他的腦子裡,有個東西象針一樣往下走,小蛇就皮膚裂開成了一灘水,只有脊骨留在地下。

縣宰於是就沒有了痛苦,他贈送給一鄧一 甲很豐厚的錢和物。

這時揚州有個畢生,經常玩弄上千條蛇,天天在市區遊戲玩耍,於是成了大富翁,並且建了很大的府第。

等他死後,他的兒子出賣那座府第,卻沒辦法處理那些蛇。

因而用錢帛找來一鄧一 甲,一鄧一 甲到了,給了一張符。

讓那些蛇飛過城牆到外面去了,才賣掉了那座住宅。

一鄧一 甲後來到了浮梁縣,當時正是冬末春初的季節,所有的茶園之內,平時就有蛇毒,人們不敢摘茶園的茶葉,因摘茶葉而死的已有幾十人了。

縣城裡的人知道一鄧一 甲的神術,收集了一些錢財,請一鄧一 甲除去這一禍害。

一鄧一 甲站在壇上,召來蛇王,有一條大蛇象大腿那麼粗,一丈多長,身上象彩綢一樣的燦爛,跟著的小蛇有一萬多條。

那條大蛇獨自上到壇上,與一鄧一 甲較量法術,大蛇漸漸地挺立起來,頭高出地面好幾尺,想超過一鄧一 甲的頭,一鄧一 甲用手杖頂著帽子高高地豎起。

蛇頭受到困窘,不能超過一鄧一 甲的帽子。

大蛇就仆倒下來,成了一灘水,其餘的蛇也全死了。

如果蛇頭超過一鄧一 甲,就是一鄧一 甲化成水了,從此茶園就再也沒有毒蛇了。

一鄧一 甲後來住在茅山學道,至今還活著。

蘇 閏

俗傳有媼嫗者,嬴秦時,嘗得異魚,放於康州悅城一江一 中。

後稍大如龍,嫗汲浣於一江一 ,龍輒來嫗邊,率為常。

他日,嫗治魚,龍又來,以刀戲之,誤斷其尾,嫗死。

龍擁沙石,墳其墓上,人呼為掘尾,為立祠宇千餘年。

太和末,有職祠者,欲神其事,以惑人。

取群小蛇,術禁之,藏祠下,目為龍子,遵令飲酒。

(明抄本「無遵令飲酒」四字。

)置巾箱中,持詣城市。

越人好鬼怪,爭遺之,職祠者輒收其半。

開成初,滄州故將蘇閏為刺史,心知其非,且利其財,益神之。

得金帛,用修佛寺官舍。

他日軍吏為蛇嚙,閏不使治,乃整簪笏,命走語嫗,所嚙者俄頃死,乃雲,慢神罰也。

愚民遽唱其事,信之益堅。

嘗有殺其一蛇,乾於火,藏之,已而祠中蛇逾多。

迄今猶然。

(出《嶺南異物誌》)

民間傳說,有個老婦人,在秦始皇時,曾經得到一條奇異的魚,放到康州悅城一江一 中。

後來稍長大就像龍一樣,老婦人在一江一 邊提水洗衣服時,那條龍就來到老婦人的身邊,這成了經常的事。

後來有一天,老婦人收拾魚,龍又來了,老婦人用刀逗龍玩,失手砍斷了龍的尾巴。

老婦人死了,龍就擁起沙石,堆在老婦人的墳上,人們就稱呼龍為「掘尾」,為它建廟宇已有一千多年。

太和年的末年,有個管理這個廟的人,想使這件事神秘起來,用來迷惑百姓,就捉來一群小蛇,用法術禁制住它們,藏在祠廟的下面,看成是龍子,訓練它們遵照命令喝酒,放在毛巾蓋著的箱子裡,帶著到城裡的市場去。

越人喜好鬼神,爭著送他東西,管理祠廟的人只收半價。

開成年間,滄州舊將蘇閏任刺史,心裡知道那人的作法是錯誤的,但是認為這是個財路,更使這件事神秘起來。

得到的錢財,用來修廟和官家的房舍。

有一天有個軍官被蛇咬了,蘇閏不讓治療,卻準備好簪子和手板,命令軍官跑去向老婦的靈位禱告,被蛇咬的人不一會就死了,卻說:「這是怠慢了神靈的懲罰呀。」

愚昧的百姓一時間都談論這件事,更加堅定了對神龍的信仰。

曾有人殺了其中的一條蛇,就在火上烤乾了,把它藏起來。

不久,祠廟裡的蛇更多了,到今天還是這樣子。

利州李錄事

開成中,有隴西李生,為利州錄事參軍。

居於官捨中,嘗曉起,見蛇數百在庭,生大懼,盡命棄於郊野外。

其明旦,群蛇又集於庭,生益懼之,且異也,亦命棄去。

後一日,群蛇又至,李生驚曰:「豈天將禍我乎?」

戚其容者且久。

後旬餘,生以贓罪聞於刺史。

遣吏至門,將按其罪,且聞於天子。

生惶駭,無以自安,縊於庭樹,絕脰而死。

生有妻,感生不得其死,亦自縊焉。

於是其家僮震懾,委身於井者且數輩,果符蛇見之禍。

刺史即李行樞也。

(出《宣室志》)

唐文宗開成年代,有個隴西人李生,做利州的錄事參軍,居住在官捨裡。

曾經早起,看見幾百條蛇在庭院裡,李生很害怕,就命令人全都扔到城郊的野外去。

第二天早晨,群蛇又聚集在庭院裡,李生更加害怕這件事,並且認為這事很奇異,又命令人扔掉了。

之後一天,群蛇又來了。

李生吃驚地說:「難道是天要降給我災禍嗎?」

悲慼的樣子,呆呆地過了很久。

以後的十多天,李生以貪贓罪被刺史知道了,派官吏到李生家去,準備審查瞭解他的罪狀,並且上報給皇上。

李生驚慌害怕,沒有辦法安慰自己,就吊在庭院裡的樹上,勒斷脖子死去。

李生妻子,覺得李生不該這樣死,也自己上吊死了。

因此李生家的僮僕也震驚害怕,投井、自一殺的也有好幾個人,果然符合了蛇出現就帶來災禍的說法,刺史就是李行樞。

昝 老

長壽老僧聾言,他時在衡山,村人為毒蛇所噬,須臾而死,發解,腫起尺餘。

其子曰:「昝老若在,當勿慮。」

遂迎昝至。

乃以灰圍其一屍一,開四門。

先曰:「若從足入,則不救矣。」

遂踏步據固,久而蛇不至,昝大怒,乃取飯數升,擣蛇形詛之。

忽蠕動出門,有頃,飯蛇引一蛇從死者頭入,逕及其瘡,一屍一漸低,蛇縮而死,村人遂活。

(出《酉一陽一雜俎》)

一個長壽的老和尚名叫聾言,從前在衡山,村裡有個人被毒蛇咬了,不一會就死了,頭髮掉光了,身子腫起一尺多。

他的兒子說:「昝老如果在,就不用擔心了。」

於是迎接昝老來到家裡。

就用灰圍著一屍一體,打開四門。

事先說:「如果從腳下走進灰圈,就沒救了。」

就踩著步子手握得緊緊地,很久蛇也不到。

昝老大怒,就取出幾升飯,搗粘弄成蛇形並唸咒語。

那條用飯做的蛇忽然就蠕動著爬出門去,不一會,那條飯蛇引來一條蛇從死者的頭部進入灰圈,直接爬到一屍一體腫起的地方吮吸,一屍一體漸漸消了腫,蛇卻縮小死了。

那個村民就活了。

馮 但

馮但者,常有疾,醫令浸蛇酒服之。

初服一甕,於疾減半。

又令家人園中執一蛇,投甕中,封閉七日。

及開,蛇躍出,舉首尺餘,出門,因失所在。

其過跡,地墳起數寸。

(出《酉一陽一雜俎》)

馮但,經常有病,醫生讓他用蛇泡酒喝。

開始喝了一甕蛇酒,病好了一半。

又讓家人從園子裡抓一條蛇,投入甕中,封閉了七天。

等到打開甕口的時候,蛇跳了出來,抬起頭有一尺多高,出門去,因而失去蹤跡。

蛇經過的地方,土鼓出地面有幾寸高。

陸 紹

郎中陸紹言,嘗記一人浸蛇酒,前後殺蛇數十頭。

一日,自臨甕窺酒,有物跳出,嚙其鼻將落。

視之,乃蛇頭骨也。

因瘡毀,其鼻如削焉。

(出《酉一陽一雜俎》)

郎中陸紹說,曾記得有一個人泡蛇酒。

前後殺了幾十條蛇。

一天,親自到甕前看酒,有個東西跳了出來,咬中了他的鼻子,快要掉了下來,看那東西,竟是蛇的頭骨,因為是被咬掉的,他的鼻子象刀削的一樣。

鄭 翬

進士鄭翬說,家在高郵,有親表盧氏莊近水。

其鄰人數家共殺一白蛇,未久,忽大震電雨,發洪,數家陷溺無遺,唯盧宅當中一家無恙。

(出《因話錄》)

進士鄭翬說,他家住在高郵,有個表親盧氏住在莊園靠近水邊,他的鄰居好幾家共同殺了一條白蛇。

不久,忽然打雷閃電下大雨,爆發了洪水,那幾家全都陷落沉沒,只有盧氏的住宅在當中,一家人沒有出事。

張堊子

梓潼縣張堊子神,乃五丁拔蛇之所也。

或雲,雋州張生所養之蛇,因而祠。

時人謂為張堊子,其神甚靈。

偽蜀王建世子名元膺,聰明博達,騎射絕倫。

牙齒常露,多以袖掩口,左右不敢仰視。

蛇眼而黑色,兇惡鄙褻,通夜不寐,竟以作逆伏誅。

就誅之夕,梓潼廟祝,亟為堊子所責,言:「我久在川,今始方歸,何以致廟宇荒穢如是耶?」

由是蜀人乃知元膺為廟蛇之一精一矣。

(出《北夢瑣言》)

梓潼縣張堊子神,神廟就在五丁拽蛇的地方。

有的人說,那就是雋州張生養的蛇,因此為他建了祠廟,當時人稱呼他叫張堊子,他的神靈很靈驗。

非法的蜀王名叫建,他的兒子名叫元膺,又聰明又淵博通達,騎馬射箭沒有比得上的。

牙齒常露在外,總是用袖子遮著嘴,身邊的人不敢仰臉看他。

眼睛象蛇眼而且是黑色的,樣子很兇惡卑鄙下流,整夜地不睡覺,竟因作了反叛的事而被依法處死了。

被處死的那天,梓潼的廟祝,多次被堊子責備,說是我長久在川地,現在剛回來,為什麼使廟宇荒蕪骯髒到這個樣呢?因此,蜀地人才知道元膺是廟蛇的一精一靈。

選仙場

南中有選仙場,場在峭崖之下。

其絕頂有洞穴,相傳為神仙之窟宅也。

每年中元日,拔一人上升。

學道者築壇於下,至時,則遠近冠帔,鹹萃於斯。

備科儀,設齋醮,焚香祝數,七日而後,眾推一人道德最高者,嚴潔至誠,端簡立於壇上。

餘人皆摻袂別而退,遙頂禮顧望之。

於時有五色祥雲,徐自洞門而下,至於壇場。

其道高者,冠衣不動,合雙掌,躡五雲而上升。

觀者靡不涕泗健羨,望洞門而作禮。

如是者年一兩人。

次年有道高者合選,忽有中表間一比丘,自武都山往與訣別。

比丘懷雄黃一斤許,贈之曰:「道中唯重此藥,請密置於腰腹之間,慎勿(「勿」原作「失」,據明抄本改。

)遺失之。」

道高者甚喜,遂懷而升壇。

至時,果躡雲而上。

後旬餘,大覺山巖臭穢。

數日後,有獵人,自巖旁攀緣造其洞,見有大蟒蛇,腐爛其間,前後上升者骸骨,山積於巨穴之間。

蓋五色雲者,蟒之毒氣,常呼吸此無知道士充其腹。

哀哉!(出《玉堂閒話》)

南中有個選仙場,場子在一個峭壁之下,峭壁的高處有個洞穴,相傳是神仙的洞府。

每年的一陰一歷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就提起一個人上升到洞裡去,學道的人就在峭壁下築起一座壇。

到了時候,遠近的道士們,全都集中在這裡,準備好各種儀式,安排好齋戒和祭祀,多次燒香禱告。

七天以後,大家推選出一個道行品德最高尚的人,嚴肅潔淨報其虔誠,端莊簡從站在壇上,其餘的人全都扯著他的衣袖告別之後退下去,遠遠地頂禮望著他。

這時有五色祥雲慢慢地從洞門飄下來,飄到壇場,那個道行高的人,衣冠不動,合著雙掌,踩著五色祥雲向上,觀看的人沒有不流著眼淚鼻涕非常地羨慕他,朝著洞口行禮,像這樣的人每年有一兩個。

下一年有個道行高的人該入選飛昇,忽然有個和尚是他的中表親屬,從武都山前來和他訣別,和尚懷裡帶著一斤多雄黃,贈送給他說:「修道的人最重視這個藥,請你秘密地放腰腹之間,千萬不要丟失了它。」

道行高的人很喜歡,就帶好雄黃走上壇去,到了時間,果然踩著雲彩升上去。

十多天以後,大家嗅到山巖一帶有惡臭的氣味。

幾天後,有個獵人,從山巖的邊上援引而上進入洞中,就見有一條大蟒蛇,在洞裡已經腐爛,前前後後上升到洞裡的人的骸骨,像小山一樣堆積在大洞穴之間。

原來,五色彩雲,是大蟒的毒氣,常用來吸取這些無知的道士填充蛇的肚子。

可悲呀。

狗仙山

巴賨之境,地多巖崖,水怪木怪,無所不有。

民居溪壑。

以弋獵為生涯。

嵌空之所,有一洞穴,居人不能測其所往。

獵師縱犬於此,則多呼之不回,瞪目搖尾,瞻其崖穴。

於時有彩雲垂下,迎獵犬而升洞。

如是者年年有之,好道者呼為狗仙山。

偶有智者,獨不信之,遂絏一犬,挾弦弧往之。

至則以粗緪系其犬腰,繫於拱木,然後退身而觀之。

及彩雲下,犬縈身而不能隨去,嗥叫者數四。

旋見有物,頭大如甕,雙目如電,(「電」原作「龜」,據明抄本改。

)鱗甲光明,冷照溪谷,漸垂身出洞中觀其犬,獵師毒其矢而射之。

既中,不復再見。

頃經旬日,臭穢滿山。

獵師乃自山頂,縋索下觀,見一大蟒,腐爛於巖間。

狗仙山之事,永無有之。

(出《玉堂閒話》)

巴山夷水一帶地方石崖很多,水怪樹怪等,什麼都有。

百姓居住在溪水山谷之間,靠打獵為生。

有一處山岸凹進去的地方,有一個洞穴,居民無法得知那個洞通向哪裡,獵人放獵狗到這個地方,就是多次地招呼,狗也不回來。

只是瞪著眼睛,搖著尾巴,盯著看那石崖上的洞穴。

這時就有彩雲從洞口飄下來,迎接著獵狗升上洞去。

像這樣的事年年都有,愛好修道的人稱呼這個地方叫狗仙山。

偶然有個聰明的人,一個人堅持不相信這樣的事,他就帶著一隻獵狗,背著弓和箭到那裡去。

到了就用粗繩繫著獵狗的腰,拴在大樹上,然後就退回身子觀看。

等到彩雲飄下來,狗被捆住不能隨彩雲上升,狗嗥叫了好幾次,接著就看見有個東西,頭像個大罈子,兩眼象閃電,身上的甲光亮耀眼,冷冷地反射照耀著溪流和峽谷,漸漸地垂下身子出洞看那隻狗。

獵師在箭上塗了毒一藥射那怪物,射中以後,不再出現。

過了十多天,滿山都是惡臭的氣味,獵人就從頂上垂下繩子順繩下到洞口,看見了一條大蟒蛇,在山巖之間腐爛了,狗仙山的事,再也沒有了。

李 黃

元和二年,隴西李黃,鹽鐵使遜之猶子也。

因調選次,乘暇於長安東市,瞥(「瞥」原作「者」,據明抄本改。

)見一犢車,侍婢數人於車中貨易。

李潛目車中,因見白衣之姝,綽約有絕代之色。

李子求問,侍者曰:「娘子孀居,袁氏之女,前事李家,今身依李之服。

方除服,(「除服」原作「外除」,據明抄本改。

)所以市此耳。」

又詢可能再從人乎,乃笑曰:「不知。」

李子乃出與錢(「錢」字原空闕,據明抄本補。

)帛,貨諸錦繡,婢輩遂傳言云:「且貸錢買之,請隨到莊嚴寺左側宅中,相還不負。」

(「負」原作「晚」,據明抄本改。

)李子悅。

時(「時」字原闕,據明抄本補。

)已晚,遂逐犢車而行。

礙夜方至所止,犢車入中門,白衣姝一人下車,侍者以帷擁之而入。

李下馬,俄見一使者將榻而出,云:「且坐。」

坐畢,侍者云:「今夜郎君豈暇領錢乎?不然,此有主人否?且歸主人,明晨不晚也。」

李子曰:「乃今無一交一 錢之志,然此亦無主人,何見隔之甚也?」

侍者入,復出曰:「若無主人,此豈不可,但勿以疏漏為誚也。」

俄而侍者云:「屈郎君。」

李子整衣而入,見青服老女郎立於庭,相見曰:「白衣之姨也。」

中庭坐,少頃,白衣方出,素裙粲然,凝質皎若,辭氣閑雅,神仙不殊。

略序款曲,翻然卻入。

姨坐謝曰:「垂情與貨諸彩色,比日來市者,皆不如之。

然所假如(明抄本「所假如作其價幾」。

)何?深憂愧。」

李子曰:「彩帛粗繆,不足以奉佳人服飾,何敢(敢原作苦。

據明抄本改。

)指價乎?」

答曰:「渠淺陋,不足侍君子巾櫛。

然貧居有三十千債負,郎君倘不棄,則願侍左右矣。」

李子悅。

拜於侍側,俯而圖之。

李子有貨易所,先在近,遂命所使取錢三十千。

須臾而至,堂西間門,剨然而開。

飯食畢備,皆在西間。

姨遂延李子入坐,轉盼炫煥。

女郎旋至,命坐,拜姨而坐,六七人具飯。

食畢,命酒歡飲。

一住三日,飲樂無所不至。

第四日,姨云:「李郎君且歸,恐尚書怪遲,後往來亦何難也?」

李亦有歸志,承命拜辭而出。

上馬,僕人覺李子有腥臊氣異常。

遂歸宅,問何處許日不見,以他語對。

遂覺身重頭旋,命被而寢。

先是婚鄭氏女,在側云:「足下調官已成,昨日過官,覓公不得,某(「某」原作「其」,據明抄本改。

)二兄替過官,已了。」

李答以愧佩之辭。

俄而鄭兄至,責以所往行。

李已漸覺恍惚,祗對失次,謂妻曰:「吾不起矣。」

口雖語,但覺被底身漸消盡,揭被而視,空注水而已,唯有頭存。

家大驚懾,呼從出之僕考之,具言其事。

及去尋舊宅所,乃空園。

有一皂莢樹,樹上有十五千,樹下有十五十,余了無所見。

問彼處人云:「往往有巨白蛇在樹下,便無別物,姓袁者,蓋以空園為姓耳。

復一說,元和中,鳳翔節度李聽,從子琯,任金吾參軍。

自永寧裡出遊,及安化門外,乃遇一車子,通以銀裝,頗極鮮麗。

駕以白牛,從二女一奴一,皆乘白馬,衣服皆素,而姿容婉媚。

琯貴家子,不知檢束,即隨之。

將暮焉,二女一奴一曰:「郎君貴人,所見莫非麗質,某皆賤質,又粗陋,不敢當公子厚意。

然車中幸有姝麗,誠可留意也。」

琯遂求女一奴一,乃馳馬傍車,笑而回曰:「郎君但隨行,勿捨去。

某適已言矣。」

琯既隨之,聞其異香盈路。

日暮,及奉誠園,二女一奴一曰:「娘子住此之東,今先去矣。

郎君且此迴翔,某即出奉迎耳。」

車子既入,琯乃駐馬於路側。

良久,見一婢出門招手。

琯乃下馬。

入座於廳中,但聞名香入鼻,似非人世所有。

琯遂令人馬入安邑里寄宿。

黃昏後,方見一女子,素衣,年十六七,姿艷若神仙。

琯自喜之心,所不能諭。

及出,已見人馬在門外。

遂別而歸。

才及家,便覺腦疼,斯須益甚,至辰巳間,腦裂而卒。

其家詢問一奴一僕,昨夜所歷之處,從者具述其事,云:「郎君頗聞異香,某輩所聞,但蛇臊不可近。」

舉家冤駭,遽命僕人,於昨夜所止之處復驗之,但見枯槐樹中,有大蛇蟠屈之跡。

乃伐其樹,發掘,已失大蛇,但有小蛇數條,盡白,皆殺之而歸。

(出《博異志》)

唐憲宗元和二年,隴西人李黃,是鹽鐵使李遜的侄兒,因在官員的調動選拔的過程中,趁著閒暇時間來到長安的東市,瞥見一駕小牛拉的車,幾個女僕在車中買東西。

李黃偷看車裡,看見了一個穿白衣服的美一女 ,姿態優美,有絕代的美色。

李黃上前詢問,女郎的侍女說:「娘子是個寡一婦 ,是袁氏的女兒,從前嫁到李家,現在身上穿的就是李家的喪服,正要脫下喪服,所以來買這些東西。」

李黃又詢問能不能再嫁人,才笑著說:「不知道。」

李黃於是拿出錢來給她買布,買了各種各樣錦繡。

女僕就傳話來說:「暫且借錢買這些東西,請跟我們到莊嚴寺左側的住宅中,把錢還給你,絕不欺騙你。」

李黃很高興,這時天已經晚了,就跟著牛車走,到夜間才走到住處。

牛車進入中門,白衣美一女 一個人下了車,僕人用帷布遮著她一起進到屋裡去。

李黃下了馬,一會兒就看見一個僕人拿一個椅子走出來,說:「請先坐一會。」

坐下以後,僕人說:「今天夜裡你難道有時間帶錢回去嗎?不然,你在這裡有主人嗎?請暫時回到主人那裡,明天早上來取也不算晚。」

李黃說:「你們現在沒有還錢的意思,可我在這個地方也沒有主人,為什麼這樣地拒絕我呢?」

僕人進去,又出來說:「如果此地沒有主人,在這裡又怎麼不行呢?但是請不要因為我們侍候得不周到而笑話我們。」

不一會僕人又說:「讓你委屈了。」

李黃整了整衣服走進去,看見一個穿黑衣服的老女人站在院子裡。

與李黃相見並說:「我是白衣女郎的姨娘。」

請到中庭坐下,不一會,白衣女郎才出來,白色的裙子顯得很光潔,皮膚象皎潔的月亮,說話和風度嫻靜雅致,與神仙比沒什麼兩樣。

簡略地說了表示慇勤的話,瀟灑輕飄飄地又進去了,她的姨娘也坐下並感謝說:「蒙你的好意,借給我們錢買了這些布料,和前幾天買到的布料比,強得多了,可是,你借給我們的錢怎麼辦,我深深地憂慮慚愧。」

李黃說:「那些彩綢粗糙質量差,不足以用來給美一女 做衣服穿。

怎麼敢定價呢?」

回答說:「她很淺薄見識少,配不上你,可是我家貧窮有三十千錢的債務。

你如果不拋棄我們不管,她就願意在你的身邊侍奉你。」

李黃很高興,到她的身邊表示謝意,答應了她的要求並且想得到她。

李黃有個一交一 易場所,先前就在附近,於是派僕人去取來三十千錢,一會兒就送來了。

堂屋西面房間的門「嘩」地一聲打開了,吃的全都準備好了,都在西間屋裡,姨娘就請李黃入坐。

用眼睛四下打量,屋子色彩鮮明奪目。

白衣女郎接著來到,讓她坐下,她給姨娘行了禮就坐下了。

六七個僕人安排好吃的,吃完後,又拿來酒歡暢地喝起來,一住就是三天,喝酒玩樂快樂到極點。

第四天,姨娘說:「李郎君暫且回家去,恐怕尚書大人會怪你遲歸,以後再往來又有什麼難處呢?」

李黃也有了回家的意思,應承了姨娘的話告別後出了門。

上了馬,僕人只覺得李黃的身上有一股特殊的腥臊氣味。

就回到家裡。

家裡人問他到什麼地方去了。

這麼多天不見影子?李黃用別的話對付過去了。

這時,就覺得身子重,腦子眩暈,讓人拿來被子就睡了。

李黃的妻子鄭氏。

這時在他的身旁說:「你調官的事已經辦成,昨天拜官,尋找你沒找到,我的二哥代替你拜官,已經結束了。」

李黃說慚愧佩服的話。

不一會鄭氏的哥哥來了,責問他前幾天到哪裡去了?李黃這時已經漸漸覺得精神恍惚,答話無倫次,對他的妻子說:「我起不來身子了。」

口裡說著話,只覺得被裡的身子漸漸地變得沒有了,揭開被子看,一汪水而已,只有頭還在。

家裡的人非常地驚慌害怕,叫來跟李黃出去的僕人詳細詢問。

僕人把事情經過全說了。

等到去尋找那所舊住宅,是個空園子,有一棵皂莢樹,樹上掛著十五千錢,樹下堆著十五千錢,其它的什麼也沒看見。

詢問那個地方住的人,說:「常常有條巨大的白蛇在樹下,再沒有別的東西了。

說是姓袁,可能是用空園當作自己的姓罷了。

又一種說法是,元和年間,鳳翔節度是李聽,他的侄兒李琯,擔任金吾參軍,從永寧裡出去遊玩,等到了安化門外,就遇見一輛車子。

車子全都用銀子裝飾,特別地鮮艷華麗,用一條白牛駕車,跟著兩個女僕,全都騎著白馬,穿的衣服也全是白的,而且姿態面貌一溫一 柔迷人。

李琯是富貴人家的子弟,不知檢點約束自己,就跟著那個車子走。

天快黑了的時候,兩個女僕說:「你是個貴人,看見的女子沒有不是天生麗質的,我們都是些低賤的人,又粗俗醜陋,不敢接受公子你的深厚情意,可是,幸虧車子裡有美一女 ,你實在應當留心呀。」

李琯就去懇求女僕,於是騎著馬走在車旁。

女僕笑著回頭說:「你只要跟隨著走不要捨棄離開就行了,我剛才已經說過了。」

李琯隨著車子走以後,就聞到那車子中的奇異的香味飄滿路上。

天黑時,到了奉誠園,兩個女僕說:「娘子在這個園的東側住,現在就先走了,你暫且在這裡來回走走,我就出來迎接你。」

車子進門以後,李琯就把馬停在路邊,好長時間,看見一個女僕出門招手。

李琯下馬,進去坐在廳裡,只聞香氣撲鼻,好像不是人世間所能有的。

李琯就讓跟隨的人和馬到安邑里去寄宿。

黃昏以後,才看見一個女子,穿著白淨衣服,年齡有十六七歲,姿容艷麗象神仙一樣。

李琯內心裡喜悅的心情,是不能用言語說出來的。

等到他出門時,已經看見人和馬在門外等著他,就告別回家去了。

才到家,就覺得腦袋疼,不一會就越來越激烈。

到了辰時巳時之間的時候,腦袋裂開就死了。

李琯的家裡人詢問一奴一僕,昨天夜裡經過的地方,僕人們全都說了那件事,並且說:「公子說聞到了奇特的香味,我們聞到的只是蛇的臊味使人不敢接近的。」

全家人都覺得冤枉而且害怕,急忙命令僕人,到昨天夜裡去過的地方再察看一下。

只看見枯死的槐樹裡,有大蛇盤屈的跡象。

就伐倒了那棵樹,挖掘,已經失去了大蛇的蹤跡,只有幾條小蛇,全是白色的。

把小白蛇全殺死了就回去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太平廣記》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李舟弟簷生嵩山客一鄧一甲蘇閏利州李錄《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五十八 蛇三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