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於歧伯曰:水榖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

黃帝內經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 靈樞·五癃津液別

黃帝內經

靈樞·五癃津液別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榖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歧伯曰:水榖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沬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臟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繫急,心繫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繫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欬而泣矣!

中熱則胃中消榖,消榖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五津之榖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寫,津液不化、水榖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黃帝內經》古籍精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榖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