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治世從來說至仁,至仁治世世稱淳《明朝開國演義》第081回 幸城南面試皇孫 承聖諭沮止傳賢

明朝開國演義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明朝開國演義

明朝開國演義 - 第081回 幸城南面試皇孫 承聖諭沮止傳賢

明朝開國演義

第081回 幸城南面試皇孫 承聖諭沮止傳賢

詩曰:

治世從來說至仁,至仁治世世稱淳。

誰知一味仁之至,轉不如他殺伐神。

又曰:

稱帝稱王自有真,何須禮樂與彝倫。

可憐正統唐虞世,翻作無家遁逸人。

嘗聞一代帝王之興,必受一代帝王之天命,而後膺一代帝王之歷數,決無僥倖而妄得者。

但天命深微,或揖讓而興,或征誅後定,或世德相承,或崛起在位。

以世俗論之,或驚以為奇,或詫以為怪,不知天心之所屬,實氣運之所至耳。

必開天之聖主,名世之賢臣,方能測其秘密,而預為之計。

若諸葛孔明未出茅廬,早定三分天下是也。

遠而在上者,凡二十一傳,已有正史表章,野史傳誦,姑且勿論。

單說這明太祖,姓朱,雙名元璋,號稱國瑞。

祖上原是江東句容朱家巷人,後父母遷居鳳一陽一,始生太祖。

這朱太祖生來便有許多奇兆,果然長大了,自生出無窮的帝王雄略。

又適值元順帝倦於治國,民不聊生,天下塗炭,四方一騷一動。

這朱太祖遂結納英雄豪傑,崛起金陵,破陳友諒於江右,滅張士誠於姑蘇,北伐中原,混一四海,遂承天命,即了大位。

開基功烈,已有《英烈正傳》傳載,茲不復贅。

惟即位之後,興禮樂,立綱常,要開萬世之基。

後來生了二十四子,遂立長子標為皇太子,次子為秦王,三子為晉王,四子為燕王,其下諸子俱各封王。

這長子標既立為皇太子,正好承繼大統,為天下之主。

不期受命不永,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竟一病而薨。

太祖心甚悼之,賜謚號為懿文太子,遂立懿文太子的長子允炆為皇太孫。

這皇太孫天一性一純孝,居懿文太子之父喪,年才十有餘歲。

晝夜哭泣,水漿俱不入口,形毀骨立。

太祖看見,甚是憐他一愛一他,因對他說道:「居喪盡哀,哭泣成禮,固是汝為人子的一點孝心,然此小孝也。

但我今既已立汝為皇太孫,上承大統,則妝之一身,乃宗廟社稷臣民之身,自有事我之大孝。

況禮稱『毀不滅一性一』,若不兢兢保守,以我為念,只管哭泣損身,便是盡得小孝,失卻大孝也!」皇太孫聞言大驚,突然顏色俱變,因哭拜於地道:「臣孫孩提無知,非承聖訓,豈識大意?今當節哀,以慰聖懷!」

太祖見了大喜,因用手攙起道:「如此方好。」

又將手在他頭上撫一摩數遍,細細審視。

因見他頭圓如日,真乃帝王之像,甚是歡喜。

忽摸一到腦後,見微微扁了一片,便有些不快。

因歎息道:「好一個頭顱,可惜是半邊月兒!」自此之後,便時常躊躇。

又見第四子燕王棣,生得龍姿天表,英武異常,舉動行一事,皆有帝王氣度,最是鍾一愛一,常常說:「此兒類我。」

一日,春明花發,太祖駕幸城南遊宴,燕王及數臣隨侍左右。

宴飲了半日,或獻詩,或獻頌,君臣們甚是歡樂。

忽說起皇太孫近日學問大進,太祖乘著一時酒興,遂命侍臣:「立詔皇太孫侍宴。」

近臣奉旨而去。

太祖坐於雨花山上。

不多時,遠望見許多近臣,簇擁著皇太孫,騎了一匹御馬,飛一般上崗而來。

此時東風甚急,馬又走得快,吹得那馬尾揚揚拂拂,與柳絲飄蕩相似。

太祖便觸景生情,要借此考他。

須臾,皇太孫到了面前,朝見過太祖,就賜坐座旁,命飲了三杯,便說道:「諸翰臣皆稱你近來學問可觀,朕今不暇細考,且出一對與你對,看對得來麼?」

皇太孫忙俯伏於地,奏道:「皇祖聖命,臣孫允炆敢不仰遵!」

太祖大喜,因命侍臣取餅紙筆,御書一句道:

風吹馬尾千條線

寫畢,因命賜與皇太孫。

太孫領旨,不用思索,亦取筆一揮而就,書畢獻上。

太祖見其落筆敏捷,已自歡喜,及展開一看,見其對語道:

雨灑羊一毛一一片氈

太祖初看,未經細想。

但見其對語一精一確,甚是歡喜,遂命傳與諸王眾臣觀看,俱各稱譽,以為又一精一工,又敏捷,雖老師宿儒,不能如此,真天授之姿也。

太祖大喜,命各賜酒,大家又飲了數杯。

太祖也欲自思一對,一時思想不出,因問諸臣道:「此對汝諸臣細思,尚有佳對否?」

諸臣未及回答,只見諸王中早閃出一王,俯伏奏道:「臣子不才,願獻一對,以祈聖鑒。」

太祖定睛一看,不是別人,乃第四子燕王棣也。

因詔起道:「吾兒有對,自然可觀,可速書來看。」

燕王奉旨,遂寫了一句獻上。

太祖展開細視,卻是:

日照龍鱗萬點金

太祖看了,見其出語驚人,明明是帝王聲口。

再回想太孫之對,雖是一精一切,卻氣象休囚,全無吉兆,不覺駭然道:「才雖關乎學,資必本於天。

觀吾兒此對,始信天資之學,自不同於尋常,安可強也!」因命賜酒,遍示群臣。

群臣俱稱萬歲。

君臣們又歡飲了半日,方罷宴還宮。

正是:

盛衰不無運,帝王自有真。

信口出天語,應不是凡人。

一日,太祖坐於便殿,正值新月初現,此時太孫正侍立於旁。

太祖因指新月問太孫道:「汝父在日,曾有詩詠此道:

昨夜巖灘失釣鉤,是誰移上碧雲頭?

雖然未得一團一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

此汝父詩也。

今汝父亡矣,朕每憶此詩,殊覺慘然。

今幸有汝,不知汝能繼父之志,再詠一詩否?」

太孫忙應奏道:「臣孫允炆,雖不肖不才,敢不勉吟,以承皇祖之命!」遂信口長吟一絕道:

誰將玉一指甲,掐破青天痕?

影落江湖裡,蛟龍不敢吞!

太祖聽了,雖亦喜其風雅,但覺氣象近於文人,不如燕王之博大,未免微微不暢。

自是之後,每欲傳位燕王。

又因見太孫仁孝過人,不忍捨去,況又已立為皇太孫,一時又難於改命,心下十分狐疑不決。

忽一日,眾翰臣經筵侍講。

講畢,太祖忽問道:「當時堯舜傳賢,夏禹傳子,俱出於至正至公之心,故天下後世,服其為大聖人之舉動,而不敢有異議。

朕今欲於傳子之中,寓傳賢之意,爾等以為何如?」

言未畢,只見翰林學士劉三吾早挺身而出,俯伏於地,厲聲奏道:「此事萬萬不可!」太祖道:「何為不可?」

劉三吾道:「傳賢之事,雖公而易涉於私,止好上古大聖人偶一為之。

傳子傳孫,無一黨一無偏,歷代遵行,已為萬世不易之定位矣,豈容變易?況皇太孫青宮之位已定,仁孝播於四海,實天下國家之大本也,豈可無故而動搖?」

太祖聽了,心甚不悅,因責之曰:「朕本無心泛論,汝何得遂指名太孫,妄肆譏議?」

劉三吾又奏道:「言者事之先機也。

天子之言,動關天下之禍福,豈有無故而泛言者?陛下綸音,萬世取法。

今聖論雖出於無心,而臣下狗馬之愚,卻不敢以無心承聖諭。

故私心揣度,以為必由皇太孫與燕王而發也。

陛下如無此意,則臣妄議之罪,乞陛下治之,臣九死不辭。

倘宸衷有為而言,則臣言非妄,尚望陛下謹之,勿開國家骨肉之釁!」

太祖含怒道:「朕實無心。

即使有心,亦為社稷長計,為公也,非為私也。」

劉三吾哭奏道:「大統自有正位,長幼自有定序,相傳自有嫡派。

順之則公,逆之雖公亦私也。

先懿文太子,長子也,不幸早薨,而皇太孫為懿文嫡子,陛下萬世之傳,將從此始。

如必欲捨孫立子,捨子立賢,無論皇太孫仁昭義著,難於廢棄,且又置秦、晉二王至於何地耶?」

太祖聽了,默然良久道:「事未必然,汝何多言若此耶?」

劉三吾又哭奏道:「陛下一有此言,便恐有一奸一人乘間播弄,開異日爭奪殺伐之端,其禍非小!」太祖道:「制由朕定,誰敢爭奪?」

劉三吾道:「陛下能保目前,能保身後耶?」

太祖愈怒道:「朕心自有成算,豈迂儒所知也!勿得多言。」

劉三吾再欲哭奏,而太祖已拂然還宮矣。

劉三吾只得歎息出朝道:「骨肉之禍已釀於此矣!」次日有旨:降劉三吾為博士。

正是:

只有一天位,何生兩帝王?

蓋緣明有運,變乃得其常。

太祖由此心上委決不下。

一日,坐於便殿,命中官單召誠意伯劉基入侍。

只因這一召,有分教:

天意有定,人難心逆。

欲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明朝開國演義》史書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詩曰:治世從來說至仁,至仁治世世稱淳《明朝開國演義》第081回 幸城南面試皇孫 承聖諭沮止傳賢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