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
△《漢末英雄記》·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魏王粲撰。
粲字仲宣,高平人,仕魏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事跡具《三國誌》本傳。
按粲卒於建安中。
其時黃星雖兆,玉步未更,不應名書以「漢末」,似後人之所追題。
然考粲《從軍詩》中已稱曹操為聖君,則儼以魏為新朝,此名不足怪矣。
《隋志》著錄作八卷,注雲殘闕。
其本久佚。
此本乃王世貞雜抄諸書成之。
凡四十四人,大抵取於裴松之《三國誌注》為多。
如《水經注》載白狼山曹操敲馬鞍作十片事,本習見之書,乃漏而不載。
又如築易京本公孫瓚事,乃於瓚外別出一張瓚,以此事屬之,不知據何誤本,尤疏舛之甚矣。
△《廣卓異記》·二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樂史撰。
史字正子,宜黃人,官太常博士,直史館,事跡附載《宋史·樂黃中傳》。
是編前有《自序》,稱唐李翱《卓異記》三卷(案《卓異記》非李翱作,史蓋考之未詳,謹附訂於此),述唐代君臣卓絕盛事,中多漏錄。
史初為《續記》三卷,以補其闕。
後復以僅載唐代,未為廣博,因纂集漢魏以下迄五代並唐事,共為一帙,名《廣卓異記》,分為二十卷。
首卷記帝王,次卷記后妃、王子、公主,三卷雜錄,四卷至十七卷皆記臣下貴盛之極與顯達之速者,十八卷雜錄,十九卷舉選,二十卷專記神仙之事。
大抵牽引駁雜,訛謬亦多。
如所稱《晉書》王導以下至王褒九世,皆自有史傳。
中有「儉子仲寶,仲寶子規」云云。
案史,仲寶乃王儉字,非其子名也。
儉之子名騫,騫之子名規,非仲寶子名規也。
且規子褒附見《規傳》,亦非自有傳。
諸傳雜見於《宋》、《齊》、《梁書》及《南史》,亦非全在《晉書》。
舛謬殊甚。
又石勒每更間鼓鼙聲,武士聞空中言唐公為天子,與夢高祖乘白馬上天之類,神怪無稽,頗為蕪雜。
至引錄傳稱周時尹氏貴盛,會食家數千人,遭饑荒,羅粟作糜吮之,吮糜之聲聞於數十里,亦不近事理之談。
其末卷則於自撰《總仙記》中撮其殊異者入此書。
所言不出全家登仙,祖孫兄弟登仙,及三世四世五世登仙,四人六人七人登仙之類,重複支離,尤不足信。
《自序》稱采自漢魏而下,而編中乃及楚孫叔敖、周尹氏。
末卷所列神仙,並及堯、舜之時,與《序》自相矛盾,又其小失矣。
△《靖康小雅》·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錄靖康死事之臣傅察、種師中、王稟、劉翊、種師道、何慶彥、黃經臣、劉、李若水、徐揆、孫傳、張叔夜凡十二人。
宗澤、張愨扼於黃潛善、汪伯彥而死者亦附焉。
《澤傳》中稱潛善卒不遄死而令公卒,則此書作於汪、黃秉政之日矣。
傳末各系以四言詩,故以《小雅》為名。
其文散見《北盟會編》中。
此本次序,似以徐夢莘所載抄合之,非完書也。
△《紹興正論》·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湘山樵夫撰。
不著名氏。
敘列張浚、趙鼎、胡銓、胡寅、連南夫、張戒、常同、呂本中、張致遠、魏工、張絢、曾開、李彌遜、晏敦夫、王庶、毛叔度、范如圭、汪應辰、許忻、方廷寶、韓訓、陳鼎、許時行、李光、洪皓、沈正卿、張燾、陳康伯、陳括、陳剛中三十人,皆以不附和議而貶謫者。
每人之下,略具事實,少者一二語,多亦不過三四行。
案《書錄解題》載《紹興正論》二卷,注曰序稱瀟湘野人,不著名氏,錄文武官不附和議及忤秦檜得罪者。
又載《紹興正論小傳》二十卷,則樓以《正論》中姓名,仿《元黨傳》為之。
所謂二卷者,似即此書。
而書名及撰人之號皆大同小異,卷數亦不相符,其故則莫得而詳矣。
△《桐陰舊話》·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宋韓元吉撰。
元吉字無咎,宰相維之玄孫,以任子仕,歷龍圖閣學士、吏部尚書。
嘗居廣信溪南,自號南澗居士。
此書《宋志》雲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
《續百川學海》所錄,乃只此一卷,其條數亦與此本同。
蓋全書久佚,從諸書抄撮成編也。
書中所記韓億、韓綜、韓絳、韓繹、韓維、韓縝雜事,共存十三條,皆其家世舊聞。
以京師第門有桐木,故雲《桐陰舊話》,蓋北宋兩韓氏並盛,世以桐木韓家別於魏國韓琦雲。
△《南渡十將傳》·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章穎撰。
十將者,劉、岳飛、李顯忠、魏勝、韓世忠、張俊、虞允文、張子蓋、張宗顏、吳也。
劉、岳、李、魏四《傳》,開禧二年表上。
後六《傳》未上。
核以《宋史》本傳,此所採摭,未為詳核。
且抑世忠於勝、顯忠後,似亦未安。
子蓋、宗顏,戰功寥寥,允文亦僥幸不敗,乃與諸人並數,皆未免不倫也。
△《稗傳》·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徐顯撰。
顯仕履無可考。
觀其稱王艮為鄉里,又稱居平江東城,則當為紹興人,而寓於姑蘇者也。
是編紀元末王艮、柯九思、陳謙、葛乾孫、潘純、陸友、王冕、王漸、楊椿、王德元、徐文中事。
後載沈烈婦等十三人。
敘述頗為詳備。
中多及丙申二月平江城陷事,指張士誠軍為外兵。
而載己亥紹興被兵事,於明人則直斥為寇。
疑作此書時,張氏尚存,故其詞如此。
其敘柯九思之卒在至正癸亥。
案至正紀年無癸亥,而九思之卒實在乙巳。
蓋此書傳寫誤也。
△《萬柳溪邊舊話》·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尤撰。
字君玉,號知非子。
自稱尤袤之後,不知其世次。
舊本題為宋人。
今此書《後跋》,稱為大司徒,則嘗官戶部尚書。
又末條稱終慕公不肯仕元,則當為元人。
而卷首題「門人張雨填諱」,則又句曲外史之師,當在元中葉以後也。
書中所記皆尤氏先世事。
末有曾孫實《跋》,稱弘治二十九年於祠屋中求得舊本,簡斷墨暗,不可讀者逾半。
命門人許靈鈔其完者,而恨全帙之不可得。
是此書已非完本矣。
元陳世隆載入《藝圃搜奇》,所載之文與此本並同。
斷無明人所抄壞爛之本,適與元人所見一字不異者。
此亦足證《藝圃搜奇》必非元人書也。
△《旌義編》·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鄭濤撰。
濤字仲舒,浦江人,官太常禮儀院博士。
鄭氏稱義門,自宋建炎初名綺者始,至濤為八世。
先是,綺六世孫龍灣稅課提領太和,為家規五十八則。
七世孫欽及其弟鉉,增添九十二則。
共一百五十則,勒之於石,至濤,復謂禮有當隨時變通者,乃酌加增損為一百六十八則,列為上卷。
又匯輯諸家傳記碑銘之文有關鄭氏事實者,列為下卷。
通名曰《旌義編》。
《宋濂序》稱三卷,其書實止二卷,蓋《序》文傳寫之誤也。
△《忠傳》·四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載於《永樂大典》中,題雲《國朝忠傳》,則明初人所作也。
其書集古今事跡,各繪圖系說,語皆鄙俚,似委巷演義之流,殆亦明太祖時官書歟。
△《草莽私乘》·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明陶宗儀編。
宗儀有《國風尊經》,已著錄。
是書凡錄胡長孺、王惲、許有壬、虞集、劉因、李孝光、金炯、楊維楨、林清源、龔開、周仔肩、揭斯、貢師泰、汪澤民十四人雜文二十首,皆紀當時忠孝節義之作。
《王世貞集》有此書《跋》語云:系宗儀手抄。
然孫作《滄螺集》載有《宗儀小傳》,紀所作書目有《說郛》一百卷、《書史會要》九卷、《四書備遺》二卷、《輟耕錄》三十卷。
無此書名,疑好事者依托也。
△《宋遺民錄》·一卷(內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乃洪武中抄本。
毛晉刻之,附於《忠義集》之後。
或元人所作,或明初人所作,均未可知。
後程敏政亦有《宋遺民錄》,殆未見此本,故其名相復歟。
△《金華賢達傳》·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鄭柏撰。
柏字叔端,浦江人,宋濂之門人也。
是書輯金華一郡人物,各為小傳,系之以贊。
凡三百六十餘人,分《忠義》、《孝友》、《政事》、《儒學》、《卓行》五門,亦宋濂《浦陽人物記》之類。
然如樓照迎合和議,曹冠為秦檜門客,乃並取之,殊不免鄉曲之私。
第十一卷內又有《柏傳》一篇,附《鄭楷》之後。
柏無自作傳之理,或其家子孫所增入歟。
△《四明文獻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黃潤玉撰。
潤玉字孟清,鄞縣人,永樂庚子舉人,官至廣西提學僉事,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成於成化丙戌。
以《四明文獻》分為二類,一曰《鄉先生》,自漢裡、黃公以下三十五人,皆四明產也;一曰《鄉大夫》,自周文種以下九人,皆官於四明者也。
人各有《傳》,並系以《贊》。
據卷末其孫溥《跋》,蓋原本尚有諸人小像。
後莫息重刊,以非真本削除之。
《跋》又稱是書未出以前,有偽本托潤玉之名以行,潤玉知而毀之。
其本前無《序》,後無《贊》雲。
△《孝紀》·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蔡保禎撰。
保禎字端卿,漳浦人。
是書以孝行事實區為十六類。
一曰《帝王》,二曰《聖門》,三曰《純孝》,四曰《世孝》、五曰《祿養》,六曰《苦行》,七曰《神助》,八曰《通神》,九曰《尋親》,十曰《格暴》,十一曰《復仇》,十二曰《死孝》,十三曰《永慕》,十四曰《瑞應》,十五曰《童孝》,十六曰《女孝》。
△《潤州先賢錄》·六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姚堂撰。
堂字彥容,慈人,正統己未進士,官至鎮江府知府。
是編成於天順癸未,錄鎮江先賢自周迄宋,分《高風》、《忠節》、《相業》、《直諫》、《德望》、《文學》六門。
列其人之事實,並後人所為記贊詩文,間及其人之著述。
所載僅二十人,不及《京口耆舊傳》十之一也。
△《忠義錄》·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撰。
字時禎,金人,景泰辛未進士,官至浙江按察使。
是書取史傳忠義之事,分類編輯。
以伯夷以下五百九十七人為上。
張良以下五百七人次之。
各節錄事實。
有祠墓可考者,並詳其地。
孟達等八十七人,或失節於前,或死不足贖;解文卿以下十人,或事非其主,或言非其時,皆不以忠義與之,持論頗正。
其王兗以下一百四人,始終一姓,忠義皎然,乃以其為遼、金、元之臣,私意區分,曲相排抑,則悖謬甚矣。
又自謂此書旁搜諸子百家,庶幾全備。
而唐宋間如成三朗、蘇安恆、韓通、張旦輩,俱未及載,則亦未能無所遺漏也。
△《名相贊》·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尹直撰。
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甲戌進士,官至華蓋殿大學士,謚文和,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取漢、唐、宋相業足稱者,始蕭何,終文天祥,凡八十七人。
采摭事實,各為之贊。
△《南宋名臣言行錄》·十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尹直撰。
此書續朱子《名臣言行錄》而作。
前有弘治癸亥《自序》,雲取《宋史列傳》,自陳俊卿以下,芟繁節冗,撮采其要,得百二十有三人。
然朱子所作《名臣言行錄》,原以網羅舊聞,搜載軼事,用備史氏之采擇。
若徒抄錄史文,一無考證,則《宋史列傳》具在,亦何必徒煩筆墨乎。
△《伊洛淵源續錄》·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謝鐸撰。
鐸有《赤城論諫錄》,已著錄。
是書所錄,凡二十一人。
蓋繼朱子《伊洛淵源錄》而作,以朱子為宗主,始於羅從彥、李侗,朱子之學所自來也。
佐以張…、呂祖謙,朱子友也。
自黃干而下,終於何基、王柏,皆傳朱子之學者也。
然所載張…等七人,則全錄《宋史·道學傳》。
呂祖謙等七人,則全錄《宋史·儒林傳》。
李侗等六人,略採行狀、志銘、遺事。
其輔廣一人,則但載姓名裡居,僅數十字而止,尤為疏略。
案廣即世所稱慶源輔氏,《明一統志》載其始末甚詳,鐸偶未考耳。
《明史》鐸本傳,載其為南京國子監祭酒時,上言六事。
其三曰正祀典,乃請進宋儒楊時而退吳澄,為禮部尚書傅瀚所持,僅進時而澄祀如故。
夫澄之學雖曰未醇,然較受蔡京之薦者則有間矣。
鐸欲以易澄,蓋以道南一脈之故,而曲諱其出處也。
然則是錄之作,其亦不出門戶之見矣。
△《宋遺民錄》·十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程敏政撰。
敏政字克勤,休寧人,成化丙戌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此書前列王炎午、謝翱、唐玨三人事跡,及其遺文。
而後人詩文之為三人作者,並類列焉。
七卷以後,則附錄張宏毅、方鳳、吳思齊、龔開、汪元量、梁棟、鄭思肖、林德等八人。
第十五卷紀元順帝為宋瀛國公子,引余應詩、袁忠徹記以實之。
至謂虞集私侍文宗之妃,說殊妄誕,所引亦自相矛盾。
蓋文宗時嘗下詔書,稱順帝非明宗之子,斥居靜江。
好事者因造為此言,其荒唐本不待辨。
敏政乃從而信之,乖謬甚矣。
△《尊鄉錄節要》·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王弼撰。
弼,黃巖人,成化乙未進士,官至興化府知府。
初,謝鐸嘗著《尊鄉錄》四十一卷,載其鄉先達事實。
弼復以己意其大略。
取十大儒、五大臣、六忠臣、十五孝子,各為之《贊》。
卷末附《拾遺》二十事,事各為詩。
△《考亭淵源錄》·二十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宋端儀撰,薛應重修。
端儀字孔時,莆田人。
成化辛丑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僉事,事跡具《明史》本傳。
應有《四書人物考》,已著錄。
此編仿《伊洛淵源錄》之例,首列延平李侗,籍溪胡憲、屏山劉子、白水劉勉之四人,以溯師承之所自。
次載朱子始末。
次及同時友人,至南軒張…以下七人。
次則備列考亭門人,自勉齋黃以下二百九十三人。
其二十三卷則門人之無記述文字者,但列其名,凡八十八人。
末卷則考亭叛徒趙師雍、傅伯壽、胡等三人,亦用《伊洛淵源錄》載邢恕例也。
史稱端儀慨建文朝忠臣湮沒,乃搜輯遺書,為《革除錄》。
建文忠臣之有錄,自端儀始。
然其書今未見,即此書原本亦未見,世所行者惟應重修之本。
應作《宋元通鑒》,於道學宗派,多所紀錄,此書蓋猶是意。
然應初學於王守仁,講陸氏之學。
晚乃研窮洛、閩之旨,兼取朱子。
故其書《目錄》後有云:「兩先生實所以相成,非所以相反。」
遂以陸九淵兄弟三人列《考亭淵源錄》中,名實未免乖舛也。
△《鹿城書院集》·(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鄧淮撰。
淮,吉水人,成化辛丑進士,弘治中官溫州府知府。
以南宋時溫州之士游二程、張、朱之門者,有周行己等二十三人。
乃命永嘉知縣汪循即鹿城建書院,祀二程、張、朱,而以行己等侑焉。
復輯諸人志銘、家傳及其遺事緒論見於志書、語錄中者,匯為此編。
雖亦講學家標榜之書,然永嘉學派,頗異新安。
淮不分門戶於其間,則視黨同伐異者,其公私相去遠矣。
△《吳中往哲記》·一卷、《續吳中往哲記》·一卷、《續吳中往哲記補遺》·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吳中往哲記》,明楊循吉撰。
《續記》、《補遺》,皆黃魯曾撰。
循吉有《蘇州府纂修志略》,已著錄。
魯曾字得之,吳縣人,正德丙子舉人。
循吉書見《明史·藝文志》,卷數與此相符,記明初蘇州府人物,自《勳德》至《冠衲》,分七目,凡四十一人。
《續記》自《忠節》至《散逸》,分十七目,凡四十人。
《補遺》自《審進》至《釋行》,分十九目,凡三十一人。
其《補遺》原目本一卷,此本分作二卷,又改其《釋行第十七》為「第一」,則刊刻者之誤也。
書中所列小傳,皆寥寥數言,未見端末。
又如徐有貞以險忮敗,而循吉稱為四海物望,蓋未免鄉曲之私。
吳寬位終禮部尚書,而魯曾乃題作東閣大學士,尤顯然訛謬,則亦不足徵信矣。
△《吳中故實記》·一卷、《續記》·一卷、《補遺》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楊循吉撰。
檢勘其文,即循吉《吳中往哲記》、黃魯曾《往哲續記》、《補遺》原本。
惟於標題中刊去「往哲」二字,易以「故實」二字。
蓋書賈舊版,改易新名以售欺者也。
△《掾曹名臣錄》·一卷、《續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明王瓊撰。
瓊有《晉溪奏議》,已著錄。
是編乃瓊官南京戶部侍郎時,見諸吏中有知琴書可教誨者,因采錄明興以來由掾曹而列名臣者,編為此書,以示勸勉,凡劉敏等九人。
又《續集》一卷,凡劉本等四人。
前有正德甲戌瓊《自序》,後有南京戶部郎中卞師敏《跋》。
△《蘇材小纂》·六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祝允明撰。
允明字希哲,長洲人,弘治壬子舉人,官至應天府通判,《明史·文苑傳》附見《徐禎卿傳》中。
是書記天順以後蘇州人物。
前有《自序》,稱弘治改元,詔中外諸司,撰集事跡,上史館為實錄,簡允明等數弟子員司其事,因私纂紀為此書。
第一曰《簪纓》,纂徐有貞以下十九人。
第二曰《邱壑》,纂杜瓊以下五人。
第三曰《孝德》,纂朱灝一人。
第四曰《女憲》,纂王妙鳳以下三人。
第五曰《方術》,纂張豫等二人。
大約本之碑誌行狀,而稍為考據異同,注於本文之下。
其敘徐有貞事,頗有諱飾。
蓋允明為有貞外孫,親串之私,不能無所假借雲。
△《莆陽文獻》·十三卷、《列傳》·七十五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鄭岳編,黃起龍重訂。
岳字汝華,弘治癸丑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事跡具《明史》本傳。
起龍,萬曆戊戌進士。
並莆田人。
是書取莆田、仙遊二縣自梁、陳迄明著作詩文,輯為十三卷。
又取名人事跡成《列傳》七十四卷。
文以體分,傳則不分門目。
後倭變書毀,起龍為之重鋟。
並附柯維騏所作《岳傳》一首,為卷第七十五。
岳書采摭繁富,義例頗仿史裁。
然起龍譏其文內不載楊琅、林誠兩御史之奏疏,及黃仲元之《郭孝子祠記》、《墓表》。
傳內載仕梁之徐寅、翁承贊及永樂初梯榮獻策之林環。
而於《林光朝傳》但紀其文集,而不及所著之《易解》、《尚書解》、《語錄》、《說詩》等書。
去留不無遺憾,則固確論也。
△《東嘉先哲錄》·二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王朝佐撰。
朝佐字廷望,浙江平陽人,弘治丙辰進士,官南京工部員外郎。
是編刻於正德初。
搜輯溫州先賢事實,分類凡八,曰《先達》,曰《程子門人》,曰《朱子門人》,曰《名儒》,曰《名臣》,曰《孝子》,曰《氣節》,曰《詞章》。
晉、唐以來紀載無考,故所錄托始於宋焉。
△《國寶新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顧撰。
字華玉,吳縣人,弘治丙辰進士,官至刑部尚書,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是書凡錄李夢陽、何景明、祝允明、徐禎卿、朱應登、趙鶴、鄭善夫、都穆、景、王韋、唐寅、孫一元、王寵十三人。
人為之《傳》,《傳》為之《贊》。
蓋感於知交凋謝而作。
略綴數語以存其人,亦柳宗元《先友記》類也。
△《春秋列傳》·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劉節撰。
節字介夫,號梅國,大庾人,弘治乙丑進士,官至刑部侍郎。
是編取《春秋內外傳》所載列國諸臣,類次行事,各為之《傳》。
始祭公謀父,終蔡朝吳,凡二百有二人。
全本舊文,無所考證,鄒縣潘榛為之訓釋,亦頗疏略。
△《備遺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張芹撰。
芹,新淦人,《明史》作峽江人,蓋新淦其試籍也。
弘治壬戌進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紀建文殉節諸臣姓名。
前有《自序》,題正德丙子五月。
目列四十六人。
卷中有事實者二十人,無事實者二十六人。
案林塾《拾遺書》云:「近見南院御史張芹增入江右數人,共五十四人。」
塾所見題正德乙亥。
正此《錄》前一年,而此《錄》乃轉止於四十六人。
又《學海類編》有張芹《建文忠節錄》一卷,其《序》與此同,亦正德丙子所撰,而目次乃與此不同,且有七十人之多。
《明藝文志》既有張芹《建文備遺錄》二卷,又有張芹《備遺錄》一卷。
考芹《序》稱《錄》中四十六人名氏,皆閩中宋君端儀嘗采輯為錄而未成者,疑芹初據宋氏原本而作,後又隨時續有增益,原非一本。
傳錄者各據所見,遂兩存之耳。
△《拾遺書》·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林塾撰。
塾,莆田人,弘治壬戌進士,官至浙江布政司參議。
此書載建文諸臣事跡,文甚簡略。
前有正德乙亥《自識》云:考前史失記者凡五十四人,故以「拾遺」名其書。
然所載與諸書略同。
其齊泰以下三十人,事實俱闕,亦未能考補也。
△《台學源流》·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金賁亨撰。
賁亨字汝白,臨海人。
初冒高姓。
正德甲戌進士題名碑之高賁亨,即其人也。
官至江西提學副使。
是書敘述台州先儒,自宋徐中行迄明方孝孺、陳選,凡三十八人,各為之《傳》。
其疑而莫考者又有十五人,各以時代類附姓名於《傳》末。
其《傳》雖多采《晦文集》、《伊洛淵源錄》諸書。
然賁亨當明中葉,正心學盛行之時,故其說調停於朱、陸之間。
謂朱子後來頗悔向來太涉支離,又謂朱子與象山先異後同云云,皆姚江晚年定論之說也。
△《新安學系錄》·十六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程撰。
號峨山,休寧人。
是書以朱子為新安人,而引據歐陽修《冀國公神道碑》謂程子遠派亦出新安,故輯新安諸儒出於二家之傳者,編為此書。
自宋至明凡百有一人,皆徵引舊文以示有據。
夫聖賢之學,天下所公也,必限以方隅,拘以宗派,是門戶之私矣。
至程子一生,無一字及新安。
而遙遙華胄,忽爾見援。
以例推之,則朱出於邾,姓源可證,今嶧山之士不又引朱子為鄉黨乎?此真為誇飾風土而作,不為闡明學脈而作也。
《江南通志》列於《儒林傳》中,稱所著《新安學系》,與朱子合者存,背者去,足儘是書之大旨矣。
△《二科志》·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閻秀卿撰。
秀卿,蘇州人,始末未詳。
是書分《文學》、《狂簡》為二科。
所載自楊循吉以下凡七人,皆偶錄一二事,不為全傳。
蓋一時互相標榜之書。
其紀徐禎卿方登賢書,於文徵仲尚稱文璧,而以徵明字之,則猶弘治中所作也。
△《明彰癉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顧爾邁撰。
爾邁,淮安人,始末未詳。
是書采撮《實錄》、《憲章錄》、《中官考》諸書,而各加論斷。
所記止成化中汪直擅政之事,似非完本,抑或於世近者有所諱歟。
△《革朝遺忠錄》·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郁袞撰。
袞,嘉興人。
其書撰述年月無可考。
黃佐《革除遺事》已稱因郁袞原本,則當在正德以前矣。
所列一百六十《傳》,皆明惠帝時死難諸臣。
而《附錄》一卷,則降燕諸臣如胡廣、黃福之類後至大官者亦在焉。
每《傳》後或附以《贊》語,又間有所附註。
然其精要,已皆采入《革除遺事》中矣。
△《別本革朝遺忠錄》·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惟題青州府知府杜思子睿重刻。
思即撰《考信編》者也。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於郁袞《革除遺忠錄》二卷外又別出杜思《革朝遺忠錄》二卷,蓋即指此本。
然以郁袞本校之,則此《錄》實郁袞書。
惟袞於各《傳》後附以《贊》語,而此本有《傳》無《贊》為少變其例。
又書首冠以張芹《備遺錄》、黃佐《革除遺事》、敖英《備遺續錄》序三篇,皆與書不相應。
世別有高廩刊本,卷首亦有三《序》,與此正同。
蓋明代刊書者往往竄亂舊本而沒所由來。
諸版競出,混淆彌甚,其風熾於萬曆以後,今觀此本,則嘉靖中已有之矣。
(案:思登嘉靖丙辰進士。
)
△《群忠錄》·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唐龍撰。
龍有《易經大旨》,已著錄。
是編紀明太祖征陳友諒時諸臣名姓行實。
凡祀於餘干縣康郎山廟者,有丁普郎等三十五人;祀於南昌府廟者,有趙得勝等十四人。
又附載孫燧等五人,皆殉宸濠之難,後賜祀於旌忠祠者。
其題旌各疏並祭謁詩文亦附於後焉。
△《昆山人物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方鵬撰。
鵬字子鳳,亦字時舉,昆山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太常寺卿。
是書論次昆山先哲,首《名賢》六人,次《節行》二十八人,次《文學》三十七人,次《列女》三十人,次《藝能》三十一人,次《游寓》二十六人,而以《雜誌》終焉,共為十卷,《明史·藝文志》作八卷,傳寫誤也。
△《名臣言行錄前集》·十二卷、《後集》·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徐鹹撰。
鹹,海鹽人,正德辛未進士,官至襄陽知府。
先是,豐城楊廉本彭韶《名臣錄贊》撰《名臣言行錄》四卷,所載凡五十五人。
鹹亦纂《近代諸臣言行錄》凡四十八人。
餘姚魏有本官河南巡撫時,嘗合刻之。
及鹹歸里之後,病其未備,重為纂輯。
於《楊錄》增十六人,於己所錄者亦增二十五人,分為前後二集,自為《序》,記其始末,而仍以魏有本初刻之《序》弁於書首雲。
△《毗陵忠義祠錄》·四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葉夔撰。
夔字司韶,武進人。
成化中以歲貢生官汝陽州訓導。
是編第三卷中載夔《請祀典書》,稱宋德元年十一月,巴顏率師攻常州,屠其城,知府事姚、通判陳,俱不屈死。
其先後殉難者又有王安節、劉師勇、胡應炎、尹玉、麻士龍、包圭、阮應得、方允武、徐道明、莫謙之、僧萬安諸人。
自成化九年郡庠生段瑜等建言於同知柳某,始立、以下木主十一位,附於陳司徒廟。
而文天祥、劉師勇、阮應得、僧萬安猶未與也。
弘治十年,知府曾望宏乃別創忠義祠,請並祀文天祥以下十四人,而附以元壬辰靖難之劉溶。
巡按御史謝琛亦上書,請著於祀典,詔從之。
夔因編其始末為此書。
首圖考,次傳志,次詩,次贊,次文牒。
凡史傳所未載者,此皆補其佚闕,足相參證。
惟此書載宋臣與祀者止十四人,則未祀文天祥等四人。
其附於陳司徒廟者止當有十主耳。
夔《請祀典書》云「十一主」,未喻其故。
又考《宋季三朝政要》,載元兵至常州,守臣王宗洙遁,權守王良臣以城降。
今是書《姚傳》中謂良臣屢舉不第,流落無籍,寓常,與錢暗謀,竊符印詐稱郡官,詣巴顏軍前獻之。
然則良臣未嘗權守,《三朝政要》誤書矣。
是亦足訂史之訛也。
此書作於正德初年。
末《附錄》一卷,載國朝順治十四年事,蓋後人所續,其姓名則不可考矣。
△《毗陵人品記》·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葉夔撰,其子金及同邑毛憲續成之。
憲有《諫垣奏草》,已著錄。
金字誠齋,刻是書時官紹興府通判,其終於何官則未詳也。
是書前有《自紀》,稱常州古毗陵地,記人品冠以古名者,古可以統今。
今常州之名,隋唐以前未有也。
然隋唐以前無常州,不可系以常州,隋唐以後無毗陵,獨可系以毗陵乎?至其先列五縣沿革於前,使歷代殊名,瞭如指掌,則提綱挈領,固體例之最善者也。
其書敘述頗簡核,然皆史傳所已載。
末附夔、憲二《小傳》,則嘉靖壬寅刻是書時餘姚岑原道所補,見原道所作《序》中。
△《毗陵正學編》·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毛憲撰。
是編所載凡十二人。
首楊時,次鄒浩、周孚先、周恭先、唐彥思、鄒柄、喻樗、胡呈、尤袤、李祥、蔣重祥、謝應芳。
自浩以下或籍晉陵,或籍宜興,或籍無錫,或籍武進。
獨時為劍州將樂人,於毗陵為流寓。
蓋以道南一脈,假借之以為重雲。
△《名臣像圖》·一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吳守大撰。
守大字有君,昆山人。
是書成於正德丙子,錄徐達以下至楊繼宗,凡四十九人。
人繪一圖,圖後各敘仕履,系之以《贊》。
其書刻於廣西,紙版拙惡。
四十九人面貌相同,惟以題名別識,殆如兒戲。
△《畜德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陳沂撰。
沂有《維楨錄》,已著錄。
此書皆紀宣德、正統間名臣言行,人各一二條。
末有嘉靖壬辰《自跋》,稱以所聞於外祖金靜虛、太常夏崇文及吳文定、李文正者,著之於篇。
雖有不倫,而取善之道不以人廢云云。
考所載如于謙、魏驥、徐、王翱、姚夔、岳正、韓雍、周忱、劉大夏、屠墉、章懋、儲、何瑭、朱希周等,皆一時名人。
他如蹇義、解縉、夏原吉、楊榮、金幼孜,身事兩朝,已為其次。
至王越,以權術用事,益為物論所不滿。
所云不倫者,殆即指數人而言歟。
趙汝愚編《名臣奏議》,丁謂、秦檜並以章疏見收。
朱子編《名臣言行錄》,王安石、呂惠卿亦得以姓名同列。
蓋定千秋之品,則隻字不可誣;取一節之長,則片善亦可錄。
並瑕瑜不掩,具有前規。
然奏議為論事之文,苟所論關國計之得失,系民生之利病,言之當理,行之有裨,自未可以出自僉壬,遂削不錄。
至於采前言往行,矜式後人,自當仰溯名賢,用垂規矩。
固未可委曲遷就,使有所濫廁於其間矣。
△《廣州人物傳》·二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黃佐撰。
佐有《泰泉鄉禮》,已著錄。
是書采自漢迄明廣州人物之散見諸書者,以類區分,各為之《傳》,共一百五十餘人。
△《建寧人物傳》·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默撰。
默字時言,甌寧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
為趙文華誣陷,下詔獄瘐死。
萬曆中追諡文愍。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專記建寧人物,起唐建中迄明景泰,凡四百十七人。
以諸邑分載,而一邑之中又以時代為先後。
每條之下,各注所引原書。
自《唐書》、《南唐書》、《五代史》、《宋史》而外,大抵皆本之舊志,未為信史,疏略之處尤多。
如謂吳或為處士,而述所著書惟及《韻補》,則舛漏可知矣。
△《紀善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杜瓊撰。
瓊字用嘉,吳縣人,以孝聞。
知府況鍾兩薦之,固辭不出,自號鹿冠老人。
是書皆載吳中循吏、先賢,其列女有操行可紀者亦並見焉。
自洪武迄正統,凡四十人。
蓋隨所見聞錄之。
故多節取一事。
不為全傳。
亦表微闡幽之意也。
△《三家世典》·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桂家藏本)
明郭勳撰。
勳,營國威襄公郭英六世孫,襲封武定侯。
正德中奉命鎮兩廣,因輯中山王徐達、黔寧王沐英及其家世系、履貫、勳閥、遭遇本末為此書。
大抵本實錄國史,於事跡無所增益。
考英在諸功臣中猶居其次,以配二王,似乎尚非其倫。
自明以來亦無徐、沐、郭三家並稱之說也。
△《淮郡文獻志》·二十六卷、《補遺》·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潘塤撰。
塤字伯和,山陽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前有《自序》,謂自春秋以來至明正德,上下數千年,德業文章,會於一書。
今考其書ㄎ奢陳編,未見抉擇。
其最謬者,至收入宋龔開所作宋江等三十六人之《贊》,此何關於文獻耶?
△《祥符鄉賢傳》·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李濂撰。
濂字川父,祥符人,正德甲戌進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僉事,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是編以《祥符縣志》所載人物僅有名氏而行實未詳,乃一一稽考,自明初至於嘉靖,得二十九人。
撰其事跡,附以《論贊》。
又安然、馬昂、張泰三人自祥符移籍他方者,並附列焉。
從《唐書》所載士大夫遷徙四方者俱標其舊貫之例也。
△《祥符文獻志》·十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李濂撰。
濂於嘉靖壬寅嘗輯《祥符鄉賢傳》。
其後二年甲辰,又推廣前所未載及其人之履歷梗概略存者,輯為此書。
每人每條之下,皆注出某碑、某傳、某集,蓋仿《名臣言行錄》之例。
每《傳》之後或偶附錄詩文,則濂之變例也。
所錄皆明一代之人,而至於盈十七卷。
時彌近則易詳,亦時太近則易濫,固志乘之通病耳。
△《金華先民傳》·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應廷育撰。
廷育字仁卿,永康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按察司僉事。
是書取金華歷代人物自漢迄明各為之傳。
分《道學》、《名儒》、《名臣》、《忠義》、《孝友》、《政事》、《文學》、《武功》、《隱逸》、《雜傳》為十類。
自正史外並參以諸家文集及家狀碑記。
於每《傳》之下,各註明用某書,蓋仿金履祥《通鑒前編》之例。
所據舊籍共四十餘種,而其大概則本諸《敬鄉錄》、《賢達傳》、《金華府志》三書雲。
△《國琛集》·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唐樞撰。
樞有《易修墨守》,已著錄。
是書紀明初以來迄於嘉靖人物,大旨以《聖人》、《君子》、《善人》、《有恆》分為四科。
不以時次,不以類從,錯出雜陳。
上自宰輔,下至隸卒,人各一《小傳》。
寥寥數語,殊不詳備。
傳後間附以論斷,然亦不定其孰為聖人、君子,孰為善人、有恆。
體例尤不分明。
其曰《國琛集》者,蓋取國家以人為寶之意。
前有《王畿序》並樞《自序》。
樞學宗良知,故於王守仁推崇甚至雲。
△《閩學源流》·十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楊應詔撰。
應詔,建安人,嘉靖辛卯舉人。
是書歷載楊時以後諸儒,終於蔡清。
各志其言行,詳其傳授,凡百九十五人。
△《道南源委錄》·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衡撰。
衡字士南,萬安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兼副都御史,總理河漕,事跡具《明史》本傳。
此書乃其視學閩中時,錄道南源委以示諸生。
托始於楊時,附以游酢、王。
凡閩士之沿波而起者則載焉。
明代惟錄陳真晟、周瑛、黃仲昭、蔡清四人。
蓋時代既近,其餘尚未論定雲。
△《東吳名賢記》·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周復俊撰。
復俊字子吁,昆山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卿。
是編記吳中名賢自商相巫咸至明太常寺卿魏校,凡四十七人,各為之傳贊,附傳者又十人。
前有《自序》,歷舉所載諸賢而議論之。
蓋略仿《華陽國志》之體。
然所紀簡略,未足以資考證也。
△《列卿紀》·一百六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雷禮撰。
禮有《六朝索隱》,已著錄。
是書臚列明代職官姓名,起自洪武初,終於嘉靖四十五年。
凡內而內閣、部院以至府、司、寺、監長官,外而總督、巡撫,皆以拜罷年月為次。
上標人名,而各著其出身裡籍於下為《年表》。
又於《年表》之後附載其居官事跡為《行實》。
《年表》但以次題名,不用旁行斜上之例。
《行實》略仿各史《列傳》,而又不詳具始末,止書其事之大者而已。
惟第八卷至十三卷為《內閣行實》,頗為詳備,論斷亦多持公道。
如謂解縉等盡忠納誨,而責其不能死建文之難;謂陳山存心險刻,臨事乖方,《明史》頗采之。
獨史謂陳文猥鄙無所建白,而禮稱其政體多達,勳德未昭。
文,廬陵人,與禮同鄉。
蓋曲徇桑梓之私,非公論矣。
△《內閣行實》·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
所載僅解縉、黃淮、胡廣、胡儼、楊士奇、楊榮、金幼孜、張英、陳山、楊溥、陳循、高、苗衷、馬愉、曹鼐十五人。
今核其文,與雷禮《列卿紀》中《內閣行實》並同。
蓋書賈取不完之本,改其《目錄》以售欺。
並削去禮名,使若別一人所著者。
其作偽頗巧。
然禮原本具在,何可誣也。
△《善行錄》·八卷、《續錄》·二卷(內府藏本)
明張時徹編。
時徹字維靜,鄞縣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明史》附見《張邦奇傳》。
此書獵采史傳,取先哲行誼之高者萃次成編。
《正編》起春秋至明代,凡二百九十人。
《續編》起漢迄宋,凡一百四十五人。
△《義烏人物誌》·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金江撰。
江字孔殷,義烏人。
是書成於嘉靖乙未。
取史傳地誌及諸家文集中所載義烏名人各為之傳贊。
所載凡四十七人,分《忠義》、《孝友》、《政事》、《文學》四類。
蓋全仿宋濂《浦陽人物記》例。
而敘述過於簡略,不及濂書博贍也。
△《濟美錄》·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鄭燭編。
燭,歙縣人。
是編成於嘉靖乙未,搜錄其祖元歙縣令鄭安、休寧令鄭千齡、徵授翰林待制鄭玉、歙縣令鄭璉國史郡志諸《傳》,及制誥、公牒、志狀之屬,人為一卷。
千齡,安之子。
玉、璉皆千齡之子也。
前有《黃訓序》,稱玉之死節,由守徽之將見之不以其禮。
使見之以禮,可以無死。
前乎先生有箕子焉云云。
其說至謬。
民生於三,事之如一,臣不二心,天之經也。
豈敵國謬為恭敬,遂可叛君父而從之乎?如訓所云,是玉非爭名節而死,乃爭禮貌而死也。
蓋自講學風熾,儒者類以傳道為重,但能注《太極圖解》、《近思錄》,即為有功於世道,而綱常大義視若末務焉。
訓之此說,其亦浸淫於習俗而不自覺歟。
△《逸民傳》·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少元山人皇甫孝撰。
考《明史·藝文志》載皇甫濂《逸民傳》二卷,《江南通志》亦同,則舊本傳寫誤也。
濂字子約,一字道隆,長洲人,嘉靖甲辰進士,除工部主事,謫河南布政司理問,稍遷興化同知,《明史·文苑傳》附見其兄《孝傳》中。
是編采歷代逸民事跡,人各為傳。
起晉孫登,迄宋林逋,凡百人。
其去取義例,不甚可解。
如《鄧郁》一傳,乃純述白日沖舉之事,則葛洪《神仙傳》以下何可勝收。
其他表表在耳目者,乃或不載。
殆偶然寄意,不求詳備,如皇甫謐《高士傳》例歟。
即其托始於晉,亦似續謐書也。
中庾易、明僧紹二人,有錄無書。
其為傳寫者佚之,為當時失於檢校,則均不可知矣。
△《元黨人碑考》·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海瑞撰。
瑞字汝賢,號剛峰,瓊山人,由舉人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謚忠介,事跡具《明史》本傳。
案《元黨人碑》載於李心傳《道命錄》、馬純《陶朱新錄》者互有異同。
茲則專以《道命錄》為主,其闕者則以他書補之,故所錄人數較他書為多。
如曾任執政之黃履、張商英、蔣之奇,曾任待制之張畏、岑象求、周鼎以下十餘人,皆他本所未載者,搜羅可謂博矣。
至所附《慶元偽學黨籍》,與他書無所同異,固不及《永樂大典》所載《慶元黨禁》之詳備也。
△《續吳先賢贊》·十五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劉鳳撰。
鳳字子威,長洲人,嘉靖甲辰進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僉事。
鳳所撰述,刻意奧僻。
或至於堆積,晦昧詰屈,不可句讀。
是編論贊,亦復如是。
所錄皆明人,自六卷以前不分門目。
七卷以下分《節義》、《死事》、《孝友》、《儒林》、《文學》、《辟命》、《隱逸》、《藝事》、《道術》、《寄寓》十門。
《自序》謂自《節義》以上不為題目者,所以效於用,亦各因時或未可以概之也。
然開卷即為高啟,概以《文學》,有何不可。
總之,好怪而已矣。
△《群忠備遺錄》·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羅汝鑒撰。
汝鑒字明夫,新喻人。
是書記建文殉節諸臣事跡,大致本張芹《備遺錄》、鄭禧《群忠事略》而稍附益之,遂合兩書以為名。
所錄凡八十有四人。
每傳後附尹直、謝鐸、何孟春、敖英、陳建諸論。
其稱「外史氏」者,則汝鑒所自作也。
其書初刻於楚雄,前有嘉靖辛亥《自序》。
後十年庚申,以校讎未精,復增入數人而重刊之,見卷末《自識》中。
△《宋五先生郡邑政績》·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李貴撰。
貴字廷良,豐城人,嘉靖癸丑進士,改庶吉士。
貴先嘗編次《程明道郡邑政績》一卷。
此復增入周、張、朱、陸四子蒞民之事,合為一書。
然皆史傳文集所已載,無庸貴之表章也。
△《碩輔寶鑒要覽》·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耿定向撰。
定向字在倫,麻城人,嘉靖丙辰進士,官至戶部尚書,總督倉場,謚恭簡,事跡具《明史》本傳。
定向以講學著,論史本非所長。
此書乃其為南直隸督學御史時所作。
上述虞、夏,下逮唐、宋,得輔相之賢者七十九人,各為贊述。
議論亦多膚淺。
其卷首《論皋陶》一條,引陸九淵之言,則其生平宗旨所在也。
△《守令懿範》·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蔡國熙撰。
國熙,永年人,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山西提學副使。
是編乃其官蘇州府知府時,輯古來守令事跡,自周至元,分《儒牧》、《循牧》二類。
《儒牧》自子游而下三十人。
《循牧》自公孫僑而下一百一十人。
前有《皇甫方序》,稱儒可以包乎循,而循未必皆合於儒。
體用之間,蓋有辨焉云云。
夫儒者之學,明體達用。
道德事業,本無二源。
岐而兩之,殊為偏見。
且唐韓愈、宋歐陽修所學不甚相遠,而列愈於《儒牧》,列修於《循牧》,亦不知其以何而分。
楊簡傳陸氏之學,黃震傳朱子之學,所著之書,然具在。
乃升簡於《儒牧》以繼陸氏,而不升震於《儒牧》以繼朱子,豈非未見《日鈔》耶?循名失實,尊儒而不知所以尊,徒成其門戶標榜而已。
△《李往哲前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戚元佐撰。
元佐字希仲,嘉興人,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尚寶司卿。
是編取洪武至萬曆初年嘉興前哲自程本立以下共十四人,各為一傳。
王世貞為之序。
其稱《前編》者,則以國朝項玉筍有《續編》之刻,追題此名也。
△《古今廉鑒》·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喬懋敬撰。
懋敬字允德,上海人,嘉靖乙丑進士,官至湖廣右布政使。
是書所載,自春秋季文子至明楊繼盛,皆以清操傳於世者。
亦宋人《廉吏傳》之類,而抄撮大略,掛漏尚多。
前有萬曆戊寅《自序》,自稱其官為閩封人,乃其宦閩時所輯也。
△《莆陽科第錄》·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吳爵編。
爵,湖南寧鄉人,嘉靖中官福建興化府訓導。
因錄興化一郡科第,自洪武庚戌至嘉靖己酉,其爵裡亦皆縷載。
前有郡人鄭岳《序》,後有爵《自跋》。
△《懷忠錄》·(無卷數,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鄭應撰。
應,莆田人,嘉靖中貢生。
是編前七卷皆應詠靖難諸人詩賦騷詞。
後為《革朝遺忠列傳》,不分卷數。
每傳後附引諸家記載詩文以證之,略似《名臣言行錄》之體。
凡四十篇。
而以《外錄》、《補錄》終焉。
大致與黃佐《革朝遺事》相仿。
△《吳興名賢續錄》·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道隆撰。
道隆字客山,烏程人。
其書分《道學》、《儒行》、《文藝》、《勳業》、《宦績》、《孝友》、《節義》、《流寓》、《隱逸》、《名宦》十門。
各敘其事實,系以論贊。
其《名宦》一門,采摭最廣,頗足補志乘之闕。
然烏程潘季馴以治河功績為明代名臣,應列《勳業》。
錢鎮經史皆有著述,應列《儒行》。
今具錄其同時同邑之人,而二人獨不見收,未免疏漏。
至如敘蔣瑤而不載其《陳時弊七事》,敘張永明而於永明改左都御史後一切整飭台綱諸政績悉置不錄,亦為脫漏雲。
△《桐彝》·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方學漸撰。
學漸字達卿,號本,桐城人。
以子大鎮貴,贈大理寺少卿。
是編取其鄉忠孝義烈之行凡耳目所及者,各為立傳。
《自序》謂風世莫如彝,充彝莫如學,故以《桐彝》為名。
凡五十人,為傳二十三篇。
△《靖難功臣錄》·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桂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有此書,而闕其卷數。
此本為明嘉靖中魯藩宗人當眄編入《明朝典故》者。
只此一卷,未知為完書否也。
所載姚廣孝、李友直、譚淵、朱能、張玉、武勝、顧成、李彬、孫巖、陳、劉中孚、徐忠、薛錄、陳賢、陳、吳中、金忠、徐增壽凡十八人。
後又附以封爵名數凡三十四人。
敘述簡略,不足以資考證也。
△《貧士傳》·二卷(內府藏本)
明黃姬水撰。
姬水字淳父,吳縣人,黃省曾之侄也。
是編載自周至明初貧士七十五人,各為之贊。
漏略殊甚。
至如莊周貸粟監河侯一事,亦列之貧士中,尤不倫也。
△《昆山人物傳》·十卷、《名宦傳》·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張大復撰。
大復字元長,昆山人,與歸有光同時。
是書舊本題曰《梅花草堂集》。
而以《昆山人物傳》、《昆山名宦傳》為子目,蓋皆編入集中。
故總以集名,實則各一書也。
先是,方鵬有《昆山人物誌》六卷。
此則斷自明代,起洪武至萬曆,得三百餘人。
其間父子祖孫以類附傳,略如史體。
又於官是土者取十五人,為《名宦傳》附之。
敘述尚為雅潔,而詞多揚詡,亦不免標榜之習。
其《名宦傳》別有鈔本,題曰《玉峰名宦傳》,析為二卷。
佚其中《王南昌傳》一篇,僅有十四人,又佚其論尾數行。
蓋傳鈔脫漏,不及集本之完整也。